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绎”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陈绎越州从事 北宋 · 梅尧臣
押齐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母夫人老母兄黜,夫人从尔之会稽。
恐伤尔心不敢泣,春岗细雨闻竹鸡。
时亦藏泪未出脸,奈何相与头倾低。
诚知就禄非获己,应欲退耕无旧畦。
饮刘原甫舍人家同江邻几陈和叔学士观白鹇孔雀凫鼎周亚夫印钿玉宝赫连勃勃龙雀刀 北宋 · 梅尧臣
押药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主人凤皇池,二客天禄阁。
共来东轩饮,高轮杂谈谑。
南笼养白鹇,北笼养孔雀。
素质水纹(据残宋本,正统本、万历本、康熙本作绞)纤,翠毛金缕薄。
大誇凫柄鼎,不比龙头杓。
玉印传条侯,字辩亚与恶。
钿剑刻辟邪,符宝殊制作。
末观赫连刀,龙雀铸镮锷。
每出一物玩,必劝众宾酌。
又令三云髻,行酒何绰约。
固非世俗驩,自得阅古乐。
圣贤泯泯去,安有不死药。
竟知不免此,乌用强检缚。
开目即是今,转目已成昨。
归时见月上,酒醒见月落。
恍然如梦寐,前语诚不错。
鉴湖题名(庆历七年十月一日) 北宋 · 杜杞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八、《越中金石记》卷二
转运使、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杜杞议复炮湖畜水溉田,时与司封郎中知州事陈亚、左班殿直勾当检计余元、太常寺太祝知会稽县谢景温、权节度推官陈绎同定水则于稽山之下,永为民利。庆历七年十月一日题。
奏西府记事(熙宁五年)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文潞公文集》卷二一
枢密院据将作监申状,西府名记乞早赐指挥建立。臣勘会自去年七月中曾面奏,为西府记中有义理未安,似非陛下所以优奖二府之本意,乞令少加删改,略使平直,则传之永久,彰陛下恩礼之厚,为辅臣待遇之荣。即时蒙圣慈留下记本,自后两次蒙宣谕令陈绎自改。至今半岁有馀,而绎终不奉诏刊改。今来将作监再申乞,又缘累奉诏旨,已令陈绎自改,臣未敢辄便建立碑石。必是陈绎坚执不移,又虑圣慈重于改作,则乞候过今夏,令将作监建立。伏候圣旨。
太常因革礼序(〔治平三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修等闻,昔秦燔灭诗书,而礼乐尤其所恶,故汉兴二百馀年,而郊祀之礼听于方士,乘舆所御不过袀服。及至显宗,然后发愤太息,凿空耕荒,以有三壅七郊、百官备物、辂车衮冕,以祀天地,养三老五更于学,然后学世有述焉。汉末丧乱,永平遗文复就湮灭,而江左学者犹能言之。萧梁之时,日不暇给,犹命陆连、贺玚等五人分治五礼。及至隋文,天下初合,享国日浅,亦能于兵烬之馀收集南北仪注,为百三十篇。故唐兴,得以沿袭,为贞观、显庆、开元之礼。古之君子于战伐崎岖之中,犹不忍礼乐之废,茍有一日之安,则相与戮力讲求,其勤如此。宋有天下,承平百年,宪章文物,远迹三代。而观书于太常者,独有《开宝通礼》得为完书,其馀颠倒脱落,无所考證,至不及汉唐者,有司失职,学者不讲之过也。昔太祖皇帝始命大臣约唐之旧,为《开宝通礼》,事为之制,以待将来。其后更历三朝,随事损益,与《通礼》异者十常三四。茍新书不立,而恃《通礼》以为备,则后世将有惑焉。故天圣中礼官王皞等论次已行之事,名曰《礼阁新编》,其后贾昌朝等复加编定,名曰《太常新礼》。而《礼阁新编》止于天禧之五年,《太常新礼》止于庆历之三年,又多遗略,不能兼收博采,以示后世。而二书之外,存于简牍者尚不可胜数,付之胥史,日以残脱。故嘉祐中臣修以为言,而先帝以属修与凡礼官,命臣辟、臣洵专领其局。始自建隆以来,讫于嘉祐,巨细必载,罔罗殆尽。以为《开宝通礼》者,一代之成法,故以《通礼》为主而记其变,其不变者则有《通礼》存焉。凡变者皆有所沿于《通礼》也,其无所沿者谓之新礼,《通礼》之所有而建隆以来不复举者,谓之废礼。凡始立庙皆有议论,不可以不特见,谓之庙仪,其馀皆即用《通礼》条目。为一百篇以闻,赐名曰《太常因革礼》。虽不足以称先帝考礼修业、传示无极之意,犹庶几于守职不废,以待能者。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提举编纂臣欧阳修,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兼侍读、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李柬之,龙图阁直学士、左谏议大夫兼侍讲、崇文院检封官、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吕公著,尚书工部郎中、知制诰、兼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宋敏求,尚书屯田员外郎、充集贤殿修撰、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周孟阳,尚书度支员外郎、直秘阁兼充史馆检讨、同知礼院兼丞事臣吕夏卿,尚书祠部员外郎、充秘阁校理、同知礼院臣李育,秘书丞、充集贤校理、同知礼院臣陈绎,太常博士、礼院编纂臣姚辟,守霸州文安县主簿、礼院编纂臣苏洵等谨上。
按:《太常因革礼》卷首,宛委别藏本。
成都古今集记序 北宋 · 赵抃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八
仆繇庆历至今四入蜀,凡蜀中利害情伪,风俗好恶,瞭然见之不疑。尝谓前世之士编摭记述,不失于疏略,则失于漫漶;不失于鄙近,则失于舛杂。向治平末,因取《续耆旧传》而修正之。去年,陈和叔翰林以书见贻,俾仆著古集今,别为一书。此固仆之夙心,而未有以自发也。繇此参访旧老,周咨硕生,缉以事类,成三十卷。不始乎蚕丛,而始乎《牧誓》之庸蜀,从经也。从经则蚕丛不必书,而书之于后,何也?扬雄纪之,吾弃之,不可也,参取之而已矣。事或至于数说,何也?久论之,难详也。昔者齐太公仕于周,司马迁有三说焉,疑以传疑可也。神怪死生之事,不可以为教,书之何也?吾将以待天下之穷理者也。书乱臣所以戒小人,书寇盗所以警出没,书蛮夷所以尽制禦之本末。终之以代蜀,使万世之下,知蜀之终不可以茍窃也。其间一事一物,皆酌考众书,釐正讹谬,然后落笔。如关羽墓,今荷圣寺闯然有榜焉;而仁显者,孟蜀末僧也,作《华阳记》云:「墓在草场,庙在荷圣」。此目击之,所当弃而从仁显者也。若夫知之有未至,编之有未及,则亦一人之功,不可以求备,然窃意十得八九矣。后之君子,其亦有照于斯乎(《成都文类》卷二三。又见《全蜀艺文志》卷三○,嘉庆《成都县志》卷五,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一二。)!
著古集今:《全蜀艺文志》作「酌古准今」。
举官自代奏状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南阳集》卷二七
尚书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陈绎雅有词学,敏于事为。用以代臣,必允公议。
荐陈和叔求晏丞相幕官书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南阳集》卷二八
伏睹具官某,性质通明,敏于为学,论议精辨,达古今事情。治《周易》,穷析微眇,至其所得,或以为王弼之徒有所未到。三举方正,几售矣,卒不用,为识者所惜。观绎之志,诚负其所学,不轻炫于世,未尝以资考迟速为计也。故登□□□□□选人,去年之官吴兴,道会新制诸以□□□□者罢不得上,盘桓江淮,穷无所归。□□□□□老,殆无以供朝夕,此又人情可恻□□□□□公道德文章天下宗,幸开奖士类,□所□□□如绎者诚不易得,傥举而置之幕下,□□□□必有以副大君子乐育之意。某于门□□□□之春,辄冒言之,惟执事留意,卒其(下阙)。
赐秘书丞馆阁校勘陈绎进拟御试赋奖谕敕书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二九、《华阳集》卷二五
敕某:夫天地人之极,至蕴而莫窥也,诚非王者睿明神知,则莫能兼览而参化之。朕比措文创题,以临试天下承学之士,庶观其所陈。卿才隽过人,退而作赋,欲朕传五事以通三才,以要诸治乱之归,夫岂特缀文之工欤?省披之际,以叹以嘉。
题范本兰亭帖(熙宁元年正月) 北宋 · 宋敏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四、《兰亭考》卷五
范君隐德不耀,以艺文称于西州旧矣。楹中得兰亭摹本,虽岁久而笔画如新,体法秀整,诚世学之家,子孙宝之不坠也。熙宁初元正月四日观,临洺宋敏求、清源吕夏卿、襄国陈荐、河南陈绎。
和陈和叔秋寒 北宋 · 苏颂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夕雨初开霁,晨霜已结寒。
增裘肌怯重,对酒面生丹。
急节惊收潦,归心念采兰。
昕趋更清栗,委佩缀公桓。
陈和叔内翰得庄生观鱼图于濠梁出以相示且邀作诗以纪其事 北宋 · 苏颂
押词韵第四部
公堂四合临中衢,翰林壁挂观鱼图。
传之近自濠梁客,云是蒙邑先生居。
先生昔仕楚园吏,傲世不蕲卿大夫。
逍遥淮上任造适,高岸偶见群鯈鱼。
清波出游正容与,潭底传沫喣以濡。
悠然饵纶不可及,谁知此乐真天娱(丁本作大愚)。
惠施好辩发闳论,谓彼固异若与吾。
至人冥观尽物理,岂以形质论精粗。
禀生大块厥类众,合则一理散万殊。
渊潜陆走各自适,天机内发宁拘拘。
鸢飞戾天兽(丁本作鱼)易薮,螣蛇游雾龟曳涂。
味色谁能辨带鹿,足颈乌用嗟蚿凫。
蜃筐(丁本、道光本、钞本作床)信美害爱马,钟鼓虽乐愁鶢鶋。
青宁久(丁本作九)竹代生变,螽虫风化相鸣呼。
方游溟海大空外,坎井讵能(丁本作可)谈尾闾。
若知飞息分皆足,图南未必胜抢榆。
人生均是受形气,好恶欢养同一区。
死生寿夭亦大矣,自本而视奚有无。
方当在梦则栩栩,及其既觉还蘧蘧。
入荣轩冕不累性,独往丘壑非为愚。
不求刻意不徇利,孰是隐几孰据梧。
惟能应变不囿物,天籁自与人心俱。
一从郢匠丧其质,狂言空见传于书。
当时陈迹复何在,客有过者犹踟蹰。
先当朝士题咏处,不见綦履空遗墟。
画工智巧良可尚,景物纵异能传模。
古今变态尽彷佛,旦暮烟云随卷舒。
遂令都邑繁会地,坐见淮山千里馀。
泛观既已忘物我,企想岂直思玄虚。
惟公雅尚每耽玩,持示同好良勤劬。
自怜衰老喜求旧,况荷明照均友于。
朝陪玉堂暂晤语,暮入荜门还宴如。
欣然共乐濠上趣,相忘正在于江湖。
尚书祠部员外郎充集贤校理陈绎可度支员外郎依旧充职制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一三、《苏魏公文集》卷三○
敕具官某:昔扬雄称太史迁所记,谓之「实录」。然则「实录」之名,盖取夫不虚美、不隐恶而为言也。今夫纪一朝之典法,事有巨细,辞有详略,载述之际,去取良艰,必资众才,以裨阙漏。以尔博学敏用,久次词林,往行前言,多识古义。命讨论于史观,助刊约于信书。发例惟精,奏篇益善。序进望郎之秩,用甄载笔之勤。茂对宠章,无忘勉懋。可。
太中大夫陈公墓志铭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五○、《苏魏公文集》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太中大夫陈公讳绎,字和叔。其先大名人。皇考讳见素,以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河南府。卒官,即葬缑氏县万安山,子孙因家洛阳,遂为洛阳人。公年七岁能属文,机警有成人风,屯田公尤器异之。景祐中,年十七,从开封府进士,至廷试,误用韵不收。庆历初,再举为别试第一。早与贤士大夫游,已名闻于时。自此盖大显矣。明年,擢乙科,调梁山军判官,改镇东军节度推官。举贤良方正,试秘阁,几中选矣,以书等异同报罢。再调西京留守推官。嘉祐三年,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编定秘阁书籍,改著作佐郎、秘书丞,进集贤校理,刊《前汉书》中误谬,以母丧去位,诏听即其家校雠。终制还朝。当是时,英宗即位二年矣。犹恭己谦默,政事仰成辅相。公以谓承平日久,庶事寝弊,乃人主大有为之时,因密献《五箴》,欲以感动上意。其一曰主断,其大略言主道虽不以事诏,任贤故在勿贰,然威福之柄,当出独断,则权纲揽于上矣。其二曰明微,言驭臣之要在知下之邪正,邪正分则奸人无所容,而贤者进矣。其三曰广度,言养德兢畏则圣度未广,退托谦虚则事有所不治,故定国家之大计者,不必徇小节小谨也。其四曰省变,言天之谴告当应之以实,人事修则天意得矣。其五曰稽古,言观古所以治今,愿诏近侍博采故实,度可施于今日,仿而行之,亦南面简易之道也。迁太常博士,赐绯衣银鱼,同判尚书刑部。每阅天下奏案,有情法不相当,皆请谳之。或谓刑司惟驳正非是,不当有所轻重。公曰:「持法者欲得其平。茍有未安,岂可循默故事耶」?卒持前议,赖以末减者甚众。一日奏事于上前,英宗面谕曰:「闻卿文学久矣,真可任也」。遂除仁宗实录院检讨官。神宗嗣位,迁尚书祠部员外郎。书成,改度支。故事,当次迁左右史。公独求外补。出知泾州,为治皆有条教,民怀其惠,至有绘其像而祠之者。就徙陕西转运副使。时常平法初下,公以被边七州春旱,奏免散歛事。虽不报,上亦称其无隐。寻改使京东,过都入见,留为三司判官,详定令式,直舍人院,修起居注,遂拜知制诰,赐三品服。逾年为翰林学士。未几,以疾请郡,上遣中使劳问,赐以良药。俄换侍读学士,知邓州兼本路安抚使。满一岁召还,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神宗尝谓侍臣曰:「陈某论事不避权贵,此可嘉也」。又诏掌皇子笺奏,权发遣开封府。前此都畿狱稍疑者,多从中覆,故常壅滞,得容利奸。上知其才,特听阔略旧制,便宜处决。由是府无淹系。久之,还翰苑兼侍读,充群牧使。俄实领府事,每奏对尝累刻,所言多合上意。人谓行且大用矣。值劾司农吏盗用官钱,狱未竟,中书五房检正张谔实领寺事,惧有失察举之罪,遂用白帖诘其滞留状。公遣主吏持案牍示谔,明无违滞。而言事者以为曲徇宰属,将纵出有罪,公亦不自明也。罢职,出知滁州。自谓近臣谪守,当夙夜勤职,不得与它官比。是岁淮甸艰食,不待报,出官廪以赈流殍,民用安集。郊祀推恩,复知制诰。既而改秘书监、集贤院学士,知庐州,徙蔡州,又徙潭州。未之官,拜右谏议大夫、知广州兼本路经略安抚使。抚辑蛮蜒,远人安之,海舶大至。编户富实,遂缮城郭,浚沟池,不劳民而功办,上赐诏书奖谕。官制行,改太中大夫、龙图阁待制、知江宁府。逾年左迁中大夫、知建昌军。今上即位,复为太中,移密州。元祐三年正月己巳,终于州宅之正寝。享年六十有八。公为人矜严有礼,驭家人如官府。其为政急豪党而宽善良,所在宿奸巨猾畏缩不敢犯。与人交不茍合,一相契,驩欣无间。其视异己者犹冰炭,然枉直必较,无容毫发,虽僚友皆敬惮之,然亦以此取悔。在广州时尝戒子弟市药物必按方剂铢两,示无过取,其廉畏如此。而粤俗尚鬼,有病必祷于佛祠。方雾潦薰蒸,瘴疠大作,公命以帑钱制浮屠像,置郡廨,日为之祈襘。俄而幼女亦被疾,祷之有应,遂用私财仿为一像。既罢郡,持去。适与部使者有嫌隙,亟案奏其事,诏狱穷治,以为以私像易官像,剩利数百金,寘之深文。神宗阅奏,案其情曰:「以事佛故被重辟,亦太甚也」。遂薄其责。闻者乃知其非以毫末之利自污也。公屡迁谪,而未尝芥蒂于心胸,躬在远方,而斯须不忘朝廷。初至高密,闻洮河守将获番酋鬼章生致阙下,州郡当奉贺表。公因表又奏疏曰:「陛下即位之初,凡兴边事,无大小疏近之臣,一切废不用。于今二年,四鄙无患。比闻西帅献戎俘,图赏功级,诚恐由兹生事边境,渐不可长。臣尝预修《仁宗实录》,见康定、庆历间论西事者,争言攻讨之利,惟范仲淹独异不合,自好水川之败,方深惩艾。愿以此戒边臣无贪小利,使边裔怀服恩信,天下幸甚」。公性至慎密,尝对上自陈,不敢有毫发欺。在内廷,造辟之言,子弟亦不得闻。以此天子尤听信之。方年少时,锐意功名,自谓遭时遇主,事无不可为者。亦既遭遇矣,动辄龃龉,晚岁益甚。徊翔州郡,犹谓尚可为也,而卒不得如其所欲,赍志以殁。此士友所以为之太息也。在郡遘疾,且革矣,犹不废事。前一日顾谓其子曰:「白太傅诗云『迟回且住亦何妨』,岂足为达理?世事何可穷耶?吾于此了然矣」。凌辰,整衣冠隐几而逝。呜呼!可谓能知终者也。公文格清峻,无尘言累语,尤长于论事。尝被诏修《宰相拜罢录》,撰《东西府记》,及其他所著十数万言,诸子编集为三十卷,藏于家。自登朝,所领职事:知太常礼院,判登闻鼓院者再;判司农寺、昭文馆,尚书祠部、礼部,提举司天监、进奏院,知审官东院,主管三班院,馆伴辽使者一。勋累上柱国,爵开国侯,食邑千六百户。曾祖讳莹,祖讳光睍,累赠特进,皆隐德不仕。公之贵,赠其父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母乐氏襄国夫人。配谢氏,太子宾客涛之孙女、将作监主簿纶之子,封乐平郡君。男七人:彦辅,承奉郎;彦威、彦恭,并先亡;彦成,宣德郎;彦达,太庙斋郎;彦瑰,承务郎;彦武,未仕。女四人:长适屯田员外郎姚甫,三尚幼。孙男七人:靖端、靖宣,假承务郎;靖直、靖洵、靖柔、靖国、靖庄,未仕。孙女一人,适溧阳主簿饶蒙。诸孤将以元祐四年四月庚申葬公于先茔之次,前期彦成与季父太府纮叙公之履历事迹,属秘书正字张君续为之状抵予,求铭以志其圹。予惟与公同游场屋,再擢科第,登儒馆、历近班、领台阁且五十馀年,虽中间契阔,而音耗不革。抚事怀往,不觉涕洟之沾体。因抒长言,以寄情抱。铭曰:
刚柔勇怯本乎性,用舍行藏固有命。愚达贤穷力匪竞,人能顺之受其正。猗嗟和叔敏而通,始亨终否由其逢。方当遇合言听从,一罹口语智盲聋。心在朝廷迹州郡,江海虽遥言屡进。再斥复还地益峻,远蹠未奋修途尽。文章纵横经世才,命不我与徒卷怀。英风伟绩空沈埋,刊石幽堂示方来。
新修东府记 北宋 · 陈绎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二、《皇朝文鉴》卷八一、《汴京遗迹志》卷一五、《文章辨体汇选》卷五九六、《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九○、《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五八
中书,政事本也;宰相,三公官也。官不必备,唯其人,匪其人不居。且体貌大臣,礼重而庄,物采显庸,宜备而称,岂曰私其人哉。盖所与坐而论道,不下席而致太平之功者,二三执政而已。国朝以来,尚袭唐故,大臣多不及建里第,而僦居民间,至距城数里之外,东西南北,回远不相接也。四方奏书,缓急报闻,吏卒持走,遍历诸第。一有漏露,稽违失亡,其可逮乎?而又暑寒雨风,晨趋暮还,舆卫驺呵,导从前后,搢绅士大夫造请,纷驰于里巷坊曲之隘,甚非尊严体貌之观也。今禁卫三帅率有公廨,庶官省寺亦或有居,而独大臣不列府舍。每朝则待漏阙门之次,入则议政殿上,退即听事,群有司公见请白可否。少休,吏史抱文书环几案,左右颉颃以进,至日下昼数刻始归。夫以王城辇毂之大,其制度之阙如此。乃出圣画,新创二府,亲遣中人度地于阙之西南,轮广方制,房皇钩折,绘图以闻。即刊定于禁中,申命三司,饬吏庀司,计工程材,役不妨时,费不病官。自熙宁三年秋七月兴作东西府凡八位,总千二百楹。明年秋八月,东府四位成,诏知制诰臣绎为之记。臣拜手稽首,以书日月工实之次。谨按三代盛王,繇礼义之政,至于周而大备。文章典刑,物采位叙,炜然见于朝廷之表。公卿内外,居有室宅,上不为过侈,下不为茍约。出则宠之淑旂龙章钩膺之驾,入则具之列鼎蒲筵粉纯之居。仰而视其宫,则有欀题之砻密;俯而摄其衣,则有衮舄之严丽。且谓不如是不足以待其人,非其人不足以相天下之政。故其取予屈舒,厚薄等衰,一谓之天秩。先王之泽既竭,能道古人之言者起,以其私学蔽尚,迷谬世俗,虽有志之主厌然,而所慕者不过耳目之所习,呴呴而望其下者益卑。西汉去治世未远,开丞相府四,出门无阑,不设铃,不惊鼓,深大宏远,无有限节。郡国守长吏得以岁上计事。国有大议,车驾亦亲幸而临听焉。然其议不过军功武爵、期会督责之故。至于东汉,仍建公府苍龙阙东偏,其制度虽存,而称号不复于当时。盖用人授位出于一切,其烦文虚器、隆杀存亡者,亦无足以系政事之重轻。宋兴之初,平定四方,烜耀神武,遂一宇内,颇用战勋伐阅将帅之人。浸久而安,生民乐嬉,百年之间,轨迹运行,将臣相臣,夜寐夙兴,罔敢有懈。皇帝临位,躬揽权纲,显白训义,图惟先王治理之实,置府设属,大放古制,文武弛张,名器有等,大小尊卑,靡不遵序。夫名者礼之分也,位者处其名之器也。名既正,然后任责之理得,而百事修明;名不正,则任责之理废,而百事隳。必使望其器可以知其职,问其职可以知其人。书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是繇天子任大臣以道,而率作兴事,罔不喜乐赓歌,卒起乎治功之隆。盖君臣会遇,千载之甚盛德也。若乃圣作物睹,宣耀典训,垂万世之丕则,考不磨之斯文,其不在二府之制,而在道德之意乎。
华岳题名(熙宁三年十二月) 北宋 · 陈绎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二、《金石萃编》卷一二八、《授堂金石跋》卷一○
宋熙宁二年九月守彰化,十一月移本路转运副使制置解盐使。明年十一月移京东转运使,十二月三日过华阴。河南陈绎题。应体用科彦古,进士彦恭、彦成侍行。冯翊、保定二解元卢定、赵豫同谒于金天祠下。
邵古墓铭 北宋 · 陈绎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二、《皇朝文鉴》卷四三、乾隆《河南府志》卷九一
河南邵尧夫执亲丧之三月,泣为书以告其里人陈绎曰:「我先君以寿考终,以士礼葬,葬有日,愿凿文以识其墓」。余与尧夫游,知尧夫者,从而知其先君亦隐君子也,铭固不让。君讳古,字天叟,其姓姬,出自召公,别封燕,世为燕人不绝。祖讳令进,善骑射,历事太祖皇帝,以军校尉老归范阳,戎难避居上谷,又徙中山,转衡漳而家焉。父讳德新,读书为儒者,早卒。君生衡漳,才十一岁而孤,能事母孝,力贫且养。长益好学,必求义理之尽。馀二十年,而终母丧于卫。天圣中,尝登苏门山,顾谓其子雍曰:「若闻孙登之为人乎?吾所尚也」。遂卜隐居于山下。异时尧夫侍亲,往来洛阳,见山川水竹之胜,人情舒暇,始得闲旷之地,架屋竹间,水流其门,浩然其趣也,因自号伊川丈人。忽一日得小疾,逮旬浃,饮水不食,谓其家曰:「吾今七十九矣,逢时太平,而康而寿,有子若孙,贫且自如,没无恨矣。虽然,身无有于物,慎勿为浮屠事以荐吾死,惟择高垲地藏焉,幸速朽尔」。言绝而逝,实治平元年正月朔日也。君性简寡,独喜文字学,用声律、韵类,古今切正为之解,曰《正声》、《正字》、《正音》者合三十篇。先娶李氏,生子雍,即尧夫也。再娶杨氏,次子睦,举进士。一女适卢氏。孙男三人皆幼。呜呼,先生有道者欤。有子而贤,葬之祭之,其可无铭?铭曰:
世范阳,家伊川。卒十月,葬乙未。神阴原,原西南。
呈(张本作送)陈和叔 北宋 · 王安石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毁车为屋仅容身,三岁相要薄主人。
昼寓椁(张本作墩)砖常至夜,冬沿沟彴复寻春。
南陔不洎公归里,苍墓垂成我丧亲。
后会纵多无此乐,山林投老一伤神。
庆老堂(陈绎) 北宋 · 王安石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板舆去国宦三年,华屋归来地一偏。
种竹常疑出冬笋,开池故合涌寒泉。
身闲楚老犹能戏,道胜邹人不更迁。
嗟我强颜无所及,想君为乐更焦然。
雪中游北山呈广州使君和叔同年 北宋 · 王安石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南州(张本作枝)岁晚亦花开,有底堪随驿使来。
看取钟山如许雪,何须持寄岭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