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开元十六年,帝自择廷臣为诸州刺史许景先虢州源光裕郑州寇泚宋州,郑温琦邠州,袁仁恭杭州,崔志廉襄州李升邢州郑放定州蒋挺湖州,裴观沧州,崔诚遂州。凡十一人行,诏宰相诸王御史以上祖道洛滨,盛供具,奏太常乐,帛舫水嬉。赐诗令题座右,且给笔纸,令自赋焉。) 盛唐 · 李隆基
 押阳韵
引用典故:爱人如伤
眷言思共理,鉴梦(一作古)想维良。
猗欤此推择,声(一作评)绩著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
视人当如子,爱人如伤
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
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
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
恤茕且存老,抚弱复绥强。
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
郊庙歌辞 祭汾阴乐章 顺和尚书右丞源光裕作) 盛唐 · 源光裕
四言诗 押质韵
方丘既膳,嘉飨载谧。
齐敬毕诚,陶匏贵质。
秀毕(一作簠)丰荐,芳(一作芬)俎盈实。
永永福流,其升如日。
唐故通议大夫行嶭王友柱国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766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孔悝有彝鼎之铭。
陆机有祠堂之颂。
皆所以发挥祖德。
敷演家声。
故君子之观其铭也。
既美其所称。
又美其所为。
无而称之。
是诬也。
有而不述。
岂仁乎。
论而撰之。
敢不祗惧。
君讳惟贞。
字叔坚
其先出于颛顼之孙祝融
孙安为曹姓。
其裔邾武公
名夷甫
字颜
子友。
别封郳为小邾子。
遂以颜为氏。
多仕鲁为卿大夫。
孔门达者七十二人。
氏有八。
战国有率斶。
秦有贞。
汉有异肆安乐。
其后丧乱。
谱牒沦亡。
魏有斐盛。
字叔台
青徐二州刺史关内侯
始自居于琅琊临沂孝悌里。
广陵太守给事中葛绎贞子讳钦
字公若
精韩诗礼易尚书
学者宗之。
汝阴太守护军袭葛绎子讳默。
字静伯
侍中光禄大夫西平靖侯讳含
字宏都
元帝过江。
巳下七叶。
葬在上元幕府山西
侍中光禄勋西平定侯讳髦
字君道
事具孝行传。
生州西曹骑都尉西平侯讳綝
字文和
宣城太守御史中丞讳靖之
字茂宗
巴陵太守度支校尉讳腾之
字宏道
善草隶书有风格。
梁武帝草书评云。
腾之贺道力并便尺牍。
少行于代。
辅国江夏王参军讳炳之
字叔豹
以能书称。
生齐持书御史兼中丞讳见远
字见远
和帝被弑。
恸而绝
梁武深恨之。
事见梁周北齐书。
镇西记室参军讳协
字子和
感家门事。
义不求闻达。
元帝著怀旧诗以伤之。
撰晋仙传五篇。
日月灾异图两卷。
文集二十卷。
见梁书。
北齐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平原太守东宫学士讳之推
字介
著家训二十篇。
冤魂志三卷。
證俗字音五卷。
文集三十卷。
事具本传。
黄门兄之仪。
御正史中大夫麟趾学士。
隋文辅政。
不署矫诏。
索玺又拒之。
出为集州刺史新野公。
后朝朔望。
引之御榻曰。
见危授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
古人所重。
何以加卿。
事具周书。
弟之善。
子孙见于后。
黄门生皇秦王记室讳思鲁
悯楚游秦小。
记室字孔归
君之曾祖也。
司经校书东宫学士
率子弟奉迎义旗于长春宫
瓜州
仪同
博学善属文。
自为父集序。
国史称温大雅在隋。
与思鲁同东宫
彦博与悯楚直内史省
彦将时与游秦同典校秘阁
二家兄弟。
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
氏为优。
其后职位。
温氏为盛。
温氏谱亦载焉。
生勤礼。
字敬
君之祖也。
幼而朗悟。
识量宏远。
工于篆籀。
尤精诂训。
解褐校书郎
与两兄弟师古相时时为宏文崇贤学士
弟育德又于司经校定经史。
当代荣之。
太宗尝令师古赞崇贤学士
以兄弟。
特命萧钧赞之曰。
依仁服义。
怀文守一。
履道自居。
下帷终日。
德彰素里。
行成兰室。
鹤钥驰誉。
龙楼委质。
著作郎修国史夔府长史
虢州刺史
生昭甫敬仲殆庶无恤少连务滋辟强。
昭甫字周卿
君之父也。
幼而颖悟。
尤明诂训。
工篆籀草隶书。
内弟殷仲容齐名。
而劲利过之。
特为伯父师古所赏重。
每有著述。
必令参定。
尝得古鼎二十馀字。
举朝莫识。
尽能读之。
高宗侍读曹王属。
华州刺史
真卿表谢。
肃宗批答。
卿之乃祖。
当为硕儒。
既高倚相之能。
遂有臧孙之后。
不坠其业。
在卿之门。
生我伯父讳元孙暨君。
伯父聪颖绝伦。
尤工文翰。
进士
考功郎刘奇特标榜之。
由是名动海内。
累迁太子舍人
玄宗监国
专掌令画。
尝和游苑诗。
批云。
孔门称哲。
宋室闻贤。
翰墨云捷。
莫之与先。
历滁沂濠三州刺史
秘书监
君仁孝友悌。
少孤。
育舅殷仲容氏。
蒙教笔法。
家贫无纸笔。
与兄以黄土扫壁本石画而习之。
故特以草隶擅名。
天授元年
糊名考试。
判入高等。
以亲累授衢州参军
盈川令杨炯信安桓彦范相得甚欢。
又选授洛州温县永昌二尉。
每选皆判入高科。
侍郎苏味道以所试示介众曰。
选人中乃有如此书判。
嗟叹久之。
遂代兄为长安太子文学
以清白五为察访使魏奉古等所荐。
五邸初开。
盛选僚属。
拜嶭王友柱国
伯姊御史大夫张知泰鲁郡夫人亡。
将葬。
数家占君不利临圹。
君哭而拒之曰。
岂有亡手足之痛。
牵拘忌而忍自绝乎。
弗从。
其年七月才生明。
遘疾而殁。
教义者隐而伤焉。
会稽贺知章陈郡殷践猷吴郡陆象先上谷寇泚河南源光裕博陵崔璩友善。
事具陆据所撰神道碑。
累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
真卿表谢。
肃宗批答云。
卿之先人。
德行优著。
学精百氏。
艺绝六书。
频擢甲科。
屡升循政。
曳裾王府。
名右
载笔春宫。
道高徐阮。
既而寿乖华发。
器纡青云
业载史臣。
庆传令子。
追存盛美。
褒赠崇班
且旌善于义方
俾扬名于有后。
濠州春卿杲卿曜卿旭卿茂曾
春卿工词翰。
倜傥有吏才。
苏颋茂才偃师丞。
杲卿文理清峻。
所居有声。
太常丞常山太守
禄山反。
擒其心手。
土门
卫尉卿兼中丞
城陷。
杲卿叱詈之。
遂被钩舌支解而终。
赠太子太保
谥曰忠节
真卿表谢。
肃宗批答云。
自羯胡猖狂。
入我河县
所在官吏。
多受迫胁。
卿兄以人臣大节。
独制横流。
或俘其谋主。
或斩其元恶。
当以救兵悬绝。
身陷贼廷。
旁若无人。
历数其罪。
手足寄于锋刃。
忠义形于颜色。
古所未有。
朕甚嘉之。
曜卿工诗书草隶。
十五以文学崇文馆
淄川司马。
旭卿善草书。
允山令。
茂曾好属文诂训。
仁厚绝众。
犍为司马。
君生阙疑允南乔卿真长幼舆真卿允臧。
阙疑仁孝有吏能。
精诗传。
善剖判。
杭州参军
允南仁孝有清识。
工诗。
人多诵其佳句。
善草隶。
春卿杲卿曜卿同日于铨庭为侍郎席建侯所赏。
达奚珣荐为左补阙
真卿时为殿中。
正至。
三拱法座舞蹈。
而衣袂相接者三。
允南赋诗云。
谁言百人会
兄弟也沾陪。
历殿中膳部司郎中国子司业金乡男
乔卿仁和有吏干。
富平
真长清直早世。
幼舆方雅有酝藉。
通班汉。
左清道率府兵曹
真卿早孤。
蒙伯父暨允南亲自教诲。
进士
校书
制举醴泉
陟清白长安
三院御史
四为大夫
六为尚书
再为采访节度
礼仪使光禄大夫鲁郡
允臧敦质孝悌。
有吏能。
制举延昌
监察充朔方衣资使殿中三为侍御史中允江陵少尹荆南行军。
濠州及君孙。
泉明。
佐父开土门
彭州司马
威明
邛州司马
季明
子干
沛。
翊。
颇。
诞。
及外孙博野尉沈盈卢逖。
并为逆胡所害。
各蒙赠五品京官。
浚。
好属文。
翘。
华。
正。
𩓥。
慈明。
都水使者
𩓥好五言。
校书
颋。
仁孝方正。
明经
大理司直
岭南营田判官
执丧九日不食。
颉。
河阳
顗。
凤翔参军
颇。
工小楷。
洗马
颃。
恭仁。
奉礼郎
并早丧逝。
纮。
方义主簿
暨觏。
并没蛮。
袭明。
微明。
德明。
未仕。
通明
获嘉
将明。
昌明
克明
崇文明经
卫密标榜之。
翙。
有德行文词。
华原主簿
准。
溧水
觌。
颇工文。
襄阳
觐。
有文行。
文进士
颢。
仁友清白。
常熟
封金乡男
颖。
清介勤学。
侍郎蒋洌赏其判。
京兆兵曹
袭金乡男
岫。
仁纯。
常熟主簿任城男。
颀。
浚仪
颂。
清源
顶。
干办
府法曹
愿。
长厚清白。
朝邑
頵。
左率仓曹
硕。
秘书正字
颒。
有吏干。
歙州录事参军曲阜男。
䪻。
好为诗。
富阳
禺。
好为文。
常州参军
并粗有所立。
君之诸祖父群从。
扬庭。
颐。
侍读
强学。
益期。
学士
中和
至诚。
敬仲
大智。
温之。
澄之。
澹之。
搢。
挺。
援。
撰。
温。
泳。
陵。
明经
康成
强学。
希庄
日损。
隐朝。
邻几。
知微。
舒。
说。
顺。
胜。
式宣。
韶。
进士
制举有意中和趋庭希庄刺史
利仁。
明天文。
欣期。
元淑
景灵。
校书
光庭。
注后汉书。
嘉宾。
千里。
升庠。
匡朝。
怡。
滔。
浑。
允济。
搢。
逸。
觌。
不器。
防。
有文词。
博古。
少连
恭敏。
惇学行。
敬仲温之以孝闻。
润。
有风义。
晃。
鏻。
邈。
迢。
以清白称。
其馀咸著官族
不获悉数。
洪惟累祖之耿光丕业。
有若子泉宏都之德行。
巴陵记室之书翰。
特进黄门之文章。
秘监华州之学识。
肇自鲁国
格于圣代。
纷纶盛美。
遂举集于君。
君能述遵前人。
不敢失坠其志事。
以忝聿修
宜其克飨尊荣。
为清庙不祧之主。
真卿幸承遗训。
叨受国恩。
既受无疆之庥。
敢扬不朽之烈。
铭曰。
系我宗。
邾颜公。
子封郳。
鲁附庸。
孔圣
浴沂风
刺青徐。
给事中
护营
渡江枫。
侍兄疾。
感蛇童。
邻火断。
珥貂重。
施七叶。
传孝恭。
武骑都
尉司从。
便尺牍。
继鱼虫。
恸君难。
愤而终。
记室
湘东
御正
凛移忠。
黄门
擅文雄。
三韶长。
东宫
穆叔
史牢笼。
华州
诂训通。
秘监
盛名鸿。
少保
文翰工。
莅畿赤。
五褒崇。
望苑
友桂丛。
三超赠。
储宫
流光盛。
庙貌融。
永不祧。
垂无穷。
乞严择亲民之官状 宋 · 高斯得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四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二
臣闻人君以眇然一身,临四海九州之大,而欲含气之属,视听之类,咸乐其生,岂一手一足之所致哉!
故建万国,亲诸侯,使之协比其民,拊循和辑,不困不伤,然后司牧之职尽,而无负于上天之畀付矣。
唐虞岳牧,三代封建,皆由此道,雍熙泰和之治,呜呼盛哉!
自罢侯置守以来,英君谊辟欲有为于天下者未尝不以此为先务。
汉之文帝孝宣,唐之太宗、明皇是已。
臣请置三君而以圣问之所及者论之。
开元之初明皇厉精为治,承则天残酷之馀,慨念民生新免毒螫,思有以抚摩而绥靖之,故孜孜以遴选牧守为急。
开元十三年,帝自择诸司长官有声望者,吏部侍郎许景先兵部侍郎寇泚尚书左丞杨承令大理卿源光裕等十一人为刺史,诏宰相诸王御史以上祖道洛滨,盛具奏太常乐,帝亲御翰墨,以十韵诗赐之,德意宣备,恩光赫奕,牧民之吏歆艳叹息。
人君意向如此,宜乎四海之内乡风而听,随流而化。
开元三十年之治比迹文景,庶几,岂倖而致哉!
惜乎始勤终怠,一惑女德,初心遽移,天宝之后,牧守不复亲择,贪暴横行,为百姓苦,唐业衰矣。
臣尝谓人主欲治天下,当先治其心,君心一正,众欲尽除,聋者司视,瞽者司听,一意于民,宁有进锐退速之患哉!
尽此道者,惟我孝宗皇帝乎?
在位二十八年,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富贵崇高之奉一毫不入于心,故夙寤晨兴,尽思极神,惟忧民而已。
尝曰:「朕一日须行天下一两遭」。
而于精择郡守,尤极留意,选德殿置金漆大屏,列天下郡守名其间,朝夕省阅,辅臣进拟,必问其行治才术,穷极根柢,惧大臣之私也。
除目必列乡贯于前,尝谓王淮等曰:「郡守之任,卿等宜精择,若至朕前有所拣退,则怨归于朕矣」。
至于臧否之法尤极其精,命监司岁终具所部郡守定其治状,分为三等,曰臧、曰否、曰平,臧者陟之,否者绌之,平者置而不问,帅守不以时上,虽尝相位者亦不免于罚。
乾、淳之治,吏称民安,终始如一,岂区区唐帝之所可同日而道哉!
今日宅生之寄,选诸所表,亦既尽心尔矣,然田里之间犹有叹息愁恨之声,视乾、淳盛际不能无愧,故臣略举陛下家法大概为献,惟陛下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