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付法颂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庚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吾本来唐国(《景德传灯录》作「兹土」),传教(《景德传灯录》作「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谶 其九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捧(《天圣广灯录》作「奉」)物何曾捧(捧者,惠字。),言勤又不勤(勤者,能也。六祖名能。)。
唯书四句偈(唯书四句偈者,神秀和尚呈四句偈,□能和尚亦呈四句偈,故言四句偈。),将(《天圣广灯录》作「为」)对瑞田人(瑞田人者,神秀和尚南阳嘉禾县瑞田人。)。
僧举卧轮禅师偈作此相示(题拟) 初唐 · 慧能
押养韵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偈 其二 初唐 · 慧能
押灰韵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见敦煌本《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按:《全唐诗续补遗》卷二收惠能偈一首,原出于法海本《坛经》,与敦煌本异,今重录。)
光孝寺瘗发塔记 唐 · 释法才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佛祖兴世。信非偶然。昔宋朝求那跋佗三藏建兹戒坛。豫识曰。后当有肉身菩萨受戒于此。梁天监元年。又有梵僧智药三藏航海而至。自西竺持来菩提树一株。植于戒坛前。立碑云。吾过后一百六十年。当有肉身菩萨来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儒佛心印之法王也。今能禅师正月八日抵此。因论风幡语。而与宗法师说无上道。宗踊跃忻庆。昔所未闻。遂诘得法端由。于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祝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受具足戒。既而于菩提树下。开单传宗旨。一如昔谶。法才遂募众缘。建兹浮屠。瘗椫师发。一旦落成。八面严洁。腾空七层。端如涌出。伟欤禅师。法力之厚。弹指即遂。万古嘉猷。巍然不磨。聊叙梗概。以纪岁月云。仪凤元年岁次丙子吾佛生日。法性寺住持法才谨识。
坐忘论 其六 泰定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夫定者。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庄子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则心也。天光则慧也。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适今有。故曰天光。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澡雪柔挺。复归纯静。本真神识。稍稍自明。非谓今时。别生他慧。慧既生己。宝而怀之。弗为多知。以伤于定。非生慧之难。慧而不用为难。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是故为难。贵不能骄。富不能奢。为无俗过。故得长生富贵。定而不动。慧而不用。德而不恃。为无道过。故得深證常道。故庄子云。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古之人天而下人。慧能知道。非得道也。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因慧以明至理。纵辩以感物情。与心徇事。触类而长。自云处动。而心常寂。焉知寂者。寂以待物乎。此行此言。俱非泰定。智虽出众。弥不近道。本期逐鹿。获兔而归。所得盖微。良曲局小。故庄子云。古之修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有智不用。以安其恬。养而久之。自成道德。然论此定因为而得成。或因观利而见害。惧祸而息心。或因损舍涤除。积习心熟。同归于定。咸若自然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无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若溃痈。故知用志不分。乃凝神也。心之虚妙。不可思也。夫心之为物。即体非有。随用非无。不驰而速。不召而至。怒则元石饮羽。怨则朱夏殒霜。纵恶则九幽匪遥。积善则三清何远。忽来忽往。动寂不能名。时可时否。蓍龟不能测。其为调御。岂鹿马比其难乎。太上老君运常善以救人。升灵台而演妙。略二乘之因果。广万有之自然。渐之以日损。顿之以不学。喻则张弓凿户。法则挫锐解纷。修之有途。习以成性。黜聪隳体。嗒焉坐忘。不动于寂。几微入照。履殊方者。了义无日。由斯道者。观妙可期。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 初唐 · 宋之问
押霁韵 创作地点:广东省韶关市广果寺(今南华寺)
谪居窜炎壑,孤帆淼不系。
别家万里馀,流目三春际。
猿啼山馆晓,虹饮江皋霁。
湘岸竹泉幽,衡峰石囷闭。
岭嶂穷攀越,风涛极沿济。
吾师在韶(一作衡)阳,欣此得躬诣。
洗虑宾空寂,焚香结精誓。
愿以有漏躯,聿(一作幸)薰无生慧。
物用益(一作一)冲旷,心源日闲细。
伊我获此途,游道回(一作悔)晚计。
宗师信舍法,摈落文史艺。
坐禅罗浮中,寻异穷(一作南)海裔。
何辞禦魑魅,自可乘炎疠。
回首望旧(一作故)乡,云林浩亏蔽。
不作离别苦,归期多年岁。
召曹溪惠能入京御札 初唐 · 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七
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几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书(一作答)香能和尚塔 唐 · 张说
五言绝句 押贿韵
大师捐世去,空馀法力在。
远寄无碍香,心随到南海。
六祖能禅师碑铭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七
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是知空本。离寂非动。乘化用常。在百法而无得。周万物而不殆。鼓枻海师。不知菩提之行。散花天女。能变声闻之身。则知法本不生。因心起见。见无可取。法则常如。世之至人。有證于此。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禅师俗姓卢氏。某郡某县人也。名是虚假。不生族姓之家。法无中边。不居华夏之地。善习表于儿戏。利根发于童心。不私其身。臭味于耕桑之侣。苟适其道。膻行于蛮貊之乡。年若干。事黄梅忍大师。愿竭其力。即安于井臼。素刳其心。获悟于稊稗。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乘之根。共听一音之法。禅师默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回超无我。其有犹怀渴鹿之想。尚求飞鸟之迹。香饭未消。弊衣仍覆。皆曰升堂入室。测海窥天。谓得黄帝之珠。堪受法王之印。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天何言哉。圣与仁岂敢。子曰赐也。吾与汝弗如。临终。遂密授以祖师袈裟。而谓之曰。物忌独贤。人恶出已。吾且死矣。汝其行乎。禅师遂怀宝迷邦。销声异域。众生为净土。杂居止于编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如此积十六载。南海有印宗法师讲涅槃经。禅师听于座下。因问大义。质以真乘。既不能酬。翻从请益。乃叹曰。化身菩萨。在此色身。肉眼凡夫。愿开慧眼。遂领其(一作徒)属。尽诣禅居。奉为挂衣。亲自削发。于是大兴法雨。普洒客尘。乃教人以忍曰。忍者无生。方得无我。始成于初发心。以为教首。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于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商人告倦。自息化城。穷子无疑。直开宝藏。其有不植德本。难入顿门。妄系空花之狂。曾非慧日之咎。常叹曰。七宝布施。等恒河沙。亿劫修行。尽大地墨。不如无为之运。无碍之慈。宏济四生。大庇三有。既而道德遍覆。名声普闻。泉馆卉服之人。去圣历劫。涂身穿耳之国。航海穷年。皆愿拭目于龙象之姿。忘身于鲸鲵之口。骈立于户外。趺坐于床前。林是栴檀。更无杂树。花惟薝葡。不嗅馀香。皆以实归。多离妄执。九重延想。万里驰诚。思布发以奉迎。愿义手而作礼。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书劝谕。徵赴京城。禅师子牟之心。敢忘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竟不奉诏。遂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天王厚礼。献玉衣于幻人。女后宿因。施金钱于化佛。尚德贵物。异代同符。至某载月日。忽谓门人曰。吾将行矣。俄而异香满室。白虹属地。饭食讫而敷坐。沐浴毕而更衣。弹指不留。水流灯焰。金身永谢。薪尽火灭。山崩川竭。鸟哭猿啼。诸人唱言。人无眼目。列郡恸哭。世且空虚。某月日。迁神于曹溪。安座于某所。择吉祥之地。不待青乌。变功德之林。皆成白鹤。呜呼。大师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经行宴息。皆在正受。谭笑语言。曾无戏论。故能五天重迹。百越稽首。修蛇雄虺。毒螫之气销。跳殳弯弓。猜悍之风变。畋渔悉罢。蛊酖知非。多绝膻腥。效桑门之食。悉弃罟网。袭稻田之衣。永惟浮图之法。实助皇王之化。弟子曰神会。遇师于晚景。闻道于中年。广量出于凡心。利智踰于宿学。虽末后供。乐最上乘。先师所明。有类献珠之愿(一作顾)。世人未识。犹多抱玉之悲。谓余知道。以颂见托。偈曰。
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众生倒计。不知正受。莲花承足。杨枝生肘。苟离身心。孰为休咎(其一)。
至人达观。与佛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不著三界。徒劳八风。以兹利智。遂与宗通(其二)。
悯彼偏方。不闻正法。俯同恶类。将兴善业。教忍断嗔。修慈舍猎。世界一花。祖宗六叶(其三)。
大开宝藏。明示衣珠。本源常在。妄辙遂殊。过动不动。离俱不俱。吾道如是。道岂在吾(其四)。
道遍四生。常依六趣。有漏圣智。无义章句。六十二种。一百八喻。悉无所得。应如是住(其五)。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 唐 · 僧法海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瑫。母李氏。诞师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时亮光腾空。异香满室。黎明。有二异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不知所之。师不饮乳。夜遇神人。灌以甘露。既长。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翔元年辛酉岁也。南归隐遁一十六年。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宗悟契师旨。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蜜多三藏为證戒。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刱建。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收戒。又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滨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师至是祝发受戒。及与四众开示单传之法旨。一如昔谶(以天监元年壬午岁考至唐仪凤元年丙子是得一百七十有五年)。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印宗与缁白送者千馀人。直至曹溪。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往。至曹溪宝林。睹堂宇湫隘。不足容众。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越求坐具地得不。仙曰。和尚坐具几许阔。祖出坐具示之。亚仙唯然。祖以坐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现身。坐镇四方。今寺境有天王岭。因兹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坟墓并在此地。他日造墓。幸望存留。馀愿尽舍。永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寺后营建。一依其言。师游坟内山水胜处辄憩。近遂成兰若一十三所。今曰花果院。隶藉寺门。兹宝林道场。亦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乃谓曹溪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滨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请。赐宝林为额。遂成梵官。落成于梁天监三年。寺殿前有潭一所。龙常出没其间。触挠林木。一日。现形甚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徒罪皆惧。师叱之曰。尔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师展钵试之曰。尔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龙乃游扬至前。师以钵舀之。龙不能动。师持钵堂上。与龙说法。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传寺门。师后以土石堙其潭。今殿前左侧有铁塔处是也(龙骨至已卯寺罹兵火因失未知所之)。
赠包中丞书 唐 · 僧清昼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改年伏惟永感罔极。昼之理心。本在忘情。及经节序。惘然悲怆。去岁马某往。已奉状。计上达。孟春犹寒。伏惟中丞尊体万福。即此昼蒙免。一昨见秋晚离披菊一章。使昼却顾鄙拙。尽欲焚烧。凝思三复。弥得精旨。中丞寄重任大。堆案日盈。而言诗至此。岂非凝心悉到耶。今海内诗人。以中丞为龙门。贤与不肖。雷同愿登。仰测中丞之为心。固进善而拒不工也。昼无西施之容。不合辄议西施之美。然心之服矣。其敢蔽诸。今之驰疏。实有所荐。有会稽沙门灵澈。年三十有六。知其有文十馀年。而未识之。此则闻于故秘书郎严维随州刘使君长卿前殿中皇甫侍御曾。尝所称耳。及上人自浙右来湖上见存。并示制作。观其风裁。味其情致。不下古手。不傍古人。则向之严刘皇甫所许。畴今所觌。则三君之言。犹未尽上人之美矣。读其道边古坟诗。则有松树有死枝。冢上唯莓苔。石门无人入。古木花不开。答范秘书作。则有绿竹岁寒在。故人衰老多。云门雪夜作。则有天寒猛虎叫岩雪。松下无人空有月。千年像教人不闻。烧香独为鬼神说。石帆山作。则有月色静中见。泉声深处闻。题李尊师堂。则有古庙茅山下。诸峰欲曙时。真人是皇子。玉堂生紫芝。题曹溪能大师蒋山作。则有禅门至六祖。衣钵无人得。登天姥岑望天台山作。则有天台众山外。岁晚当寒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伤古墓作。则有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福建还登黎岭望越中作。则有秋深知气正。家近觉山寒。九日作。则有。山僧不记重阳日。因见茱萸忆去年。宿延平津怀古作。则有今非古狱下。莫向斗间看。又有归湖南诗。则有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惟有湖水无行路。此僧诸作皆妙。独此一篇。使昼见欲弃笔砚。伏惟中丞高鉴宏量。其进诸乎。其舍诸乎。方今天下有故。大贤勤王。辄以非急干请视听。亦昭愚老不达时也。然上人秉心立节。不可多得。其道行定慧无惭安远。尝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为缁流所归。至于元言道理。应接靡滞。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高兴也。昼疾弊。未期奉展。伏深瞻望。近应府公三五首。谨凭灵澈上人呈上。年暮思蹇。多虑迷错。所希宗匠一为指瑕。幸甚幸甚。昼白。
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 唐 · 独孤及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 创作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桉前志。禅师号僧璨。不知何许人。出见于周隋间。传教于惠可大师。抠衣于邺中。得道于司空山。谓身相非真。故示有疮疾。谓法无我所。故居不择地。以众生病为病。故至必说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内外不在其中间。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摄偫品。流注生灭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亦无得无證。然后谓之解脱。禅门率是道也。上膺付嘱。下拯昏疑。大云垂阴。国土为化。谓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罗浮之行。其来不来也。其去无去也。既而以袈裟与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谢。遗骨此山。今二百岁矣。皇帝即位后五年。岁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周览陈迹。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实天宝景戌中别驾前河南少尹赵郡李公尝经始之。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东薛公道衡唐相国刑部尚书赠太尉河南房公琯继论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礼。则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长老比邱释湛然。诵经于灵塔之下。与涧松俱老。痛先师名氏未经邦国焉。与禅众寺大律师释澄俊。同寅叶恭。亟以为请。会是岁嵩岳大比邱释惠融至自广陵。胜业寺大比邱释开悟至自庐江。俱纂我禅师后七叶之遗训。日相与叹塔之不命。号之不崇。惧像法之本根坠于地也。愿申无边众生之宏誓。以抒罔极。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公延赏以状闻。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兴废继绝之诏。册谥禅师曰镜智。塔曰觉寂。以大德僧七人洒扫供养。天书锡命。晖焕崖谷。众庶踊跃。谓大乘中兴。是日。大比邱众议立石于塔东南隅。纪心法兴废之所以然。及以为初中国之有佛教。自汉孝明始也。历魏晋宋齐。施及梁武。言第一义谛者。不过布施持戒。天下惑于报应。而人未知禅。世与道交相丧。至菩提达摩大师。始示人以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师傅而持之。人思而未修。迨禅师三叶。其风浸广。真如法味。日渐月渍。万木之根茎枝叶。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灿然行于世间。浃于人心。当时问道于禅师者。其浅者知有为法。无非妄想。深者见佛性于言下。如灯之照物。朝为凡夫。夕为圣贤。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传宏忍。忍公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传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庑龙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荆吴。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与六籍侔盛。呜呼。微禅师。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讵知禅师之下生不为诸佛。故现比邱身以救浊劫乎。亦犹尧舜既往。周公制礼。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苍徐孟戴庆之徒。可得而祖焉。天以圣贤所振为木铎。其揆一也。诸公以为司马子长立夫子世家。谢临川撰慧远法师碑铭。将令千载之后。知先师之全身。禅门之权舆。王命之丕显。在此山也。则扬其风。记其时。宜在法流。及尝味禅师之道也久。故不让。其铭曰。
众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诱于外,染为妄识。
如浪斯鼓,与风动息。
淫騃贪怒,为刃为贼。
生死有涯,缘起无极。
如来悯之,为辟度门。
即妄了真,以證觉源。
启迪心印,贻我后昆。
閒生禅师,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如禅师,膺期宏宣。
世溷法灭,独与道全。
童蒙来求,我以意传。
摄相归性,法身乃圆。
性身本空,我无说焉。
如如禅师,道既弃世。
将三十纪,妙经乃届。
皇明昭贲,亿兆膜拜。
凡今后学,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谁缚谁解。
万有千岁,此法无坏。
句 中唐 · 灵澈
松树有死枝,冢上唯莓苔。
石门无人入,古木花不开(《道边古坟》)。
绿竹岁寒在,故人衰老多(《答范校书》)。
月色静中见,泉声深处闻(《石帆山》)。
古观茅山下,诸峰欲曙时。
真人是黄子,玉堂生紫芝(《题李尊师堂》)。
禅门至六祖,衣钵无人得(《题曹溪能大师奖山居》)。
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伤古墓》)。
秋深知气正,家近觉山寒(《登梨岭望越中》)。
山僧不记重阳日,因见茱萸忆去年(《九日》)。
今非古狱下,莫向斗边看(《宿延平怀古》)。
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
窗风枯砚水,山雨慢琴弦(《见雪浪斋日记》)。
衡州般若寺观音大师碑铭 中唐 · 张正甫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九
天宝三载。观音大师终于衡岳。春秋六十八。僧腊四十八。元和十八年。故大弟子道一之门人曰惟宽怀晖。感尘劫遽迁。塔树已拱。惧绝故老之口。将贻后学之忧。丕若贻谋。思扬祖德。乃列景行。托于废文。彊名无迹。以慰乎罔极之恩。曰自腾兰演教于此土也。殆将千岁。达摩传心至六叶也。分为二宗。不阶初入。顿入佛惠。曹溪教旨。于是乎传。宏而信之。观音其人也。大师讳怀让。京兆杜氏。其先因家安康。即为郡人。髫年俊发。聪悟绝众。偫言所涉。一览无遗。居常而未或好弄。在丑而不可亵近。尝嘿观止水。因而顾影。形仪禺若。宛在镜中。三反厥像。如初沛然。而心乎独得。还步未辍。闻于空中曰。佛法津梁。俟子而大。既应付嘱。尔盍勉之。乃深割爱缘。亟从剃落。以荆土律藏之微密也。大士智京在焉。摄衣从之。既进而仪法峻整。冠于等辈。以嵩岳禅之泉海也。长安长老在焉。稽首咨之。既授记而身心自在。超出尘垢。厌离文字。思会宗元。周法界以冥搜。指曹溪而遐举。能大师方宏法施。学者如归。涉其藩阃者十一二焉。跻其室堂者又十一焉。师以后学弱龄。分为末席。虚中而若无所受。善闭而惟恐有闻。能公异焉。置之座右。会一音。吹万有。衍方寸。弥大千。同焉而交畅。异焉而吻合。同授秘印。目为宗师。乃陟武当。穷栖十霜。朅来衡岳。终焉是托。惟般若圣槩。有观音道场。宴居斯宇。因以为号。或微言析理。辩士顺风而杜其口。或杖屦将撰。山灵借留而规于梦。远自梁益。近从荆吴。云趋景附。风动川至。灵山圣会。今古一时。至矣哉。未始闻也。一公见性同德。宏教钟陵。郁为名家。再扬木铎。而施及宽晖。继传心灯。共镇国土。乃追琢琬炎。揭于故山。扬其耿光。以示来劫。其受法弟子亦序列于左。式明我教之有开焉。铭曰。
不疾而速,平平南宗。
穷行其教,岳岳让公。
秀发之英,激于童齿。
出尘之像,光于止水。
乃趋律会,仪范孔修。
乃探密藏,先觉同求。
曹溪实归,般若观妙。
体是宗极,湛乎反照。
一从委顺,六纪于兹。
教迹未衰,灵峰岿而。
一公丕承,峻其廊庑。
宽晖继起,重规謺矩。
乃扫尘塔,乃植丰碑。
率是教者,兹焉有归。
韩滉加检校右仆射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二
周制以辅翼之臣。出作方伯。汉官以牧守之最。擢拜公卿。其在匡时。中外同体。朕以大劳未乂。勤恤于黎元。多难荐兴。注意于藩岳。就加命服。式宠能贤。则增秩进律。亦古之道也。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使持节润州诸军使兼润州刺史御史大夫充镇江军浙江东西节度观察等使韩滉。忠肃刚直。清公简俭。持至公以检下。强禦必绳。秉大节以事君。险艰无易。惠能恤众。明足照奸。岁发勤王之师。日增赡国之赋。军无挠败。俗以阜康。殿于大邦。理平讼息。朝有劝典。昭升乃庸。胙土以报勤。懋官以旌德。底乂江甸。永孚于休。可检校尚书右仆射。进封昌黎县开国公。馀如故。
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一
禅宗长老百岩大师之师。曰大寂禅师。传佛语心法。始自达摩。至于惠能之化。行于南服。流于天下。大抵以五蕴九识十八界皆空。犹镜之明也。虽万象毕呈。而光性无累。心之虚也。虽三际不住。而觉观湛然。得于此者。即凡成圣。不然。一尘瞥起。六入胶固。循环回复于生死之中。风涛火轮。迷忘不息。授受吻合。大师得之。一言宗通。深入无碍。师讳怀晖。姓谢氏。东晋流寓。今为泉州人。孩提秀发。博究书术。一旦慨然曰。我之祖先。今安在耶。四肢百体。视听动用。孰使之然耶。漼然雨泣。改服缁褐。志在楞伽。行在曹溪。得圆明清净之本。去妄想因缘之习。百八句义。照其身心。心离文字。化无方所。于是抵清凉。下幽都。登徂徕。入太行。所至之邦。蒙被法味。止于太行百岩寺。门人因以百岩号焉。元和三年。有诏徵至京师。宴坐于章敬寺。每岁召入麟德殿讲论。后以疾固辞。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恬然示灭。其年六十。其夏三十五。弟子智朗志操等。以明年正月。起塔于灞陵原。凡一镫所传。一雨所润。入法界者。不可胜书。著法师资传一编。自鸡足山大伽叶而下。至六祖能秀。论次详实。或问心要者。荅曰。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遗境以会心。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独立。不与物俱。能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蕴之所累也。故荐绅先生知道入理者多游焉。尝试言之。以中庸之自诚而明。以尽万物之性。以大易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则方袍褒衣。其极致一也。向使师与孔圣同时。其颜生闵损之列欤。释尊在代。其大慧纲明之伦欤。至若从师受具之次第。宰臣大官之尊信。诞生入灭之感异。今皆不书。德舆三十年前。尝闻道于大寂。聿来京下。时款师言。顷因哀伤。似获悟入。则知烦恼。不远菩提。虽聚散于此生。期会归于彼岸。铭曰。
西方之教,南宗之妙。
与日并照,百岩得之。
为代导师,颎若琉璃。
结火燔性,爱流溺正。
痴冥奔命,即心是佛。
即色是空,师之通兮。
无来无去,无缚无解。
师之化兮,楬兹灵塔。
丹素周匝,示尘劫兮。
高盖名山院记 唐 · 王瞻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
神仙变化。非灵洞而不栖。祖佛修行。非圣岳而不憩。以王子晋腾身于缑岭。能大师景迹于曹山。虽出凡之路斯然。而达命之元不尔。是谓控鹤骖鸾之客。以九仙六洞为家。出生离死之人。以大道三界为宅。或金骨化而烟霞停影。空闭古坛。或色身谢而水月回光。却归他世。岂可以凡心识予去住。岂可以元心测彼变通哉。大闽国西岳名山者。初有神仙以变化。次有祖佛以修行。圣迹聿兴。在于唐朝之首。为其山中分六合。高冠二仪。岩根而吼出雷声。峰首而戛横斗柄。寒生六月。风记五天。上有列仙聚会之坛。中有志士修真之室云云。
与大颠师书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四 创作地点:广东省潮州市灵山寺
愈启。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愈弊劣无谓。坐事贬官到此。久闻道德。切思见颜。缘昨到来。未获参谒。倘能暂垂见过。实为多幸。已帖县令。具人船奉迎。日久伫瞻。不宣。愈白。愈启。海上穷处。无与话言。侧承道高。思获披接。专辄有此咨屈。傥惠能降谕。非所敢望也。至此一二日。却归高居。亦无不可。旦夕渴望。不宣。愈白。愈启。惠匀至。辱答问。珍悚无己。所示广大深迥。非造次可谕。易大传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终不可得而见耶。如此而论。读来一百遍。不如亲见颜色。随问而对之易了。此旬来晴明。旦夕不甚热。倘能乘閒一访。幸甚。旦夕驰望。愈闻道无疑滞。行止系缚。苟非所恋著。则山林閒寂。与城郭无异。大颠师论甚宏博。而必守山林。义不至城郭。自激修行。独立空旷无累之地者。非通道也。劳于一来。安于所适。道故如是。不宣。愈顿首。
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元和十一年某月日。诏书追褒曹溪第六祖能公。谥曰大鉴。实广州牧马总以疏闻。繇是可其奏。尚道以尊名。同归善善。不隔异教。一字之褒。华夷孔怀。得其所故也。马公敬其事。且谨始以垂后。遂咨于文雄今柳州刺史河东柳君为前碑。后三年。有僧道琳率其徒由曹溪来。且曰。愿立第二碑。学者志也。惟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摩腾竺法兰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昏之见曶爽。复五百岁。而达摩以法来华。人始传其心。犹夫昧旦之睹白日。自达摩六传至大鉴。如贯意珠。有先后而无异同。世之言真宗者。所谓顿门。初达摩与佛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至大鉴置而不传。岂以是为筌蹄耶刍狗耶。将人人之莫已若而不若置之耶。吾不得而知也。桉大鉴生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殁。既殁百有六年而谥。始自蕲州东山。从弟五师得授记以归。高宗使中贵人再徵。不奉诏。第以言为贡。上敬行之。铭曰。
至人之生。无有种类。同人者形。出人者智。蠢蠢南裔。降生杰异。父乾母坤。独肖元气。一言顿悟。不践初地。五师相承。授以宝器。宴坐曹溪。世号南宗。学徒爰来。如水之东。饮以妙药。瘥其瘖聋。诏不能致。许为法雄。去佛日远。偫言积亿。著空执有。各走其域。我立真筌。揭起南国。无修而修。无得而得。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见斗极。得之自然。竟不可传。口传手付。则碍于有。留衣空堂。得者天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