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复罗尚书 其一 晋 · 阎式
出处:全晋文
辛冉倾巧,曾元小竖,李叔平非将佐之才。彧前为节下及杜景文论流徙之宜,人怀桑梓,孰不愿之?但往日初至,随谷庸赁,一室五分,复值秋潦。乞须冬孰,而信用谗构,终不见听,绳之大过,穷麟抵虎,流民不肯延颈受刃,以致为变。即听或言,宽使治严,不过去秋,九月尽集,十月进道,今还乡里,何有如此也(《十六国春秋》七十六。案,《晋书·载纪·李特传》作阎式遗尚书,责其信用谗构,欲讨流人,仅二语。)?
得丁为士葬其父用大夫礼或责其僭辞云从死者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礼惟辨贵。孝不贬亲。是谓奉先。孰云僭上。丁庆加一命。忧及三年。凶降昊天。且结茹荼之痛。吉从远日。方追食采之荣。既贵贱之殊宜。亦父子之异道。同曾元易箦。正位于大夫。殊晏婴遣车。见非于君子。未爽慎终之义。允符从死之文。辞则有徵。责之非当。
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九 创作地点:广西柳州市
唐永州刺史博陵崔简女讳媛。嫁为朗州员外司户河东薛巽妻。三岁知让。五岁知戒。七岁能女事。善笔札。读书通古今。其暇则鸣弦桐讽诗骚以为娱。始简以文雅清秀重于当世。其后病惑得罪。投驩州。诸女蓬垢涕号。柳氏出也。以叔舅命归于薛。惟恭柔专勤。以为妇妻。恩其故他姬子。杂己子。造次莫能辨。无忮忌之行。无犯迕之气。一亩之宅。言笑不闻于邻。元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既乳。病肝气逆肺。牵拘左腋。巫医不能已。期月之日。洁服饬容而终。年若干。某月日。迁柩于洛。某月日。祔于墓。在北邙山南洛水东。巽始佐河北军食。有劳未及录。会其长以罪闻。因从贬。更大赦。方北迁。而其室巳祸。巽之考曰大理司直仲卿。祖曰太子右赞善大夫环。曾祖曰平舒令煜。高祖曰工部尚书真藏。简之父曰大理司直煜。祖曰某官鲵。唐兴。中书令仁师议刑不孥。其二世大父也。巽之他姬子丈夫子曰老。女子曰张婆。妻之子女子曰陀罗尼。丈夫子曰某。实后子。铭曰。
翼翼仁师。惟仁之硕。一言刑轻。绵载二百。其庆中缺。曾元不绩。简之温文。卒昏以易。七男三女。八我之出。仍祸六稔。数存如殁。宜福而灾。伊谁云恤。惟薛之妇。德良才全。邻无言闻。臧获以虔。推仁抚庶。孩不异怜。兄公是怙。夫属忻然。髲剃峨峨。笾豆惟嘉。蒸尝宾燕。其羞孔多。有苾有严。神飨斯何。奚仲仲虺。胡祐不遐。高曾祖考。胡嘏之讹。淑人不居。谁任于家。书铭告哀。以寘岩阿。
养说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南阳集》卷五
善养者,尊亲而已矣;不善养者,备旨而已矣。备旨非存乎志。或曰:「养之说,非甘旨则如何?能富于甘旨,是尊亲也;不能富于甘旨,非存志也。非甘旨则何如」?曰:尊与志,养之大者也;甘与旨,养之细者也。君子务其大,小人知其细。人之生也,有富贵贫贱,故礼有等杀。事父母不可强富以充甘旨,如强之,必求诸非道,将不义以为滥取焉,是则见毁于身,见辱于父母,见谤于邻里乡党,其为不孝大矣,恶谓之能养乎?惟志与尊,虽富贵贫贱,皆在乎内,而不在乎外也。存乎外者,人欲强之;存乎内者,人欲强之。是舍近而趋远,遗本而竞末。古圣皆志而弗强,是以舜耕历山,则以匹夫养;嗣放勋,则以天下养。子思以其家养,曾参以其身养。曾子殁,曾元亦养。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其子孙问有无,则亡矣。虽欲复进,而孟子谓之口体之养者。曾元非甘旨之不充,非强其富也,圣人之徒,犹不以为善;况强富于甘旨,而果弃其志者哉?仲尼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多见其不知养也,作《养说》。
与曾巩论氏族书(庆历六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七 创作地点:安徽省滁州市
修白:贬所僻远,不与人通,辱遣专人惠书甚勤,岂胜愧也!示及见托撰次碑文事,修于人事多故,不近文字久矣,大惧不能称述世德之万一,以满足下之意。然近世士大夫于氏族尤不明,其迁徙世次多失其序,至于始封得姓,亦或不真。如足下所示,云曾元之曾孙乐,为汉都乡侯,至四世孙据,遭王莽乱,始去都乡而家豫章。考于《史记》,皆不合。盖曾元去汉近二百年,自元至乐,似非曾孙,然亦当仕汉初。则据遭莽世,失侯而徙,盖又二百年,疑亦非四世。以《诸侯年表》推之,虽大功德之侯,亦未有终前汉而国不绝者,亦无自高祖之世至平帝时,侯才四传者。宣帝时,分宗室赵顷王之子景,封为都乡侯。则据之去国,亦不在莽世,而都乡已先别封宗室矣。又乐据姓名,皆不见于《年表》,盖世次久远而难详如此。若曾氏出于鄫者,盖其支庶自别有为曾氏者尔,非鄫子之后皆姓曾也,盖今所谓鄫氏者是也。杨允恭据国史所书,尝以西京作坊使为江浙发运、制置、茶盐使,乃至道之间耳,今云洛苑使者,虽且从所述,皆宜更加考正。山州无文字寻究,幸察(《欧阳文忠公集》卷四七。又见《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三二一,康熙《西江志》卷一七三,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乾隆《建昌府志》卷八五,同治《南丰县志》卷四○。)。
「寻究」下原校:「一有『不能周悉』四字」。
四代养老论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六、《公是集》卷三八、《永乐大典》卷一六一一
养老盖以尽孝慈也。刘子曰:以养老,莫善于燕,莫不善于飨,而食次之。以养义,莫善于飨,莫不善于食,而燕次之。周人备矣。所谓养老者,养其体者也。故择其柔嘉,选其馨香,洁其酒醴,品其豆笾,修其簠簋,奉其牺象,谨其祓除。于是乎体解折节而共饮食之,又为折俎加豆,是以惠丰而德洽。民之见者,以为尽心也,莫不加爱焉。故莫善于燕。夫飨所以训恭俭也。而养老所以充气体也。修其物,笃其意,而不得躬之。酒盈而不饮,肉乾而不食,设几而不倚,一献而百拜,恶在其惠也?故莫不善于飨,是有虞氏所以不从也。所谓养义者,义其贤者也。年者天下之达尊也,爵者天下之达尊也,以达尊之爵,养达尊之年,其意犹不敢亵为之,故一献而百拜。民之见者,以为至恭也,莫不加肃焉。故莫善于飨。夫养义者,贵其养志也,若曾子之养曾皙者也。而食者,无百拜之恭,无一献之节,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元之养曾子者也。民之见者可易也,故曰莫不善于食,是夏后氏所以不从也。虽然,三圣之作,非以相反也。养老以彼,养义以此,所以尊其年,尚其德也。尊其年,仁也;尚其德,义也。仁且义,所以天下无所为而晏然矣。故周人通其道,达其意,修而兼用之。兼之是谓大备,不可改矣。孝之道达,则子咸若;悌之道达,则幼咸若;登歌清庙,则君咸若;下管象武,则臣咸若。所以虑之以大,受之以广,行之以礼,修之以孝,纪之以义,终之以仁。一事举而众美具焉。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此之谓也。
曾元恕累日不相见以诗垂寄依韵和答 北宋 · 强至
押支韵
丈夫收功名,要在少壮时。
今予四十强,才短良时遗。
俯首入掾曹,所托真一枝。
动静系他人,何异马受縻。
事业乖圣贤,饥寒愧妻儿。
浩歌望青云,致身分已迟。
江湖久去眼,终日怀钓丝。
元恕知我深,爱恶非众随。
怜我事冗宦,役役犹儿嬉。
十日不一见,敢以奔走辞。
与子结永好,交情保无移。
相从文酒欢,晚岁沧洲期。
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龙山
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
愁客倦吟花似酒,佳人休唱日衔山。
共知寒食明朝过,且赴僧窗半日闲。
命驾吕安邀不至,浴沂曾点暮方还。
屈到嗜芰论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历代名贤确论》卷二一、《唐宋名贤确论》卷三、《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九九、乾隆《湖广通志》卷一五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齐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夫死生之际,圣人严之。薨于路寝,不死于妇人之手,至于结冠缨、启手足之末,不敢不勉。其于死生之变亦重矣。父子平日之言,可以恩掩义。至于死生至严之际,岂容以私害公乎?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晰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中行偃死,视不可含,范宣子盥而抚之曰:「事吴敢不如事主」!犹视。栾怀子曰:「主茍终,所不嗣事于齐者,有如河」。乃瞑。呜呼,范宣子知事吴为忠于主,而不知报齐以成夫子忧国之美,其为忠则大矣。古人以爱恶比之美疢药石,曰:「石犹生我。疢之美者,其毒滋多」。由是观之,柳子之爱屈到,是疢之美。子木之违父命,药石也哉。
案:此乃引《左传》之文,《左传》作「盥」。
书游灵化洞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七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灵化洞
予始与曾元恕入灵化洞,迫于日暮,而元恕又畏其险,故不果尽而还。及此,与吕穆仲游。穆仲勇发过我,遂相与至昔人之所未至,而惊世诡异之观,有不可胜谈者。余欲疏其一二,以告来者,又恐为造物者所愠,后有勇往如吾二人至吾之所至,当自知之。
邢惇夫墓表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八、《嵩山文集》卷一九、《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二二
邢惇夫,名居实,生数岁,以奇童称。逮年十四五,读书已甚博;其年十六七,文章各擅体制;十八九则论议凛然,自成一家法。甫年二十,而病不起矣。国中之士识与不识,无不嗟惜痛恨,有为其父尚书公相持而哭于数年之后者。惇夫身干如寻常男子,而广颡大口,眸子炯然,精神虹舒霞举也。韩少师见其童儿时异之,许妻以孙女。元丰中孙莘老、李公择方宦于京师,惇夫游二公之门,二公待之常若不足。一日侍孙公谈《春秋》,是孙公之所名家者,引类及《南史》人物,又入于《北史》,惇夫种节调理,无少前却疑似之语。是时孙公须鬓皓白,为秘书少监,与惇夫相对若翁孙然。既而黄鲁直自吉州太和县移德州德平镇,过京,鲁直有书称「晁以道论士三人,其书今行于世」,所谓三人则惇夫、陈无己、江子和是已。元祐之初,海内流落望实之士中都毕集,惇夫因得翱翔,自振其才辩,而师友日盛,悉为惇夫忘年也。一时政事更张,士大夫进退,惇夫为之喜怒激昂,有出于老成忧思之外者。每叹曰:「当兹日也,安得司马公常存,吕公无恙,后来者其谓谁耶」?惇夫虽年少,而知国家尚少则难处乎前,而贵老则难继其后云。惇夫大抵于人不苟随,必援古昔,极源流,而公是非。虽于其大人,则亦唯义之从。惇夫卒于元祐二年二月八日尚书公谪随州时。尚书公亲问其所欲于垂绝之际,无他,唯曰:「乞黄鲁直状儿平昔,以累孙莘老铭之,有不肖之文存焉,则晁无咎宜为序其后」。余兄无咎题惇夫《南征赋》曰:「昔杜牧不敢序李贺。矧吾惇夫,年未二十,文章追配古人,充其志,非肯为贺者。虽然,岂敢负其将死之托耶」?鲁直题之曰:「尝序江夏谢景回师复遗藁云:方行万里,出门而车轴折,可为霣涕。邢惇夫诗赋笔墨山立,甚似吾师复也」。东坡题曰:「江南李太伯自述其文曰:『天将寿我欤!所为固未足也,不然亦足以藉手见古人矣』。惇夫亦云」。吾兄暨孙、黄俱不果成惇夫之所志,惇夫二弟倞、俦乃欲以文表于墓,则归之嵩山晁说之,又已累年。说之追念平昔,与惇夫议论千百,今不记一二,徒可想像于心目间。而书牍唱和诗,亦无复少有存焉者,盖自飘流二十年之久也。如复因循不如其二弟之所请,则他日使惇夫之所传弥不著者,余之罪也。以余之文浅弱,使览之者重其恨于前日三公,则予于惇夫亦未为无助也。余尝谓赵括少谈兵,而父奢不能难者,非不能难也,不欲怒之也。刘歆之异同其父向者,非为斯文也,汉廷与新室不可并处也。如惇夫于尚书公,则于斯文而不能难者也,是曾参之事点也,非曾元之事参也。移此其忠,顾惟古之大臣哉!嗟夫,古人之不寿者,余得二人焉,王子晋年十有五,识圣贤治乱之源,而极天人死生之符。颜渊年二十有九,颓然陋巷之中,有为邦之志,夫子告之以四代之礼乐,所谓具体而微者,果知颜子哉!其次则又二人:扬雄之子九岁,而存,则《玄》当著明,无待于侯芭。魏武之子仓舒十三岁,而存,则汉之存亡虽未可知,必不至于杀荀文若辈矣。则惇夫之寿夭所系,可胜言耶!东坡贬英州,道符离,予见之,语及惇夫,曰:「自是国家失一文士,于邢氏何有」!韩女先亡,惇夫遂未及娶。惇夫有文集若干卷,名曰《呻吟集》。墓在大隈山前祖茔之旁。母赵氏。宣和四年壬寅七月戊午,朝请大夫、知成州军事晁说之撰。
宋故何硕人孙氏墓表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九七、《鸿庆居士文集》卷四一
硕人孙氏,世家袁州之分宜县,故朝奉大夫、赠太中大夫何公讳执礼之妻,今朝奉郎昌辰之母。年七十一,以宣和六年六月甲子遇疾卒于昌辰永州之官舍。葬后十一年,实绍兴六年四月庚申,昌辰改用今卜,举太中、硕人之柩合葬于新淦县扬名乡双秀里蓝东之原。又三年,朝奉之从子左承议郎、通判婺州许状硕人之族姓、州里、封号、卒葬年月日,属晋陵孙某为铭刻之墓上。惟何氏鼻祖有奇相,顾见两耳,始家于新淦州上。更四世,而生太中,其族浸大矣。有讳正臣昌言者,以政事文学称天下,入侍天子,出备将帅,魁然为一时搢绅之望,甲第数十区,丹漆相照,大车驷马充塞里门。硕人年二十一归太中,言笑不闻墙,屏居不出堂户;事尊章,友娣姒,以相其夫而蓄其妇子,上承下御逾五十年,阖门欣欣,无怨咨一辞,以至没齿,无老幼戚疏来吊哭者,咸尽哀。某南迁,道清江,馆于何氏,于是硕人之没已久,而内外属人犹追颂不去口,可谓贤也。硕人以太中故,自仁和县君三封至宜人;昌辰登朝,加号令人,再命而得今封。男曰昌期,右承务郎、通判南安军;次即昌辰也;次曰昌遇。女适承直郎、抚州军事推官陈大辅。孙男三人:曰䜣,曰详,曰诗。女三人:适将仕郎谢知几,迪功郎、南昌县尉刘尧民,进士李谟。曾元孙男若干人。太中以伉直数忤权贵,故官不达。硕人生三子,而昌期、昌遇皆已下世;独昌辰亡恙,亦廉直有父风,勇于为义,屡蹶于谗而不诎,公卿皆叹誉之,以为后当以功名显。硕人之报,庶几在此。
海陵杂兴八首 其五 宋 · 吕本中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泰州市
曾子不复见,斯人绝可怜。
梦回千嶂里,气夺万夫前。
异日文章社,平生香火缘。
高楼更南望,霜露(原校:一作路)倚江天(自注:时曾元似新物故。)。
闲居感旧偶成十绝乘兴有作不复诠次 其九 宋 · 吕本中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曾郎学行冠姻亲,赵子才能又绝伦。
仲弟故应同二妙,一时先后委埃尘(自注:曾元似、赵才仲及余仲弟也。)。
童丱须知 舅姑篇 宋 · 史浩
女子年既笄,出适乃从夫。
从夫始曰妇,将以事舅姑。
舅姑生男儿,鼓舞更忻愉。
禀受胚胎成,身体洎发肤。
玩之如美玉,宝之如明珠。
觊其能立身,孝养勤朝晡。
岂知壮有室,却使失欢娱。
妇既恣狼戾,夫亦与之俱。
翁妪有憎恶,导夫起嗟吁。
叔妹有异胞,俾夫肆欺诬。
及其享富贵,却云夫自图。
珍异私帑积,赀产别籍拘。
不念翁与妪,生尔夫之躯。
不念叔与妹,尔夫当友于。
动辄生离间,岂不负心乎。
天殃或人祸,舍尔其谁诛。
我有为妇法,尔其听而孚。
凡事舅姑礼,与事亲无殊。
唯当辅君子,相勉以相须。
定省问安否,温凊视衣襦。
俎豆奉燕乐,几杖供扶持。
出因侍坐席,入则临庖厨。
亲意或欲与,承命惟所需。
不作曾元养,问有必曰无。
亲意所爱敬,率行不敢渝。
当以内则篇,终身为范模。
其有疾病时,忧惶问医巫。
不眠衣带敝,不食形容枯。
药饵必自试,宁敢离须臾。
以至复初后,吾身方得苏。
其有贫困时,四壁立家徒。
夫既日负米,不惮涉崎岖。
妇亦悯其劳,推食盈盘盂。
质贷如已尽,素手居穷途。
每务宽慈抱,何尝使向隅。
以其所以养,粗粝成甘腴。
亲怒我勿怨,亲肥我独臞。
忘饥日反哺,岂不见慈乌。
亲既感尔孝,祝尔多英雏。
佗日尔有妇,复与尔同符。
因知妇行孝,乃自立根株。
出尔反乎尔,曾不差锱铢。
当时奉翁妪,后效收桑榆。
时哉不可失,作诗劝踟蹰。
赐新除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吴盖辞免恩命不允诏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九七、《鄮峰真隐漫录》卷六
卿夙承阀阅,守礼蹈义,昆弟相处,号为二难。名誉之崇,实慰我母。朕谓曾元之孝,不如曾子,故推此恩,以见朕志。不然,朕岂以名器假人者哉?卿苟知此,又何以辞为耶!
与刘德修(光祖 以下后溪之曾孙曾元家藏)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七、《晦庵先生朱文公文别集》卷一、民国《简阳县志》卷五
钦闻德义,有年于此。中间入都,虽尝蒙枉顾,然稠人中不暇交一语,至今为恨,如未始得见颜色也。前年窃闻进登言路,有识相庆。继读邸状,又得所上章疏,分别邪正,明白剀切,三复𢥠然,为之汗下。盖久矣莫有以此謦欬吾君之侧者矣。然于是时,窃已深为执事者忧之。顾前此未尝得通声问,无从效其区区。且又意其骇机之发近在旦暮,虽欲言之,亦已无及。然犹怀不能已,窃窃私为同志一二君子道之。盖不唯欲以少效慕用之诚,亦冀转以闻于左右而求所以善其后也。曾未几时,果闻去国。时在临漳,无可与话此心者。燕居深念,抚几浩叹而已。呜呼!此岂吾人一身之休戚?而造物者之意乃不可测知如此哉!兹承不鄙,远贻教墨,所以抚存之意甚厚。自视卑薄,何以克堪?因便布谢,适有土木之扰,言不尽意,伏纸增跂。
与刘德修(光祖 以下后溪之曾孙曾元家藏)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一三
《东溪语说》拜赐甚宠,伏读再三,乃知师友渊源所自深远如此。士不知经,果不足用,信矣,如韩子之言也!地远,无从亲扣馀论,又以叹恨耳。尝患今世学者不见古经,而《诗》《书》小序之害为尤甚。顷在临漳刊定经子,粗有补于学者。前此欲寄传之及宋子渊家,而便人不为带行。今内一通,幸为过目,还以一语,订其是非,幸甚。《大学》鄙说一通并往,所恳不殊前也。此书附制司干官孙应时,顷在浙东时所举吏也。后生好学,志趣不凡,经由必得进见。傥辱延纳而教诲之,幸也。赵天官所得书,尚滞从班,未厌人望。中间进对,陈说甚苦。有识虽益归心,然似已不为上下所安矣。消长之决,谅已非远。嫠不恤纬之忧,伏想同之也。传之为况如何?未及寓书,并深驰仰耳(《晦庵先生朱文公文别集》卷五。又见民国《简阳县志》诗文存五。)。
释老论 南宋 · 唐仲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六三、《悦斋文钞》卷八
自释老之说炽于中国,使吾民人不蕃,田畴不辟,财用不足,兵甲不坚。土木无度,而奇巧之技众;男女怨旷,而淫辟之罪多。其害比之百家,数十倍矣,然犹不足与之辩,所不可不论者,陷溺人心之甚也。天下有君子、有中人、有小人,而道释之说皆有以中其欲。报应祸福足以惑小人,超升解化足以移中人,清净寂灭足以疑君子。小人曰:「吾罪恶贯盈,饭僧可以免;吾衅戾山积,焚章可以禳。不惟可免,又可以致福,不惟可禳,又可以增算。吾何恤于为恶,何惮于事释老乎」?中人曰:「吾学释而成,可以出入生死;吾学道而成,可以长生久视。与其溷浊世处尘俗,孰若自在而游乐国乎?与其同朝菌友蟪蛄,孰若蝉蜕而登蓬瀛乎?吾何为而不从释老也」?至于君子,其识必异于众人,则又曰:「吾不取其教而取其道,吾不观其外而观其内。盖其说深入乎性命生死之际,而周尽乎天地鬼神之理,颇与吾《周易》合。至于披析示人,则又优于儒书,吾学之可以直造其本源,而不劳于积习」。此说一立,而道释之害牢不可破矣。呜呼!自吾之教化不明,为士者失其所学,小人、中人既不可以道理深责,而报应祸福、超升解化之说,皆诞幻诡谲,不待攻而自破。至于君子,则吾道之所赖以传,天下所视以为法也,乃惑于疑似之际,反引而加诸圣人之上,使斯民从之,荡然而莫之反。吁,可悲矣!性命生死之理,知之审者不言,而好言者不知也。圣人之知审矣,是以不必多言;道释之家惴惴焉不能忘怀,故道者欲不死,释者欲无生,其实皆未之知也。《易》曰:「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又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是理也,圣人盖尽寓于《易》矣,然不谆谆以告人者,虑学者之不能无惑也。子路之遇难也,结缨而死,其不惧若此,非不足语道也,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夫子之意,盖曰事人所以事神,知生所以知死,不欲子路舍其常行而他求也。曾子病,命弟子启其手足,使曾元起而易箦。子张病,召申详而语之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其启手足,言全而归之也。易箦者,欲得正而毙焉也。君子岂必寿?其考终者,形骸也。小人岂必不寿?其澌尽者,精神也。二子平日之言,曷尝一语若道释云者?而于死生之际,大过人乃如此,盖其所得,不离乎日用常行之间也。学者不求之于《易》、《论语》,而好观道释之书;不以曾子、子张为法,而轻受愚夫之诳。平时高谈,则曰:「吾学道释有所悟矣」。及遇利害事,不能毫釐庇,往往易其所守,几不能自立于世,乃曰:「吾学出世法,求其所谓死而不亡者」。噫!亦惑矣。生死一理,昼夜一道,岂有不可于生前而可于死后者,是诚可哀矣,然亦无足怪也。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道释之学,皆剽儒书之馀,以文饰其说,不可谓无可观也,故尤足以惑人,此道释之甚害而君子之所深恶也。昔孟子比杨、墨以禽兽,为其似是而非,其流弊必至于此。今道释者为己则一毛不拔,责人则摩顶放踵,是兼杨、墨而为之,其为禽兽也大矣。后之君子信吾说而守之,率天下而归正道,斯民其少瘳乎!兽之食人,其少止乎!
送石江曾元英赴太学补 其一 南宋 · 曾丰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吾宗叱驭闯贤关,笔涌长江挟泰山。
馀子望风俱辟易,且容瑞豹露文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