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李师中李建中并可太常博士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文恭集》卷一四
敕某等:太常典礼乐,博士通古今,必得美材,以相仪蕝。
虽员品至隘,而资望益清,儒者所居,朝选为贵。
以尔师中性无外饰,器有远用;
以尔建中学力强敏,吏资肃给,并策俊髦之第,咸称风矩之修。
或典校禁中之书,按行寰内之邑;
或董司漕引之舸,兼握宰字之条。
参叙成功,交中考法,率从盾省,联陟容台
尚当勉之,以对我稍迁之典。
余靖等八人游元风洞题名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桂林石刻》上
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余靖安道贾师熊文友、经略安抚萧固干臣转运使宋咸贯之兵马钤辖柳涉公济、提点刑狱李师中诚之马仲方子正、通判黄照晦甫偕游。时嘉祐五年十月晦日题。
言时政疏(一 嘉祐六年七月 北宋 · 王畴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四
古之事君者必以礼,故要君者谓之无上,以其近于慢也,慢则事君之礼废矣。
古之事君者必以诚,故言伪而辨者,孔子得以诛之,以其近于诈也,诈则事君之诚阙矣。
是知上下之分、君臣之义,由礼与诚,则罔不治,由慢与诈,则罔不乱。
兹二者,风俗之源,逆顺之萌,虑天下者不可忽其渐而不察也,察之亦不可以不诚。
比年中外臣僚,或因较量差遣,或因辨论身计,或因进以干誉,或因罪而觊免,肆为罔谈,辄形奏章。
其间求放归田里者有之,乞别自营生者有之,岁未至而愿致仕者有之,苟于禄而请归农者有之。
是皆心语两违,情实交戾,外示轻官爵之爱以欺于众,内实计分铢之利而争于上,违义忘耻,至于要君用诈而安为小人之行。
陛下圣度包荒,悉置不问,彼小人者,亦岂识恩德之隆哉!
且夫君臣之间犹父子也,既委质立朝,陈力处位,于去就之际,岂得容易而言?
今苟以私觊,遂侥倖而妄章诡辞,发之不疑,是臣下不肃,朝廷不尊,而公为慢诈之事,以要于陛下,不有沮止,恐非所以范俗流化也。
请自今有要君作伪如向所陈者,并许弹奏施行。
如此,则罔上邀利者知所畏,而士之行己有耻、事君以诚者少加劝矣。
又国家开广言路,任用台谏官,以求天下公议。
其所弹治者必废,所称援者必进,既为上所信属,故其职特为要剧。
比年士大夫乃有险诐之人,挟己憎爱,依倚形似,造浮说,奔走台谏之门,鼓扇风波之论,幸言者得以上达。
推原其情,本非公正助治之道,止于阴借权力,取快私意。
当言之人,率务举职,既所传耳目稍异,则岂敢遂无论列?
若由风闻而事得其实,朝廷从而施用之,有补圣治,兹固善矣。
不幸万有一爱憎不中之论,荧惑紊挠人主之聪明,岂不为听断之累哉!
臣愚谓前世风俗不平,毁誉乱公,而下诏诫励者,有矣。
欲深鉴时弊,特屈圣训,晓励士大夫,庶几偷薄革心,有以激清朝路也。
御史府内司朝廷宪度,外察郡县吏治。
若朝廷政事之施行者,赏罚有所未当,号令有所未允,忠邪有所未辨,纪纲有所未正,则御史得以言之。
若郡县政事之施行者,官吏有所未公,法制有所未明,冤枉有所未申,贪暴有所未除,则御史得以言之。
然则主于督察内外施行之事,随所是非当否而言,上以补救朝政,下以警饬四方之吏,共适于至公之道而已;
非谓朝廷之事,有所未及施行,而御史得以先之也。
其所以不可得先者,将以明上下之分也;
上下之分茍明,则人主之柄操执有归,而纲纪不乱;
纲纪不乱,则天下无难于为治也。
比年中外士大夫,偶见陛下任用台谏官,其所开陈,多蒙信纳。
殊不知言事之人所论列者,亦自有体,朝廷所以听纳而施用者,亦自固有次第,便谓凡百事状,不计行与未行,台谏皆得以专之,乃有白事于朝,而更以状干台司者。
如往岁陈希亮开拆司,与三司辨理勾销帐,按事止当上闻,朝廷听法所在,希亮每奏一状,必并申台。
又近日广西转运使李师中,以邕、狱事暴发宋咸萧固奸赃,止当覈实尽理,朝廷自有刑典。
如狱辞未真,恶状未具,则当乞再加按问。
师中乃别为台状,用小纸解说三十馀事。
推原其情,盖欲当任者为言而助之尔。
臣以谓事有曲直,法有轻重,朝廷以至公待天下,其有罪者必罚无赦,不俟言者助之,而适足为朝廷之害,甚无谓也。
请自今臣僚如以公事奏朝廷,不俟施行,而辄申御史台者,许弹奏以闻。
乞致仕第五疏熙宁三年十月 北宋 · 范镇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七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东都事略》卷七七、《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四一、《宋史》卷三三七《范镇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六、《右编》卷一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七
臣请致仕已四上章,历日弥旬,未闻报可。
缘臣所怀,有可去者二,不敢不陈。
臣言青苗不见听,一可去;
苏轼孔文仲不见用,二可去。
负二可去,重之以多病早衰,其可以已乎?
今有人言献忠与献佞孰是,必曰献忠是;
纳谏与拒谏孰是,必曰纳谏是。
苏轼孔文仲可谓献忠矣,陛下拒而不纳,必有献佞以误陛下者,不可不察也。
李定避持服,遂不认母。
是坏人伦、逆天理者,而欲以为御史御史台为之罢陈荐舍人院为之罢宋敏求、罢李大临、罢苏颂谏院胡宗愈
王韶上书,肆意欺罔,以兴造边事,败则置而不问,反为之罪帅臣李师中
御史一言苏轼,则下七路捃摭其过,孔文仲则遣之归任。
以此二人况彼二人,以彼事理观此事理,孰是孰非,孰得孰失,陛下聪明之主,其可以逃圣鉴乎?
惟审思而熟计之。
朝廷所恃者赏罚,而赏罚如此,如天下何?
如宗庙社稷何?
至于言青苗,则曰有效矣。
夫所谓见效者,岂非岁得缗钱数十百万乎?
数十百万者非出于天,非出于地,非出于建议者之家,一出于民。
民出之而不已,则数岁之后,将如之何?
民犹鱼也,财犹水也,水深则鱼活,财裕则民有生意。
养民而尽其财,譬犹养鱼而欲竭其水也。
今之官但能多散青苗,急其期会者,则有自知县擢为转运判官,擢为提点刑狱
急进侥倖之人,岂复顾陛下百姓乎,但知趋赏尔。
臣恐陛下百姓相濡于涸辙中矣。
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
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
臣职献替,此时而无一言,则负陛下多矣。
臣知言入,必触大臣怒,则罪在不测。
虽然,臣尝以忠事仁皇帝,仁皇帝不赐之死,才听解言职而已;
以礼事英皇帝,英皇帝不加之罪,才令补畿郡而已。
不以所事二帝之心而事陛下,是臣自弃于世也。
臣为此章,欲上而中止者数矣,既而自谓曰:今而后,归伏田闾,虽有忠言嘉谋,不复得闻朝廷矣。
所以上之,决然不疑。
惟陛下裁赦,乞早赐除臣一致仕。
乞勘劾萧注 北宋 · 赵抃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六、《赵清献公集》卷四
臣窃闻广西邕州萧注,贪惏放肆,丑恶彰闻,货赂诛求,蛮徼骚动。
提刑李师中论列切至,使臣李若愚体量分明,或未正邦刑,则定生边患。
萧注,伏望圣慈蚤赐指挥,下荆南路勘劾施行,无令长恶不悛,远方受弊。
余靖等八人游龙隐岩题名嘉祐五年十月 北宋 · 赵璞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九、《桂林石刻》上、《桂胜》卷二、《粤西丛载》卷二
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余靖安道贾师熊文友、经略安抚萧固干臣转运使宋咸贯之兵马钤辖柳涉公济、提点刑狱李师中诚之马仲方子正、通判黄照晦甫,是日游风洞栖霞洞,遂游此。
嘉祐五年十月晦日题。
随行者赵璞奉台旨书。
留题龙隐岩□□ 北宋 · 李师中
七言绝句 押寒韵
乱峰凝碧□□□,曾有神龙此□□。
□□已兴甘泽去,高岩□葛□云端(原注:右刻在龙隐岩,作者姓氏漶灭,惟书衔云提点广西刑狱公事,疑亦师中作,刻于熙宁己酉者,姑附于此。)
按:以上清谢启昆《粤西金石略》卷三
其七 北宋 · 李师中
 押先韵
兜鍪不胜任,犹可冠貂蝉(《后山诗话》 《后山诗话》:周盘龙以武功为散骑常侍齐武帝戏之曰:“貂蝉何如兜鍪?”对曰:“貂蝉生于兜鍪。”外大父颖公罢相建节出帅太原,其诗曰:“兜鍪却自貂蝉出,敢用前言戏武夫。”李待制师中以相业自任,尝帅秦,以事去,其诗云云。)
其十 北宋 · 李师中
当年殿柱题名处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七引《诗史》 《诗话总龟》李参少有吏材,仁宗奇之,殿柱题其名,有繁剧人所避者,必用,自将作监簿擢至右丞枢密直学士元丰中卒。李师中以诗吊之云云。〖按:李师中死于元丰元年,不可能元丰中李参,疑有误。)
交趾 北宋 · 李师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
嘉祐五年六月交趾甲洞申绍泰率众犯邕州境,巡检宋士尧等逆击,死之。
上闻,乃召侍郎余公靖青州,面谕曰:「以卿熟岭南事,今授卿体量安抚使,亟往无辞」。
继以如京使、知邵州贾侯师熊副之,择材勇者自从,即荆湖兵以行。
其年冬至邕,遣介召交趾用事者费嘉祐于麾下,诘之。
嘉祐诉云:「本无恶心,但近边种落苦邕人侵扰,含怨不能自明,乃相聚以起,误犯官军。
以地远不易知,请归就治,自今敢入寇者斩」。
约束定,乃去。
噫!
五刑不明,小雅尽废,则蛮夷猾夏,寇戎奸宄作矣。
自责深者,其心恕;
自任重者,其功远。
惟天眷佑下民,惟君奄有天覆。
一物失所,当自计利害劳费,力与蛮夷较胜负,真忍人哉!
韩愈罪徼功之人,李固驳用兵之议,其有意于根本矣。
今既黜邕守,用廉重仁明者,公又画一为令,以谨疆里,尽去前时猺役之害民者,使后人知胜计在此不在彼,专于自治,以抚斯民。
外安物情,中葺边备,公之虑远矣哉!
既还,老幼遮道曰:「我公无归,以保我生」。
师中旧学于经,得褒贬之义。
之北,青壁万寻,砻而刻诸,以为公作记。
其威令有未究者,公将复命,固请,师中不敏,尚能为公志之。
按:《故》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重修灵渠 北宋 · 李师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粤西文载》卷一九、康熙《桂林府志》沟洫、雍正《广西通志》补纂、嘉庆《广西通志》卷一一七、道光《兴安县志》卷三
嘉祐三年诏置都水监明年以诸道提点刑狱兼领河渠事,既被命,图所以称明诏。
广西湖南旧阻岭弗接,秦史禄海阳山水逆为石矶,以激水分岭,而下会湘、二水,合为一,北通京师,南入于海。
厥功弗究,石亘数十里不绝。
自秦迄今千馀年,强民力为堤为陡门,以制水于石上,水渐而至,号曰渠。
是渠也,寖以堙废,公私患之。
至是定计以闻,遂发遣县夫千四百人授张竞,日往营之。
动而免险,功斯济矣。
竞与石怀玉、孙约等亲率其徒,燎石以攻,既导既辟,作三十四日乃成,废陡门三十六,舟楫以通。
李师中、马仲芳实领其事。
于乎!
唯至诚能通万物之阻,古之君子德行常简易,行有尚往,有功者其心亨,兴渠之利不足云。
朝廷稽古建官,为万万世计,推此以观天下,六府三事,庶乎可治也已,故敢书以告来者。
蒙亭记嘉祐七年八月 北宋 · 李师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粤西文载》卷三○、《桂胜》卷一、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三三、《桂林石刻》卷上
桂林天下之胜处,兹山水又称其尤,而在城一隅,荒秽不治,若无人知者。
数千百年间,岂天秘地藏,不以示人,意必有仁智者然后能乐,盖性情自得之也。
经略吴君尝为谏官,以言事罢,不复,遂来殿方,既安边静民,而后及此。
师中览而壮之,又因斯民之乐,名其亭而系以诗,诗曰:「凡物之蒙,在人亦昧。
既有见焉,其迹难晦。
斯亭之成,景物来会。
江山之胜,相与无际。
凫鹥在水,或在于浔。
中洲蒲莲,迤逦静深。
岩壑沉沉,云气长阴。
自公以暇,来燕来临。
同民之乐,而无醉饱之心」。
嘉祐七年八月二十日尚书户部员外郎、直昭文馆、知桂州岭南路经略安抚君上石,是时师中度支员外郎转运使
华景洞题名嘉祐六年正月 北宋 · 李师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桂林石刻》卷上
提点刑狱李师中、前琼守谢鸿郡丞黄照幕下庭坚、段惟修、周佺会此岩下。嘉祐辛丑正月十九日
题名记熙宁四年十二月 北宋 · 李师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民国《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卷一二、天桂山志
师中十一世祖、唐御史大夫讳栖筠,生丞相讳吉甫丞相尚书德修丞相讳德裕
尚书师中八世祖也。
历舒、湖、楚三州刺史,题名在此岩谷。
师中不肖,忝备侍从,坐沮边议,左迁,来守兹土。
永惟世业,未坠于地,后世子孙,尚有来者,敢废篆刻,式昭前人!
熙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孙尚书右司郎中师中记,纯中从。
按:民国潜山县志》卷二八,民国九年铅印本。
熙宁经筵论荐司马光等三十三人章藁1076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端明殿学士右谏议大夫集贤院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司马光,素有行实,忠亮正直,以道自任,博通书史之学。
可备顾问。
端明殿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许州韩维,器质方重,学亦醇正。
知尽心性理之说,得道于内,则可以应物于外矣。
翰林侍读学士宝文阁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吕公著,道德醇明,学有原本,事君以进贤汲善为己任,可谓知务矣。
三人者,皆股肱心膂之臣,不当久外,乞诏还词苑,或居经帏,日侍燕闲,论思献纳。
学士有博学通典故者:秘书监集贤院学士、知杭州苏颂,记问博洽,长于史学,国朝典故,多所练达。
所学,宋敏求之比。
宜编撰检讨之任。
馆职有学行器识可备侍从者:右司谏直集贤院孙觉,素有乡行,明经术义理之学,端良信厚,可以镇浮厉世。
尚书祠部员外郎秘阁校理、知齐州李常,性行醇正,兼治经术,久补外官,有循良之政,可比于
尚书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和州范纯仁,器识通明,忠义骨鲠,其才足以济大事。
三人者皆可充近侍耳目之官。
馆职文学可为词臣者: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河中府苏轼,豪俊端方,所学虽不长于经术,然子史百氏之书,无所不览。
文词美丽,擅于一时。
居官敏恕,尤通政事。
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权洪州曾巩,以文学名于时,人皆称其有才,然其文词近典雅,与之文各为一体。
二人者皆词人之杰,可备文翰之职。
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孙洙,博学能文,才识通敏,所守亦端,可充文翰史臣之选。
兼明世务,通晓民政。
近蒙进擢修注,深厌士论。
馆职有学行端正可以擢居清要者:秘书丞集贤校理王存,学行素著,方重有守,不为势利所迁。
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判武学顾临,才豪而气刚,兼有识略,乐义尚贤,喜于闻过,可属以危难之事。
秘书省著作佐郎集贤校理林希,少有文行,明敏劲正,学亦该博,长于记问,可与编撰检讨之职。
谪官未复职者:尚书右司郎中分司南京李师中,人多称其有才,可当边帅之任。
往岁近臣尝有论荐,其才它日为名臣。
向因言事分务,若遂蠲洗,不惟责其后效,抑足以开言路也。
尚书兵部员外郎傅尧俞,言事官以义去就,有古诤臣之风,不幸坐累褫职,未蒙牵复。
太常博士、新差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胡宗愈,文醇行循,兼明经术,东南人士,多所师服
向以言事被谪,累经恩宥,未蒙复职。
秘书省著作佐郎王安国,材器磊落,文亦豪迈,可充词翰之职。
向居罪废间,不忘进学,亦奇伟之才也。
京朝官、选人有学行才器可进擢台阁者:太子中允馆阁校勘签书应天府判官厅公事刘挚,性行端淳,词学渊远,若置之文馆,优游长育,必为远器。
太常博士崇文院校书勾当宗正丞公事虞太熙,治经有行,端方自守,不茍于进,可充台阁之选。
太子中允、监西京洛河竹木务程颢,性行端醇,明于义理,可备风宪职司之任。
太子中允权发遣淮南西路转运判官公事刘载,少治经术,兼有文行,可备台阁之选。
殿中丞、新差充秦凤熙河路措置边事勾当公事兼催督军须薛昌朝,才质俱美,持守端直,当置台阁,以养其才。
久从机宜之辟,非所以处之也。
秘书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张载,学行修明,养心事道,不茍仕进。
西方学者,如载一人而已。
若稍加优宠,所劝大矣。
兴国军节度掌书记苏辙,其学与文,若不逮轼,而静厚过之。
自登第及中制科,凡二十年,尚在选调,未蒙褒擢。
台州司户参军召试馆阁孔文仲,性醇行粹,如不能言,发为文章,温厚正直,稍加长育,必为瑰硕之器。
新差歙州军事推官吴贲,端良质实,少以孝行闻于州乡。
治《易》、《春秋》之学,而文亦淳雅。
尤尽心于民政,所至以惠爱称。
润州延陵县令吴恕,器识淳深,学通义理,若置之文馆,长育而成就之,可以与有为也。
常僚中才行器识可升擢任使者尚书屯田郎中知开封府太康县林英,有才与行,安静详明,和而不随,直而无挠。
尚书都官员外郎、监泗州河南转般仓孙奕,士行著于乡闾,节义信于朋友。
外虽朴淳,而中实强敏。
所至,皆以善政闻,可谓循良之吏。
使当一路,则可以厚风俗而安民矣。
秘书省著作佐郎监扬州粮料院林旦,才力强明,通晓民政,兼有持守,可责任以事。
太常博士、新差监衡州在城盐仓邹何,操履端方,吏材通敏,久居务局,士论惜之。
小臣言事黜废有可矜者:太子中允降授大理评事唐坰,性虽轻脱,然才干明敏。
向以言事被窜,两经赦宥,初监广州军资库,次移监吉州太和县盐酒税,又次移监杭州龙山税。
流落远方,已是数年,愿特与亲民差遣,以来敢言之士。
光州司法参军、监安上门英州安置勒停郑侠,向以狂言得罪,窜废海隅瘴疠之地,朝不保夕。
小臣愚直敢言如此,是亦发于忠义,非陛下矜怜其志,而使得生还,谁复为言者(《古灵先生文集》卷一。)
正文前有司马光韩维等三十三人姓名,今略。
权提点广南西路刑狱公事李师中等兴水利奖谕敕书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二九、《华阳集》卷二五
师中等:昔秦命御史监郡史禄灵渠,汉益浚之,以通漕岭西。
然其道狭而流壅,其后卒以堙废。
奉职于外,究兴利源,镌石疏流,役不留月,舟航之济,自公及私。
都水上功,不忘嘉叹。
职方员外郎郭君墓志铭元丰七年四月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四九、《苏魏公文集》卷五九
尚书职方员外郎、知单州军州事东平郭君,以熙宁九年三月己未被疾不起于州寝,享年五十有五。
诸孤奉丧还郓,稿菆兴化僧舍。
元丰七年四月癸酉克葬于平阴县翔鸾乡大留里,从吉卜也。
先是,先公侍读既葬于县肥城里,馀三十年而太夫人尚无恙。
一旦弃诸孙之养,将谋合祔。
而视冢者曰:「旧茔地洿下而土疏恶,占宜改宅」。
去茔之北十里而近得今新域,于是合公夫人之柩厝大穴,而郎中洎职方君妇孙昭穆以从祔。
习士礼与通葬范者皆曰宜称,遂掩圹焉。
君之先世自阳曲徙东土,莱州莱阳县、赠尚书祠部员外郎讳宁,追封清河县太君张氏,曾祖考妣也。
解州解县、累赠礼部尚书讳禹偁,追封彭城郡太君徐氏、广陵郡太君王氏、睢阳郡太君宋氏,祖考妣也。
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累赠吏部尚书讳劝仁寿郡太君李氏,考妣也。
初名元赓字永叔
后从进士更名源明字潜亮
少自修饬,举措必践规矩。
接人无堕容,无儳言。
至讲论义理,则毅然不可抗夺。
秉笔为文章,不待师友之益而自成风格,既举有司,名藉场屋。
嘉祐二年春沈翰林遘、祖集贤无择主试别头,得君程文,置高等,又称诵于朝不容口。
既而擢第,遂为时闻人。
初,用父任将作主簿,三迁大理丞
历监曹、衮二州盐税、在京药蜜库
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颍叔辟掌机宜,辞不赴。
越州萧山县,县之宿豪有父子为奸利者,悉捕而寘于法。
有育孤女过时不嫁而利并其财者,谕以礼律,使倾赀以配良人。
太守刁约闻之曰:「郭萧山厌民望矣」。
尝舣舟馀杭津亭,闻客有后至欲泊者,亟徙以避。
杭守叹其不争,因榜亭为「让」,后避讳改曰「礼」。
归朝监永丰仓,累迁殿中丞太常博士
治平二年,用今丞相王郇公承学士诏荐御史,为监察里行,于时吕诲范纯仁等六御史谏官,以议濮安懿王祔庙称号不合,相继罢职。
君受命之日,拜疏论列,以谓等忠言覈论,许国大义,可从可旌,无名斥去,望追还旧职而罢臣新命。
诏许上还除书。
今上登极,推恩由尚书屯田员外郎都官
唐质肃公中丞,奏请复台职,既参知政事,又荐升任,遂擢知华州
秦凤副总管主回易吏过郡,监税钱夔以不即赴务解州,州鞫回易如法,又投阍人以引入城不得为漏税。
夔阴以状白提刑雷周辅,移劾旁郡。
周辅适至,辨争不胜,奏以为询詈使者,而郡官亦上其事,至遣使即讯,君卒不自直。
遂免所居,监淮阳军酒税,而周辅亦坐挠法罢任。
君不以左官芥蒂,晨入暮出如常僚。
本道安抚、监司交章其办职,满二岁,移知汝州
州卒有戍边者厌苦其主帅苛暴,群诉于前,辞涉犯上。
既罢,更有密旨诛及党辈。
公察非辜,议为奏请,会有德音,原贷者甚众。
岁馀,迁滨州,不行。
单父
未几,召权三司度支判官,以亲年恳,朝廷嘉其诚孝,听仍旧任。
俄而改职方以卒。
君趣尚高爽,不以得丧婴心。
力学稽古,常欲见于行事。
故立朝在仕,勇于敢为而无所避惮。
熙宁初,转对,上封言五事:一曰抚远人,谓解西师以弭边患;
二曰惇礼范,谓大臣年至请老以全名节;
三曰信命令,谓任官出令,执政审可然后奏行;
四曰正刑辟,谓监司失职,宜随事轻重以行责降;
五曰澄吏源,谓恩泽入仕路之猥众,宜有裁损。
又谓天变地震,皆阴侵阳、臣强兵挫、边裔内侮之应,望责任宰相内修治道,外戒兵备,以消厌未萌。
大抵指切时事,忠精无隐,观其可以见其志矣。
平生与游,多一时方劲之士。
瀛帅李师中诚之尤相厚善,诚之贬官过单,留连累月,涕泣不忍别。
盖趣舍同而久要固也。
素通术数,深信定分。
疾且革,取其书阅之,欷歔反面,不复有言,嗒焉委顺。
非笃于信道,渠能臻此。
惜乎年与位皆负其实,使不得大施于时,此士友所以叹惋也。
夫人李氏,工部侍郎应机之孙、大理评事咸宁之女,前十六年卒。
子男五人:曰茂倩,河南府法曹参军
次曰茂恂,奉议郎提举陕西马监牧司公事;
次曰茂泽,承事郎
次曰茂曾、次曰茂雍,未仕。
女五人:二早亡;
次适奉议郎孙亚卿封文安县君,后君六年卒;
次适宣教郎苏熹;
次在室。
孙十四人,孙女九人。
初,侍读公之薨也,君援学士褒恤例请于朝,特诏赠礼部侍郎
君亡之五年,茂恂为秘书丞,加赠都官郎中
而茂恂未登朝时,与其弟茂泽怆夫人之不逮养,各以当迁一官求换邑,封仙源县君
它日又进封陇安县太君
积善贻庆,子孙善守家法,宦学相继,可谓有后矣。
予与君世契且亲,义分尤著。
诸孤方图不朽,猥以见属,摭实叙事,继之以铭。
铭曰:
郭氏系周,胙土于武。
仲叔二虢,叔谓鼻祖。
平王之东,绝而复封。
谓虢为郭,遂启厥宗。
分支别派,燕隗齐最。
东都况、躬,西京钦、解。
杜陵颍州,盛于历代。
爰分汾阳,为唐上宰
本朝甲族,太原东平
武惟右戚,文则贰卿
于显二卿,逢辰远至。
实生二子,为时良器
伯也清方,隐吏潜郎
仲氏亮直,名称最良。
仲之立朝,不饰不矫。
屡抗封章,帝用褒表。
躬虽远臣,心不忘君。
再辞台省,荐升长人。
两守藩郡,仁声益振。
才高命屈,卒亦难进。
曲阜崇冈,在汶之阳,祖孙同域,龟筮袭祥。
其祥谓何?
百世之裕。
令名不泯,兹丘益固。
李师中待制挽词二首 其一 北宋 · 范纯仁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才识无前辈,文章有古风。
爱时甘屡黜,报国仗孤忠。
夙有请缨志,竟成标柱功。
子孙传善庆,不独在其躬。
李师中待制挽词二首 其二 北宋 · 范纯仁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历阳相遇日,流落喜俱存。
不起骚人叹,唯知圣主恩。
蟹膏红满箸,蚁酒白盈尊。
岂谓江边别,深情不再论。
塞下追忆乌江之会寄李诚之待制 北宋 · 范纯仁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主人忘倦客忘归,长忆江边惜别时。
日下青山犹促席,风冲画鹢正酬诗。
盘堆白玉鲈腴美,手擘黄金蟹壳肥。
今日相思孤戍里,尘沙满眼鬓垂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