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授白敏中邠宁节度使制 唐 · 沈珣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
门下。昔孙宏以儒学进身。宠兼裂土。邓禹以勋庸著效。仪比三司。是皆内外同规。古今所重。再扬新命。允属元臣。特进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招讨山南平夏招抚党项兵马都统制置等使白敏中。才智可以赞元功。诚明可以匡大务。事君惟恐不尽。守道惟恐不逊。而能以无心为待物之心。以无用为当官之用。朕君临之岁。首付台衡。六更星霜。勤节如一。自羌戎犯塞。师旅屯边。招怀莫来。征伐无状。爰用命尔。往其镇之。果能潜移枭獍之心。坐络豺狼之首。始自夏半。及于秦正。大建功劳。克宁烽驿。终此诚意。非卿而谁。今封部既清。是用休尔之讨伐。马牛皆散。是用罢尔之统临。不移论道之荣。更帖持衡之贵。纂乃旧事。对予勤怀。可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邠宁节度观察使。
授白敏中西川节度使制 唐 · 沈珣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
门下。寅亮天工。既称星琯。葺宁戎塞。颇茂功庸。信出入之有劳。顾优崇而宜及。况梁岷巨镇。全蜀奥区。有彭濮之富饶。带巴峡之险要。非图旧德。难洽新恩。邠宁节度使白敏中。岳降英灵。时推才杰。周旋文雅。城府宽宏。久侍禁闱。备流声绩。及居钧轴。颇茂芳猷。朕起滞淹。网罗贤彦。外野无孤鸿之响。归轩有连茹之征。扬于王庭。郁矣皇士。莫匪尔绩。动契予衷。洎羌寇凭陵。殿兹西土。戎丑敛路。栅堡相望。既收功于郇邠。宜移旆于井络。于戏。勿以地远而怠于躬亲。无以位高而忽于微细。勖思后效。无替前劳。懋哉懋哉。服我成命。
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从殿中侍御出副邠宁) 唐 · 白居易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想尔到边头,萧条正值秋。
二年贫御史,八月古邠州。
丝管闻虽乐,风沙见亦愁。
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 唐 · 白居易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
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始予进士及第,行简次之,敏中又次之)。
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
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丝纶。
送敏中归豳宁幕 唐 · 白居易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六十衰翁儿女悲,傍人应笑尔应知。
弟兄垂老相逢日,杯酒临欢欲散时。
前路加餐须努力,今宵尽醉莫推辞。
司徒知我难为别,直过秋归未讶迟。
和敏中洛下即事(时敏中为殿中分司) 唐 · 白居易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昨日池塘春草生,阿连新有好诗成。
花园到处莺呼入,骢马游时客避行。
水暖鱼多似南国,人稀尘少胜西京。
洛中佳境应无限,若欲谙知问老兄。
送敏中新授户部员外郎西归 唐 · 白居易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千里归程三伏天,官新身健马翩翩。
行冲赤日加餐饭,上到青云稳著鞭。
长庆老郎唯我在,客曹故事望君传。
前鸿后雁行难续,相去迢迢二十年(长庆初,予为主客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去今二十一年也)。
滑州明福寺新修浮图记 唐 · 白敏中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唐乙巳岁。帝命司空陇西公作藩于滑。公既至。问甲士以安。问文吏以理。问黎人之疾苦。翊月之后。既安且理。而无疾苦。明年夏五月暇日。公与监军军倅宾介游于佛寺。寺号明福。因询明福之义。有僧定俊曰。冥报记云。隋开皇年中。滑人杜明福妻齐氏。尝读法华经。没后为崔氏男子。名彦武。至仁寿四年。崔年三十。为滑守。一日。了然通前生事。顾谓从者曰。吾昔为此郡人妇。今知家处。因乘马抵城闉。入修巷。指门而呼杜氏。明福老矣。疾出拜迎。崔入门先升堂。指东壁圬墁之隆处。谓明福曰。吾昔所持经众金钗。藏于此第七卷。纸末火宇灭。今每念至此。常不终卷。因坏垣。果得经并钗。其未处咸如说。复指庭前树曰。吾常断发。置诸穴中。取之又得。明福殆不胜情。云皆亡室之所遗记也。比计物故之日。及生之年。略无差焉。噫。灵验应兆既如彼。存没契会又如此。感叹久之。遂请施宅为寺。崔即日为之上言。请置寺。因号明福。由是起殿中虚屋。周廊回回。前三其门。庭二其台。架危楼以声钟。植修茎以飞幡。界宇峻严。宛如鹫山。于兹三百有馀年矣。公异其事。惜无铭记。遂勒石以载。既而出家财。修浮图。贾彼馀力。因其隙时。人乐就役。物无枉耗。越七月。浮图成。峻层孤危。高无有伦。压地贯天。泉缩石低。铁轮周回。风铎四鸣。军城用为壮观。公命敏中援笔以记。敏中蹶然而起曰。释氏之教。其来久矣。汉魏以降。复煽而炽。其教以禅定慈忍报应斋戒为事。亦以是诱掖人心。辅助王化。何者。先王恭默无为之道。乃禅定乎。忠恕恻悯之训。乃慈忍乎。惩恶劝善之法。乃报应乎。防欲闲邪之礼。乃斋戒乎。分其教而则殊。归于礼而何异。子不语怪力乱神。恶其人之惑也。今崔氏之应。足彰福善之理。焉可同怪神乎。故得直而书之无愧词。于戏。公不至寺。谁表其异。寺不公值。谁为之记。时也皇帝之代。宝历二祀。白露之秋。八月癸未。因其异而致其施。施乎施(疑)而增其圯。后之人兮。知我公修浮图之义。
卢发(白敏中镇荆南,杜蕴廉问长沙,发为从事,致聘焉,酒酣傲睨,白公不怿,改令,卢荅云云,公极欢而罢。) 其一 唐 · 不详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阙掌洪炉。
少年从事誇门第,莫向尊前气色粗(白)。
卢发(白敏中镇荆南,杜蕴廉问长沙,发为从事,致聘焉,酒酣傲睨,白公不怿,改令,卢荅云云,公极欢而罢。) 其二 唐 · 不详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十姓胡中第六胡,文章官职胜崔卢。
暂来关外分优寄,不称宾筵语气粗(发)。
和白敏中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呈上 唐 · 魏扶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引用典故:左衽
萧关新复旧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鲜。
戎虏乞降归惠化,皇威渐被慑腥膻。
穹庐远戍烟尘灭,神武光扬竹帛传。
左衽尽知歌帝泽,从兹不更备三边。
洗雪南山平夏德音 唐 · 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一
平夏南山。虽云有异。源流风俗。本实不殊。我国家累圣以来。许居内地。久奉声教。亦立功劳。朝廷抚绥。常布恩信。近者边陲之帅。制御乖方。遂有凶悍之徒。不率父兄之教。或侵暴州镇。或攻掠道途。告谕罔悛。猖狂颇甚。朕君临区宇。深念黎元。凡曰含生。皆同赤子。但欲为人除害。固非黩武佳兵。每睹杀伤。深多悯恻。是以去年洗雪平夏。驱除南山。及闻穷困无归。复有怀来之意。遂令白敏中李安业分统诸军。先示招携。仍加训练。但知非则赦免。不得巳则诛锄。王者之师。义实在此。近得敏中状申。南山尽愿归降。沥恳输诚。惟思展效。请般运粮料。乞保护封疆。阅其奏章。深惬朕意。比者或有剽劫。必推南山。南山或有寇扰。亦指平夏。既相非斥。互说短长。终难辨明。祗益仇怨。今则并从洗雪。咸许自新。但能各务安全。递相劝勉。保其生业。绝彼侵踰。从前所有愆违。自此一切不问。惟盐州深居沙塞。土乏农桑。军士运粮。须通商旅。沿路堡栅。事须修营。今委李安业依朝廷制置。差兵建筑防守。尤恐部落心怀疑虑。委令李安业驻军塞门。朕之屈法从人。斯为极矣。若执迷不返。干犯国章。后悔难追。深宜自省。
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公以致仕刑部尚书年七十五会昌六年八月薨东都。赠右仆射。十一月遂葬龙门。子景受。大中三年自颍阳尉典治集贤御书。侍太夫人宏农郡君杨氏来京师。胖胖兢兢。奉公之遗。畏不克既。乃件右功世。以命其客取文刻碑。文曰。
公字乐天。讳居易。前进士避祖讳选书判拔萃。注秘省校书。元年对宪宗诏策。语切不得为谏官。补盩厔尉。明年试进士。取故萧遂州浣为第一。事毕。帖集贤校理。一月中诏由右银台门入翰林院。试文五篇。明日。以所试制加段佑兵部尚书领泾州。遂为学士右拾遗。满将拟官。请椽京兆。以助供养。授户曹。时上受襄阳荆州入疏献物。在约束外。公密诋二帅。且曰非善良。后虽与宰相不厌祸。其后礼官竟以多杀不辜谥于頔为厉。李师古袭父事逆。务作项领。以谩侪曹。上钱六百万。赎文贞故第。以与魏氏。公又言。文贞第正堂用太宗殿材。魏氏岁腊铺席。祭其先人。今虽穷。后当有贤。即朝廷覆一瓦。魏氏有分。彼安肯入贼所赎第耶。上由是赐钱直券。以居其孙。在职三年。每宴见。多前笏留上辇。是否意诏。湔剔抉摩。望及少年。见天下无一事。五年会忧。掩坎庐墓。七年以左赞善大夫著吉。武相遇盗殊绝。贼弃刀天街。日比午。长安中尽知。公以次纸为疏。言元衡死状。不得报。即贬江州。移忠州刺史。穆宗用为司门员外。四月知制诰。加秩主客。真守中书舍人。叙绯。受旨起田孝公代衡阳。孝公行赠钱五百万。拒不内。燕赵相杀不已。公又上疏列言河朔畔岸。复不报。又贬杭州。既至。筑堤捍江。分杀水孔道。用肥见田。发故邺侯泌五井。渟储甘清。以变饮食。循钱塘上下。民迎涛祠神。伴侣歌舞。徙右庶子。出苏州。授秘书监。换服色。迁刑部侍郎。乞官分司。得太子宾客。除河南尹。复为旧官。进阶开国。九年除同州。不上。改太子少傅。申百日假。又二岁得所薨官。白氏由楚入秦。秦自不直杜邮事。封子仲太原。以有其后。祖某。巩县令。考季庚。襄州别驾。赠太保。一女妻谭氏。始生公七月。能展书指之无二字。纵横不误。既长。与弟行简俱有名。故李刑部建庾左丞敬休友最善。家居以户小饮薄酒。朔望晦辄不肉食。携邓同韦楚。白服游人间。姓名过海。流入鸡林日南有文字国。为中书舍人三日。如建中诏书。上郑公覃自代。后为相质直。文宗时。文贞公果有孙起使下。数岁至谏议大夫。贤可任。为今上御史中丞。他日。景受尝跪曰。大人居翰林。六同列五具为相。独白氏亡有。公笑曰。汝少以待。其曾祖弟今右仆射平章事敏中果相天子。复宪宗所欲得开七关。城守四州。以集巨伐。仲冬南至。备宰相仪物。擎跪斋栗。给事寡嫂永宁里中。有兄弟家指向健慕。以信公知人。集七十五卷。元相为序。系曰。
公之先世。用谈说闻。肃代代优。布踪河南。阴德未校。公有弟昆。本枝不摇。乃果敷舒。匪骼匪臑。噫其醇腴。于乡洎邦。取用不穷。天子见之。层陛玉堂。徵徵其中。上汰唐禹。帝为辇留。续绪襞缕。岁终当迁。户曹是取。煜白其华。㬭不痕缁。用从弃遣。至道天子。畴谁与伍。率中道止。纳笔摄麾。绰三郡理。既去刑部。倏东其居。大尹河南。剪其暴逋。君有三辅。臣有四亩。臣衰君强。谢不堪守。翊翊伸伸。君子之文。不僣不怒。惟君子武。君子既贞。两有其矩。孰永厥家。曾祖之弟。坤柄巽绳。以就大计。匪哲则知。亦有教诏。益裒其收。揠莠而导。刻诗于碑。以报百世。公老于东。遂葬其地。
奉和白敏中圣道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呈上 唐 · 马植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舜德尧仁化犬戎,许提河陇款皇风。
指挥䝙武皆神算,恢拓乾坤是圣功。
四帅有征无汗马,七关虽戍已韬弓。
天留此事还英主,不在他年在大中。
授白敏中宏文馆大学士等制 唐 · 懿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三
门下。朕初承天序。方崇政源。属在辅臣。兼领重职。况仙宫至严。专总尤切。儒林之盛。分列掖垣。良史之能。必归惩劝。将欲比肩上古。耀美一时。克副旁求。允膺茂典。特进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白敏中。气禀岳灵。道洽王佐。致君之志。发于深诚。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谯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夏侯孜。材为国桢。望贯人表。济物之用。彰于重任。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护军乐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蒋伸。识蕴生知。众推邦杰。徇公之操。本乎进思。并词峰峭拔。高踰列岫。学海深奥。远含百川。邃彼岩廊。付以衡轴。动有宏益。居然矩仪。叶心而和平。造膝而启沃。式谐佥议。能弼予违。□乃知功信无与让。是用思阐元化。冀扬清静之规。弥在立言。更伫刊削之妙。愈(疑)其讨论□必以化成为先。副我虚襟。咸佩嘉命。敏中可兼充太清宫使宏文馆大学士。□馀各如故。主者施行。
授孙储邠州节度使制 晚唐 · 裴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一
门下。惟彼邠郇。连城咸镐。杂华夏羌浑之俗。有公刘后稷之风。地控三州。境延千里。抚兹疲俗。允属名臣。某官磊落乔松。晶明片玉。以雍睦作理家之本。用诗书为干禄之基。信厚难窥。端庄不倚。动皆顾行。王远每耻于妄言。志切导人。季路罕闻于宿诺。明镜利剑。高谢尘埃。止水秋山。居为圭表。自拔于侯府。选在明庭。心惟业官。举不避事。广明中。盗侵关辅。兵满京师。恭惟先皇帝远幸右蜀。尔则佐彼上相。首诛助桀之人。赞我元勋。大挫吠尧之党。尔后一麾出牧。双节升坛。安人得贤太守之风。训兵尽真将军之令。龚黄并驾。管乐齐肩。謺是功庸。宜臻显贵。眷乃巨屏。素号名藩。爰自前朝。必求名帅。郭子仪以山河之誓。戡定多难。白敏中用廊庙之尊。经营薄伐。近则荐其丧乱。方苦流亡。将欲戢彼干戈。保其生聚。朕意念人。惟尔所宜。静以抚封。俭而植己。吊彼凋残之后。宏其惠爱之诚。副我殷忧。伫尔苏息。大司空贵秩。左光禄崇阶。亦遣进封。皆劝为理。苟孤委任。其如法何。
答胡旦书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咸平集》卷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
秀才即先辈:人来得书,窃知宁适,慰悦之外,感荷良深。兼蒙见招,俾与文会,良期美信,莫尚于兹,甚善甚善!余念自出蜀至咸、镐间,今已六稔,再迁家,两遇权停贡举,羁旅中支离契阔,幽忧愁辛,大丈夫壮节殆亦销烁。今吾子书中怜余家贫援寡,久住关辅,乃知我者也。古人所重者交结,翼道佑德,激切奋发,何莫由斯。故吕布、袁遂为奔走之交,晋文、介推为急难之友,垂在信史,有志者慕之。余每自惟,无英才大略以为慷慨事,又无嘉辞优学以为君子儒,而吾子过听虚名,相厚之甚也。往年得澶渊之书,前岁偶渭北之会,今春得夷门之信,适足见惠然相顾之情也。《易》不云乎:君子定其交而后求。《语》不云乎:君子以文会友。古乐府有《结客少年场》。今三者君皆兼之,恭佩徽音,敢不勉信与学,以为奉交之职也。古人云:易失者时,难得者知音。余尝读《西汉书》,见高祖以英武取天下,而文帝以道德化海内,措刑不用几四十年。于时最称俊才而年少者有贾谊,观其所上书,真卿相才也。然当宣室受釐之际,思鬼神事,诏谊问之,不觉膝之前席,然终不能大用,惜哉!迨至有唐贞元、长庆间,儒雅大备,洋洋乎可以兼周、汉也。帝王好文,士君子以名节文藻相乐于升平之世,斯实天地会通之运也。自数百载罕遇盛事,今锡与君偶斯时焉。自吕状元蒙正得第之后,有御制诗以赐之,闻两制中得与上倡和。昔汉世祖以《外戚传》赐窦融,以《河渠书》赐王景,唐太宗、玄宗与侍从臣以文赋相酬酢,今复睹之。况吾子负倜傥之气,怀磊落之才,将来振海内之名,鼓天下之动,广视阔步于场屋,飞声走响于公卿,高掇荣名,若坐会稽,临沧海,投犗十二而钓取巨鳌也,孰不伟之!然锡自得君书,三复窥绎,其中有云:「将来举公,有宋、李、赵三才子也。君欲以文彩声称与之相较胜,亦犹洞庭震泽,幅员千里,吞纳江汉,虽飞涛骇湍,浮天沃日,得不委之?壮哉,真场籍中燕魏豪侠也」!君既不以余鄙陋浅近,许与为交游,若使各言其志,则余尝闻孟轲称仲尼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也。又曰:「至仁无敌」。《礼》称颜子「得一善必拳拳服膺」。《语》曰:「德不孤,必有邻」。设使至艺如至仁,自然无敌;德茍修,而众善必为己邻。名载德而行,故君子金玉其名,砥砺其行,行茂而名荣,人莫得而胜之也,又何必肝胆楚越,而使人莫己胜也。昔郭代公在国学,家寄三百万钱适至,为急难者告之,倾装以赠。代公器局之名,从而得之。又王起知举,命白敏中疏贺报,甚而欲以状元待之。白敏中曰:「一第何门不致,奈何轻我至交」?斯则交友之情,从而见矣。器局之名,当师范代公而求之;交友之情,当企慕白敏中而修之,则何适而不为君子也?吾子勉之。暮春之月,必获命驾,会挹非晚,欣惬豫深。谨奉书感谢,幸赐详察。不宣。京兆田锡再拜。
重修大中永安禅院记(天圣四年) 北宋 · 彭乘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二、《成都文类》卷三六、《宋代蜀文辑存》卷四、民国《新繁县志》文徵补
成都郡有宗西竺教者曰德元,真性圆明,幼龄解悟,精练行业,能济众缘,勤至一心,逮越四纪。咸平辛丑岁,得今永安禅院居之。湫屋坏墉,尤极荒阒。于是率募化诱,冀克兴崇土木,集工渐增栋宇。环二十载,凡创立百馀间。由是延敞殿堂,刻绘佛像,香积丰洁,器用悉具。天禧中悉籍其有请,令钦禅师住持,俾扬渐法,与众共也。且誓其徒曰:「隆兹宝刹,实假众财。靡替至诚,致集胜事。宜乎来者,缘合即居。矧以成坏迭臻,泡幻易灭,有为皆妄,浮生几何,假物强名,讵定常主。兹后法属,当泯异心,无徇私,无差别,但以义聚,勿为争侵。有渝是盟,必罹阴殛」。作是语已,恳予志之。夫真如寂无,谓其无,则泯之也;诸相具有,执其有,则系之也。是以离有无际,超圆寂中,非言说可知,岂名迹能系?然而不有言说,讵觉其昏迷;不循名迹,曷彰于化道?所以塔庙像设之制,盖率人归向而俾之趣善也,非夫超悟精进、励肃至诚、力奉觉雄、功拯迷俗者,畴能与于此乎?斯院倚郡之隅,列艮之上,载祀寖远,珉琰销刓,缔构之初,茫昧莫究。会昌中例属除毁,基迹仅存。大中初,相国白公敏中,辍岩廊之崇,膺藩翰之寄。眷兹遐俗,思洽于纯禧;缅彼真风,寔裨于理化。慨斯颓圮,遽议增修,轸虑且深,僝工继务。巨厦坏而重集,崇搆屹乎复新。不有异人,曷居灵境,乃请无漏和尚居之,尊道行也。厥后盈虚委运隆替,蜀人嗣袭递更,不复详悉。皇帝之御宇也,天开鸿绪,神赞珍图。法轮广运于无垠,慧矩潜昭于有赫。舟舆所至,祠宇毕新。虽薝卜飞香,盛传于中土;而萑蒲聚盗,荐起于西陲。回禄延灾,招提半烬。邈此莲花之界,阒于麦秀之墟。鲸音晓绝于舂容,麋迹时分于町疃。元公朅来遗址,感慨经营,以为成物者,功当利他而泯己;应机者,教必由相而归真。所以躬剪榛芜,力排瓴甋。檀施愿集,梓人规呈,斤风交运于瑰材,绳道宛分于金界。于是丹刻楹桷,飞矫翚虹,相俨玉毫,仪标珠髻,先像设而崇教本也。而又堂厨虚寂,轩庑萦回,梵绕香园,经开宝藏,笃禅诵而广法惠也。至若茂林嘉树,所以延结社之宾;曲沼方池,所以育含生之类。寔经行之净界,而率化之妙门,傍睨闉阇,倬为胜致。师以缘力既就,齿龄渐高,深怀永图,弗处成绩,恳求开士,辟舍精蓝。事与欲谐,应犹响答,故兹耆德,亟副乃诚。禅师一锡周游,半偈明解。鉴忘拂拭,幡在飏飘。践鹿苑之康庄,出虎溪之轨躅。道存先觉,依归者矞云其臻;言会大乘,参访者甘露攸饫。向匪行业积著,名德溢闻,则曷以当于此乎?予性尚求真,心殊遣悟,未离文字,犹滞筌蹄,止书兴立之因,勉徇倾勤之请。能事贰纪,愧无美词。时天圣四年记。
贬李德裕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
论曰:李德裕以杰才为武宗经纶夷夏,屡成大功,振举法令,致朝廷之治,诚贤相矣。但宣宗久不得位,又不为武宗所礼,旧怨已深,德裕是用事大臣,自不容矣。况德裕性刚少恕,不忘怨雠,与宗闵辈相排斥,凡十数年,略无悛意。宗闵固奸人,常任宰辅,为远郡刺史矣;复乘成功之际,诬其罪而流窜之。牛僧孺虽宗闵党,然有一时名望,斥之遐裔,物议岂平?王涯、贾餗之祸,本仇士良诬谤,中外所知。德裕于二人,不闻有隙,但怨李训陷己而忿及。涯、餗子孙避祸于上党者,已为乱兵所害,又为敕书实涯、餗之罪,言已戮其后嗣,布告中外。夫宗闵已逐,涯、餗子孙已戮,尚声其罪以快忿心,则在朝之人常有不足者,得不惧乎?不惟不足者惧,凡有势位于朝、非大贤至公之人,鲜不畏矣。盖大贤至公,自知才用不在德裕下,彼虽大任,我亦能施为。或德裕专权,不容我之施设,任彼之谋国无失足矣,何须功效出于我哉,此所以无畏也。如白敏中、令狐绹辈,才能望德裕绝远,又固宠保位,无至公之心,于德裕虽无隙意,然德裕用不便于己,故乘人主有不容之意,尽力陷之也。无隙者尚尔,常不足者可知矣。
唐白敏中碑跋(〔咸通三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二、《集古录》卷九、《六一题跋》卷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白敏中碑》,毕诚撰。其事与《唐书》列传多同。而传载敏中由李德裕荐进以获用,及德裕贬,抵之甚力,以此为甚恶。而碑云会昌中德裕起刑狱,陷五宰相,窜之岭外,公承是之后一年,冤者皆复其位,以此为能。其为毁誉难信盖如此,故余于碑志,惟取其世次、官、寿、乡里为正,至于功过善恶,未尝为据者以此也。碑又言桑道茂事,云「桑道慕」,不知孰是。治平元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