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袁智弘”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宝文阁直学士中大夫致仕太原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四百户食实封一百户赠正议大夫王公墓志铭宣和七年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四二、《北山小集》卷三○
宣和六年夏宝文阁直学士中奉大夫提举亳州明道宫太原侯以病告老,诏迁中大夫,以旧职致仕。
七月四日,公疾不起。
镇江府以闻,诏赠正议大夫,下二浙转运司助襄事。
十一月十日,葬公于丹徒县长乐乡马鞍山之原,合诸硕人滕氏之窆,礼也。
明年,其孤枞以状请铭于俱。
俱以公名德之重,侍从之老,当得道艺爵齿相先后者铭,辞不称。
枞沮,且言:「惟公先公所器重,知先公之志业又详,否则无以慰九原」。
俱于是不敢辞。
公讳涣之字彦舟姓王氏衢州常山人
曾大父敏,曾祖母璩氏。
大父言,高邮军判官,赠光禄大夫
祖母徐氏,赠长安郡太君
父介,以直气谠言闻天下,官至尚书祠部郎中、秘阁校理,赠少师
母蒋氏,赠越国太夫人
公以元丰二年一举登进士甲科,有司疑年未及铨格,公即日出都。
已而有旨,特除武胜军节度推官
是时太学生上书论太学教养无术,三舍取士不实,兴大狱。
于是新法度,更置师儒,亲自上选,首除敦厚通经术者数人充内外学官,以公为杭州州学教授
元丰八年,迁宣义郎、知颍州颍上县事。
越州教授,再移杭州教授
元祐三年,以太学博士召,迁宣德郎
七年,校对秘书省黄本书籍,迁奉议郎武骑尉
九年,丁越国夫人忧。
服除,朝廷且用之,公力请外,通判卫州
绍圣五年,续编《两朝鲁卫信录》,置局枢密院,延英豪以待用,公首被其选。
元符三年,迁承议郎云骑尉
圣上登极,大臣交荐,召对。
时方以日食正阳之月,下诏求直言,公因言:「求言非难,听之难。
听言非难,察而用之难。
求而不能听,听而不能用,非所谓应天以实者也。
设敢谏之鼓,三王立诽谤之木,自公卿大夫至百工商贾咸得因事献言。
是无时不求,无言不听,无听而不用也。
由汉而下,正风寖微,言路堙塞。
然每有天变,辄下直言之诏,其畏天爱人如此。
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谄佞为尊君,以论议趣时为国是,以可否相济为邪说。
其于大臣权要,则观望附会,相戒以默。
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
而小人怀奸侥倖,肆为诡谲可骇之论,以为偷合苟容之计。
此尤不可不察者也。
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事无今昔,唯当为贵;
人无同异,唯正是用。
如此,则人心说、治道正、天心得矣」。
上延纳。
久之,且命以谏官、御史
公固辞曰:「臣以执政大臣荐而任谏官、御史,恐无以示公」。
乃命除尚书吏部员外郎,充国史院编修官
以霈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
寻兼《哲宗实录》检讨官,修《元符敕令》参详官,迁尚书左司员外郎
建中靖国元年,迁起居舍人
一日赐对,上面谕以「词臣之选难其称,今大礼甫近,正须得人,卿可当其任者」。
公顿首辞。
即日召试,除中书舍人,充实录修撰,赐三品服。
晨趋省,省吏送词头,自尚书中执法与外召还者凡三十三制,当直者已书历,辄以病告。
公不辞,盖属辞如流,无难色。
崇宁元年,迁给事中,加飞骑尉封丹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寻迁尚书吏部侍郎
明年,以宝文阁待制广州,道削职知舒州
时淮右饥,流徙猥至。
公命附城茇舍以次振廪之,所活几万人。
三年初,立党籍,罢提举南京鸿庆宫
是年秋,上以公与同时数公姓名付三省,寻以公知福州,道移广州广南东路经略安抚
崇宁四年,迁朝散郎,加骁骑尉,就复集贤殿修撰
五年,复显谟阁待制
广为岭南都会,番夷杂处,吏事繁猥。
公政理详明,恬若无事。
有番豪杀其奴,舶司援旧例送番长杖笞,公不可,送有司论如法,自是诸番知畏。
戢海舶,以祖宗旧数为之制,给官印以验实,乃得行,棹楫不应法,皆没入。
分配巡捕官,奸盗无所容。
在政三年,一路之广,周环万里,岁丰人和,盗贼衰熄。
大观元年,召赴阙,且以为吏部侍郎
论者言公与陈瓘龚夬张庭坚厚善,元符末有害初政者,黜知洪州
论者不已,移知滁州
至滁未踰时,起知潭州,充荆湖南路安抚使
朝请郎,仍加骑都尉
进封开国子,加食邑二百户
前此,徭贼间出,病居人。
公命谨斥侯、严纪律,谕以利害,各毋侵扰,边境以宁。
大观二年,迁朝奉大夫,移知杭州,兼两浙西路马步军总管
时新建帅府修城壁、完守具,事集而人不知。
居一年,差提举洞霄宫
公罢,部使者行府事,亟榜宾次曰:「造作局官虽故皂史,然官有品,承前不接坐非是。
自今接见如宾礼」。
凡公所施置,多见废格,公无愠言。
久之,起知河南府西京留守司公事,充京西北路安抚使
道移知扬州,充淮南东路马步军总管
四年,召赴阙,以给事中兼实录修撰,同修国史编修神宗宝训》。
吏部侍郎,加上骑都尉进封开国伯,加食邑二百户
朝散大夫
政和元年,以显谟阁待制出知寿州
言者以故相商英党,不宜守郡,削职,提举舒州万寿宫
五年,复宝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迁朝请大夫
六年,起知滁州
七年,迁朝议大夫进封太原郡开国侯,加食邑四百户
重和元年,移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
居数月,移中山府路安抚使兼知定武军。
过阙,上赐对劳问。
时公末疾虽平,进趋犹小异,留赐御府药,且面授汤剂之宜,迁宝文阁直学士以宠行。
公至中山,一以镇静为务。
明年,朝廷方议北伐,差提举亳州明道宫
三年,迁中奉大夫,加食邑三百户食实封一百户。
公之卒,享年六十有五。
子二人,曰枞,朝奉郎、新差河北路转运司管句文字。
曰楹,承务郎
孙一人,曰光远,登仕郎
女四人,早卒。
公天性端厚,自为儿时,不妄戏笑,见者不敢慢,期以远器。
年十五,居少师丧,哀毁骨立。
未冠,一旦以诸生奉大对,袖然文采动一时,多士无出其右者。
然公方泊然无仕进意。
教授州学六年,书博士考五,时人莫测也。
尝从容语人曰:「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无事矣」。
绍圣间,公免丧还朝,见宰执政事堂,即请外。
既得通判卫州曾丞相布知枢密院,闻公贤而未识也,亟使人召公
公辞以事,即日行。
未几,曾公辟置修书局,一面,益加重。
公论事正平,不为峻厉不可夺之言,而其从容讽议,卒归于正,人亦莫能夺也。
及进从班,公望益孚,其风度器业,人以宰辅期之,而上实器遇。
公后虽流落藩郡,见貌类公者,上曰「是似王某」,盖念之不衰。
及召自湖南,顾睐甚渥。
使公不病,必且留,留必用,公之志或有见焉。
公更六镇二郡,皆以清净不察察为治。
后省,其命词书读,不视时为出纳重轻也。
在铨部,举大纲而已。
惟公简而和,静而敏,端亮而有容,观其雍容酝藉,进趋语默,知其为德人也。
平居寡言,出言成文,必诣理而中会。
及论古今治道,亹亹而不烦。
见公者,势利俚俗之言不能出口。
俱常以谓公有叔度之宏雅,而无东汉之沽激;
献之之风流,而又无晋人之狂放,识者以谓知言。
周公作《立政》,亟称「克用常人」;
箕子陈《洪范》,以无作好恶偏党反侧为王道。
公初以小官见上,其言明白深纯,有合乎大中正直之道者
盖自燕间所称,更世之故以至艾耆,而志未尝不一于斯也。
若公可谓有常德者,非耶?
使公进不当杌陧变更之时,留侍帝前,日以所学备顾问,朝夕献纳,契上心、适几务,福被天下岂少哉!
不然,天下治安,使公端委庙堂,经体论道,俾百僚各得其职,循理守成,以阜康元元,且必为名宰相
公有文集三十卷,而公初赐对所以告上之言,俱独尽载而又论之详焉,亦以见公之志尔。
铭曰:
惟皇建极,福兹黎元。
无反无侧,无陂无偏。
无作好恶,其为如天。
公初召见,扬于帝前。
美哉洋洋,大臣之言。
政无故新,惟是之从。
人无异同,惟正之庸。
由初入朝,献纳讽议,壮老行藏,一志于是。
公在朝廷,将美赞猷。
不亢不随,惟德之休。
出临一邦,爰制阃外。
绥之拊之,不约而治。
有匪君子,性与道侔,何以求公,盍视其流。
如彼麟凤,来下来游。
不鸷不驰,莫与之俦。
公言不亡,公志莫施。
尚考公德,视此铭诗。
太原侯 明 · 王世贞
元末寇起福宁守王公某暨其子力战死之妻亦以不辱死
海云压山昼驱𩗗,时危甲兵满天地。
儿女走啼城不开,太原将军怒裂眦。
旌旗无光鼓声死,空拳欲呼奋难起。
如林白刃凌秋霜,茫茫四海一父子。
闺中婉丽人共惜,肯以蛾眉事雠敌。
夜光迸裂胭脂红,闽山草树增颜色。
岂无冠盖诸商胡,炊金切玉烹酡酥。
开门夜半走大漠,得不枉杀称丈夫。
呜呼,得不枉杀称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