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说命 其一 商 · 武丁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高宗梁闇,三年不言(《尚书大传》)
说命 其二 商 · 武丁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曰:「以余正于四方,余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楚语》上:白公子张曰:「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无所禀令也。」武丁于是作书。」贾逵唐固曰:《书》,《说命》也。)
玄鸟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玄鸟》,祀高宗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
古帝武汤四方
方命厥后,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维河,殷受命咸宜,是何。
按:玄鸟一章二十二句。
殷武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殷武》,祀高宗也。
彼殷武,奋伐荆楚
入其阻,裒荆之旅。
有截其所,汤孙之绪。(一章)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自彼,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曰商是常。(二章)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岁事来辟,勿予稼穑匪解(三章)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
不僭不,不敢怠遑
命于下国厥福。(四章)

翼翼四方之极。
赫赫厥声,濯濯厥灵。
寿考且宁,以保我(五章)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是迁,方斲是
松桷有梴,旅楹,寝成孔安。(六章)
按:殷武六章,三章章六句、二章章七句、一章五句。
离骚 战国楚国 · 屈原
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上官大夫及用事臣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疏屈原屈原被谗,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班孟坚曰:「离,犹遭也。」颜师古云:「扰动曰骚。」)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诱与俱会武关怀王勿行。不听而往,遂为所胁,与之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而襄王立,复用谗言,迁屈原江南屈原复作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篇,冀伸己志,以悟君心,而终不见省。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沈而死。
高阳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
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
辟芷兮,以为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兮,夕洲之宿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骐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三后之纯兮,之所
兮,岂维
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猖披兮,夫唯捷径
惟夫党人偷乐兮,路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
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
之为患兮,忍而不也。
九天以为正兮,夫唯之故也。
黄昏以为期兮,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兮,伤之数化。
余既滋兮,又之百
与揭车兮,杂杜衡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乎吾将
萎绝其亦何伤兮,哀
众皆竞进兮,凭不厌
恕己量人兮,各兴心而
忽驰骛以兮,非余心之所急
冉冉其将至兮,恐之不立。
朝饮之坠露兮,夕餐秋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亦何伤?
木根以结茝兮,贯之落蕊。
兮,胡绳
吾法夫兮,非世俗之所服。
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遗则
长太息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姱以兮,朝谇而夕
余以兮,又申之以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工巧兮,改错
背绳墨以兮,竞以为度。
郁邑兮,吾独穷困乎此也。
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也。
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
何方圜之兮,夫孰异道相安
屈心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清白死直兮,前圣之所厚。
相道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余马于兮,驰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兮,退将复初服
以为衣兮,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
高余冠之兮,长余
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缤纷繁饰兮,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以为常。
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
女媭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兮,纷独有此姱节」。
以盈室兮,判独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前圣节中兮,喟凭心而历玆。
沅湘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
羿淫游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乱流其鲜终兮,浞又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俨而祗敬兮,论道而莫差。
举贤而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私阿兮,览民德错辅
夫维圣哲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菹醢
郁邑兮,哀朕之不当。
掩涕兮,沾余
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玉虬兮,溘埃风余上征
发轫苍梧兮,夕余至乎
欲少兮,日忽忽其将
吾令羲和兮,望而勿迫。
曼曼兮,吾将上下而
饮余马于咸池兮,余辔乎扶桑。
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
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
鸾皇为余先戒兮,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
飘风屯其兮,帅云霓而来御。
兮,斑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其将罢兮,结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琼枝以继
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乘云兮,求宓妃之所
兮,吾令
兮,忽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相观四极兮,流乎天余乃下。
瑶台兮,见有娀之佚女
为媒兮,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
犹豫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而无所止兮,聊浮游逍遥
少康之未家兮,有虞之二姚
弱而媒拙兮,恐之不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忍与此终古
藑茅篿兮,命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而慕之?
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兮,尔何怀乎故宇」?
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其不可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美之当?
粪壤以充兮,谓其不
欲从吉占兮,心犹豫狐疑
巫咸将夕兮,怀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兮,九疑缤其并
剡剡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以上下兮,求之所同。
严而求合兮,挚咎繇
中情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操筑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鼓刀兮,遭文而得举。
宁戚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年岁之未兮,亦犹其未央
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
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不谅兮,恐之。
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
变而不兮,荃化而为
何昔日之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他故兮,莫之害也。
余以为可恃兮,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
专佞慢慆兮,榝又欲充夫
干进而务入兮,又何祗。
流从兮,又孰无变化。
其若玆兮,又况揭车与
惟玆可贵兮,委厥美而历玆。
菲菲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流观乎上下。
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琼枝以为羞兮,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之可同兮,吾将远逝自疏
邅吾道夫昆崙兮,路流。
云霓晻蔼兮,鸣玉鸾
发轫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容与
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并驰
八龙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兮,神高驰
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媮乐
陟升皇之兮,忽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上书谏伐南越 西汉 · 淮南王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缓刑罚,薄赋敛,哀鳏寡,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盛德上隆,和泽下洽,近者亲附,远者怀德,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
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
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
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弗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
故古者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远近势异也。
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
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
得其地,不可郡县也;
攻之,不可暴取也。
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
弗能尽者。
视之若易,行之甚难。
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
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
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
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覆,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
一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赖陛下德泽振救之,得毋转死沟壑。
四年不登,五年复蝗,民生未复。
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舆桥而逾领,柁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
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
后复反,会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棹,未战而疾死者过半。
亲老涕泣,孤子啼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
悲哀之气数年不息,长老至今以为记。
曾未入其地而祸已至此矣。
臣闻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言民之各以其愁苦之气,薄阴阳之和,感天地之精,而灾气为之生也。
陛下德配天地,明象日月,恩至禽兽,泽及草木,一人有饥寒,不终其天年而死者,为之凄怆于心。
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朝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不习南山地形者,多以越为人众兵强,能难边城
淮南全国之时,多为边吏,臣窃闻之,与中国异。
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
其入中国,必下领水,领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载食粮下也。
人欲为变,必先田馀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
边城诚谨,越人有入伐材者,辄收捕,焚其积聚,虽百越,奈边城何!
且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又无车骑弓弩之用,然而不可入者,以保地险,而中国之人不能其水土也。
臣闻越甲卒不下数十万,所以入之,五倍乃足,挽奉饷者,不在其中。
南方暑湿,近瘅热,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虽举越国而虏之,不足以偿所亡。
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甲以诛死,其民未有所属。
陛下若欲来内,处之中国,使重臣临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以归圣德。
若陛下无所用之,则继其绝世,存其亡国,建其王侯,以为畜越,此必委质为藩臣,世共贡职。
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填抚方外,不劳一卒,不顿一戟,而威德益行。
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
背而去之,则复相群聚;
留而守之,历岁经年,则士卒罢倦,食粮乏绝,男子不得耕稼树种,妇人不得纺绩织纫,丁壮从军,老弱转饷,居者无食,行者无粮。
民苦兵事,亡逃者必众,随而诛之,不可胜尽,盗贼必起。
臣闻长老言,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
越人逃入深山林丛,不可得攻。
留军屯守空地,旷日引久,士卒劳倦,越出击之。
兵大破,乃发适戍以备之。
当此之时,外内骚动,百姓靡敝,行者不还,往者莫反,皆不聊生,亡逃相从,群为盗贼,于是山东之难始兴,此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也。
兵者凶事,一方有急,四面皆从。
臣恐变故之生,奸邪之作,由此始也。
《周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克之」。
鬼方小蛮夷,高宗,殷之盛天子也。
以盛天子伐小蛮夷,三年而后克,言用兵之不可不重也。
臣闻天子之兵,有征而无战,言莫敢较也。
如使越人蒙侥幸以逆执事之颜行,厮舆之率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
陛下以四海为境,九州为家,八薮为囿,江汉为池,生民之属,皆为臣妾。
人徒之众,足以奉千官之共,租税之收,足以给乘舆之御。
玩心神明,秉执圣道,负黼衣,冯玉几,南面而听断,号令天下,四海之内,莫不响应。
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使元元之民安生乐业,则泽被万世,传之子孙,施之无穷。
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夷狄之地,何足以为一日之间,而烦汗马之劳乎!
《诗》云:「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言王道甚大,而远方怀之也。
臣闻之,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
臣安得为陛下守藩,以身为鄣蔽,人臣之任也。
边境有警,爱身之死而不毕其愚,非忠臣也。
臣安窃恐将吏之以十万之师为一使之任也(《汉书·严助传》)
奏书戒昌邑王 西汉 · 王吉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二
臣闻高宗谅闇三年不言。
大王以丧事徵,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
且何独丧事,凡南面之君何言哉?
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愿大王察之。
大将军仁爱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事孝武皇帝二十馀年,未尝有过。
先帝弃群臣,属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虽周公亡以加也。
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
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壹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
愿留意,常以为念(《汉书·王吉传》: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昌邑王即奏书戒王。)
宣帝疏言得失 其一 西汉 · 王吉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二
陛下躬圣质,总万方,帝王图籍日陈于前,惟思世务,将兴太平。
诏书每下,民欣然若更生。
臣伏而思之,可谓至恩,未可谓本务也。
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时,言听谏从,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
其务在于期会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
臣闻圣王宣德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备,难以言治;
左右不正,难以化远。
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
圣主独行于深宫,得则天下称诵之,失则天下咸言之。
行发于近,必见于远,故谨选左右,审择所使;
左右所以正身也,所使所以宣德也。
《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此其本也。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独设刑法以守之。
其欲治者,不知所繇,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权谲自在,故一变之后不可复修也。
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诈伪萌生,刑罚亡极,质朴日销,恩爱浸薄。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非空言也。
王者未制礼之时,引先王礼宜于今者而用之。
臣愿陛下承天心,发大业,与公卿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欧一区之民跻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寿何以不若高宗
窃见当世趋务不合于道者,谨条奏,惟陛下财择焉(《汉书·王吉传》:又略见《礼乐志》)
珠崖 西汉 · 贾捐之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六
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敢昧死竭卷卷
臣闻,圣之盛也,禹入圣域而不优,故孔子称尧曰「大哉」,《韶》曰「尽善」,禹曰「无间」。
以三圣之德,地方不过数千里,西被流沙,东渐于海,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欲与声教则治之,不欲与者不强治也。
故君臣歌德,含气之物各得其宜。
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
是以颂声并作,视听之类,咸乐其生,越裳氏重九译而献,此非兵革之所能致。
及其衰也,南征不还,齐桓救其难,孔子定其文。
以至乎秦,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
然地南不过闽越,北不过太原,而天下溃畔,祸卒在于二世之末,《长城之歌》,至今未绝。
赖圣汉初兴,为百姓请命,平定天下。
孝文皇帝,闵中国未安,偃武行文,则断狱数百,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
时有献千里马者,诏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之马,独先安之」?
于是还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
当此之时,逸游之乐绝,奇丽之赂塞,郑卫之倡微矣。
夫后宫盛色则贤者隐处,佞人用事则诤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故谥为孝文,庙称太宗
至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仓之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乃探平城之事,录冒顿以来数为边害,籍兵厉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造盐铁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犹不能足。
当此之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
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名士,关东公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今天下独有关东,关东大者独有齐楚,民众久困,连年流离,离其城郭,相枕席于道路。
人情莫亲父母,莫乐夫妇,至嫁妻卖子,法不能禁,义不能止,此社稷之忧也。
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驱士众挤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饥馑,保全元元也。
《诗》云:「蠢尔蛮荆,大邦为雠」。
言圣人起则后服,中国衰则先畔,动为国家难,自古而患之久矣,何况乃复其南方万里之蛮乎!
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本不足郡县置也。
颛颛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
又非独珠厓有珠犀玳瑁也,弃之不足惜,不击不损威。
其民譬犹鱼鳖,何足贪也!
臣窃以往者羌军言之,暴师曾未一年,兵出不逾千里,费四十馀万万,大司农钱尽,乃以少府禁钱续之。
夫一隅为不善,费尚如此,况于劳师远攻,亡士毋功乎!
求之往古则不合,施之当今又不便。
臣愚以为非冠带之国,《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无以为。
愿遂弃珠厓,专用恤关东为忧(《汉书·贾捐之传》)
复上奏灾异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臣闻帝舜伯禹,毋若丹朱敖;
周公成王,毋若殷王
《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
亦言汤以桀为戒也。
圣帝明王常以败乱自戒,不讳废兴,故臣敢极陈其愚,唯陛下留神察焉。
谨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蚀三十六,襄公尤数,率三岁五月有奇而壹食。
汉兴讫竟宁,孝景帝尤数,率三岁一月而一食。
前数言日当食,今连三年比食。
建始以来,二十岁间而八食,率二岁六月而一发,古今罕有。
异有小大希稠,占有舒疾缓急,而圣人所以断疑也。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孔子鲁哀公,并言殷纣暴虐天下,故历失则摄提失方,孟陬无纪,此皆易姓之变也。
秦始皇之末二世时,日月薄食,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太白经天而行,无云而雷,枉矢夜光,荧惑袭月,薛女火烧宫,野禽戏廷,都门内崩,长人见临洮,石陨于东郡,星孛大角,大角以亡。
孔子之言,考暴秦之异,天命信可畏也。
项籍之败,亦勃大角。
汉之入秦,五星聚东井,得天下之象也。
孝惠时,有雨血,日食于冲,灭光星见之异。
孝昭时,有泰山卧石自立,上林僵复起,大星如月西行,众星随之,此为特异
孝宣兴起之表,天狗夹汉而西,久阴不雨者二十馀日,昌邑不终之异也。
皆著于《汉纪》。
观秦、汉之易世,览惠、昭之无后,察昌邑之不终,视孝宣之绍起,天之去就,岂不昭昭然哉!
高宗成王亦有雊雉拔木之变,能思其故,故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复风之报
神明之应,应若景向,世所同闻也。
臣幸得托末属,诚见陛下有宽明之德,冀销大异,而兴高宗成王之声,以崇刘氏,故恳恳数奸死亡之诛。
今日食尤屡,星孛东井,摄提炎及紫宫,有识长老莫不震动,此变之大者也。
其事难一二记,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是以设卦指爻,而复说义。
《书》曰:「伻来以图」。
天文难以相晓,臣虽图上,犹须口说,然后可知,愿赐清燕之闲,指图陈状(《汉书·楚元王交附传》:元延中,星孛东井蜀郡岷山崩雍江。向复上奏,其辞曰。)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十八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上古之时,其民敦朴,故三皇教而不诛,无师而威,故善为者不师,三皇之德也。
至于五帝,有师旅之备而无用,故善师者不阵,五帝之谓也。
汤伐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皆阵而不战,故善阵者不战,三王之谓也。
夏后氏之伐有扈,殷高宗之讨鬼方,周宣王之征熏鬻,而不血刃,皆仁圣之惠,时化之风也。
至齐桓侵蔡而蔡溃,伐楚而楚服,而强楚以致苞茅之贡于周室,北伐山戎,使奉朝觐,三存亡,一继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衣裳之会十有一,尝大战,亦不血刃。
晋文公,设虎皮之威,陈曳柴之伪,以破楚师而安中国,故曰善战者不死,晋文公之谓也。
楚昭王阖闾之祸,国灭,昭王出亡,父老迎而哭之,昭王曰:「寡人不仁,不能守社稷,父老反矣。
何忧无君,寡人且从此入海矣」。
父老曰:「有君若此,其贤也」。
申包胥请救,哭秦庭七日,秦君怜而救之。
秦楚同心,遂走吴师,昭王反国,故善死者不亡,昭王之谓也。
是故自晋文公以下,至战国,而暴兵始众。
于是以强并弱,以大吞小,故强国务攻,弱国备守,合纵连衡,群相征伐,故战则称孙吴,守则称墨翟,至秦而以兵并天下,穷兵极武而亡。
项羽尚暴而灭,汉以宽仁而兴,故能扫除秦之苛暴矣。
孝武皇帝攘服四夷,其后天下安然,故世之为兵者,其行事略可睹也(《御览》二百七十一)
上书请徙都洛阳 西汉 · 翼奉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四
臣闻昔者盘庚改邑以兴殷道,圣人美之。
窃闻汉德隆盛,在于孝文皇帝躬行节俭,外省繇役。
其时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诸离宫馆也。
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皇、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温室、承明耳。
孝文欲作一台,度用百金,重民之财,废而不为,其积土基,至今犹存。
又下遗诏,不起山坟。
故其时天下大和,百姓洽足,德流后嗣。
如令处于当今,因此制度,必不能成功名。
天道有常,王道亡常,亡常者所以应有常也。
必有非常之主,然后能立非常之功。
臣愿陛下徙都于成周,左据成皋,右阻黾池,前乡崧高,后介大河,建荥阳,扶河东,南北千里以为关,而入敖仓
地方百里者八九,足以自娱;
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陛下共己亡为,按成周之居,兼盘庚之德,万岁之后,长为高宗
汉家郊兆寝庙祭祀之礼多不应古,臣奉诚难亶居而改作,故愿陛下迁都正本,众制皆定,亡复缮治宫馆不急之费,岁可馀一年之畜。
臣闻三代之祖积德以王,然皆不过数百年而绝。
周至成王,有上贤之材,因文武之业,以周召为辅,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
天下甫二世耳,然周公犹作诗书深戒成王,以恐失天下。
《书》则曰:「王毋若殷王」。
其《诗》则曰:「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宜监于殷,骏命不易」。
今汉初取天下,起于丰沛,以兵征伐,德化未洽,后世奢侈,国家之费当数代之用,非直费财,又乃费士
孝武之世,暴骨四夷,不可胜数。
有天下虽未久,至于陛下八世九主矣。
虽有成王之明,然亡周召之佐。
今东方连年饥馑,加之以疾疫,百姓菜色,或至相食。
地比震动,天气混浊,日光浸夺。
繇此言之,执国政者岂可以不怀怵惕而戒万分之一乎!
故臣愿陛下因天变而徙都,所谓与天下更始者也。
天道终而复始,穷则反本,故能延长而亡穷也。
汉道未终,陛下本而始之,于以永世延祚,不亦优乎!
如因丙子之孟夏,顺太阴以东行,到后七年明岁,必有五年之馀蓄,然后大行考室之礼,虽周之隆盛,亡以加此,惟陛下留神,详察万世之策(《汉书·翼奉传》)
因雉鸲上言 西汉 · 王音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三
天地之气,以类相应,谴告人君,甚微而著。
雉者听察,先闻雷声,故《月令》以纪气。
经载高宗鸲雉之异,以明转祸为福之验。
今雉以博士行礼之日大众聚会,飞集于庭,历阶登堂,万众睢睢,惊怪连日。
径历三公之府,太常宗正典宗庙骨肉之官,然后入宫。
其宿留告晓人,具备深切,虽人道相戒,何以过是(《汉书·五行志》中之下:鸿嘉三年三月博士行大射礼,有雉飞集于庭,历阶登堂而鸲,后雉又集太常宗正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车骑将军之府,又集未央官承明殿屋上。时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待诏宠等上言。)
孝武不毁议 西汉末 · 刘歆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
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于今匈奴是也。
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又曰:「啴啴推推,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荆蛮来威」。
故称中兴
及至幽王,犬戎来伐,杀幽王,取宗器
自是之后,南夷与北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春秋》纪齐桓南伐楚,北伐山戎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是故弃桓之过而录其功,以为伯首
汉兴冒顿始强,破东胡,禽月氏,并其土地,地广兵强,为中国害。
南越尉佗总百粤,自称帝。
故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岁。
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
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
甚者,兴师十馀万众,近屯京师及四边,岁发屯备虏,其为患久矣,非一世之渐也。
诸侯郡守匈奴及百粤以为逆者非一人也。
匈奴所杀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胜数。
孝武皇帝湣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
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
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
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鬲婼羌,裂匈奴之右肩。
单于孤特,远遁于幕北。
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馀郡。
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
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
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高帝建大业,为太祖
孝文皇帝德至厚也,为文太宗
孝武皇帝功至著也,为武世宗
孝宣帝所以发德音也。
《礼记·王制》及《春秋·谷梁传》,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
此丧事尊卑之序也,与庙数相应。
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春秋左氏传》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
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
宗不在此数中。
宗,变也,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
故于殷,太甲太宗大戊中宗武丁高宗
周公为《毋逸》之戒,举殷三宗以劝成王
繇是言之,宗无数也,然则所以劝帝者之功德博矣。
以七庙言之,孝武皇帝未宜毁;
以所宗言之,则不可谓无功德。
《礼记》祀典曰:「夫圣王之制祀也,功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救大灾则祀之」。
窃观孝武皇帝,功德皆兼而有焉。
凡在于异姓,犹将特祀之,况于先祖?
或说天子五庙无见文,又说中宗高宗者,宗其道而毁其庙。
名与实异,非尊德贵功之意也。
《诗》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邵伯所茇」。
思其人,犹爱其树,况宗其道而毁其庙乎?
叠毁之礼,自有常法,无殊功异德,固以亲疏相推及。
至祖宗之序,多少之数,经传无明文,至尊至重,难以疑文虚说定也。
孝宣皇帝举公卿之议,用众儒之谋,既以为世宗之庙,建之万世,宣布天下。
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汉书·韦玄成传》: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上览其议而从之,制曰:「太仆舜、中垒校尉歆议可。」又略见《御览》八十八引刘歆《宗庙议》。案此议列名先王舜,以位尊也,据下文云又以为,明是刘歆文。)
兖州 西汉 · 扬雄
四言诗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四
悠悠济河兖州之宇。
九河既导,雷夏攸处。
草繇木条,漆丝絺纻。
济漯既通,降丘宅土。
成汤五徙,卒都于亳。
盘庚北度,牧野是宅。
丁感雊雉祖己伊忠。
爰正厥事,遂绪高宗
厥后陵迟,颠覆汤绪。
西伯戡黎,祖伊奔走。
致天威命,不恐不震。
妇言是用,牝鸡司晨。
三仁既知,武果戎殷。
牧野之禽,岂复能耽。
甲子之朝,岂复能笑。
有国虽久,必畏天咎。
有民虽长,必惧人殃。
箕子歔欷,厥居为墟。
牧臣司兖,敢告执书(《艺文类聚》七、《初学记》八、《古文苑》。)
许皇后 西汉 · 汉成帝
 出处:全汉文 卷八
皇帝问皇后,所言事闻之。
夫日者,众阳之宗,天光之贵,王者之象,人君之位也。
夫以阴而侵阳,亏其正体,是非下陵上,妻乖夫,贱逾贵之变与?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变异为众,莫若日蚀大。
汉兴,日蚀亦为吕、霍之属见。
以今揆之,岂有此等之效与?
诸侯拘迫汉制,牧相执持之也。
又安获齐赵七国之难?
将相大臣,裹诚秉忠,惟义是从,又恶有上官、博陆宣成之谋?
若夫徒步豪杰,非有陈胜项梁之群也;
匈奴、夷狄,非有冒顿、郅支之伦也。
方外内乡,百蛮宾服,殊俗慕义,八州怀德,虽使其怀挟邪意,犹不足忧,又况其无乎?
求于夷狄无有,求于臣下无有,微后宫也当,何以塞之?
日者,建始元年正月,白气出于营室。
营室者,天子之后宫也。
正月于《尚书》为皇极。
皇极者,王气之极也。
白者西方之气,其于春当废。
今正于皇极之月,兴废气于后宫,视后妾无能怀任保全者,以著继嗣之微,贱人将起也。
至其九月,流星如瓜,出于文昌,贯紫宫,尾委曲如龙,临于钩陈,此又章显前尤,著在内也。
其后则有北宫井溢,南流逆理,数郡水出,流杀人民。
后则讹言相传惊震,女童入殿,咸莫觉知。
夫河者水阴,四渎之长,今乃大决,没漂陵邑,斯昭阴盛盈溢,违经绝纪之应也。
乃昔之月,鼠巢于树,野鹊变色。
五月庚子,鸟焚其巢太山之域。
《易》曰:「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
言王者处民上,如鸟之处巢也。
顾恤百姓,百姓畔而去之,若鸟之自焚也。
虽先快意说笑,其后必号而无及也。
百姓丧其君,若牛亡其毛也。
故称凶。
泰山,王者易姓告代之处,今正于岱宗之山,甚可惧也。
三月癸未,大风自西摇祖宗寝庙,扬裂帷席,折拔树木,顿僵车辇,毁坏榄屋,灾及宗庙,足为寒心!
四月己亥朔,日蚀东井转旋且索,与既无异。
已犹戊也。
亥复水也。
明阴盛,咎在内。
于戊己,亏君体,著绝世于皇极,显祸败及京都
东井,变怪众备,末重益大,来数益甚,成形之祸月以迫切,不救之患日浸娄深,咎败灼灼若此,岂可以忽哉!
书》云:「高宗彤日,粤有雊雉。
祖己曰:『惟先假王正厥事」』。
又曰:「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即饬椒房及掖庭耳。
皇后有所疑,便不便,其条刺,使大长秋来白之。
吏拘于法,亦安足过?
盖矫枉者过直,古今同之。
且财币之省,特牛之祠,其于皇后,所以扶助德美,为华宠也。
咎根不除,灾变相袭,祖宗且不血食,何戴侯也!
传不云乎:「以约失之者鲜」。
皇后欲从其奢与?
朕亦当法孝武皇帝也。
如此,则甘泉、建章,可复兴矣。
世俗岁殊,时变日化,遵事制宜,因时而移,旧之非者,何可放焉!
君子之道,乐因循而重改作。
昔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
何必改作」!
盖恶之也。
《诗》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孝文皇帝,朕之师也。
皇太后皇后成法也。
假使太后在彼时不如职,今见亲厚,又恶可以逾乎!
皇后其刻心秉德,母违先后之制度,力谊勉行,称顺妇道,减省群事,俭约为右。
其孝东宫,母阙朔望,推诚永究,爰何不臧!
养名显行,以息众欢,垂则列妾,使有法焉。
皇后深惟毋忽(《汉书·外戚·孝成许后传》:于是省减椒房掖延用度,皇后乃上疏,上于是采刘向谷永之言以报。)
贤良方正对策 西汉 · 杜钦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陛下畏天命,悼变异,延见公卿,举直言之士,将以求天心,迹得失也。
臣钦愚戆,经术浅薄,不足以奉大对。
臣闻日蚀地震,阳微阴盛也。
臣者,君之阴也;
子者,父之阴也;
妻者,夫之阴也;
夷狄者,中国之阴也。
《春秋》日蚀三十六,地震五,或夷狄侵中国,或政权在臣下,或妇乘夫,或臣子背君父,事虽不同,其类一也。
臣窃观人事以考变异,则本朝大臣无不自安之人,外戚亲属无乖剌之心,关东诸侯无强大之国,三垂蛮夷无逆理之节;
殆为后宫。
何以言之?
日以戊申蚀,时加未。
戊未,土也。
土者,中宫之部也。
其夜地震未央宫殿中,此必适妾将有争宠相害而为患者,唯陛下深戒之。
变感以类相应,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
能应之以德,则异咎消亡;
不能应之以善,则祸败至。
高宗雊雉之戒,饬己正事,享百年之寿,殷道复兴,要在所以应之。
应之非诚不立,非信不行。
宋景公小国之诸侯耳,有不忍移祸之诚,出人君之言三,荧惑为之退舍。
以陛下圣明,内推至诚,深思天变,何应而不感?
何摇而不动?
孔子曰:「仁远乎哉」!
唯陛下正后妾,抑女宠,防奢泰,去佚游,躬节俭,亲万事,数御安车,由辇道,亲二宫之饔膳,致晨昏之定省。
如此,即不足与比隆,咎异何足消灭!
如不留听于庶事,不论材而授位,殚天下之财以奉淫侈,匮万姓之力以从耳目,近谄谀之人而远公方,信谗贼之臣以诛忠良,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虽无变异,社稷之忧也。
天下至大,万事至众,祖业至重,诚不可以佚豫为,不可以奢泰持也。
唯陛下忍无益之欲,以全众庶之命。
臣钦愚戆,言不足采(《汉书》本传,又略见《五行志》下之下。)
大诰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九
居摄二年十月甲子摄皇帝若曰:大诰道诸侯王三公列侯于汝卿大夫元士御事。
不吊,天降丧于赵、傅、丁、董,洪惟我幼冲孺子,当承继嗣无疆大历服事,予未遭其明惁能道民于安,况其能往知天命
熙!
我念孺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所济度,奔走以傅近奉承高皇帝所受命,予岂敢自比于前人乎!
天降威明,用宁帝室,遗我居摄宝龟。
太皇太后以丹后之符,乃绍天明意,诏予即命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
反虏故东郡太守翟义兴师动众,曰:「有大难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靖」。
于是动严乡侯信,诞敢犯祖乱宗之序。
天降威遗我宝龟,固知我国有呰灾,使民不安,是天反复右我汉国也。
粤其闻日,宗室之俊有四百人,民献仪九万夫,予敬以终于此谋继嗣图功。
我有大事,休,予卜并吉,故我出大将郡太守诸侯相令长曰:「予得吉卜,予惟以汝于伐东郡严乡逋播臣」。
国君或者无不反曰:「难大,民亦不静,亦惟在帝宫诸侯宗室,于小子族父,敬不可征」。
帝不违卜,故予为冲人长思厥难曰:「乌乎!
义、信所犯,诚动鳏寡,哀哉」!
予遭天役遗,大解难于予身,以为孺子,不身自恤。
国君泉陵侯上书曰:「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乐,班度量,而天下大服。
太皇太后承顺天心,成居摄之
皇太子孝平皇帝子,年在襁褓,宜且为子,知为人子道,令皇太后得加慈母恩,畜养成就,加元服,然后复子明辟」。
熙!
为我孺子之故,予惟赵、傅、丁、董之乱,遏绝继嗣,变剥适庶,危乱汉朝,以成三勖,队极厥命。
乌乎!
害其可不旅力同心戒之哉!
予不敢僭上帝命。
天休于安帝室,兴我汉国,惟卜用克绥受兹命。
今天其相民,况亦惟卜用!
太皇太后肇有元城沙鹿之右,阴精女主圣明之祥,配元生成,以兴我天下之符,遂获西王母之应,神灵之徵,以佑我帝室,以安我大宗,以绍我后嗣,以继我汉功。
厥害适统不宗元绪者,辟不远亲,辜不避戚。
夫岂不爱?
亦惟帝室。
是以广立王侯,并建曾玄,俾屏我京师绥抚宇内;
博徵儒生,讲道于廷,论序乖缪,制礼作乐,同律度量,混壹风俗;
正天地之位,昭郊宗之礼,定五时庙祧,咸秩亡文;
灵台,立明堂,设辟雍张太学,尊中宗高宗之号。
昔我高宗崇德建武,克绥西域,以受白虎威胜之瑞,天地判合,《乾》《坤》序德。
太皇太后临政,有龟龙麟凤之应,五德嘉符,相因而备。
《河图》《洛书》远自昆仑,出于重野。
古谶著言,肆今享实。
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
乌乎!
天用威辅汉始而大大矣。
尔有惟旧人泉陵侯之言,尔不克远省,尔岂知太皇后后若此勤哉!
天毖劳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卒安皇帝之所图事。
予告我诸侯王公列侯卿大夫元士御事;
天辅诚辞,天其累我以民,予害敢不于祖宗安人图功所终?
天亦惟劳我民,若有疾,予害敢不于祖宗所受休辅?
予闻孝子善继人之意,忠臣善成人之事。
予思若考作室,厥子堂而构之;
厥父菑,厥子播而获之。
予害敢不于身抚祖宗之所受大命?
若祖宗乃有效汤武伐厥子,民长其劝弗救。
乌乎肆哉!
诸侯王公列侯卿大夫元士御事,其勉助国道明!
亦惟宗室之俊,民之表仪,迪知上帝命。
粤天辅诚,尔不得易定!
况今天降定于汉国,惟大艰人翟义刘信大逆,欲相伐于厥室,岂亦知命之不易乎?
予永念曰天惟丧翟义刘信,若啬夫,予害敢不终予亩?
天亦惟休于祖宗,予害其极卜,害敢不于从?
率宁人有旨疆土,况今卜并吉!
故予大以尔东征,命不僭差,卜陈惟若此(《汉书·翟方进附传》)
元寿元年举方正直言对 西汉 · 杜邺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九
臣闻禽息忧国,碎首不恨;
卞和献宝,刖足愿之。
臣幸得奉直言之诏,无二者之危,敢不极陈
臣闻阳尊阴卑,卑者随尊,尊者兼卑,天之道也。
是以男虽贱,各为其家阳;
女虽贵,犹为其国阴。
故礼明三从之义,虽有文母之德,必系于子。
《春秋》不书纪侯之母,阴义杀也。
昔郑伯随姜氏之欲,终有叔段篡国之祸;
周襄王内迫惠后之难,而遭居郑之危。
汉兴吕太后权私亲属,又以外孙为孝惠,是时继嗣不明,凡事多晻,昼昏冬雷之变,不可胜载。
窃见陛下行不偏之政,每事约俭,非礼不动,诚欲正身与天下更始也。
然嘉瑞未应,而日食地震,民讹言行筹,传相惊恐。
案《春秋》灾异,以指象为言语,故在于得一类而达之也。
日食,明阳为阴所临,《坤卦》乘《离》,《明夷》之象也。
坤以法地,为土为母,以安静为德。
震,不阴之效也。
占象甚明,臣敢不直言其事!
曾子问从令之义,孔子曰:「是何言与」!
闵子骞守礼不苟,从亲所行,无非理者,故无可间也。
大司马新都侯莽,退伏第家,以诏策决,复遣就国。
高昌侯宏去蕃自绝,犹受封土。
制书侍中驸马都尉迁,不忠巧佞,免归故郡,间未旬月,则有诏还,大臣奏正其罚,卒不得遣,而反兼官奉使,显宠过故。
阳信侯业,皆缘私君国,非功义所止。
诸外家昆弟,无贤不肖,并侍帷幄,布在列位,或典兵卫,或将军屯,宠意并于一家,积贵之势,世所希见所希闻也。
至乃并置大司马将军之官,皇甫虽盛,三桓虽隆,鲁为作三军,无以甚此。
当拜之日,晻然日食。
不在前后,临事而发者,明陛下谦逊无专,承指非一,所言辄听,所欲辄随,有罪恶者不坐辜罚,无功能者毕受官爵,流渐积猥,正尤在是,欲令昭昭,以觉圣朝。
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讥,指象如此,殆不在它。
由后视前,忿邑非之,逮身所行,不自镜见,则以为可,计之过者。
疏贱独偏见,疑内亦有此类。
天变不空,保右世主,如此之至,奈何不应!
臣闻野鸡著怪,高宗深动;
大风暴过,成王怛然
愿陛下加致精诚,思承始初,事稽诸古,以厌下心,则黎庶群生,无不说喜,上帝百神,收还威怒,祯祥福禄,何嫌不报(《汉书·杜邺传》)
桓子新论:求辅 其二十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三
居家循理,乡里和顺,出入恭敬,言语谨逊,谓之善士(《文选·范蔚宗宦者传论}》注)
言求取辅佐之术,既得之,又有大难三,而止善二。
为世之事,中庸多,大材少,少不胜众。
一口不能与一国讼,持孤特之论,干雷同之计,以疏贱之处,逆贵贱之心,则万不合,此一难也。
夫踔殊,为非常,乃世俗所不能见也,又使明智图事,而与众平之,亦必不足,此二难也。
既听纳有所施行,而事未及成,谗人随而恶之,即中道狐疑,或使言者还爱其尤,此三难也。
智者尽心竭言,以为国造事,众间之则反见疑,壹不当合,遂被谮想(旧校云「想」恐「愬」),虽有十善,隔以一恶去,此一止善也。
材能之士,世所嫉妒,遭遇明君,乃壹兴起,既幸得之,又复随众,弗与知者,虽有若仲尼,犹且出走,此二止善也。
是故非君臣致密坚固,割心相信,动无间疑,若之见用,傅说通梦,之信任,则难以遂功竟意矣。
多言,亦甚多端。
其欲观使者,则以古之贤辅厉主(疑当作「之」),欲间疏别离,则以专权危国者论之,盖父子至亲,而人主有高宗孝己之设(疑当作「失」)
及景、武时,卫太子之事,忠臣高节,时有龙逢、比干伍员晁错之变。
比类众多,不可尽记,则事曷可为邪?
庸易知邪?
虽然,察前世已然之铲,可以观览,亦可以为戒。
维诸高妙大材之人,重时遇咎(旧校云「咎」恐「合」),皆欲上与贤侔,而垂荣历载,安肯毁名废义,而为不轨恶行乎?
若夫鲁连解齐,赵之金封,虞卿捐万户与国,乃乐以成名肆志,岂复干求便辟趋利邪?
览诸邪背叛之臣,皆小辨贪饕之人也,大材者莫有焉。
由是观之,世间高士材能绝异者,其行亲任亦明矣,下主乃意疑之也。
如不能听纳,施行其策,虽广知得,亦终无益也(《群书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