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西京兴善寺传法堂碑铭819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忠县
王城离域有佛寺号兴善寺之坎地。有僧舍名传法堂。先是大彻禅师晏居于是寺说法。于是堂因名焉。有问师之名迹。曰号惟。姓祝氏衢州西安人。祖曰安。父曰皎。生十三岁出家。二十四具戒。僧腊三十九报年六十三终兴善寺。葬灞陵西原。诏谥曰大彻禅师元和正真之塔云。有问师之传授。曰释迦如来欲涅槃时。以正法密印付摩诃迦叶。传至马鸣。又十二叶传至师子比邱及。二十四叶传至佛驮先那。先那传圆觉达摩达摩传大宏可。可传镜智璨大医信传圆(一作大)满忍。忍传大鉴能。是为六祖。能传南岳让洪州道一。一谥曰大寂。寂即师之师。贯而次之。其传授可知矣。有问师之道属。曰由四祖以降。虽嗣正法有冢嫡。而支派者犹大宗小宗焉。以世族譬之。即师与西堂藏甘泉贤勒潭海百岩晖俱父事大寂。若兄弟然。章敬澄若从父兄弟。径山钦若从祖兄弟。鹤林素华严寂若伯叔然。当山忠东京会若伯叔祖。嵩山牛头融若曾祖伯叔。推而序之。其道属可知矣。有问师之化缘。曰师为童男时。见杀生者。尽然不忍食。退而发出家心。遂求落发于僧昙。受尸(一作户)罗于僧崇。(一作僧藏崇)学毗尼于僧如。證大乘法于天台止观。成最上乘道于大寂道一贞元六年始行于闽越间。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七年驯猛虎于会稽。作滕家道场。八日(一作年)与山神受八戒于鄱阳。作回向道场。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召见于安国寺五年问法于麟德殿。其年复灵泉不空三藏池。十二年二月晦。大说法于是堂。说讫就化。其化缘云尔。有问师之心要。曰师行禅演法垂三十年。度白黑众殆百千万亿。应病授药。安可以一说尽其心要乎。然居易赞善大夫时。尝四诣师四问道。第一问云。既曰禅师。何故说法。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有三。其实一也。如江湖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第二问云。既无分别。何以修心。曰。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起念。第三问云。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第四问云。无修无念。亦何异于凡夫耶。曰。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贞修。贞(一作真)修者。不得动。不得忘。动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其心要云尔。师之徒殆千馀。达者三十九人。其入室受道者。有义崇。有圆镜。以先师常辱与予言。知子尝醍醐嗅薝卜者有日矣。师既殁后。子出守南宾郡。远托撰述。迨今而成。呜呼。斯文岂直起师教慰门弟子心哉。抑且志吾受然灯记记灵山于将来世。故其文不避繁。铭曰。
佛以一印付迦叶。
至师五十有九叶。
故名师堂为传法。
兴福寺内道场供奉大德大义禅师碑铭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应身无数。天竺降其一。
禅祖有六。圣唐得其三。
高祖时。有道信叶昌运。
太宗时。有宏忍示元珠。
高宗时。有惠能筌月指。
自此脉散丝分。或遁秦。
或居洛。或之吴。
或在楚。秦者曰秀。
以方便显。普寂其允也。
洛者曰会。得总持之印。
独曜莹珠。习徒迷真。
枳变体。竟成檀经传宗。
优劣详矣。吴者曰融。
以牛头闻。径山其裔也。
楚者曰道一。以大乘摄。
大师其党也。三祖之德之(疑)也。
则无一心可摄。无一境可遣。
不摄不遣。冥于大顺之言也。
则称器投物。量机应命。
皆持权以明实。用实而照权。
自时厥后。迷方滞迹。
是非迭兴。物我不泯。
正南而邪北。有北而空南。
而不知南之心生。自同北矣。
北之见灭。乃亢南矣。
大师振法之铎。操化之衡。
非中非徼。非妄非觉。
无居可以留神。无入而不自是。
乘大智而独逝。游法区而无涯。
大师东海徐氏。衢州须江人也。
母氏方娠。必绝荤而后食。
合宿既诞。必择乳而后饮。
幼而出世。奇表秀物。
童而落发。异骨见顶。
依本郡潜灵寺僧惠绩。二十受具戒。
若律若禅。无不通贯。
后谒道一于江西。时趋者川奔。
学者市聚。一扣秘赜。
廓然悬解。乃以拯物为心。
博施为任。契心于洪州
应缘于上京孝文皇帝既清大难。
斋心无为。建中以总武旅。
名功德以统缁黄。大师来之夕也。
右神策护军霍公见梦焉。翌日访之于慈恩寺
且与寐合。遂表闻为内道场供奉大德。
顺宗皇帝之在储闱。问安之馀。
栖神道域。尝问尸刹禅师
经言大地普众生。见性成佛道。
答曰。佛犹如水中月。
可见不可取。后因问大师
曰。佛性非见。
必见水中月。何不攫取。
顺宗然之。复问何者是佛性。
答曰。不离殿下所问。
默契元关。一言遂合。
后入内神龙寺法会偫僧。有湛然法师者。
登座云。佛道遐险。
经劫无量。南鄙之人。
欺绐后学。大师曰。
彼自迷性。盲者可咎白日耶。
顺宗顾谓诸王曰。彼不谕至道。
其俦叱下。数旬而卒。
后德宗降诞日。于麟德殿大延论议。
龙梵冥护。人天倾听。
时有问者曰。心有也。
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
刹那而登妙觉。何也。
大师曰。此乃梁武帝云然。
心有者。是滞于有。
既有矣。安可解脱。
无也。何人而登妙觉。
大师之旨。盖以为偫生十号。
等为有。已迷者终不复悟。
等为无。已悟者终不复迷。
时会中有赞道云云无以比。大师曰。
行止偃息。毕竟以何为道。
对曰。知者是道。
大师云。经云不可以不识识。
不可以不知知。安得知者乎。
复曰。无分别是道。
大师曰。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安得无分别者乎。复曰。
四禅八定是道。大师曰。
佛身无为不堕诸众。安在四禅八定者乎。
问者辞穷。众皆愕眙。
大师之旨。盖以一切法是。
一切法非。于无性无象而有得有丧。
一切亦非。于有形有纪而无取无舍。
一切亦非。夫
岂可以一方定趣决为道耶。故大师以不定之辨。
遣必定之执。袪一定之说。
趣无方之道。自是两宫崇重。
道俗宗仰。累锡缣缯。
不可毕纪。奔问禅扃。
日闻秘偈。一味之雨。
虽无二沷。众殊之器。
皆有所拘。以是及门者至多。
入奥者盖寡。大历中
上饶郡西百里所。山名鹅湖
三峰秀揭。摩霄荫江。
鸡犬四绝。植锡宴坐三日。
有猎者弃弓矢。奔告邑落。
或披苫盖。或窟岩石。
未逾旬而来者襁属。其格物也如此。
既而涉夏。学者如麻。
朝粥既罄。咸请白大师
曰无忧。及旦有负米而施者。
其前知也如此。先是偫虎暴噬。
大师遇之于路。以杖扣其首曰。
当息害心。自是虎远遁。
其仁感也如此。贞元初
礼部侍郎刘太真出典是郡。通津修梁。
为水所败。以大师为众向伏。
虔请下山。成于不日。
其应物也如此。永贞初
顺宗不康。大师遂归本郡。
京师道者。自皇都灞上
车盖溢路。所至皆嚚傲耻革。
刑狱用省。故郡守藩岳。
无不请益。以为有助于政术。
元和十三年正月甲子。告门人曰。
七日为最后供。是日清昼澄霁。
当峰有云沓起。俄而覆于禅室。
众鸟鸣号。哀声如人。
时左右进药。侍者曰。
此宜在晨旦。大师曰。
汝果知有晨旦乎。其夜恬然顺化
报龄七十有三。僧腊五十有四。
门弟子无数。或巡名山百郡。
今亲侍左右者。则广济翛然献中普修灵●9970宏昭。
并徒众等。奉其全身。
建塔于其地。夫无生之应物。
动而皆寂。顺缘而无生。
静而无穷。故其来则入皇宫。
登宝座而瘖异论。其往则□下国。
感殊类而膻法存。委和也。
吾何恃存。委蜕也。
吾何恒亡。门人宏钻仰之志。
存示现之辙。佥议琢石。
传之无穷。铭曰。
峻顶方颡。莲目秀眉。
望焉温温。即焉熙熙。
示为法器。载为德仪
我与五蕴。不即不离。
铿然华钟。击之不穷。
无迹无眹。如指挥空。
了性非言。舍言何从。
无患言说。如响随风。
溺权远实。滞实异权。
权实合融。正智乃圆。
独觉利器。无漏后根。
奚思爰度。莫究其源。
清静久虚。包囊无裔。
无起无灭。无缚无解。
迷者炎宅。悟者凉界。
是中不二。乃造实际。
资是至因。登平极报。
具三十二。成八十好。
御一乘车。摧五魔道。
以色观我。是谓邪倒。
花房百亿。一土一佛。
澄波千川。一水一月
月体其二。波影千别。
吾师于斯。善行无辙。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815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广西柳州市
扶风公廉问岭南三年。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疏闻于上。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公命部吏洎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幢盖钟鼓。增山盈谷。万人咸会。若闻鬼神。其时学者千有馀人。莫不欣踊奋厉。如师复生。则又感悼涕慕。如师始亡。因言曰。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杀。丧其本实。悖乖淫流。莫克返于初。孔子无大位。没以馀言持世。更杨墨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梁氏好作有为。师达摩讥之。空术益显。六传至大鉴。大鉴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会学去来尝数千人。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徵。不能致。取其言以为心术。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凡治广部而以名闻者以十数。莫能揭其号。乃今始告天子。得大谥。丰佐吾道。其可无辞。公始立朝。以儒重。刺虔州都护安南。由海中大蛮夷连身毒之西。浮舶听命。咸被公德。受旗纛节戟。来莅南海。属国如林。不杀不怒。人畏无噩。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鉴。莫如公宜。其徒之老。乃易石于宇下。使来谒辞。其辞曰。
达摩乾乾。
传佛语心。
六承其授。
大鉴是临。
劳勤专默。
终揖于深。
抱其信器。
行海之阴。
其道爰施。
在溪之曹。
厖合猥附。
不夷其高。
传告咸陈。
惟道之褒。
生而性善。
在物而具。
荒流奔轶。
乃万其趣。
匪思愈乱。
匪觉滋误。
由师内鉴。
咸获于素。
不植胡根。
不耘胡苗。
中一外融。
有粹孔昭
帝中宗
聘言于朝。
阴翊王度
俾人逍遥。
百有六祀。
号谥不纪
扶风公
告今天子。
尚书既复。
大行乃诔。
光于南土。
其法再起。
厥徒万亿。
同悼齐喜。
惟师教所被。
扶风公所履。
咸戴天子。
天子休命。
嘉公德美
溢于海夷。
浮图是视。
师以仁传。
公以仁理。
谒辞图坚。
永允不已。
送空公往金州 中唐 · 贾岛
五言律诗 押虞韵
七百里山水,手中楖栗粗。
松生师坐石,潭涤祖传盂。
长拟老岳峤,又闻思海湖。
惠能同俗姓,不是岭南卢。
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 中唐 · 贾餗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有天地而万物生焉。形气推迁。行识相缘。一受其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沙界尘劫。驱迷走妄。浩乎若汨诸巨海而无垠也。伥乎若囚诸闇室而无晓也。四蛇六贼攻其内。热燄燋芽寓其质。而昧者举世。犹窃窃然以彊力敏智。可大取所欲。攘螳臂而战蜗角。其不胜也。则忧悲恐惧。日以交驰。曾未知夫牵于名而溺于惑者。以形质之相。虽天地秋毫。细大殊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一也。以寿观夭。虽万龄一瞬。修促异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亦一也。况大不及天地。而远不至万龄者。又恶足以拟议哉。此西方之圣人所以悬觉照于无极也。自大迦叶亲承心印。二十九世传菩提达摩。始来中土。代袭为祖。派别为宗。故第六祖曹溪惠能始与荆州神秀分南北之号。曹溪既没。其嗣法者神会怀让又析为二宗。初师子比邱以遭罹大难。恐异端之学起。故传袈裟以为信。迨曹溪凡十世。而其间增上慢者。徇名迷实。至决性命以图之。故每授受之际。如避仇敌。及曹溪将老。神会曰。衣所以传信也。信苟在法。衣何有焉。他日请秘于师之塔庙。以熄心竞。传衣繇是遂绝。师嗣法于神会大师者也。上距大迦叶三十六代。皆以真空妙有。觉性佛心。默传密付。印可悬解。行之谓般若。到之谓涅槃。得之者变凡圣为反掌。失之者沦生死于浩劫。不以心得。不著佛求。知佛性之在我。亦无我而可證。洞然与空虚为体。无起无灭。包大千而不碍。穷万古而不老。而神通自在。显晦无迹。陶冶万有。未始生心。然后为得也。其教之大略如此。师讳云坦。代宗皇帝赐号曰大悲姓武氏。盖则天太后之族孙也。父宣。官至洛阳。师生而神隽。七岁举童子及第。年二十。历太子通事舍人。逸偫高步。脱落羁束。虽在轩冕之中。泊如也。及随父至洛阳。闻荷泽寺神会大师。即决然蝉蜕万缘。誓究心法。父知其志不可夺。亦壮而许之。凡操彗服勤于师之门庭者八九年。而元关秘钥。罔不洞解。一旦密承嘱付。莫有知者。后十五日而荷泽被迁于弋阳。临行谓门人曰。吾大法弗坠矣。遂东西南北。夫亦何恒。时天宝十二载也。师既佩真诀。游无定所。以为非博通不足以圆證。故阅大藏于庐江浮查寺。非广问不足以具足。故参了义于上都忠禅师。繇是名称高远。天下瞻企。将东吾道。固请出关。天子降赐名之诏以显其德。时大历八年也。既流江表四十馀载。或山而栖。或邑而游。镜悬于空。万象俱纳。蚩蚩横目。所至成市。痴爱贪欲。榛荒心路。以太无畏廓而辟之。元和三年。故丞相赵公之为扬州。始虚州之华林精舍以邀止焉。初师之东游也。以世道交丧。其日固久。将息言向晦。与物相遗。恍惚之间。若有以传灯之契来授者。且印指于头曰。以是为信。厥后每将演导。则指迹如丹。若乃制毒龙于金山。柔猛虎于定山。在江阴则神龟灵蛇之感现。在江都则山鬼城神之慑伏。皆显仁藏用。以示慈力。斯众目之所睹。故略不尽书。而或者以为怪迂之说。不可为训。是未闻菩萨大士游乎不思议。解脱者无心于物。而物自交应者乎。住华林九年。年一百有八。历僧夏八十有八。以元和十一年秋九月八日。返真于其寺。明年。建塔于州西原。门人遍于天下。其教者惟上都西明寺全證。證以自达摩以来。皆有论撰。而师之乐石未刻。谓余尽知其道。宝历元年。驻锡于毗陵。持其教宗与师之行事。愿得文而建诸塔庙。余因采其昭昭可述者载于碑。时丞相太原公总戎淮南三年也。其铭曰。
茫茫万有兮生死同缠。
业风振海兮识浪滔天。
觉者云谁兮有西方之大仙。
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
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
文字言说兮罔非蹄筌。
惟心法皎皎兮如月斯悬。
惟大迦叶兮首得而传。
代代绳绳兮灯不绝然。
迄于荷泽兮师又嗣焉。
法存形谢兮诸祖其然。
门人思慕兮塔彼西原
将祈不朽兮余可无言。
太白能禅师 唐 · 顾非熊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太白山中寺,师居最上方。
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
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
有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
因览《宝林传》 唐 · 僧润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祖月禅风集《宝林》,二千馀载道堪寻。
虽分西国与东国,不隔人心到佛心。
迦叶最初传去盛,慧能末后得来深。
览期顿悟超凡众,嗟彼常迷古与今。
访知玄上人遇暴经因有赠853年 唐 · 温庭筠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缥帙无尘满画廊(一作终)弟子静焚香。
惠能未肯传心法,张湛徒劳与眼方
风飏檀烟销篆印,日移松影过禅床。
客儿自有翻经处,江上秋来蕙草荒。
授王宰河阳节度使李拭河东节度使 唐 · 蒋伸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八
门下。
盟津雄屏。
大卤名都。
上控三川。
旁联七邑。
风俗近陪于卜洛。
山河旧壮于列京。
苟非谋叶理戎。
惠能及物。
则何以并膺阃寄。
服我朝章。
河东节度兼诸道行营招讨党项使王宰。
业贯韬钤。
家传带砺。
备五才为战器。
讲七德为武经。
气本沉雄。
望高宿将。
河阳节度检校礼部尚书李拭
学深堂奥。
庆袭轩裳。
以言行为枢机。
以礼义为干橹。
才推通变。
时号正人。
咸早分武符。
颇识兵要。
顷总师旅。
共平壶关
既宏偃伯之功。
并著勤王之节。
尝酬显效。
久殿参墟。
历涉清途。
动闻直道。
爰自太府
出戌浙河。
载申揽辔之
果称宣风之美。
用稽懿绩。
乃践斋坛。
朕以杂虏犯边。
天兵在野。
尽护诸将。
属于长材。
而宰以微恙所婴。
全师难进。
虏成逋寇。
始务更张。
宜拥旆于中军
复建旄于善地。
久以晋阳作镇。
戎索所邻。
抚其四封。
必资硕望。
临人著术。
整众有方。
克树休声。
允膺茂选。
俾改辕于东夏
盛推毂于北门。
尔其肃彼戎行。
条其吏职。
内安凋弊。
远赡征徭。
勉副虚怀。
伫振纪律。
不移郑武之位。
再居陈宠之班。
懋乃有终。
式承丕命。
六祖坛经序至和三年三月 北宋 · 郎简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
按《唐书》曰,后魏之末,有僧号达磨者,本天竺国王之子。
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
自释迦文佛相传,有衣钵为记,以世相付受。
达磨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
帝问以有为之事,达磨不说。
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
以其法传慧可,可传僧璨传道信,信传弘忍惠能,而复出神秀。
于达磨,在中国为六世,故天下谓之《六祖法宝记》,盖六祖之所说其法也。
其法乃生灵之大本。
人焉,鬼神焉,万物焉,遂与其清明广大者,纷然而大异。
六祖悯此,乃谕人,欲人自求之,即其心而返道也。
然天下之言性命者多矣,若其言之之至详,理之之至当,推之之至悉,而释氏得之矣。
若其示之之至直,趋之之至径,證之之至亲,而六祖之于释氏又其得之也。
六祖于释氏教,可谓要乎至哉。
今天子开善阁记,谓以本性證乎了义者,未有舍六祖之道而有至于此者也。
是则六祖者,乃三界之慈父,诸佛之善嗣欤!
伟乎,惟至圣而知至道也。
六祖之说,余素敬之。
患其为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
沙门契嵩作《坛经赞》,因谓师曰:「若正之,吾为出财模印以广其传」。
更二载,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璨然皆六祖之言,不复谬妄。
乃命工镂板,以集其胜事。
至和三年三月十九日序。
按:《坛经校释》附录,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韶州曹溪宝林山南华禅寺重修法堂记康定二年十二月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武溪集》卷八、光绪《曲江县志》卷一六 创作地点:广东省韶关市南华禅寺
孟子曰:「圣人者,百世之师也」。
盖至圣之道,高深广博,百世而下,遗烈犹存,贤者袭其规模,学者窥其户牖,此其所以日钻岁仰,归之无穷者也。
然而道之大者,必久而后隆;
事之美者,不一而能具。
昔者六祖大鉴禅师初传信器,归隐海峤,混迹弋猎,艰难备尝;
及其建梵宫,登师座,敷陈真觉,开导人天,其亦勤矣。
灭度以来,四百馀载,虽千灯继照,光遍河沙,而布金遗址,筌蹄寂寞,向非睿哲当天,英材接迹,讲求世务,馀力佛乘,曷能恢复宗风以续先轨者哉?
天禧四年,前转运使起居舍人陈绛上言:「曹溪演法之地,四方瞻仰,岁入至丰,僧徒至众,主者不能均济,率多侵牟。
乞于名山佥选宿德,俾其举扬宗旨,招来学徒」。
制诏曰可。
于是南阳赐紫僧普遂首膺是命,庄献皇太后、今皇帝亲遣中贵人诣山,迎致信衣,禁闱瞻礼,遂师得于便座召对移刻。
陛辞之日,赐号智度禅师,锡以藏经、供器、金帛等,当时恩顾,莫与为比。
归作衣楼藏殿,以示光宠,馀亦未遑开缉也。
遂师即示,中旨付荆湖南路博访高僧
长老南岳云台山再当是选,绍光正念,宣扬了义,居者蒙润,来者如归。
乃击钟而谋曰:「嗣其业者为之子也,诲于人者为之也。
子之克劭,然后起家;
之不严,何以尊道
此世教之所以壮堂构也。
日明月暗,墙壅户通,因分别以见尘缘,视顽虚而识空性,此梵刹之所以崇堂宇也」。
由是蓄羡馀,广购募,穷山跨谷,以求栋干,殚能极艺,以召匠硕。
协定星之期,观大壮之象,材得以呈其美,工得以肆其巧。
计广以席,度深以筵,外像祗陀之居,中施师子之座。
寻声至者,圜立于前;
如渴饮河,满腹而去。
嗟乎!
圣不世出,故微言易绝。
仲尼生于邹鲁,去世未久,而杨、墨、申、韩,各就其术,为异同之论,以戕贼教化,所赖荀、孟大儒,开陈仁义,然后君臣上下,大伦以笃,夫子之道,不绝如线,况其远者乎?
如来生于西域万里之外,寂灭千岁,教乃东被。
而语皆重译,书不同文,故翻经著论,得以纷纶其说,昏遇迷妄,贪著福报,沦家耗国,弃实趋权。
亦赖诸祖以实际理地密相付嘱,然后知佛不外求,见于自性,造恶修善,俱同妄作,所以遣空破有,不陷邪观者,宗乘维持之力也。
不然者,天下嗷嗷奔走,有为之果,何能已乎?
初,大鉴以诸佛大法眼藏传清源思,思传石头迁,如是展转相传,至今长老,为十世矣。
佛教之来中国也,达摩最后,诸祖出世,各分宗派,而曹溪之胄最众,乃知道在乎要,不在乎先后矣。
兴元南郑人,本府出家受具,得大乘之要于汉东,遂振锡至于南岳郡将邦伯,悉饮其名,乃于唐兴南台、云盖三启禅师,称为岳中之冠。
及被朝旨,乃克归绍本统而肯其基构,六祖之道由是中兴矣。
前所谓必久而隆、不壹而具者,有待而然也。
状其事,请辞錾石,以图不朽,且予里闬所托,故于辞为备云。
康定二年十二月日记。
传法正宗定祖图叙(与图上进)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七、《镡津文集》卷一二
原夫菩提达磨,实佛氏之教之二十八祖也。
与乎大迦叶,乃释迦文如来直下之相承者也。
传之中国,年世积远,谱谍差缪,而学者寡识,不能推详其本真,纷然异论,古今颇尔。
某平生以此为大患,适考其是非,正其宗祖。
其书垂出,会颁《祖师传法授衣之图》布诸天下,而学佛者虽皆荣之,犹听莹未谕上意。
某幸此,窃谓识者曰:吾佛以正法要为一大教之宗,以密传受为一大教之祖。
其宗乃圣贤之道原,生灵之妙本也;
其祖乃万世学定慧之大范,十二部说之真验也。
自书传乱之,暧昧漫漶,天下疑之几千百载矣。
今上大圣,特颁图以正其宗祖。
然圣人教道,必圣人乃能正之,是岂惟万世佛氏之徒大幸也,亦天地生灵之大幸也。
某固不避其僭越愚妄之诛,敢昧死引其书之旧事,推衍上圣之意,仰笺于《祖图》,亦先所颁《祖师传法授衣》之谓也。
然其始乱吾宗祖,荧惑天下学者,莫若乎《付法藏传》;
正其宗祖,断万世之诤者,莫若乎《禅经》。
《禅经》之出,乃先乎《付法传》六十二载,始终备载二十八祖,已见于晋之世矣。
《付法藏传》乃真君废教之后阙然,但谓二十四世方见魏之时耳。
适以《禅经》验,而《付法藏传》果其谬也。
若如来独以正法眼藏密付乎大迦叶者,则见之《大涅槃经》、《智度论》、《禅经》与其序也。
以意求之,而佛之微旨存焉。
上睿性高妙,独得乎言谓之外,是乃天资佛记也。
故其发挥禅祖,雅与经合,宜乎垂之万世,永为定断,三学佛子遵之仰之,天下不复疑也。
其图所列,自释迦文佛、大迦叶至于曹溪六祖大鉴禅师,凡三十四位。
又以儒释之贤,其言吾宗祖素有證据者十位,列于诸祖左右。
谨随其《传法正宗记》诣阙上进。
尘黩宸眷,不任惶恐震惧之至。
谨叙。
武陵集叙庆历二年十月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镡津文集》卷一二
慧远和尚以有道称于四方,在天禧乾兴间,其名甚振,学者无远近归之,如水沛然就下。
予少闻之,恨不识其人。
晚游吴,得其语于勤、暹二师。
观其发演详悉,应对次序,语言必文,不以凡近杂出,虽出入大经大论,傍及治世文书、老子庄周之说而不疑。
閒究其意义所归,而与佛法奥妙,似乎不可以智穷。
神而明之,其庶几乎!
始,达磨大师以佛心印至中国。
会梁天子耽有为,不省其言。
达磨北入嵩山,面壁终日,默坐九年
华人之疑稍解,而达磨之道遂传矣。
以故后世传高僧者,以禅观定其所传。
又后世学者无远识,颇信传者为然,其言亦不思之甚也。
达磨之道,岂止于禅观而已矣?
夫禅者静也,观者观也,圣人教初学者使静思虑以观其道也。
达磨所传,承于高足弟子大迦叶。
昔如来将化,以正法眼可以言语发,不可言语到,故命大迦叶以心相传,所谓正法者也。
大教之所以出,众经之所以明也。
得乎此者,虽以万端言之,其所言未始杂也;
不得乎此者,虽绝言而守之,其所守未始不惑也。
和尚之言,其得正法之谓也,禅观焉能尽之?
和尚出于云门大师三世,云门出于大鉴禅师八世,大鉴出于达磨六世,达磨出于迦叶二十八世。
呜呼!
去圣人益远,学者疑惑错谬。
当其时,和尚去云门大师未百年,独抱正法与其人相望,毅然引学者以其正法眼藏,以正其传授
学者真若得止,以息狂走,其于教道而德亦至矣。
既没,弟子辈缉其言,以其所居之地名之曰《武陵集》。
庆历壬午岁孟冬二十日序。
原宗集叙康定二年十月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镡津文集》卷一二
象郡勤师聚禅学百家之说,探而取其言之尤至者,次为一家之书。
释迦如来而下至于云门,抠衣弟子凡三百三十三人,其语有六百二十则,总一万八千馀言。
书成,命不腆名而叙之。
大旨以不循语言生所解会、平常简密而不失其者为得之矣,故曰《原宗》。
勤师證法于德山远公,印可于三角澄公,澄、远皆云门匡真大师之法孙也。
云门秉雪峰存禅师雪峰德山宣鉴德山龙潭信,龙潭天皇悟,天皇继石头大师,石头绍庐陵思和尚,思和尚受法于第六祖大鉴禅师
广菩提达磨所传之道,故天下学佛者尊其德,如孔子周公而振之道。
圣人举其用,所以谓教也。
大用不可卒究,即文字以为诣。
洎乎种智差别,法门万殊,复惧后世多闻者过,困学者不及,故释迦如来直以正法授大迦叶,虽示有言说,而不迹文字。
菩提达磨去如来二十九代,受之东来,人始莫晓,时皆摈弃。
及其传至大,世且大信,趋学者犹水之沛然就下。
噫!
像法之季,去圣人益,学者穿凿,迷失道真。
师长为之太息,故楷其宗极,庶几有所正也。
是岁康定辛巳孟冬望日也。
孝论 其十一 孝行章第十一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一
道纪事其母也,母游必以身之。
或与之助,而道纪必曰:「吾母非君母也,其形骸之累,乃吾事也,乌可以劳君邪」?
是可谓笃于亲也。
慧能始鬻薪以养其母,将从师,患无以为母储,殆欲为佣以取资。
及还,而其母已殂,慨不得以道见之,遂寺其家以善之,终亦归死于是也,故曰「叶落归根」。
能公,至人也,岂测其异德,犹示人而不忘其本也。
道丕会其世之乱,乃负母逃于华阴山中,丐食以为养。
父死于事,而往求其遗骸。
既至,而乱骨不辨,道丕即祝之,遽有髑髅跃至其前,盖其父之骸也。
道丕可谓全孝也。
智藏,古僧之劲直者也,事师恭于事父,师没则心丧三年也。
常超事师中礼,及其没也,奉之如存,故燕人美其孝悌焉。
故律制,佛子必减其衣盂之资以养父母也。
然此诸公不遗其亲,于圣人之意得之矣。
智藏、常超谨于奉师,盖亦合于其起教之大戒者也,可法也矣。
平甫招道光法师1075年 北宋 · 王安石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鍊师投老演真乘,像劫空王爪与肱。
于总持门通一路,以光明藏续千灯。
从容发口酬摩诘,邂逅持心契慧能
新句得公还有赖,古人诗字耻无僧。
进二经劄子1077年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八六、《王文公文集》卷二○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臣蒙恩免于事累,因得以疾病之馀日,覃思内典。
切观《金刚般若》、《维摩诘所说经》,谢灵运僧肇等注多失其旨,又疑世所传天亲菩萨、鸠摩罗什慧能等所解,特妄人窃藉其名,辄以己见,为之训释。
不图上彻天听,许以投进。
伏维皇帝陛下宿殖圣行,生知妙法,方册所载,象译所传,如天昭旷,靡不帱察,岂臣愚浅,所敢冒闻?
然方大圣以神道设教,觉悟群生之时,羽毛皮骼之物,尚能助发实相,况臣区区,尝备顾问,又承制旨,安敢蔽匿?
谨缮录上进。
干浼天威,臣无任惶愧之至!
柳子厚大鉴禅师碑后1095年6月9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六、《柳先生集》附录二、佛法金汤编、《东坡禅喜集》卷六、《曹溪通志》卷五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释迦以文教,其译于中国,必托于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
故《大乘》诸经至《楞严》,则委曲精尽胜妙独出者,以房融笔授故也。
柳子厚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妙绝古今,而南华今无刻石者。
长老重辩师,儒释兼通,道学纯备,以谓自唐至今,颂述祖师者多矣,未有通亮简正如子厚者。
盖推本其言,与孟轲氏合,其可不使学者昼见而夜诵之?
故具石请予书其文。
《唐史》:元和中马总虔州刺史,迁安南都护,徙桂管经略观察使,入为刑部侍郎
今以碑考之,盖自安南迁南海,非桂管也。
韩退之《祭马公文》亦云:「自交州抗节番禺曹溪谥号,决非帅所当请」。
以是知《唐史》之误,当以《碑》为正。
绍圣二年六月九日
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110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八一、《曹溪通志》卷五 创作地点:广东省韶关市曹溪;南华寺
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苏轼,先于绍圣之初,谪往惠州,过南华寺,上谒六祖普觉大鉴禅师而后行。
又谪过海南,遇赦放还。
今蒙恩受前件官,再过祖师塔下。
全家瞻礼,饭僧设浴,以致感恩念咎之意,为禳灾集福之因。
具疏如后。
伏以窜流岭海,前后七年;
契阔死生,丧亡九口。
以前世罪业,应堕恶道;
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
今兹北还,粗有生望。
伏愿六祖普觉真空大鉴禅师,示大慈悯,出普光明。
怜幼稚之何辜,除其疾恙;
念馀年之无几,赐以安閒
敢不自求本心,永离诸障;
期成道果,以报佛恩。
请超公住持南华寺1097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曹溪通志》卷五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经略、转运、提刑提举常平茶盐、市舶司窃见韶州南华禅寺,乃六祖大鉴禅师道场,见阙住持安众,今敦请广州报恩光孝禅寺住持超公禅师住持南华禅寺,开堂演法,为国焚修祝延圣寿者。
右伏以从前谛义,首判风幡;
向后恩缘,为留衣钵。
脚迹俨然似旧,路头自何通行。
公禅师法性当权,南宗长价。
望佛乡而相接,振以何难。
正须飞锡横空,肯以宿起恋。
林泉胜处,皆曹溪常住生涯;
钟鼓新时,看大鉴嗣孙手段。
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