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孔霸孔子祀诏初元元年 西汉 · 汉元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七
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户孔子(《汉书·孔光传》)
春秋左氏传义诂序 东汉 · 孔通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九
先生名奇字子异,其先鲁人,即褒成君次孺第二子之后也。
家于茂陵,以世学之门,未尝就远方师也。
唯兄君鱼,少从刘子骏受《春秋左氏传》。
其于讲业最明,精究其义,子骏自以才学不若也。
其或访经传于子骏,辄曰:「幸问孔君鱼,吾已还从之咨道矣」。
由是大以《春秋》见称当世。
王莽之末君鱼避地至大河之西,依大将窦融为家,常为上宾,从容以论道为事,是时先生年二十一矣。
每与其兄议学,其兄谢服焉。
及世祖即祚,君鱼乃仕,官至武都太守、关内侯,以清俭闻海内。
先生雅好儒术,淡忽荣禄,不愿从政,遂删撮《左氏传》之难者,集为《义诂》,发伏阐幽,赞明圣祖之道,以祛后学。
著书未毕,而早世不永。
宗人子通,痛其不遂,惜兹大训不行于世,乃校其篇目,各如本第,并序答问,凡三十一卷将来君子傥肯游意,幸详录之焉(《孔丛子·连丛》上。案:《后汉·孔奋传》,「弟奇,博通经典,作《春秋左氏删》」,即此书也。)
杨赐等诏中平二年九月 东汉 · 汉灵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
大司马杨赐敦德允元,忠爱恭懿,亲以尚书侍进。
累评角角始谋,祸亹未彰。
陈便宜,欲缓诛夷。
令德既光,嘉谋恒然。
《诗》不云乎:「不德不报,无言不雠」。
褒城孔霸,故太尉黄琼侍讲先帝,并宜受茅土之封袁宏《后汉纪》二十五)
又代谢赐批答表852年8月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某言。
臣伏奉今月日批答。
令臣宜断来表。
不许牢让者。
仰承鸿泽。
跪奉缄。
战越失图。
启处无地。
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臣昨奉诏书。
付以魁柄。
自顾斗筲之器
朴𣙙之才。
乘恩宠时。
窃栋梁任。
只合效蔡谟坚卧。
孔霸恳辞。
尚犹拜谢天颜。
进见卿士
荣忝既积。
忧惶实深。
是以拜章上陈。
恳辞自叙。
冀回圣鉴。
更择时贤。
岂意睿旨重临。
纶言再下。
不令徇志。
且遣守官。
大君之成命已行。
微臣之丹恳不遂。
誓当戮力尽瘁。
粉骨捐躯
知无不为。
见死宁避。
冀答君亲生成之德。
用酬乾坤覆育之
无任感激血诚惭惶战越之至。
谨奉陈谢以闻。
责土贡稽迟敕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二
方州所尚。土贡为先。
苟有稽迟。诚为怠易。
须加惩罚。俾效恭勤。
录事参军孔霸文。宜罚一季俸。
刺史尹晖。缘元敕不该。
宜放本典以下。宜令本道观察使量罪科责讫以闻。
论孔宗愿袭文宣公至和二年四月 北宋 · 祖无择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四、《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六一、《孔氏祖庭广记》卷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九、《玉海》卷一三五、《宋史》卷一一九《礼志》二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四、乾隆《曲阜县志》卷二五、《续资治通鉴》卷五五
臣伏见至圣文宣王四十七代孙孔宗愿袭封文宣公,乃是其人未死,已赐谥矣。
臣窃观前史,孔子之后,袭封者众。
汉、魏则曰「褒成」、「褒圣」、「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及隋封以邹国,唐初曰「褒圣」。
或为君,或为侯,为公,为大夫,使奉祭祀。
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遂以均为褒成君
至唐开元二十七年追谥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
是皆以祖之美谥而加后嗣,生而谥之,不经甚矣。
欲乞明诏有司,详求古训,或封以小国,或取尊儒褒圣之义,别定美号,加以封爵,著于令式。
使千古之下,无以加于我朝之盛典也。
论孔宗愿袭文宣公至和二年四月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公是集》卷三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一、《文献通考》卷四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三、嘉庆《四川通志》卷七六、道光《龙安府志》卷四、道光《遵义府志》卷二二、同治《新化县志》卷首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等据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祖无择奏:「伏见至圣文宣王四十七代孙孔宗愿袭封文宣公,乃是其人未死,已赐谥矣。
臣窃观前史,孔子之后袭封者众,在汉魏则曰褒成、褒圣、宗圣,在晋、宋亦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及隋封以邹国,唐初曰褒圣。
或为君,或为侯,为公,为大夫,使奉祭祀。
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遂以均为褒成君
至唐开元二十七年追谥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
是皆以祖之美谥而加后嗣,生而谥之,不经甚矣。
欲乞明诏有司,详求古训,或封以小国,或取尊儒褒圣之义,别定美号,加于封爵,著于令式,使千古之下无以加于我朝之盛典也」。
右,奉圣旨,送两制详议者。
臣等谨按,汉元帝初元元年,以师孔霸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
上书,求奉孔子祭祀。
元帝下诏曰:「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以所食八百户孔子」。
卒,子福嗣。
福卒,子房嗣。
房卒,子莽嗣。
皆称褒成君
平帝元光二年,始更以二千户封莽为褒成侯,而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
以此观之,则褒成者,国也。
宣尼者,谥也。
公侯者,爵也。
褒成宣尼公者,犹曰河间献王云尔。
盖推宣尼以为褒成祖,非用褒成以为宣尼谥也。
唐世不深察此义,以褒成为夫子之谥,因疑等封褒成者,皆袭其祖之旧耳。
故遂封夫子文宣王,而爵其后文宣公
考校本末,甚失事理,因循承袭,至今不改。
先帝既封泰山,亲祀阙里,又加文宣以至圣之号,则人伦之极致,盛德之显名,尽在此矣。
尤非其子孙臣庶所宜袭处而称之者也。
臣等以为无择议是,可用。
文宣王四十代孙孔宗愿,伏乞改赐爵名,若「褒成」、「奉圣」之比。
上足以尊显先圣,有不阶之势;
下不失优礼孔氏,使得守继世之业。
改唐之失,法汉之旧。
传曰:「必也正名乎」。
又曰「正稽古立事,可以永年」。
此类之谓也。
孔子后五事奏元祐二年 北宋 · 颜复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三、《宋名臣奏议》卷九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四
臣闻二帝三王之道,至孔子而大明,百家之辨不能诬,万世之远不能晦。
有天下国家者既有其教,思隆其报,故与社稷并祀。
自古皆有土,邦无化不立;
有生皆欲食,俗无礼不成。
由是论之,其功轻重,又可喻矣。
历代致治之君,又爵其后,使袭美号,以昭圣人之泽,赐田给廪,以丰其享。
然制度未立,圣人之祀容有时而不振。
度今之可行者,其要有五,一曰专其祠享,二曰优其田禄,三曰复其庙干,四曰司其法则,五曰训其子孙。
专其祠享者,汉魏以来皆以嗣侯奉祠事。
国朝乾德以来,尝诏其后宜延世助任曲阜官,使严时享;
又诏袭封人,令常任近便官,不得远去家庙。
近世孔氏虽绍孔圣公爵,多任外官,违离陵庙,名实乖异,无主祭之责,俎豆之事势难精虔。
欲乞今后袭封之人并理所入资序,留奉祭祀。
如有卓异才行,为朝廷采擢,及通判以上,并择以次当承袭人权主庙事。
子孙未立,通择近属。
汉孔霸元帝即位帝师,锡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上书求奉孔子祭祀,诏以所食八百户孔子
还长子福于鲁奉夫子祀,乃其故事。
优其田禄者,前代褒成、褒圣、崇圣、奉圣侯,食至千户。
唐曾给百户为采邑。
国朝太平兴国二年,免其家租赋,至真宗朝又增赐田至二百顷。
后因京东监司奏官为制扑岁课甚薄,欲乞赐增良田,俾其家自垦,庶仰祀俯养仅得封公之禄。
复其庙干者,自汉以来,孔子之庙或以吏卒百户守卫,或又增户以备洒扫。
国朝祥符中,给近便户以奉茔庙,又给守兵,后定差乡兵五十人,谓之庙户,以备庶役。
熙宁役法之更,此制渐削,今差使仍旧。
欲乞复差庙户五十人以守卫洒扫师庙,及充主祀者白直,其约束并用役人之法,则人不知劳,悦乎输力,不悖圣师使民之义。
司其法则者,孔氏祭享恭怠、财赋均滞、使人廑逸,皆系一时主家之人,使刻薄之吏得以摭阙而为言,致缘其小故以废其大者,由无立法防弊之素也。
欲乞置官一员,或就择本邑佐掌其祭祀之式,财用之例,役使之科,郡县以时钩考而惩劝焉,则弊消于未然而师门益尊矣。
训其子孙者,祥符初,赐曲阜宣圣庙《九经书疏释文史集》,令本州选儒生讲授。
祖宗锡圣人之裔又如是之深厚,后人不能茂明以及废失,是可惜矣。
欲乞朝廷命有经行官或选儒生而秩以禄,俾讲授阙里,诲励孔氏及其乡党,则能者成才,罢者远罪,邹鲁之风教易复行,不止能保其祭祀而已。
五者并用,则圣朝崇儒报本之实,淳粹悠久,度越前代远矣。
赵梦极给事中 南宋 · 蔡幼学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七一、《育德堂外制》卷二
出纳王命,地莫要于夕郎
辅导储闱,职孰亲于端尹
合兹隆委,命我耆儒。
具官某,识邃而明,气和以劲。
告尔后于内,独素效于忠嘉;
从吾儿而游,每深明于仁孝。
眷怀所属,誉望交归。
乃登选部之崇,仍寄银台之重。
朕惟喉衿之会,授任宜专;
羽翼之功,责成尤切。
傥尚劳于铨综,殆未称于倚毗。
曾不淹时,为之申命。
惟兢业所以凝庶绩,惟元良所以正万邦。
岂徒允赖于论思,抑亦卒烦于调护。
李藩批敕,式高清整之风;
孔霸授经,尚想谦冲之美。
其摅素学,以掩前闻。
太学正何处恬太学博士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九七、《平斋集》卷二三
敕具官某:博士掌通古今,汉始以五经置施雠之《易》,孔霸之《书》,张生之《诗》,小戴之《礼》,皆尝以是论同异于石渠,其通经何如哉!
尔涵浑厚之气,蕴精深之学,正于胶庠,士服习其训而不敢犯。
升之分经讲授之官,剖疑析滞,导正释回,以成首善之风,乃见师法。
可。
晋秩宫詹恭纪 清 · 沈德潜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归愚诗钞卷十七
每依讲幄侍龙颜,宠命新从天上颁。
苍玉银章仪窃忝,韦贤孔霸学难攀。
仍脩经史縻官廪,虚忆莼鲈梦故山。
列坐宫坊总前辈,敢云辞苑领清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