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东观奏记序 晚唐 · 裴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一
圣文睿德光武宏孝皇帝自寿邸即位二年。监修国史丞相晋国公杜让能以宣宗懿宗三朝实录未修。岁月渐远。虑圣绩湮坠。乃奏上选中朝鸿儒硕学之士十五人。分修三圣实录。以吏部侍郎柳玭右补阙裴廷裕左拾遗孙泰驾部员外郎李允太常博士郑光庭专修宣宗实录。廷裕奉诏之日。惕不敢息。思摭实无隐。以成一朝之书。踰岁。修例竟未立。国朝故事。以左右史修起居注。逐季送史馆。史馆别设修撰官。起居注外。又置日历。至修实录之日。取信于日历起居注。参而成之。伏自宣宗皇帝宫车宴驾。垂四十载。中原大乱。日历与起居注。不存一字。致儒学之士。阁笔未就。非旷职官。无凭起凡例也。廷裕自为儿时。已多记忆。谨采宣宗朝耳目闻睹。撰成三卷。非编年之史。未敢闻于县官。且奏记于监国史晋国公。藏之于阁。以备讨论。
李泌论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三、《淮海集》卷二二、《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三三、《历代名贤确论》卷八○
臣闻有善听,无良谋;有善谋,无利势。天下之势,善谋之则无不利;天下之谋,善听之则无不良。臣尝以为唐室方镇之患,至于百有馀年而不能解者,其弊盖始于天宝之际,肃宗不用李泌之谋,先取范阳而已。何则?夫范阳者,禄山之巢穴也。鸟焚其巢,虽有劲翮无所归;兽失其穴,虽有绝足无所恃。其势然也。禄山帅范阳,专三道劲兵,不徙者十有四年矣。其人视之,犹子之于父也。一旦举兵犯顺,天下之人以为反虏,切齿攘袂,惟恐其不灭,而范阳之人,独以为主,引领企踵,惟恐其不兴。此所谓家臣不知有国,自古小人之常情。故郭子仪、李光弼自朔方起兵,皆欲先图范阳,而泌为肃宗言之最悉,此盖天下之利势,乘之不可失者也。使肃宗能听其谋,先诏李、郭诸将,掎角而取范阳,贼失巢穴,则其众自溃,两京可以传檄而定,兵亦遂息矣。惟其不用泌谋,是以庆绪、思明相继复起,至凶徒逆党,久稽天诛,则偷为一切之计,瓜分河北地以付之,此方镇之患所从起也。昔之取天下者,皆以首事之地为根本,故虽困败而能复振,高祖之保关中,光武之据河内,魏武之完兖州是也。夫范阳者,亦禄山之关中、河内、兖州也。方其陷两京,所得禁府珍宝,辄以橐驼载归。其俗至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后十七年,张洪靖欲惩其事,发墓毁棺,而众犹不悦,以至于乱。由是言之,天宝之际,若非唐之威德在人,忠臣义士乃心王室,则天下之事可胜言哉!柳玭称两京之复,泌谋居多,其功大于鲁连、范蠡。若以范阳言之,泌之谋不见听者多矣。其言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又得两京,则贼再乱。已而果然。呜呼,使泌之谋尽见听也,岂有方镇之患哉?
刘知言墓志铭(绍兴十三年二月) 宋 · 林季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一、《竹轩杂著》卷六
永嘉刘公舍人讳安节,与其从弟、给事讳安上,相继以奥学粹行修于家,由于州里,达于朝廷,声名籍甚,时人谓之「二刘」。至今吾党之士,闻其风,想其为人,无异亲承謦欬于长者之侧。而况子弟朝夕见所以事亲从兄、处宗族、御僮婢,与夫语默嚬笑、饮食起居之间,无非教也,薰陶濡染,宜有不学而能者。君讳谠,字知言,给事之长子也。幼颖悟,读书止一再过即成诵。弱冠,郡试有司,曾与计偕,一不利辄弃去,曰:「学止为科举耶?守门户,不坠先训,斯足矣」。以父任补承务郎、监蔡州税。自后给事倦于宦游,筑室治圃,日赋诗,将老焉。母硕人张氏,亦苦多病。君不忍远适,从容膝下,务尽其欢,由是不调者殆二十年。比二亲即世,乃始束装趋行在所。会有诏得侍从各荐所知,今参知政事王公时为工部侍郎,首以君应。陛对之日,敷奏详雅,上颇喜,语执政曰:「刘某,佳士也」。由监尚书六部门迁知大宗正丞,骎骎进用矣。属微恙,庸医误投饵,一夕卒于临安府官舍,年才四十三,官止宣义郎。哀哉!曾祖讳莹,祖讳去非,累赠正议大夫。君之配曰孺人郑氏,故中散大夫详之孙。生男五人,嗣忠,登仕郎;嗣直,将仕郎;嗣恭,未仕;嗣昌、嗣亨及女二人皆幼。其卒也,以绍兴十二年四月辛卯。弟右承务郎、监平江府粮料院诰弃官奉丧以归,卜明年二月庚申,葬于其县建牙乡玉清观之前山,距给事墓百步。君之从兄、乡贡进士诩叙次行事,以其状来乞铭。某与知言游久,且通婚姻,非敢以是私于知言也。知言循循孝谨,无子弟之过。尝登其堂,见大书唐柳玭《家训》于屏风,用以自警。志尚如此。且自宜铭。铭曰:
墙高易圮,门高易毁。自昔闻家,鲜济厥美。于赫二刘,华鄂韡韡。谁其似之,粤有令子。其令维何,克慎克祗。扬彼清芬,于宗有辉。位卑无年,吁其已而。维躬不有,后人之贻。
宋故资政殿学士朝议大夫致仕庐陵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一百户赐紫金鱼袋赠通议大夫胡公行状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五九、《诚斋集》卷一一八、《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二一、《古今事文类聚》遗集卷七、《山堂肆考》卷四五 创作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曾祖琏,不仕。
曾祖母夫人康氏、刘氏。
祖恺,赠承务郎。
祖母张氏,封孺人。
父载,累赠太中大夫。
母陈氏、张氏、所生母曾氏,俱赠淑人。
公胡氏,讳铨,字邦衡。其先金陵人,五季避地庐陵。祖恺,未壮而没,赠承务郎。父载,累赠太中大夫。母陈、张、所生母曾,俱赠淑人,皆以公,惟祖母张以百岁封孺人云。太中气慷慨,一试有司无遇,即弃去。公自幼超诣绝世,强于记览,有质以古书者,必曰是出某书某卷,验之而信。年二十入太学,试文净不加点,博士惊异。建炎二年,上皇策士于维扬,初擢公第一,有媢其直者,竟第五,授文林郎、抚州军事判官。未上,昭慈圣献皇太后避狄于虔州,狄踵至,公裒氓为兵,与皇叔士豢、抚州太守张循军合遏其冲。虏退,论功转承直郎。权吉州军事判官。时群盗四起,守臣张中彦檄公督别将赵之仪捕之。觇者请夜袭之,公不可,曰:「贼掠民自从,将毋俱焚」?迟明,贼遁,掠者得释。未几,居太中忧。除丧,与兄蓬山居士铸筑精舍于里之洞岩,从名儒萧楚讲画古学,冥搜治乱安危根株。或勉之仕,不答。绍兴五年,忠献魏国张公浚都督诸路兵,辟公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司干办公事,改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召赴都堂审察,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荐,赐对便殿,公论持胜及纳谏及虔寇及营田事。上曰:「营田孰初」?对曰:「田制邈矣,三代曰井,春秋之晋曰爰,秦之商君曰辕,汉之晁错曰屯,赵过曰代,充国曰营。真宗用耿望之之计,于是乎治屯田;仁宗用欧阳脩之议,于是乎建营田。无弊法,有弊吏。今募民营田,官给之牛,且贷之种,美矣。然湖之南土牛之所生,市之以出乡则无全牛,降之嘉种官有其费,渔之于吏手则无实惠」。上曰:「善。当改之」。改通直郎、枢密院编修官。七年十一月,宰相秦桧决策暨金人平,王伦诱致虏使以伪诏来,责礼异甚,中外汹汹。公独奏封事,其略曰:「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宰相无识,举以使虏,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豫臣丑虏,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一旦豺狼改虑,捽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伦又欲陛下效之。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者,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犬戎之天下,祖宗之位为犬戎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则庙社尽污夷狄,赤子尽为左衽,宰执尽为陪臣。异时豺狼无厌,安知不刘豫我乎?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堂堂天朝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矣。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臣虏,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丑虏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淮上,败之涡口,败之淮阳,校之蹈海之危,固已万万。傥不得已而用兵,我岂遽出虏人下哉?今无故而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虽然,伦不足道,秦桧以腹心大臣而亦为之。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夫管仲,霸者之佐尔,尚能变左衽之区为衣裳之会。桧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为左衽之乡,则桧也不惟陛下之罪人,实管仲之罪人矣。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桧曰虏可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呜呼!参赞大政,充位如此,有如虏骑长驱,能折冲耶?臣谓桧、近亦可斩也。愿竿三人之头于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书奏,除名编管昭州。时侍御史郑刚中、谏议大夫李谊、吏部尚书晏敦复、给事中勾龙如渊、户部侍郎李弥逊、向子諲、礼部侍郎张九成俱入对引救,桧迫公议,亦伪为救公者。谪监广州都盐仓,改签书威武军判官事。于是寺丞陈刚中以笺贺公曰:「屈膝请和,知庙堂禦侮之无策;张瞻论事,喜枢庭经远之有人」。又曰:「知无不言,愿请上方之剑;不遇故去,聊乘下泽之车」。陈坐是谪知虔州安远县,死焉。十三年,御史中丞罗汝楫弹公,以奉议郎除名,谪新州。同郡王庭圭以诗赠行,有「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之句,为欧阳识所告,王坐贬辰州。新州太守张棣告公讪上,再谪吉阳军。时有观察使某上书乞代公行,不报。张棣择一牙校游崇者送公至半涂,临大江,崇拔剑而前,公色不动,徐曰:「逮书谓送某至吉阳者赏,尔不爱赏乎」?崇笑而止。至朱崖,或谂公以有后命,家人为恸,公方著书,怡然也。吉阳士多执经受业者,凡经坯冶,皆为良士。初,吉阳贡士未尝试礼部,公勉之行。及位于朝,乃请广西五至礼部者,乞不限年与推恩,自是仕者相踵。闻母曾之丧,一恸几绝。勺饮溢米,三日不歠,须发尽白,见者出涕。先是,桧大书丞相赵公鼎、参政李公光及公姓名于格天阁,冒进者争以公为梯。监察御史田如鳌献书乞斩公,桧抵之地。光坐移书于公,再贬儋耳。武冈军通判方畴以致书议姻,遂下若卢。二十六年,桧卒,公量移衡州。三十一年正月,公与忠献公偕命自便。时忠献谪○陵,公自衡造焉,馆于读易堂。忠献从容谓公曰:「秦太师颛柄二十年,成就邦衡一人耳」。今上即位,首复公官,除知饶州。召至行在所,即日赐对。上温颜曰:「久闻卿直谅」。公首论为国以礼。又论今日之事在修德以结民心,固吾圉;练兵选将以观其衅,待其衰。上嘉纳,除吏部郎,迁秘书少监,又迁起居郎。论史官失职有四,谓记注不必进呈,使史官无讳;史官当立于御坐之前,庶几言动皆得以书;今之史官后殿立而前殿不立,请前后殿皆立;左右奏事请令直前,不必预白閤门及以有无班次为拘。许之。自是史职尽复唐制,返祖宗之旧。公请迁都建康,谓:「汉高入关中,光武守信都。大抵与人斗,不扼其元,拊其背,未能全胜。今日大势自淮以北则天下之亢与背也,建康则扼之拊之之地也。进据建康,下临中原,此高、光兴王之计也。况今西北欲归之人,如汉民之思汉,茍不移跸,何以系其心」?诏议行幸,言者请纾其期,遂止。隆兴元年六月,忠献张公自建康入奏,图恢复计。侍御史王十朋力赞之,于是忠献公督师进讨金人。既克宿州,以大将李显忠欲私其金帛,且与邵宏渊私愤,复败于虏。上忧甚,十朋亦自劾。上愈怒。公言:「近者淮上之衄,盖天以是厉陛下之志,使动心忍性,增所不能。愿益强其志,毋以小衄自沮,蒐乘补卒,期于济大业」。时宿州之师赏罚衡决,公言:「宿州之败,误国之将厚赂权贵,游说自解,安处善地,诛戮不加,祸乱之渐,间不容发。愿毋忽」。兼侍讲及国史院编修官。因讲《礼记》进序篇,其略曰:「君以礼为重,礼以分为重,分以名为重,名以器为重。愿陛下辨其分,谨其名,守其器,勿轻假人」。七月,上以旱蝗、星变诏问阙政,公请勿徼福于佛老之教,而躬行周宣忧旱之诚。戒监司守令,有贪残者必罚,是应天以实。公因论纳谏曰:「今在廷之士以钳默为贤,容悦为忠。道路相传,近日台谏论事,朝廷谓为卖直,臣未知信否。夫卖直之言,唐德宗之言也。德宗猜忌,谓姜公辅为卖直,此言一出,忠臣结舌,驯致兴元之变,所谓一言丧邦者。愿陛下以德宗为戒,以太祖皇帝欲拜昌言为法」。上曰:「非卿不闻此」。九月,金人求更成,大臣欲从之,公奏曰:「虏知陛下锐意兴复,移书请和,非甘言诱我,即诡计缓我尔。愿鉴前车之覆,益修守备,益张吾军」。上曰:「朕有二说,断然不移。一则中原归附之人决不可遣,二则夷夏名分决不可乱」。又曰:「边事倚张魏公」。对曰:「陛下至诚如此,何忧丑虏?愿持之以不懈,绝口不言和字」。上曰:「卿忠直如此,朕甚喜」。兼权中书舍人,公逊于右史马骐。上曰:「无以易卿」。又曰:「恐駮事不胜任」。上曰:「贵当理」。遂就职。进兼同修国史。有旨,以中人李绰等尝典发军书无误,各进官一列,公不奉诏。绰等泣诉,上曰:「胡铨不肯」。经筵讲《礼记》,至「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公曰:「爱而知其恶,必去之勿疑;憎而知其善,必任之勿贰」。上称善。寿圣明慈皇后改称教旨为圣旨,公言:「《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盖天地之位所不可并,故以大哉、至哉为别。陛下虽奉亲尽孝,而光尧与寿圣难于并称圣旨」。上嘉纳,谓枢密洪遵曰:「奉亲之过,朕当自受」。张栻召对,赐三品服,公言:「君子爱人以德,今赐栻服章,非爱之以德也。其父浚决不肯使之轻受,栻亦有守,决不肯妄受。恐或议浚,非全浚也」。十一月,上以和戎之利病、遣使之可否、礼文之后先、土疆之取予下廷臣杂议。公议曰:「国家与金人讲解,覆辙亦可睹矣。京都失守,自耿南仲主和;二圣播迁,自何㮚主和;维扬失守,自汪伯彦、黄潜善主和;完颜亮之变,自秦桧主和。国家罹戎狄之祸,何尝不以和哉!议者乃曰姑与之和,而阴为之备,外虽和而内不忘战,此又向来权臣误国之言也。一溺于和则上下偷生,将士解体,终身不能自振,尚安能战乎」?大臣见之,相顾失色,于是益忌公,且欲夺魏公兵柄,公复沮其议。除宗正少卿。公请补外,不允。尝递宿玉堂,上召问曰:「虏人汲汲欲和,闻其势窘甚」。对曰:「近有自淮甸来者云,虏人闻陛下力任张浚,所以汲汲欲和。臣愿陛下委任勿疑,则恢复可必」。上曰:「善」。公又申前请,上曰:「卿久在瘴乡而略无瘴色,天祐直谅。卿未宜去」。兼国子祭酒。因见,公言:「往年睿旨欲移跸建康,不可但已」。上曰:「澶渊之役,当时有劝幸蜀及江南者,惟寇莱公决策」。公曰:「今张魏公,陛下之莱公也。愿早定计」。上曰:「善。卿直谅四海莫不闻,不可言去,且留经筵,事无大小皆以告朕」。公言:「晋开运之末,有陈友者杀李璘之父。国初,璘遇友于途,手杀之而自言。鞠之得实,太祖壮而释之。臣愿陛下坚复雠之志,以不忘太祖之训」。上在讲筵,谓公曰:「卿之学术,士所甚服」。因及「比日文士如苏轼、黄庭坚者,谁欤」?对曰:「未见其人」。「诗人如张耒、陈师道者谁欤」?对曰:「太上时如陈与义、吕本中,皆宗师道者」。上曰:「如韩驹、徐俯皆有诗名,卿可广访其人」。退而荐王庭圭、朱熹、杨万里、周必正、弟镐、犹子昌龄籍云。除兵部侍郎,公言:「受降古所难,六朝七得河南之地,不旋踵而皆失。在梁武时,侯景以河南来奔,未几而陷台城。在宣、政间,郭药师自燕云来降,未几而为中国患。今虏中三大将内附,高其爵禄,优其部曲,以系中原之心,善矣。然处之近地,万一包藏祸心,或为内应,后将噬脐。愿勿任以兵柄,迁其众于湖广,劝之耕种,以绝后患」。时有国学生献书阙下,乞用福国陈公康伯及公为腹心者七十有七人。二年八月,上以灾异数见,避殿减膳,诏廷臣各陈阙政及急务。公言:「禹有九年之水,而国无捐瘠,备先具也。今数路水潦,曾不踰时,而民已流殍,无备甚矣。愿诏遭水之处博施振恤,使民被实惠,无至流徙,此先务也。陛下又令条陈阙失,臣谓今之阙失孰有大于和议者」?因极陈和议可痛哭者十,上太息。公言:「自靖康至今凡四十年,虏未尝不由诡道,而我终不悟也。窃闻道路之言,虏缓我以和,而实潜师以伺我。或言多作戈船,由海道以进;或言实粟塞下,由间道以来。愿陛下坚守和不可成之诏,力修政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如越之图吴,则社稷幸甚」。进兼侍读,因进读《宝训》至「食讫习射」,奏曰:「四夷易以兵制,难以信结,愿陛下谨守此言」。上曰:「文武岂可偏废」!又读真宗顾李宗谔曰:「闻卿至孝,能保宗族,朕守二圣基业,亦犹卿之守门户」。公奏曰:「唐柳玭云『积累如登天,覆坠如燎毛』,祖宗基业,诚不易守」。上称善。公言:「侧闻虏人慢书,欲议书礼,有所增损,议者谓末节不必较。臣窃以为议者可斩也。夫四郊多垒,卿大夫辱之;楚子问鼎,义士耻之;献纳二字,富弼以死争之。今丑虏横行与多垒孰辱?国号大小与鼎轻重孰多?『献纳』二字与『再拜』孰重?臣子争欲君父屈己从之,是多垒不足辱,问鼎不足耻,献纳不必争也。臣愿绝和议以鼓战士。左氏谓无勇妇人,臣谓今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十一月,以边鄙有衅,诏改卜郊,用来年正阳之月大雩之辰,公稽参《礼经》及国朝故事,陈不可者十。宰相汤思退、参政王之望等坚主和议,遂罢张魏公兵柄,公又力争之。于是大臣皆不悦,遂除措置浙西淮东海道使。诏趣行,以二日为期。公即辞行曰:「臣愿陛下先绝和议」。上曰:「要尽其在我者」。时金寇及境,号八十万,声动辇毂下,自维扬、海陵连数郡望风弃城。高邮太守陈敏与虏相距于射阳湖,水军帅李宝屯江阴,诏宝条陈舟师及扼守要害白海道使。公檄宝发兵援敏,宝不行。公奏曰:「臣受诏令范荣备淮,李宝备江,缓急则更相援。今宝逗留违诏,坐视敏之孤,臣恐射阳失守,则大势去矣」。上以命宝,公又移书切责之,宝乃发兵渡淮,与敏相犄角,虏一夕退。时天大雪,河冰皆合,舟车不能进,公先持铁槌槌冰,士皆奋。寻诏罢兵,而时相亦斥死。除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加集英殿修撰知漳州,改泉州。入见,言郡邑害民之大者三。上曰:「每思卿直谅,朕恢复之志已决。今虏中土木不息,旱乾相仍,机不可失」。对曰:「陛下尝许臣以誓不与虏和,何为中变」?又谓:「臣决移跸建康,何为中辍」?上曰:「以民之不易,少须」。又曰:「在廷太半腐儒,卿不可去」。一日秘书郎张渊对选德殿,上因数不诡随者,云:「犹有胡铨一人在」。除在京宫观,兼侍讲。公论:「前古未有不由讲学而兴,灭学而亡。精兵百万,不如道德之威;被练三千,不敌忠信之胄。陛下之意端在于是」。上称善,除权工部侍郎。以修史书成,转承议郎。因见,上曰:「属已得契丹要领,观朕施设」。公言:「少康以一旅复禹迹,今陛下富有四海,非特一旅,而即位九年,复禹之效尚未赫然」。又言:「四方多水旱,乃者乙酉之岁,脩门之外斗米易一妇女,小儿半之,左右不以告,此谋国者之过也。宜令有司速为先备」。寻即工部为真,公辞焉。诏曰:「汲黯在汉,谋寝淮南;随会仕晋,盗奔秦境。卿其奚辞」?赐对衣金带,封庐陵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今参政周公必大视草,以御札归公,今藏于家。公尝燕见,言:「初元经筵之臣七人,惟臣独在。臣老矣,愿乞身归田里」。上曰:「卿忠孝有物护持,且留观朕恢复」。属立皇太子,公请饬太子宾僚朝夕劝讲,上曰:「三代长且久者,由辅导太子得人所致;末世国祚不永,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皆由辅导不得其人所致」。对曰:「诚如圣训」。公力乞致仕,除宝文阁待制,与外祠。既出都门,有旨复留,改佑神观,兼侍读。公辞不得请,于经筵讲罢,复申前请。上曰:「卿大节可嘉,朕不忍令卿去」。因论纳谏,公曰:「从谏人主之高致,陛下自登大位,虚怀受言,中外翕然,咸谓恢复之期指日可冀。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光武之杀韩歆,文皇之杀刘洎,终之实难」。诏举堪刑狱钱谷及有智略吏能各二人,公以张敦实昌永、周必达、李发、刘之柄应书。言者谓举李发、刘之柄非是,公坐贬秩二等。三求去,上不得已,从之,除敷文阁直学士,与外祠。辞行,言于上曰:「愿陛下规恢远图,任贤黜邪,理财训兵,抚鳏恤孤,然后布告中外,必报国雠,必归陵寝,必复故疆,以副太上付托」。上曰:「朕志也」。又问:「卿今何归」?对曰:「庐陵」。又赐通天犀带。又曰:「臣在岭海无所用心,妄意经学三十年,粗能训传」。上曰:「卿可进来」。既归,诏趣之,遂表进《易》、《春秋》、《周礼》、《礼记》解,命藏之秘书省。复奉议郎,以郊恩进封开国子,食益三百户。又复承议郎,除龙图阁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制有「身蹈东海,独仲连不欲帝秦;名重泰山,微相如何以强赵」之语。光尧天寿七十庆寿,湛恩转朝奉郎,进封开国伯,益邑三百户。公自收科至是,未尝以伐阅自言增秩也。诏吏部举行所宜得之官,特畀四秩,转朝散大夫,除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复以加恩进封郡侯,加食邑三百户。公复乞致仕,优诏不许,除端明殿学士。明堂合祭礼成,复增邑户三百,实封百户。淳熙六年十一月,召赴行在所,公辞焉。复力乞致仕,不许。公遂引疾,转朝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遂称笃,且极陈时病五事。上察公志不可夺,乃加资政殿学士致仕。明年夏五月,疾革,庚辰薨。不及家事,惟命诸子口授遗表,有「死为厉鬼以杀贼」之语。表闻,特赠通议大夫,年七十有九。诸孤卜以是岁冬十月丙午,葬于庐陵县之儒行乡松山原祖承务府君茔之右。公名德峻极,虏绝敬畏。丞相洪公适述其先忠宣公虏中事云:「皇太后以书归,曰胡铨封事此有之,知中国有人,益生惧心」。公于利不茍取。初,钦宗既祥及册隆兴皇后,公以职将事,皆赐金帛,再辞,必得请乃已。使海道日,赐金十镒,既归,或惎之以理生业者,悉以赒昏友之贫。其于君赐尚尔,故没齿先畴不益一亩。邃于礼学,冠昏丧祭,式礼迂叟,佛老梵呗,焚纸为钱,一切刬磢。四仲享先,设醴分膰,坐客百人,州闾耆老,不遗贱贫,挹𣂏必躬。投壶赋诗,杂以琴奕,往往申旦。睦族笃亲,庆予必诣,寒暑雨风,不为回车。居新兴时,尝名其室曰「澹」,盖取贾生「澹若深渊」之意,晚自号澹庵老人云。公居无事时,下心拱手,言恐伤人。独论国事,劲气正色,贯日袭月,奋以直前,不怵不恻,不疾不式,大节揭揭,细行斩斩,动容出辞,见者起敬。长身玉立,望之山如,即之春如。其为文章,骏奔轧忽,幽纷胶轕,隐帙奇字,旁揠远撷,初佔之者口呿语难,徐综其纬,理顺脉属,似肆实庄,若险实夷,韩碑柳骚,媲高俪沉,中兴以来作者寡二。笔画真隶,上规颜、蔡,铁屈石出,肖其作人。饭不重肉,一制十稔,而豆区饥民,棺歛道殣,退省其橐,屡空不赢。惟太中公,不货于啬,繄德之植,公实仪之。蓬山既逝,公字其子。岁在癸巳,潚以公任。孝友惟抵,忠义惟干。葰茂硕大,岂一朝夕。公有《澹庵文集》一百卷,《周易拾遗》十卷,《书解》四卷,《春秋集善》三十卷,《周官解》十二卷,《礼记解》三十卷,《经筵二礼讲义》一卷,《奏议》三卷,《学礼编》三卷,《诗话》二卷,《活国本草》三卷。娶刘氏,赠淑人,先公卒,中散大夫、荆湖南路提点刑狱敏才之女。子男五人:泳,承务郎,监江东淮西总领军马钱粮所太平惠民局,兼行宫杂卖场,淳熙二年卒于官,参政周公哀而铭之。澥,承事郎,监潭州南岳庙。浃、瀳,皆承务郎。冲,未命。女五人,适西昌严万全、福唐叶昌嗣、上饶方自厚、承务郎赣州兴国县丞王宗孟、将仕郎王藏。孙男六人:摫、矩、程、杙、杋、榗。女四人,长曰相孙,夭,馀皆幼。万里与公同郡,且尝从学。公将竁,万里以系官岭表,不得筑室于场。澥走书二千里,以公犹子承务郎致仕昌龄所述公之言行诡万里论次,将乞铭于参政周公,万里敬动哭而书之。谨状。淳熙七年九月日,门人朝奉郎、提举广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杨万里状。
论史官劄子(绍熙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八、《止斋先生文集》卷二二、《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七二(第三册第二七九○页)、《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尝具奏,窃见唐大顺二年二月敕吏部侍郎柳玭等修宣宗、懿宗、僖宗实录。始,丞相、监修国史杜逊能以三朝实录未修,乃奏吏部侍郎柳玭、右补阙裴廷裕、左拾遗孙泰、驾部员外郎李彻、太常博士郑光庭等十五人修之,踰年竟不能编一字。臣以此知史事至重,不宜以他官兼领。今史院检讨皆是兼局,更出迭入,有同传舍。至修撰,亦以从臣兼之,往往多近上眷渥之人。率不淹久,去掌机政,大槩一年之间,方议立条例,均分卷帙,而出院多矣。则一朝钜典,无由就绪。事大体重,岂容空过岁月?提领大臣须至取旨,立限奏篇,臣恐未免逐急率课,取具临时,草草逃责,而无以发明盛德大业,传信万世。要亦非秉笔者稽故之罪,而其势必至此者,无专官故也。近年李焘、洪迈,以待制相继修史,不领他事,而后《四朝国史》方及成书。以臣愚见,两制臣僚位望已贵,若委以史事,见谓冷局,不过一二年间,朝廷须更迁除,虽曰专官,未必久任。今职名中有秘阁修撰、右文殿修撰,并旧有史馆校勘等,正是三馆修书官名目,自郎察卿监补外之人,皆得除授。若将此二三职名置为史官,以二年为任,自史馆校勘之类供职,稍迁秘阁修撰,又稍迁右文殿修撰,在院少亦已五七年。俟有劳迹,虽就迁次对如李焘、洪迈,兼领可也。则是史官与郎察卿监可以驯至从班,事体略同。有专官之效,无冷局之嫌。庶几大典责成有人。况在祖宗朝,虽谏议大夫以上,皆带出为寄禄官,而以供职谏院者为谏官。则今以修撰为贴职,而以供职史院者为史官,盖旧章也,有何不可?臣愚不自度,妄论史事,唯陛下裁幸。
题彭忠肃公训子十箴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巽斋文集》卷一八
某生晚,不及识忠肃彭公,而幸得与公之孙婿后林先生为师友。后林生于庚申,第于庚辰,计其在甥馆时,去公未远,嘉言善行家人所传而国史所不尽书者必多接于见闻,每念当于从容问之,然聚散匆匆,殊不满愿。丙寅夏五月,先生书来,示公所制《训子十箴》,而公曰:「家迩年遭兵燹焚掠之祸,遗书少存者,孙某所宝惟此,不烬之玉也,读之凛然如在问一得三之列」。嗟乎!公当绍熙、庆元间,所论谏本仁义,至今炳如丹书,愠于群小,遇闵受侮,而私居义方之教,念世禄之所从,忧君恩之难报,使之谨身从事,下以无忝所生,上以不负天子,家庭片语,犹畎亩馀忠也。第一箴大意在柳玭《家训》上矣,公之子孙既世守不替,而故家流风渐被姻党,今后林先生之清修笃行,某心诚服之,忠肃公殁六十年,江乡师表犹有望也。鲁无君子,斯焉取斯,虽以某之不敏,亦将服膺希贤论世之诲,上溯渊源所自,而愿庶几焉。感叹之馀,敬书其末。六月八日己巳,后学欧阳某书。
跋彭和甫族讲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一六、《文山全集》卷一○、文山题跋
莆中有二蔡,其一派君谟,其一派京。传闻京子孙惭京所为,与人言,每自诡为君谟后。孝子慈孙之心固不应尔,亦以见世间羞耻事,虽为人后,犹将愧之。彭和甫之派来自博士齐,非玕后也。今其谱牒并二族为一本,为君谟之后,而引京以混之,人情固大相远哉!予闻晋沈劲耻其父陷于逆,致死以涤之,卒为忠义。唐柳玭有言:「门地高者,一事坠先训,则无异他人,是以脩己不得不至」。诸公皆劝和甫以自立。和甫而祖玕,犹当为沈劲;和甫而祖博士,柳玭之言得不勉乎哉!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其二百三十八 柳玭(戒子曰名门子孙稍有纤瑕十手所指生虽苟禄死何面目见祖先地下) 宋末元初 · 林同
五言绝句 押真韵
名父难为子,纤瑕即辱身。
直须留面目,他日见先人。
仇云轩训其子彦中廉访三绝句其孙今御史公度持以求诗 元 · 宋褧
五言绝句 押庚韵
柳玭著家法,马援述交情。
人称世济美,谁谓公惭卿。
木奴赋 明 · 车天辂
出处:五山集卷之一(延城车天辂复元著)
客有读古史氏者曰,古人云:“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种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又曰:“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若余者,无德以来之,无经以教之。欠箕裘之业,缺堂搆之基。惟有江头木奴数千,可以为后世之遗。惟尔子若孙,当以取足于衣食。其夜梦有数千丈夫,偃蹇形神,苍然气色。于于而来,离立而即。怒气勃勃欲吐,若有不自得。口不能言,请对以臆。粤若古之人,咸有取于百卉。或以色相,或以臭味。松柏之劲直,礼记比德于君子。芝兰之馨香,骚人托兴于贤士。莲隐逸以濯水,菊俊杰以凌霜。国老甘草,将军大黄。至若余者,璇枢之精,岁星之英。坐南国而不迁,禀烈气而坚贞。荆州锡贡,著于禹书之记。度淮为枳,见于周礼之志。屈子揭于楚颂,郭璞载于海经。食而不剖,敬君赐之晏婴。受而拜之,恩稽古之桓荣。乐不减于商颜,二叟仙棋。不敢尝而遗母,陆绩奇儿。长价李文饶之赋,增光庾子山之诗。相如赋上林之卢,周穆食瑶池之白。合欢异唐皇之蓬莱,愈病讶苏耽之仙鹤。经霜未熟,右军奉帖于三百。斫皮半空,左慈衒术于几千。嘉不取之虞愿,美纳直之柳玭。病则子美叹生意之少,珍则东坡咏罗帕之分。惊射覆镇西之客,怪寄书洞庭之君。是以江陵千树,衡岳万株。富等千户,色并三珠。庄叟论其可口,子美咏其分金。莫不隽我之味,剖我之心。独奈何夫子之蒿目,反以木而奴之。昔匠伯至于曲辕,不顾栎社之支离。然名之以散木,则栎社树见梦而有辞。謇予后皇嘉树,乃东南之美者。目以苍头者奚,吾深有憾于夫子也。主人曰:唯唯否否。子不闻乎,柳子愚其溪,郑人愚其谷。西极之水为弱,南方之川为恶。而况演洪范九畴之圣,佯狂为奴。得一诺千金之贤,髡钳为奴。任安为挟马之仆,卫青为食马之奴。词人命楚骚以奴仆,天子指处士以狂奴。然而号之者不以为嫌,受之者不以为辱。今子乃恶是名,岂欲争衡于百木之长松柏。非我敢辱子以舆儓,乃欲借资而徼福。况我乏程郑数百之家僮,无以为子孙之业。故暂屈吴楚之诸君,以备年年之取给。不然桑梓必敬,诗人歌之。丘木不斩,礼书录之。虽我子孙之贸贸,何敢于子奴虏使之。于是丈夫有一人,扬眉盱衡,正襟猎缨。抵掌顿脚,重为之扬㩁。子言则然,余亦有说。昔者平仲书楹之戒,德公遗安之意。不治垣屋者,岂非酂文侯之深智。清白传家者,乃是杨伯起之高义。疏太傅不以数百金立产业,恐为后叶之累。忠武侯虽以八百桑留成都,讵计可居之利。然则古之遗子孙者,以德不以木,以经不以奴明矣。今子徒知取衣食为利,不知教德经为贵。昔者不韦家僮万馀,无救迁蜀而死。季伦僮仆千人,何补奴辈利财。若然则刁间之奴未为益,王褒之僮未为灾。矧我山中数千丈夫,安肯伈伈伣伣于夫子之弱子孱孙者哉。祖龙封松,苍髯必不欲也。王绩官石,云根必不愿也。彼虽加之以大夫之名,犹且不屑就之。而况仆隶之贱贱者,且夫子苟欲以我辈为君子孙之计者,无宁友之云尔。何必辱之以奴隶然后为得也。子独不闻乎,草木为我俦,歌咏乎李谪仙。草木是亲情,篇章乎卢玉川。岂有登白玉之盘,为王公之羞者,甘心服役于藏获之下贱。无奈子徒闻鱼婢雁奴之称,乃待我之浅鲜。主人于是,神茹色蕊。𢠵惘靡徙,强颜而谢。惵然而愧曰:余既言耄,妄有所论。古语不诬,利令智昏。只知以子为利,不料以子为辱。微子之谈,余何能谷。其始自今,无复云云。岂敢曰木奴,当更曰木君。丈夫者欣然而去,主人乃欠伸而已。
清阴相公挽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出处: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一散地录
太白东南镇,晶光禀得专。
贞松生郁郁,仙鹤下翩翩。
宅相流风远,家声积庆绵。
槐阴满庭畔,棣萼耀堂前。
气度闻黄宪,箴规见柳玭。
中心元自静,外物可能牵。
皎洁寒空月,澄虚止水渊。
扶摇搏九万,变化击三千。
合隐金门邃,宜盛玉署妍。
亨衢高步武,华贯早腾迁。
争睹骅骝骋,宁忧杞梓颠。
孤芳本多忌,瑰宝竟难捐。
贾傅长沙谪,相如蜀使偏。
题舆塞俗易,衣绣岛徭蠲。
流坎惟随地,行藏已任天。
清标蔼时论,雅望冠朝贤。
艺苑宏词阐,骚坛老将权。
班杨文博发,游夏学穷研。
碑碣森凡例,天人入贯穿。
明珠散丘垄,黄绢遍山川。
琼律飞花笔,银钩落彩笺。
铿锵协韶濩,挥洒起云烟。
对垒谁相抗,长驱莫或先。
诏颁纶綍焕,藩傧锦袍鲜。
紫吐关河气,红浮幕府莲。
皇华看动目,流辈绝差肩。
秀句儿童诵,清名里巷传。
承明直还厌,下邑养仍便。
麦播村氓颂,蒲为太守鞭。
珠还合浦海,歌杂武城弦。
投绂斑衣戏,攀辕白叟填。
棘栾庐忽倚,孺慕食犹饘。
痛矣彝伦斁,嗟哉域内瘨。
群凶方翕翕,万姓正睊睊。
钳网何由脱,衣冠尽可怜。
宫幽忍母废,釜泣急箕燃。
圣作兴殷道,时清美汉宣。
龙光及耆旧,鸿硕并招延。
近侍扬休命,敷心捧御筵。
争称山有虎,复见水朝燕。
素志平生壮,黄河八月沿。
剑亲思季札,槎泛忆张骞。
闻变危衷激,催归使事竣。
鹓鸿间鸾凤,鸟雀畏鹰鹯。
风裁堕丰屋,威棱恕小愆。
主盟提两馆,曳履秉三铨。
藻鉴明诸品,瀛洲领彻仙。
须教分淑慝,其奈异方圆。
进退何常也,柴荆即有焉。
云谁招祸衅,却遣奋戈鋋。
车驾离宸极,兵尘迫庙堧。
舟师失保障,堞卒寄层巅。
列郡无投袂,浮图孰射砖。
纷纷万事惨,耿耿百忧煎。
主辱方危急,公来自野田。
羞将千里畏,拟覆入溟湔。
海内双胡氏,围中一鲁连。
存亡形势异,节义弟兄全。
北望朝端隔,南投岭外跧。
刚肠逢媢嫉,正气值迍邅。
笃敬犹行貊,馨香不受膻。
羊看苏武牧,舆笑贯高箯。
煖感貂裘赐,寒轻雪窖毡。
前星荷临照,残腊脱拘挛。
秋苑飞霜雁,春湾拜杜鹃。
笳鸣傍荒戍,缶击抱幽悁。
北海重罹日,西河再到年。
麒麟终远迹,蛟鳄谩飞涎。
玉入炎逾栗,金经鍊更坚。
神明知有护,来复又何遄。
小筑依三亩,高风动八埏。
艰虞须宿德,位置且台躔。
绿野寻初服,红尘谢世缘。
苍梧巡遽断,赤子痛均缠。
大老奔趋哭,丕承益致虔。
登崇先隐逸,辅相贵陶甄。
悼俗浇漓甚,哀民疾苦骈。
赞襄期至理,谣诼妒连娟。
杂佩因纕蕙,行吟敢怨荃。
呜呼捲霖雨,寂寞卧林泉。
乔岳人皆仰,沈痾药未痊。
丹忠遗短疏,青简想新编。
震悼摧梁木,群悲罢市廛。
搢绅相叹息,韦布尽悽然。
客吊封丘宅,儒倾学舍员。
才惊龙尾动,倏报雁行联。
万古长江在,层霄白日悬。
殁何斜敛布,生素不言钱。
踰耋膺仁寿,归全认道玄。
松楸谐夙愿,咫尺到先阡。
少小叨推奖,提携眷病孱。
唱酬同异域,薰炙久穷边。
敢有贪天意,徒偕往日旋。
点班惭簸秕,搦管愧如椽。
猥下迎徐榻,曾回访戴船。
前秋掺手别,今夕断肠篇。
雨巷喧栖雀,风林咽暮蝉。
捡诗开箧笥,掩卷掷丹铅。
绪业芝兰长,馀光琬琰镌。
东流有溪水,涕泪共潺湲。
寄魏念庭宪副 其三 清 · 沈德潜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出处:归愚诗钞卷十六
甲子重经气尚豪,感时中夜首频搔。
青天有问偕吾党,白首同归笑汝曹(谓排挤诸人。)。
阅世险如穿虎峪,注书细比析牛毛(注《大易》《老》《庄》等书。)。
还闻柳玭规儿子,莫负从前门第高。
阅邸抄有感 清 · 赵翼
出处:瓯北集卷四十二
长乐老人负重望,其子乃习俳优唱。
茶陵阁师正台阶,其子花街又柳街。
从来名臣后不振,非关国家赏延吝。
即今故相垂鸿猷,九重念旧恩礼优。
方倚将门用赵括,谁知相府无条侯。
偾军败检一年内,荷戈万里双长流。
朝廷虽存十世宥,岂得屈法蠲瑕尤。
呜呼,盖代忠勋尚如此,家运由来不由己。
何况书生福命悭,敢冀构堂能济美。
柳玭枉著训传家,陶令不必诗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