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遗画工诗明解姓姚普光寺僧,颇具才学。龙朔中策第,脱袈裟,自云:“得脱此驴皮。”遂置酒赋诗,有“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归之句”。不久病卒,下梦于旧识智整及一画士,言大受苦报,求写经作功德,因遗此诗。) 初唐 · 明解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握手不能别,抚膺聊自伤。
痛矣时阴短,悲哉泉路长。
松林野吹,荒隧落寒霜。
言离何以赠,留心内典章。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奉敕撰722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叙曰。八柱承天。
高明之位定。四时成岁。
亭育之功存。画为九州禹也。
尧享鸿名。播时百谷弃也。
舜称至德。由此言之。
知人则哲。非贤罔乂。
致君。何代无人。
唐元宰梁文贞公者。位为帝之四辅
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
行为人之师表。盖维岳降神
应时閒出者也。公讳
字元之姚姓
有虞之后。远自吴兴
近徙于陜。今家洛阳焉。
烈考长沙文献公。树勋王室。
建𣄣巂府。公纨绮而孤。
克广前业。激昂成学。
荣问日流。武库则矛戟森然。
文房则礼乐尽在。弱冠补孝敬挽郎
又制举高第。历佐濮郑。
并有声华。入为司刑丞
天授之际。狱吏峻密。
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
夏官员外郎中侍郎。朝廷曰能。
遂掌军国。迁凤阁侍郎
监修国史兼相王府长史。始则天人让王。
置醴之顾。终以飞龙利见。
延参乘之恩。自时厥后。
恒当大任。凡三处兵部尚书
三入中书令。一为礼部尚书左庶子
又肃政大夫灵武军兵马。又司仆卿知陇右监牧使
出典亳宋常越许申徐潞扬同十郡。景云初
以藩邸旧僚。封梁国公
食赋百室。公性仁恕
行易。虚怀汎爱。
而泾渭不杂。真率径尽。
而应变无穷。常推是心。
以御于物。故所莅必氓庶风偃。
骜狠化从。言不厉而教成。
政不威而事理。去思睹颂。
来暮闻歌。既登邦政。
卒乘辑睦。及在宗伯
神人克谐。今之中书
是为理本。谋事兼于百揆。
论道总于三台。公执国之钧。
金玉王度。大浑顺序。
休徵来臻。懋德格天。
名遂身逊。拜开府仪同三司
其秩。逸其志也。
初太夫人在堂。公授职西掖
颇限扃禁。求侍晨昏。
优诏既许。寻令还职。
公固请以泣。制曰。
家有令弟。足慰母心。
国有栋臣。安可暂阙。
其后剖符江表。敦谕起复。
衰麻外墨。栾棘内毁。
变礼中权。通识所贵。
神龙之首。预闻兴复。
畴其井赋。累让而停。
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
得丧而不形于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
鲜矣。君子曰。
忠不忘亲。仁也。
哀不违事。义也。
让功辞邑。礼也。
济代全名。智也。
仁以长人。义以和下。
礼以安上。智以周身。
宜其光辅四帝。轩冕三纪。
池台琴筑。优游暮齿。
传爵土于祚允。保禄位于终始矣。
享年七十有一。开元九年九月
寝疾薨于东都之慈惠里。皇上悼焉。
国人慕焉。抚床辍舂。
曾未云比。制赠扬州大都督
谥曰文贞。礼也。
十年二月。葬于万安山之南原。
在疾也。王人赐膳。
御医视药。于薨也。
中使吊临。羽仪哀送。
君臣之义。厚莫重焉。
子异子弈。思缀遗美。
以寘罔极。有诏掌文之官叙事。
盛德之老铭功。将以宠宗臣。
扬英烈。帝乃洒恩仙翰。
镂泽丰賨。日月临照于佳城。
烟云变态于神道。宝其文字。
别为偫玉之山。禁其樵苏。
即表三司之墓。铭曰。
源深自虞。派别从吴。
避地鲁陜。居家洛都
神明远契。岳渎冥符。
翊圣斯偶。生贤不孤。
仁将勇济。孝与忠俱。
学刃攒植。文锋迅驱。
才安卑位。即骋长途。
惟实惟有。若虚若无。
再三军国。一二吁谟。
戎柄尤重。王纶最枢。
兼司任切。久政荣殊。
黼藻弥焕。丹青靡渝。
以宽容物。以鉴分区。
外或形放。中恒礼拘。
箴虽诫口。诤亦忘躯。
但睹浑璞。谁详瑾瑜。
尺寸。锱铢。
名正身遂。言诚愿孚。
方辞汉禄。更辱齐租。
既积而散。穷欢尽娱。
川归东极。日去西晡。
上恻旒扆。傍悲路衢。
蓝田美玉。荔浦明珠。
载广休庆。爰宏典谟。
丰碑乃立。盛业其铺。
帝念频轸。仙毫特纡。
镌金刻石。凤篆龙图
七曜光动。三泉泽濡。
铨能叙事。理郁词敷。
求旧铭。惭殚恧
缅思云雾。尚想江湖。
有道之德。其何以踰。
延陵之墓。空此呜呼。
存没终始。遐哉邈乎。
中岳越禅师塔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智之深者反照。仁之大者无思。
反照而万物同明。无思而一切咸寂。
真如住乎无住。妙有生乎不生。
惟禅师至其极也。禅师法号常超
发定光于大照大师。垂惠用于圣善和上
證无得于敬受阇黎司徒郭公举为东京大德。
御史中丞公表敷教于三吴。乃沿汉至黄鹤矶
州长候途。四辇瞻绕。
请主大云寺。浩浩偫醉。
愿沾醒药。于是以梵纲心地。
还其本源。楞伽法门。
照彼真性。荆越之俗。
五都侨人有度者矣。宝应二年暮春季旬之二日
證灭于禅居。缞杖百千。
江哀山悴。凡入诸佛正位二十九
存父母遗体五十九年。门人宝藏熙怡等。
号捧香氎。建塔东冈。
遵象法也。禅师沧州人
姚姓。灵和应于海碣。
弱岁齿于儒者。既而舍孔氏之经。
为释门之允。闻西河摄护第一。
乃往从师。次诸嵩颍。
服勤上法。理妙词简。
神凝道深。盖六度之龟麟。
人天之海岳也。嗟夫。
雨宝之珠。伏于泥下。
燎原之火。隐在木中。
开示有期。继生宗范。
摩诃达摩以智月开瞽。法雷破聋。
七叶至大照大师。门人承嘱累者曰圣善和上
环注源流。含灵福备。
乃灌其顶。龙像如林。
及狂虏逆天。两京沦翳。
长老奉持心印。散在偫方。
大怖之中。人获依怙。
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广矣大矣。觉之正之。
默兹元照。不为深乎。
弟子司封员外郎赵郡李华。泣举双林。
敬表仁旨。时广德二年正月六日
右仆射赠太子太保姚公集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九
文章者。其士之蕴耶。
微斯文。则士之道不彰不明。
又况宗公大君子。网纪百度。
琢磨九德。以至于经大猷。
断大事。不由此涂出者。
犹瞽之无相欤。盖修之有本末。
得之有厚薄耳。至若推于心术。
畅于事业。行顾言。
言中伦者。太保有焉。
太保姓姚氏讳南仲
吴兴人。博究古今。
安舒方重。外清和而内刚明。
有直质而无流心。学于诗之恺悌。
易之贞厉。且曰。
史鱼仲山甫。吾之师也。
故以之修身。以之懿文。
其逊志肄业。通达强立。
则博约以明义类。郊居宴息。
勇退肥遁。则吟咏以达情性。
详延特起。对有明法
拾遗补阙。在帝左右。
义激于中。书陈于前。
肝膈悃愊。以尽规为已任。
切于时病者。皆精为上言之。
疏两河安危。夷门要害。
盍建元侯以屏东夏。疾吏道杂而多端。
陈选部官人之法。毂下饥旱。
举成汤六事。凡如此书数十上。
请改卜贞懿皇后陵地一篇。尤深切著明。
武皇向纳。被以命服。
因诏侍臣。极言得失。
宰司上贺。百执事耸视。
以为虽神爵黄龙。炎汉纪年之瑞。
不若是也。周旋台阁
损益文宪。由左冯翊陕州
教化清平。分阃东郡
闲邪秉直。志气所伸。
勇若诸贲。天下之人称焉。
竟以贞胜。而登端右。
是皆以立诚居业。言而履之之效也。
故其含章匪躬。讽议居多。
其他则歌诗有逸韵。叙事为实录。
皆据根柢。而无枝叶。
愔愔然君子硕儒之言。其在是乎。
昔公之理海盐而介浙右也。德舆方侨于吴。
辱忘年之欢。暨叨贰六职
而公入践师长。馨香茂实
耳目闻知。公嗣子太仆主簿衮。
孝谨而文。永怀罔极。
捧公述作二百篇。列为十编。
以论次见授。故粗举公之所履。
与为文之旨。而叙之云尔。
广黄帝本行记 唐 · 王瓘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八
黄帝以天下既理。
物用具备。
乃寻真访隐。
问道求仙。
冀获长生久视。
所谓先理代而登仙者也。
时有宁封子陶正
有神人过。
为其掌火。
能出入五色烟。
久则以教封子
封子积火自烧。
随烟气上下。
一旦飞去。
往流沙。
食飞鱼。
暂死二百年更生。
黄帝师其道。
封子游于沙。
使风后负书。
常伯剑。
旦往洹沙。
夕归蒲晋。
行万里而一息。
洹流如沙尘。
足践则陷。
其深不测。
大风吹沙如雾。
雾中多神龙鱼鳖。
皆能飞翔。
有石蓝青色。
坚而甚轻。
从风靡靡。
覆于流沙之上。
一茎百叶。
千年一花。
宁封子游海诗曰。
青蓝灼烁千载舒。
百龄暂死食飞鱼。
务光子。
身长八尺七寸。
神仙者也。
赤将子舆者。
不食五谷。
啖百草花长年。
容成公
善补导之术。
守生养气。
谷神不死。
能使白发复黑。
齿落复生。
帝慕其道。
乃造五城十二楼
以俟神人。
即访道游华山首山
东之泰山
时致怪物。
而与神会通。
接神人于蓬莱。
迥乃接万灵于明庭京兆伸山寒门甘泉谷口
黄帝于是祭天圜丘
将求至道。
即师事九元子
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
斋于首山
复周游以访其道。
将见大隗具茨之山。
方明为御。
昌寓骖乘。
张若謵㢋前导。
阍滑稽后从。
襄城之野。
七圣皆迷。
牧马童子。
问途焉。
若知具茨之山乎。
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曰然。
黄帝曰。
异哉小童。
非独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乎。
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
亦若是而已矣。
又奚事焉。
余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
余适有瞀病。
有长者教余曰。
尔乘日之车。
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余病少痊。
余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者。
亦若此而已矣。
又奚事焉。
曰。
夫为天下。
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
亦奚以异乎牧马哉。
亦去其害马而已。
帝再拜稽首。
天师而退。
帝曾省天皇真一之经。
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
是以周流四方。
求其释解。
乃至圜丘之上。
其国有不死之树。
食其实与叶。
人皆不死。
丹峦之泉。
饮之长生。
有巨蛇害人。
帝以雄黄逐之。
留一时而返。
帝令三子习服之。
皆寿三百岁。
东到青邱。
见紫府先生
登于风山。
受三皇内文天文大字。
以敕召万神。
役使偫灵。
南到五芝元涧。
登元陇荫建木观。
百灵所登降。
采若乾之
饮丹峦之水。
西见中黄子
受九茹之方位。
北到鸿堤。
具茨
大隗黄盖童子。
受神仙图十二卷。
稽山
陟黄屋。
开石函。
发玉笈。
得金鼎九丹之经。
复授九转之诀于元女。
南至江。
登熊湘。
天台
受金液神丹之方。
广成子有道。
在空同山。
见之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
以佐五谷。
以养人民。
吾又欲官阴阳。
以遂偫生。
为之柰何。
广成子曰。
汝欲问者。
物之质也。
汝欲官者。
物之残也。
自汝理天下。
云气不待族而雨。
草木不待黄而落。
日月之光。
益以荒矣。
汝佞人之心剪剪者。
奚足以语至道哉。
黄帝退。
捐天下。
筑特室。
白茅
閒居三月
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
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
再拜稽首而问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治身。
柰何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
善哉问乎。
吾语汝
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
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
必静必清。
无劳汝形。
无摇汝精。
乃可长生。
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
心无所知。
神将守形。
乃可长生。
慎汝内。
闭汝外。
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阳之原也。
我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
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
阴阳有藏。
慎守汝身。
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
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
吾形未尝衰也。
黄帝再拜稽首曰。
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又曰。
彼其物无穷。
而人皆以为终。
彼其物无测。
而人皆以为极。
得我道者
上为皇而下为王。
失吾道者
上见光而下为土。
今夫百昌。
皆生于土。
而反于土。
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
以游无极之野。
我与日月参光。
与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
远我昏乎。
人其尽死。
而我独存乎。
黄帝得道之要。
复周游四海。
车辙马迹。
丹井遗书。
往往而有。
越元阙。
见中黄丈人。
云台
青城天国之都。
宁先生
受龙蹻之经。
筑坛于山上。
宁先生五岳丈人
使岳神一月再朝。
岳神洒六时之泉。
以代晷漏。
帝问先生真一之道。
先生曰。
吾得道。
始仙耳。
非是三皇天真之官。
实不解此真一之文。
近皇人为扶桑君所使。
峨嵋山仙官。
今犹未去。
可往问之。
帝乃到峨嵋之山。
清斋三月
得与皇人相见。
皇人者。
不知何世人也。
身长九尺。
元毛被体。
长皆尺馀。
发才长数寸。
其居乃在北山绝岩之下。
中以苍玉为屋。
黄金为床。
然千和之香。
侍者皆众仙玉女。
座宾三人。
皆称太清仙王。
方见皇人。
饮以丹华之英。
漱以玉井之浆。
黄帝匍匐既至。
再拜稽首而立。
请问长生之道。
皇人曰。
子既官四海。
复欲不死。
不亦贪乎。
曰。
万兆无主。
则相陵暴。
今为制法。
足以传后。
私心好道。
远涉四海。
幸遇道君。
愿垂哀告。
窃见真人食精之经。
徒省其文而弗综其意。
挹其辞而不释其事。
乞得教诲。
皇人大惊。
良久乃答曰。
汝安得闻见。
此乃金箓之首篇。
上天之灵符。
太上之宝文矣。
白日升天
飞步虚空。
身生水火。
变化无常。
此天仙之真。
惟有龙胎金液。
九转之丹。
守形绝粒。
辟除万邪。
役使鬼神。
长生久视。
乃血脉流宣。
肠化为筋。
百灾不能伤。
延期至亿千。
则惟有真一。
食五牙之文。
此二事。
但使南斗君领录。
参于太常楗籥。
自非仙人。
四千年一出。
约皆不得背科而妄泄也。
西王母秘此书于五城之内。
其外卫备有仙楼十二
藏以紫玉之匮。
刻以黄金之札。
封以丹芝光华。
印以太上中章。
其无仙籍者。
不得闻知也。
子未可听天音于地耳矣。
便可去也。
帝答曰。
昔已受神丹于元女。
惟未受五牙食真之经。
今运会得见道君。
既不以授生道。
是臣相命不得度世耳。
因叩头流血。
唯乞悯济。
太清三仙王复悯助之曰。
此子先世有功德及鸟兽。
故芳气之流。
光于帝位。
何为隐其真牙之经乎。
可教而成之也。
皇人命帝坐而告之曰。
汝向所道之经。
上天之气。
归于一身。
一身分明。
了可长存耳。
夫人有生之最灵也。
不能自守其神而却众恶。
若知之者。
不求佑于天。
止于其身则足矣。
且一身犹一国也。
胸腹之位犹宫室也。
四肢之列犹郊境也。
骨节之分犹百官也。
神犹君也。
血犹臣也。
气犹民也。
故知理身则知理国。
爱其民所以安其国。
吝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散则国亡。
气竭则身死。
亡者不可存。
死者不可生。
所以至人消未起之患。
理未病之疾。
坚守之于无事之前。
不追之于既逝之后。
民难养而易散。
气难保而易失。
审威德所以固其理。
割嗜欲所以其真。
然后真一存焉。
三一守焉。
泥丸绛宫丹田。
三一之宅也。
子勤守之。
万毒不伤。
华池
食五牙。
便为真仙矣。
吾受此经于九天真王
今以相付。
存之于口。
名曰朱鸟之丹。
取之于身。
名曰真一。
勤乎秘哉。
大有旨曰。
五谷为刳命之凿。
五牙为长生之根也。
帝受道毕。
东过庐山
署九天使者。
秩次青城丈人
御史
主总仙官之籍。
为五岳之监司也。
帝又封灊山君为九天司命
主生死之录。
复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
南岳孤峙无辅。
乃章祠三天太上道君。
霍山为南岳储君
灊山南岳之副。
以贰其政。
以辅佐之。
乃写九州山川百物之形。
又作五岳之图。
用传于世。
帝鍊石于缙云
缙云之瑞。
缙云之堂。
丹邱存焉。
帝藏兵法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书于苗
帝又合符瑞于釜山。
奉事太乙元君
受易形变化。
藏于空同之岩。
帝考推步之术于泰山力牧
著体诊之诀于岐伯雷公。
讲气候于风后。
穷律度于容成
救残伤缀金冶之事。
毕该秘要。
穷究道真。
传阴符。
则内合天机。
外合人事。
理天下。
南洎交阯
北至幽陵。
西极流沙。
东界蟠桃
曰。
吾闻在宥天下。
不闻理于天下。
我劳天下久矣。
息驾元圃。
以反余真也。
修封禅礼毕。
乃采首山之铜。
铸鼎象物。
鼎成。
以象太一于雍州
其鼎知吉知凶。
知存知亡。
能轻能重。
能息能行。
不灼而沸。
不汲而盈。
自生五味。
真神鼎也。
遂鍊九鼎之丹。
服之以丹法。
传于元子
重盟而付之。
丹经藏于九疑之东委羽之
承以文玉
覆以磐石。
金简玉字刻其文。
帝又以灵宝五符真文金简书之。
一通藏于钟山
一通藏宛委之
帝所铸剑镜鼎器。
皆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
或有秘谶之词焉。
时薰风至。
神人集。
厌代之志。
留冠佩剑舄于鼎湖极峻处昆台
立馆于其下。
马师皇者。
善医马。
通神明。
忽有龙下于庭。
张口闭目。
师皇视之。
此龙有病。
乃引针以针龙口中。
以牛乳煎甘草灌之。
龙病即愈。
师皇乘龙而去。
黄帝闻之。
自择以戊午日升天。
果有黄龙垂胡髯迎帝。
帝乘龙登天。
无为子及臣僚升天者七十二人。
其小臣不得上者。
攀断龙髯。
及堕帝弓。
小臣抱弓而号。
因曰乌号弓
万姓仰天而呼。
因名其地为皇天原。
亦名鼎湖
其后有臣左彻
削木为黄帝像。
率诸侯而朝奉之。
臣僚追慕。
取几杖立庙而祭之。
取衣冠置墓而守之。
于是有乔山之冢。
黄帝曾游处。
皆有祠焉。
五百年后。
乔山墓崩。
空室。
惟剑与赤舄在。
一旦亦失去。
黄帝居代总二百一十年。
在位一百年。
升天为太乙君。
又为轩辕之星。
备黄龙之体。
在南宫之中。
后代享之。
列为五帝。
居中配天。
黄帝土德。
中央之位。
兼总四方也。
以镇星为子。
上配五老。
下配五帝。
黄帝之子昌意
弱水
昌意之弟少昊
帝妃女节所生也。
帝之女溺于东海
化为鸟。
名曰精卫。
常衔西山木石。
以堙东海焉。
少昊名挚
字青阳
即帝位。
号金天氏
黄帝之子也。
颛顼高阳氏
黄帝之孙也。
有圣德。
在位七十八年。
九十八岁。
母蜀氏。
商邱濮阳
禺强。
黄帝之允。
颛顼之子。
颛顼俱得道。
颛顼为元冥。
禺强为北方水神。
帝喾高辛氏
黄帝之孙。
帝生而神灵。
自言其名。
偃师
在位七十年。
一百五岁。
帝尧陶唐氏
黄帝元孙。
姓伊祁
名放勋
兴于定陶
唐侯为帝。
都于平阳
在位九十八年。
年一百八十八岁。
帝舜有虞氏
姓姚名重华
黄帝八代孙。
蒲坂
年百岁得道。
登遐于九疑
夏禹号夏后氏
黄帝元孙。
姓姒名文命
殷汤。
黄帝十七代孙。
黄帝子孙。
各得姓于事
帝吹律定姓者十二。
少昊有子姓曼。
颛顼姓姬
姓伊祁
姓姚
姓姒
姓子
又张邓轩路黄寇朱郦白薛虔资伊祁申屠黄公托跋。
黄帝有子各封一国
总三十三氏。
黄帝之后。
子孙相承。
凡一千二百五十年。
黄帝己酉岁
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
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朝奉致政圹志宝祐二年十月 南宋 · 姚勉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四二、《雪坡舍人集》卷四九
呜呼!
此先君子先生之墓也。
姓姚氏讳某字行简瑞州新昌人,寓高安
高大父曰特奏状元进贤府君,曾大父曰释褐状元黄州府,大父曰汀州府,考曰学正存斋先生,妣曰周夫人,生母曰杨太君
辛亥五月十有八日生,宝祐癸丑十有一月十有五日没。
明年二月十有七日,葬于隆兴府新建县西山之云峰。
男二人,介先卒。
女四人。
将窆,勉泣血志曰:先君子生时,鬻田而教子,损己以益人,为善孳孳,老而益笃。
勉既窃第,书来曰:「尔毋贪好爵,当损秩增贡,以利无穷」。
十月,勉至自京师,仅一月而先君子没矣。
欲养不俟,哀哀苍天。
百日卜葬,西山之巅。
呜呼陵谷,后或变迁。
仁人我哀,尚封斯阡。
仙坛唱和即次仙韵二十首 其十二 芍药 清 · 严遂成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海珊诗钞补遗卷下
半脱宫衣霸众芳,果然浩态狂香
跗攒高髻明朝艳,萼累层台倚夕阳。
侍甘泉应作相,不逢时重亦称王。
可怜婪尾春瓶尽,只赋将离贮锦囊杨诚斋诗:「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高阳郡讳黄字时重姚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