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授吉义福等鄯州都督府司马制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鸾台。检校河源军营田游击将军守左卫杜阳府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柱国吉义福等。勤绩兵栏。效申田祖。五戎既戢。万庾斯殷。宜辍掌于连营。俾收功于别乘。可鄯州都督府司马。
大照禅师塔铭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奂上人至。传诸大德意。令弟子撰和上碑。但重元门深。□四海大君者。我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之谓也。入佛之智。赫为万法宗主者。我禅门七叶大照和尚之谓也。是以从无因得。不出三界。于清泰运。教昭宣圆。常洽著菩萨之本心。密住依国王之信力。四生于涅槃者。不其广欤。和上讳普寂。俗冯氏。长乐信都人也。其先毕公高之后。毕万入晋。受邑于魏。支子食采冯城。因而得姓。洎亭为韩上党守。在赵为华陵君。异汉征西将军。思义晋骠骑将军。家于河南。今为河东人也。祖居士讳道相。经德营道。晦用藏密。考居士讳会均。艮背园庐。飞遁乡邑。和上生而茂异。长而开明。神清体闲。气和志远。栝树虽小。其根巳深。河源则微。其流可大。欣愿去结。永言依僧。尝以德业书绅。艺术从学。负笈梁许。抠衣班马。博总经籍。殚极天人。以为洪范九畴。周易十翼。虽奥旨元邈。然大略回疑。不若别求法缘。幽寻释教。时大梁璧上人以义解方闻。敷演云会。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巨石投水。其入甚多。修坂走丸。所适弥远。重依东都端和上受具。转奉南泉景和上习律。超契心地。忽见光明。随止作行。得亲近处。于是贞观嵩阜。隐居半岩。布褐一衣。麻麦一食。中夕叹曰。文字是缚。有无是边。盍不以正戒为墙。智常为座。发广大愿。修具足慈。他方七宝之山。路远难到。自境四念之地。身乐且安。犹曰密印者谓之师。先觉者谓之达。吾当求矣。此其时哉。将寻少林法如禅师。未臻止居。巳承往化。追攀不及。感绝无时。芥子相投。遇之莫遂。甘露一注。受之何阶。翌日。远诣玉泉大通和上。膜拜披露。涕祈咨禀。良马易进。良田易平。加之思修。重之勤至。宝镜磨拂。万象乃呈。玉水清澄。百丈皆见。衡山之石。更悟前身。新丰之家。自然本处。如此者五岁。约令看思益。次楞伽。因而告曰。此两部经。禅学所宗要者。且道尚秘密。不应眩曜。和上旁求僻陋。宛在园林。夹江之间。丛竹之下。鮀蜃每作。虺蜮交驰。顷差他人。必辞痼疾。和上愿充僧使。便得经行。心无所存。背无所倚。都忘禅睡。了悟佛知。两马一车。进念同辙。一鸟二翼。定慧皆空。如此者复二年。大通和上深赏重之。人未之兰若。今将自之。大通止曰。嵩山亦好。至于再。诺而居焉。长安年。度编岳寺。神龙岁。请不哭泣而不言。缁素坠心。栋梁落构。以为四害腾口。谁者能缄。五欲乱绳。谁者能截。乃合谋悉意。闻香求花。如鸟随风。如轮随迹。咸请和上一开法缘。使四园可游。八池可浴。则僧非聚食。人异散心。愿闻乐器之音。用滋毛孔之润。和上曰。夫净灯可以照胜宅。助风可以持宝城。今何为乎。且千车之声。不入于耳。万人之请。谁听其言。神龙中。孝和皇帝诏曰。大通禅师降迹阎浮。情存汲引。戒珠圆澈。流洞鉴于心台。定水方澄。结清虚于意府。原其行也。既无人而无我。测其理也。亦非断而非常。然而示彼同凡。奄随运往。形虽已谢。教乃恒传。其弟子僧普寂。夙参梵侣。早簉法筵。得彼髻珠。获兹心宝。但释迦流通之分。终寄于阿难。禅师开示之门。爰资于普寂。宜令统领徒众。宣扬教迹。俾夫聋俗。咸悟法音。考功员外郎武平一奉宣圣旨。慰喻敦劝。和上犹逡巡辞避。不获巳仍曰。广大者莫极于虚空。我性相能遍。元妙者莫深于开示。我定慧能传。未或不从应身。而建四生法主。未或不登正觉。而启一佛度门。曷敢当仁。以膺求我。且正见了见。转次既殊。浣家锻家。习性亦别。草席遇水而紧。草绳遇水而舒。地水火风。青赤白黑。八万烦恼。八万解脱。翳憍慢之山。金椎难碎。贪恚之毒。龙珠不消。诸生当诵戒经。以传正受。开元十三年。恩诏屈于敬爱寺宴坐。逮十五年。皇上将幸于京师也。优诏曰。慎言义福宜从驾。和上留都兴唐寺安置。由是法云遍雨。在其根茎。妙音尽闻。惟所围绕。其始也。摄心一处。息虑万缘。或刹那便通。或岁月渐證。总明佛体。曾是闻传。直指法身。自然获念。滴水满器。履霜坚冰。故能开方便门。示直宝相。入深固藏。了清净因。耳目无根。声色亡境。三空圆启。二深洞明。是故闻者斯来。得者斯止。自南自北。若天若人。或宿将重臣。或贤王爱主。或地连金屋。或家蓄铜山。皆毂击肩摩。陆聚水咽。花盖拂日。玉帛盈庭。和上洗然若虚。旷然若谷。不见施者。不知受焉。遂龙象之所崇。惟塔庙之所供。但趫猿自息。醉象皆调。闻是名者。不生四趣。蒙其润者。便过四禅。则有学富蓬山。经通贝叶。百家奥旨。三藏真言。目如曜星。舌如飞电。莫不杜口折角。失客革心。二十七年秋七月。诲门人曰。吾受托先师。传兹密印。远自达摩菩萨导于可。可进于璨。璨钟于信。信传于忍。忍授于大通。大通贻于吾。今七叶矣。尸波罗密是汝之师。奢摩他门是汝依处。当真说实行。自證潜通。不染为解脱之因。无取为涅槃之会。诸生殊不知其故。呜呼。八月二十四日有弥留。怡然坐灭于都兴唐寺。享寿八十九。僧夏五十二。闻哀行哭。临堂抚膺。云雾冒山。江河奔海。沸渭坌入。阴沈弥望者。至于百万。皆曰。天地德。不踰昼水。神明之祐。未际入流。今之我闻。异于汝说。沐浴智慧之海。超腾生死之河。恩崇化先。痛深物表。情可理割。义可事诠者。尝以前圣后贤。示迹开教。降生所以传法。归尽所以同凡。久留则厌闻恐其慢易。终去则追远欲其怀思。忘其身而神迁益高。间其法而事稀弥重。始终权实之化。不断不绝。究竟诱进之益。无去无来。河南尹裴公名宽。飞表上闻。皇情震悼。诏曰。大士遗荣。岂贵于名称。前王表德。必在于褎崇。都同德兴唐寺故大德僧普寂。资于粹灵。是为法器。心源久寂。戒行弥高。既来理而悟空。每导凡以宗圣。慈悲所应。汲引盖多。方冀永年。式宏像教。遽从迁化。用谢浮生。言念于此。良深悯惜。宜稽其净行。锡以嘉名。示夫将来。使高山仰止。可号大照禅师。归本居葬日。量借威仪手力。和上将变易之岁。累告门人曰。吾久居山水。缘亦在焉。及泥日。天竺兴唐缁似。皆请卜而厝之。表而祈之。唯岳寺一方。地震雪下。少室群巘。树折霜封。洎九月八日。恩私果令归葬。二十一日。金棺发轫。卤簿启行。或两都倾城。或四方布路。持花者林指。执绋者景移。三条之中。泣泪如雨。重城之外。号叩若雷。䌽云二时。自都达岳。白露数里。弥川遍空。二十四日。穸于岳寺之旧居。礼也。门人等修罗死慈。岛人死义。血现于体。绳系于床。佥某拾衣。一心起塔。尘多折轴。箭重回舟。衔石而海水可填。结竹而佛恩难报。二十八载十一月十五日。恩旨许焉。仍委寺主慧远上座崇泰都维那昙庆等。载令构缉。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恩旨迁藏海寺于和上河东旧宅。廓为寺焉。建塔追崇福也。且爰自六叶。式崇一门。未诵戒经。或传法要。大通以凡例起谤。将弃我闻。深解依宗。遽求圣道。所以始于累土。渐于层台。摄之孔多。学者弥广。故所付诸法。不指一人。卜夏西河。有疑夫子。郑元北海。自袭马融。至于密意除知。慧心入境。如因日照。方见日轮。终以佛光。乃明佛道。岂伊邕也。而敢议之。大弟子惠空胜缘等。相与追过去。示方来。一以抒宿心。存妙用。一以奉慈训。宏教门。腾净行于松阡。刻师资于石字。其词曰。
三界渺茫。四生沈痗。尘境延歊。荫欲攻内。明镜虚受。大慈圆对。法鼓震惊。魔军消溃(其一)。
千佛转觉。七叶相承。护持俗谛。应现真僧。长河皎月。静室明灯。梵经滋广。禅林蔚兴(其二)。
童稚初心。儒释兼致。梁陈咨禀。伊洛勤匮。虽臻阃域。犹执文字。古城元远。空门深邃(其三)。
逝将分赴。曾是幽求。玉泉谷口。甘露山头。慧日一照。浮云四收。给园都邑。鹫岭嵩邱(其四)。
大通往生。后觉来问。妙法终启。苦言未顺。愿发他心。稍宏本分。固让固请。不矜不训(其五)。
德音光被。皇华荐臻。曲荷天奖。昭宣法轮。总总缁素。憧憧搢绅。以智慧水。洗烦恼尘(其六)。
慈摄云奔。檀施山积。无相无愿。不受不斤。龙象兴补。塔庙光益。香花户庭。护念泉石(其七)。
同人将灭。依宗阐教。草系尔师。宴居尔照。闻哀行哭。惟艾及少。命鸟无翼。慈舟失棹(其八)。
渥恩痛悼。追谥哀荣。塔遂嵩岳。仪从洛城。灵舆顾步。天乐凄清。追攀雾委。感动雷惊(其九)。
入室来思。登坛永慕。密教不纪。后生何趣。礼石塔兮若割。仰金字兮如注。杖亿劫兮昭阳。与四法兮安住(其十)。
天宝元年二月十五日建。
过福禅师兰若 盛唐 · 王维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岩壑转(一作带)微径,云林隐法堂。
羽人飞奏乐,天女跪焚香。
竹外峰偏曙,藤阴水更凉。
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
大唐济度寺故大德比邱尼惠源和尚神空志铭 唐 · 杨休烈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六
尝闻见性为本。知常曰明。幽探元珠。相付法印。必将有主。人无閒言。故如来立三世之事也。大师讳惠源。俗姓萧氏。兰陵人也。曾祖梁孝明皇帝。大父讳瑀。皇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司空宋国公。父讳釴。给事中利州刺史。纷纶葳蕤。奕世名家。原大师之始诞也。惠音清越。閒气冲亮。禀天真于太和。集神祐于纯嘏。及数岁后。养必申敬。动皆合理。发迹契道。出言有章。屏金翠而窒其繁华。绝荤膻而割其嗜欲。超然战胜。但思出家。天鉴孔明。精心上感。年二十二。诏度为济度寺尼。如始愿也。受戒和上□寺大德尼□道之崇也。羯磨阇梨太原寺大德律师薄尘。法之良也。乃延师立證。登坛进律。僧夏岁洁。戒珠日明。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初大师才至九岁。遘先大夫之酷。二十有七。执先夫人之忧。皆泣血茹哀。绝浆柴毁。古之孝子。乌足道哉。每秋天露下。衰林风早。棘心栾栾。若在丧纪。不忘孝也。亦能上规伯仲。旁训弟侄。嗈嗈闺门。俾其勿坏。则天伦之性。过人数级。夫其内炳圆融。外示方便。恂恂善诱。从化如流。亦犹狮子一乳。魔宫大隤。则感激有如此者。行住坐卧。应必皆空。慈悲喜舍。用而常寂。黄裳元吉。清风穆如。则龟镜有如此者。后遇高僧义福者。常晏坐清禅。止观传明。殊礼印可。又有尼慈和者。世莫之识。知微通神。见色无碍。时人谓之观音菩萨。尝于大众中目大师曰十六沙弥。即法华中本师。释迦牟尼之往号也。非大师心同如来。孰能至于此。而更精承密行。亲佩耿光。十数年閒。演其后事。他日。大师厌世示疾。以开元二十五年秋九月二日。从容而谓门人曰。死生者。天之常道。身没之后。于少陵原为空。迁吾神也。言卒。右胁而卧。怡然归寂。始知至人不滞于物矣。呜呼天丧。门人曷以仰。曷以律。时大师享年七十有六。即以十一月旬有二日。从事于空。遵理命也。志无疆之德。旌不刊之典。不亦可乎。铭曰。
猗那明行。足不复还。至人去兮。逍遥天地之閒。
代国长公主碑 唐 · 郑万钧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上阙三字)天□我□唐□□圣为□天下□□睿宗有(阙十字)我□□□□二后□地中□□□诞□□一为王二为主公主讳华。字花婉。世祖神尧皇帝之元孙。睿宗大圣真皇帝之第四女。今上之仲妹也。母曰肃明皇后刘氏。肇开汤沐。册号永昌。后乃相攸。降归于郑。时年一十有七。□犹□□□既嫁□象归妹□作嫔之养筑以外馆。锡之美邑。食封一千四百户。置邑官焉。开元初。加崇代国长公主。植性而智。因心则灵。道亮于怀。色温于貌。美发可鉴。素□□□惠声□□仁泽潜扬。言有馀味。情无近属。服慈友。敦孝敬。昔在谅闇。殆将毁灭。聪明锐澈。韵清虑远。耳目所经。无不讽诵。谧恬睟。融融如也。每樗蒲簸□棋□于尽得妙微。至于箜篌笛琴。搊琵琶七弦阮咸筝。隔帘□之。随手便合。有若天与。寔同生知。冰碧在躬。学无不通。聪捷若神。声皆绝伦。骋蕙心以□巧。□变□而添□内范一部。尤皆精鍊。昼恒不寐。留情翰墨。书荐福寺经柱三百馀言。拂石云散。垂钩露凝。兔转仙毫。初从夜月。麝霏烟墨。尽落天花。初则天太后御明堂宴。圣上年六岁。为楚王。舞长命□□□年十二。为皇孙。作安公子。岐王年五岁。为卫王。弄兰陵王。兼为行主词曰。卫王入场咒愿神圣神皇万岁。孙子成行。公主年四岁。与寿昌公主对舞西凉殿上。群臣咸呼万岁。蒙自奉朱颜。卅馀载。洎乎暑月。衣服如宾。宴婉之情。不以天□见弃□□何幸恩遇弥深。男二女四。教之以德。长子左赞善大夫聪。聪为吾耳。次子右赞善大夫明。明为吾目。明使海内见。聪使天下闻。于国忠。于家孝。合则双美。□为□□传云。以德命为义也。聪为驸马都尉。恨未亲迎。长女□范阳卢氏。有肃邕之誉。二女琇。博陵崔氏。资明艳之容。三女璜。范阳卢氏。多慈孝之美。四女□太原王氏。□纯粹之行。勖之曰。玉以比德。四合天则。洵翳瑶彩。式昭供事。懋乃衷洁。作吾女仪。逮乎晚年。归心圣域。六斋蔬食。二时静念。□诵金刚经两部□华严八□卷宝积一百拱大般若六百法华药师大集等经。领晤了然。色空不著。撤声乐。投珠罽。十有馀年矣。又于僧义福跪受禅观。又于金刚三藏受陁罗尼灌顶。是相非相。以心照心。逍遥真宗。寂历虚景。去年。忽谓蒙曰。昨夜梦念珠□断。急手自拾。一个不得。是不祥。他日。又梦入法堂。见一空座。有人指之。此四公主座。恐明年□□乃后数月。侦其仪刑。稍稍憔悴。以开元廿二年六月廿□日。热然不食。安寝不起。神气晏如。有同入定。圣上爱切同生。倍□□念内□□□中人馈药。朝观夕察。有加无瘳。蒙泣而谕之。久作兜率天业。正念莫散。勿顾男女。荅蒙自解。在也未去。莫不□又向尼梵海云。生则有死。不如不□□□失□奴每读经彻卷。□发愿愿生第四天□和先许奴不□罪翌日。敕使来问。口自附奏。在上千万珍重。深忆在上为人时孝顺□业精神错乱。言语不得。合掌奉辞。至其日□众忽云有敕使□索香水颒浴。于正寝而寐。斋时炯然开目。告别诸王公主及诸亲等。相府□大内□及一切总放。不情愿者于诸庄安置。先是司农小儿亦准此。家生者不在此限。品官给使。放归上台。封分一半施寺观家。馀平分与女。请陪葬桥陵。不得厚葬。莫著金银铜器。执蒙手曰。恩爱断也。有不是处莫怪。更枉辛苦屋里人去去。年少在莫更请出家。蒙送奉一杯水别。饮毕长逝。词采清明。宛若真诀。以其月廿九日。薨于河南修业里第。享年卌八。初。公主礼导善寺尼慈和者。因说弥勒宫事云。阿婆未成。更十年不知。计至薨日。今正十年。呜呼。报应之兆有期。□眼之言何验。下生轮王之室。还上天宫。嬉游正遍之门。是登圆□皇帝辍朝三日。使尚宫吊祭。赐衣五十副。所缘丧葬官供。□作□□□□监护永穆公主及驸马王繇同安王洵送往。并为写一切经。以其年十二月三日。陪葬桥陵。孝也。天常与善。兹言妄作。曷殒浓华。遽凋繁萼。□□宵倾。严霜夏落。□萦纡其如慕。悲展转其奚□呜呼。月辞天阙兮星没皇宫。翟服褧衣不可逢。花飘粉田兮叶萎沁水。油轩画□长巳矣。嗟乎。蒙□□膺□门流涕容仪既□锦茵期凭夏屋□封□□俨设楚挽齐引。骊驹启行。丹旐赩空。素衣皓野。抚灵轩而增惨。仰空山而泣血。夫叙德必近□亲。议贤□崇乎直。既亲且直。蒙何愧诸。敢述流芳。悲题翠玉。其词曰。
于烁有唐。系乎天光。承天者帝。嗣帝称皇。猗𨙻昭□作皇之对。厥生贵主。为天之妹。天妹伊何。窈窕如玉。浃洽恩被。绸缪礼缛。道贲娥英。德光宵烛。其行成轨。其言可服。烝烝孝敬。抑抑威仪。九族敦叙。百礼罔亏。学非从傅。书乃临池。归真舍逸。了静绝为。曰仁者寿。天何不谅。指座先徵。遗珠见相。殷勤自勉。諈诿无忘。□匪慭留。罔然远飏。帝心悼恻。倾家殒丧。大匠监供。□王送葬。蒙也何罪。忍夺天人。借如可赎。愿百其身。秾李萎晓。䔄华秘春。金刚罢焰。玉座生尘。马鬣成封。龙輀即路。画翣扶毂。丹旌指墓。□薤挽于霜飙。□笳箫于陇雾。霜飙陇雾相披纷。薤挽笳箫咽不闻。珠襦玉匣尽元夜。轩后陵边皇女坟。
唐东都奉国寺禅德大师照公塔铭 唐 · 白居易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大师号神照。姓张氏。蜀州青城人也。始出家于智凝法师。受具戒于惠萼律师。学心法于惟忠禅师。忠一名南印。即第六祖之法曾孙也。大师祖达摩宗神会而父事印。其教之大旨。以如然不动为体。以妙然不空为用。示真寂而不说断灭。破计著而不坏假名。师既得之。揭以行化。出蜀入洛。与俗人有缘。用(一作月)开六坛。仅三十载。随根说法。言下多悟。由是裂疑网。拔惑箭。渐离我人相者。日日有焉。起正信。见本觉。顿发菩提心者。时时有焉。其馀退恶进善。随分而增上者。不可胜纪。夫如是。可不谓烦恼病中。师为医王乎。生死海中。师为船师乎。呜呼。病未尽而医去。海方涉而船失。粤以开成三年冬十二月。示灭于奉国寺禅院。以是月迁葬于龙门山。报年六十三。僧夏四十四。明年。传教主院上首弟子沙门清閒。纠门徒。合财施。与服勤弟子志行等。营度丧事。卜兆于宝应寺荷泽祖师塔东若干步。窆而塔焉。示不忘其本也。其诸升堂入室。得心要口诀者。有宗实在襄。复俨在洛。道益在镇。知远在徐。曰建在晋。道光在润。道威在潞。云真在慈。(一作磁)云表在汴。归忍在越。会幽齐经在蔡。智全景元绍明在秦。各于一方。分作佛事。咸鼓钟鸣吼。龙象蹴蹋。斯皆吾师之教力也。不其盛欤。众以余忝闻法门人。结菩提之缘甚熟。请于塔石。序而铭曰。
伊之西北,洛之南东。
法祖法孙,归全于中。
旧塔会公,新塔照公。
亦如世礼,祔于本宗。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初摩阿迦叶受佛心印。得其人而传之。至师子比邱。凡二十五叶。而达摩得焉。东来中华。华人奉之为第一祖。又三传至双峰信公。双峰广其道而歧之。一为东山宗能。秀寂其后也。一为牛头宗严。持威鹤林径山其后也。分慈氏之一支。为如来之别子。咸有祖称。粲然贯珠。大师号法融。姓韦氏。延陵人。少为儒。博极群书。既而叹曰。此仁义言耳。吾志求出世间法。遂入句曲。依僧炅。改逢掖而缁之。徙居是山。宴坐石室。以慧力感通。故旱麓泉涌。以神功示现。故皓雪莲生。巨蛇摧伏。群鹿听法。贞观中。双峰过江。望牛头。顿锡曰。此山有道气。宜有得之者。乃东。果与大师相遇。性合神契。至于无言。同跻智地。密付真印。揭立江左。名闻九围。学徒百千。如水归海。由其门而为天人师者。皆脉分焉。显庆二年。报身示灭。道在后觉。神依故山。戒香不绝。龛座未饰。夫岂不思乎。盖神期冥数。必有所待。大和三年。润州牧浙江西道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赵郡李公。在镇三闰。百为大备。尚理信古。儒元交修。始下令禁桑门贩佛以眩人者。而于真实相深达焉。尝谓大师像设。宜从本教。言自我启。因自我成。乃召主吏。籍我月入得缗钱二十万。俾秣陵令如符经营之。三月甲子。新塔成。事严而工人尽艺。诚达而山神来护。愿力既从。众心知归。撞钟告白。龙象大会。诸天声香之蕴。如见如闻。即相生敬。明幽同感。尚书欲传信于后远。命愚志之。夫上士解空而离相。中士著空而嫉有。不因相何以示觉。不因有何以悟无。彼达真谛而得中道者。当知为而不有。贤乎以不修为无也。
西林寺水阁院律大德齐朗和尚碑 唐 · 郑素卿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大师号齐朗。生报身于寻阳陶氏。承大司马侃之后。侃舍宅作西林寺。其孙累有人继前志。故大师幼有觉心。事峰顶寺律大德法真为和尚。出家受具。皆目其下。传七支四分学。精进勇猛。所治如官之与宪法。其徒肃而不敢犯。故自山发其风。行诸道流。若钧衡绳墨。所化之处。无不断断尔。所居水阁院。水阁之称。天下知重。长讲律业。兼通无量寿净名等经。复手自为义记以示后学。贞元三年。从峰顶本大师陪荆州庆门寺灵裕台州国清寺法裔同受廉使李公兼龙兴坛场之请。洎七年。刺史崔公衍置方等于当州开元寺。请东林大德熙怡大林法粲兴果神清同赴坛会。十四年。郡守李公康兴甘露之会。请宣州开元寺大德慧庄抚州景云寺上宏吉州靖居寺道华当州宝称寺智满同秉羯磨。至元和初。鄂岳观察使郗公士美建法会于头陁寺。又命简奉迎。曰。鹅珠在冰雪之中。鹤貌出风尘之外。其感搢绅大人相知之深如此。享年七十有三。法岁四十有九。示寂灭于长庆二年十月十六日。用是年闰月二十一日。奉葬于峰顶大师灵塔之右。恭遗命也。呜呼。凡与大师游者。自童年及暮齿。未尝以言色高下。用戕于人。人之聪明。睹此知教。虽庭户之近。必拟迹而后行。或饥寒之来。必审公而后取。所谓声为律。身为度。其殆庶乎。或人来以持律相难者。对之曰。吾闻四十不惑。以至无邪。正当师之。我法只尔。闻者降伏。知言要理深。自洪州升龙兴寺坛。转至甘露头陀。惣一十有四会。承羯磨者数盈千万计。故江西以为佛法钟鼓。皆自水阁出。考功员外郎李公渤。中书舍人白公居易。尝视郡事。得之精微。每至道场。膜拜起。敬。门人元超元谏元膺元諲元皓清锐元惣智明等。惧先师之德光。不留于金石。乃以本际实行。付云皋比邱草具状。藉门弟子大德道建如达冲契宗一等。虔请碑铭于荥阳郑氏子素卿。辞不能免。乃强起笔应之曰。释之徒有持律。犹官之徒有持法。二者谨严。则教立而道尊。惟大师以惠觉心。以心治身。秉佛宪书。为佛翰垣。调驭诸根。不生一尘。提导孺孩。出离火燔。升我渐阶。入我便门。慈覆轩轩。法洒翻翻。膏之清濡。长之茂蕃。故自匡庐。散吴楚间。受教比邱。知处元关。或坐道场。或登戒坛。景我之山。派我之川。珠贯大千。印可无边。来也不羁。去之偶然。吁嗟乎西林佛日。尝在此兮已焉。太和六年岁次壬子三月甲午朔六日己巳。门人元谏等树。
寄长芦福禅师 北宋 · 刘摰
五言排律 押东韵
境与人相得,长鲸宅海宫。
香花六时会,心迹万缘空。
地恐诸天接,江从九泽通。
潮喷寺门冷,霞拂殿檐红。
暮雁来淮北,朝帆下浙东。
千重苍桂雾,万顷碧芦风。
衲拥山云暖,瓶函水月融。
当年约莲社,何日谢尘笼。
圜明大师塔铭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六、《山谷全书·正集》卷三二
大师号无演,出于天彭张氏。幼童英烈,不甘处俗。年十五,弃家事承天院宝梵大师昭符,符记之曰:「此子他日法中龙象也」。年二十,以诵经落发,受《首楞严经》于继舒。舒没,卒业于惟凤文昭,受《圆觉经》、《肇论》于省身,受《华严法界观》、《起信论》于晓颜,受《唯识》、《百法论》于延庆。凡此诸师,皆声名籍籍,师必妙得其家风然后已。又从诸儒讲学,于书无所不观,于文无所不能,至于曲艺,学则无所不妙解。清献赵公始请师登法席,师于《楞严》了义,指掌极谈,席下道俗,如饮醇酒,无不心醉,如肉贯串,处处同其义味。盖于此一经,心融形释,出入内外篇籍,风行电击,无不如意。又尝问道于禅师惟迪、惟胜,师默然心许曰:「此自在吾术内矣」。又作大悲观世音化相,宇以崇阁,极天下之竘工珍材,二十馀年乃成,人以为庄严之冠,不知师之游戏也。中年喜葛洪《内篇》,延异人谲士,将以丹石伏物,皆为黄金。或取其金而畔去,师不悔不怒,他日遇之,礼之如初。此可以观其德性也。宝梵既没,二亲又耄期去世,乃谋南游,曰:「吾闻南方大士,有若祖心,有若克文,有若善本,皆命世亚圣大人也,不可不行观道焉」。元符三年五月,道出戎州,始识之。卓乎伟哉,其非凡器也!是岁四月甲辰,憩渝州觉林禅院,不疾而逝化。僧腊三十有七。其法子曰圜、曰雨、曰观、曰镫、曰印、曰本、曰顗,以其年十月丙午,奉师遗骨,藏于宝梵师塔之西,而来乞铭。铭曰:
蜕蝉于东,归骨于西。皆我法界,不憾不疑。诸子矫矫,不尚有造,其能似之。
杨修龄侍御寄德山先和尚塔铭见示唐大顺碑也且云父子刳剔想像乃还旧观予奇其事因忆文弱丁巳同伯敬德山寻碑事甚奇追用其韵 明末清初 · 谭元春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岳归堂合集卷三
松筠心影内,古塔抱虚寂。
螭缠李唐碑,茫茫夕阳历。
龙潭大师号,已被苔藓食。
因缘合天资,精神射苍壁。
父念子眼光,出奇相夺觅。
或用口吹云,或用手画荻。
须臾成诵读,高音覆淅沥。
写寄八千字,难矣初搜剔。
划劙古今色,气与全山敌。
坐获异文观,晴明落霹雳。
香风电空语,何人节不击(「香入其风,电入其空」,碑中语)。
深山旧法侣,再来建幽绩。
神僧向晦昧,且止莫尽涤。
戒子书 清 · 洪亮吉
四言诗
余以年迫迟暮不复能佣力于外又念女曹渐已成长回忆毕生之事冀弛日暮之肩郭外有薄田二顷城东老屋三十间使四子一嗣孙分守之以为寡也则廉吏之子尚有负薪以为多也则翁归之家或余赐镒女曹能勤苦自持当衣食粗足耳又余本中材不敢以大贤上哲祈女惟早承先训门有素风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叠遭家难粗识世情忍饿读书先大夫之遗语也财不歆非义福不歆非分处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太宜人晨夕之面命也慎之哉惟俭可以立身惟恕可以持已俭则无求于人恕则无忤于物况以单门而处侈俗凉德而承世业乎无眤宴朋无染薄俗无是古而非今无陟前而忘后母爱尺璧而不爱修名无畏疾雷而不畏清议穷达本之于命丰啬任其所遭如是而已饴孙年过三十处事尚不克平心是女之短也惟编校故书尚知条理他日或当传吾记诵之学耳余幼嗜六书长而不倦今符孙弱冠已过涉笔便讹又更历十师难成一技学之不修亦已焉哉其馀幼子弱孙则尚争梨栗无辨菽麦顾念蓺菊之子纵非同生树兰之门亦均共气他日兄率其弟父课其子庶几寒宗毋坠先绪夫功名之士以身殉时勤学之儒以身殉古各有所好强之不能在立志何如耳形质不能与天地争久姓名则克与崧华竞高植足疾流学金石之止鉴影巨壑师江海之宽勤则王霸之子蓬头而不惭惰则任昉之裔衣葛而莫恤女曹慎之哉夫陶令达者也不忘于戒子魏收凉德也亦眷眷于遗言吾上不敢望泉明下不致同伯起是在女曹成吾之志耳又况承恩返里已属更生忧患备尝庶谋行乐每当朝晖入座夕月洒窗春树欲花秋林未萚何尝不携阮孚之屐泛渔父之舟东眺郭门西寻村墅南湖乐其浩渺北阜陟其高寒挈伴以出行歌以归但使入曾元之室酒肉尚陈过言子之庐诵声不辍愿斯足矣乐何如之今虽闻鸡而起尚拟著书秉烛以游仍书细字然暮草已绿鬓丝不元素心之友荫鬼磷而见招同气之亲出柏根而相望鬼者归也归其真宅庶有时矣自念生虽无似然不见屏于里闾不见讥于长者踪迹遍于九州岛姓字镌于五岳官不达而齿冑以之为师禄不加而问字丰其所贽诗文至五千首撰述至三十种门生义故百人著录弟子三百穷老尽气韬精敛魂终此天年从亲地下以此贻女不亦多乎伊维我祖于歙始迁中河之桥赁舍在焉我之始生赁廛之左水何清仑桑亦娿娜他时筑楼署曰生我其生也瘁其死也休下寿六十吾又何求或有所求厥惟允嗣后望百年上承奕世坠绪茫茫勖哉小子
九垓之内,人同蛾多。
不自僇力,资生则那。
东邻歌钟,北寺击鼓。
严霜入门,响亦凄楚。
人以为欢,我以为苦。
欲贻子金,我不为盗。
宦而巧取,较盗尤暴。
凿楹有蠹,穿径有萤。
益人神知,照我汗青。
疗贫之术,不出户庭。
岭南乐府六十八首 其二十三 金元述 清 · 李学逵
出处:洛下生集册六
元述。庾信之子。法敏王纳高句丽判众。复据百济故地。唐高宗闻之。怒命将来讨。王遣将军义福等。御于带方之野。败绩。元述欲战死。为淡淩所止。及还京。庾信曰。元述不惟辱王命。亦负吾家训。可斩也。王赦之。元述惭不敢见父。遁于田野。父卒。求见母。母曰。元述。既不得为子于其父。吾焉得为其母乎。终不见之。元述叹曰。为淡淩所误。至于此极。乃入太白山。愤恨不仕。以终其身。
可惜金元述,中军第一骨。
君命且不支,家法况何恤。
前日带方城,敢死谁与争。
宁如丕宁死,其与淡淩生。
生亦不面父,死亦不面母。
■■太白山,虽深容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