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旌德显庆寺题记咸淳三年九月 宋末元初 · 贾似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四、《咸淳临安志》卷四一
咸淳三年九月二十四日贾似道因展先墓为泉石一来。
束元哲廖莹中俞昕黄公绍王庭,子德生,诸孙蕃世,僧法照智印祖印文珦
下竺灵山教寺题名咸淳三年十月 宋末元初 · 贾似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四、《咸淳临安志》卷八○、《两浙金石志》卷一三
贾似道比以岁事祷灵隐,迄幸有年。
饭僧已,因过此山。
吴子聪束元哲丘复亨俞昕廖莹中张濡黄公绍王庭从焉。
子德生、诸孙蕃世侍。
僧法照德宁、时举、妙宁俱。
咸淳三年岁丁卯十月望
法照大师 南宋 · 孙弥天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三二、宋刻本《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
迩来道况如何?
庵居岑寂,凡眠食器用,又非大刹之比,所不至者多矣。
自非忘世味,未易处也。
傥慈悲阔略,不至使存没,受赐幸甚。
灵岩诸山,皆不阙住持,或有之,岂敢不展力?
愿宽以待之。
天宁报恩禅寺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一四、《本堂集》卷四八
四明天宁报恩禅寺,直郡治西百武而遥,基广一顷三十亩有奇。
唐大中五年祖大师创,始号国宁,宋崇宁二年置为崇宁万寿政和元年改为天宁万寿。
法照大师法源大其规模,而燬于建炎,惟建隆间郡守钱康宪公亿所建铁塔犹存尔。
后复兴,其人其岁月,寺更多变,谱废莫详。
至绍兴七年改额以报恩广孝,是年又改为报恩光孝。
及今至元丙子,可举承乏住持。
壬午春,市火,融风煽延,奄为煨烬。
过者嘻嘻,咸谓此刹罹此已矣。
可举奋而誓曰:「我必复之」。
或嘻其易易,因说以广募助为急者。
应之曰:「役甚大,用甚浩,固知其难以自足。
泥然倚诸人者或偾,望诸人者吾觖,吾信吾心,吾竭吾力,随所有次第经纪之,毕此生而已」。
于是庐寻丈地来其众于前,量所宜任,人人励而无苟偷,事事实而无虚泛,忘寒暑,抗埃𡏖,日有所营,月有所建,岁有所成。
积劳十年,外门、中殿、法堂、丈室,斋坐之宇,休息之寮,而观音阁,而净土院,庖廪、湢溷、轩廊、序房,昔庳者崇,昔隘者辟,昔黯黮者爽豁。
至于像设,则位置整严,金碧绚烂。
至于梵呗,则时节击撞,音奏洪远
自领此寺以来,萃件节之馀,斥铢累之素,增置外库,以舒经费者二;
田若干亩,为粟湖、宁海、张村庄,以裕厨供者三;
创置句章乡细石岙山若干亩,以给终岁薪蒸者一。
寺当阛阓,包笠所辏,有以待之,今可矣。
平章史公弼为大书今额,以落其成。
而记未有所属,书来,摭其始末,援夙知以请。
余深嘉其能,而不无感慨。
畴昔郁攸焮祸,化城廓为焦土三之二。
以官府之风雷其令,邸第之泥沙其用,犹未能如意规复。
间有之,亦苟完耳。
师顾一手尽还其旧,而恢拓过之,岂徒能也哉?
余熟之于耳目之接,而审其竟成事者有四:曰公,曰勤,曰和,曰密。
惟公,故众数百口,上下无捍格;
惟勤,故阅十馀年,始终无间断;
惟和,故千万人之役,皆乐于趋事,以恬以熙,而无一指之血,一跌之虞;
惟密,故振厉以光其前,培衮以丰其后,皆得于不动声色之中。
然则师不幸遇寺之大变,而寺之遇师则大幸矣。
世之兴起已坏之业,有能如师之杰然者乎?
使世之人皆如师之用心,天下事有不可办者乎?
吁!
佛氏之道本空,观师之见于应世功用,乃无毫发非实。
空非余所知,实则余能言之,于是乎书。
自号直翁云
具官陈著记。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九十四 宋末元初 · 释祖钦
 押庚韵
元宵令节,且喜天晴。
高烧银烛照佛光元宵
佛祖统纪序咸淳五年八月 宋 · 释志磐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八
参天地之才,司万物之化,同功而异位者,其唯人道乎!
故自有生以来,蚩蚩群氓,必立大人,为之君牧
是以四轮统乎四洲,散占乎异域。
而南洲震旦,实为东方君子之国,伏羲称皇,始画八卦,降及三代,文物大明。
逮吾世尊出兴天竺,将施化于此方也,乃先遣三圣,为世良导,以礼乐为前驱,以真道为后教。
机成时至,大法可行,于是汉皇致梦感之祥,摩腾应东来之运。
魏晋以降,盛译群经,矫矫诸师,竞登讲席。
虽各立义门,取名当世,而尚昧乎如来一代之化意。
笃生天台绍隆法运,以五时八教四种三昧与夫事理即具境观不二之旨,以为后学入道之本。
历代师承,宝兹大训,至于今七百年,守之弗坠。
翰林梁子之言曰:「言佛法者,以天台司南,则殊涂异论,往往退息」。
诚然哉,斯论也!
志磐手抱遗编,久从师学,每念佛祖传授之迹,不有纪述,后将何闻?
惟昔良渚之著《正统》,虽粗立体法,而义乖文秽;
镜庵之撰《宗源》,但列文传,而辞陋事疏。
至于遗逸而不收者,则举皆此失。
于是并取二家,且删且补,依放史法,用成一家之书。
断自释迦大圣讫于法智,一佛二十九祖,并称《本纪》,所以明化事而系道统也。
至若诸祖旁出为《世家》,广智以下为《列传》,名言懿行,皆入此宗。
而表、志之述,非一门义,具在通例,可以类知。
既又用编年法,起周昭王至我本朝,别为《法通塞志》,儒释道之立法,禅教律之开宗,统而会之,莫不毕录。
目之曰《佛祖统纪》,凡之为五十四卷。
《纪》、《传》、《世家》,法太史公
《通塞志》法司马公
书成即负笈诣白云堂,仰求佛光法师为之考校。
而同志之士,共谋锓版以期流布,将令家藏其本,人观此书,开人心之性灵,资国政之治化,岂不曰大有益于世哉!
宝祐戊午首事笔削,十阅流年,五誊成稿,夜以继昼,功实倍之。
仰报佛恩,上酬帝力,不负所学,其志在兹。
宋咸淳五年岁在己巳八月上日四明福泉沙门志磐东湖月波山,谨序。
按:《佛祖统纪》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九。
源禅师塔铭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六、《陵阳先生集》卷二四、《龙源介清和尚语录》附录
道场山源禅师既寂之五年,为乙巳七月
记室怀珠裒次遗事,偕其徒希渭来,求铭心源之塔。
予尚记岁甲午,访师云峰,留三日,穷极幽讨,意甚乐。
又七年,与今翰林修撰邓善之再至焉。
师喜见颜间,舍予高阁,煮茗话旧,夜无倦色。
明日下山,握手若不能释,不料遂为死别也。
留耕先生王公伯文,先朝名执政,与先存斋忠义相期,议论同,肝胆同,而予亦复交其子若侄。
师盖公之族也,故惓惓于予者如此,铭可辞乎?
师讳介龙源号也,世福州长溪
祖讳一夔古田县
良辅,知黄岩县
母蔡氏,素好善,尝梦神人介而进一子,曰:「是善知识,当生尔家」。
果娠而生。
师幼不茹荤,年七岁,喜看佛书,长益通悟,泛览经史百氏。
父知其不凡,俾出家于郡之雪峰
居半载,行脚出飞鸢岭,抵义兴法藏,得度于一峰齐禅师
年十五,薙发受具戒,遂遍参诸方。
是时静慈石帆衍、灵隐退耕宁、径山虚堂愚,皆明师宿德,争欲致之。
师颀然山立,举动雍容,言旨閒雅,志不苟从。
适游吴兴道场,东叟颖以为典宾
东叟者无等融,即请师为内记,力辞。
绝江过育王,谒寂窗照禅师
入室有契,以为侍香,次掌藏钥。
寂窗自枯禅,枯禅自密庵,得其传受,皆南闽伟人。
师世出四明寿国,迁开寿。
有史督相之子州尹,见师行解相应,舍开寿行府与师营菟裘,曰四明兰若,为终隐计。
未几,道场虚席,两浙诸山举师锡来此山。
盖唐刹,自熙宁间,大苏公游道场诸诗一出,名愈重五山由此,其选不轻畀也。
丙子,劫火洞然,化为瓦砾。
乙酉,凡十年,旧观未还。
师既至,慨然以起废自任。
首建大佛宝殿,金碧辉煌,像设华好。
次建观音藏殿,摹大藏经五千四十八卷,及旃檀林列。
翠阁、蒙堂、法堂、僧堂等之。
钟鼓法器,由中徂外,焕然一新。
四方衲子闻师之风,挑囊负钵,袂属肩摩,云归霞集。
于是声达帝庭,钦奉纶言,赐金襕袈裟,敬受法旨,加号「佛海性空」,庶少答其道心。
精勤之所成也。
辛丑六月三日,忽示微疾,索浴净发,书偈曰:「佛坐有书劫,我坐十七年。
说甚生死义,古今无后先」。
翛然而逝。
时当庚伏,停龛七日,神色不变,阇维后顶骨牙齿数珠不坏者三。
寿六十三,腊四十八。
度弟子一百五十馀人,今住崇恩士洵为之上首。
寺初无三塔,师以为慊,间语其徒士等图之。
乃捐己财,买朱氏山,于寺之东创建三塔,且力请为师寿塔于其旁。
庵庐既成,师扁之曰「心源」。
等又集衣资,买田以供香灯之费。
俾行者职洒扫,满三岁则推其名次之居首者度以为僧,而礼当代住持以改名,改名已复礼塔为师。
其规约如此,至是遂瘗焉。
世率谓种种佛事,皆有为法,此未足论龙源
龙源建立,亦因其时之所可为,而尽其力之所当为,非为己而为也,故终岁有为而未始有为。
如必为此而为法,一切诿之不为,则澄观师僧伽塔,昌黎公何以称其「公才吏用之过人」,而以其灵骨以老,而为之叹惜耶?
师之愿力亦宏矣。
铭曰:
留耕之裔,密庵之传,燕坐云峰,十有七年。
应缘而出,缘尽而逝,居然一旦,冰解蝉蜕。
吾性本空,无亡与存,是为佛海龙源之源。
酌之不竭,无古与今,是为龙源,方寸之心。
乃营三塔,而四其三,是为真宅,心源之庵。
各自道场,无乎不在,处处光满,亦无杂坏。
维尔子孙,视我刻辞,如未见师,自源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