诗文库 题目
丁潭为琅邪王行终丧礼议 东晋 · 杜夷
出处:全晋文
古者谅闇,三年不言。下及周世,税衰效命。春秋之时,天子诸侯既葬而除。此所谓三代损益,礼有不同。故三年之丧,由此而废。然则汉文之诏,合于随时,凡有国者,皆宜同也,非唯施于帝皇而已。按礼,殇与无后,降于成人。有后,既葬而除。今不得以无后之故而独不除也。愚以丁郎中应除衰麻,自宜主祭,以终三年(《晋书·丁潭传》)。
以琅邪王睿为通直诏(元年) 晋 · 晋惠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散骑常侍琅邪王睿,□识清□,日新匪懈,宜在机近。其令睿通直也(《书钞》五十八引《晋起居注》)。
议上元帝庙号 东晋 · 荀崧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一
礼,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纵圣哲,光启中兴,德泽侔于太戊,功惠迈于汉宣。臣敢依前典,上号曰中宗(《晋书·荀崧传》。)。
答晋王笺 西晋 · 刘琨
出处:全晋文
谨当躬自执佩,馘截二虏(《晋书·刘琨传》。建武元年,元帝转琨为侍中太尉,并赠名刀,琨答。)。
元皇帝哀策文 东晋 · 郭璞
出处:全晋文
永惟殿宇之廓寂,悲彝奠之莫歆。感鸾辂之晏驾,哀衮裘之委衿。痛圣躬之遐往,长沦景于太阴。乃作策曰:王之不极,百六作艰。鸮集琼林。鲸跃神渊。怀悯失据,海覆岳巅。蠢蠢六合,罔不倒悬。灵庆有底,见龙在田。谁其极哉,我后先天。大人承运,重明继作。抚征淮海,骏命再廓。仁风旁靡,神化潜铄。处冲思挹,居简行约。圣敬日迈,玄心逾漠。用物与能,总揽群略。林无滞才,山无遗错。恩靡不怀,化靡不被。茫茫海域,款塞慕义。万里同尘,罔匪王隶。熙熙遗黎,莫知其寄。括终宇宙,混同天地。曰功永年,曰德庆隆。奈何氛厉,奄集圣躬。大业未恢,皇龄未中。天憯其景,昆颓其崇。煢煢小子,藐藐孤冲。靡天何戴,靡地何凭。恍惚极慕,若存若终。蔑焉无闻,廓焉长寂。聆音靡晞,瞻颜失觌!穷号曷诉,叩心谁告。何悲之哀,何痛之酷。呜呼我皇,逢天之戚。呜呼哀哉!眇然升遐,即安玄室。煌煌火龙,赫赫朱韠。终焉永潜,曷其有出。明训长绝,小子何述。望阜增欷,临崩恸慄。哀兼陟方,痛过遏密,灵爽安之,反真复质,永合元漠,终始得一(《艺文类聚》十三)。
课督农功诏(元帝为晋王时)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二千石长吏以入谷多少为殿最。其非宿卫要任,皆宜赴农,使军各自佃作,即以为廪(《晋书·食货志》)。
封少子昱为琅邪王诏(三月甲申)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先公武王、先考恭王君临琅邪,继世相承,国嗣未立,蒸尝靡主,朕常悼心。子昱仁明有智度,可以虔奉宗庙,以慰罔极之恩。其封昱为琅邪王,食会稽、宣城如旧(《晋书·简文帝纪》)。
荐韦泓于元帝 东晋 · 应詹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五
自遭丧乱,人士易操,至乃任运固穷,耿介守节者鲜矣。伏见议郎韦泓,年三十八,字元量,执心清冲,才识备济,躬耕陇亩,不烦人役,静默居常,不豫政事。昔年流移,来在詹境,经寇丧资,一身特立,短褐不掩形,菜蔬不充朝,而抗志弥厉,不游非类。颜回不改其乐,泓有其分。明公辅亮皇室,恢维宇宙,四门开辟,英彦凫藻,收春华于京辇,采秋实于岩薮。而泓抱璞荆山,未剖和璧。若蒙铨召,付以列曹,必能协隆鼎味,缉熙庶绩者也(《晋书·应詹传》)。
上笺求退(建兴中,元帝为丞相。) 东晋 · 华谭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九
谭闻霸主远听,以求才为务;僚属量身,以审己为分。故疏广告老,汉宣不违其志;干木偃息,文侯就式其庐。谭无古人之贤,窃有怀远之慕。自登清显,出入二载,执笔无赞事之功,拾遗无补阙之绩;过在纳言,暗于举善;狂寇未宾,复乏谋策。年向七十,志力日衰,素餐无劳,实宜辞退。谨奉还所假左丞相军咨祭酒版(《晋书·华谭传》)。
与琅邪王睿、南阳王保诏 晋 · 晋悯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夫阳九百六之灾,虽在盛世,犹或遘之。朕以幼冲,纂承洪绪,庶凭祖宗之灵,群公义士之力,荡灭凶寇,拯拔幽宫,瞻望未达,肝心分裂。昔周邵分陕,姬氏以隆;平王东迁,晋郑为辅。今左右丞相茂德齐圣,国之昵属,当恃二公,扫除鲸鲵,奉迎梓宫,克复中兴。今幽、并两州勒卒三十万,直造平阳。右丞相宜帅秦、凉、梁、雍武旅三十万,径诣长安。左丞相帅所领精兵二十万,径造洛阳。分遣前锋,为幽、并后驻。赴同大限,克成元勋(《晋书·悯帝纪》)。
又诏琅邪王 晋 · 晋悯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朕以冲昧,纂承洪绪,未能枭夷凶逆,奉迎梓宫,枕戈烦冤,肝心抽裂。前得魏浚表,知公帅先三军,以据寿春,传檄诸侯,协齐威势,想今渐进,已达洛阳。凉州刺史张轨,乃心王室,连旗万里,已到汧陇;梁州刺史张光,亦遣巴汉之卒,屯在骆谷:秦种骁勇,其会如林。间遣使适还,具知平阳定问,云幽、并隆盛,馀胡衰破,然犹恃险,当须大举。未知公今所到,是以息兵秣马,未便进军。今为已至何许,当须来旨,便乘舆自出,会除中原也。公宜思弘谋猷,勖济远略,使山陵旋反,四海有赖。故遣殿中都尉刘蜀、苏马等具宣朕意。公茂德昵属,宣隆东夏,恢融六合,非公而谁!但洛都陵庙,不可空旷,公宜镇抚,以绥山东。右丞相当入辅弼,追踪周邵,以隆中兴也(《晋书·悯帝纪》)。
使琅邪王摄位诏 晋 · 晋悯帝
出处:全晋文卷七
遭运迍否,皇纲不振。朕以寡德,奉承洪绪,不能祈天永命,绍隆中兴,至使凶胡敢帅犬羊,逼迫京辇。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奔溃,卿指诣丞相,具宣朕意,使摄万机,时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晋书·元帝纪》)。
立琅琊王议(穆帝升平五年) 东晋 · 王述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九
推宗立君,以为人极,上古风淳,必托有道。洎乎后代,争乱渐兴,故继体相传,居正守位,以塞奔统,非私其亲。或时有艰难,而嗣胤幼劣,故有立长。成皇帝深达帝道,不私亲爱,越授天伦,庙无毁迁,统业恒固。康皇帝既受命于成帝,宗庙社稷之重,已移于所授,主上宜为康帝嗣(《通典》八十)。
立琅邪王议(升平五年) 晋 · 江[A170]
出处:全晋文
兄弟不相为后,虽是旧说,而经无明据,此语不得施于王者。王者虽兄弟,既为君臣,则同父子。故鲁跻僖公,《春秋》所讥。《左传》曰:“子虽齐圣,不先父食”。闵公,弟也,而同于父;僖公,兄也。而齐于子。既明尊之道,不得复叙亲之本也。《公羊传》曰:“逆祀奈何?先祢而后祖”。《谷梁传》曰:“先亲后祖,逆祀也。君子不以亲亲害尊尊”。兄弟也由君臣而相后,《三传》之明义如此,则承继有叙,而上下洽通,于义为允。应继大行皇帝(《通典》八十)。
兰亭诗二首(《诗纪》作琅琊王友谢安二首。) 其二 东晋 · 谢安
押阳韵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戏鸿堂帖十。广《文选》九。《诗纪》三十三。又舆地纪胜十引航一韵。诗话总龟后集十六引殇一韵。)。
兰亭诗二首(《诗纪》作琅琊王友谢安二首。) 其一 东晋 · 谢安
四言诗 押尤韵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
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
回霄垂雾,凝泉散流(○戏鸿堂帖十。《诗纪》三十三。)。
立琅邪王议 东晋 · 江夷
出处:全晋文
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成皇帝舍胤嫡之受,而授重天伦,道崇先代。康皇帝祗承明命,正统既移,至尊应继康皇帝嗣(《通典》八十,升平五年五月,穆帝崩,皇太后令立琅邪王丕,太常臣夷等五人议。)。
立琅邪王议 东晋 · 谢奉
出处:全晋文
夫帝位自以君道相承,至于昭穆之统。《礼》“兄弟不相为后”,明义也。今应上继康帝,意谓不疑。此国之大事,将垂之来代(《通典》八十)。
为中书令启琅琊王为中书监表 东晋 · 王献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七
中书职掌诏命,固非轻才所能独任。自晋建国,尝命宰相参领。中兴以来,益重其任。故能王言弥徽,德音四塞者也(《通典》二十一,《御览》二百二十引《晋书》。)。
劝元帝亲征杜韬疏 东晋 · 王鉴
出处:全晋文
天祸晋室,四海颠覆,丧乱之极,开辟未有。明公遭历运之厄,当阳九之会,圣躬负伊周之重,朝廷延匡合之望。方将振长辔而御八荒,扫河汉而清天涂,所藉之资,江南之地,盖九州之隅角,垂尽之馀人耳。而百越鸱视于五岭,蛮蜀狼顾于湘汉,江州萧条,白骨涂地,豫章一郡,十残其八。继以荒年,公私虚匮,仓库无旬月之储,三军有绝乏之色。赋敛搜夺,周而复始,卒散人流,相望于道。残弱之源日深,全胜之势未举。鉴惧云旗反旆,元戎凯入,未在旦夕也。昔齐旅未期,而申侯惧其老,况暴甲三年,介胄生虮虱,而可不深虑者哉?江扬本六郡之地,一州封域耳。若兵不时戢,人不堪命,三江受敌,鼓蠡振摇,是贼逾我垣墙之内,窥我室家之好。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鉴之所甚惧也。去年已来,累丧偏将,军师屡失,送死之寇,兵厌奔命,贼量我力矣。虽继遣偏裨,惧未足成功也。愚谓尊驾宜亲幸江州,然后方召之臣,其力可得而宣;熊罴之士,其锐可得而奋。进左军于武昌,为陶侃之重;建名将于安成,连甘卓之垒。南望交广,西抚蛮夷。要害之地,勒劲卒以保之;深沟坚壁,案精甲而守之。六军既赡,战士思奋,尔乃乘隙骋奇,扰其窟穴,显示大信,开以生涂,杜韬之颈固已锁于麾下矣。
议者将以大举役重,人不可扰。鉴谓暂扰以制敌,愈于放敌而常扰也。夫四体者,人之所甚爱,苟宜伐病,则削肌刮骨矣。然守不可虚,鉴谓王导可委以萧何之任。或以小贼方毙,不足动千乘之重。鉴见王弥之初,亦小寇也,官军不重其威,狡逆得肆其变,卒令温怀不守,三河倾覆,致有今日之弊,此已然之明验也。蔓草犹不可长,况狼兕之寇乎!当五霸之世,将非不良,士非不勇,征伐之役,君必亲之,故齐桓免胄于邵陵,晋文擐甲于城濮。昔汉高、光武二帝,征无远近,敌无大小,必手振金鼓,身当矢石,栉风沐雨,壶浆不赡,驰鹜四方,匪遑宁处,然后皇基克构,元勋以融。今大弊之极,剧于曩代,崇替之命,系我而已。欲使銮谢旂无野次之役,圣躬远风尘之劳,而大功坐就,鉴未见其易也。魏武既定中国,亲征柳城,扬旌卢龙之岭,顿辔重塞之表,非有当时烽燧之虞,盖一日纵敌,终己之患,虽戎辂蒙崄,不以为劳,况急于此者乎!刘玄德躬登汉山,而夏侯之锋摧;吴伪祖亲溯长江,而关羽之首悬;袁绍犹豫后机,挫衄三分之势;刘表卧守其众,卒亡全楚之地。历观古今拨乱之主,虽圣贤,未有高拱闲居,不劳而济者也。前鉴不远,可谓蓍龟。
议者或以当今暑夏,非出军之时。鉴谓今宜严戒,须秋而动,高风启涂,龙舟电举,曾不十日,可到豫章。豫章去贼尚有千里之限,但临之以威灵,则百胜之理济矣。既扫清湘野,涤荡楚郢,然后班爵序功,酬将士之劳;卷甲韬旗,广农桑之务,播恺悌之惠,除烦苛之赋。比及数年,国富兵强,龙骧虎步,以威天下,何思而不服,何往而不济,桓文之功不难懋也。
今惜一举之劳,而缓垂死之寇,诚国家之大耻,臣子之深忧也。
鉴以凡琐,谬蒙奖育,思竭愚忠以补万一。刍荛之言,圣主不弃,戍卒之谋,先后采之,乞留神鉴,思其所陈(《晋书·王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