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奏举留丙杨恕叶澄俞迁张清臣许祓徐清叟方大琮乞赐旌擢状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三○、《后乐集》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九、《续文献通考》卷五一、《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卷五二
臣误蒙圣恩,再分江右之阃,玩愒罔功,日夕惧惕。
惟念事君以人,荐贤报国,尚可少效万分。
故于一道之官吏孳孳搜访,其为政有实绩者,敢不悉为陛下言之。
臣窃见朝请大夫、知抚州军州事留丙禀资重厚,赋政和平。
虽生相门,谙练民事。
抚之郡计堇堇,到官五月,不趣迫而事以办,镇静不扰,田里安之。
年事已迫,若速加擢用,犹足以得其数年之力。
朝散郎、权知临江军杨恕器识沉静,学术醇明。
备更繁难,晓畅吏事。
到郡逾年,临政不事察察,力行摩抚,崇尚教化。
财计昔迫而今宽,讼牒先繁而后简,军民相安,人称其贤。
朝奉郎添差通判隆兴军府叶澄文行粹夷,资性诚悫,不以馆阁清流而不屑吏事,不以耆儒宿齿而简略讼牍。
每事详审,精力彊明,有德有材,人爱而敬之。
朝奉郎通判隆兴军府事俞迁克守家学,卓有能声。
昔宰溧水,其政已为诸邑之最。
今倅是邦,一力裨赞,郡事多赖之。
搜剔蠹弊而吏不敢肆,灼知情伪而民不敢欺。
施于内外剧烦之任,必有可纪。
通直郎通判南安军张清臣生自名门,习于吏事,扬历州县,安于平进。
南安斗垒,自溪峒挻变以来,民产失耕冒佃,而经总制次额数多,几于束手。
清臣于关决平允之馀,能条理财赋以无乏供,人所甚难者。
承议郎通判隆兴军府事许祓胄出世家,持身清谨,存心职业,不事表襮。
到官方及数月,其见于关决者已多可观,吏民信之,略无间言。
从事郎、充江南西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徐清叟学业醇茂,奋身甲科。
分教当涂,邻境士类从之如归。
今兹婉画,率皆可行之实,守正不阿,足为远器。
从事郎、充江南西路转运司干办公事方大琮志气好修,文采亦赡。
早为南宫雅选,士论称之。
主画漕幕,剖决详明。
考其行事,允有贤业。
已上八人者,在本路守贰干官之内考察颇审,诚未多得。
其间率皆累经监司论荐,欲望圣慈乞赐甄擢。
权工部侍郎徐清叟集英殿修撰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二○、《东涧集》卷五
囊持橐,方入造于从班;
宣化承流,姑出分于戎阃。
肆加尔职,以宠其行。
具官某学造渊深,气全刚大。
有是父有是子,俱著声名;
难为弟难为兄,交辉中外。
已振激扬清浊之职,晋登论思献纳之司,力避宠荣,暂循更迭。
然兴思于宣室,寻趣侍于甘泉
胡复怀勇退之心,竟莫遂挽留之意!
升华秘殿,作屏帅垣
知无不言,既善尽忠而补过;
施于有政,必能以道而得民。
勉务拊绥,以宽忧顾。
徐清叟太常少卿兼权户部侍郎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二二、《永乐大典》卷一三五○七
孙伏伽言三事,当时之君嘉其剀切,不次擢用,以属群臣,朕甚慕之。
以尔特立无朋,至刚以直。
经帷劝讲,屡进嘉猷。
擢寘副端,愈殚鲠论。
肆予畀以奉常之职,仍摄贰卿
庶陪言语侍从之班,日有献纳论思之益。
悉摅所蕴,以副予知。
徐清叟会江驿 南宋 · 曹豳
五言律诗 押齐韵
未到桐江上,先寻旧隐栖。
水光明月夜,山影夕阳西。
道在行藏逸,身轻得丧齐。
更从高处看,转觉路非迷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五五)
太常博士徐清叟太学博士叶味道并除秘书郎仍兼崇政殿说书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八七、《平斋集》卷一七
尔以经明行修,茂名家之传(徐。)
尔以经明行修,都儒林之望(叶。)
朕甚嘉之。
博士进典中秘
按:馀并同前。
黄朴著作郎兼权考功郎徐清叟著作佐郎兼权司封郎官叶味道著作佐郎兼权屯田郎官并仍兼崇政殿说书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九一、《平斋集》卷二○
敕具官某:元祐初程颐说书崇政,范祖禹在著廷。
朕登崇畯良,思得若人发六经三史之韫。
尔以魁垒之彦立于朝,如玉在山,辉润虹贯。
经帷论说,屡为席前,承明金马之邃,网罗旧闻,采摭前记,以为一代之史,兹举以属尔。
涵养君德,铺张帝典,求无愧于昔贤可也。
青绫入直,又以观尔之吏能。
可。
军器少监徐清叟将作监依旧兼司封郎官兼崇政殿说书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九六、《平斋集》卷二三
敕具官某:朝廷之用贤非一途,信其贤耶,用之惟恐不亟,故必躐正郎,梯监少而升。
尔家传正大之学,躬厉直方之操,金华开说,援古以證今,亹亹不倦,朕甚嘉之。
主爵贰戎监而进大匠,华轨直矣。
朴素化行,缮修务简,涵泳竹素,绰乎馀暇。
轮人有释椎凿议堂上之读者,试详访之以告,庶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可。
纳言 南宋 · 李韶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二四、《宋史》卷四二三《李韶传》
顷同臣居言职者四人,未踰月徐清叟去,未三月杜范吴昌裔免,独臣尚就列。
清叟昨言「三渐」,臣继其说,李宗勉又继之,陛下初不加怒,而清叟竟去,犹曰清叟倡之也。
今臣与昌裔言,未尝不相表里,二臣出台,臣独留,岂臣言不加切于二臣邪?
抑先去二臣以警臣,使知择而后言邪?
清叟所言「三渐」,臣犹以为未甚切。
今国柄有陵夷之渐,士气有委靡之渐,主势有孤立之渐,宗社有阽危之渐,上下偷安,以人言为讳,此意不改,其祸岂直三渐而已。
将作监栽竹徐直翁清叟俾予书植贤亭三大字以诗见贻 其一 南宋 · 魏了翁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烈日严霜恣挟持,孤标荦荦肯随时。
笑看世上閒桃李,一夕狂风失令姿。
将作监栽竹徐直翁清叟俾予书植贤亭三大字以诗见贻 其二 南宋 · 魏了翁
七言绝句 押青韵
气端解使四时青,万物彫零独典刑。
严子高风扶汉鼎,包胥劲节撼秦庭。
将作监栽竹徐直翁清叟俾予书植贤亭三大字以诗见贻 其三 南宋 · 魏了翁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客梦时时绕故山,梦馀砉见玉孱颜。
徐公本自无通介,自是时人醉眼斑(自注:斑班二字通,盖班以斗班得氏,取虎有斑文。)
徐清叟授兼侍讲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二、《鹤林集》卷七
敕具官某:昔之守道至高而秉法至严者,莫如孟子
然谏不受而去,则以为小丈夫之无知;
言未行而迎,则以为古君子之可就。
孟子岂干泽濡滞者哉?
爱君故也。
尔学自孟氏,好是正直,据经援古,不阿当世。
比出宪府,而累章欲退,岂朕所以望卿者耶!
盖尝旁午遣使,趣对延英。
谓尔曾为讲官,故复以其官召,则亲近儒生之意可见矣。
更宜研精,为我说《易》。
可。
徐清叟授兼侍讲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二、《鹤林集》卷七
敕具官某:朕闻台纲扶天下之脉,经术养君心之源。
隆兴乾道间,以殿中执法共贰劝讲,固不乏人,而学问名节照映一时者,盖难其选。
尔高明而融,直谅而益。
说书金华殿,曾谏五兵之贪;
珥笔古柏台,力扶六学之正。
朕尝语诸大夫曰:「真御史也」!
然论奏特救失于既往,讲磨能格非于未形。
况加之以知命之年,而莹之以穷理之学。
进阳爻,退阴位,当如昭素之辨乾龙;
辟君子,阖小人,必若冯元之推《泰》象。
庶几《易》道,咸在朕躬。
可。
徐清叟军器少监依旧兼司封兼崇政殿说书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二、《鹤林集》卷七
敕具官某:《易》象除戎器以戒不虞,《周官》掌兵器以待邦用,天下无一事一物非儒者之所当为也。
尔今之闻人,古之遗直,经术文雅,风节议论,盖如兑之戈,垂之竹矢,大弓越棘,人共宝之。
辍从佐著,往服少事,盖高一级也。
虽然,尔之谏佳兵者是矣,而《易》、《礼》明训,又焉可忘?
职思其忧,毋替朕命。
可。
徐清叟朝奉郎黄朴承议郎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二、《鹤林集》卷七
敕具官某等:器车与《河图》并传,弘璧与《大训》俱显。
富哉天地之藏,无书焉,未足以为宝也,矧阜陵之训欤?
清叟直道足以康时,尔朴英风足以励俗,俱自册府说书金华
随事而言,不徒陈折柳之诫;
指兵而谏,亦屡进杀羔之箴。
至论格言,薰聒予听者,盖不少矣,彻章第赏,兹亦典彝。
益单厥心,以答扬我祖之休烈。
可。
奏乞留殿院徐清叟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二、《鹤林集》卷二二
臣闻臣节以不回为忠,主意以易回为圣。
威武屈之而慑,富贵诱之而就,非所以为忠也;
震霆不敛其怒,烈火不藏其热,非所以成圣也。
祖宗盛时,以之德养直臣之气,以之量容直臣之言,故台谏得以伸敢言之风,朝廷所以无罪言之谤。
元祐初元谏议大夫孙觉论事不合哲宗圣意,以二月甲午给事中越二十日仍供谏职;
建炎三年监察御史沈与求论人不当高宗圣心,以十月癸卯兵部郎官,不一日擢为殿院
二祖风烈所以垂诏万世而无穷者,盖乐于听言,而不吝于改过也。
陛下自践阼以来,权臣柄国,台谏多用私人供奏检,呈副封,台纲几紊。
更瑟之初,稍振风采,言者无所避忌。
南阳懿亲,北府近侍,与故相所进用之旧臣,不知几人论列,几疏开陈矣。
陛下未尝不改容而听,康色而受也。
近睹御笔,殿中侍御史徐清叟忽有常卿之除,越一夕又有兼权户侍之命。
御史七品官也,升而为五品、四品官,亦不为卑矣。
清叟不安于位,议者不已于言,盖以陛下素非拒谏之主,而今者乃有轻去言官之失,臣为陛下惜此举也。
况闻清叟所论三事,止言其渐,未尝浚而深之。
仲舒二渐之策,魏徵十渐之疏,虽武帝、太宗中材之主,犹能倾听虚受之,岂谓陛下躬之圣,而反为汉、唐之所不为乎?
或曰:「清叟已解言职,必不肯复为;
既出城闉,必不能再入」。
是犹未知有元祐建炎典故也。
傥陛下勇于改命,如哲宗、高宗之决,使清叟复能就职,如孙觉与求之忠,则美在朝廷,直在台谏,不失为圣朝盛事。
不然,畀以中舍之职,假以封驳之权,如洪咨夔出台近比,给舍、台谏均为纪纲所系,清叟亦何辞而去哉?
臣职在西省,第居南台,本以嫌不当论奏,事关国体,身主恩,弗容自嘿,惟陛下赦原。
吴毅夫 其三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九、《鹤林集》卷三○
某顷承回椠,极感相于之意。
山间久居,动辄成趣。
林水静深,绝无暑气,与琴宜;
月高朗,清风徐来,与鹤宜;
云亭雨观,户悄人疏,与棋宜;
河柳不种自生,水花不植自富,与诗宜。
却缘儿辈时有书来,未免薄恼怀抱。
邹枢胡为勇去?
直翁胡为请告欲归?
稽山胡为召?
宝庆间借君臣大义以鞭辟善类者,胡为复见之论奏?
火胡为屡作不止?
兵胡为谇语未宁?
贵要之家胡为搬动行李,以为民望?
此何景也!
须是别作规模,唤几个人归来,降心商量方可。
龟山故事便可推广,此事望毅夫力赞庙谟之决。
某辈只因多言掇祸,今又不能自禁,辄与宗文及之,丐勿广。
唐伯玉少卿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五一、《爱日斋丛钞》卷二
端平更化以来,上亲擢台谏者三。
秀挺如舜俞,方毅如颖叔,端亮敢言如徐直翁杜成己季永弟,最后方德润犹强人意。
惟都运侃侃其直,訚訚其争,乃能扶颓纲、起敝化,力争是非于嘉熙初元,真得所谓诤臣七人矣。
徐殿院劄子(同察院上)1236年 南宋 · 杜范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四二、《清献集》卷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等一介疏贱,分察台纲,得与殿中侍御史徐清叟同事。
自供职以来,感激知遇,知无不言。
所上奏章,动关国体,每蒙陛下曲赐优容,臣等誓欲糜捐,以图称塞。
今于二十九日,忽闻御笔,徐清叟太常少卿,臣等恍然,莫测所谓。
岂因清叟近日三渐劄子言及贵近,致激陛下之怒耶?
臣等窃见陛下自更政弦,广开言路,凡言二邸,言诸珰,言及小人复用,联篇累牍,语涉疏狂,虽在小臣,靡不容受。
清叟既居台贰,正色尽言,是亦职分之宜,不知其言之戆。
今陛下一旦出令,俾迁他官,此必有左右之臣怀谖挟私,以此移主意而陷善良者。
奉常清官,似不为小,清叟得去,亦所甘心。
然盛明之朝,乃使直臣以言事去职,不惟于台纲有损,播之天下,亦恐于圣德有亏。
一举两失,臣等深切惜之,用敢援祖宗朝台臣御史例,欲乞圣慈亟回成命,仍令清叟赴台供职,足以彰陛下改过不吝之意。
若以臣等之言为僭,欲乞并与清叟俱黜,庶几不辱此台,有辞于世。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三留徐殿院劄子1236年 南宋 · 杜范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四二、《清献集》卷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昨因殿中侍御史徐清叟出台,事关国体,遂同臣昌裔两具奏陈,乞留清叟,令其赴台供职,未蒙施行。
臣窃念近与清叟昌裔一时被命,并升台职,相与感激恩遇,以期无负于明时耳目之官,遂不避怨仇,合词论奏大臣误国之罪。
亟蒙圣旨宣谕清叟,复于经筵面奉玉音。
臣等恭承圣训,不敢再有陈奏。
臣独思念祖宗时,台谏论及大臣,即无两存之例,抗章自劾,至于再三,陛下又遣使谕止之。
臣进不得尽忠,退不得去职,泯泯默默,羞见搢绅,两旬于此矣。
今者清叟论三渐事,此大臣畏之而不敢言,通天下知之而不能言者,清叟明目张胆,为陛下言之,此正台谏职也。
虽传闻或有失实,语言或有过当,其于警戒自治之道实非小补。
臣闻清叟面奏时,陛下和颜受之,略无忤容。
清叟以语同列,谓圣德宽大,乐受逆耳之言若此。
未几而遽夺其职,此岂出于陛下本意,是必有交斗之谗,以激陛下离间之怒,而又欲归过于陛下,使有讳谏之名,此臣所甚痛也。
臣尝得其三渐奏稿读之,深服其有骨鲠敢言之气,方将以其所论,详加体访,继以奏闻,而清叟既因此罢职矣。
臣虽有忠荩之忱,宁无顾虑之意,使冒昧言之,是重怒也,循默而不言,是失职也,夙夜以思,不遑宁处。
治平中吕诲等以濮议事出台,司马光乞留之不果而求黜,彭思永召还不获而求罢。
此祖宗时台谏故事也,臣敢援是仰渎天听,欲乞圣慈亟罢臣御史职事,畀以丛祠,使归田里,庶几全臣进退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