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张纲” 相关资源
诗文库
自撰墓志熙宁八年 北宋 · 程珦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新安文献志》卷六二上、乾隆《河南府志》卷九一
程姓,鮱名,伯温字。
姓源世系,详于家牒,故不复书。
曾王父,尚书兵部侍郎,赠太子少师讳羽
王母清河太君张氏,襄陵太君贾氏。
王父,尚书虞部员外郎讳希振
王母高密县崔氏。
考,赠司空讳遹
妣,追封赵国太夫人张氏,冀国太夫人张氏。
予性质颛蒙,学术黯浅,不能自奋,以嗣先世。
天圣中仁宗皇帝念及祖宗旧臣,例录子孙一人,补郊社斋郎
黄州黄陂吉州庐陵县尉润州观察支使
由按察官论荐,改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龚州徐州沛县,监在京西染院,知凤、磁、汉三州事。
熙宁中,厌于职事,丐就闲局,得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
岁满再任,遂请致仕。
官自大理寺丞十三迁至太中大夫,瞕自骑都尉上柱国,爵永年县食邑户九百。
娶侯氏,赠尚书比部员外郎道济之长女,封寿安县君,先三十八年卒,追封上谷郡君
男六人,长应昌,次天锡,皆幼亡。
次颢,承议郎宗正寺丞,先卒。
次颐,今为通直郎
次韩奴、蛮奴,皆夭。
女四人,长婆娇,幼亡。
次适奉礼郎席延年。
次冯儿,幼亡。
次适都官郎中李正臣
孙男五人,长端懿,蔡州汝阳主簿、监西京酒。
次端中,治进士业
次端辅,早亡。
次端本,治进士业
端彦,郊社斋郎
孙女七人,长适宣义郎李翴,次适假承务郎朱纯之,次适安定彦正,次未嫁而卒,次为李翴继室,次适清河张敷,次幼亡。
曾孙男六人,昂、昪、奁、易、竁、毕。
曾孙女一人。
元祐五年庚午春正月十三日己卯,以疾终于正寝,享年八十五。
三月孟夏庚戌望,葬于伊川先茔之次,上谷郡纤焉。
历官十二任,享禄六十年,但知廉慎宽和,孜孜夙夜
无瞕劳可以报国,无异政可以及民,始终得免瑕谪,为幸多矣。
葬日切不用干求时贤,制撰铭志,既无事实可纪,不免虚辞溢美,徒累不德尔。
只用此文刻于石,向壁安置。
若或少违遗命,是不以为有知也。
程颐跋云:「先公太中年七十则自为墓志,及书戒命于后。后十五年终寿,子孙奉命不敢违,惟就其阙处加所迁官爵、晚生诸孙,及享年之数、终葬时日而已,醇德懿行宜传后世者,皆莫敢志,著之家牒。孤泣血书。」《伊川文集》卷八,四库全书二程文集本。
官人论(刍荛论之四)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〇九
臣闻股肱元首,一体而后成人;
阴阳冲气,三合乃能生物。
君臣之义,相须犹然。
故理乱在庶官,安危系所任,良臣惟圣,后德惟臣。
按历代之典刑,观先王之治道,莫不简贤授任,论才赋政,劳于图择,佚于任使。
尧之克明俊德,舜之时亮天功,分职用人,犹咨四岳。
故尧曰:「畴咨若予采」,「汤汤洪水方割」,「有能俾乂」。
舜曰:「有能奋庸熙帝之载」,「畴若予工」,「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
则是播种必稷,击拊必夔,各用所长,故善其事。
爰及三代,官有世守,业精能励,百务用举。
在汉武、宣之朝,亦称多士之美
内则有儒雅质直、运筹定令、文章应对之臣,外则有将帅奉使宣风理民之良,咸称诸用,各济其志,以故西汉号为理古
魏晋而下,创图之主、致治之君,未有不能驾驭英髦,赏拔俊彦,而能建大功业,立大制度,贻谋长世,垂裕载籍者也。
然官纪之制,世增其弊,原本要末,请试概论。
盖天子惟君万邦国,任三事总百揆者,则谋建庶官之长;
列庶长者,则博选众职之任。
卑治其目,尊领其纲,各有典司,不相侵紊。
故人有所守,而各安其事;
为法也简,而责效也详。
人君可以垂拱而仰成,百度所以条贯而有序。
及乎隋氏,悉揽下权,一命之微,咸自王命,三铨汩混,诸流繁错。
皋陶九德,不足以尽官才之方;
《周官》六计,不足以为弊吏之法。
毛玠之执衡鉴,不足以振颓俗;
山公之善题目,不足以发清议矣。
唐氏杂用隋制,皇朝多循唐旧。
吏部之职分而五,仕涂烦广,贤愚不可周知;
资格有常,能否固难悉辨。
然王者设官分职,以立民极,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
大臣举贤援能,分治邦政,在乎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夫百司群吏既非尊达,各有其长,其旦夕承弼,出入起居,发号施令,左右前后之士固宜周识其善恶,各尽其器能。
孰有致君成务,辅相之道,可以居庙堂;
孰有折冲决胜,将帅之略,可以安边域;
孰有沉谋深识,可以断大事;
孰有纯诚朴忠,可以临大节;
孰有通塞之术,可以主邦计;
孰有方重之望,可以执邦宪
孰有详练故实稽古之学,可以备对问;
孰有不畏疆禦敢言之气,可以司谏诤。
此皆帝室仪表,当世衡石,朝家轻重之所赖,生民休戚之所凭。
夫不深详乎佥议,夙存乎简注,一职不举,固有阙政矣。
至于专使之才如终军陆贾者,牧民之术如延寿黄霸者,澄清风俗、凌厉名节如张纲范滂者,明慎刑狱、哀矜平恕如释之、定国者,此皆内与之为政,外与之宣风,扬主之恩威,为民之舒惨者,又可不素察其能否,而克收其功用乎?
臣尝读《汉书》,见元嘉中丞相王嘉上疏曰:前山阳亡徒苏令发为盗,欲遣使问状,时无可使者
盩厔令尹逢拜谏议大夫,遣之。
今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先蓄养,使之成就,临事仓卒乃求,非所以明朝廷也。
臣每读至此,辄废卷长息
夫以孝哀之世,其天下之广,职位之众,犹武、宣也,而朝廷虚空,邦国殄瘁,至无一使人之才,得非由人失素备之道者欤?
故臣深愿陛下广知臣之明,为立政之本,采拔罔疏贱之间,信任存始终之礼。
使端良之士夙夜乎左右,才德之臣表率乎台阁,廉能之吏刺守乎州郡,则陛下固可以高拱乎太紫,凝神乎穆清,不出户牖之前,而天下固已理矣。
臣才驽识近,不通理要,相时官人之道,稍近乎政之损益者,论著于后,掇所遗焉。
送赵宏序1046年5月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五○、《元丰类稿》卷一四、《曾文定公集》卷七、《曾子固集》卷二三、《南丰曾先生文粹》卷三、《皇朝文鉴》卷八九、《方舆胜览》卷二三、《文编》卷五四、《古文关键》卷二、《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二一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荆民与蛮合为寇,潭旁数州被其害。
天子、宰相以潭重镇守臣不胜任,为改用人。
又不胜,复改之。
守至,上书乞益兵。
诏与抚兵三百,殿直天水赵君希道实护以往。
希道雅与予接,閒过予道潭之事。
予曰:潭山川甲兵如何,食几何,贼众寡强弱如何,予不能知。
能知书,书之载,若潭事多矣。
或合数道之兵以数万,绝山谷而进,其势非不众且健也,然而卒歼焉者多矣。
或单车独行,然而以克者相踵焉。
顾其义信如何耳。
致吾义信,虽单车独行,寇可以为无事,龚遂张纲祝良之类是也。
义信不足以致之,虽合数道之兵以数万,卒歼焉,适重寇耳,况致平邪?
阳旻裴行立之类是也。
则兵不能致平致平者,在太守身也明矣。
前之守者果能此,天子、宰相乌用易之?
必易之,为前之守者不能此也。
今往者复曰:「乞益兵」。
何其与书之云者异邪?
予忧潭民之重困也,寇之益张也。
往时潭吏与旁近郡蕲力胜贼者,暴骸者、戮降者有之。
今之往者将特不为是而已邪?
抑犹不免乎为是也?
天子、宰相任之之意其然邪?
潭守近侍臣,使抚觇潭者,郎吏御史博士相望。
为我谂其贤者曰:今之言古书往往曰迂,然书之事乃已试者也。
事已试而施诸治,与时人之自用,孰为得失耶?
愚言倘可以乎,潭之患,今虽细,然大中咸通之间,南方之忧常剧矣,夫岂阶于大哉?
为近臣、郎吏御史博士者,独得而不思也?
希道固喜事者,因其行,次第其语以送之。
庆历六年五月□日,曾巩序。
乞修敕令疏元祐元年三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八、《忠肃集》卷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九八、《皇朝文鉴》卷五八、《古今事文类聚》遗集卷五、《玉海》卷六七、《文献通考》卷一六七、《璧水群英待问会元》卷二六、《宋史》卷一九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二、《古文渊鉴》卷五四、《续通典》卷一○九、《宋元学案补遗》卷二
臣窃以法者天下之大命也,先王制法,其意使人易避而难犯,故至简至直,而足以尽天下之理。
后世制法,惟恐有罪者之或失也,故多张纲目,而民于是无所措手足矣。
世轻世重,惟圣人为能变通之,祖宗之初,法令至约,而行之可久,其后大较不过十年一变法。
岂天下之大,民物之众,事日益滋,则法不可以不密欤?
臣窃以谓非事多而后法密也,殆法繁而后奸生也。
神宗皇帝达因革之妙,慎重宪禁,元丰中命有司编修敕令,凡旧载于敕者,多移之于令。
盖违敕之法重,违令之罪轻,此足以见神宗皇帝仁厚之德,哀矜万方,欲宽斯人之所犯,恩施甚大也。
而所司不能究宣主德,推广其间,乃增多条目,离析旧制,用一言之偏而立一法,因一事之变而生一条,其意烦苛,其文晦隐,不足以该万物之理,达天下之情,行之几时,盖以屡变。
今所谓续降者,每半年一颁,每次不减数帙矣。
夫法者,天下之至公也。
造之而不能通,故行之而不能久,其理然也。
又续降多不显言其所以冲改,故官司州县,承用从事,参差牴牾,本末不应,非所谓讲明画一,通天下之志者也。
臣愚以谓宜有所加损润泽之,去其繁密,合其离散,要在简易明白,使民有所避,而知所谓迁善远罪之意。
伏望圣慈酌时之宜,究法之用,选择儒臣一二有经术明于治体,练达民政者,将庆历嘉祐以来旧敕与新敕,参照去取,略行删正,以成一代之典,施之无穷。
取进止。
〔贴黄〕常平差役法,及罪人就配法,今已更改,于敕内关涉不少,以此须至删修。
正刺史以上致仕,于《嘉祐录令》料钱衣赐,依分司官例、现任官例支给。
至熙宁四年五月圣旨指挥,致仕正任给金吾卫大将军俸,则是已冲改《嘉祐录令》。
今来元丰敕却依《嘉祐录令》,即不知熙宁七年元丰六年编敕日,因何漏落熙宁四年续降指挥
访闻在京支正官致仕俸料并依熙宁四年指挥,其外路多依《嘉祐录令》支给。
内外法令如此不同,虑其间更有此类,不可不行修完。
京兆府蓝田县重修孔子 北宋 · 章惇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七
嘉祐八年春殿中丞济南袁君庭芝之治蓝田也,既再书考条,张纲□□吏信禅,薅锄弊凶,不置根檗,罢弱苏息,狱□益衰。
君乃喟曰:「吾职事茍不絓谴,何政尚有□□,然不有教化,在我其敢」!
遂自惰。
二月丁丑,君率官属释奠于先圣先师,既终事,顾庙屋将□□□□制,迫陋不足以行礼,像器服冠,不应法度。
复喟曰:「是非教化之所出欤?
舍而不治,人其谓□□我其不可无意」。
语寖传邑中,诸生闻而自陈,愿奉所有以供费。
君喜曰:「事诚善,然法不□□」。
即具上其状于府以听。
既报可,遂裒百用,戒役期,徒佣出力,匠师奏巧,材良土致,坏甓完□。
□斲构镘,踰月告就。
尽彻其故,殚致宏新。
为堂眈眈,为室翼翼,闳扉轩虚,序舍拥抱。
唐陈陛□,端直峻削,丹垩藻绘,严睟明洁。
圣师当中,弟子列侍,俨俨抑抑,若问若对。
旒冕有数,衣裳有□,□簋豆笾,罍尊爵俎,一按品式。
荐献奠酌,登降有位,讲授肄习,居息有次。
曰庖以馔,曰库以□,诸生于于,可以群处。
耋艾惊观,昔所末有,相视咨嗟,意貌惕剽。
咸曰,乃今日获窥典礼之美,□后孔子之尊。
维吾邑□祀之虽久,而懈弛戏渎,不废仅存。
凡前令莫以为急,逮袁君而后兴,□可不谓知所务哉!
君既历吉日,用币于庙,因以书走商洛属其游章惇曰:「庙成,将以其事刻于石,求能文者而为之记,敢以累左右,幸毋让」。
让不能者再,而终不得,乃徐思曰,袁君能不□吾圣师而有意于教化之渐,其诸生又能迎承其县大夫之志而助成之,方且相进以学而□乡人而移于善,盖亦可嘉。
吾其无事乎让,故为之。
会稽关景□□陇西李寂篆额,十月戊辰朔十五日壬午立石。
按:光绪蓝田县志》卷一一,光绪元年刻本。
次韵孔常父张天觉河东提刑1087年7月5日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送君应典鹔鹴裘,凭仗千钟洗别愁。
脱帽风流馀长史(君喜草书而不工,故以此为戏。),埋轮家世本留侯张纲子房七世孙也,犍为武阳人。墓在今彭山,君岂其后耶?)
子河骏马方争出(麟府马,出子河泌。)昭义疲兵得少休(唐称昭义步兵,盖泽潞弓箭手。)
定向秋山得佳句,故关黄叶满行辀
彦正判官黄州1081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七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古琴当与响泉韵磬,并为当世之宝,而铿金瑟瑟,遂蒙辍惠,拜赐之间,赧汗不已,又不敢远逆来意,谨当传示子孙,永以为好也。
然某素不解弹,适纪老枉道见过,令其侍者快作数曲,拂历铿然,正如若人之语也。
试以一偈问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录以奉呈,以发千里一笑也。
寄惠佳纸、名荈,重烦厚意,一一捧领讫,感怍不已。
适有少冗,书不周谨。
李奉议 北宋 · 黄裳
七言律诗 押咸韵
更去乡关作子男,得贤当美大夫监。
暑中雨过乘清洛,公外云开看绿岩。
遂失故人须举酒,才闻佳境便收帆。
春晖已报君无愧,一表遗文敕两缄(自注:彦正升朝,父赠承事,母封淮安县太君。属予表其墓。)
书简帖 其六 宋 · 苏庠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八、《宝真斋法书赞》卷二二
顿首再拜:便中奉诲墨,恭审讯后尊体万福,下情感刻。
东海昨日见王仲玉者,自彦正处归,所说但云与孟有不合,其势须去也。
回书迟迟,亦请耳。
俟医者至,即用药。
垂老将与草木共尽,又多此一段,亦可叹尔!
车从何日,定至大港拜见。
未期,万万加爱,不宣。
再拜德祖兄座前。
张彦政京师仲纲 北宋 · 赵鼎臣
官曹寂寞坐兀兀,囊无一钱贫到骨。
欲归未得住也难,客子秋来颇萧瑟。
并州人情薄于纸,覆雨翻云而已矣。
我顽不顾柰我何,得酒陶然且欢喜。
府中别驾名公孙,往时阀阅推其门。
皎如双璧照闾里,至今文彩风流存。
诸郎往往皆汗血,超然别驾尤奇绝。
满前豪杰多少人,独向我曹相暖热。
幕府辕门一事无,五白争枭半夜呼。
但知得醉乃已耳,颇复有客如此乎。
俗多我责君不然,君今去我真可怜。
微官缚人不可脱,五斗看来成几钱。
君还朝廷用决矣,错节盘根谈笑里。
当权得意莫相忘,要须容此狂狷士。
左朝议大夫致仕祝公墓志铭1105年3月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六、《丹阳集》卷一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
公讳康,字道济
崇宁元年鲁郡
时某分教诸生,公遇之厚,因与公之子天辅周旋。
后十三年,天辅之子将仕郎温彦踵门泣曰:「先大考葬宜有铭,先考欲求夫子为之。
今敢以治命请,傥行许之,是赐逮三世也」。
乃摭其状,叙曰:祝氏著籍单州成武,今为滑州韦城人
公之父曰咨,两第进士,积官至太常少卿纠察在京刑狱,赠金紫光禄大夫
天水尹氏女,生公,是为永嘉郡夫人
祖曰惟岳,卒官虞部员外郎,赠户部尚书
曾祖曰密,赠殿中丞
公性夷澹,无浮念外好,独喜视书,载籍略皆诵记,名能文辞。
贡礼部,一为举首。
以门荫补将作监主簿,第试异等,赐明经出身。
刑部习学公事法直官,又为检法详定官
大理寺法直官,又为评事
入书局为官制检详文字,又为元丰编敕所删定官,删定一路敕令。
又为元祐所删定官
尚书省刑部员外郎,又为郎中
除知赵、晋、潞、兖四郡,管勾南京鸿庆宫,遂得谢。
官自承事郎十迁为左朝议大夫,勋自武骑尉十一迁为柱国
服佩朱衣、银鱼。
初,金紫公屡更中外法理之选,小大之狱,申理枉桡甚众,故公于刑名之学目濡耳染,不习以能。
元丰中神宗皇帝欲入仕者通习文法,始建律学,又每岁聚天下士课试刑法,录上第者显擢之,凡廷尉宪部臣属皆推择除授,而公与兄庶首被识拔,并游法寺,衣冠慕之。
公于断狱,论议持平,人谓不冤。
至刊定律令,立言寓意非法家识虑所及,故凡置局辄预,累朝刑典,悉关其手。
出刺全赵,施张纲络,如世吏师。
大姓某某以奸侠乱吏治,前二千石欲制者,辄持短长。
公疏其宿负,逮系累月,案致其罪,郡中股栗,民吏大惊,相戒毋犯公法,盖公前此未尝更民事也。
达官势人荐其材者四十辈。
上党,颛以爱利为心。
岁比不登,诱温户出廪,饿者全活万计,死者具衣槥收瘗之,遗爱至今诵民口。
在东鲁,为朝廷大兴学,岁贡贤能辟雍,复古宾兴法,公读诏奋曰:「吾邦旧里、周公封国也,修起学宫宜甲他郡」。
因撤旧宇一新之,为夏屋三百区。
间从众儒论难经训,文风大振,隶弟子籍者数百人。
郡事靡密烦碎,必躬亲之,结课异等。
既受代,天辅为郓州州学教授,近请之官。
崇宁四年三月丁卯,以疾卒于郓,春秋六十有七。
公天资粹和,志行高整,好延誉人,而乐人规己。
接待僚吏,施恩甚厚,有过者平镌使改,不使丽罪,人皆德之。
内行甚修,居母丧毁瘠不食盐酪。
服除,有出世间意,有父命勉仕,故讫其身惟衣疏布。
进侍亲油油翼翼,寝食不敢先。
辍奉赐班宗族之贫者。
犹子天任蚤孤,抚之尽其恩,先己子而官之。
仕遵三尺,因俗为政,虽宽猛异施,而所临称治。
先娶清河张氏,赠旌德县
今夫人洛阳范氏,封崇德县君改封永福县君,皆有贤操。
男即天辅,好学自立,试吏部第一,举进士,又举进士,皆中第,终承直郎
孙三人:长即温彦,次清彦、冲彦。
女适武学博士李子奇,亦屡登科选庶,今为朝请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天任今为朝散大夫
其年十月癸酉葬公开封府长垣县太平乡永宁里邓冈之南原。
铭曰:
陶唐之后,中绝不续。
武王反商,国之于祝。
单父大家,再徙韦城
自公显考,总国详刑。
申直颇颣,为天下平。
骞翔要涂,公实济美。
决狱刊令,不为峻诋。
入为台郎,出长郡治。
以法为师,得法外意。
在昔仁者,子孙必兴。
于门驷马,虞胄九卿
公躬弗羸,隐德多有。
源深流长,实寿厥后。
佛会山题名政和二年二月 北宋 · 张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六、乾隆《历城县志》卷二三
政和二年仲春既望张励深道王勤无逸、张仲纲彦正、杞世享延国、王有方承之、韩思永子长、洪炎玉父、周洵彦直、史安民惠叔同瞻石龛大佛□登览,晚还城中。
龙洞祷雨题名政和七年四月 北宋 · 张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六、《济南金石志》卷二
长乐张励深道问农祷雨至龙洞大梁刘公彦君贶,郡人张仲纲彦正韩思诚存仲、杞世享延国、李孝鹤、王有方承之,绛郡史安民惠叔长乐李撰德修大梁宋宗年嘉绍、士𡖓彦威、赵公回子发同来,政和七年四月二日
龙洞府城东南三十六里,山长而深,独秀峰最高峻。
其北为天门,又高以峻,至者必缘崖蹑蹬,盘折而上。
横山腰百数十步,湫在后涧半里馀,水色黝然,大旱不枯,古传黑龙渊云。
深道题。
右儒林郎张纲省劄差往海州东平府干事回特与改承奉郎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八、《苕溪集》卷四二
敕具官某:尔曩者衔命驰驱,曾无废事,有嘉勤恪,超进官联,祗服异恩,宜思报塞。
可。
抚州邂逅彦正提刑道旧感叹辄书长句奉呈 宋 · 韩驹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忆在昭文并直庐,与君三岁侍皇居。
花开辇路春迎驾,日转蓬山晓曝(沈本作晒)书。
学士南来尚岩穴,神州北望已丘墟。
愁逢汉节沧江上,握手秋风泪满裾。
宋故右朝奉大夫致仕周公墓志铭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九一、《鸿庆居士文集》卷三六
周氏先世避五季之乱,以力田为生业。
宋兴二叶,有十公者,积德累善,为乡县所推,号里长者
尝辇一巨碣寘廷中,戒家人曰:「吾后世之兴,有以禄仕起家亢吾宗者,著吾平生终始刻其上」。
此石所以志也。
阅三世,有孙右朝奉大夫讳庭俊,生子曰执羔。
宣和末徽宗御便殿,策以当世之务,奏篇上,擢为第二,除太学博士
历践台省,进礼部侍郎待制敷文阁,典五大州,为方伯,周氏浸大矣。
于是奉大夫之命,徵余文记十公所遗石,表之墓道。
余叹曰:「十公乃与天通耶」?
后二年,当绍兴三十二年大夫公年八十九,以四月十二日感微疾卒,待制公又属余铭其葬。
公字彦正信州弋阳县人
曾祖文坦,即十公也;
祖备;
考知雄,韶州乐昌县主簿
周氏自十公命儒教子,今六世,皆以通经学古为事。
公少力学自立,尤工词赋。
乐昌以丧归,伯兄蚤世,方治葬送,一弟又遇疾死。
顾影孑然,家事亦兹出,一门宾祭衣食之奉,王事之输,外姻属人之问,皆自公出,而读书著文犹不辍。
待制生十数岁,属文辞,语出惊人,公喜曰:「吾有子矣」。
遂不复治举子业。
久之,待制策高第,至大官,天子疏恩,命公承事郎
凡十封,为右朝奉大夫致仕。
待制为郎时,以所迁一官奏换公五品服。
太母庆寿恩,又赐服金紫。
余尝读《仁宗实录》,景祐初知枢密院李公咨临江新喻人,其父文捷以贵,拜十一官于家,终尚书刑部郎中,书之国史,为天下父子希阔之荣。
今公亦以子贵拜十官,为烈丈夫,与李氏相望百年间。
异日史官又将著之典册,以诏无穷。
呜呼,盛矣哉!
公心平行高,言笑不妄。
接遇少长戚疏,常欲处之于无过之地,间读前人家训可为后法者,大字传写,揭之曰:「此亦书绅之意」。
阅邸报,见士大夫触法抵罪,则喟然动容,为之叹惜。
兄之子出分里中,兼并之豪以倍直质其田,为必得之计,公曰:「吾母应氏青毡故物也,不可靳一费」。
按亲邻条令驰告县,偿其直而赎归之,为钱八十七万云。
喜施贷,凡有丐请,无但已者。
事佛甚谨,读其书三复,曰:「一切世谛,空幻之非实,信如所云也」。
故一乡之评,谓公行事多类十公者。
公清净寡欲,老益精明。
待制眉山,始闻命,曰:「亲年八十一,岂堪乘剑门蜀栈之险」?
即日上书丐免。
公曰:「汝不闻王尊叱驭耶?
吾虽老,尚堪一行,与汝共载而往」。
岁馀,移镇夔子。
道途所过,二川三峡,一山之阻,一泉之涯靡不游;
巫山祠、三游洞在高岩穷绝处,蹬道艰滑,车马不能至,公拄一策,褰衣而上,虽少壮者莫能追也。
待制请便郡,守贵池,徙番阳,去乡州数百里。
公安车过家,从常所往来,命卮酒,道旧故,以为笑乐。
名书朝籍,佩服三品,无朝衙夕坐官簿之拘,而日享三牲五鼎二千石之奉。
待制江西大帅候吏来迎,牙兵千馀人,旗纛鼓吹,帕首𩊓靴,充满门巷。
公虽卧疾,犹令治酒食劳饷,又发廪周其乏。
三日,公易箦矣。
将吏奔走,给丧事如在官府。
大敛已,罗拜庭下辞去。
里父老聚观太息,以谓五福兼备,始卒哀荣如公,未曾有也。
元配吴氏,忠州文学季文之女;
今配刘氏,亦前卒,并赠宜人
三男子:长即执羔也,左朝散大夫、充敷文阁待制、知洪州、江南西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营田使
次执绂,先公十年卒;
次执谊。
一女,适进士余亿年。
皆吴出也。
孙男七人:訚、阅、闳、闶、阐、闿、辟。
訚,右教宣郎、监行在榷货务都茶场
闳,右从事郎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
辟,右承奉郎
孙女七人:右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陈伟节右承事郎监潭州南岳庙张曼容通仕郎李有邦,进士良翰、方如晦、符愬、程绘,其婿也。
曾孙男女九人。
执羔等卜以隆兴元年正月己酉,奉公之柩葬于前田原十公之次,公所自卜也。
于是待制公以书来告曰:「周氏世有阴德,至吾先君不大显于其躬,而以燕厥后。
予小子被遇四朝,持橐备甘泉侍臣之列,人徒见周氏之兴,而不知吾世积累之所自」。
其可无铭?
铭曰:
种木十围,蔽芾其阴。
老干生菌,孙枝出林。
周氏种德,为山九仞。
封之殖之,百年而信。
赫赫大夫,襮顺里方。
续闻成宗,纂绍有光。
燕壸发祥,克生贤子。
名驹堕地,一日千里。
公有爵位,坐阅九迁。
紫绶金章,拜后拜前。
䌽衣奉舆,朱轮华毂
寿八十九,考终五福。
子孙受祉,庆远弥长。
如川方至,河公望洋。
前田之原,卜此玄宅。
公孤追荣,嗣有褒册。
朝请郎张纲可除吏部员外郎朝请大夫王珩可除户部员外郎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八、《北海集》卷三
敕:选部典领人材,地官掌司邦赋,维时郎属,俱号名曹。
以尔儒学之优,尝魁多士;
以尔吏材之敏,夙著能名。
俾分庀于攸司,以各从于其长。
惟清通可以处铨筦,惟强明可以济剧烦。
往服官箴,嗣有褒典。
可。
与交代张提刑 宋 · 张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七三、《华阳集》卷二八、《启隽类函》卷八八
伏审宠拜宸恩,荣持使节。
将有光于前政,用深庆于得人。
恭惟某官问学得之渊源,才猷禀乎精粹。
论笃古人之事,力行忧国之言。
含香握兰,谓即升于华近;
登车揽辔,犹暂屈于澄清
简自渊衷,惠兹江左
兼六条而并举,耸一路之遐观。
滞讼将平反而出之,巨奸有投劾而去者。
眷言孱陋,夙仰声华。
未修望履之勤,遽有交符之契。
簸糠扬秕,不自意于居前;
藏垢匿瑕,尚卒叨于馀荫。
严冬届候,行李在途。
缅惟跋履之劳,默有神明之佑。
参政 宋 · 张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七四、《宋人法书》第四册、《六艺之一录》卷三九五
纲比以小儿坚乞回授封号事上干钧听,方惧冒浼,乃蒙特为开陈,俯从所请。
参政留念之力,何以得此?
举室荣感不可言。
坚以宫祠任满,束装造朝,已令申乞呼召,面别谢悃。
傥辱与进,略赐提耳之诲,使晚学小生得所矜式,幸甚幸甚!
右谨具呈。
资政殿学士左太中大夫致仕张纲劄子。
张纲辞免恩命不允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二、《杉溪居士集》卷六
张纲:省所劄子奏辞免除参知政事恩命事,具悉。
朕稽古图治,恢隆事功,选用群材,共熙庶政。
惟是辅弼之臣,谋谟之任,允赖同心协契,以佑乃辟,措斯世于丕平。
非夫经济之贤,何以副登崇之意哉!
卿德备直方,气全刚大,劲正足以厉俗,端重足以镇浮。
奥学造于幽峻,高文冠于俊髦。
顷飞英于禁路,乃抗志而辞荣。
朕所灼知,肆加召用,擢从铨部,参赞政机。
成命既颁,师言咸穆,方资远业,允迪大猷,露章恳辞,岂朕所望?
亟其祗服,勿复有陈。
所请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