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文中子世家 隋末唐初 · 杜淹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五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其先汉徵君霸。絜身不仕。高尚镇天下。十八代祖殷。仕汉至云中太守。以贤良称。肇家于祁。以春秋周易训授乡里。为子孙资。十四代祖述。克播前烈。著春秋义统。公府辟不就。九代祖宇。仕晋遭悯怀之难。遂东迁焉。宇生罕。罕生秀。皆以文学显。秀生二子。长曰元谟。次曰元则。元谟以武略升。元则以儒术进。元则字彦法。即文中子六代祖也。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以兄用武进。常叹曰。先君所宝者礼乐。先师不学者军旅。兄何为哉。遂究心道德。博考经籍。以为功业不可以小成也。故卒为洪儒。卿相不可以苟处也。故终为博士。曰先师之职也不可坠。故江左号为王先生。受其道者曰王先生业。于是始称儒门。世济厥美矣。先生生江州府君焕。焕生虬。虬始北仕魏。太和中至并州刺史。创家临河汾。惟曰晋阳穆公。穆公生同州刺史彦。惟曰同州府君。彦生济州刺史杰。惟曰安康献公。安康献公生铜川府君。讳隆。字伯高。文中子之父也。幽识远悟。非礼不动。传先生之业。所在教授。门徒常千馀人。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时国家新有揖让之事。方以恭俭定天下。天子常从容谓府君曰。朕何如主也。府君曰。陛下聪明神武。得之于天。发号施令。不尽稽古。虽负尧舜之姿。终以不学为累。帝默然曰。先生朕之陆贾也。何以教朕。府君承诏。著兴衰要论七篇。每奏。帝辄称善。然未甚达也。府君始求出。补乐昌令。寻转猗氏。后迁铜川。所在著称。吏人敬爱。秩满退归。遂不仕。开皇四年。文中子始生。铜川府君筮之。遇坤之师。献兆于安康献公。公愀然作色曰。素王之卦也。何为而来。地二化为天一。上德而居下位。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虽有君德。非其时也。是孙也。必能通天下之志。而道不行。天所命也。遂名之曰通。开皇九年。江东始平。铜川府君叹曰。吾视王道。未有叙也。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于侧。始十岁矣。有忧色。铜川府君曰。小子。汝知之乎。文中子曰。通尝闻之夫子曰。古之为邦。有长久之策。故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常一统也。后之为邦。行苟且之政。故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也。夫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夫子之叹。盖忧皇纲之不振。生人劳于聚敛。而天下将乱乎。铜川府君异之曰。其然乎。遂告以元经之事。文中子再拜受之。十八年春正月。铜川府君晏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铜川府君曰。尔来。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巳来。斯废久矣。然亦何常之有。小子勉旃。翔而后集。文中子曰。请从此行。于是始有四方之志矣。盖受书春秋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琠。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三易之义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仁寿三年。文中子盖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遂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而见之。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帝皇之道。杂王霸之略。稽之于今。验之于古。恢恢乎若运天下于掌上矣。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时文帝方有萧墙之衅。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歌曰。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文帝闻而伤之。再徵之。不至。四年文帝崩。大业元年一徵。又不至。辞以疾。谓所亲曰。我周人也。家本于祁。永嘉之乱。盖东迁焉。高祖穆公。始仕于魏。魏周之际。有大功于生人。天子锡之地。始家于河汾。故有坟陇。于兹四代矣。兹土也。其人忧深思远。乃有陶唐氏之遗风焉。先君之所怀也。且有先人之敝庐在焉。家本俭约。茅檐土阶。蕞如也。以避风雨。道之不行。则知之矣。舍此欲安之乎。不如退而志其道。定居万春乡之甘泽里。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盖有事于述者九年。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河南董恒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钜鹿魏徵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其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将千馀人。故隋道衰。而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之閒。雍雍如也。大业十年。尚书召署蜀郡司户。不就。十一年。以著作佐郎国子博士徵。并不至。十三年。江都难作。而文中子有疾。召薛收而谓之曰。吾梦颜子称孔子之命而登吾阶。坐于牖下。北面援琴而歌曰。礼乐既正。诗书既成。赞明易道。聿修元经。归休乎何必永厥龄。此殆夫子使回召我也。吾必不起矣。盖寝疾七日而终。门人薛收姚义等数百人共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以来。未之有也。礼云。男生有字。以昭德也。死有谥。以易名也。夫子生当天下乱。昭王不兴。莫能宗之。故退而删诗书。正礼乐。修元经。缵易道。圣人之大旨明矣。天下之能事毕矣。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易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请谥曰文中子。丝麻设位。哀以送之。礼毕。悉以文中子之书还于王氏。盖礼论二十五篇。列为十卷。乐论二十篇。列为十卷。续书一百五十篇。列为二十五卷。续诗三百六十篇。列为十卷。元经五十篇。列为十五卷。赞易七十篇。列为十卷。并未及行于时。遭代丧乱。盗贼奔突。先夫人用藏其书于竹笥。扶老携幼。东西南北。未尝离身焉。大唐武德四年。天下大定。先夫人得返于故居。复以书授于其弟凝。文中子二子。长曰福郊。少曰福畤。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太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穆穆我后,道应千龄。
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百神仰止,天下文明。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肃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四言诗 押庚韵
闿阳播气,甄曜垂明。
有赫圜宰,深仁曲成。
日丽苍璧,烟开紫营。
聿遵乾享,式降鸿祯。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雍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四言诗 押东韵
钦惟大帝,载仰皇穹。
始命田烛,爰启郊宫。
云门骇听,雷鼓鸣空。
神其介祀,景祚斯融。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豫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押阳韵
上灵眷命膺会昌,盛德殷荐叶辰良。
景福降兮圣德远,玄化穆兮天历长。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舒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押先韵
叠璧凝影皇坛路,编珠流彩帝郊前。
已奏黄钟歌大吕,还符宝历祚昌年。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凯安(《新唐书·礼乐志》曰:“贞观初舞隋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凯安》,郊庙朝会同用之,舞者各六十四人,文舞左籥右翟,著委貌,冠黑素,绛领广袖,白裤,革带,乌皮履。武舞左干右戚,服平冕,馀同文舞。朝会,则武弁平巾帻,广袖金甲,豹文裤,乌皮靴,执干戚,馀同郊庙。凡初献作文舞,亚献、终献作武舞,太庙降神以文舞,后改治康舞曰化康,避高宗讳也。”《旧书·乐志》曰:“《凯安》舞,贞观中造。凡有六变,一变象龙兴参野,二变象剋靖关中,三变象东夷宾服,四变象江淮宁谧,五变象猃狁詟服,六变复位以崇,象兵还振旅,亦如周之大武,六成乐止。按贞观礼,享郊庙日,文舞奏《豫和》、《顺和》、《永和》等乐。麟德二年十月,文舞改用《功成庆善乐》,武舞改用《神功破阵乐》,并改器服,后以《庆善乐》不可降神,《破阵乐》不入雅乐,复用《治康》、《凯安》如故。”) 隋末唐初 · 褚亮
押养韵
昔在炎运终,中华乱无象。
酆郊赤乌见,邙山黑云上。
大赉下周车,禁暴开殷网。
幽明同叶赞,鼎祚齐天壤。
郊庙歌辞 祀圜丘乐章(《唐书·乐志》曰:“贞观二年,祖孝孙脩定雅乐,取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祭天神奏《豫和》之乐,祭地祇奏《顺和》,祭宗庙奏《永和》,登歌、奠玉帛奏《肃和》,皇帝行及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送文舞出、迎武舞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正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正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酌献、饮福酒奏《寿和》。六年冬至,祀昊天于圜丘。乐章,褚亮、虞世南、魏徵等作。大历十四年,改《豫和》为《元和》,以避讳也。按唐初作十二和,以法天数,其后增造非一,颇无法度,皆随时制名云。”) 豫和 隋末唐初 · 褚亮
押蒸韵
歌奏毕兮礼献终,六龙驭兮神将升。
明德感兮非黍稷,降福简兮祚休徵。
圣制故司空魏徵挽歌词表 隋末唐初 · 褚亮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臣亮言。伏见圣制故司空郑国公挽词十首。词穷清曲。理备哀伤。汉武北管之书。更惭追远。魏文南皮之叹。取愧悼●。与辰纬而相晖。随钟石而俱振。魏徵早逢兴运。誉美当朝。为圣主之贤臣。预能官于多士。出纳通显。凭藉宠私。忠诚所到。心力同尽。而逝水不追。清徽永谢。树碑荒垄。已叨相质之文。哀歌泉路。复降高堂之曲。事重一时。荣流千载。臣趋侍学林。窃观睿藻。不入玉山。屡逢盈尺。如游珠水。常睹照车。庆抃之深。唯知舞蹈。不任下情。
修魏周隋梁齐陈史诏 隋末唐初 · 高祖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
司典序言。史官记事。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伏牺以降。周秦斯及。两汉传绪。三国受命。迄于晋宋。载籍备焉。自有魏南徙。乘机抚运。周隋禅代。历世相仍。梁氏称邦。跨据淮海。齐迁龟鼎。陈建宗祊。莫不自命正朔。绵历岁祀。各殊徽号。删定礼仪。至于发迹开基。受终告代。嘉谋善政。名臣奇士。立言著绩。无乏于时。然而牍未编。纪传咸阙。炎凉巳积。谣俗迁讹。馀烈遗风。泯焉将坠。朕握图驭宇。长世字民。方立典谟。永垂宪则。顾彼湮落。用深轸悼。有怀撰次。实资良直。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可修魏史。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可修周史。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可修隋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孙前秘书丞魏徵可修齐史。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秦王文学姚思廉可修陈史。务加详覈。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
郊庙歌辞 五郊乐章(《唐书·乐志》曰:“祀五方上帝《五郊乐》,祀黄帝,降神奏宫音。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豫和》。其《太和》、《寿和》、《凯安》、《豫和》四章,辞同《圜丘》。祁青帝,降神奏角音,祀赤帝,降神奏徵音,祀白帝,降神奏商音,祀黑帝,降神奏羽音,馀同黄帝,并贞观中魏徵等作。”) 黄帝宫音 隋末唐初 · 魏徵
四言诗 押庚韵
黄中正位,含章居贞。
既长六律,兼和五声。
毕陈万舞,乃荐斯牲。
神其下降,永祚休平。
郊庙歌辞 五郊乐章(《唐书·乐志》曰:“祀五方上帝《五郊乐》,祀黄帝,降神奏宫音。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豫和》。其《太和》、《寿和》、《凯安》、《豫和》四章,辞同《圜丘》。祁青帝,降神奏角音,祀赤帝,降神奏徵音,祀白帝,降神奏商音,祀黑帝,降神奏羽音,馀同黄帝,并贞观中魏徵等作。”) 黄帝宫音 肃和 隋末唐初 · 魏徵
四言诗 押泰韵
眇眇方舆,苍苍圜盖。
至哉枢纽,宅中图大。
气调四序,风和万籁。
祚我明德,时雍道泰。
郊庙歌辞 五郊乐章(《唐书·乐志》曰:“祀五方上帝《五郊乐》,祀黄帝,降神奏宫音。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豫和》。其《太和》、《寿和》、《凯安》、《豫和》四章,辞同《圜丘》。祁青帝,降神奏角音,祀赤帝,降神奏徵音,祀白帝,降神奏商音,祀黑帝,降神奏羽音,馀同黄帝,并贞观中魏徵等作。”) 黄帝宫音 雍和 隋末唐初 · 魏徵
四言诗 押真韵
金县夕肆,玉俎朝陈。
飨荐黄道,芬流紫宸。
乃诚乃敬,载享载禋。
崇荐斯在,惟皇是宾。
郊庙歌辞 五郊乐章(《唐书·乐志》曰:“祀五方上帝《五郊乐》,祀黄帝,降神奏宫音。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豫和》。其《太和》、《寿和》、《凯安》、《豫和》四章,辞同《圜丘》。祁青帝,降神奏角音,祀赤帝,降神奏徵音,祀白帝,降神奏商音,祀黑帝,降神奏羽音,馀同黄帝,并贞观中魏徵等作。”) 白帝商音 隋末唐初 · 魏徵
四言诗 押庚韵
白藏应节,天高气清。
岁功既阜,庶类收成。
万方静谧,九土和平。
馨香是荐,受祚聪明。
郊庙歌辞 五郊乐章(《唐书·乐志》曰:“祀五方上帝《五郊乐》,祀黄帝,降神奏宫音。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豫和》。其《太和》、《寿和》、《凯安》、《豫和》四章,辞同《圜丘》。祁青帝,降神奏角音,祀赤帝,降神奏徵音,祀白帝,降神奏商音,祀黑帝,降神奏羽音,馀同黄帝,并贞观中魏徵等作。”) 白帝商音 肃和 隋末唐初 · 魏徵
四言诗 押敬韵
金行在节,素灵居正。
气肃霜严,林彫草劲。
豺祭隼击,潦收川镜。
九谷已登,万箱流咏。
郊庙歌辞 五郊乐章(《唐书·乐志》曰:“祀五方上帝《五郊乐》,祀黄帝,降神奏宫音。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豫和》。其《太和》、《寿和》、《凯安》、《豫和》四章,辞同《圜丘》。祁青帝,降神奏角音,祀赤帝,降神奏徵音,祀白帝,降神奏商音,祀黑帝,降神奏羽音,馀同黄帝,并贞观中魏徵等作。”) 黄帝宫音 舒和 隋末唐初 · 魏徵
押庚韵
御徵乘宫出郊甸,安歌率舞递将迎。
自有云门符帝赏,犹持雷鼓答天成。
郊庙歌辞 五郊乐章(《唐书·乐志》曰:“祀五方上帝《五郊乐》,祀黄帝,降神奏宫音。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用《雍和》。酌献、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豫和》。其《太和》、《寿和》、《凯安》、《豫和》四章,辞同《圜丘》。祁青帝,降神奏角音,祀赤帝,降神奏徵音,祀白帝,降神奏商音,祀黑帝,降神奏羽音,馀同黄帝,并贞观中魏徵等作。”) 赤帝徵音 舒和 隋末唐初 · 魏徵
押寒韵
千里温风飘绛羽,十枝炎景剩朱干。
陈觞荐俎歌二献,拊石摐金会七盘。
遗表稿(谨按魏郑公谏录徵亡太宗遣人至宅就求其书得遗表一纸始立稿草字皆难识惟有数行乃稍可分辨云云)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九
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惟见其善。爱憎之閒。所宜详审。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
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一
观乎天造草昧之初。有圣经纶之始。原鹿逐而犹走。瞻乌飞而未定。必有异人间出。命世挺生。负问鼎之雄图。郁拔山之壮气。控御英杰。鞭挞区宇。志逸风飙。势倾海岳。或一丸请封函谷。或八千以割鸿沟。夏殷资以兴亡。楚汉由其轻重。懋功隳乎既立。奇策败于垂成。仰龙门以摧鳞。望天池而坠翼。求之前载。岂代有其人者哉。公讳密。字元邃。陇西成纪人。自种德降祉。宏道垂风。导碧海之长澜。竦阆峰之遥构。家传馀庆。明哲继轨。论文德则弼谐舜禹。语武功则经纶秦汉。其馀令闻令望。且公且侯。垂翠緌拖鸣玉者。盖亦耆旧未得尽传。良史莫能详载矣。曾祖弼。周太师上柱国卫公。祖曜。周太保魏公。父宽。隋上柱国大将军凉州总管蒲山郡公。并匡周之美。吕望愧其嘉谋。平吴之功。杜预惭其远略。公渥洼龙种。丹穴凤雏。降列象之元精。禀成形之秀气。云生五色。一日千里。起家左亲卫府东宫千牛备身。趋驰武帐。晖映廊庑。出入龙楼。光生道路。隋文帝精华已竭。义不断恩。始开陵长之源。将致覆宗之祸。公见机而作。谢病言归。优游经史。晦明藏用。风尘靡杂。宾友简通。交必一时之俊。谈必霸王之略。尚书令景武公杨素。崖岸峻峙。天资宏亮。壁立千仞。直上万寻。嗣关西之孔子。追陜东之姬旦。深谋远鉴。独步当时。公年甫弱冠。时人未许。景武一见风神。称其杰出。乃命诸子。从而友焉。并结以始终之期。申以死生之分。暨有隋二世。肆虐黔首。三象雾塞。五岳尘飞。妖灾所臻。匪唯血落星陨。怨讟所动。宁止石言鬼哭。辙迹遍于天下。徭戍穷于海外。冤魂塞宇宙。白骨蔽原野。坟垄发掘。城郭邱墟。万里萧条。人烟断绝。公与楚公协契。共拯横流。未息溟海之波。几及昆冈之火。亡自道中。窜身草泽。奋臂大呼。偫雄向起。豹变梁楚。凤翔巩洛。据敖庾而塞轘辕。登太行而临白马。九服诸侯。四方豪杰。或跨州连郡。或称帝图王。合从缔交。争亡秦族者。莫不驱兹青犊。背彼黑山。击长毂以雷奔。望高旗而电集。不期而会者以百千数。遂大开幕府。肇启霸图。敷七德以宣威。掩八纮而取俊。鳞羽毕萃。草泽无遗。于是发人文以化之。播仁义以乘之。应时机以鼓之。总偫策以决之。九野风驰。六合雷骇。弹压赵燕。振惊江汉。世充甚昆阳之败。炀帝同望夷之祸。化及师歼于黎阳。建德稽颡于河朔。七国之地。四为我有。五都之所。三在域中。胡骑千偫。长戟百万。馀马则河洛可竭。作气则嵩华自飞。近无不怀。远无不肃。声溢寰宇。威慑华夷。属人神乏主。以天下为已任。荒裔伫来苏之望。遗黎有息肩之所。虽实下民伊赖。然非上帝所临。壮志展于人谋。雄图屈于天命。始先鸣于大树。终垂翅于偫孽。乃眷西顾。举兹东夏。载驱周道。来谒承明。帝曰念功。降兹休命上柱国邢国公。拜光禄卿。公威虽未振。主自为谋。盖当世旧部先附。多出其右。故吏后来。或居其上。怀渔阳之愤愤。耻从吴耿后列。同淮阴之怏怏。羞与绛灌为伍。负其智勇。颇不自安。俄属元帅秦王。经营洛。亦亲承秘策。率卒先行。既出鸡鸣之关。方次休牛之塞。诏命施号。更尽嘉谋。公想云梦之伪游。虑青衣之诈反。心辞魏阙之下。志在江湖之上。慕范蠡之高蹈。追赤松之远游。熊耳峰危。羊肠路险。降吴不可。归蜀无路。短兵既接。修途已穷。阴陵失道。讵展拔山之力。骓马不逝。徒切虞兮之歌。临阵丧元。时年三十有七。故吏上柱国黎阳总管曹国公徐世绩等表请收葬。有诏许焉。公体质贞明。机神警悟。五行一览。半面十年。雅善书剑。尤精文史。轻一夫之勇。学万人之敌。至于三令五申之法。七纵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帜拥沙之策。莫不动如神化。应变无穷。负纵横之才。遇风云之会。望紫气以骧首。淩扶摇而振翮。总不召之众。问独夫之罪。从我如流。三分将二。遂有囊括四海之志。并吞六合之心。既而神器有归。朝宗天阙。率从义之旅。为勤王之师。更以名重自疑。功高是惧。将远游以避难。翻途穷而及祸。惜乎高鸟未尽。良弓遽折。敌国犹梗。谋臣已丧。天子过细柳以兴嗟。闻鼓鼙而轸虑。雅重事人之节。方申诏葬之礼。粤以武德二年某月日。葬于黎阳山西南五里之平原。礼也。故吏徐世绩等。或同婴世网。共涉艰难。感意气于一言。托风云于千载。所恨并发唐代。不列元凯之功。俱为汉臣。独漏山河之誓。是以恸深栾布。悲甚向雄。虑陵谷之推移。勒斯铭于泉户。庶使神游楚国。无惭项羽之臣。魂往齐都。不愧田横之冢。乃为铭曰。
如马唐臣。犹龙周史。宏道百世。迈德千祀。带地深源。极天峻峙。玉种逾润。兰芳不已。成形腾气。成象降精。馀庆钟美。惟公挺生。少表奇智。早擅美声。符采发越。志略纵横。隋道方衰。始开陵长。睹兹兆乱。缅然长想。闭关晦迹。招弓莫往。盘桓利居。不婴世网。运居道消。时逢改卜。朱旗爰止。素灵已哭。野战偫龙。驰走原鹿。竞窥周鼎。争亡秦族。时遭蠖屈。运偶凤翔。劬劳百战。经营四方。振荡六合。牢笼八荒。始闻楚霸。终基汉王。偫雄并起。莫恢王度。圣人既作。皇天乃顾。爰自东夏。言遵西路。来拟窦融。宠逾英布。爵穷五等。位登九棘。帷幄参谋。高衢骋力。海运方远。图南未极。纵壑摧鳞。摩天坠翼。熊耳失路。新安殒身。长男丧楚。少女留秦。惊魂靡托。反葬何因。列树松槚。唯馀故人。
太原寝庙议 隋末唐初 · 颜师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伏承诏旨。欲太原立高祖寝庙。博达卿士详悉以议闻。伏惟圣情感切。永怀缠慕。思广蒸尝。事深追远。但究观祭典。考验礼经。宗庙皆在京师。不欲下土别置。至若周之丰镐。并为迁都。乃是因事便营。非云一时别立。其郡国造庙。爰起汉初。率意而行。事不稽古。源流渐广。大违典制。是以贡禹韦元成匡衡等。招聚儒学。博询廷议。据礼陈奏。遂从废毁。自斯以后。弥历年代。辍而弗为。迄今永久。按礼记曰。祭不欲渎。渎则不敬。书云。礼烦则乱。事神则难。斯并睿哲之格言。皇王之通训。况复导扬素志。实昭懿则。俾遵俭约。无取丰殷。今若增立寝庙。别安主祏。有乖先旨。靡率旧章。垂裕后昆。理谓不可。诚以天衷不遗。至性罔极。固宜勉割深衷。俯从大礼。则刑于四海。式光万代。列采搢绅。佥曰惟允。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