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深密解脱经序 北魏 · 释昙宁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十
夫至迹虚微,理包言像之外;
幽宗冲秘,旨绝名相之域。
是以大圣秉独悟之灵姿,镜寰中之妙趣。
实相廓然,与虚无齐其量;
法性憺尔,与幽冥同其源。
神辉潜应而不灭,万相俱应而不生。
然此之生也,生所不能生;
此之灭也,灭所不能灭。
显既非有,隐岂为无?
寂焉而动,动焉而寂,出没无方,教迹星罗者矣。
盖《深密解脱经》者,乃兆圣之玄源,亿善之渊府。
论其旨也,则真相不二;
语其教也,则湛然理一。
义尽冲籍,文穷秘典,妙绝熙怡,包括群藏。
自非诠于理教,何以显兹深致?
但东西音殊,理凭翻译,非翻非译,文义斯壅所以久蕴而不显者,良俟嘉运而光通矣。
大魏皇帝总六合以统天,包百王以驭宇,道迈羲唐,德超古哲,而每游神觉典,妙玩大乘,思在翻演,鸿宣遐代。
时有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留支,魏音道蟾,会为此地之沙门都统也。
识性内融,神机外朗,冲文玄藏,罔不该洞。
永熙二年龙次星纪月吕蕤宾诏命三藏显阳殿,高升法座,披匣挥麈,口自翻译,义语无滞。
皇上尊经祇法,执翰轮首,下笔成句,文义双显,旨包群籍之秘,理含众典之奥。
但万机渊旷,无容终讫。
舍笔之后,转授沙门都法师慧光昙宁在永宁上寺,共律师僧辩居士李廊等,遵承上轨,岁常翻演新经诸论,津悟恒沙。
帝亦时纡尊仪,饰兹玄席,同事名儒,招玄大统
法师僧令、沙门都法师僧泽、律师慧颙等十有余僧,缁俗诜诜,法事隆盛,一言三覆,慕尽穷微。
是使深密秘藏,光宣于景运;
解脱妙义,永流于遐劫。
理教渊廓,罔测其源;
旨趣中绝,焉究其宗。
所谓鹿苑之唱再兴,祗园之更显者也。
虽识昧,忝厕伦末,敢罄庸管,祗记云尔(《释藏》常三)
时人为法上谚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灰韵
北山录曰:法上肇落两髦。嶷然成器。刻意尚行。颇究玄微。时人以为圣沙弥。谚曰:
沙弥若来。高座逢灾(○北山录三。○逯按。此谚亦见续高传。文字稍异。齐大统合水释法上传云。法上姓刘氏朝歌人。年暨学岁。创讲法苑。酬抗疑难。无不叹伏。昌言胜负。而形色非美。故时人谚曰:黑沙弥若来。高座逢灾。)
二教论 其十一 教指通局十一 北周 · 释道安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十三
问:「立教,可以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老庄谈玄,可以归淳反素,息尚无为,为化足矣。
何假胡经,又簪抽发削,毁容易姓,可以化彼强夷,不可施之中夏,犹车可陆运,不可泛流;
船可水行,不宜陆载
佛经怪诞,大而无征,怖以地狱,则使怯者寒心;
诱以天堂,则令愚者虚企。
竖说尘劫,尚云不遥,傍谈沙界,犹言未远。
或说贫由悭至,富藉施来,贵因恭恪贱兴侮慢。
慈仁不杀,则寿命延长,残掠渔猎,则年算减夭,寻讨云云,难相符允。
窃见好施不害,贫而早终;
悭贪多杀,富而长寿;
禅戒苦节,婴罹疾患坑残至广,封赏始隆:信谓苦恼由惑而生,爵禄因杀而得。
其犹种角生苇,母子乖张,牛毛生蒲,因果不类,虽言业报,无以惬心,徒说将来,何殊系影,未若陶甄禀于自然,森罗均于独化。
忽焉自有,恍尔而无,吉凶任运,离合非我。
人死神灭,其犹若𡉴,膏明俱尽,知何所至,胡劳步骤于空谈之际,驰骋于无验之中」。
答曰:「异哉子之所陈,何其鄙也。
果以拘缠窞井,封守一方故耳。
孟子》曰:人之所知,未若人之所不知,信矣。
吾当告子,古之明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所以方内阶渐,犹未可顿者也。
至于钩七顺时,禁四民之暴,三驱之礼,显王迹之仁,可谓美矣,未尽善也。
寻先王制作,局云寰宇,天分十二,野极流沙,地列九州,西穷黑水,谈遗过去,辨略未来,事尽一生,示论三世,岂圣达之不知?
信嘉彩之未构,释迦发穷源之真唱,演大哀之洪慈,上极圣人,下及蜫蚁,等行不杀,仁人之至也。
若乃道包真俗,义冠精灵,移仁寿于菩提,徙教义于权实,使宗虚者悟空空之旨,存者进戒定之权。
于是慧光遐炤,庄王因睹夜明,灵液方津,明帝以之祼构,良谓遂通资感,悟涉藉缘,运值百龄,齐均万劫。
于是秦景西使,而摩腾东逝,道扬皇汉之朝,训敷永平之祀,物无爝萤,人斯草偃,始知放华犹昏,而文未旭者也。
吾子初云其同,而未识其异,故知始之所同者非同,末之所异者非异,何则?
修淳道者,务在反俗,俗既可反,道则可淳。
反俗之谟,莫先剃落,而削发毁容,事存高素,辞亲革爱,趣圣之方,祛嗜欲于始心,忘形骸于终果,何眷恋乎三界,岂留运于六道?
泰伯文身断发,匪是西夷,范蠡易姓改名,宁非东夏,近让千乘,《论语》称其至德,远辞九德,宁罗氏族之拘,故《阿含经》曰:四姓出家,同一释种。
庄子》舟车之喻,譬以古今,犹礼有损益,乐有相沿,吾子何为滥云国士。
唯圣化无方,不以人天乖应,妙化无外,岂以华戎阻情?
是以一音演唱,万品齐悟,岂以夷夏而为隔哉。
《维摩经》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夫纤介之恶,历劫不亡,毫厘之善,永为身用,但祸福相乘,不无倚伏,得失相袭,轻重冥传,福成则天堂自至,罪积则地狱斯臻,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
若造善于幽,得报于显,世谓阴德,人咸信矣。
造恶于显,得报于幽,斯理尽然,宁不信也。
《易》曰;
积善必有余庆,积恶有余殃。
而商臣肆恶,乃获长寿,颜子庶几,而致早终,伯牛含冲和而纳疾,盗蹠抱凶悖以轻强,斯皆善恶无征,生兹罔惑,若无释教,则此涂永踬矣。
经曰:业有三报,一者现报,二者后报。
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苦乐即此身受,生报者,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
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苦乐即此身受,生报者,次身便受;
后报者,或二生,或三生,百千万生,然后乃受。
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必感于事,缘有强弱,故报有迟速,故经曰:譬如负债,强者先牵。
此因果之赏罚,三报之弘趣,自非通才达识,罕得其门。
世或有积善而得殃,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熟,而前报已应。
故曰祯祥遇祸,妖孽享福,疑似之嫌,于是乎在,斯则颜子短寿,运钟在昔,今之积德,利在方将,盗蹠长年,酬于往善,今之肆恶,衰在未来。
注曰:楚穆王字商臣楚成王太子,世有杀父之愆,谥之为穆,名实之差,起于此矣。
此皆生后一报,非现报也。
故经曰:杂业故杂受,如歌利王之刖羼提,现被霹雳,末利夫人供养须菩提,见为王后,若斯之流,皆现报也。
子云多残为富贵之因,持戒为患疾之本,经有成诵,可得而言矣。
或有恶缘发善业,多杀而致爵,或有善缘发恶业,多禅戒而获病,病从恶业而招,岂修善而得?
贵从善业而兴,非坑残所感,故论曰:是缘不定,非受不定。
定者,言因不可变也。
其犹种稻,必不生虽不生,不可陆种,地为缘也,即因矣。
然阴果浩博,谅难详究,依经诚言,略标二种,一者生业,二者受业。
俱行十善,同得人身,生业也;
贫富贵玫,聪钝短长,受业也。
故施获大富,悭致贫穷,忍得端正,瞋招丑陋,相当因果。
唯业报理微,通人尚昧,思不能及,邪见是兴,或说人死神灭,更无来生;
或云聚散莫穷,心神无间;
或言吉凶苦乐,皆天所为;
或计诸法自然,不由因得。
果以祸福之数,较谢于六府,苦乐之报,迭代而行,遂使遇之者非其所对,乃谓名教之书,无宗于上,善恶报应,无征于下。
若能览三报以观穷通之分,则尼父不答仲由,断可知矣。
是故文子黄帝之言曰:形有縻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其变无穷;
又嬴博之葬曰:骨肉归乎地,神气无不之;
释典曰:识神无形,假乘四蛇,形无常主,神无党家:斯皆神驰六道之明证,形尽一生之朗说。
未能信经,希详轩昊,因兹观而,佛经所以越六典绝九流者,岂不以疏神达要?
陶铸灵府,穷源尽化,水镜无垠者矣。
捧心论 北齐 · 冯衮
 出处:全北齐文卷八
诸行者不得信此无明昏心,觅长觅短。
听经学问,严饰我心。
须识诈贼,觅他过恶。
不求其长,则吾我渐歇。
特须分疏,勿迷自他。
我过常起,炽然法界,他道少过,便即瞋他。
常须看心,自己多过,若思量者,虽在世间,无有滋味,终无欢心。
以味丧我,何由有乐?
此心将我,上至非想,还下地狱,常诱诳我。
如怨家,如爱奴,岂可学问?
长养贼心,巧作细作,使觅名利,造疽妒也。
故经云:常为心师,不师于心。
八岁能诵,百岁不行,不救急也(《续高僧传》)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四分戒本者。斯乃通万行之关键。
实三乘之阶辙者也。昔梦氎告徵。
机分利钝之本。喻金显道。
教无离合之宗。然则二部五部
随务或张。五百十八。
任缘时举。同孚声教。
并会真空。导达化源。
通明理性。故能乘津五众
覆焘群萌。开务摄持。
允符元旨。至如四分肇兴。
祖习绵远。正法初百。
便列其宗。斯人博考三机。
殷鉴两典。包括权实。
统收名理。集结兹藏。
通被时实。故使韦编成规。
钦承无绝。自诸部远流。
咸开衢术。独斯一宗。
未坏支派。良田师禀有踪。
知时不坠故也。蕴结西土。
千有馀年。译传东夏
将四百载。诸有传授
同异非无。元魏季历
慧光律师随义约文。重出一本。
首题归敬者是也。此与姚秦觉明所出。
颇得相符。高齐末祀。
法愿律师诵律计文。又出一本。
略于归敬。首题戒德者是也。
斯则三本行世。宏魏者多。
见心纷扰。于今未静。
考覈诸集。盖不足陈。
经远大观。义无雠抗。
余以暇日。遍览群篇。
互击波澜。仅分其异。
至于行事。盛结迟疑。
岂非单写本文。通略正解。
致令后锐。罔冒愈深。
所以敢依律部。具集正经。
仍随本律。即为注述。
卷成流广。随务可归。
至于义理。未遑修葺。
今有二三游学。共结山门。
每以戒为入道之清途。出有之明略。
讲通既寡。悟入何从。
大律广而难求。斯经约而易授。
故不获己。试复叙之。
博要适机。己绝唱于前达。
舒演义类。敢程器于将今。
且酬来贶。隐括详后。
删定四分僧戒本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自戒本之行东夏也。曹魏中世。
法护创传。羯磨乃明。
戒本盖阙。姚奏关辅
方译广文。觉明法师
首开律部。因出戒本。
附译传写。高齐御历。
盛昌佛日。三方释侣。
二百馀万。法上大统
总而维之。沙门慧光
当时僧望。班联统。
摄御是图。以夫振纽提纲。
修整烦惑。非戒不立。
非戒不宏。更以义求。
纂辑遗逸。重出一本。
广流千世。则其本首题归敬者是也。
隋运并部。沙门法愿
所出。宗理爽文。
后学凭附。卒难通究。
乃准的律部。连写戒心。
通被汾晋。最所倾重。
则其本首题戒德者是也。参互三本。
雠校同异。通会皆附正经。
摘理义无不可。是以先达晚秀。
奉而莫遗。意在忘筌。
岂惟文绮。世有惰学浮侈之徒。
博观未周。随言计执。
同我则审难为易。异听则达是言非。
比周成俗。卒未惩晓。
尝以馀景。试为通之。
所诠。我今说戒。
之所出。我说木叉。
及披律解。木叉是也。
出初戒。则云不还。
所传词。便言不舍。
检律诚释。违
取意统文。莫非还净。
如斯举例。其相可知。
若夫戒德戒宗。诚明定慧。
销烦静务。超世超生。
初涉门津。会归舟济。
非文不启。非义不通。
妙识两缘。双袪二执。
荡焉无累。纷诤何从。
今余所述。还宗旧辙。
芟略繁芜。修补乖竞。
词理无昧。投说有踪。
庶几言行并传。愚智通解。
悠悠来裔。未达斯归。
略为题引。序之云尔。
少林寺 唐 · 裴漼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原夫星垂梵界。
圣缘开万化之先。
日照王宫。
神迹蕴三灵之始。
包至虚以见世。
象教久传于旷劫。
笼群有以示凡。
法身初应于中古。
见神通之力。
广拔苦因。
开智惠之门。
深明乐界。
鹤林变色。
观其恋慕之心。
雁塔开扉。
通其瞻仰之路。
少林寺者。
魏孝文之所立也。
东京近甸。
太室西偏。
正气居六合之中。
清都控九州之会。
缑山北峙。
亘宛洛之天门
颍水南流
荆河之云泽。
信帝畿之灵境。
阳劫之福地。
沙门跋陀者。
天竺人也。
空心元粹。
惠性淹远。
不二法门
有甚深道业。
缅自西域
来游国都。
孝文屈黄屋之尊。
申缁林之敬。
太和中
诏有司于此寺处之。
净供法衣。
取给公府。
法师乃于寺西台舍利塔
塔后造翻经堂。
香水成涂。
金绳为约。
苦心精力。
俾夜作昼。
多宝金身之地。
不日就工。
如来金口之说。
连云可庇。
西缘长涧。
之萧森。
北拒深崖。
覆筠篁之冥密。
烟花浓霭。
暝下天香。
泉籁清音。
晓传空乐。
跋陁息心兹地。
乐静安居。
感而遂通。
境来斯證。
寤寐之际。
若有神人致石磬一。
长四尺。
规制自然。
声律咸具。
得之河曲
空闻汉使之谈。
浮于泗滨。
徒入夏王之贡。
管弦风夜。
合清响于中天。
钟梵霜晨。
谐妙音于上劫。
时有三藏法师勒𨙻翻译经论。
游集刹土。
稠禅师探求正法。
住持塔庙。
虬箭不居。
光尘易远。
虹梁所指。
象设犹存。
周武帝建德中
元嵩之说。
断佛老之教。
率土伽蓝。
咸从废毁。
明皇帝继明正位。
追崇景福。
大象中
初复佛像及天尊像。
乃于两京各立一寺。
因孝思所置。
以陟岵为名。
其洛中陟岵。
即此寺也。
隋高祖受禅。
正朔既改。
徽号已殊。
惟此寺名。
特令仍旧。
开皇中有诏。
二教初兴。
四方普洽。
山林学徒。
皈依者众。
柏谷屯地一百顷。
宜赐少林寺
大业之末
九服分崩。
群盗攻剽。
无限真俗。
此寺为山贼所劫。
僧徒拒之。
贼遂纵火焚塔院
院中众宇。
倏焉同灭。
瞻言灵塔
巍然独存。
天龙保持。
山祇福护。
神力所及。
昔未曾有。
寺西北五十里有柏谷墅。
群峰合沓。
深谷逶迤。
复磴缘云。
俯窥龙界。
高顶拂日。
傍临鸟道。
晋成坞。
在齐为郡。
王充僭号。
署曰辕州。
乘其地险。
以立烽戍。
拥兵洛邑
将图梵宫。
皇唐应五运之休期。
受千龄之景命。
扫长蛇荐食之患。
拯生人涂炭之灾。
太宗文皇帝龙跃太原
军次广武
大开幕府
躬践戎行。
僧志操惠玚昙宗等。
审灵眷之所往。
辨讴歌之有属。
率众以拒伪师。
抗表以明大顺。
侄仁则以归本朝。
太宗嘉其义烈。
频降玺书宣慰。
既奉优教。
兼承宠锡。
赐地卌顷。
水碾一具。
柏谷庄是也。
迨海宇既平。
宪章云始。
伪主寺观。
尽令废除。
僧善护洞晓二门。
远该三行。
诣阙进表。
特蒙置立。
武德中
寺有白雀见。
贞观中
明禅师造重塔之辰。
白雀复示见。
璿图肇启。
初欲呈祥。
宝殿才兴。
遽闻相贺。
高宗天皇大帝光绍鸿业。
钦明至理。
尝因豫游。
每延圣教。
咸亨中
乘舆戾止。
御飞白书题金字波若碑。
留幡像及施物。
永淳中
御札又飞白书一飞字题寺壁。
云开顾鹤。
电转游龙。
神草竞秀于椒涂。
云泉迥飞于锦石。
雕甍增耀。
若缀春葩。
金叠分辉。
似悬秋露。
天皇升遐。
则天大圣皇后为先圣造功德。
垂拱中
有冬抽笋。
塔院后复有藤生。
證圣中
中使送钱于生处。
修理陛阶。
寺上方普光堂功德。
随日修造。
自尔飞鸟。
莫敢翔集。
此寺跋陁疏置。
业造神微。
皇家尊崇。
事光幽秘。
珍符荐臻于动植。
灵应亟发于庭除。
累圣属心。
每颁渥泽。
王言宸翰。
既叠映于鸡峰。
宝象珠幡。
亦交驰于龙壑。
皇上睿图广运。
神用多能。
藉明台之化清。
绎天池之墨妙。
以此寺有先圣缔搆之迹。
御书碑额七字。
十一年冬
爰降恩旨。
付一行师赐少林寺镌勒。
梵天宫殿。
县日月之光华。
佛地园林。
动烟云之气色。
元魏武。
徒衒奇于篆素。
钟繇蔡邕
致美于缃。
日者明敕。
天下寺观田庄。
一切括责。
皇上以此。
寺地及碾。
先圣光赐。
多历年所。
襟带名山。
廷袤灵迹。
群仙是宅。
迈罗阅之金峰
上德居之。
掩育王之石室。
特还寺众。
不入官收。
曾是国土崇绝。
天人归仰。
固以名冠诸境。
礼殊恒刹矣。
高僧跋陁明三藏心禅诸门弟子惠光道房稠禅师等。
精勤梵行。
克传胜业。
惠光弟子僧达昙隐法上法师等十大德。
亦号十英
复有达摩禅师
深入惠门。
津梁是寄。
弟子惠可禅师等。
元悟法宝。
尝托兹山。
周大象中
寺初复。
沙门中德业灼然者。
置菩萨僧一百廿人。
惠远法师洪遵律师即其数也。
唐贞观之后。
有明慈云元素智勤律师
虚求一义。
洞真谛之源。
复有大师讳法如
为定门之首。
传灯妙理。
弟子惠超
妙思奇拔。
契元踪。
文翰焕然。
宗途易晓。
景龙中
中岳少林寺置大德十人。
数内有缺。
寺中抽补。
人不外假。
座无虚授。
澄什联华。
接武。
星霜殆周于二纪。
每芳于十步。
上座寺主都维𨙻等。
牢笼法藏
游息禅林。
德蓥神珠。
戒成甘露。
海内灵岳。
莫如嵩山
山中道场。
兹为胜殿。
二室回合。
八谷潺湲。
地匝贝花。
门连石柱
妙楼香阁。
俯映乔林。
金刹宝铃。
下摇清汉。
法界之幽赞如彼。
皇家之福应如此。
天长地久
不传忉利之宫。
劫尽尘微。
孰记铁围之会。
精求贞石。
博访良工。
将因墨客之词。
或颂金仙之德。
聿宣了义。
喻真空。
其词曰。
恒沙国土。
微尘品类。
妄见飞奔。
正心蕴匮。
昏途莫晓。
净根将坠。
乐于盖缠。
若安梦寐。
烝哉大圣。
降迹阎浮。
潜回宝轴。
广运慈舟。
实无灭度。
示有降柔。
绀宫西辟。
白马东流。
迷因慢生。
悟为信起。
玉刹斯建。
宝山载峙。
花台竹林
清泉妙水
静惟真相。
湛然攸止。
岩岩嵩岭
河洛巨镇。
下属九溪
上干千仞。
天磴重阻。
仙都清竣。
式创招提。
是资诱进。
婉彼上德。
载诞耆阇。
传业西土。
演教中华。
孝文申敬。
恩赐仍加。
经营宴室。
迥出云霞。
中岳北阯。
嵩山西麓。
斜界玉池
洞开柏谷
纡馀岗涧。
连延水木。
郁起旃檀。
云谁卜筑。
吾师苦行。
清修道场。
励精像宇。
专力经堂。
金界绳直。
涂水香。
散花有地。
栖禅得方。
解空应真。
默识开士。
乘杯游集。
振锡戾止。
翻译幽偈。
发挥妙理。
仙磬感灵。
神雀降祉。
运交土木。
代历周隋。
劫火递起。
魔风竞吹。
法身咸翳。
净国同隳。
或闻兴复。
讵振奔离。
神尧应期。
拨乱反正。
皇矣觉力。
大宏福庆
式遏丑徒。
聿扶神圣。
屡降恩旨。
兼敷锡命。
高宗时豫。
先后卜征。
亟回雕辇。
屡倚虹旌。
岩题玉札。
地振金声。
珍符荐至。
在物斯呈。
我皇龙兴
有典咸秩。
懿兹上界。
式诸神笔。
云摇大围。
銮回少室
草垂仙露。
林升佛日。
护持八正。
每候能仁。
跋陁降德。
稠公有邻。
厥后真侣。
更传了因。
辨才高行。
无替清尘。
倬焉梵众。
代有明哲。
今我诸公。
蕴彼禅悦。
芳越蘅杜。
净踰冰雪。
远缔津梁。
无非苦节。
颍上灵岳。
山閒宝殿。
秀出梵天。
孤标神县。
芥城可竭。
桑田有变。
贞石永刊。
灵花常遍。
房宪部应旋(一下缺,一有游衡山寺四字) 盛唐 · 储光羲
 押词韵第四部
衡山法王子,慧见息诸苦。
落发自南州,燕居在西土。
养正不因晦,得中宁患旅。
旷然长虚閒,即理寄行补。
四句了自性,一音亦非取。
橘柚故园枝,随人植庭户。
我地少安住,念天时启处。
宪卿文昌归,愉悦来晤语。
车骑践香草,仆人沐花雨。
长风散繁云,万里静天宇。
起灭信易觉,清真知有所。
逍遥高殿阴,六月无炎暑。
微言发新偈,粲粲如悬圃
直心视惠光,在此大法鼓。
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771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如来以身口意三业。
难调伏也。
净尸罗以息其内。
行住坐卧四威仪。
摄善心也。
明布萨以昭其外。
故曰波罗提木义是汝之师。
则憍陈如之善来。
迦叶波之尚法。
诸声闻三归约众。
十四年以八敬度尼。
羯磨相承。
其致一也。
至汉灵帝建宁元年
有北天竺五桑门支法领等。
始于长安译出四分戒本兼羯磨。
与大僧受戒。
曹魏
天竺十尼自远而来。
为尼受具。
后秦姚苌宏始十一年。
有梵僧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律本。
而关内先行僧
江南盛行十诵。
至元魏法聪律师
始阐四分之宗。
传道覆。
覆传惠光
传云晖愿。
愿传理隐乐洪云。
云传遵。
遵传智首
道宣
宣传洪。
洪传法励。
励传满意。
意传法成。
成传大亮道宾。
亮传云一。
宾传岸超慧澄
传慧钦。
皆口相授受。
臻于壸奥。
俗姓徐
洪州建昌人
汉孺子之后也。
二十二寻师于临川楮山。
后五岁削发。
隶于高安龙冈寺
遂受戒。
唐义净译经上足曰洪州灵杰。
其秉羯磨者曰两京清涤使法慧
钦智度冲深。
神用高爽。
行无权实。
身绝开遮。
阐律藏而日月光明骋辩才而龙象蹴踏。
江岭之外。
凛然风生。
开元末北游京师
东京福先大德。
常诵大涅槃经而讲之。
兼明俱舍论维摩金刚经。
每登讲座。
其下日有二三千人。
由是名动辇毂。
禄山作乱。
杖锡南归。
居于西山洪井双岭之间。
高僧观显之遗踪。
于寺北创置兰若。
山泉之美。
颇极幽绝。
钦虽坚持律仪。
而志在宏济。
好读周易左传。
下笔成章。
著律仪辅演十卷。
尝撰本州龙兴寺戒坛碑。
颇见称于作者。
大历三年
真卿忝刺抚州
东南四里。
有宋侍中临川内史谢灵运翻大涅槃经古台
阶扃俨然。
轩构摧圯。
有高行头陀僧智清者。
首事修葺。
安居住持。
明年秋七月
真卿绩秩将满。
观察使尚书御史大夫赵国魏公
愿以我皇帝降诞之辰。
奏为宝应寺
仍请山林高行僧三七人。
冬十月二十三日
圣恩允许。
于是鼎新轮奂。
其兴也勃焉。
乃请止观大师法源法泉襄阳乘觉清源善宏罗浮圆觉佛迹十喻馀杭慧达当州海通海岸等同住董修。
以资景福。
佥以为学徒虽增。
毗尼未立。
明年三月
乃请钦登坛而董振铎焉。
仍俾龙冈道干天台法裔招提智融白马法允衡岳正觉同德义盈香城藏选龙兴藏志开元明彻等同秉法事。
于是远近骏奔。
道场侧塞。
圣像放光。
而龙王不雨者四旬。
僧尼等三百五十七人。
而文士正议大夫卫尉少卿张廷皋脱俗归真。
其名曰瑰纲。
为称首焉。
又钦比年以来。
为受具者。
凡一万馀人。
江岭湖海之间。
幅员千馀里。
像法于变。
此皆钦教道之力焉。
临川在岭隅。
未尝宏律。
于是二众三百馀人。
请法裔敷演而依止之矣。
复有上都资圣寺高德曰还本律主。
伟兹能辨。
深嗟叹而赞美之。
请于寺东南置普通无碍禅院
院内立镇海观音道场。
请善宏居之。
以开悟心要。
云一上足曰智融。
精持本事。
如会尊众。
乃命智光等于普通道场东置律藏院。
创立戒坛
以伫钦公之来仪。
且施肇纪之不朽。
经营未几。
坛殿郁兴。
庶乎渡海浮囊。
分毫绝罗刹之请。
严身璎珞。
照耀有摩尼
则入佛位而披伽梨者。
名香普薰。
神足无极。
其可胜纪而芜绝乎。
唐大历辛亥岁春三月
抚州刺史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书而志之。
嵩岳少林寺新造厨库记 中唐 · 顾少连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启迪真乘。无相之门寂。
发挥象教。有为之功大。
非无不可以臻极。非有不可以化凡。
亦由瞻影求形。见烟知火。
通如来诱善之路。为群暗向明之阶。
沿浅诣深。其实一也。
汉明帝梦金人履殿。讯之于庭。
傅毅的然之词。得竺乾惟肖之像。
精庐始构。塔庙继兴。
大抵三教之行。各有其属。
尊严所奉。齐壹厥心。
若游息不殊。则其道閒杂。
若散漫无守。则其风寂寥。
是以从其先师。皆致室处。
故孔徒有庠序。道士有楼居。
而释流谓之寺。此圣人所以崇其教也。
少林寺者。盖权舆于太和。
中废于承光。更名于大象。
锡田于开皇。若乃应天顺人。
擒盗助信。摧魔军于充斥。
保净土于昏霾。此又昭彰于我唐也。
其神异之尤。若跋陀之经始灵塔
劫火不焚。指盼泉流。
使之西注。稠公挥杖而二兽解斗。
惠可割臂而三业息尘。荃兰丛植于缁林。
鸾鹤连翔于法界。则有惠光昙隐
播芳烈于前。元素明遵。
嗣徽音于后。戾止者皆同一姓。
来仪者无复二乘。盖释氏之淹中。
西方之别馆也。况其上圭表正。
风雨所均。嵩高峻极。
山岳之秀。交艮兑之清气。
积灵仙之秘踪。故其志道之人。
好奇之士。系尘笼者屡至。
求宴坐者永栖。菩萨色身。
未能忘食。苾刍老病。
斯用依仁。而库舍不营。
坊厨偪陋。每王城信士。
供施所储。柏谷上田。
穫敛所入。虽真如之性。
不假多藏。而大道之行。
恶其弃地。释法真聿来从学。
雅尚住持。永言创立。
志在宏济。乃誓于僧众。
陈于上官。愿因农隙。
以果营建。河南尹杜公黄裳
多历胜因。素崇净业。
聆风响应。如契夙心。
于是躬主办之勤。假清白之俸。
复次都人白仙鹤李秀杜珍等。共殖嘉苗。
用滋景福。脱鄙吝之缰锁。
成智惠之舟航。钱刀无翼而自飞。
寒暑不期而继至。单贫展效。
富有匮财。神龙施珠。
香象均力。加以寺半崖巘。
路蹑凌兢。伐于山巅。
治瓴甓于岩下。佛教善诱。
人忘其劳。爰始爰谋。
是启是辟。平其坎窞。
相其广轮。梓人作程。
郢匠施巧。积干如阜。
运斤成风真公杖锡指麾。
语言深(缺一字)先饥以班食。伺渴而馈浆。
酬以壮佣。任以老事。
期不揆日。工无废时。
为欂为栌。为桴为桷。
洪纤合度。寻尺中规。
凿枘靡乖。朴斲惟称。
板干既具。墙垣以兴。
支撑得其宜。缔搆取诸壮。
以周饎爨。用固扃鐍。
风雨攸除。尘泥莫侵。
若乃曲突以舒烟。疏窦以流恶。
陈其鼒鬲。扃其釜鬵。
释之蒸之。惟精惟洁。
俾其潘汁有所注。气焰有所通。
香风时来。荡涤烦燠。
斯乃厨之制也。深中以虚受。
阖扉以制出。陈其椽杙。
施其缄縢。取之用之。
不费不约。必使公供无所耗。
岁计惟其明。元关载施。
成我密固。此又库之宜也。
崇佛宇。栏楯孔严
乃饰僧堂。屋壁增焕。
新亭宏敞。阅香积之饭。
危楼耸擢。俯耆阇之山。
每至华钟大鸣。旭日三舍。
缁徒总集。就食于堂。
莫不永叹表诚。肃容膜拜。
先推尊像。次及有情。
洎蒲牢之吼馀。海潮之音毕。
五盐七菜。重香粳。
来自中厨。列于广榭。
咸造勿亵。已事而竣。
勤求者无次第之劳。暮齿者有终焉之托。
不僭于素。克壮其犹。
检校上座僧净业寺主灵凑都维那智寰典座道悟维清老宿圆济僧如空惟陟等。虔奉矢谋。
式昭毕务。故得庄严宝地。
丰洁中飧。纂绍前规。
招延后学。以是功德。
侯其祎而。夫教不自宏。
因人而大。有以法从中得。
默契真空。有以事假外缘。
用扶正谛。总是二者。
其惟真公真公俗姓张
杭州盐官人也。历劫勤道。
髫年出家。虽冥心于此山。
盖授记于前牒。不然者。
安得宏誓既发。群心悦随。
兴立招提。如此其盛。
大历之季。少连尝吏登封
暇日之游。竹园伊迩。
次宗之依惠远。凿齿之慕道安
尘俗之人。幸不遐弃。
一行入仕。二纪于兹。
前年典选洛师。邂逅相遇。
名山在目。道友依然。
愿言从之。王事拘我。
于是得其轨躅。作厨库记云。
时贞元戊寅岁。皇帝缵服之廿载也。
西川惠光大师昙域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禅月有名子,相知面未曾。
笔精垂壁溜,诗涩滴杉冰。
蜀国从栖泊,芜城几废兴。
忆归应寄梦,东北过金陵
金绳院1008年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成都文类》卷三七、《全蜀艺文志》卷三八、嘉庆《四川通志》卷三八、嘉庆《成都县志》卷五、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西竺之教,被于震旦,而像运千岁,塔庙之制勃兴;
东井之络,主于益部,而沃壤千里,礼俗之化归厚
蚕丛古之建国,铜梁天之设险。
二江之流,为一都之会,四民州处,万商成渊。
河图之文,惟福基之凭固;
拟鸡园之舍,邈壮栋以迭隆。
金绳禅院者,旧号龙华院
唐天复,有禅月大师贯休者,通内外之学,为道俗所宗,风什研精,名声籍甚。
当土德之季,戎车竞逐,侯王起于无种,云雷以之遘屯,拊剑顾盼以称豪,专阃福威而自出。
燕开碣石之馆,市骏骨以翘林;
秦筑逍遥之园,演贝文而重道。
纁玉更荐,簦笈四臻,而师方游所洎,久寓荆渚。
藩牧致礼,邑子倾向。
时王氏掩据蜀土,将为西帝,延致千里之客,弥丰四时之供。
师乃遐冒重阻,往干典谒,叩以空寂之理,嗣以篇题之贽。
虞卿既见,殆蒙白璧之颁;
汤休能诗,迥继碧云之妙。
锡之紫服,待以宾友,请住兹院,极其礼遇。
师自壬戌游蜀,至丙寅定居,比壬申入灭,凡岁星一周于天矣。
上足惠光大师昙域,克绍遗躅,弗忘肯构。
其后有正觉法忍法宝、演教四大师,继承世系,无废先烈。
今住持赐紫释惠聪者,自咸平辛丑始掌院事,迥悟宗谛,焕发觉明,愿力攸资,信施弥博。
远者来而迩者悦,输货沓臻;
即其旧而图其新,胥宇尤盛。
凡作佛殿、斋厅、僧堂、浴室及众舍二百五十馀间。
密石以庀材,丁丁毕取;
侧紫金而布地,昈昈有华。
侔天界之庄严,为众园之依止。
香象蹴踏,并辏霞祴之修禅;
灵鹫飞翔,无异果唇之住世。
大中祥符之祀,诏赐今名,揭彫榜于楣门,烛霄辉于海会。
陈跮有焕,名香歇而复熏;
惠命增延,祖燄续而无尽。
善利之绩,畴可儗哉!
聪师藉予虚名,谓窥秘典,丐词纪实,远不及让。
蜀冥烦之未祛,颇灭裂而为愧耳。
资圣寺牒碑天禧四年四月 北宋 · 释法惠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二
中书门下资圣寺泽州晋城县永建寺,牒奉敕宜赐「资圣寺」为额。
牒至,准敕,故牒。
天禧四年正月六日牒。
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
泽州资圣寺:准敕右具如前。
事须连录敕黄帖资圣寺,准敕命指挥,赐「资圣寺」为额者。
天禧四年正月日牒。
司户参军范世隆录事参军杨从善,推官王贲判官苑孚,朝请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知军州兼管内劝农事护军赐绯鱼袋、借紫孔式。
大阳村永建寺者,累代修崇,未谐名额。
昨去天禧四载正月六日,伏蒙皇恩特赐牌额,号「资圣寺」为额者。
虑山谷之改转,星河而迁移,故刊壁铭,用记岁华。
大宋天禧四载岁次庚申四月壬午朔,二十八日工毕记。
寺主、讲《法华经》僧法惠,讲《上生经》僧法海,书字僧普信,堂内尚座僧法爽,僧惠光,僧遇江、云先、云坚、云聪、云□、云清,行者七儿、应儿。
镌字人刘颢。
筠州洞山普利禅院传法记景祐五年正月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武溪集》卷九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近世分禅、律为二学,其所居之长,禅以德、律以亲而授之。
以德者选于众,而归之者亦众。
夫言德者,非世所谓德也,以其等空妄、超渐次、出死生,可以为天人师者耳。
故祖祖孙孙,称佛嗣焉。
筠之望山曰新丰,洞有佛刹曰普利禅院唐咸通中悟本大师始剪荆而居之。
悟本得心印于药山俨得于云岩晟得于石头迁得于青原思得于曹溪能,是为六祖
释迦如来二十九世而至达摩传中国,五世而至曹溪,又五世而至悟本,凡三十九世矣。
悟本之即世也,得法而去者,道全居中山道虔居青林,相继来嗣之。
悟本又传曹山寂传道延,居鹿头。
道虔卒,鹿头又续之。
鹿头延卒,其门人惠敏袭之。
惠敏卒,嗣和尚自净业来继之。
李氏之称国主也,觉海尊师启大道场于金陵之报恩,其嫡曰文坦,被黄纸诏书,赐号大沙门,来统之。
云门真禅师之上足曰清禀,亦奉主命来后之。
卒,而豫章彦闻因之。
及彦闻而衰矣,辄以院付其徒,檀越不可,乃疏请九峰守诠绍之。
九峰亦本境之名蓝也,移法席至是山。
五年,复为庐山栖贤所请而去。
曲江晓聪传合淝自宝又传曲江,绳绳兴之。
师得法于黄梅,与皆云门之嗣孙,自悟本,或绝或承,凡十三代。
徙栖贤,黄檗,自已上,皆终焉。
悟本讳俍价越州诸暨人姓俞氏,年十二,师事五泄
二十一,受具于嵩山律师
慕南宗之学,南游江湘,得云岩而事之终其身,毕丧而后去。
武宗之诏,遂民服隐于箕州
宣皇御宇,乃复僧仪,南至高安之所丰洞,邑豪雷衡之山也,见其泉石幽奇,乃曰:「此大乘所居之地」。
言于雷氏,雷氏施之。
初,山多蛇虎,师庵居一宿,蛇虎尽去,至今山无虎焉。
留居十八年,名声四传,来学者五百馀众。
坐谈立悟,虚来实去者,不可胜数。
名闻京师,天子赐咸通广福寺额并一钟焉。
寻以咸通十年三月顺世。
先期其日,期至而去,徒众环泣,师瞑而复觉曰:「心无所依,是真修行,何有悲喜?
勿惊吾也」。
为斋七日,乃具师食讫,沐浴安坐,歛容而化。
葬于山之阳,敕谥悟本大师,塔曰惠觉之塔。
师能攻苦率众,衣无䌽,卧无褥,炉无炭,室无烛,故后世以简约相承焉。
集《大乘经要》一卷,行于世。
中山全姓宣氏,常州人,以其尝居隽水之中山,故号中山和尚
中和二年镇南节度使钟传实召以来。
景福二年,避寇于分宁制置戴尚书迎居龙安院明年坐亡于龙安,归葬寺之东。
青林虔姓陈氏杭州馀杭人,初谒悟本悟本曰:「此子向后走杀天下人」。
广明初南郑,遇贼巢之乱,驾幸梁、洋,时有中贵人姓第五者,见师,瞻视良久,曰:「此是法王,非同龙象也」。
自汉东之青林,亦钟镇南召之。
天祐元年灭度,门人录其语三百节,为《玄机示诲集》。
鹿头延姓刘氏,福州长乐人江南武义二年,自鹿头至,凡三年而示寂,全身瘗于寺南,赐谥洪果大师,塔曰惠光之塔。
敏姓李氏,华阳人,从洪果来,及其终而代焉,保大六年,迁化。
嗣姓周氏,同郡高安人金陵召见,深加信重,乾德二年顺寂,塔于惠光之北。
坦姓吴氏,建州建阳人,李主以其国命命之,凡四年而终。
禀姓李氏,泉州仙游人,李主召入澄心堂,集诸方语要,凡十年,又俾来继坦焉。
彦闻以疾而间其位,故衰,凡三年而卒。
诠,金陵人,自九峰来居,五年,大壮其栋宇而新之。
既赴栖贤之请,以首座聪嘱檀那及其众,众从之,请于州,州从之。
聪姓杜氏,大中祥符三年,实应是命,于山之东北,手植可万株,凡植一株,坐诵《金刚经》一卷。
自称栽松比丘,今号其地为金刚岭云。
聪临终而让宝,如聪之始。
聪之终也,遗诫于其众,无服衰绖,哭泣吊慰,一切绝之。
其寺之再兴也,诠始缉之,聪又能经纬,至宝而纪纲大备焉。
宝姓吴氏,开堂十六年,未尝出院门,自江湖之南及岭之南,二十馀州闻其名者,岁奉钱共数十万以供其堂,其为人信向如此。
种杉万株,皆手自培斸。
同郡有黄檗山某院,唐裴丞相休功德院也,岁入丰而主者侵牟之,众食不足,思有德者为之长。
景祐四年,自太守而下,列名请其行,又俾其自择人而付之,得迁焉。
黄檗未十日,四方至者仅百人,盖其道可师者邪。
迁姓某氏,亦能守宝之规而不敢加焉。
某上书失职,来是郡,得其传法之次叙而记之。
景祐五年龙集戊寅正月日记。
书楞伽经后1085年9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六、《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五三、楞伽经通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六四、《京口三山志》卷一九、乾隆《镇江府志》卷四八、光绪《丹徒县志》卷五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
心品祖师达磨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受,以为心法。
如医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槃走珠,如珠走槃,无不可者。
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
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證,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馀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
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方药,以之疗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辄应,悬断死生,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
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谓《难经》不学而可,岂不误哉!
《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
此其所以寂寥于是,几废而仅存也。
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得清净觉
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
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
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
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惠光浑圜;
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
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
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
轼乃为书之,而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
元丰八年九月日,朝奉郎、新差知登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苏轼书。
冯德夫 其二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九○、《跨鳌集》卷二七
某拜手启。
初不知出脚至锦官,览清札,佩意与义,甚渥甚厚。
昭觉老子,为人抵力抖薮,前日掠虚,一味实头,留取冯居士一两重警化公案。
三十年后,当为流通。
寮舍寒冷,客况如何?
珍重。
某拜手启。
相州天禧镇宝山灵泉寺传法高僧灵裕法师(并序 绍圣元年十二月 北宋 · 释德殊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民国《安阳县志·金石》卷七
释灵裕法师姓赵氏定州曲阳人也。
在幼童时,每见沙门佛像必拜礼,闻屠宰声必加悲怆。
年七岁,即欲捐俗,父母不许,遂博览群书。
及十五,丁父忧,苫块哀瘠,杖而后起。
事亲笃孝,编之史册。
服毕,遂往赵郡应觉寺出家。
后闻慧光律师在邺都,即往从之。
已殁,乃投道凭法师,授《十地论》及《华严》、《涅槃》等经。
皆晨夜研究,博寻旧解,阐发新异,众翕然称之。
时齐方兴释典,有法上者为僧大统,学者望风向附。
专精独立,不偶伦类。
后法上颇钦服之。
常与诸僧共谈儒教,旁设讲席,听者同集,两得所闻,覆述句义,无一遗者。
自是擅名邺下,远近师附,俗呼为裕菩萨,多从之受戒焉。
持性刚洁,器识坚明,志存远大,不局偏授。
每有传讲,必恭恪勤厚,延请乃赴。
既临讲席,听者莫不肃然自持。
一夕,布萨说戒,静影惠远法师造《涅槃经疏》,详练捡覆,缘此传
师励声曰:「惠远读疏,言是法师因缘,众僧说戒,岂是魔说」?
远闻而惮之,自尔罔不趋筵,禀于戒范,女人尼众莫敢面参。
其严毅如此。
尝与邺下诸法师连坐开讲,齐安东王娄睿拜诸僧,次礼至前,不觉怖畏流汗。
退询厥由,知其戒行精苦,遂奉为戒师,造宝山寺以居之。
通达三乘,辩对乘机,前后所讲,科目无常。
时同学者或讥之,曰:「此乃大士之宏规也,岂拘拘于常情哉」?
后周灭齐,废毁释教,乃衣斩纕,冠布绖,与同侣二十馀人潜遁村落,昼诵儒书,夜理佛经。
时岁饥谷贵,乃造卜书一卷,占者取米二升而已。
负米者相继,叹曰:「先民有言,舐密仞伤,验于今矣」。
乃取卜书对众焚之,更以所得供馈同厄。
及隋兴复释教,始去纕绖,改袭旧仪,真绯正紫五大色服正背之衣,凡乖律则,并不入室,常服祁支,才过其肘。
人或诮之:「法师若此,将非邀誉耶」?
对曰:「君子求名,小人求利,亦何爽乎」?
诮者赧然心服。
开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创立讲会,延集名僧。
有诏令立僧官叔略乃举都统
叔略曰:「都统德裕,德非其德。
都统之用,用非其用。
既德用非器,事理难从」。
叔略不听,乃潜游燕赵。
久之,还居相州大慈寺
开皇十一年文帝长安,令住兴善寺
延入宫掖,与皇后独孤氏归敬之礼,求受菩萨戒。
曰:「至尊是万基之主,灵裕乃凡庸比丘,讵敢为师也」?
逊辞不已,方始从受。
未几,诏为国统。
因辞,请归于邺
文帝许之,乃命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贺若弼等诣寺宣旨,代帝复受戒忏罪。
并送绫锦衣服,绢三百段,助营宝山寺
御自注额,改号灵泉
盖取入山之泉、师之上字合以为称,圣意欲存师名之不朽耳。
既还相州,更住演空寺。
净明寺是也。
仁寿中,分布舍利,诸州起塔,多有变瑞,时人咸以为吉祥。
闻,叹曰:「此相祸福兼表。
夫白花、白树、白塔、白云,岂非凶兆耶」?
未几,果应献后安养之徵,众始传言为信。
相州刺史薛胄所居堂础变为玉,喜,设斋庆之。
曰:「此乃琉璃耳,诫之慎之,宜禳祸祈福」。
不从,后杨谅作逆,竟坐累,流之边裔。
裕之明识,皆此类也。
大业元年终于演空寺,道俗相与殡于宝山灵泉寺侧。
所有经律疏义及诗颂杂集百馀卷,行于当世。
尝制寺十诰,以法御徒,终南释氏宗而奉之,其他可知也。
有弟子日光寺法砺,慈润寺惠休定国寺道昂,并昙荣等,皆以明律习禅,一时宗匠,各有别传,以载德业云。
元祐八稔秋九月,天禧仕人牛彦景命余就第敷演。
旬有二日,乘暇领徒游目宝山,攀萝扪石,越壑登峰,瞩岩隈灵龛,寻林泉胜概,考其名实,雅符史传。
至于元林塔像,道凭石堂,魏齐隆替之基,周隋废兴之迹,遗绪备存,勒之琬琰。
独师盛德徽猷,颖拔众表,墙仞法力莫大焉,而杳无支提,良用慨然。
乃募信士郭文真率众于寺之东南隅岑麓之上建塔设像,俾好古观风之士瞻仰有归矣。
时绍圣元年十二月八日释德殊叙并题额。
习《唯识论》小童师庆书。
相州卫弁洞天浩宗仪刊。
修塔匠人张宣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章专一二五八。
云庵和尚赞三首 其一 北宋 · 释德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八
云庵出黄龙之门,为临济九世孙。种性殊胜,契悟广大。指示心要,辩如曹溪;决择教乘,论如。作为偈句,辞如宝公,履践明验,精如永嘉。退居云庵,时已七十馀,幻灭都尽,惠光浑圆,可以想见其遗风馀烈。门人德洪谨拜手稽首为之赞曰:
于自住境,见与见缘。
如梦能所,如蜜中边。
帷具正眼,入此三昧。
如妙莲华,出缘生海。
祖师活意,如来密机。
成就众生,如鹍鹏飞
使其自化,不由他悟。
秀出丛林,光于佛祖。
趋灭陕右,诞生江南
暗中五色,天下云庵
按:《石门文字禅》卷一九。又见《雪庵真净禅师语录》附录。
同安寺 北宋 · 李彭
五言排律 押词韵第四部
雨歇涨江急,野兴聊胥疏。
漾舟拂林表,击汰惊飞凫。
云端僧坐夏,遂造林公庐。
猊坐演妙理,法筵沧海珠。
舌本落雄辩,奔放悬江湖。
巽公庭宇净,炉烟堂晏如。
略无客造请,杳黑耽毗卢。
吾家大长者,惠光充太虚。
著论役天女,宝笈负于菟。
开图拜遗像,悲叹随卷舒。
归来掩关卧,念冷无赢馀。
譬如能櫜鞬,境界自于于。
偈颂三十首 其二十 南宋 · 释慧晖
圆蟾出冷,晶旭入暖。
惠光破暗,才辉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