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宋故左朝请大夫直龙图阁章公墓志铭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七、《鸿庆居士文集》卷三三、《吴都文粹》续集卷四五
建安章氏自郇公以文学道德仕仁宗为宰相,声号显融,族大以蕃,异人辈出。事五朝,踵相蹑为将相,宠禄光大,为世闻宗,而徙平江者,尤称于天下。大丞相申公家州南,枢密秦公家州北,两第屹然,轮奂相望,为一州之甲,吴人号南北章以别之。秦公生七子,多知名。公第三子讳綡,字子上,为北章氏。通亮英敏,有大志,读书不治章句,属文辞,典丽有古风。秦公任子次及公,公推与其弟,而束书诣太学受业。食淡攻苦,穷日夜不息,然后挟所有从诸生校艺于有司。元祐二年,试国子监,中第一,遂收其科。学者尊其文,传诵以为法。调河南府洛阳县主簿。时范忠宣公尹洛,一见待以国士,宾礼尉荐,僚吏莫敢望。于是故相韩公玉汝、中书侍郎范公子功、李公邦直,皆以文行荐于朝。就除京兆府府学教授。秦公帅泾原,奏充主管机宜文字。用举者,改宣德郎。太上皇即位,推恩迁奉议郎、通判镇戎军。秦公治兵号名将,守边四年,城两州,筑九砦,生致两大酋,斥地数千里,威名隐然,戎虏出塞远遁。将吏极一时之选,后多为显人,而幕府簿、尺籍、伍符、檄书、请奏,皆自公手出。秦公薨,太上皇临其丧,敕中贵人录尝为机宜者姓名以进。免丧召对,上顾而喜曰:「名臣子,是尝佐其父者。他日谋帅,无以易卿也」。除秘书省校书郎。居亡何,以为陕府西路转运判官。会五路漕臣分总边计,而公适当秦公旧治,手疏便宜数十条,钩考财用,为出入之要,窒奸偷,罢不急,以纾县官馈挽之费,皆有法。书上,而宰相方除不附己者,召公还,言者随攻之。出知湖州。言者不已,差主管西京崇福宫。未几,公弟綖以飞语闻,而章氏一网尽矣。崇宁中,蔡京用事久,权震中外,彗出竟天,上感悟,免京就第,凡京所建为天下害,趣中书亟罢之。中书侍郎刘逵,秦公婿也,京怀之未发。他日,京复用,讽御史诬奏綖盗铸为奸利,以并中逵,于是诏开封尹李孝寿即吴中置狱,连逮千馀人。敕州县发卒护送,钲鼓之声连昼夜不绝。捕系累月,瘐死数百人,考验无所得。京怒,逐孝寿,以尝建言御史萧服、沈畸代往,狱益急,卒不验。又逐御史,更用孙杰,必锻鍊如章乃止。綖坐是除籍为民,徙海上,兄弟皆坐。非有理得罪公,又免官羁台州。岁馀,上辨其诬,罢者皆复,复公故官,通判秀州,实大观三年也。已而又坐陕西漕事,夺三官。公移书当路,诋京曰:「党朋交誉,相谓伊、周。蠢直不平,斥为莽、卓」。天下闻而壮之。四年,复召为校书郎,迁仓部员外郎,再迁起居舍人。宰相张商英言蔡京绍复熙宁、元丰法度,率矫诬为奸罔,非先帝本意,建请置局,号皇宋政典,择近臣范镗、刘拯纂集为书,黜其妄缪。诏公为编修官,御府出笔墨端溪砚以赐。后尝奏事,上追怀秦公,且问秦国夫人起居状,公顿首言:「臣等幸因先臣蒙记识,不幸娄遭谗慝,以见困蹶,负先臣馀教。幼弟演,臣母怜之,未尝一日相舍,中被诬陷,屏伏田里,母子无聊。陛下幸哀怜孤老舐犊之爱,加惠演等,复还仕籍。臣昧死自言,罪万死」。上为动容,即日诏复演官,而公终无一言自及。秦国遇疾,移告驰省,而蔡京复相。同列有徼进者,逢京之怒,又中公以危语。会遭秦国丧,丧除,吏部直注岷州长道县,而公亦病矣。以政和四年守本官致仕,逾年病间,即舍旁营一堂,号美荫,聚书万卷。凡国子、中秘所有皆具,集《古今石刻》千卷,手编秦公遗文四十卷、奏议三十卷。奏议者,泾原山川要害、行师制胜、营陈出入之法,公以类分卷,每一事为序文识篇首,可备乙览,而不果上。有所感遇,则为歌诗,音节平缓,无戚嗟留落不偶之叹。八年,落致仕,以朝散郎知解州,转朝请郎、朝奉大夫。宣和二年,选部使者,去为均州。三年,提举两浙常平,未至,改提点刑狱,迁朝散大夫。妖人方腊称乱,东南新蹂于兵,诏升越州为安抚,进公直龙图阁、知越州,兼管浙东安抚司公事。公乐职嗜事,所涖有名迹。束缚奸吏,重足而立;爱养百姓,则唯恐伤之。解州神霄宫成,廉访使者刘伟病其隘,有改筑之意,公曰:「吾民不可以重困」。即择日斋戒,设坛场,召官属行事祠下,会其徒入居之。事讫驿闻,伟意亦已。房陵妇人越所部诉其子于均,公谢曰:「房非吾治也」。又诉于转运使以属公。公召诣庭下,不以属吏,镌谕开晓,母子感悔,再拜称谢而去。秀州嘉兴富人高安与陈氏有故怨,闻方腊之乱,诬之为盗,聚群恶,操兵入其室尽殪之,以捕盗徼赏;平江长洲县陆氏,怙富横闾里,杀人应捕,辄赇吏执平人代己。公一阅,尽得其情状,取二人寘诸法,众欢以为神明。越新去乱,人情危惧,日三四惊;旁郡守将往往益兵自卫。公至,则延问吏民,燕集宾佐如平时。于是勇敢卒谋为变,公饬将吏指取,无一人脱者,一府大震。左丞王安中帅燕山,求文武士于幕下,欲请公俱,宰相以公方抚越人,不听。五年,中贵人谭稹为宣抚使,又请公于上,朝廷不能夺,除公河东、河北、燕山府路宣抚使司参谋官。磨勘转朝请大夫,加右文殿修撰,赐三品服。松亭关戍卒二千人号食粮军,四军之变,遂从奚人破景州。稹怒,欲尽戮其孥。公曰:「若尔,则人不复思汉矣」。稹悟而止。时金人纳夏羌之请,割畀拓拔故地云中以北二千馀里遗之,止以朔、武归我,夏人骎骎向朔州境上。稹次河东,诏稹发兵讨之,公言:「两国通行,囊橐包藏甚深,未可轻动,第檄问金人可也」。而太上皇亲笔督战,至八九不已。公益持不可,曰:「金人以我纳叛渝盟,藉为争端,若奉诏出师,误伤金人,边隙一开,则齮龁首用事者坟墓矣。今困竭天下尽于燕山,讫无善后之策,况议云中乎」?退而疏燕云决不可守之状,反复数千言,皆社稷安危之机,趣稹上之。稹读之大惊,曰:「安得此不祥之言」?公曰:「择祸莫若轻,盍以微罪行乎」?为稹极论数日,稹不得已,摭取一二上之。书奏,稹罢,公落职送吏部,更命宣抚使童贯出师,遂败绩。师再出,而燕山七郡与朔、武皆不守如公言。其年会恩,上书告老,复直龙图阁致仕。七年正月乙未,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四。公少年负所学,不繇勋阀,以文章自奋。一出试吏部,为范忠宣所器,天子记姓名,禁中以为可备将帅继秦公后,公亦慨然自任以当世之重。而孤立一意,众媢不容,将起辄仆,遂弃官老于家。宣和末,天下多故,诏起公再仕,而大将争欲引公自助。属时久安,军政大坏,而贪功生事之人方欲徒手搏数百万虎狼之众,以侥倖于一试。公于是幡然投劾以归,卒亦无所就,命矣夫!诸孤以其年葬公于临安县横溪塘头坞之原,公所自卜也。曾祖频,故任尚书刑部郎中、侍御史知杂事,赠司徒;祖访,故任礼宾副使,赠太尉;父楶,故任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中太一宫使,赠太师秦国公,谥庄敏。母秦国太夫人和氏。公再娶皆王氏,文康公之曾孙。元配河南县君,今配太硕人。四子:男曰荛、曰荷,并右朝奉郎;曰莱,右迪功郎、添差监临安府浙江税。女嫁晋陵孙觌。孙男女十七人:男曰潭,曰溍,曰澥,曰汮,曰浍,曰淖,曰汻,曰洋,曰𣴢,曰汭,曰洞,曰滂,曰濛。潭、溍,右迪功郎;汻,右将仕郎。女适右宣义郎新秀州嘉兴县丞陈文蔚、进士何显祖,处者二人。公性刚果,胸中无留事,与人交,明白洞达,乐为之尽。一言之出,终身可复。视财如粪土,赴人之急,不以存亡为解。居官矫矫然,见义勇为,不计祸福,必达其志乃已。家无声妓之奉,未尝一日去书不读,尤尊王氏学。著书三十卷,醇深雅奥,发明经术居多。呜呼!公之女择所从而归觌四年,而公没矣。又七年,而公之女亦亡。又八年,而觌铭公之墓。公之事可纪者众矣,非搢绅士大夫所共闻者皆不论著,故所次止于如此。铭曰:
靴靴章宗,维宋巨室。秦公有子,千夫之特。骥堕地走,不可系羁。籋云追风,一抹万蹄。视天尺五,可阶而上。发论慨然,帝说而向。权门众趋,操彗倚旁。矫矫介居,君子之刚。践艰乘危,初终若一。方偾而振,又以谗黜。孰愠孰怼,匪神孰尸?谓当乘除,以讫耄期。命也不祥,盖棺永已。魁名扬厉,表表愈伟。天定胜人,德远而兴。蔽芾如林,视此孙曾。
谢除敷文阁直学士表 南宋 · 洪适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二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中
宣布中和,方歌盛德之事;擢列侍从,遽复敷文之阶。德虽自于合宫,恩实颛于黼座。幸逾望表,惧溢情涯。臣(中谢。)伏念臣一洿周行,三陪近著。莫之致而致者,尽出圣明;非所据而据焉,卒孤简注。老之既至,时不重来。正浮食以太优,更叨名而特异。过能自讼,孰云白璧之无瑕?宠至若惊,不失青毡之旧物。身在江湖之上,班联台阁之中,人以为荣,臣独知愧。兹盖伏遇皇帝陛下照临若日,溥博如天。赏以驭威,焕治功之综核;祭则受福,章宗祀之光辉。曾是寒踪,曲蒙私覆。臣敢不深惟玷缺,益务激昂?臭腐复化神奇,念隆知之未报;贫贱常思富贵,顾再命以难胜。
偶读谩记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一、弘治《徽州府志》卷一一、《新安文献志》卷三三、《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二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吴执中传》在《徽录》八十八卷,《国史》九十三卷,与其家传皆相应。但家传云:「公缘微病,踰月不对,已有间之者。一日面奏,论列边防利害,及于一二大臣。上不说,翌日落职,知滁州(大观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告下。)」。又载:「十月二十二日奉圣旨,吴执中初除中宪,议论刚正,凡所陈述,殊无顾忌,颇有古直之操,遂降诏褒之。厥后仅两月馀日,并无建明。一日进对,奏陈论列,殊无根柢,惑于邪说,顿失所守。可落职知和州,替蔡嶷。仍放谢辞,限日下出国门。其蔡嶷别与差遣(此必是省劄。)」。而传云:「先是,蔡京忌张康国,引执中居言路。执中论刘炳兄弟不葬亲,数宋乔年父子过恶,相继罢黜。炳与乔年,皆京党也。及上语执政,嘉其不阿,康国奏:『意在逐臣』,已而言康国之章果上。上怒执中怀谗,出知滁州(此事不知何据,但语意向背不伦。执中本是京引居言路,使攻康国,则不应先攻京党而后及康国也。)」。又家传云:「政和改元,星文示变。公以为推寻厥咎之由,实自蔡京始,因列其命令不信,刑罚失中,公帑空虚,民力困匮,农桑失业,货财不通,而穷荒无用之地追讨兴建无已之罪,请降京五官,以太子少保退居于杭」。又载御笔云:「比以旧弼蔡京擅作威福,傲睨弗悛,屡致人言,禠官斥外,申严邦宪,足示诫惩。尚虑怨仇乘时骋忿,捃摭旧事,论列未休,下石相挤,弹击不已,务快复雠之私忿,不思体貌之前规,致矫枉过中,疾恶已甚,宜俾宽宥,曲示始终。咨尔台僚,明听朕命(大观四年。)」。而传云:「彗星见,上察京奸状,欲逐之。言者交论京不已,执中上章,谓进退大臣当存体貌,于是为京降诏而京得不重贬(此与家传亦不同。然执中后以不论张商英贬黜,则非蔡氏之党矣。未知本传何据书此。)」。执中尝举游酢自代,又尝差同开封尹李孝寿鞠陈正汇告变事,执中平心以处,得罪者自以为不冤。尝论花石纲,诏即罢之。后每有所须索,必戒左右曰:「毋令吴某知」。翰林学士张阁等出守杭州,陛辞日,乞领花石纲事。自是应奉愈炽,不可救矣。尝论郭天信过恶,而言者以为与商英皆天信所荐。与吕惠卿为友婿,惠卿遭时得君,所荐无不拔用。执中在选调,未尝附丽以图进取(并家传。)。御笔云:「卿前日上殿,奏陈曾任学事,见今放罢姓名,可亲书实封进入」。「臣伏奉御封(云云。)右臣昨面奏,系是提举荆湖南学事胡安国,谨具奏闻」。
执中子岩夫,政和七年十一月除考功郎官,出太师鲁公京门。余深尝于彭世英家见其议蔡卞谥文正议。
魏徵以《小戴礼》综汇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数年而成。太宗美其书,录寘内府。今此书不复见,甚可惜也。
王彦霖行蔡确词,乃邵武大乾高宇所为,其家尚有遗稿(方伯谟尝见之。)。
乙卯十一月四日,詹元善说去年见李兼济说寿皇曾遣一小珰,以中原事问平江何蓑衣。蓑衣授以纸笔,口诵数语,令书以进曰:「贺新郎,贺新郎,胡孙拖白不终场。不终场,未便休,雄豪分裂争王侯。争王侯,闹啾啾,也须还我一百州」。寿皇以示兼济之父秀叔参政。后数年,虏储允恭死,虏酋雍亦毙,而孙璟袭位,即所谓胡孙者也。岂璟将不终而中原分裂,河南、北将复我也耶?元善又见异书云:「火龙变化丹蛇腾,青羊踯躅乌犍耕,玄豨冲突苍鼠平」,亦莫详其为何等语也。姑并记此,三年而后出之。
释氏有清草堂者,有名丛林间。其始学时,若无所入。有告之者曰:「子不见猫之捕鼠乎?四足据地,首尾一直,目睛不瞬,心无它念。唯其不动,动则鼠无所逃矣」。清用其言,乃有所入。彼之所学虽与吾异,然其所以得之者,则无彼此之殊。学者宜以是而自警也。
闽中人李复,字履中,及识横渠先生。绍圣间为西边使者,博记能文。今信州有《潏水集》者,即其文也。其间有论孟子养气者:「动必由理,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无忧无惧,其气岂不充乎?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舍是则明有人非,幽有鬼责,自歉于中,气为之丧矣,故曰无是馁也」。此语虽疏,然却得其大旨。近世诸儒之论多以过高而失之,甚者流于老庄而不知,不若此说之为得也。惜其乱于诗文博杂之中,学者或不之读,故表而出之。
蜀人冯当可之文号《缙云集》,集中有封事,末云:「臣前所言望陛下移跸建康,选将练卒,用张浚、刘锜总统诸军,节用损己,以充军费,皆事也,非事之本也。惟陛下远便佞、疏近习,清心寡欲,以临事变,此兴事造业之根本。《洪范》所谓『皇建其有极』者也」。此绍兴庚辰、辛巳之间所上,其谋画议论,皆奇伟的当。而所论皇建有极,又深明治本而略识经意,古今论《洪范》者少能及也。余尝作《皇极辨》,与之暗合,因笔其语以證余说。旧见汪端明尝称其人,甚敬重之。今果不谬云。
《说文》:「䏌,振䏌也,从肉,入声,许讫反」。东坡疑从「入」无缘为䏌声,而谓舞必八人为列,乃谓「佾」即「䏌」字,从「八」从「肉」。今按,此乃《说文》之误,东坡疑之是也,而其所以为说则非。若以「八」字为「兮」而从「肉」、「兮」省声,则正得许讫切矣。「䏌」又从「人」,乃为「佾」字,盖舞则人之振䏌也。然今《说文》不见「佾」字,坡云有之,未详其说。每详「䏌」字即「肸」字,故《说文》但有「䏌」字而别无「肸」字。坡疑「佾」即「䏌」字,亦非也。《班史·武纪》谓云「屑然如有闻」,亦肸乡之义也。
东坡又云《宋书·乐志》论房中乐非后妃事,盖《周礼》注误,极有理(当考。)。武庚即是禄父,东坡以为两人,恐别有据(已上并见泉州舶司所刻《雪堂帖》。)。
东坡手书煮猪肉法引《孟子》曰:「心勿忘勿助长」,知前辈读此,皆依古注「勿正」为句绝,非独程先生也。作「正心」者,其始于王氏乎。然文势亦或有之,未可直以为非,故予于《集注》两存之。
会稽官书版本有《子华子》者,云是程本字子华者所作,即孔子所与倾盖而语者。好奇之士多喜称之。以予观之,其词故为艰涩而理实浅近,其体务为高古而气实轻浮,其理多取佛老医卜之言,其语多用《左传》、《班史》中字,其粉饰涂泽、俯仰态度,但如近年后生巧于模拟变撰者所为。不惟决非先秦古书,亦非百十年前文字也。原其所以,祗因《家语》等书有孔子与程子倾盖而语一事,而不见其所语者为何说,故好事者妄意此人既为先圣所予,必是当时贤者,可以假托声势,眩惑世人,遂伪造此书以傅合之。正如麻衣道者本无言语,祗因小说有陈希夷问钱若水骨法一事,遂为南康军戴师愈者伪造《正易心法》之书以托之也。《麻衣易》予亦尝辩之矣,然戴生朴陋,予尝识之,其书鄙俚,不足惑人。此《子华子》者,计必一能文之士所作,其言精丽,过《麻衣易》远甚。如论《河图》之二与四抱九而上跻,六与八蹈一而下沈,五居其中,据三持七,巧亦甚矣。唯其甚巧,所以知其非古书也。又以《洛书》为《河图》,亦仍刘牧之谬,尤足以见其为近世之作。或云王铚性之、姚宽令威多作赝书,二人皆居越中,恐出其手,然又恐非其所能及。如《子华子》者,今亦未暇详论其言之得失,但观其书数篇与前后三序皆一手文字,其前一篇托为刘向而殊不类向它书,后二篇乃无名氏岁月而皆托为之号,类若世之匿名书者。至其首篇风轮水枢之云,正是并缘释氏之说。其卒章宗君、三祥、蒲璧等事,皆剽剥它书,傅会为说。其自叙出处,又与《孔丛子》载子顺事略相似(《孔丛》亦伪书也。)。又言有大造于赵宗者,即指程婴而言。以《左传》考之,赵朔既死,其家内乱,朔之诸弟或放或死,而朔之妻乃晋君之女,故武从其母畜于公宫,安得所谓大夫屠岸贾者兴兵以灭赵氏,而婴与杵臼以死卫之云哉?且其曰有大造者,又用吕相绝秦语,其不足信明甚。而近岁以来,老成该洽之士亦或信之,固已可怪。至引其说以自證其姓氏之所从出,则又诬其祖矣。大抵学不知本而眩于多爱,又每务欲出于众人之所不知者以为博,是以其弊必至于此。可不戒哉!
或云程邑在雍州之东二十里,王季所居。又引苏黄门《诗说》,周之程邑,汉扶风安陵县也。予按,雍州之境东自西河,西距黑水,延袤数千里,不知所谓州东二十里者,自何处计此里数?若指丰、镐而言,则经传初不明言其为雍州治所。又按《汉志》,安陵在长安北四十里,不应言东。又按《皇矣》之诗,此诗乃是文王克密之后所作,亦不得为王季所居也。然意此语必有自来,但「州」字当是衍文耳。所谓雍者,乃扶风之雍县,其地亦在长安之北,计与安陵相去不远,故得引以相明。唯王季之云,恐别有所据,然亦未知其与《诗说》孰为得失也(当考。)。
上虞、馀姚二邑,皆以舜名。而上虞村落又有号百官,俗传百官牛羊之处也。或谓四旁多舜事迹,疑其子孙所封,理或有之,然不可考矣。大抵地名古迹亦多沿袭讹谬,如《子华子》后序,乃言鬼谷子所居在今信州贵溪县,盖其图经之说如此,岂有此理哉?以它书考之,地名鬼谷者凡数处,疑特俚俗相传物魅之区尔,未必仪秦之师所居也。上虞旁邑嵊县有戈、过二姓,即少康所灭羿浞之党。其子孙乃聚于一邑,又近禹葬之地,不知其何故也。
俚俗相传,疫疾能传染人,有病此者,邻里断绝,不通讯问,甚者虽骨肉至亲,亦或委之而去。伤俗害理,莫此为甚。或者恶其如此,遂著书以晓之,谓疫无传染,不须畏避。其意善矣,然其实不然,是以闻者莫之信也。予尝以为诬之以无染而不必避,不若告之以虽有染而不当避也。盖曰无染而不须避者,以利害言也。曰虽染而不当避者,以恩义言也。告之以利害,则彼之不避者信吾不染之无害而已,不知恩义之为重也。一有染焉,则吾说将不见信,而彼之避也唯恐其不速矣。告之以恩义,则彼之不避者知恩义之为重而不忍避也。知恩义之为重而不忍避,则虽有染者,亦知吾言之无所欺而信此理之不可违矣。抑染与不染,似亦系乎人心之邪正,气体之虚实,不可一概论也。吾外大父祝公少时邻里有全家病疫者,人莫敢亲。公为煮粥药,日走其家,遍饮病者而后归。刘宾之官永嘉时,郡中大疫。宾之日遍走视,亲为诊脉,候其寒温,人与药饵。讫事而去,不复盥手,人以为难。后皆无恙云。
沙随有《活人书辨》,当求之。
严州王君仪能以《易》言祸福,其术略如徐复、林瑀之说,以一卦直一年。尝言绍兴壬戌太母当还,其后果然。人问其故,则曰:「是年《晋》卦直事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之文也」。予谓此亦小数之偶中耳。若遂以君仪为知《易》,则吾不知其说也。沙随《春秋例》说滕子来朝为自贬而用小国之礼,如郑人争承之比,最为精当。但朝桓公者邾牟葛称人,谷邓书名,又有不可通者。而诸儒之说,亦莫之能明也。
《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此但作文取其字数以足对偶而云耳。若以水路之实论之,便有不通,而亦初无所害于理也。说者见其不通,便欲强为之说,然亦徒为穿凿而卒不能使之通也。如沈存中引李习之《来南录》云:「自淮沿流至于高邮,乃溯于江」,因谓淮泗入江,乃禹之旧迹,故道宛然。但今江淮已深,不能至高邮耳。此说甚似,其实非也。按《禹贡》,淮水出桐柏,会泗沂以入于海。故以小江而列于四渎,正以其能专达于海耳。若如此说,则《禹贡》当云南入于江,不应言东入于海,而淮亦不得为渎矣。且习之「沿溯」二字似亦未当。盖古今往来淮南,只行邗沟运河,皆筑埭置闸,储闭潮汐以通漕运,非流水也。若使当时自有禹迹故道可通舟楫,则不须更开运河矣。故自淮至高邮,不得为沿;自高邮以入江,不得为王。而习之又有「自淮顺潮入新浦」之言,则是入运河时偶随淮潮而入,有似于沿意。其过高邮后,又迎江潮而出,故复有似于溯,而察之不审,致此谬误。今人以是而说《孟子》,是以误而益误也(今按,《来南录》中无此语,未详其故。)。近世又有立说,以为淮泗本不入江,当洪水横流之时,排退淮泗,然后能决汝汉以入江。此说尤巧而尤不通。盖汝水入淮,泗水亦入淮,三水合而为一。若排退淮泗,则汝水亦见排退而愈不得入江矣。汉水自嶓冢过襄阳南流,至汉阳军,乃入于江。淮自桐柏东流,会汝水、泗水以入于海。淮、汉之间,自有大山,自唐、邓、光、黄以下至于潜霍,地势隔蓦。虽使淮泗横流,亦与江汉不相干涉,不待排退二水而后汉得入江也。大抵《孟子》之言只是行文之失,无害于义理,不必曲为之说,闲费心力也。
《春秋》上辛雩,季辛又雩,《公羊》为昭公聚众以攻季氏,此说非是。昭公失民已久,安能聚众?不过得游手聚观之人耳,又安能逐季氏?宋昭公、季氏事见《左氏传》,极有首尾。公羊子特传闻想料之言尔,何足为据?或者乃信其说,以解《春秋》。既为谬误,又欲引之以解《论语》樊迟从游舞雩之下一段问答,以为为昭公逐季氏而发者,则又误之甚矣。此弊盖原于苏氏问社之说,而近世又增广之也。尝见徐端立丈说曾以苏说问尹和靖,和靖正色久之,乃言曰:「解经而欲新奇,何所不至」?闻之令人悚然汗下。
或说《鱼丽》诗云:「罶,笱也。笱者,寡妇之器也。寡妇得鱼而不为富彊所夺,则是太平之象,而可告功于神明也」。此因小序而失之,固为无理。然专以笱为寡妇之器,似亦未然。盖聚石为梁,必有笱以承其阙空,乃可得鱼。凡取鱼者皆然,非但寡妇也。但笱易成而易用,虽寡妇亦能置之,故以为寡妇之笱。它人则取鱼之器尚多,不专用笱耳。非谓它人不得用笱,而唯寡妇得用,亦非谓寡妇只得用笱,而不得更以它物取鱼也。《谷风》《小弁》之诗皆曰:「无逝我梁,无发我笱」,岂寡妇之作也哉?
「打」字今浙西呼如谪耿切之声,亦有用去声处。大抵方言多有自来,亦有暗合古语者。如浙人谓「不」为「弗」,又或转而为「否(呼若甫云。)」。闽人有谓「口」为「苦」,「走」为「祖」者,皆合古韵。此类尚多,不能尽举也。
附子今人未尝不服,但熟即已疾,生则杀人耳。汉淳于衍毒杀许后,盖生用也。果尔,则虽平人亦不免,况乳妇乎。或者乃以今人有新产而以附子愈疾者,遂疑汉史之误,过矣。予尝中乌喙毒,始时头岑岑然,久之加烦懑,正如许后之證。当时在深山中,不能得药,须臾通身皆黑,势甚危恶,意必死矣。偶记汉质帝语,得水尚可活,亟令多汲新水连饮之,遂大呕泄而解。此亦不可不知也。
或谓李华著论废卜,故终失节。王涯首议搉茶,后亦得祸。至如近岁茶商作贼,杀人甚众,皆涯之罪也。予谓废卜固其所见之谬,然与失节事不相类。搉茶固为有罪,然甘露之变,死者十馀族,岂皆搉茶所致?且今村民争田争水,劫取谷粟,以致杀伤者多矣,又可追咎神农、后稷耶?大抵论事只当言其理之是非,不当计其事之利害。此等议论虽欲因事设为警戒,然其势将有所穷,反使世人并与正理而疑之,非小失也。
《韦苏州集》载秦系诗自署「东海钓客,试秘书省校书郎」,而诗有「久卧云间已息机,青袍忽著狎鸥飞」之句。盖系尝隐泉州九日山,故有东海之号。「青袍忽著」,自谓其新授校书郎尔。故韦和诗云:「知掩山扉二十秋,鱼须翠碧弄床头」,正答其意也。或者乃谓青袍、翠碧皆为韦发,既失诗意,又谓唐刺史不借服色,则又误矣。牛丛对宣宗云:「臣今服绯」,是刺史所借。而白乐天忠州被召时诗言之极详,何考之不审耶?韦苏州事迹,王厚叔序中考之已详。近年姚令威又作后序,于厚叔外又增补二事,然皆失之。其一以韦赠人诗有「少年游太学」之句,遂谓韦尝游太学。不知韦诗所云,乃是谓所赠之人也。其一以韦有「分竹守南谯」之句,遂谓韦尝守亳,不知南谯乃滁州也。其说之误,正与青袍者相似。夸多之弊,至于如此。事虽不急,亦可戒也。
或说「说大人则藐之」,以藐为自小之意,云说大人时当如子弟之对父兄,恬然泰然,说尽道理,不作大事看,非谓小视大人也。此说甚怪,下文更说不行。如「吾何畏彼哉」一句,不知却如何说?人皆知其不可,而或者信之。盖正理不明而先入为主,故其惑如此,亦非止此一条也。
或云旧见《水忏》言有行者盗常住食物而变为饿鬼者,初不之信。近见《夷坚志》亦有此事,乃信。理可推者,人理耳。若鬼神仙佛事,非理可究。予谓二事一律,妄则皆妄,真则皆真。今乃疑其一于前而信其一于后,何耶?天下之事,巨细幽明莫不有理,未有无理之事,无事之理,不可以内外言也。若有不可推者,则岂理之谓哉?或又云庄、列、释氏皆有大过人者,但为从别路去,故不可与校是非。予谓既云别路,则须自有正路,只此正路别路之间,便有是非可校,何言不可耶?
或读《关雎》,问其训诂名物,皆不能言,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云云者。余告之曰:「若如此读《诗》,则只消此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成十一字,后便无话可说。三百五篇,皆成查滓矣」。因记得顷年汪端明说沈元用问尹和靖伊川先生《易传》何处是切要处,尹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是最切要处」。后举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说固好,然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处,方始说得此话。若学者未曾子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它」?余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全不济事,自此读书益加详细云。
《艮》下《坎》上,其卦为《蹇》。蹇,难也。西南阴方,平易之地;东北阳方,险阻之处。当蹇之时,利趋平易而不利走险阻,又利见大人以济蹇,而守正则吉。故筮得此卦,其占如此。以《彖传》言之,云《易》本义合如此。
礼书,此书异时必有两本,其据《周礼》,分经传,不多取《国语》杂书迂僻蔓衍之说,吾书也。其黜《周礼》,使事无统纪,合经传,使书无间别,多取《国语》杂记之言,使传者疑而习者蔽,非吾书也。刘原父尝病何休以不修《春秋百二十国宝书》、《三礼春秋》,而予反病二书之不传,不得深探圣人笔削之意也。异时此书别本必将出于信饶之间,石桥之野,故箱败簏之间,其亦足以为予笔削之助乎。十月十八夜,因读余正父修《礼》而书。
赠景建将入都赠别 南宋 · 赵汝谠
押词韵第三部
子先文章宗,秀种凌孔翠。
观风多儒郡,籍籍罕与辈。
客远纡劳思,交新惬清会。
说诗延秋色,造极超古对。
敏识入误(疑误字有误)领,玄功谢彫绘。
颇云幼把笔,涛涌亦川汇。
中探阴符髓,意蹑海蟾背。
悄然忽坐愁,穷老少所遂。
雄都始旋轸,上国专结佩。
八纮张云罗,局士绳墨内。
名场沾童肤,奇质委蒿艾。
卿侯雅如(疑当作知)赏,荣爵宁尔爱。
早拜王命归,声明耀群昧。
吾衰愧尸职,笺劾力自退。
奋身登金台,农野甘秉耒(同上书册一页五六六)。
书堂山(柳开守清湘读书处) 南宋 · 刘克庄
押真韵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子厚文章宗,仲涂岂后身。
不肯作昆体,宁来牧湘滨。
诛茅翠麓颠,日与书卷亲。
刬去五季衰,挽回六籍醇。
欧尹相继出,孤唱繇伊人。
风流喟已远,尚喜栋宇新。
千峰高丛丛,一江碧粼粼。
禽鱼暨草树,纤悉几案陈。
涧泉既可汲,山木亦可薪。
熟读壁间藏,痛扫毫端尘。
勖哉山中友,勿厌泉石贫。
李杜 南宋 · 刘克庄
押齐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
李杜文章宗,继者宜重黎。
伯禽视熊骥,未易分高低。
小者善钩鱼,大者能栅鸡。
世无托孤者,练葛谁提携。
谪仙葬青山,女嫁为农妻。
州牧选高援,使嫔于中闺。
曰禽鸟有匹,宁合不愿睽。
生于隋唐后,名与姬姜齐。
吾家中垒公,惜不经品题。
章宗挽词 金 · 赵秉文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凤纪三千岁,龙飞二十年。
竟辞徽号册,空颂柏梁篇。
授圣金縢起,遗言玉几宣。
建平何苦谶,雨泣戴仁天。
仰山(燕京西七十里有仰山峰峦拱秀中有平顶如莲花心旁有五峰曰独秀翠微紫盖妙高紫微下多禅刹章宗游幸有诗刻石) 金 · 完颜璟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首上
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莲花里梵王宫。
鹤惊清露三更月,虎啸疏林万壑风。
章宗大隆之曲 金 · 无名氏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首下
两纪践祚,万方宁康。
文经天地,武服遐荒。
礼备制定,德隆业昌。
居歆典祀,万载无疆。
妆台联句 金 · 李宸妃
押庚韵 出处: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首上
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
按:金台集妆台李妃所筑今在昭明观后妃尝与章宗露坐上得句妃应声云云
赠侄正卿 金末元初 · 耶律楚材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辽室东丹九叶芳,曾陪剑佩侍明昌(明昌 其下渐西本小字夹注云「今案明昌,金章宗年号。」)。
学书写尽千林叶,习射能穿百步杨。
兴废人间战白蚁,荣枯枕上梦黄粱。
故山咫尺宜归去,莫使因循三径荒。
谒苏坟 元 · 王恽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秋涧集卷八
神嵩崩腾万马东,汝流西来横玉虹。
山川秀润不少悴,知有峨眉老仙宅其中。
先生立朝有大节,南游天使完其忠。
胸中英气蟠不尽,馀蕴散作文章宗。
天章昭回烂云汉,下探万古英灵空。
前年西堂睹先生之真像,今年此山拜先生之堂封。
嗟予何者有此幸,青藜得照龙渊宫。
汝阳楼上重回首,安得追逐逸驾攀高风。
涤濯固陋开颛蒙,公虽僵卧其犹龙。
李妃妆台歌 元 · 陈孚
押词韵第三部
南城之西台巍巍,欲问何代筑者谁。
台前老叟为我语,创自泰和明昌时(金章宗年号)。
道陵御宇思倾国(道陵章宗陵名),掖庭婑媠千蛾眉。
其中荣宠震天下,依稀忆得李宸妃。
朝陪金根辇升殿,夕则专御流苏帏。
一月日边明炯炯(章宗与妃共对妆台,口占曰:「二人土上坐」,命妃对,应声曰:「一月日边明」。帝大喜。),六宫珠翠无光煇。
恩礼殊绝与后等,但无副笄翚翟衣。
少尝没入宫籍监(本妃),论妃家阀何卑微。
腐木作柱古所戒,胡乃重色轻国为。
斯台实昔汤沐地,琼台开镜迎朝曦。
想见双蝉绿委地,兰钗半堕湘云垂。
麝脐龙髓娇不尽,腰肢柳袅一尺围。
雪艳透肤腻红重,仙姿何待铅华施。
妆成独对东风笑,藕花一朵开涟漪。
君王浓香梦魂里,紫宸晏朝酣不知。
谏臣当时尽结舌,空有伶者为嘲讥(伶官尝对御叱飞禽曰:鸟、鸟,你只向里飞。)。
一朝房山弓剑坠,燕飞啄矢不复遗。
卫王有诏下永巷,太阿无情血淋漓。
妖容寸斩何足惜,金源自此鸿图衰。
宝钿零落今安在,露桃犹似湿胭脂。
武元辛勤建大业(武元金太祖谥),子孙一笑寒灰飞。
台非不高筑亦壮,无奈社稷基先隳。
我闻叟语忽惊起,谓叟不必苦嗟咨。
君不见檿弧箕服亡周国,古来何限褒龙漦。
金莲川(金章宗与李妃避暑于此有泰和宫今废) 元 · 陈孚
押马韵
茫茫金莲川,日映山色赭。
天如碧油幢,万里罩平野。
野中何所有,深草卧羊马。
昔人建离宫,今存但古瓦。
秋风吹白波,犹似哀泪洒。
村女采金莲,芳香红满把。
岂知步莲人,艳骨掩泉下。
人生如蜉蝣,百年无坚者。
安得万斛酒,浩歌对花泻。
陈氏庄 元初 · 刘因
陈氏园林千户封,晴楼水阁围春风。
翠华当年此驻跸,太平天子长杨宫。
浮云南去繁华歇,回首梁园亦灰灭。
渊明乱后独归来,欲传龙山想愁绝。
今我独行寻故基,前日家僮白发垂。
相看不用吞声哭,试赋宗周黍离离(陈氏,先父之外家也。金章宗每游猎,必宿其家。渊明谓先父。龙山,指孟嘉事。)。
酬陆友仁城南杂诗十首 其十 元 · 柯九思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尺五城南话往年,妆台明月媚华筵。
欢娱未了闻笳鼓,岐国双娥锁翠烟(妆台者,金章宗所筑,以贮李宸妃。章宗尝曰:「二人土上坐」,宸妃应声曰:「一月日边明」。章宗大悦。我太祖皇帝伐金之初,金宣宗尝献岐国公主以请和。故云。)。
李早马图 元 · 郑元祐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一百五 兽类
外甥似舅明昌帝,取法宣和尚工伎。
李早画马供奉时,画院森森严品第。
冀之北土马所生,早也想见房星精。
遂令龙媒出毫素,侧胸注目疑嘶鸣。
纨扇画三骑,郎君峭鞍辔。
窄衫绣襮四带巾,靴尖曾踢中州碎。
紫绒军败祁连山,金钿玉轴仍南还。
好事空馀扇头马,至今拂拭尘埃间。
注:金章宗母,宋徽宗某公主之女也,故明昌书画悉效宣和。
满庭芳 元 · 无名氏
甘草人参,天麻芍药,薄荷荆芥川芎。
乳香没药,白芷共甘松。
玉金□芦桔梗,甘菊花、藁本茯苓。
防风等,细辛分两,各自要均停。
问甚浑身壮热,管甚偏正,夹脑头风。
着将一字嗅鼻中,当下神功有准。
李贵妃曾坏双睛。
竭的效章宗见喜,加做一提金。
南城咏古十六首 其四 圣安寺(寺有金世宗、章宗二朝篆。) 元 · 乃贤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兰若城幽处,联镳八月来。
宝华幢盖合,衮冕画图开。
断碣苍苔暗,空庭落叶堆。
饥鸢不避客,攫食下生台。
南城咏古十六首 其十一 妆台(李妃所筑,今在昭明观后。妃常与章宗露坐。上曰:「二人台上坐」,妃应声曰:「一月日边明。」上大悦。) 元 · 乃贤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废苑莺花尽,荒台燕麦生。
韶华如逝水,粉黛忆倾城。
野菊金钿小,秋潭石镜清。
谁怜旧时月,曾向日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