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晋王书论放徒流 南北朝末隋初 · 释智顗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二
开府学士柳顾言宣教,《金光明》行法究竟,如十五月清净圆满,恩放徒流,矜勉鞭罚。
上开府潘惠达、仪同张四娘等凡四十五人,赐令斟酌。
谨即依事询详,切以一人出世,多人利益。
淳善御俗,仰属轮王。
案此经云:若犯王法,系缚枷锁。
诸苦恼等,悉令解脱。
又《灌顶经》云:当放赦屈厄之人,徒锁解脱。
王得其福,天下太平。
雨泽以时,人民安乐。
教旨符应经文,岂非宿殖德本?
慈善根力,谬以多幸。
忝此大缘,率励僧徒
清斋洗浣,龙王注雨。
甘泽并周,爰开狱门。
杻械解脱,徒流原宥,莫不蹈舞殿庭,称恩感戴。
加复送以胜幡,仍悬宝塔,登高散华,烧香朗烛,并留供设,设法开示,向善。
僧法运等,虽著法衣,不能修心,身犯国宪,取秽道流,忍乃上来战深下耻,白大众留七日。
晨夜训赍,暂依傧黜,使惭诫奖耳。
沙门某敬白。
十月十六日(同上)
天台山众令书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六
僧使灌顶智璪至,览十一月三日书,并陈灵龛应迹,现形放光,弹指流音,应念传响。
斯实不思议力,变化多方,感悟有缘,示希有事。
慎终追远,感叹相深!
在昔双林,示灭非灭,多宝独塔,俟时涌现。
爰在狼迹,迦叶分身,乃至鹫山,迦文留影,眉毫散彩,指端震室,岂非像教能度无边?
是大因缘,闻善知识,永惟宿昔,获承师范,德音盈耳,神光在目。
方凭灵瑞,系踵菩提。
肃承灵诰,宣慰南服。
山众法徒,同志为友,会成等侣,方共舟航。
岁暮凝寒,念皆道胜,天台名岳,海岸所推,修建大林,多惭重阁。
三时设供,四事不周,想甘禅悦,以同法喜
其间敬德,信次相间。
今遣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僧使还山,于旧所设供,庶同甘露,能变粗涩,亦凭香积,证道融销。
书不尽言,反此无悉。
杨广和南(《国清百录》)
又令书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六
灌顶智璪等至,枉寺众来书,财施为轻,法门标重。
波罗蜜般若尊成,不具两缘,宁俱解脱,施受咸共忘言。
理至迹指,宁复辞弗。
杨广和南(《国清百录》)
下令延请释灌顶开讲法华仁寿二年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六
夏序炎赫,道体休宜。
禅悦资神,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讲《净名经》,全用智者义疏,判释经文。
禅师既是大师高足,法门委寄,今遣延屈,必希霈然。
并《法华经疏》,随使入京也。
伫迟来仪,书不尽意(《续高僧传》)
释智顗 其十二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六
弟子总持和南:东林山寺使至,逮八月八日诲,用慰驰结
仰承已往衡山,至当稍久,法缘若竟,愿即沿流,冀在岁阴,必期展觐。
弟子渡江还,去月初移新住,多有造次,未善安立。
来旨勖以法事,实用惭悚。
始于所居外援建立慧日道场,安置照禅师已下。
江陵论法师亦已远至,于内援建立法云道场,安置潭州觉禅师已下。
即建深善,辄以咨知。
仰承相次,为营功德,深荷扶助,难用远陈。
而发此至江州,遂下请僧料,云何能得相资。
前施盐米,其米回入东林,盐已上路,盈长之外,乃可别营功德。
山僧返路,行用仰酬,寻别遣使迎延,愿预整归计。
江山辽夐,岂尽诚曲?
谨和南。
十月十日(同上)
释智顗遗旨文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七
菩萨戒弟子总持稽首和南:先师天台智者,内弟子灌顶普明至,奉去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遗书七纸,手迹四十六字,并《净名义疏》三十一卷,犀角、如意、莲华、香炉等,跪对修读,摧振于心。
舍利俨然,德音具在。
迦叶狼迹,身证遥追。
昙光天台,安禅近蹑。
诚复如来双林,四部号恸,而涅槃遗教,法更殷重。
况乎五百岁后,四依拯溺,深顺佛旨,居世同凡。
将欲泥洹,现希有事,五品十信,己自皎然。
弥陀观音,亲来接引。
去德兹永,乃增悲恋。
追悟今生,还庆夙禀。
所恨《净名经疏》,不重亲承,犹冀寻研,用补咎悔。
追惟障恼,现机未发,逖听前闻,亦有成就。
非徒悟有浅深,抑又时或早晚。
灭度后,得圣巨多,道耀他方,冥来晓示。
在思即世,忽奉大师,良由宿缘,积曾亲近,爱覃来命,必垂影响。
不舍本誓,笔迹具存,是用归诚,凭灵戒恳。
跪受经疏、如意、香炉,虔礼西方,心口相誓,手探卷轴,最后殷勤。
即于今月十八日,仍感瑞梦
是知济度,已降舟航。
唯愿即日在宝池遥开莲华,令居净域,近溉浊心。
世世生生,师资不阙,革凡登圣,给侍无亏。
但义府钩深,遗文渊博,虽加策骀,终畏面墙。
特希溉以醍醐,如出香乳
照以暗井,即显真金。
然后仰藉神通,俯厉精力,别询名僧,奉扬法味,普共含生,作大利益。
斯则弗违提奖,同登彼岸,最胜最上,就此为尊。
灌顶所送最后《净名义疏》三十一卷,至佛道品,谨即装治,善书习读。
逮旨尔前玄义,及入文解释,付弟子焚之,即付还使,遣对烧荡。
犀角、如意,莲华、香炉,远以垂别,辄当服之无斁,永充法事。
今奉施瓷瓦、香炉,供养龛室。
遗旨以天台山下,遇得一处,非常之好,垂为造寺,始得开剪林木,位置基阶。
今遣司马王弘创建伽蓝,一遵指画。
寺须公额,并立嘉名,亦不违旨。
佛陇头陀,并各仍旧,使移荆州玉泉十僧守天台者。
今山内现前之众,多是渚宫之人,已皆约勒,不使张散,岂直十僧而已?
所求废寺水田,以充基业,亦勒王弘施肥田良地,深蒙拥护。
当年别资给,行送经一藏,依法为先师别供养具钟、幡香等。
又施钱直,且充日费。
鄮县灵塔,吴内石像,剡县弥勒尊仪卧疾之处,并使装饰,亦不仰异。
荆州玉泉寺,既是为造,理当异馀道场。
潭州大明寺荆州十住、上明寺等,先已敬许为檀越,无容复乖今诲。
使制南岳师碑,即命开府学士柳顾言为序,自撰铭颂。
所嘱僧有罪治,无罪平等,窃以涅槃羯磨,经有成文,正论治国,金光明品,住持三宝,弗敢坠失。
又令加修慈心,抚育民庶。
犬马识养,人岂忘恩?
盖闻外书为教,仁尚恕物,内典居宗,大慈为首,在文虽异,诣理实同。
不有君子,其能为国?
不有菩萨,岂济含生?
又以僧未贯籍,许其出首,适奉诏书,冥符来及,见几而作,所谓后天而奉天时。
粮运转输,深关军国,前已表闻,所司未报,终当方便,必期谐果。
及承寄嘱,斯复能照他心,前来仰答,无违意旨,庶藉熏修,福祐国家灌顶普明
面引询访,具述遗形宴坐,宛若平生。
转恨失时,不重餐义味。
仰揆定力,如须弥峙。
法腊云竟,切愿舆迎。
一到江阳,还入禅众,道俗接足,人神顶礼。
即当奉送,复彼山龛,庶藉瞻仰,能开心目。
深愿道力,不孤所请。
虽厚恩申报,具在愿文,而实宜加趺,实须酬仰。
二僧今反,轻奉报书,远拜灵仪,心呜载咽。
谨和南。
开皇十八年正月二十日(《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祭告智顗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七
维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二月十七日景寅,菩萨戒弟子皇太子总持和南,敬告天台山寺先师智者全身舍利灵龛之座:粤窃闻民生在三,事之如一;
皆资圣范,能遂贤功。
颜回不值宣尼,岂邻殆庶?
尹喜不逢老氏,安致长龄?
况乎乘般若之舟,望菩提之岸,弗有明导,岂至宝所?
复因信受,俱次法城。
所谓自利利他,人我兼利,师及弟子,智断具足。
抑又闻曰:疏傅告老,太子赠以黄金;
桓师退辞,家庭陈于丧服。
斯并有为方内,少用报恩。
岂臻无际空表,尽酬师力?
弟子宿植德本,早承道教,身戒心慧,蒙莹明珠,旱穗寒茭,尽沾甘露。
虽复时流岁永,生灭不追;
行住坐卧,伏膺如在。
爰以景昧,谬齿元良
守器非才,升离多惧。
复承明诏,曩经作伯,暂辍监抚,还省宸方。
瞻望天台,有如地踊。
僧使续来,龛瑞重叠,多宝妙塔,如意分身。
玉豪金光,分宵破暗;
应念弹指,自室空声。
有一于此,已称显瑞;
四者难并,岂非希有?
昙光坐灭之后,道猷身证已来,兴公飞锡,所不能称,灵运山居,未有斯事。
盛矣哉!
是我大师证道之基趾也。
至矣哉!
是我良田之报岁也。
《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
经称知恩报恩,诸佛皆尔。
近年虽遵诫约,修构祗桓,多惭布,止因山宇。
庶同心净域,胜土庄严;
幸僧众无亏,熏练不辍;
冥力深扶,人功多愧。
今遣员外散骑侍郎通事舍人张乾威,送僧使灌顶等还山,于寺设会,稽首接足。
十方三世,一切三宝,无量幽显,现前大众。
以此功德,仰资先师智者,早证正觉。
具如临终证现,已生安养,顷来留瑞,久现弥陁。
踵武观音,连衡大势,回眸东视,不舍娑婆,转睇南阎,弥怜震旦。
沧溟巨海,尚不让于涓流;
嵩、华峻极,安苟排于微躬?
敢陈薄供,愿垂摄受。
当使无边法身,尽承甘露,无量化影,咸进醍醐,涅槃餐之不可穷,般若味之而不竭。
尽我念力,遵我师道,销我烦恼,满我誓愿。
现在未来,长惠拔提;
家国眷属,俱入大乘。
密往潜来,恒垂影响,尘劳障累,销除隐塞。
究竟等虚空,圆满如法界。
则大师胜力,诸佛荷担。
弟子衔慈,出如来藏,无离文字,以求解脱。
文字之性,即解脱也。
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同上)
国清百录序 隋末唐初 · 释灌顶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先师以陈太建七年岁次乙未初隐天台,所止之峰,旧名佛陇。
询访土人,云游其山者,多见佛像,故相传因而成称。
至太建十年岁在戊戌,降陈宣帝敕名修禅寺吏部尚书毛喜题篆榜送安寺门。
到大隋开皇十八年岁戊午太尉晋王于山下为先师创寺,因山为称,是曰天台
王登尊极,以大业元年龙集。
乙丑江阳名僧云:「昔为智者创寺,权因山称;
今须立名。
经论之内,有何胜目,可各述所怀,朕自详择」。
僧表两名,一云禅门,一云五净。
居其未奏。
而僧使智璪启国清之瑞,敕云:「此是我先师之灵瑞,即用即用」。
敕取江都宫大牙殿榜,填以雌黄,书以大篆,遣兼内史通事舍人卢政力送安寺门。
国清之称,从而为始。
先师神光而生,结跏而灭,处证妙法,出作帝师,备是渚宫法论会稽智果国清灌顶等三传所载。
沙门智寂,编集先师遣迎信命,搜访未周,而智寂身故。
笔墨之功,与气俱弃。
余览其草本,续更撰次诸经方法等,合得一百条,呼为《国清百录》,诒示后昆,知盛德之在兹(《释藏起一,《国清百录》)
景星寺碑铭 初唐 · 卢藏用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
盖天地无私。穷理者惟性。
阴阳不测。寓形者曰神。
飞龙御乾。固洗心于密。
大鹏运海。亦止气于符。
致言乎寥廓之场。抑有幽兆。
会精于寂灭之域。罔窥成宪。
岂礼乐仁义。渐渍之速相资。
将受相行识。明昧之功互用。
粤我元圣。于照竺乾。
知生生不生。以一乘为贞实。
体灭灭不灭。以三身为去来。
示八万法门。应乎六道。
运百千方便。极乎兆域。
小枝小叶。洒甘露而俱沾。
非想无想。覆慈云而毕润。
四天为界。鞠轮斯掷。
十地登庸。大车以载。
然后示凡遗化。即色归空。
亡筌于善逝之名。脱屣于无馀之分。
虽薪尽火灭。菩提无可作之期。
而影谢灯传。智惠有不止之寿。
舍利形像沙界。满于文提。
修多文字泉宫。演于科目。
则言非理适。而理必因言。
见异真诠。而真固凭见矣。
容州都督府景星寺者。高宗天皇大帝所建也。
高宗继文嗣武。缵历登枢。
淳化洽于无垠。至德覃于有截。
缉熙庶绩。平章百姓。
沐雨思理。窅然姑射之风。
顺风闻真。邈矣崆峒之野。
金绳玉检。跻日观而告成功。
宝篆瑶缄。禅云亭而肃明祀。
灵茅瑞鲽。海岳之珍毕萃。
气象讴歌。天人之心允接。
增封东岱。有景星垂象。
制诸州置寺。仍景星为名。
盖恒星幽感。金人应梦之兆也。
是时天子接千岁之统。揖九牧之符。
日月告休。风雨时若。
人是用息。化臻俾人。
故列岳之建刹者。罔不揆日庀徒。
仪星起构。欂栌嶷而争耸。
瑶碧焕以相辉。而此邦荒服权舆。
墉隍草创。虽琁题可访。
而金地犹。时都督乐处元。
以式遏为心。未遑经始。
长史陈善宏。以薰修为念。
颇加薙剪。于是香缘法侣。
听钟梵而知归。飞锡上方。
仰幡花而发行矣。垂拱中
寺主僧伏僯者。密行称独。
解空无二。法云持诵。
即降天花。惠风宴坐。
允飞灵液。厥有甘露。
泫于庭柯。都督李行裒具状以闻。
中旨宣谕。赐天柱纳一条。
由是归依檀度者。日有之矣。
天授中。改为大云寺
移额于城西焉。五纬韬光。
三灵改贶。法因事起。
修塔庙而依然。名随代迁。
仰丝纶而已替。星辰可望。
尚想衣冠。栋宇无瞻。
鞠为禾黍。通天中。
贼谢策陈隐等干纪叛换。纵兵郊郭。
虔刘邑居。焚爇城市。
尊仪法宇。复成煨烬。
阿育王像。并夹侍菩萨。
不堕烘燎。夫元精冲隐。
非拟议所及。道真密趣。
岂知识能究。然而即体均化。
所契者莫殊。就物同如。
彼适者谁拒。山河信隔。
我念不疲。金石自流。
外缘罔易。法身宝相。
理则固然。像教遗形。
曷以臻此。抑灵姿密会。
神明之所扶持也。御史李令质具状以闻。
有敕褒异。仍令农隙缮葺。
圣历之际。都督沈仁果将事开拓。
审曲面势。规模博敞。
移置于城。矩臬所图。
有仪式矣。神龙初
龙兴寺。道以不住为名。
事以无常为体。海桑频变。
询故老而犹存。既往。
访宾实而无所。故景星之号。
沦于再祀矣。今都督光府君名楚客
乐安郡人也。昔光曜契理于元言。
光音造灵于真位。自兹厥后。
英迈联华。公实济之。
不坠其绪。夫其瑰姿雅量。
贞操峻节。朗若登昆邱而剖虹玉
自为庙廊之宝。錧秘匣而见龙泉
即成军国之器。精识粹理。
婉词奥学。又似武库居府。
图象莫遗。文轩在藻。
庭黼斯备。始以孝廉擢第。
倅西城尉。历增城南海韶州司马广州都督府长史经略副使
制加朝散大夫。充岭南五府安抚经略副使
以功倅游骑将军。守右骁卫翊府右郎将检校广州都督府长史
以亲累贬授藤州司马。守之晏如也。
寻授朝散大夫。守邕州都督长史
未几。擢授检校邕州都督
充开马援古路使。北转安南副都护贺州刺史
累充边隅。任参文武。
张纲静寇。攘敚载清。
魏绛和戎。威怀允辑。
安仁作赋。初直虎贲之省。
马援言边。复绾狼荒之郡。
朝廷以容山诸越。鬼门多梗。
博选吴逋。佥归望实。
正议大夫检校北府都督兼管内经略使。公至则宣皇明。
颁时令。修战守之备以与权。
威信之成以谕物。夷梗翕然革心矣。
又以俗殊政异。氓风不一。
因人设范。违方或二。
难以虑始。可使由之。
阜成日用之功。克就月将之渐。
以为食者人之天。食不足焉。
未可以训时。则度其川原。
分其高下。田畯至喜。
是铚是穫。岁以有成矣。
以为礼义者德之舆。礼义兴而人伦厚。
然后修其丧祭。节其宾嘉。
夫夫妇妇。兄兄弟弟。
庶及乎教矣。以为学校者行之府。
学校立而邪枉措。时则理其庠序。
敦其弦咏。青青子衿。
在城阙矣。夫如是。
郛廛之閒。坰野之外。
典章器服。粲然可观。
复有幽洞负阻。荒闬凭深者。
瞠目骇心。灭木閒分。
封其林坞之固。时为道路之虞。
公则奉国庙之威灵。恭武臣之貔豹。
隮险冒毒。深入不毛。
故振古未宾。如思蕃古往者。
莫不风举雷烁。鱼溃鸟散矣。
威加陬落。声被县道。
联虚均化。列郡同风。
抑前载之所阙也。然后亲视闾阎。
询问耆老。披图牒以望古。
缉典宪以考详。则知兹寺久也。
是用稽骘坠记。虔心帝藉。
捧乔岳之遗芳。馀威可戴。
守疑山之旧綍。熙载思扬。
今天子嗣守丕构。开元立极。
修废祀。秩无文。
同符三王。超越五帝。
将以轶包牺之化。洽葛天之风。
而煌煌祖业。翳于遐甸。
岂有司恭守率由之节也。是亦为政。
敢不勤职。遂于城北废祠。
复建兹寺。即栋宇之遗趾。
因庶人之子来。经之营之。
是版是筑。法堂迥构。
画刹孤标。雁塔分身。
初疑踊出。蜂台合势。
更自飞来。清梵晨吟。
龙象森而成列。华钟夜吼。
魔鬼瞑而不作。此地南驰日户。
北走石门。海陆当天下之冲。
琛赆总寰中之贵。珠还浦媚。
商旅之所往来。桂长岩芬。
隐沦之所栖息。故乘缘趣业睹皆因者。
斯亦众矣。寺主僧惠云上座法练大云寺主僧小车上座神卫都维𨙻空空隆兴寺僧灌顶上座道昌等。
越金之粹。冰玉之英。
探丹果于九部。见青莲于一念。
思惟佛影。感圣后之仁慈。
栖息宝桥。愧贤臣之护属。
窃惧德充位博。功高名遂。
后之来者。莫继斯文。
若夫金石之坚。赞述之美。
庶乎故事不朽。则精舍可以长存矣。
相与斲石建表。祈之篆刻。
而作者盖阙。故历稔未刊。
长史经略副使上柱国河东惟鉴。宏量厚德。
器博才赡。一言所趣。
山河罔千里之艰。片善相依。
风雨投百年之分。录事参军武龙工曹贾长源仓曹朱皓户曹房燕客兵曹苏奭法曹庾德从参军周仁昉黎重炎宗庭玼普宁贺川令王眺渭龙赵大贤欣道陈令高北流李奖陆川黎伯倍陵城严崇甫随令泰行儒罗豆令胡行楚宕昌成𧦬等。
学古入官。励精祗务。
声高列寀。化洽为邦。
藤州刺史李伟之义州刺史陈大焕禺州刺史陈吴客白州刺史覃崇位党州刺史莫怀毅平琴州刺史周圭岩州刺史陈越客牢州刺史耿仁忠窦州刺史陈仁玘蔚林州刺史何乾遇等。或位以材授。
或职因地。化浃海壖。
绩扬朝听。乡人前豆州怀德县杨诞平琴州杨县丁行忠前白州周罗主簿覃云方蔚林州兴业县卢丞祐等百有馀人。
或文以干□或武以成节。并深悟缘起。
虚怀赞叹。属鄙人罹忧五宅。
投速九真。心依鹫岭之恩。
路出鸢江之徼。众君子博我以道德。
访我以文章。昔常掌言西掖
载笔东观。必闻其政。
岂直是邦。乃靳小音。
无非喜舍。其词曰。
天运而下。元精隐曜。
地静而升。默化潜召。
通才缀象。中枢演妙。
含粹蕴和。会真体要。
对越前觉。应速乘时。
昧定凝照。虚融宴持。
即体惟密。同如则悲。
有感斯赴。攸称大师
业著功扬。缘空识谢。
独园善属。双林税驾。
贤劫千名。尘沙万化。
惠炬方皎。传灯不夜
昔在高宗文思作主。
珍图辑瑞。瑶坛稽古。
璧合珠连。云台策府
实感真梦。元开法宇。
帝乡厌代。乔山弃秘。
象韬精荣。河改名录
归授手谶。假神足福。
地还金灵。豪变王官。
议识旧邦。其命维新。
珠纬虽复。璇题尚沦。
轩除莫究。钟梵谁亲。
匪我良牧。畴皆胜因。
我牧伊何。光分作捍。
懿文经武。绥边静乱。
胜因伊何。画刹仍贯。
遗纶可仰。故趾无换。
帝典还揖。王城重开。
氓风则阜。人亦子来。
班尔税式。林虞效材。
峥嵘法架。肃穆香台。
列岳惟良。大藩英寀。
髦俊。封美贤宰。
刻颂金石。扬名山海。
奉国承家。忠孝斯在。
因以事起。功以铭宣。
理以词著。教以言传。
见色祈信。观文趣缘。
道场永久。我业无边。
进翻译佛经表 唐 · 僧不空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爰自幼年。
承事先师大宏三教和尚二十有四载。
禀授瑜伽法门。
后游五天。
寻求所未授者。
外诸经论。
更重学习。
凡得梵本瑜伽真言经论五百馀部。
奉为国家详译圣
广崇福祐。
天宝五载
却至上都
元宗皇帝恩命。
于宫内建立灌顶道场。
所赍梵经。
尽许翻译。
肃宗皇帝配天继圣。
特奉纶音。
于内道场建立护摩及灌顶法。
又为国译经
助宣皇化
其所译金刚灌顶瑜伽法门。
是成佛速邪之路。
其修行者。
必能顿超凡境。
达于彼岸。
馀部真言
诸佛方便。
其徒不一。
所译诸大乘经典。
皆是上资邦国。
息灭灾厄。
星辰不愆。
风雨顺序。
仰恃佛力。
辅成国家。
谨缵集前后所翻译。
开元至今。
凡一百一卷七部以闻。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 唐 · 僧不空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癸酉正月一日辰时。于荐福寺道场内。
金刚三藏僧慧超授大乘瑜伽金刚五顶五智尊千臂千手千钵千佛释迦曼殊室利菩萨秘密菩提三摩地法教。遂于过后受持法已。
不离三藏奉事。于八载。
后至开元二十八年岁次庚辰四月十五日。闻奏开元圣上皇于荐福寺御道场内。
至五月五日。奉诏译经
卯时焚烧香火。起首翻译。
三藏演梵本。慧超笔授大乘瑜伽千臂千钵曼殊室利法教。
后到十二月十五日。翻译将讫。
至天宝一年二月十九日金刚三藏将此梵本及五天竺阿阇黎书。
并总分付与梵僧目叉难陀娑伽。令送此梵本并书。
将与五印度南天竺师子国本师宝觉阿阇黎今不回。
后于唐大历九年十月。于大兴善寺大师大广智三藏和尚边更重咨启。
决择大教瑜伽心地秘密法门后。则将千钵曼殊本至唐。
建中元年四月十五日。到五台山乾元菩提寺
遂将旧翻译唐言汉音本在寺。至五月五日
沙门慧超起首再录。写出一切如来大教王经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秘义。
诸佛出世。应物随形。
志求者智镜元通。念之者无幽不入。
根缘感赴。必藉此
菩提山。除去邪执。
契传二密。得究瑜伽秘要法门。
穷理微妙。身口意业。
用智修持。戒定慧学。
显现通达。證如来地。
以信为首。乘般若舟。
彼岸。今述曼殊之德。
灵迹殑伽。圣觉无方。
神力潜运。以多尘劫悲愿。
不住菩提。一主无二尊。
见为菩萨。自兹金色世界。
来其忍土之中。于清凉之山。
导引偫品。而即现灯现云。
及万菩萨。信生奇特。
现光现相。人身皆发正智。
为因利益三世。苍生有趣。
愿到菩提。次略举
都题序目。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总摄一切法。
金刚五顶五智尊现大圣曼殊室利菩萨。显千臂千手千钵。
化千释迦灌顶曼荼罗一切诸佛。
修證如来金刚菩提具足一切法。入毗卢遮那五金刚界。
圣智圆通。入如来佛心三密三十支金刚智镜圣道性海故。
左溪大师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百亿三昧。
无非度门。
于觉照中。
而得自在。
过去大士。
时惟左溪
傅氏之子。
法号元朗
字惠明
其先北地泥阳人
汉魏大族。
随晋南度。
家于义乌
今为东阳义乌人也。
自江夏太守梁居士翕。
贤达相承。
世谓居士为诸佛化身。
杳不可测。
左溪居士六代孙。
梵行之门。
宜生上德。
母葛氏。
梦天降灵瑞。
而娠左溪
心静体安。
及于乳育。
生九年矣。
辞家入道。
兼综偫言曰。
此法门之畎浍也。
如意年中薙度。
义乌清泰寺。
光州岸律师受具戒。
会稽印宗禅师商律部。
重山深林。
怖畏之地。
独处岩穴。
凡三十年。
宴居左溪
因以为号。
每言泉石可以洗昏蒙。
云松可以遗身世。
吾以此始。
亦以此终。
于所居之方。
建立精舍。
约而不陋。
跪忏其间。
如来诸大弟子。
皆菩萨僧。
大迦叶之头陀。
舍利佛之智慧。
罗喉罗之密行。
须菩提之解空。
由此四者。
皆最上乘。
同趣异名。
分流合体。
舍利佛先佛灭度
佛以心法付大迦叶。
此后相承。
凡二十九世。
至梁魏间。
有菩萨僧菩提达摩禅师
传楞伽法。
八世至东京圣善寺宏正禅师
今北宗是也。
达摩六世至大通禅师
大通又授大智禅师
降及长安山北寺融禅师
盖北宗之一源也。
达摩五世至璨禅师
又授能禅师
今南宗是也。
达摩四世至信禅师
又授融禅师
牛头山
今径山禅师承其后也。
至梁陈间。
慧文禅师学龙树法。
授惠思大师
南岳祖师是也。
思传智者大师
天台法门是也。
智者灌顶大师
灌顶缙云威大师
缙云东阳威大师
左溪是也。
又宏景禅师得天台法
荆州当阳
真禅师
俗谓若和尚是也。
左溪所传。
止观为本。
祇树园内。
常闻此经。
然灯佛前。
无有少法。
因字以诠义。
因义以明理。
因理以同如。
定慧双修。
空有皆舍。
此其略也。
菩萨或以性海度。
或以普门化。
香象至底。
弥楼最高。
其馀幽赞不知。
充满法界。
夫知上法易行。
上法难修。
上法易證。
上法难明。
左溪为有。
则实无所行。
左溪为无。
则妙有常住。
视听之表巍巍。
左溪恭禅师重研心法。
唯十八种物行头陀教。
厥后奉东阳威大师
得最上乘。
诠第一义。
现声闻像。
宏大觉心。
大无可名也。
偏袒跪膝。
奉观音上圣。
愿生兜率天。
亲近弥勒。
殚罄衣钵。
严具尊仪。
焚香稽首。
则舍利降。
灵光发。
寺非正阳。
屋宇凋落。
殿移则像毁。
财匮则力艰。
左溪锡杖指挥
工人听命。
如从旧贯。
俨若天成。
心不离定中。
口不尝药味。
耄期之岁。
同于壮龄。
告门人曰。
吾六印道圆。
万行无碍。
戒为心本。
汝等师之。
天宝十三载九月十六日就灭。
春秋八十二。
僧夏六十一。
四辈号恸。
如慕如疑。
香花幢幡。
雷动山谷。
乡人或梦左溪居宝阁第四重者。
寤告其邻。
与之梦协。
兜率天者。
第四天也。
愿力所届。
广度人天。
既荼毗已。
门人分舍利
起塔于左溪之西源。
遵相法也。
城邑之人。
愿获亲近。
分半舍利
起塔于州之东原。
申永慕也。
左溪僻在深山。
衣弊食绝。
布纸而衣。
掬泉而斋。
如缯纩之温。
均滑甘之饱。
诵经则翔禽下听。
洗钵则腾猿跪捧。
宴坐一室。
如法界之乐。
萧然一院。
等他方之游。
或问曰。
万行皆空。
云何苦行。
对曰。
本无苦乐。
妄习为因。
众生妄除。
我苦随尽。
又问曰。
山水自利。
如聚落何。
对曰。
名香挺根于海岸。
如来成道于雪山。
未闻笼中。
比大辽廓。
至若旱蛙跃流。
瞽犬视。
雷云兴而猎者舍弓矢。
鳞介绝而渔者坏罾梁。
举其倬然。
曷可殚载。
弟子衢州龙邱九嵓寺僧道宾越州法华寺僧法源僧神邕本州灵隐寺僧元净栖嵓寺僧法开苏州报恩寺僧道尊。
皆菩萨僧。
左溪之秘藏。
常州福业寺僧守真杭州灵曜寺僧法澄灵隐寺法真明州天宝寺僧道源净安寺僧惠从本州开元寺僧清辨。
纯得醍醐。
左溪之道味。
入室弟子本州开元寺僧行宣常州妙乐寺僧湛然
见如来性。
左溪之法门。
新罗法融理应英纯。
理应归国。
化行东表。
左溪之妙愿。
菩萨戒弟子傅礼王光福等。
菩萨惠芽。
左溪之一雨。
辨禅师等荷担遗烈。
见请斯文。
铭曰。
磁石凑金。
流见月。
法与心起。
缘随定设。
众生未度。
我为舟筏。
将如赵代
岂望荆越。
趋道云何。
知之在行。
殈烦恼●8B6D。
归寂灭城。
不住之住。
无生之生。
兜率天乐。
徘徊下迎。
潺湲左溪
东入苍海。
青松白日。
人亡地在。
四辈尽哀。
时乎不待。
颂德空岭。
劫尘无改。
扬州龙兴寺经律院和尚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菩萨调伏身心。
具一切智。
调伏心者为定慧。
调伏身者为律仪。
假烦恼而后有身心。
有身心而后开知见。
权衡并用。
何莫由之。
如来于鹿野苑中。
为位具法轮。
始开此法。
持律第一。
有优波离如来。
谓戒为性源。
因定见性。
定为慧本。
因慧得常。
不依科教。
无所成实。
乃宣告四辈。
摄护身心。
命以优波长老集毗尼藏。
以优波无缘此土。
摩诃迦叶启迪当来。
而付嘱之。
与禅同祖者数世。
去圣滋远。
枝剖条分。
今学者所宗。
四分为盛。
此间有数息诸观。
以摄乱意。
是盖禅那之滥觞也。
沙门奉律。
犹世间行礼。
若备中和易直之心。
而无升降周旋之节。
于义为非。
为义非为半人。
恭惟世间。
皆归佛性。
体无分别。
俱会一乘。
胜妙法蠡。
爰倾海水。
明彻宝器。
方贮醍醐。
禅律二门。
如左右翼。
和尚执持戒律。
兼修定慧。
恩制落染。
为人式瞻。
六十年矣。
和尚法号怀仁
其人也。
天宝十载十月十四日
晨起盥漱。
绳床跏趺。
心奉西方。
既曛。
就灭于龙兴寺
春秋八十三。
僧夏六十。
缁素弟子。
北拒泗沂。
南踰岭徼。
望哭者千族。
会葬者万人。
其上首曰越州开元寺僧昙一福州开元寺僧宣常州兴宁寺僧义宣杭州谭山寺僧惠鸾东京敬爱寺僧璿光润州栖霞寺僧法瑜僧乾印润州天乡寺僧法云扬州崇福寺僧明幽延光寺僧灵一龙兴寺惠远等。
天下甘露。
正味调柔。
人中象王
利根成熟。
音乐树下。
长流福慧之泉。
雪山峰顶。
仰见清凉之日。
金刚决定。
烦恼无馀。
优昙开敷。
香洁盈满。
罔不成实。
乐说辨才。
得法华三昧。
众所知识。
物之依怙。
法施之恩重。
偫居之感深。
哀奉色身。
经始灵塔于某原。
像教也。
幽公自幼及衰所亲侍。
静言元梵。
俯托斯文。
试言之曰。
先陀婆者。
分于一名。
摩醯目者。
夹于三点。
众法归善
偫缘体无。
道岂远人。
宏之在我。
外离诸相。
犹行邪道。
内度四生。
方为灵觉。
至若调牛良田。
唯待天雨。
渡驮巨海。
护持囊。
喻夫灵药毒草。
同在林中。
甘泉淤泥。
共生地下。
畴能了达。
惟我宗师。
和尚太原郭氏。
厥后迁于淮左。
孩抱之岁。
誓齿道门。
亲慈所钟。
志不可夺。
因瑶台成律师受具戒。
律文有往哲所疑。
时贤或误。
一言曲分于象表。
精理自得于环中。
声振京师
如晞日月。
诸寺固请纲领。
乃默而东归。
即还扬都
俯允偫愿。
常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如意轮陀罗尼般若
佛心我得。
此心众生。
亦如谓天台止观。
是一切经义。
东山法门
是一切佛乘。
色空两亡。
定慧双照。
不可得而称也。
寒不加服。
暑不摄齐。
食不求饱。
居不易坐。
四方施舍。
归于大众。
一身有无。
均于最下。
朝廷之士。
衔命往复。
路出惟扬。
终岁百数。
不践门阈。
以为大羞。
仰承一盻。
如洗饥渴。
和尚与人子言。
依于孝。
与人臣言。
依于忠。
与上人言。
依于敬。
佛教儒行。
合而为一。
虑学者流误。
故亲教经论。
延来者听受。
故大起僧坊。
将警偫迷。
故广图菩萨因地。
善护诸命。
故曲济众生寿量。
以文字度人。
故工于翰墨。
法皆佛法。
兼采儒流。
以我慢为防。
故自负衣钵。
以规范为任。
故纲正缁林。
以发挥道宗
故上纡睿礼。
以感慕遗迹。
故不远他邦。
以龙象参议
故再至京国。
以轨度端明
故研精律部。
黄门侍郎卢藏用
才高名重。
罕有推挹。
一见和尚
慕味循环。
不能离坐。
退而叹曰。
宇宙之内。
信有当人。
黄门于院内置经藏。
严以香灯。
天地无疆。
象法常在。
太子太保陆象先吏部尚书毕构少府监陆馀庆吏部尚书崔日用秘书监贺知章礼部尚书裴宽中书侍郎严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礼部尚书李澄词人汜水王昌龄等。
所共瞻奉。
愿同洒扫。
建塔之地。
广狭如素。
高卑得中。
周临四衢。
平睹千里。
门人环莳列柏。
荐以名香。
空旷寂寥。
以哀以慰。
夫子门人。
轻重诸侯之国。
如来子弟。
皆为释梵之师。
敬悦其风。
以偈铭曰。
佛境无二。
佛心皆一。
随其根源。
乃起禅律。
持戒外奖。
观空内谧。
是藏私耶。
众僧秘密。
昏醉亿万。
求醒者稀。
如来戒定。
与尔为归。
性空因戒。
垢重初微。
彼上人者。
深乎道机。
真空不生。
妙果无得。
开明戒定。
洗去怨贼。
衣染波利。
鼻闻薝卜。
白日正圆。
如何昏黑。
昏黑既已。
四辈号咷。
不见金榇
空图白毫。
月明江阔。
木落山高。
迥野孤塔。
偫心郁陶。
训迪真子。
森然朗达。
阿难苾刍
迦叶菩萨。
仙发承足。
诸天奉钵。
智火遽然。
独留缁褐。
月苦淮甸
风悲楚川。
千株茂树。
百道春泉。
佛日长晦
浮图岿然。
哀哀龙象。
大庇偫缘。
诗三百三首 其二百二十七 唐 · 寒山
 押词韵第六部
自见天台顶,孤高出众群。
风摇竹韵,月现海潮频。
下望青山际,谈玄有白云。
野情便山水,本志慕道伦。
西林寺水阁院律大德齐朗和尚 唐 · 郑素卿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大师号齐朗。
生报身于寻阳陶氏。
大司马侃之后。
侃舍宅作西林寺
其孙累有人继前志。
大师幼有觉心。
事峰顶寺律大德法真和尚
出家受具。
皆目其下。
传七支四分学。
精进勇猛。
所治如官之与宪法。
其徒肃而不敢犯。
自山发其风。
行诸道流。
钧衡绳墨。
所化之处。
无不断断尔。
所居水阁院。
水阁之称。
天下知重。
长讲律业。
兼通无量寿净名等经。
复手自为义记以示后学。
贞元三年
从峰顶本大师荆州庆门寺灵裕台州国清寺法裔同受廉使李公兼龙兴坛场之请。
洎七年。
刺史崔公衍置方等于当州开元寺
请东林大德熙怡大林法粲兴果神清同赴坛会。
十四年。
郡守李公康兴甘露之会。
宣州开元寺大德慧庄抚州景云寺上宏吉州靖居寺道华当州宝称寺智满同秉羯磨。
至元和初
鄂岳观察使郗公士美建法会于头陁寺
又命简奉迎。
曰。
鹅珠在冰雪之中。
鹤貌出风尘之外。
其感搢绅大人相知之深如此。
享年七十有三。
法岁四十有九。
示寂灭于长庆二年十月十六日
是年闰月二十一日
奉葬于峰顶大师灵塔之右。
恭遗命也。
呜呼。
凡与大师游者。
自童年及暮齿。
未尝以言色高下。
用戕于人。
人之聪明。
睹此知教。
虽庭户之近。
必拟迹而后行。
或饥寒之来。
必审公而后取。
所谓声为律。
身为度。
其殆庶乎。
或人来以持律相难者。
对之曰。
吾闻四十不惑。
以至无邪。
正当师之。
我法只尔。
闻者降伏。
知言要理深。
洪州龙兴寺坛。
转至甘露头陀。
惣一十有四会
承羯磨者数盈千万计。
江西以为佛法钟鼓。
皆自水阁出。
考功员外郎李公渤
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尝视郡事。
得之精微。
每至道场。
膜拜起。
敬。
门人元超元谏元膺元諲元皓清锐元惣智明等。
惧先师之德光
不留于金石。
乃以际实行。
付云皋比邱草具状。
藉门弟子大德道建如达冲契宗一等。
虔请碑铭于荥阳郑氏子素卿。
辞不能免。
乃强起笔应之曰。
释之徒有持律。
犹官之徒有持法。
二者谨严。
则教立而道尊。
惟大师以惠觉心。
以心治身。
秉佛宪书。
为佛翰垣。
调驭诸根。
不生一尘。
提导孺孩。
出离火燔。
升我渐阶。
入我便门。
慈覆轩轩。
法洒翻翻。
膏之清濡。
长之茂蕃。
故自匡庐
散吴楚间。
受教比邱。
处元关。
或坐道场。
或登戒坛
景我之山。
派我之川。
珠贯大千。
印可无边。
来也不羁。
去之偶然。
吁嗟乎西林佛日。
尝在此兮已焉。
太和六年岁次壬子三月甲午朔六日己巳
门人元谏等树。
终南二十韵 唐末 · 李洞
五言排律 押青韵
关内平田窄,东西截杳冥。
雨侵诸县黑,云破九门青。
暂看犹无暇,长栖信有灵。
古苔秋渍斗,积雾夜昏萤。
怒恐撞天漏,深疑隐地形。
盘根连北岳,转影落南溟。
穷穴何山出,遮蛮上国宁。
残阳高照蜀,败叶远浮泾。
斸竹烟岚冻,偷湫雨雹腥。
闲房僧灌顶,浴涧鹤遗翎。
梯滑危缘索,云深静唱经
放泉惊鹿睡,闻磬得人醒。
踏著神仙宅,敲开洞府扃。
棋残秦士局,字缺晋公铭。
一谷势当午(一作开子),孤峰耸起丁。
远平丹凤阙,冷射五侯厅。
万丈冰声折,千寻树影停(一作亭)
望中仙岛动,行处月轮馨。
叠石移临砌,研胶泼上屏。
明时献君寿,不假老人星
天台教观目录序天圣七年七月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
皇祖有训,以天台命家。
总括群经,诞敷八教,引五时五味以次其说,使顿渐有序,施开成务,原始要终,实昭明乎大化。
然后说三种止观,教人安心。
牢笼万行,巧适物宜,虽三不同,同御大车,到于凉池。
大哉!
自我丕教东渐于近二千载,以大总持,作师子吼,妙尽佛意者,殆一人而已。
按《别传》曰,智者说法三十馀年,不畜章疏,安无碍辨,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间所伏。
有大机感,乃为著文。
奉敕撰《净名疏》暨《觉意三昧》、《六妙门》、《禅法界次第》、《小止观》、《法华三昧仪》,自馀皆高座口授而已。
尝曰说次第禅门,一年一遍,若形章疏,可五十卷。
庄严寺法慎私记初分,得三十卷;
国清寺灌顶治定,作十卷(慎本不存。)
说《法华玄义》、《圆顿止观》,半年各一遍,若著章疏,各可三十卷;
灌顶私记此二初分,各十卷,改《圆顿》为《摩诃止观》。
唯《法华经疏》,二十七于金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十卷成文,题为《文句》。
又智者停瓦官八载,讲《大智度论》而不云有记章疏。
唐开元岑法师于智者坟前刻石柱,云《大智度论疏》二十卷。
尝询诸先达,未见其文。
复于丹丘灵石寺演《涅槃》百句,解说为万句,不传后世,为灌顶叹息。
自馀诸杂疏论,莫能悉举,皆备书于后。
除智者笔削及法慎禅门,馀皆顶禅师于法输之下,其受若海,其传如瓶。
凡教观章句总一百五十九卷,皆智者所说也。
又取灌顶禅师著述《大涅槃疏》等凡二十三卷,湛然禅师等述《释签》等凡五十有七卷,三师合凡二百三十有九卷。
尽取题目,刻诸琬琰,用存不朽。
三师之外,唐宋已还,宗山家者述作颇众,既未辨其详略,不敢辄预。
日本送到目录,非三师所述,皆所不取。
时皇宋天圣七年七月五日刻石。
大宋上都左街景德寺化禅师碑铭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〇、《乐全集》卷三六
我闻菩萨以方便智行于非道而作佛事,以平等慈不舍众生而共世业。
虽逆顺之殊,于解脱以同归。
此惟自證圣觉之可通,固非常情思议之所及。
若显化禅师者,盖其人也欤。
初,京城景德寺西塔七俱胝院有僧清璲,以诵经为业,诵《妙法莲华经》至五万部,《尊胜大悲陀罗尼》各三百藏。
祥符中,有布衣自云姓许寿春人,造璲作礼,请受经梵。
相奇古,目直视不瞬,逆顺之,为受具戒,名之曰志言
动止轩昂,时独语笑。
多行市里,褰裳疾趋,或举指画空,伫立良久。
间从屠酤游饮,啖无所择。
道俗共目为狂僧
璲谓其徒曰:「此圣人也,佛法有赖矣」。
众未之信。
久之,士民稍稍敛瞩。
有意欲为师具供,晓辄至门,云「来赴斋」。
有欲施诸供具,辄道名件索之。
温人林仲方自其家以摩衲来献,舟始及岸,已来就取。
仁宗皇帝每延入禁中,径登座结趺,饭毕遽出,未尝揖也。
王公士庶召即赴,然莫与交一言者。
或进纸笔,默致所请,挥翰如风,字体遒壮,初不可晓,后无不验。
仁宗临御久,春秋渐高,深念继承之重,遣近侍至师所,无他语,惟展纸于前,侍者授笔,须臾满幅,末云「十三郎」。
近侍以进,不测何谓。
英宗皇帝入纂大统,实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也。
大宗正守节请书,师不顾,迫之,得润州字。
未几,守节薨,赠丹阳郡
曾在故相张文懿第见童妾,谓为王家比丘尼
他日以从女适故工部尚书王公素,竟为尼。
僧义怀未出家,师见之,抚其背曰:「德山临济」。
后住雪窦,为众说法,祖道益明,今南方宗旨盛传,多怀出也。
如是前记,不可悉数。
普净院施浴鸣钟,时方迎佛,闻浴室中有人声,叔严往视,乃师也。
语少时,振衣遽去,叔严追之,院门尚阖,故诣西塔,欲验其事。
丽景门启关而出,安寝于室,复前语无遗。
海舶遇风涛且没,共见一僧操絙引之,商人至都,见师于市,释然引舟者也。
曰:「非我,汝为鱼矣」。
有具斋馔而荐鲙,师并进之,过广济河,入菜市桥下,或蹑而窥之,见临流而吐,群小鲜泳去。
南海有逸人潘晃,众莫可亲近,独与士人赵棠善,语云:「我昔见言公于番禺,由是通宿命」。
师故未尝往番禺也。
亦与师偈颂,相从往还,万里间不浃日。
偈有「太平山上宝珠光」之句,又称棠为赤溪君
山人刘立常从得见其偈,问:「赤溪何也」?
曰:「太平、赤溪,皆兜率内院山名尔」。
者本曹人,举进士,从官岭外,因摄潮州海阳簿,见潘,弃官从之,后坐亡,盛夏身不坏。
立后亦为名行忠,住持传法云。
如是异迹,亦不可具载。
丞相吕许公问佛法大意。
曰:「本来无一物,一味总成真」。
问:「世有佛否」?
曰:「寺里文殊」。
或问师「凡耶圣耶」?
师举手指曰:「我不在此住」。
朝士长者、四方耆宿有所咨叩,应声率尔,直示心要。
如是句义,亦不可详录。
将示化,作遗颂,其旨不可晓也已,而曰:「我从无量劫来,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今南归矣」。
语毕,右胁而寂,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也。
有香如莲华,久之不歇。
仁宗内珰安奉真身于院之西殿,金书「显化禅师」四字,揭于前楹,度侍者超觉,今真净上人也。
异日,进士姜厚攀帷瞻礼,额上有光如萤,得舍利一粒。
至是岁寖久,四众供事益严,光灵益显。
其《江东志》云,唐法云僧伽之俦侣欤。
尝试论之:盖一相净圆,人各具足。
自心见量,非增减于太虚;
妙用无方,故通融于万化。
但由根境隔阂,藏识分别,龟毛兔角,空华海浪,习气迷转,因物而迁。
至于本觉元明,未尝变失,如沤生灭,水性无亏,如云去来,日光不昧。
若知实无有法,则为诸佛现前;
證惟自心,即是众生度尽。
自然具清净眼,入无碍智。
弗离当念,超出祗劫之上;
不起于座,周遍尘刹之远。
则师前记之明,异迹之显,句义之妙,故非智之所可知,识之所能识也。
太原王巩少而乐闻道,自其先君,真净为善知识。
及是,巩编次其状,请以续诸隐圣之后。
予阅其所纪,皆众所共闻见者,非传疑也,故为略其烦细,而择其著明者实录之,而系以铭曰:
佛子云何?
号为显化
仁宗皇帝,至心净信。
以是名字,留于世间。
复次佛子,以正受力。
入于尘劳,而作佛事。
于一切法,得如实见。
转轮圣王,宰官士夫。
若善男子,诸来问我。
我为方便,示其本际。
如水中影,如鉴中像。
如摩尼珠,众色自见。
无能所取,非生住灭。
佛法流世,力愿广大。
不见声光,孰警盲聩?
师为法来,故云有赖。
生民有欲,著于好恶。
非激而劝,弗沮而惧。
我于世教,不其有助。
閒名已谢,幻身犹全。
法施无尽,金题烂然。
太平山上,宝月还圆。
建昌军景德寺重修大殿并造弥陀阁记庆历七年十月1047年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一五、《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四、《皇朝文鉴》卷八○、正德《建昌志》卷一八、《文章正宗》卷一五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
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
天下之人,若饥渴之于饮食,苟得而已。
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
无思无为之义晦而心法胜,积善积恶之诫泯而因缘作。
空假中则道器之云,戒定慧则明诚之别。
至于虞祔练祥,春秋祭祀之仪不竞,则七日三年、地狱劫化之辩亦随而进。
蕃衍光大,繄此之由。
故嗣迦叶者师子达摩,流为东山牛头;
传龙树者惠文、惠思,炽于天台灌顶
二家之学,并用于世。
若夫律戒之盛,凡出家者,当由此涂。
白居易抚州景云寺律和尚碑文》,如来十弟子中,优波离善持律。
波离灭,南岳大师得之。
南岳灭,景云大师得之。
师,南城人,初隶景云寺,徙洪州龙兴,终庐山东林,度娑婆男女万五千人。
姜相国公辅颜太师真卿、本道廉使杨凭韦丹,皆与友善。
乐天之叙如此。
南城于宋为建昌军景云景德寺律和尚之迹已无见。
土木之坚久者,唯殿与门。
殿之制不靡而其材良,乃今所无。
基高而旁裸入风雨者,四面如一。
将恐腐折,后难为功,寺僧义明乃营屋若干,柱以翼之,且作弥陀阁于其前右。
兼壮与丽,为永永计。
先共谋者文宪宗正,既而宪住他院,正亦遂辍,克有终者唯明。
殿之财集于众,阁成于孀何氏,始卒凡八年。
明讲经论,颇憙事,以雅于予,来乞文。
因论释之所由兴,亦使其徒知此寺昔尝有僧为戒师,于江之南度人以万数,当世贤者与之游,以为寺之荣而有所慕焉。
庆历七年冬十月己未记。
明州桃源保安院大界相碑(并序景祐五年十月 北宋 · 释惟白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两浙金石志》卷五、乾隆《鄞县志》卷二三、同治《鄞县志》卷五九、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
僧之居曰寺、曰招提、曰道场、曰精舍,义加院、庙、林焉,皆有以而名也。
西竺正曰僧伽蓝摩,秦言众园,盖取佛弟子由中治行生艺,道芽圣果,如世园圃。
缁其服者皆闻之,可谓尽知之乎?
必也将谋始焉耳。
始者,《易》曰「日月丽乎天,草木丽乎地」,与夫僧依乎界类也。
象非乎天,无以显照明之大;
形非乎地,无以著孳发之广;
人非乎界,无以昭成济之美。
处有界,众法行矣;
受具焉,僧种盛矣;
说恣焉,圣法隆矣。
而僧知禁身□罔慝,惟思无邪,定生慧作,佛道由兹矣。
三宝大位,何患于丧乎?
成济之美,于以观也。
如今之世,知崇佛祠之益者愈繁其人,启诚既壮,而基搆之广,曷止夫屋?
盘取奕世,惟厥千祀,极甍栋之壮,肆般尔之妙,尽金碧之饰,奂县雘之彩,竭十室之施,才一间之费,劬劬然未有期而成者,将比于纪世。
殆工告成,既壮且丽,众诧喧沸,亦自曰能事毕矣。
有以结界为语者,艴然疾视之,曰:「斯将阐某法,将安某徒,何结界为」?
于乎!
观斯之为意,乃求福之下者,未知亦有利之深者。
是能奋终身之志,立尔许之事,反不能行一席之法,图百世之益。
孟子所谓「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然一羽之不举,以不用力焉。
余常欲一见于果能振斯法者。
今年秋八月广德湖之阴保安院永丰上人汎舟来吾居,礼容且愿,乃曰:「其始学南山教者,而其居即显德中钱氏亿为州日始建,逮今几乎百祀,而地犹自然,中间律法允无闻矣。
某安然其间,非南山之徒与?
故常有意乎结界事,且未果行,将谋之,必需于资耳,遂累载躬丐焉,今略足矣。
抑知公解毗尼者,不亦终济之象乎?
不及图之,后将噬脐,固请行可乎」?
余曰:「二圣人,作为礼乐,删赞《诗》、《易》,非摄政返鲁,谁奉而行与?
是知建言立事,在乎位也。
况释氏子复为众人,斯焉举斯」?
公曰:「圣人适时,无必也。
且商二后纵言,而谁行者?
矧今世取人固以难矣,位不位,未可也。
何谓乎?
能行圣人之道者,余悉取焉。
公行道者,请无以是辞」。
愚曰:「公之用舍,果是焉,予虽不敏,且敢然之」。
公遂异日设筵,命知法者若干人,以律准各作其法,共结成之。
法同界焉,说恣可知也;
食同界焉,宿煮可知也。
况标相无滥,宣秉有仪,要期无□,功流汉世。
钱氏益福,来者受赐,何可量也!
猗,真纲既纽,法轮载脂,安然于其间,公何愧矣!
斯院焉,平湖列岫,奇游者多之,曷俟吾言也。
既而准律,榜示显受,□图诸永,因勒石焉。
白滥可笃命,又俾为序,用示来者,抑止识标相而已乎?
亦知斯利之厚矣。
而才识䵝昧,且敢依律直叙云。
圣祖景祐五年,龙集戊寅冬十月初一日记。
大界相:从此院外东南角石标外竹篱内角,旁篱,随屈曲西下,至院外门东步柱。
巡柱内转,旁门东壁地伏里楞北入,至门东中柱。
巡柱内转,旁门伏里楞西下,至门西中柱。
巡柱内转,旁门西壁地伏里楞南出,至门西步柱。
巡柱内转,旁篱西下,至石标外竹篱内角。
从此旁篱北入,至水沧门南柱。
巡柱内转,旁横木里棱北行,至水门北柱。
巡柱内转,旁篱北入,穿竹堑南篱过,至石标南边。
从此旁篱西下,至西南角石标外竹篱内角。
从此旁篱,随屈曲北入,至石标外竹篱内角。
旁篱东上,至石标外竹篱内角。
从此旁篱北入,至西北角石标外竹篱内角。
从此旁篱东上,至东北角石标外竹篱内角。
从此旁篱南出,至石标外竹篱内角。
旁篱,随屈曲东上,至石标外竹篱内角。
从此旁篱南出,还至院外东南角石标外竹篱内角。
此是大界相。
净地处所:此伽蓝内东厨屋二间,斋堂三间,并诸僧房、小厨屋、蔬园果树下,并作净地。
住持僧义圆,耆宿僧鉴恩,勾当永丰,同勾当僧义先。
徒弟表章、表珍、表诠、芳赟、义端、普随、普言、普兴、表华。
管内副依止传教德偕阇梨秉大界羯磨。
开元寺临坛首座传律有伦阇梨秉净地羯磨兼答法。
祥符寺临坛传教则忠阇梨唱净地处所。
国宁寺临坛传律智圆阇梨昌大界相。
南山沙门惟白□□界羯磨。
管内都僧正兼监坛选练、讲经论赐紫慎矜,管内副僧正、长讲天台经论法云大师赐紫在中,管内僧判官、知坛场功德事广教大师赐紫道来。
檀越承泽立石,颍川陈说刻字。
按:月山沙门惟白撰。鄞水讲僧如显书。会稽讲僧知白篆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