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太学中谣五首(见陶渊明集。) 其五 八厨(《后汉书》无刘翊。有刘儒。○《后汉书》党锢传序。《诗纪》八。《御览》四百六十五略引袁山松书、六百九十三略引古今善言。) 汉 · 无名氏
海内贤智王伯义。海内修整蕃嘉景。
海内贞良秦平王。海内珍奇胡母季皮
海内光光刘子相。海内依怙王文祖。
海内严恪张孟卓。海内清明度博平荆州刺史山阳湖陆度尚字博平。)
魏武帝 初唐 · 朱敬则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
皇汉失图。网漏谗慝。
贼臣承间。摇荡宸居。
宗庙焚烧。天子播越。
于是九州幅裂。四海横流。
释位勤王。天下云集。
初平元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胄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都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鲍信长沙太守孙坚等同时俱起。
以讨董卓为名。然包藏祸心。
以暴易乱。窃命矫制。
结党树朋。观衅待时。
莫敢先犯。唯魏太祖有汴水之战。
孙讨虏有阳人之师矣。观曹公明锐权略。
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
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
举无遗悔。近古以来。
未之有也。故梁国桥元南阳何禺皆云。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
不能济也。能安之者。
其在君乎。虽复名微众寡。
地小力穷。官渡受围。
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
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
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邢禺程昱贾诩朱云等。
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
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
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
旌贲忠良。芟夷叛逆。
神道辅德。百姓与能。
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若乃获魏种而有之。高祖之封雍齿也。
张绣而不怨。光武之全朱鲔也。
臧霸之言。以成其气。
关羽之义。抑而不追。
王霸之也。然后严峻。
赏罚必行。惟材是求。
惟力是视。纵满路。
并居。未暇存也。
救弊即可。仁则未知。
且以临人。力无馀地。
用智济物。迹若容身。
欲使荡荡元波。涯而不竭。
飂飂薰风。周遍草木。
元云荫而方雨。黄叶衰而木落。
不可得也。荀文若首豫经纶。
提挈草昧。清神昭乎物表。
妙识出乎机先。造我魏邦。
繄其是赖。一言不合。
五毒将施。无词寄文。
空器见志。可不剧哉。
加以孔文举与道翱翔。尽忠汉室。
崔季圭天骨高爽。志在扶倾。
岂大盗之所安也。呜乎。
欲盗之子。见锦而不见人。
弭谤之君。尤人而不尤已。
岂知群鸥不下。众雀遥惊者乎。
故阴谋未泄。天下已知。
毒志潜行。忠良前惧。
何夔所以带药。杨彪由是不出。
云长受恩而不谢。元德失箸而思奔。
席上无怀疑之人。阃外少自信之士。
良可耻也。固知曹公不能用天下之材。
成天下之务也。昔周武之泽及昆虫。
不能食薇之士。汉高之功济草木。
未能屈歌之贤。犹且遂其孤贞。
容其怨讟。况功未半古。
德异乐推。遭神器之流离。
宝鼎之轻重。欲使庶人不议。
宁可得乎。翻乃疾走恶迹。
掩耳畏声。雠匹夫。
念平素。杀桓邵。
娄圭。道路以目。
天下钳口。岂不惜哉。
杨德祖才虽清秀。志非远图。
托事行诛。死非其罪。
司马懿雄材大度。勇而有谋。
审其狼顾。知而不剪。
若言天意也。则吾未知。
若言人事也。其智安在。
故知忌小怨而忘远图。料目前而忽身后。
岂所谓旁求哲人。俾辅后嗣者哉。
或问曰。天厌汉德。
海内分崩。三雄鼎立。
俱受眷命。乃至控御豪杰。
削平区宇。英图远算。
何者为先。君子曰。
孙仲谋藉父兄之资。负江海之固。
未敢争盟上国。竞鹿中原。
自守未馀。何足言也。
蜀先主抱英济之器。无角逐之材。
远窜荆蛮畏曹公之神武。奄有庸蜀。
刘璋之政衰。国小人夷。
风颓俗陋。山川险涩。
异崤函之奥区。江汉通流。
殊河洛之朝韨。岂得抗衡中夏
齐足当途乎。前贤易地之谈。
全是不关胸臆。且夫度德而处。
量力而行。刘备岂薄先王之旧居。
齐鲁之故俗。若泰伯之适吴越
孔子之入九夷哉。盖不得已也。
是知才雄者地广。国大者兵强。
地既由才。才宁可易也。
馆职 其二 南宋 · 唐仲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五七、《悦斋文钞》卷二
问:六朝镇守所在不同,今日江淮、荆襄、巴蜀之地,必守之处何在?
欲守而必固,其策安出?
对:自古有一定之地形,而无一定之土宇,故险要之处不易而守备之计不同。
世所谓山川之险者,巩洛、成皋之固也,宜阳、商阪之塞也,白马、盟津之要也,井陉飞狐之道也,洪河、泾渭之川也,长淮、大江之阻也。
西则陇蜀、殽函,东则碣石、海岱,北则太行常山,南则方城汉水
陈留当其冲,上党为之脊;
塞垣以界戎狄,岭峤以限蛮夷。
此天之所设以襟带诸夏,英雄之所必争,古今之所共知也。
然以土宇言之,黄帝画野分州,方制万国,商周之际,存者数千,春秋所见止于百馀,俄并而为十二,又合而为六七。
自秦以来,则有统一者矣,有中分者矣,有鼎峙者矣,有四分五裂者矣,有僭伪割据别而为十数者矣。
久者或数百载,近者亦五六十年,虽于地之险要所得不同,莫不有保境之策以为固圉之道,倘必按陈迹而从之,不亦胶柱而调瑟乎?
昔袁、曹之起兵也,绍欲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
操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驭之,无所不可。
已而绍以四州之众困于官渡,操起兖,成于许,则皆四战之国也。
羊祜之镇荆州也,吴人寇弋阳、江,诏遣侍臣问以徙州之宜,曰:「疆埸之事,一彼一此,谨守而已。
若徙州则寇来无常,又未知州之所宜据也」。
既而吴不能为深患。
杜预之进师,终藉襄阳之资也。
故善为兵者,无定形而必于胜;
善为守者,无定所而必于固。
一成之田必有膏腴,四通之道必有要会,因吾境之所及,量吾力之所至,度吾势之所便,足以制敌安边则可矣,何必区区于古人之迹哉!
自古以来,封疆之守,其详不可胜言矣,姑取其切于时宜者,六朝是也。
孙氏奄有江东,江北之地所得绝少,故其镇守夹江而已。
晋、宋、齐、梁经略河南,暂得暂失,而羯胡、拓跋深入淮甸,故其镇守自河南至于江南,靡常厥所。
陈于淮南,暂复而旋失之,故其镇守江南为重。
孙氏走曹操,得荆州之半,故亦夹江以为屯守。
晋两失襄阳而复得,以至于齐,乃丧樊、邓;
萧察附魏,江陵失守,则陈氏所得江南而已,故其镇守亦随时而迁焉。
刘氏全有蜀汉阳平、剑、涪实为重镇。
晋三失蜀而三得之;
宋取仇池而不能有;
梁失汉中,久而后复,至其末年,并与蜀而失之。
考其镇守,往往汉之故处也,顾其进退弃守不同如此,皆事势当然,无足怪也。
太抵无江北则守江南京口、石头、牛渚姑孰浔阳夏口江南之镇守也;
进而有江北,则广陵历阳、濡须、皖城、邾城安陆为镇守;
又进而全有淮南,则淮阴钟离合肥寿春义阳为镇守;
又进而有淮北,则朐山下邳彭城、泗口、角城舒城、垂、白苟堆为镇守;
又进而全有河南,则东阳历城、碻磝、滑台雍丘荥阳、虎牢、洛阳为镇守。
江南至于河,其表里可考如此。
建平西陵乐乡、上明、公安荆州之镇守也;
进而有江北,则石城、江陵、下溠戍为镇守;
又进而有汉上,则赭阳、新野、樊、邓、襄阳为镇守。
涪为水陆之冲,之镇守也,进则剑阁为镇守,又进则汉中为镇守,又进则武都为镇守。
自荆蜀踰于汉沔,其表里可考如此。
且由汉东渐于海,绵亘几千里,历代守备之处,大要不出乎此。
纪陟所谓:「如人有七尺之躯,所以御风寒者,亦数处耳」。
便则进而据之,否则退而守之,惟不失吾之要害,斯为善矣。
国家今日全有江淮荆襄蜀汉之地,比年东收泗海,西得唐、邓,则凡淮汉之南北与江上之所当守者盖易见也。
山川之形无改于旧,城郭人民之属非昔形矣。
必曰古人如是,吾今亦如是,不可也;
必曰古人如是,吾今不如是,亦不可也,在量其力、审其势尔。
势诚便,力诚及,重镇之可也;
势诚不便,力诚不及,轻戍之可也,又何纸上语之拘乎?
古之善为兵者,其于弃守之际,可谓审矣。
势所当守,虽效死有所不去;
势所当弃,虽都邑有所不恤,巡、远、李光弼是也。
禄山之乱,尹子奇睢阳,巡、远以数千垂尽之卒抗方张不制之虏,众议以粮尽援绝欲东奔矣,巡谓睢阳江淮保障,弃之则贼鼓而南,卒以死守之,遂能梗其喉牙以全东南之势,则知所当守故也。
思明之乘胜而西也,光弼,将趋河阳韦损东都帝宅尝劝之守矣,光弼曰:「氾水崿岭尽为贼蹊,能尽守乎」?
卒以计弃之,果能掣贼肘腑,以缓关、陕之忧,则知所当弃故也。
是故险固则必守之,冲要则必守之,根本则必守之,无民则弃之,力不足则弃之,势不便则弃之,皆可考于古也。
不断大岘,慕容遗刘裕之禽;
不塞成皋石勒刘曜之败。
王衍撤守险之备,则唐兵入之;
南唐吝把浅之费,则周人乘之。
险固其可以不守乎?
不能并齐鲁,取韩魏,则黥布为下矣;
不北据邯郸而阻漳水,则陈豨为无能矣。
太武至瓜步而亟还者,惧彭城之议其后也;
元英拥大众而不进者,以钟离之扼其吭也,冲要其可以不守乎?
尹铎晋阳以为保障,萧何关中以待高祖朱鲔之攻桓温也,寇恂勒兵出而御之,不以彼众我寡而为疑也;
张邈之迎吕布也,荀彧之所守者二城,不以敌强己弱而为惧也,根本其可以不守乎?
有是三者,虽死守勿去可也。
曹公欲迁江西之民,而广陵庐江九江蕲春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是以吴魏之际,江淮之间不居者数百里,则无民安得不弃之乎?
殷浩出师无功,王羲之遗之书曰:「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计,非复所及,莫若还保长江,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
违其言,重致狼狈,则力之不足,安得不弃之乎?
吴以三万人戍邾城陶侃以其隔在江北,内无倚赖,外接群夷,必引虏入寇,故弃而不守;
庾亮以万人戍之,卒致毛宝之败,则势之不便,安得不弃之乎?
有是三者,虽去而勿顾可也。
弃守既审,守可以必固乎?
曰未也。
居险固之地则守之易,居四战之地则守之难,是以有自然之险,有使然之险。
山川丘陵,自然之险也;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使然之险也。
《周官》之职,有掌固焉,有司险焉,皆主守备之官也。
掌固》曰:「若造都邑,则治其固,与其守法。
凡国都之境,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民皆有职焉,若有山川,则因之」。
《司险》曰:「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山林川泽之阻。
设国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以为阻固,皆有守禁,而达其道路」。
夫固者,人之所为,而或因乎山川则使然者,非地不因也。
险者,地之所有,而复为之沟涂,则自然者非人不守也。
不特此也,《掌固》「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则既有可守之处矣。
「颁其士庶子及其众庶之守」,则又有能守之人矣。
「设其饰器,分其财用,均其稍食,任其万民,用其材器」,则凡可以为御备者,无不具也。
「凡守者受法焉,以通守政,有移甲与其役财用,惟是得通,与国有司帅之,以赞其不足者」,则凡可以为救援者无不素也。
「昼三巡之,夜三鼜以号戒」,则警备之严如此。
「国有故,则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属守之,惟有节者达之」,则讥察之密如此。
数者皆得,又何守之不固哉!
然而均是地也,或固或不固,则守之兵不同也;
均是兵也,或胜或不胜,则将之人不同也。
守非其兵则弃地,将非其人则弃师,有一于此,将覆亡之不暇,其可以守国乎?
是故备御之难易,常系国威之盛衰;
国威之盛衰,常系将帅之能否。
匈奴方强,烽火达于甘泉,则汉屯长安之旁以备胡,及卫、霍深入,大有斩获,则匈奴屯瓯脱以备汉。
东、西魏之分也,周人岁椎河冰以防齐,及齐政既衰,则齐人椎冰以防周。
信乎备御之难易,系于国威之盛衰也。
魏尚在云中匈奴不敢近塞,郅都雁门,亦为之举边引去,李广号为飞将李绩则贤于长城,子仪存则回纥革心,马燧罢则吐蕃得计。
信乎国威之盛衰,系乎将帅之能否也。
谢幼度之守广陵也,彭超席累胜之锋践蹂淮泗,至于三河幼度起而麾之,追亡逐北,故境不旋踵而复,间岁而有淮淝之功矣。
今之守广陵者,有如幼度否乎?
萧僧珍之守山阳也,太武以回山倒海之威深入而反,僧珍歛人民,储粮械,蓄陂水以待之,魏师过而不留,今之守山阳者,有如僧珍否乎?
南齐之初,高祖料索虏之必来,以寿春兵冲,使垣崇祖守之,及寇之至,崇祖诱之以小城,灌之以淝水,沙囊一决而强敌遁逃。
今之守寿春者,有如崇祖否乎?
东昏之末,寿春叛入于魏,淮南几亡矣,梁武帝韦睿取合肥而守之,魏军畏惮,谓之「韦虎」,及其救钟离也,战舰一奋而百万为鱼。
今之守合肥者,有如韦睿否乎?
以三千之众当百倍之师,昼夜拒守,卒全其城,有如昌义之钟离乎?
以寡弱拒守,再破石虎之师,功名亚于周访祖逖,有如桓平北之守襄阳乎?
内围步阐,外抗羊祜,水陆克捷,禽馘万计,有如陆抗之守荆州乎?
羽檄交驰,围棋自若,据险坚守,卒困曹爽,有如费袆之守汉中乎?
诚得其人矣,弱可奋而为强,虚可张以为实,疮痍者可养而瘳,流散者可诱而复,若未得其人则反是矣。
形势不改而利害已殊,可不精择而久任之乎?
且我宋之肇造也,北无燕云,故北虏强,西无朔方,故贼炽,据晋阳以游魂伺隙,则又有刘继元焉。
国家所有者,中原百馀州,山川之险,得之少矣。
艺祖垂意将帅,选任有方,命李汉超五将镇河朔以拒北虏,命郭进等分戍河东、潞泽以御太原,命赵赞等屯陕右、灵武以备西戎,皆少与之兵而富之财,重与之权而责之功,待之必诚,任之必久,由是边城得以募养死士,使为间谍,以深知敌人之情伪,俟其入寇,则出奇设伏以破之,皆有以少击众之功。
契丹既不敢犯边,太原则日就穷蹙,童惕息自守不暇。
厥后何承矩开塘泊,兴稻田,而河朔为之安富
范仲淹筑城堡,据要害,而元昊为之请命。
梁门遂城著于北,青涧洛水名于西,此皆用得其人,故设险之利兴而守国之谋固。
矧今江淮之险,皆有可因,倘于择任将帅之际,遹追祖父,亦何黠虏之足虑哉!
虽然,兵以正合,以奇胜,行大众于必争之地者,兵之正也,驰轻锐于无人之境者,兵之奇也,有正而无奇则拙,有奇而无正则殆。
盛兵临晋,正也;
木罂渡夏阳,奇也;
列营官渡
正也,袭辎重于乌巢,奇也。
有围剑阁之正,然后有袭江油之奇;
有攻洄曲之正,然后有捣垂之奇。
有正而无奇,是成安君之称义兵也,不亦拙乎?
有奇而无正,是曹公之袭乌桓也,不亦殆乎?
故善为守者,非守其正之难,而防其奇之为不易。
奔东南备西北,非亚夫有不能料;
阴易夷兵以败杨肇,非陆抗有不能为。
兹所谓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而敌不知其所攻也。
昔我真宗皇帝备御北寇,讲求最详,尝采众议,决以圣虑,定为阵图,大率以大阵为正兵,驻之冲要,以骁将为奇兵,列之左右,以正当其正,以奇当其奇,若彼反而用之,则奇或为正,正复为奇,委曲周密,无不得其至。
当今若祖述其意而行之,岂不可乎?
淮汉、巴蜀之师,虏尝以为奇矣,赖上皇指授合宜,将士用命,战而胜之,是故敌之来无常,吾之备御亦不可以执一,乌知前日之正,他日不为奇乎?
前日之奇,他日不为正乎?
要在间谍巡逻之密察,烽火候望之精明,将帅有同舟之心,城堡有率然之势,使彼小至则少利,深入则堕吾之计中,虽有孙吴之术犹不得施,而况冒没轻儳之虏乎?
譬诸奕者,疏密阔狭无常也,边隅角腹无常也,所可常者,攻则形之于必争,而乘之于所不备,守则为之于必生,而备之于所不攻,乃为善之善者耳。
此皆因变制宜,出于心术之微,岂可按谱而得之?
虽然,守有其兵矣,将有其人矣,审于去取矣,尽乎奇正矣,抑末也,则无如之何。
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险」,又曰:「形势不如德」。
岂以险之不足恃而形势之不美哉?
虑其专于守而不知恤民也,虑其恃乎险而不知修德也。
民散则国谁与守?
德衰则险乌足恃?
公宫沟而民溃,长城筑而秦亡,吁!
可畏也。
善乎赵襄子之知守也,方其避智伯之难,曰:「吾何走乎」?
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固」。
襄子曰:「罢民力以成之,又毙民以守之,其谁与我」?
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
襄子曰:「朘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又谁与我?
晋阳乎,先王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
乃走晋阳
智伯围而灌之,沉灶产蛙,民无叛意,信乎富强之不如德也。
曩岁滔天之寇可谓盛矣,三军之士有战斗死伤而无有屑为降虏者,北边之民有流离冻饿而无有去为群盗者,上皇之德深厚矣。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此守备之上策也,其勿以为老生之常谈。
千里 明末清初 · 顾炎武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亭林诗集卷之一
千里吴封大,三州震泽通。
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
王子新开邸,将军旧总戎。
登坛多忼慨,谁复似臧洪(后汉书臧洪陈留太守张邈与诸牧守大会酸枣设坛场将盟既而更相辞让莫敢先登咸共推乃摄衣升坛操血而盟辞气忼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
咏史(因阅曾先之史略而作) 其三百三十九 丁卯 清 · 尹愭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无名子集诗稿册五
三君美号孰能肩,俊顾及厨又蔚然。
在昔八元八凯世,未闻标榜祸诸贤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宇为八俊。郭泰范滂尹勋巴肃宗慈夏馥蔡衍羊陟为八顾。张俭翟超岑晊范康刘表陈翔孔昱檀敷为八及。度尚张邈王孝刘儒胡母班秦周向,王章为八厨。)
再和前韵五首 其一 一九六四年 清末至现当代 · 林仲姚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林仲姚选集
孰肯深山木石居,频年幸少绝交书
元龙豪气元龙豪气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张邈减洪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徒申结,司马文章(司马文章: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辞赋家,《上林赋》《子虚赋》皆其名作。)赋子虚。
不信盐车终伏骥骥伏盐车:才华遭抑制,处境困厄。成语,典出《战国策·楚策四》。谓千里马负盐车上太行,蹄申膝折,白汗交流之种种惨状。),谁云缘木求鱼缘木求鱼:爬上树寻鱼,比喻方向或方法不对头,不可达到目的。成语,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鸡虫得失浑闲事,且自长吟人境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