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隔句对诗 唐 · 无名氏
五言绝句 押微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
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以上五题均见《诗人玉屑》卷七引李淑《诗苑类格》引上官仪语引。又见《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疑即出上官仪《笔札华梁》。)
乞殿试误多者落下不考奏宝元二年十一月四日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第五册第四二七一页)
准诏详定侍读学士李淑言:「昨充殿试评定官,切见初考用朱,覆考用墨,等第下计点抹数。
误书等第,众官参详。
小有差错,只令用印」。
知制诰郑戬言:「南省引试,都堂垂帘,两边钉幕。
试官不得辄上都堂
诸色人非指使呈覆签押文字,不得到都堂上,如违严断。
进士引试,依旧写劄,所出去处注疏一处晓示,不令上请。
或疑虑须得上请,止在厅砌下,不得逼近帘帷」。
直贤院王皞言:「旧例,举人试卷涂注乙字,并卷后计数,不得揩改脱误。
三字为一点,三点为一抹,降一等,三抹九点,准格落。
赋少九字论劣,三十六字并不考」。
臣昨覆考进士试卷,各有涂注脱误三四十字以上,寻依例书凿点抹等第发过。
切以祗奉御试,颇涉不恭。
欲乞自今后误多者依小学例,落下不考,并请依所奏施行。
集韵韵例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
昔唐虞君臣,赓载作歌;
商周之代,《颂》、《雅》参列。
则声韵经见,此焉为始。
后世属文之士,比音择字,类别部居,乃有四声。
若周研、李登吕静沈约之流,皆有编著,近世小学寖废,六书亡缺,临文用字,不给所求。
隋陆法言唐李舟孙愐各加裒撰,以裨其阙。
先帝时,令陈彭年丘雍法言旧说为刊益。
景祐四年太常博士直史馆宋祁太常丞直史馆郑戬建言:「彭年所定,多用旧文,繁略失当」。
因诏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同加修定;
刑部郎中知制诰丁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李淑为之典领。
今所撰集,务从该广,经史诸子及小学书更相参定。
凡字训悉本许慎《说文》。
所不载,则引它书为解。
凡古文,见经史诸书可辨识者取之,不然则否。
凡经典字有数读,先儒传授,各欲名家,今并论著,以稡群说。
凡通用韵中同音再出者,既为冗长,止见一音。
凡经史用字,类多假借,今字各著义,则假借难同,故但言「通作某」。
凡旧韵字有别体,悉入子注,使奇文异画,湮晦难寻;
今先摽本字,馀皆并出,启卷求义,烂然易晓。
凡字有形义并同,转写或异,如坪𡊞、叴㕤、心忄、水氵之类,今但注曰「或书作某字」。
一字之左,旧注兼载它切,既不该尽,徒酿细文,况字各有训,不烦悉箸,凡姓望之出,旧皆广陈名系,既乖字训,复类谱牒;
今之所书,但曰「某姓」,惟不显者则略著其人。
凡字有成文,相因不释者,今但曰「阙」,以示传疑。
凡流俗用字,附意生文,既无可取,徒乱真伪,今于正文之左直释曰:「俗作某,非是」。
凡字之翻切,旧以武代某、以亡代茫,谓之类隔,今皆用本字。
述夫宫羽清重,篆籀后先,总括包并,种别汇联,列十二凡,著于篇端云。
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新增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字。),分十卷。
按:《集韵》卷首,述古堂影宋抄本。
其一 北宋 · 谢绛
 押元韵
王貌闲如鹤,黄吟苦似猿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 《春明退朝录》:天圣中修国史王安简、谢阳夏李邯郸黄唐卿编修官安简神情冲澹,唐卿刻意篇什,谢李尝戏为句云云。)
前岁仆与献臣同饯常山公于苑西曾未再期已均师门之痛兼承即日亲奉攒涂追往悼今哽涕无已因成短诗抒感谅心契之同戚也1030年 北宋 · 宋庠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昔岁西郊饯,曾瞻出守麾。
今年东第哭,便叹哲人萎。
辰巳空成谶,膏肓不遇医。
诘朝闻衮敛,心折寝门悲。
忧阕诣台先寄献臣天休二学士1032年12月 北宋 · 宋庠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去国三年恨,还台九死馀。
凄凉曾釜,感咽晏楹书。
鲋勺怀穷辙鸡栖整故车。
惟当亲益友,叙阔费涟如。
李端明献臣 北宋 · 宋庠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学道年嗟晚,知非骨已惊。
世纷誇要路,天意罪浮名。
汶上朱轓宠,淮南白发生。
惟馀方寸地,留贮岁寒情。
献臣学士与余通书因成感咏 北宋 · 宋庠
 押词韵第四部
夫君俦,抱椠群玉府。
久读未见书,躬抽系年谱。
坠绪获先秦,亡篇出东鲁。
上溯三皇坟,旁探百家语。
怪牒汲郡来,幽经茂陵聚。
英哲资缮藏,缇油尽刊补。
蒸青劲残,削误规刀苦。
种别踰九流,星罗轶千部。
顾我寡见闻,蒙薰异伦伍。
秘帙乐共披,讹文许交举。
家㨭互纷纶,邮溪戏旁午。
初无班嗣嗤,更免许慈拒。
矧余羁官久,寂寞繄茅宇。
礼乏赠酒瓻,疑增照觞怒。
尚赖启新编,时时发聋瞽。
乞修定唐书五代史劄子 北宋 · 宋庠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永乐大典》卷一○一三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六
伏见刘煦《唐书》及范质《五代史》,并是近代修纂。
虽粗成卷帙,而实多漏略,义例无次,首末相违。
案唐自武宗以还,实录皆阙。
等辑缀之日,因旧史,存体统,续后事者,不无丛脞。
至于序篇赞论,褒贬大方,订之前世,讫无可采。
五代帝纪,则殆是全写实录,别传则更同铭志。
比于唐史,抑又甚焉。
自宋兴八十馀年,上距李氏,历载踰百。
五姓相代,故老沦亡,语授耳传,寖以疏阔。
若不因时修定,则二书者非徒取愧于来叶,固将遗恨于当年。
乃者威武军节度使知枢密院事盛度学士日,亦尝乞搜访唐事,以裨史阙。
虽文移遍下,而州县俗吏,罕或省知,逮此数年,莫克如诏。
臣诚不自揆,然由布衣之日,伏膺简册,窃观二史,未尝不废书结欷。
但恨家乏篇籍,人无师仰,区区之志,谁与悯之?
比者幸蒙陛下教育之仁,久尘史观雠撰之职。
每缘是正文字,见秘府所藏唐家纪传、诏令及偏记、小说之类,名种尚多。
五代实录,诸国僭伪之篇,往往完具。
若得裒类而通阅,犹足以整齐年月,补缉散亡,勒成新书,或矫前病。
然念臣才识蒙浅,见闻凡近,必依朋类,参质否臧。
窃睹同馆修撰、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吏部员外郎李淑预修三朝正史,博贯前载,文雄学奥,傥谐咨定,实繄宗矩。
臣弟尚书刑部员外郎直史馆祁,稍勒篇翰,颇及辈流,俾之编删,亦必尽力。
臣欲望圣慈差李淑及臣弟等三人,同将《唐书》及《五代史》别加撰著
然乞不为官局,只许于馆阁内正行公文,更互辍借。
应系《唐书》及《五代史》照对文字,各就本家纂录,并不烦官司供给。
庶得寖寻史法,宽假岁期。
上赖好文之明,恣穷希古之乐,此亦千载一时之遇耳。
臣又案唐张说退罢,许在家修史;
沈传师出为湖南观察使,亦令在州撰述。
彼本朝记注,尚许私藏,况前世成书,讵劳公禁?
如臣等或有外补差择,亦乞如传师故事。
东园诗赋得字并序1041年2月16日 北宋 · 宋祁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东园诗者,端明学士献臣李君、翰林伯中王君、天章侍讲原叔王君、馆阁校勘景纯刁君、永叔欧阳君、子庄杨君暨予,仲月既望之宴所赋。是集有三胜焉,地之胜,则如左睨都,前眺畿隧,林薄灌丛,铺棻自环;时之胜,如载阳之辰,戢惨傃舒,惠气韶华,怡豫天区;宾之胜,则如朝髦国俊,清交石友,驾言相从,簪盍就閒。三者先具,吾人所以挤天下细故,彷徉萧散而自适其适也。若夫頫撷仰援,有蘤有枚;参行迭馈,有胾有醪。时哢嘤然,可以悦耳;野芳芚然,可以藉席。轻风舞于快馀,鲜云曳于晒表。乐斯咏,咏斯陶,佥谓会之难常,诗之可以群也。俾永叔列韵,坐者陈章,予与题辞焉,以诧其美。昔郑区区一寰内侯,使七子从赵武赋诗,以观郑志,《阳秋》尚之。今多士乐事,萃此王国,选言足叹,一出治音。使如者,观诸君之篇,则知贤郑人远矣。章别十二句,句五言,杂附左方云。康定纪元之次年序。
茂气遍逵,结客并游轸。
胜践属园墟,欢言驻驺引。
跼情适野豁,远目向天尽。
林馥树才花,町疏篁未
饮来无留釂,嘲往有馀冁。
耳热谢时人,戚戚良可悯。
送刁君绩序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宋景文集》卷四五
建木百寻,不殖培塿;
明玑千琲,必产溟渤。
贤人君子,出于代家冠胄,亦犹是焉。
君绩十九郎,生于庆门,不习纨裤。
而天与之器,道资之粹。
弱冠裒文贽诸公,悉倒屣握臂为延誉。
大抵为文旁礴《史》《汉》,上下隋唐,理参文表,气注言外。
竞于使人,不能加也。
既以父任随牒参姑苏户曹军事,未行而乡举秀选,君绩因褫黄绶,衣逢掖,与群英并游,求三物之举。
为攸司裁抑,以非是报罢。
荐绅处士,怅然同咨。
而君绩方夷然不屑,以谓非战之罪,近乎命;
不怨胜己,近乎仁。
道之茍存,更何恤也!
翌日,拿舟东下,丐言为赠。
先时,陇西李献臣为君序字以表其德。
献臣,文之雄伯,士皆蕲向,言所许可,重于阳秋,而相许于朋盍之间,则君之取重足以暴天下矣。
矧旦夕拜某公为二千石,朝之宗工;
太原王子野关郡主人之贤。
方是行也,君绩挟汝南之评,据山东之阀,辅儒雅之饰,以求伸于贤主人,譬建瓴走丸,不为难矣,何徒劳之足累哉!
仆之妄庸,不足增重。
若夫复九变之贯宣上德,刺六经之道润吏事,有所劘切者,第见子野索言之,谨序以赠行。
李淑(一 皇祐三年十月 北宋 · 包拯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三、《包拯集》卷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七五
臣等伏睹除授李淑翰林学士,兼端明殿学士侍读学士者。
窃以李淑丁忧閒,只带侍读端明两职,尝坐吟咏刺斥前朝,语涉怨尤,事干烈祖,以此差知南京,自陈亲老,遂乞侍养,相次又却充职。
当时物议以谓才乞养亲,遽乃求仕,无致养之乐,有谋身之端。
又以其前过至深,不可处之亲近。
群言未息,旋即居忧。
今来服除,始还旧贯,仍居学士之职,乃处禁林之重,何故崇署之至如此哉?
臣等所未喻也。
李淑素行,前后言者多矣,陛下亦具悉矣。
臣等不复一一陈数,但指其甚不可者,陛下裁处,无使万世之下致讥于朝廷,则臣等之责塞矣,非于李淑有嫌隙也。
臣等读《汉书》,见辕固与黄生争论于景帝前,及汤、武受命事,当时犹为隐避,不终其说。
汉景帝与汤、武相去千馀年,非其祖宗,尚乃置而弗论。
何则?
嫌其类也。
仲尼之将圣,于区区鲁国,亦为之讳,盖礼则然矣。
李淑父子蒙国厚恩,其身久处清华,官职俱显。
祇以累守外郡,未获大用,意怀怨愤,遂假前代为名,讥切本朝,迹其用心,诚罪不容诛者也,暨缘群议,稍示薄责,乃曲辨,益肆妄端,欲遂一己之非,以易大典之序。
此而可恕,谁不可恕哉!
又于吕夷简志有「遏猾鸡晨」之语。
臣等伏以陛下奉事章献太后,于母子之际无纤毫之閒,烝烝孝治,格于群黎,谓之「鸡晨」,实累上德。
其中更有甚不可者,臣等不忍言也。
之所为,敢尔悖慢,陛下仁恻,笃顾旧物,虽隐其甚恶,不赐显诛,在乎物情,已为恩贷。
今又增一学士,处之禁涂,众议喧喧,实甚不平,况母年八十,别无侍子,臣等伏望陛下宸断,落其翰林学士,与一外任,或令侍养。
如此,则怀奸隐慝之臣有所戒惧,不敢谤讟矣。
李淑(二 皇祐三年十一月 北宋 · 包拯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三、《包拯集》卷六
臣近者两次论列,以李淑前过至深,不可处之亲近,乞与外任,或令侍养。
今闻祇罢翰林学士,依旧充侍读之职。
李淑父子荷国厚恩,荣幸俱极,辄敢私怀怨望,讥切祖宗,非所宜言,天下共愤。
汉宣帝时杨恽但以怨刺之言,尚坐弃市;
罪状,不赐显戮,已为宽贷。
兼母年八十,别无侍子,在乎礼律,不合从政,而贪冒宠利,殊无畏惮。
且陛下日御讲筵,博经义,当用笃厚方正之士,以备师臣之列。
岂宜以奸险悖慢之臣,得预进读于前哉?
此尤不可之甚者也。
伏望陛下检会臣前后劄子,特出宸断,与之外任,或令侍养,庶几稍塞中外之议。
端明殿学士兼侍读学士给事中李淑可加上护军实封二百户制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六、《武溪集》卷一一
敕:国家阳郊报本,宗祏致严,举一岁之明禋,受百神之介福。
式均茂(缺)如。
迩臣某,望著人表,才称国器,博通今古□□之术,洞照天人精祲之源。
趋轩陛而持橐,早居清近;
侍帷幄而执经,率多规益。
乃乐中和之职,厌直承明之庐。
出班诏条,专领方面。
礼成敷佑,罔有外内,崇其秩叙,进其勋爵。
式表休命,汝惟钦哉!
可。
诗一首 北宋 · 李淑
五言绝句 押先韵
多罗(《补笔谈》作为官)四十年,偶未识摩毡(自注:时西戎唂氏子名摩毡。)
近有王宣政,时时与纸钱宋刘攽《中山诗话》 《中山诗话》:刁景纯有见无类,必往复。归,每至三鼓。宋祁判馆,集僚属,而刁或连日不赴,因邀而谯让之。王原叔戏改杜赠郑广文云:“景纯过官舍,走马不曾下。蓦地趁朝归,便遭官长骂。”李献臣曰:我为足之云云。)
滑州 北宋 · 李淑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滑守如今是世官,阿戎出守自金銮。
郡人莫讶留题别,孙息期同住此看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 《青箱杂记》:李复圭三世皆知滑州天圣中其祖康靖公若谷知,庆历中其父邯郸公淑又知,及后八年,复圭又知。前此邯郸公尝迎侍康靖,题诗于州廨云云。)
其二 北宋 · 李淑
 押元韵
王貌闲知鹤,黄吟苦似猿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 《春明退朝录》:天圣中修国史王安简、谢阳夏李邯郸黄唐卿编修官安简神情冲淡,唐卿刻意篇什。谢、李尝戏为句云云。)
邯郸图书十志序 北宋 · 李淑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七、《皇朝文鉴》卷八六、《玉海》卷五二、《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二一
儒籍肇刘《略》、荀《簿》、王《志》、阮《录》,汔元、毋乃散落。
帝宋戢戈讲道,荐绅靡然,编摩校辑,岁月相踵。
予家高曾以还,力弦诵马蹄间,重明尚文,素风不衰。
中山公奋蕤舒光,翊宣通谟。
狷者赖清白之传,冠而并班传游,载笔两朝,禁清图史,号令策牍,吁俞演畅。
伊延阁广内幽经秘篇,固殚见悉索之。
中敕辨次,甫事麾去。
大抵官书三万六千二百八卷,订开元见目什不五六。
《崇文目》剟去五千,馀犹浅末。
摽剽名臣旧族间所获,或东观之阙,繇是知世书尚存,购写弗竞,丰社旧蕴,断蔑不伦。
中山官南,始复论补,逮于刊缀,弥三十载。
会请养玉堂,抉私褚,外内经合道、释书画,得若干,离十志五十七类,总八目。
几槴题帙,参准昔模;
缃素枕籍,点兼古语。
有贰本者,分贮旁格。
柳氏长行后学之别欤。
噫,予门从著作、水部赞善洪州四世而及中山,鄙夫承之,施尔朋、圭、刍、泊、汇、蒙、谦辈,冠盖八叶。
繄汝曹善承之,肆守之,毋为势夺,毋为贿迁。
书用二印,取朋篆,所以记封国,诏世代。
东都永宁有馆第,西都履道有园斋,为退居佔毕之玩。
既志之序之,识迂拙耽赏之自,后日䌷续,追纪左方。
推诚保德功臣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致仕上柱国昌黎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三百户食实封八百户赐紫金鱼袋累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许国公忠宪韩公神道碑铭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乐全集》卷三七
公讳亿字宗魏真定灵寿人
信国公,始家京师
咸平中进士擢第,除廷尉平,知亳州永城县
永城剧邑,当津衢冲要,本繇吏部铨补,今久不治,始命审官除吏,公释褐为选首。
初署事,听决辩讼如宿吏精习文法者,县大治。
郡将皇甫选,时名士,有赏识,数试公以事,平处诣理,称叹曰能。
由是著材名,部司察举治状,迁大理寺丞通判陈州
单州
丁信公艰去官。
服除,通判许州
复徙陈。
河决属邑,衍溢民田庐,计役费堤塞钜万,公按形势,以便宜就功,一不赋民,河复故道。
有剧盗聚郡境,匿诸舰中,期会攻劫。
公廉知之,揣其所过,抵夜率吏匽河上流,举火伐鼓以骇之,贼弃舟迸溃,邀捕无脱遗者。
转运使郑文宝喜谋略,闻而壮之,被公檄至于许,曰:「急欲识公面颜尔」。
殿中丞
章圣尝览公文,俾召试,外舅太尉王文正公当国,避嫌以为言。
特召对,改太常博士、知洋州
郡有豪吏李甲,兄死,迫嫁其嫂,而诬兄之子为携养,以专其赀。
嫂流离,历许州及司官数置对,辄赂吏,掠服之,积十年冤不伸。
公至,复出诉,为索旧牍详阅,锻鍊牢密,但未尝引乳医为證。
微伺之,尚存,奄召验问,辞服,案竟奸党,母子始如初。
屯田员外郎、知相州
河北旱蝗,转运使靳租调,蔽匿灾害,公抗章极论。
诏书嘉奖,为蠲赋役,百姓赖以全活
故相张文节公镇魏,荐公文中御史,被召,除殿中侍御史
淮、浙饥,命公安抚。
所至先察吏治,宣布慈惠,救荒之政毕举。
合肥旧陂,久为豪家彊占,公按复之,民得其饶。
未还,除开封府判官
一日,奏事毕,趋出至屏外,复召赐五品服章。
俄除河北转运使,别旨留公为故相河内公均其室。
初,向氏长安华严有美田,时丁朱崖擅朝,欲得之,诸子已听命,使所亲讽公。
公不答,而谓向氏,土田衣食之源,宜共保之。
故华严不以分,崖州大以为望。
既赴河朔,独领其职,会章圣御楼晏驾,今上践祚,军赏重沓,河北厚屯戍,经用常不赡,朝廷忧之。
公心计精密,均输从容以办。
镇定帅曹玮有威名,朱崖亦忌之,以大将军斥知莱州
以其得士心,虑或逗挠,诏公驰传统其兵,缘是伺隙,欲有以中伤公者。
公举措时当,处之无间。
司封员外郎、加直史馆,徙知青州
未几,召为侍御史知杂事,赐三品服章,迁工部郎中
中丞缺,久不补,公专台务,都下有告急变者,中贵人夜开禁门,逮卒百馀辈付台,公一讯情得,悉释其缚。
中贵人以捕反者为己功,日传诏促案,及狱具,止诛告者。
三司更榷茶法,榷利亏废,诏公劾前议者,条罚自丞相率。
数案诏狱,持法平,不挠权倖。
二宫知公秉谊不回,可任国之重,擢龙图阁待制
器望风采,益为当世钜人重德,天下以其出处为时轻重矣。
被命删定法令,审覈条次,科比明慎,书奏,因请颁示天下,人得尽其情以议,有文害者更之,冀以便安万姓。
于后每编修制敕,必循此例。
久之,出典亳州
未几,召领审刑
故事,诸州狱疑谳有令,后谳寖繁,天下多留狱。
公建言,诸刑科当谳者为傅中比,著于令,以省奇请之敝。
又四方上具狱,理官当报日程赊缓,亦因缘开奸利。
公奏促其程,由是州郡省滞,系狱以清。
知星者言,蜀且有兵变若灾沴。
公被选,以枢密直学士谏议大夫益州,陛辞,二宫谕以占说,公顿首曰:「愿以属臣」。
至蜀,果旱荐饥。
公以爱利为政,安辑荒散,均节赋调。
先蜀守张公咏以蜀地狭、生齿众、尝艰食为请,岁发仓储六万斛贱估以赡贫民,遂缘为常。
公先期倍数以赈之,故民不大乏。
秦李冰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酾以溉田,若岁大旱,沟塍犹涸。
公更决九升口,水行径易,迄今享其利。
初,二宫以蜀灾害为忧,既而闻公绥靖之美,有旨召公参知政事
宰相白,益部远方,宜须代还以拜。
以缓其命,而援所厚善,故公命中格。
御史中丞,充理检使
蜀之西境邛部乌蛮接云南,地多马,岁入永康官场鬻之,经历山川道路,周知其夷险。
公还对,请徙场沈黎,自此蛮夷窥蜀,有以隔限。
中宫虚位,公抗章请择旧门淑德,与大臣定议,举典礼聘纳,以示母仪之重。
既而下果有自细微觊倖上配者。
马季良自贬所遣所亲扣登闻自通,而潜赂要地,得致仕。
言事者以谓致仕所以优贤,季良在流放,未有罪人致仕者。
诏公劾登闻吏不当通其辞。
公以谓可否在执政,吏何罪之劾,纳敕不奉行。
议者以为得体。
又按唐典奏置御史里行四员,以广言职。
奏疏论朝政时务,其言深美,多法义,上向纳之,益欲登用。
岁中迁工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
枢密本兵之地,是时天下乂安,上下习于优游,武备寖弛,公独以为忧。
建言为国者思患预防,故萃以戒不虞,请下二府,各任堪将帅者,稍试用之,观其器能。
又言将不可不知权谋形势之法,上为亲集四种之要,名曰《神武秘略》,颁诸边将,使习通之。
岭外蛮夷或恣睢屯聚,辄下湖湘之甲,或发畿兵,奔命率不及事;
又北军涉冒温暑瘴气,多死亡。
公奏置广南东西路钤辖司,增募土兵戍守,南粤便安。
戎内附,其人至京师,一切自便。
公揣昊酋野心,请为除馆属吏,司其市事,驿道护以往还,视若优为之礼,实以羁防其奸谍。
既而邈川与戎连兵,洮人来献捷,朝议赏典。
公曰:「二羌皆藩臣,擅相攻击,若又加赏,是骄邈川而怒夏人,非绥御四夷之道」。
固执不可而止。
凡武经边备,惟思日孜孜。
景祐四年,授参知政事,占谢之日,召坐,嘉西府之勤,劳勉久之。
寻迁户部侍郎
是岁,地大震定襄,灾异数见。
公方在告,力疾入对,为上精言其端,以为地震阴有馀,夷狄,中国之阴也,其深戒夷狄之患。
又请下诏求直言消复之术。
上纳用焉。
久之,罢政事,改吏部侍郎知应天府
越二年,酋叛,暴突疆埸,覆军杀将,天下共其劳。
识者悼叹,傥公在位,戎难不及于此。
既而契丹氏乘衅来渝平。
授公资政殿学士知成德军,入觐在道,内珰赍手诏问攻守方略,公条边策甚详。
刘平败没延州,边臣以降贼闻,有司设防守,将收其拿。
公因对曰:「平在军战甚力,毋降屈之状」。
上意释然,更加恩恤,如死王事者。
寻改澶渊,以控北道之冲。
属疾,因请便郡。
复徙亳州,地当东西京、淮甸之交,故盗充斥,连发境中,民相恐。
公以耳目擿起贼区处,乃府大校为之囊橐,掩捕百馀人,磔诸市。
自此群辈散落,井闾清净,讫公去郡,不复有盗。
就迁尚书左丞,拜章固让,诏书褒答。
庆历二年请老,授太子少傅致仕。
四年八月十五日,薨于京师私第,享年七十三。
上悼伤废朝,襚恤用优典,赠太子太保
太常考行,谥曰「忠宪」。
二夫人蒲氏、王氏,皆先公殁,追封安定太原郡太君,继室太尉文正公之女。
某年月日,葬于许昌长社县嘉禾乡,从先茔,礼也。
曾祖某,赠太保
妣张,江国夫人
祖某,赠太傅
舒国夫人
考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信国公
妣郭,越国夫人
,吴国夫人
世德厚,流光在公。
公,郭之自出。
八子:曰纲,尚书水部员外郎
综,刑部员外郎知制诰
绛,翰林侍读学士谏议大夫环庆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使、知庆州
绎,某官;
维,某官、集贤校理
缜,殿中侍御史
纬,某官;
缅,某官。
材业重于朝廷,誉望著乎台阁,随其器能,而并笃于行谊,义方忠教,固有根本。
综先卒,诸子通显,累赠公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许国公
女六人,适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李淑,某官苏舜宾太常博士王整,其一早卒,二尚幼。
诸孙十三人:宗彦,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三司判官,早卒;
宗道、宗师,登进士第
馀皆宦学修立,诜诜盈庭,盛矣。
公性质方重,正色立于朝,若大议论,一登于言,确乎不可转也。
事上待下,本于忠恕,闲邪存其诚,故忮巧诡激之为不接于心术,虽燕居,未尝见其惰容。
其家事尤理,清规素范,不为势利增改。
《书》有之:「作德心逸日休」。
《易》曰:「视履考祥」。
惟公之素履,所谓德有基而道有本,其旋元吉,而大有庆,宜哉!
铭曰:
于休耆德,忠宪韩公
文武之道,大者在躬。
直方以动,允蹈于中。
能尽其性,周爰始终。
释巾从政知微之显。
历令刺守,风声日远。
载采于朝,台阁之践。
有翼有为,惟时为宪。
睿明能哲,属畀机衡。
公不敢康,惧思盈平。
儆戒无虞,夙兴竭精。
戎难既作,知公忠诚。
年至得谢,遂传家事。
天锡蕃祉,庆延于世。
子孙振振,卿材国器。
几杖优游,百福全备。
公葬信公,长社之原。
今从先子,归安故园。
大物芸芸,各复其根。
惟其神明,一气同存。
推诚保德功臣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致仕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三百户食实封八百户赐紫金鱼袋赠太子太保忠宪韩公志铭1044年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乐全集》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景祐中,其执政之老曰昌黎韩公讳亿,以直方惇厚更践二府,谟猷宪度,所以弼谐者甚著。
既而避位,拜天官贰卿,保釐南都
资政殿学士,领澶渊
上以澶渊当北道冲会,非所以佚耆艾,易亳社,就迁尚书左丞
庆历三年,连抗章请老,以太子少傅致仕,还京师
明年仲秋既望,考终于景宁里第,享年七十有三。
天子悯然不御朝,追锡命为太子太保
礼官廞行,合于「忠宪」二法以闻,诏用易名。
公之先占籍常山灵寿,考信公游学过河,遂不北还。
公既贵,卜封树祢庙,得许昌之长社吉,因而度竁,故公之得谢也,使营居于许,将徙而薨。
其孤综等奉公之丧以归新宅,至于阳月,乃克葬于大茔,成公志也。
公字忠魏。
曾王父母:赠太保讳某江国夫人张氏。
王父母:赠太傅讳某舒国夫人李氏。
考妣:赠太师尚书令信国公讳某,二夫人,越国郭氏,吴国周氏。
世载善庆,至公而大。
公,郭之自出。
咸平中,登进士第,释褐廷尉平,知亳之永城县,理声籍甚。
郡守皇甫选,时名士,察公远器,倾身定交。
凡亳境内讼事久不决者,辄属公平处。
淮南计台上治最,改大理寺丞
盖初莅官,风迹固已章章矣。
丁信国艰,服除,倅淮阳
河决属邑,淹田庐,无虑计工,将赋诸民。
公请循视水势,即斩材河濒,稍楗合之,水复故道,而民不知。
俄迁殿省丞。
他日章圣尝览公著述,特命引对,改太常博士、知洋州
州有冤狱,乃大豪巨奸赂以买直,积十年不决,公一讯情得,罪人自服。
还除屯田员外郎
张文节公镇魏,公佐之。
文节高介,少许与,雅重公,荐公文中御史,即召殿中,擢侍御史
淮南两浙旱蝗,命公安抚,到部问民疾苦,察吏理,慰荐廉善,劾免贪残,散利薄征,去几省禁。
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强家豪占,公按复之,民至今受赐。
未复命,除开封府判官
一日,对下,已出殿屏,复召入,赐五品服。
俄授河北转运使
故相向公诸子讼财,诏公留为平之。
时丁崖州擅朝交利,欲得向氏长安华严别墅,诸子已听命,使所亲讽公,公不答,崖州绝以为恨。
镇定帅曹玮有威名,崖相亦忌之,斥知莱州,又虑其有辞也,命公驰驿,先入据城,夺其兵,缘是伺间,欲兼中公以危法。
公处事周审,虑先几微,故崖相卒不能伤。
上嗣位,推恩迁司封,进直史馆,领青社
寻追还台,兼侍御史知杂事,赐服三品。
起部郎中,会中丞缺,公专台务。
禁军有告急变者,中贵人夜开宫门,逮卒百馀辈付台,公质辞探情,知事矫诬,宽之不问。
中贵人自以捕反者为功,日传制促狱上,及文具,止诛告者。
计臣更茶利法,伤财害民,公被命诘谬议者,阅实其罪,自丞相率。
时帷幄预政,权倖干宠,公连鞫诏狱,持法平,不挠贵倖。
二宫亦用是知公为质重有守,擢龙图阁待制
顷之,出亳州
寻召知审刑院
先是,天下断狱多中覆待报,公请裁定中典,颁为常制,廷尉谳平。
郡国按章,不以时决,公奏立日程,由是天下刑禁少滞。
以五兵加枢密直学士,牧益州
又迁谏议大夫
时知星者言益部当灾,非仍饥,且有兵变。
上心忧之,推选才堪镇抚者,而以公行,且谕之意。
公稽首曰:「陛下过属臣以方面,臣虽不敏,当不辱命。
惟陛下无以蜀为虑也」。
慨然登车。
至则岁果大旱,公罄精力,安集流散,凡利害事知无不为,决九升江口以溉,阖境濡足,赈廪劝分,宽赋弛役,所以救荒之术施设甚详。
或短公于朝,为不足办蜀事。
上遣使若缘他故至蜀者,实以觇公之政。
既入人美公不容口。
入境,年虽大杀,而民无饥色,狱无囚系,野无盗窃。
使者还白,上于是知公可属以重任,而定大用之意。
未几,有旨召公参知政事
宰相以益部不可缺守,宜须代归以拜。
既而引所善易制者,故公命中格。
还,更除御史中丞,充理检使
公见上,谢理蜀无政,一无及宠利意。
奏引唐制增置御史里行员,屡陈便宜,切劘时事,上向纳之,多施行者。
寻以工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
国家自景德中契丹氏平,而夏人效职贡,鄙上无事且四十年,武备寖弛,庙堂优游,言不及兵。
公登枢府,独悉心边防事,建议执政各任堪将帅者,稍试用之。
又言诸武臣宜知兵事权谋之书,而今皆禁绝,盍类次四种之要,使习通之?
上为亲集《神武秘略》,颁诸边将
邈川与夏人寻戈,而来献捷,朝议欲加节制。
公曰:「二族皆藩臣,擅相攻击,朝廷曾不曲直之问,顾但加赏胜者?
是骄邈川而怒夏人,德刑去矣」。
独执不可,事遂寝。
公揣元昊野心,势必飏去,其国人交易都下,杂处邸肆,请为除馆,遣官监其市事,道路护以往来,下诏若优待远人者,实羁防其奸谍。
国朝故事,方镇不得擅兵。
岭南去甸外数千里,溪穴蛮或聚为盗,郡县无以御,驰请济师。
朝廷虽近发湖湘之甲援击,率不及事。
公奏置广桂钤辖,增募土兵,重其镇守,南粤以安附。
迁以小司徒参知政事
定襄地大震,灾异数见,公方在告,力疾入对。
上问:「地震何主」?
对曰:「是为阴有馀。
夷狄,中国之阴也。
天意傥以此告」。
且陈所以消伏之道。
上欣纳,命戒边备,仍诏求直言极谏者。
公罢后三年,寇畔扰,疆埸时骇,天下共其劳,议者方思公之前虑尽心王室也。
刘平战败延州,边臣以降贼闻,族应从坐法,以降状未明,未之收也。
有司请兵围其第,众知见诬,莫敢言者。
公时入觐,为上言曰:「延州殊死战,杀贼过当,转斗傅城下,守将不为纳,势穷被执。
更以奸谗被大戮,则忠力之臣何劝」?
上悟,曰:「嘻!
微公言,用刑几滥」。
即彻守兵。
亳社京东西、淮服数路之交,故盗充斥。
公之再为州也,属邑日有剽劫,民不宁处。
为设方略刺取,乃大校为之囊橐,诛获几百人,四封肃然,无追胥之役。
公凡历别任判大理知审官院吏部流内铨掌贡举,删修令敕,聘契丹国信使,所处事任,后必有可称述者。
历刺守令,治行为吏最。
登三事,谋王体,断国论,有大臣节。
薛宣身兼数器,胡广天下中庸,见于公矣。
性庄重,造次不违礼法。
其家事尤理,自闑以内,肃如官府,诸子侍侧,非忠义之言不及;
稚孙能行,即长幼有序,无敢戏嫚公旁者。
「家人有严君焉」,公之谓已。
与人遇下,则更温恕。
笃于亲旧,其孤藐不能自存者,为之婚葬;
稍才者,推荫使仕,教抚成就之。
乐闻孝悌之事,凡议赏罚,有以敦劝风俗者,必属意焉。
夫人蒲氏,追封安定郡太君
继室王氏,太尉文正公之女,追封太原郡太君
德礼有仪,宗姻攸宪,先公以殁。
子男八人:曰纲,前任水部员外郎
综,太常博士集贤校理
绛,太子中允
绎、维、缜,并太常寺太祝
纬,大理评事
缅,太常寺太祝
女六人:长适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李淑,次早卒,次适大理评事舜宾,次适太常寺太祝王整,二人尚幼。
孙男十四人。
公起诸生,丁时累洽,出入显重,至登钧衡,馀四十年,辉光日新,功用在人,典型在朝。
引年辞荣,道德益高。
诸子孙并以行艺有令名,孝恭雍和,承颜无违。
福寿始终,可谓全者。
某早辱公之知,而又从诸子游,义甚厚,托辞传信,所不得让。
铭曰:
股肱惟人,后圣惟臣。
不显忠宪,力扶化均。
谥忠宪,维德之勉。
四方于,维国之翰。
蜀告艰灾,天子命公。
民忘饥劳,实奏显庸。
还司邦宪,率迪训典。
正色于朝,不仁者远。
帝志先定,畀公以政。
乃更二府,爰赋明命。
时方乂宁,公独深虑。
思患豫防,爱莫公助。
公罢三岁,戎孔炽。
人益谅公,忠于国计。
年至告老,道全德高。
福禄蕃厚,亦遐寿考。
长社之北,嘉禾之乡。
下从先公,掩此幽堂。
子孙多材,克延休问。
人皆有终,公也无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