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壶公山(古老相传,古仙姓陈名壶公,于此山成道,因而名焉。) 晚唐 · 黄滔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八面峰峦秀,孤高可偶然。
数人游顶上,沧海见东边。
不信无灵洞,相传有古仙。
橘如珠(一作朱)夏在,池象月垂穿(山头有池而圆,兼橘树朱实夏在)。
髣髴尝闻乐,岧峣半插天。
山寒彻三伏,松偃出千年。
樵牧时迷所,仓箱岁叠川。
严祠风雨管,怪木薜萝缠。
青草方中药,苍苔石里钱。
琼津流乳窦,春色驻芝田。
乌兔中时近,龙蛇蛰处膻。
嘉名光列土,秀气产群贤。
瀑锁瑶台路,溪升钓浦船。
鳌头擎恐没,地轴压应旋。
蠲疾寒甘露,藏珍起瑞烟。
画工飞梦寐,诗客寄林泉。
掘地多云母,缘霜欠木绵。
井通䲡吐脉,僧隔虎栖禅(山间有井,通海盈缩之候。贞元中,有僧号法通,咸通中,有僧号弘播,于其绝顶独禅,昏行至降虎。而法通曾下山,遇两虎争一牛,乃叱而隔之,分令各啖之)。
危磴千寻拔,奇花四季鲜。
鹤归悬圃少,凤下碧梧偏。
桃易炎凉熟,茶推醉醒煎。
村家蒙枣栗,俗骨爽猿蝉。
谷语升乔鸟,陂开共蒂莲。
落枫丹叶舞,新蕨紫芽拳。
翠竹雕羌笛,悬藤煮蜀笺。
白云长掩映,流水别潺湲。
作赋前儒阙,冲虚南国先。
省郎求牧看,野老葺斋眠(潘郎中《存实诗》云:“双旌牧清源,吟看壶公翠。”又欧阳秬先辈《自刺史苏君书求泉山之为画屏》云:“壶公之高,洛阳之深,梦魂所思。”)。
寺立兴衰创,碑须一二镌。
清吟思却隐,簪绂奈萦牵。
逍遥咏 其八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真境堪依仗(原注:外遗尘幻,内守真境。存实去华,诚堪栖托矣。),周迁四叙移(原注:四序迁移,岁之恒也。一性凝寂,道之常也。徒感于俗,无关于我哉。)。
人忙闲圣迹(原注:人务有欲,但自驱忙。圣惟无心,孰寻踪迹。),心达罢狐疑(原注:心了本一,得旨忘机。豁达无疑,绝诸凝滞。)。
俊造皆流品(原注:俊造,标彼通明;流品,指乎上士。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逢能即是师(原注:学无常师,惟善是从。其或得理离言,则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也。)。
二从寒暑变(原注:一气既变,二仪随生。寒暑以之往来,阴阳以之运动矣。),龙浴凤皇池(原注:龙跃在渊,如浴于凤池也。此乃交感成象,变通以时,保合交大也。)。
条具宗室合行事件劄子(崇宁元年十一月) 北宋 · 蔡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伏考宗室,在祖宗朝,制禄盖寡。至仁宗时,始除南班官,自率府副率凡五六迁遂至正任。承平日久,皇支寖繁,神宗皇帝乃下诏书,别其亲疏,异其等杀。遂断自祖宗袒免亲罢补环卫之官,尽除班行名目;袒免以外,更不赐名授官,止许应举。自熙宁至今,宗室人无官者已一千五百馀人,宗女之未嫁者亦千五百有奇,皆宣祖、太祖之裔,或有贫困失所者。臣等伏考神宗诏书,盖为袒免既已赐名授官,若愿应举者,自当依进士法;其非袒免,既不赐名授官,故止令量试艺业,即推恩数,非若应进士举之难也。至于年长,累试不中,则又有特与推恩、量材录用之制,则随其材器收录尽矣。至于世数稍远,及贫无依者,则又赐田存恤有差。逮元祐纷更,废量试之法,改依进士科举之制,是以自熙宁至元符初,三十馀年,中科举者才二十馀人。既废量试之法,亦未尝有以年长推恩者。赐田之令,徒为虚文,虽有量给钱米之法,未能周济其乏,遂致宗室不能自给。臣等谨追考神宗诏书,推原本旨,稽之往昔,增以当今所可行者,谨条具如左:
一、非袒免亲,乃祖宗六世孙。伏请将上件服属宗室二十五以上者,今次许于礼部投状,试经义或律义一道,以文理稍通者为合格,分为两等,候至来春,附进士榜推恩。内文艺优长者,临时取旨。其不能试,或试不中者,并赴礼部书家状,读律,别作一项奏名。今来止为前此未曾推广补考量试推恩之令,致使宗室无官者遂众,有此陈请,只作一时指挥,不为永法,今后自依熙宁诏书赐田。其田并于两京近辅、沿流州军,取应未卖官田物业拨充。每州府各置宗室官庄,专差文武官各一员,与逐州通判同行管干,逐县兼管,仍置指使二员。每岁量入为出。宗女量给嫁资。仍立定则例,量支嫁娶丧葬之费。其逐州自今后,有没官田产物业,更不出卖,并拨入官庄。仍先于京西北路拨田一万顷。
一、熙宁诏书,袒免以下许随处置产业;其出官即置田宅,一如外官之法。盖以宗支寖广,其疏属理当听其外居。勘会宗室旧来在宫有出入之限,有不许外交之禁,宫门有讥察之令。今疏属外居,仅遍都下,出入无禁,交游不节,往往冒犯法禁。伏请非袒免亲以下两世,欲分于西京、南京、近辅或沿流便近居止,各随州郡大小创置屋宇。仍先自西京为始,每处置敦宗院,差文臣一员、武臣一员管干,参酌在京院法禁可施行者颁下。应无父母兄弟,见任将军副使以上官者,许令前去;若有父母兄弟而愿去,或无而不愿者听从便。依外官赴任立法,量给舟船接人。
一、乞依神宗诏书,不拘世数,应宗子宗女尤贫失所者,伏请委所在州郡报明,量加存恤讫奏。
一、乞于两京置外宗正司官,掌业所在宗室,择宗室之贤者管勾外宗正事。仍自朝廷于本州通判职官内选差二人兼领丞簿,以主其事。
一、乞随所在诸宫置学,添教授,立法教养。量试宗室,依熙宁文武官试出官法策试经义,中选者许令出官;若再试不中者,止许在宫院,使食其禄。
一、神考釐正宗室袒免非袒免,各立奏补子孙之法,独缌麻亲旧用国荫,自来未有荫孙以下明文。伏请依外官例,得补荫孙。
一、旧制,宗室袒免亲参选,常许不拘名次陈乞指占差遣;非袒免亲,初选依条添差外,更不拘名次陈乞指占差遣一次,以后每到部,与升一年名次陈乞。今后宗室非袒免以下亲量试出官者,并各于员阙外添差。每大郡通属县不得过十人,中郡不得过七人,小郡不得过四人。候到任不签书本职公事。如有本辖长贰或监司二人保奏,堪任釐务,方得供职。未釐务者,添支驿券,供给人从。
按:《宋朝事实》卷八。又见《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一五。第一册第一一九页、崇儒一之一、(第三册第二一六三页)职官二○之三四、(第三册第二八三七页)职官五七之五二(第四册第三六七七页),《文献通考》卷二五九。)据《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一八原注云,蔡京此劄子共条具九事,诸书所收皆不全,而互有详略异同。兹将《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一五、职官二○之三四所载附录于下,以资补充参考。帝系五之一五云:「奉承德音,谨追考神宗诏书,推原本旨,稽之往昔,增以当今所可行者,谨条具如左。如允所请,即乞付本司立法施行。一、自熙宁降诏已来,宗室量试之法中废不讲,至绍圣间始复讲之,所以预试应格之人至少,亦未曾有以年长特推恩者。宗室之无官者繇此甚众。今若俟其累试不中,然后录用,缘未尝教养,一旦峻责其艺能,则推恩之文,殆成虚设。况非袒免亲,乃祖宗六世孙,恩泽所加,谓宜稍厚。乞将上件服属宗室年二十五已上者,今次许于礼部投状,试经义或律义二道,以文理稍通者为合格,分为两等,候至来春附进士榜推恩。内文艺优长者,临时取旨。其不能试,或试不中者,并赴礼部书家状,读律,别作一项奏名。只作一时指挥,不为永法,今后自依熙宁诏书并元符试法施行。一、宗室有世数既远,出仕外官者渐众,而宗女随夫之官者数亦不少。或亡殁于外任,而其子孙不能归葬,或随侍在外,因而流落,或孤寡无依,或道路贫病,若不存恤,恐无所归。今请委所在州军常切体量,如有上件宗室,仰随所在保明,量加存恤。乞奏其存恤格,从本司评议颁下。若应保奏而不保奏,或保奏而不以实,并杖一百。听宗室随所在监司陈述,监司依格给讫,按劾以闻。一、宗子虽有教授,名存实废。宗子往往不出听读。虽设宗子学,聚而为一,则有赴学之费、往来之劳,其势必不能群处。今请逐宫各置大小二学,添置教授二员。量立考选法,月书季考,取其文艺可称、不戾规矩者注于籍。在外住而愿入宫学者听。依熙宁诏书、元符试法量试推恩。其学制从本司参定。愿入太学律学者亦听。应宗子年十岁已上入小学,二十以上入大学,年不及而愿入者听从便。若无故应入学而不入,或应听读而不听读者,罚俸一月,再犯勒住朝参,三犯移自讼斋。即两人不入学,本官、本位尊长罚俸半月;三人以上并犯者罚一月,十人以上罚两月,重者申宗正司奏裁。一、今虽置学立师,为量试之法,然所学未广,遽使出长入治,必未能守法奉令,而至瘝官废职。伏请依熙宁文武官试出官法再试经义,中选者许令出官。若再试不中者,止许在宫院,使食其禄。其试法从本司参定。一、熙宁间神宗釐正宗室,乃有袒免亲赐名授官,非袒免亲更不赐名授官,只许应举之制。袒免、非袒免亦各立奏补子孙之法。独缌麻亲旧用国荫,自来未有荫孙已下明文。今请依外官例,得补荫孙。一、旧制,宗室袒免亲初参选,常许不拘名次陈乞指占差遣。非袒免亲初参选,依条添差外,更许不拘名次陈乞指占差遣一次。以后每到部,如无遗阙,与升一年名次。今来袒免以下亲出官者,人数寖多,侵占在部元阙不少。缘职事既有修废,若不分别勤怠,无以劝沮,欲乞今后应宗室非袒免以下亲,量试出外官者,并各于员阙外添差。每大郡通都属县不得过十人,中郡不得过七人,小郡不得过四人。到任不签书本职公事。如有本辖长贰或监司二人保奏,堪任釐务,方得供职;未釐务者,添支驿券,供给人从并减半支破。」职官二○之三四云:「追考神宗诏书,条具宗室事当今可行者,乞付本司立法。一、袒免外,两世贫无官者,既不赐官,又不量试,故熙宁诏书惟赐田土。此服属既尽,而恩有不可已者也。今宗室未食禄者,与夫宗女未嫁者甚众,世数既远,禄不可及,乞依熙宁诏书赐田。其田并于两京近辅、沿流州军取应未卖官田物业拨充。每州府各置宗室官庄,转差文武官各一员,与逐州通判同行管干。逐县仰县兼管,仍差指使二员。所收钱物并付系省仓库收贮,每岁量入为出,常于三分内桩留一分,以待水旱,约服属远近,每月量支俸料。宗女量给嫁资,仍立定则例,量支婚嫁丧葬之费。其逐州自今后应有没官田产物业,更不出卖,并拨入官庄。其管干官并指使并增俸料。若能擘画增衍,量立赏典;或致亏欠,亦立罚格。仍先于京西北路拨田一万顷,并从本司立法行下。一、宗室旧来在宫有出入之限,有不许外交之禁,宫门有机(按:应作「讥」,下同。)察之义(按:「义」字当衍。)令。今疏属外居。
题释英白云集 宋 · 陈麟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树立烟行句,工夫百鍊成。
年方登弱冠,诗已有高名。
湖上看山色,松边听瀑声。
无心趋利禄,谁识白云情(元释英《白云集·附录》)。
论军政数事奏 宋 · 李鸣复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九、《宋代蜀文辑存》卷八二
臣比者伏蒙圣慈,擢置枢筦,继又从宰臣之请,以兵、财、楮币分而为三,委之执政,臣以缪庸,仍获任兵戎之责。朝夕惟念,大惧无以称塞。尝考究其利病,窃谓有一时权宜之策,有万世经久之虑。审思事势,而定其应,补葺罅漏,以周其防,此一时策也。规模欲其宏远,法度欲其整肃,此万世虑也。自三关失险,内郡摧残,一时军将,荡无纲纪。寇来则散而为盗,以扰害百姓,寇去则聚而为兵,以仰食县官,其为数至十有三万,而蜀之兵不如昔。自襄阳不守,荆郢继失,连岁帅阃急欲堤防,创军籍以招无业之民,抑饷所以赡无额之兵,其为数至二十馀万,而荆鄂之兵不如昔。蜀去天万里,阃外之事,不可遥制,故择两帅以分其忧;荆鄂正今要冲,列戍分屯,权当归一,故命督府以总其势。莫远于蜀,莫重于上流,委寄得人,则区处有道,赳赳雄断,是用出此。两淮所以蔽江浙,而自浮、光陷虏,惴惴然常有抱虎之忧。长江所以限南北,而自淮堧被兵,凛凛乎常有饮马之惧。故收彊壮以实军籍,两淮皆然,沿江亦然。不如是,恐反以资寇,势实使之,不容靳也。广科降以修战备,两淮皆然,沿江亦然,不如是恐无以禦寇,势实为之,不容吝也。蜀楚之兵,虽已溢额,而不可骤减。江淮之兵,虽无亏额,而不可不增。盖敌势尚强,国威未振,抚事应变,权时施宜,凡以为一时备禦计尔。若曰立国之宏规,禦戎之上策,尽在于是,则非也。昔太祖受天明命,抚有大宝,战士不过十馀万,北禦契丹,西捍河东,犹以其馀威开荆楚,包湖湘,卷五岭,吞巴蜀,扫江南,服吴越。太宗继之,遂拔晋阳,一统四海。兵固不在众也。南渡以来,诸大将陈兵以捍虏,各以数万计。事定之后,内而三衙,外而沿江,远而四蜀,皆有旨立定军额,其溢额人依旧存留,惟日后更不作阙额招收而已。措置得宜,遵承惟谨,兵固当有限制也。人皆以为今之患在乎兵少,不足以强国,臣独以为今之患在乎兵多,反所以蠹国。兵非恶其多也。多而不足用,不若少而精之为愈也。以其不足用也,而又求多焉,抑惑矣。今天下兵数视祖宗时何啻数倍,厢禁军散在郡国,殿步司拱卫京都,御前军分屯要害,皆官军也。蜀有忠勇,襄汉有保捷,两淮有义士,皆民兵也。禁军本以备征战,今供杂役矣,御前军专以充调遣,今多占破矣。散在郡国者动干纪律,而每怀不逞之志;号为御前者屡增券廪,而且有无厌之心。竭天下之力以养兵,而流弊至此,尚足为国哉?臣尝伏而思之,革积弊者当以渐,振颓纲者当以理。老弱交杂而力之壮者无以自伸,精粗混殽而艺之强者无以自见,此今日之弊也。吾能明训练之法,壮而强者旌而别之,使自为一军,无事则温饱以养其勇,有事则激励以作其气,彼既有进取之望,则必无非僻之心。而所谓老且弱者,待之如常,阙则勿补,将见数年之后,天下皆可用之兵,而凌犯之风不期而自息矣。名隶尺籍而半为市人,月破廪给而安居他所,此今日之弊也。吾能严占破之禁,某处投充则仍隶某处教阅,某郡支请则仍于某郡居住,严加训练,而且缓招刺,将见数年之后,天下皆实在之兵,而侥倖之习不令而自消矣。由前而论,特一时应变之权,由后而言,实万世常行之理。臣愿陛下以万世为虑,而勿以一时为安,以兵之冗为可忧,而勿以兵之多为可恃。孜孜然思之,断断然行之,整今日之新规,复先朝之旧观。生灵之幸,宗社之福也。
〔贴黄〕臣近见田庆宗具到步司所管在寨军一万三千六百馀人,老病借差约五千有零外,止管强壮八千二百四十二人。三千人充采石捍禦,五千人仅可管干寨栅,及随番救扑。臣窃疑焉,问之同列,则曰权要借使,吏房占破,皆于焉取之,名存实虚,殆无足怪。一司如此,他可类推也。臣曩在会稽,尝考覈军籍,帮请给者三千三百馀人,而日就教阅、日充祗应者仅及其半。朝士差借,虽补外,而甲乙相传;权贵占留,虽易世而执持不遣。乡官之借出,其为数猥众。浙漕之抽差,视他司独多,计二百有八人,以私仆而挂公籍者有之,以虚名而窃实廪者又有之。一郡如此,他可想见也。夫支请有定限,虽顷刻不容稽违,帮勘有定数,虽镪粒不容亏欠。上下煎熬,为养兵计也,文移旁午,为养兵设也。平居耗不赀之费,仓卒无可用之人,其可听其自为纵弛,而略不加察哉!伏乞睿照。
〔贴黄〕臣窃见平江置戍以拱卫名,虑远识高,盖有深意。但数以万计。经始实难。欲径从荆鄂召募,而或虑其太遥。欲分委州郡招收,而或疑其纷杂。欲且就诸屯抽摘以实其半,而二三其说,意亦未定。以臣观之,在内与在边不同,徐为之计,似亦未晚。夫五材并用,谁能去兵?然兵可止乱,亦足兆乱,顾所以御之者何如耳。御得其道则纪律修明,虽旧管之军,皆可使为吾用;御失其道则风声交扇,虽新招之卒,安知不重吾忧?舍旧以图新,而吾之法度纪纲荡然如故,恐亦无益也。臣谓创军额不如修军政,急招刺不如精训练。愚见如此,并乞睿照。
〔贴黄〕臣窃见全蜀并分为四,而利州一路实为三路屏蔽。鞑人连岁蹂践,自利以上,半为盗区。去岁有兴、洋间土人数十辈,赴制司陈状,谓鞑人屡出榜招安,乞急调兵收复,某等当为内应。不然,则无以自活。是祖宗德泽在人者深,而人心爱戴犹一日也。今宜行下本路安抚陈隆之,密加搜访,择其土人之可任一郡者,俾守一郡,官得自辟,财得自用。如能捍禦外寇,显立隽功,当议特许世袭,如古方镇之法。类而推之,京西一路悉仿而行之,实当今经理之一策也。
〔贴黄〕臣闻兵之与财,本相为用。制司主兵,总司主财,欲其专也。蜀之财计,迩年以来,困于供亿之劳。司存徙移,寇盗劫掠,今无一孔之遗矣。总所积弊,其端非一,戎司虚籍,为蠹尤甚。若仍旧贯兵财各分,财匮而主兵者不知,兵增而主财者无以为应,已然之弊不容革,未然之忧盖未艾也。今宣威新建,而总饷乃杨履正制副暂权。宜乘此时,尽将总所之权,并归宣司,以蜀之财养蜀之兵,有无虚实,皆得以相通。兵无虚籍,财无横费,而蜀庶乎其可为矣。所有合置掌财官属,并令宣司具名辟奏,朝廷审度除授。
〔贴黄〕臣闻守国之道,莫先设险。蜀自鞑虏犯边以来,昔之恃以为险者,今荡然矣。凿斯城以固吾圉,非所当讲明者乎?益昌旧为制总置司之地,有宝峰山以屏其左,有嘉陵江以限其右。迩者蜀士聚议,谓宜于此郡筑城,移沔戎司一屯固守,以扼贼骑冲突之路。臣已尝移书杨履正、陈隆之,令相与叶济,以图其成,未知目即有无已行措置。去秋风无几,欲乞睿旨行下,促令作紧计办。外此如潼川、重庆府,各据两江之会,亦乞行下本路,监司帅守,相度形势。若可恃以为险,即任责城筑,以为节节屯守之计。如事力不足,仍自朝廷量与科降。如此,则虏必有所畏而不致长驱,吾亦有所恃而可以为守矣。
寿马裕斋观文(名光祖,字子华) 有鹤,三章,章四句 南宋 · 陈著
四言诗
有鹤在林,怀之好音。
载飞载止,食野之芩。(一章)
倡予和汝,爰得我所。
何斯违斯,自贻伊阻。(二章)
陟彼崔嵬,岂不怀归。
英英白云,跂予望之。(三章)
商玉磬铭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二、《玉海》卷二○四《辞学指南》
乐以玉振之,终条理也。惟商王受球膺命,作乐曰《濩》。《九招》、《晨露》,是修是歌,八音钧谐,神人洽熙。垂裕后昆,明德恤祀,猗那有颂,奏假烝尝,鼓管和平,来依磬声。先祖听之,歆馨降嘏。微哉渊虖!若稽《毛传》,磬象物成;《郑笺》述之,指为玉磬。盖和声依永,无相夺伦,非泗滨石所能致,必缜㮚其璞,清越其音,始克为众乐之纲纪。昔者箾㲈九成,鸣球在上,四代乐器,拊搏并陈。虞夏旧章,惟商时宪。想夫三朡之宝、空同之玉,乃磨乃琢,从律中度。虹气孚达,焕乎崇牙,于庙于郊,翕纯皦绎。视叔之离磬、周之笙颂不侔矣。颖达《书疏》兼述《商颂》,且谓磬垂堂下,尊而进之,宜与汤盘俱列铭典。汉有璆磬,犹播雅诗,兹不可亡识。其铭曰:
瑟彼球玉,畀于武汤,维玉之声,清越以长。思昔鸣球,合奏舜堂,后夔拊之,兽舞凤翔。矧予汤孙,奉时烝尝,岂无玉豆,肆享先王。亦有玉斝,清酤是将。奏假维何,猗那一章。曰鼓渊渊,曰管将将。众音畴依,磬为之纲。典宝之珍,烈祖所藏。载攻载错,摩其耑旁。鋗鸣应律,崇牙高张。大《濩》始作,万舞洋洋。集厥大成,雅韵清扬。闻乐知德,如圭如璋。王假有庙,申锡无疆。禹兴《九招》,贡石徐梁。东笙西颂,周典有常。孰若英璞,钟粹乾刚。神之听之,自天降康。鬯圭并宝,仅见鲁邦。纪甗偕赂,器存实亡。惟德其物,专美有商。制陋汉梢,瑞轶夏璜。勒铭于虚,德音孔彰。
重脩严先生祠堂书院记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五、《潜斋集》卷八
严陵濑,繇汉逸民严先生以得名也。群峰巑岏,一江带其下。双岩离立,巉绝矗起者,先生之钓台也。云烟上下,而巍檐崷栋,半出于乔林丛薄间者,先生之祠也。祠之前曰羊裘轩,其东曰燕居堂,西曰遂高楼,楼之前曰清风堂,又前为云峰烟水阁,介两间为书堂。堂厅门庑、斋庐厨湢具。祠创于范公仲淹,书院创于陆公子遹,而又诸贤相继缘饰,乃底于成。岁久屋敝,更乱离,益就隳圮。至元辛巳,浙西道宣慰同知按部道祠下,登台谒拜,俯仰慨叹,议饰而新之。劄下书院官,捐米廪助费,计庸即功。堂与前轩盖葺粗完,以费匮告,公改命府判官以司存董其事。判官承檄,召桐、建两邑尹相役分隶焉,早暮展力。自冬十一月丁未经始,迨十二月乙未竣事。斲雘咸新,惟清风堂四斋未就。又明年癸未春三月,书院官以书来徵余记,曰:「斯役也,其斯文绝续之会乎!尚磨双崖之石,以昭不朽」。夫光武以帝室之胄,挈汉鼎于群盗之手而洗濯之,云台诸臣殚智毕力,惟恐奔走或后。而玄纁物色,下逮微贱之故交,乃三返不能致,至则偃蹇傲兀,视汉爵禄若将浼焉。是岂挟朋友之私以盖君臣之义,犹有不足于光武耶?甘心渔钓,没齿羊裘,彼固自有见也。世之人尸而祝之,果可起先生死魄于九京下,则此江之水,讵足以洗巢由之耳哉?天地无情,万物之澌尽者何限。渭南铜盘,长安金爵,今复安在?而阴崖阳林,白云英英,千古无恙,参差百楹,岿然鲁灵光,不与兵燬俱烬,而蓬藋足音,犹有旷异代而相感,以引前人之绪而勿替者,此岂先生尝蕲于后之人以至此哉!姱修昭质之在天下,直烈烈与日月齐光,而人心天理横四海,亘古今,固未始泯绝也。山高水长,万世下犹将闻风兴起。呜呼,先生岂独为东汉重哉!宣慰刘公宣,府判赵公祥,书院官邑人骆正大。郡人潜斋何某记。
题毛霆甫诗集 其一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四言诗 押词韵第六部
英英白云,在涧之濆。
彼美人兮,其德孔纯。
题毛霆甫诗集 其三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四言诗 押阳韵
白云英英,涧水泱泱。
彼美人兮,硕大且昌(云涧三章,章四句)。
白云集序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九五
近世士之怀能抱艺者,往往逸而之禅,又逸而之诗。二者实能外事物,旷荡可喜,故人亦乐为之称道。钱唐英上人盖其绝出者也,未祝发时已识之矣。予老而不化,病卧一室,木石是同,诗与禅要非所解。上人过辄来共谭,予茫乎无以答。然其诗圆活而清雅,读之使人爽然,不但诸公赏音,不解如余,亦心知其为佳句也。厉氏本名族,诗有家传,况气貌甚整,见闻甚博,意胸中耿耿者故在,恨不能冠巾之耳。以《白云集》重求序。夫万物未有不本于天者,《诗》云「英英白云,露彼菅茅」,此乃山川之神气,天地之和气,氤氲轮囷,霏润四布,下为草木之根芽华实,皆其晶英之所发见,而天则溥万物而无心焉。上人既以此自名,又以名其诗。白云固吾庭户间物,山空宇定,焚香隐几,尝试以是观之。至元壬辰菊节,蜀人牟巘巘翁书。
按:《白云集》卷首,武林往哲遗著本。
吊鹤集诗句 宋末元初 · 汪宗臣
有鹤在林(白华),翙翙其鸣(斯干)。
风雨所漂摇(鸱鸮),求其友生(伐木)。
不狩不猎(伐檀),麾之以肱(无羊)。
宛其死矣(山有枢),宁莫之惩(沔水)。
英英白云(白华),毋金玉尔音(白驹)。
如可赎兮(黄鸟),实劳我心(白华)。
按:以上同上书卷五九
宁晋李照磨筑室奉亲名曰芝室索客赋之 宋末元初 · 陆文圭
口诵严君口授书,手提慈姥手缝衣。
寸草安能报春晖,远志不敢回当归。
嗟儿客宦游有方,舅姑晨兴妇在旁。
手供鲑菜晡下堂,几席代汝亲扶将。
白云英英赵州山,玉琴石榻窗户閒。
上池饮罢燕坐间,生香满室光照颜。
钟英毓秀自乃翁,草木臭味将毋同。
借锄取帚面发红,偕饮甘露薰祥风。
赠了上人抄化(一作 元 释英 诗) 宋末元初 · 黄庚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破衲卷秋云,入山深更深。
近(一作似)闻营梵刹,应不累(一作碍)禅心。
寒瀑泻苍壁,晚花生古林。
遥思明月夜,谁听颖师琴。
雪霁顾仲瑛偕余与陈惟允坐剑池上惟允为写图因赋诗云(一本作二首,误。) 元 · 郯韶
残雪落林度西岭,古(一作幽。又作阴。)涧寒泉凝素绠。
孤(一作山。又作雨。)僧倚树听微吟(一作钟),一鹤临池(一作流)照清影。
松间旭日映山椒,白云英英如雨飘。
何当为置王摩诘,更添几(一作一)叶红芭蕉(王维种红蕉于辋川庄,尝写蕉池积雪,不徒以供挥洒,故云。)。
题双松图赠司虞赵子瑛 元末明初 · 胡奎
押词韵第一部
吾闻泰华山,上有千尺之长松。
白云英英出其颠,天门日观遥相通。
三更鸡鸣海水赤,羲和揽辔骑飞龙。
松下高人坐盘石,金芝瑶草青茸茸。
三年钓鳌东海上,奏最去谒明光宫。
栋梁之材当大用,大夫不让秦时封。
赠君此图千里玩,长见青青齐鲁东。
白云谣 元末明初 · 胡奎
白云英英在昆丘,人间白日如水流。
穆王八骏去不返,碧桃花落三千秋。
茂陵刘郎不知死,阿母曾分七桃子。
露华夜半泣铜仙,白云英英空在天。
寄龙泉长老岱宗兼简白云禅师 元末明初 · 谢肃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招提城里俯崔嵬,金策争看步绿苔。
龙影晓随崖雨过,鲸音夜送海潮来。
茶烟飏鬓欹禅榻,莲社违盟把酒杯。
早晚相寻白云老,雄文奇句与同裁。
春晖楼者吴下(一作郡)顾君仲瑛就养读书之所也仲瑛日与昆弟子侄奉卮酒为亲寿临海陈敬初氏实记之余不自揆辄赋古诗二首或者歌以介寿仲瑛之志也其词曰 元末明初 · 沈右
四言诗
玉山之阳,延咢萦纡。
有屋层出,君子之居。
入奉父母,出与弟俱。
有琴有书,以钓以渔。
㶁㶁流水,深不(一作则)可𣂏。
英英白云,迩而(一作则)不迂。
维春有晖,维德不孤。
及尔孙子,永言乐胥。
先哲有训,有典有经。
淑尔君子,仰止景行。
我来自东,春日载明。
曰未觏止,中心怦怦。
亦既觏止,我心则平。
仰尔父母,及尔弟兄。
既和且煦,令仪令名。
升堂拜母,式表友情。
维木有椿,有蔚其荣。
维草有萱,有茁其青。
韡韡常棣,有叶其生。
有猗者兰,有烨者荆。
有懿者德,有休者徵。
乐只君子,百福来并。
龙兴白云禅师挽词 其一 元末明初 · 释妙声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振锡朝天去,归来独掩扉。
翰林曾颂橘,刺史亦留衣。
行道空陈迹,遗言可表微。
重来法云地,犹想雨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