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魏初” 相关资源
诗文库
社仓利害书 宋末元初 · 王柏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八九、《鲁斋集》卷七
社仓之法,人皆谓始于朱文公,而不知始于魏国录元履
魏公初行于建阳之招贤,文公效而行之于崇安之五夫。
文公之法与魏公少异。
招贤之仓遇岁不登则告发,及秋歛之,无贷息也。
五夫之仓春贷秋敛,收息二分,小歉则蠲其半,大饥则尽蠲之。
此为小异。
魏公之法虽疏而简,文公之法虽密而烦。
二公同门友也,杯酒从容之间,未尝不交病之。
魏公病文公曰:「不当祖荆舒聚敛之馀谋」。
文公病魏公曰:「不当久储速腐,惠既狭而将不名也」。
当时亦莫能决其是非。
要皆常得如二公之贤,则法俱无弊,奈二公之不常有也。
东莱先生常谓文公曰:「子之谷取之有司,而诸公之贤不易遭也」。
南轩先生则曰:「立法无其本,用法无其人」。
虽指荆舒,实为朱先生发也。
此其深长之虑,有朱先生所未及思者。
盖仁人急于爱人利物,念有生之类莫非同体,其忍坐视其饥饿,转于沟壑,化为盗贼哉?
恻隐之发,如救焚拯溺,何暇逆计其后日之不得人而遂已乎?
朱先生之盛心也。
若夫二分之法与青苗异者,盖荆舒托济人之名,罔其利以供上之用;
朱先生因济人之实,储其利以复为民水旱之防。
心之所发,惠之所及,何啻霄壤?
以青苗议社仓,其不审亦甚矣。
朱先生异日自悔其法之未尽善,故谓元履之言虽疏,而其忠厚恳恻之意蔼然有三代王政之馀风,岂予一时茍以便事者之说所能及哉?
后日之请,所以必曰息有年数以免者,则犹以不忘吾友之遗教也。
逮其晚年,又自忧其无守法之人,故曰「有治人,有治法」。
此虽老生常谈,然其实不可易之至论也。
盖无人以守之,则法为徒法而不能以自行。
况于所谓社仓者,茍非常得聪明仁爱之令、忠信明察之士相与并心一力,以谨其出入而杜其奸欺,则其法之难守,不待已日而见之矣。
此又予之所身试者。
吁,朱先生晚年之意,即张先生昔日之言也。
大抵后之好名者不深求朱先生晚年之意,不深思张先生昔日之言,自其立法之初,考覈不精,周防不密,则已与二先生之意异矣,谓之好名可也。
由是婺女之社仓,始终沿革,有可得而言者。
恭睹淳熙八年朱先生申请社仓指挥,若曰:「其敛散之事,与本乡耆老公共措置,州县并不须干预抑勒」。
至哉言乎!
此行法者所当共守也。
今也不然,领以县官,主以案吏,各乡又非有德望之人为官吏之所畏敬者,俯首听命,茍且逃责,利害不敢专决,奸弊不敢自惩。
玩舞虚文,壅塞实意,吏既慕于前;
权宜伸缩,随时轻重,吏则议其后。
故贤者不屑与之相牴牾也。
此立法之不审一也。
昔之法也,先给以米,贷以米,歛亦以米。
今也不然,歛以钱,科以籴。
若能薄增厥直,亦何患民之不乐输哉?
价既不平,谷不时至,势必至于敷扰以抑勒,人情之所不堪,小民未受其利,中产先被其害。
此立法之不审二也。
后之继者虑既贷而民不尽偿,则社仓之惠穷而追呼之害起,故朱先生之法一转而为魏公之法。
但储于乡以备岁之不登,及其岁之小歉也,又不以贷而以粜,则魏公之法又转而为广惠之法矣。
然而积之既久则化为浮埃腐土,果如朱先生之忧。
夫以天地生民之宝,百姓日用之天,弃之于陈朽败坏之域而不顾,是诚何心哉?
及其发之也,虽痛损其直,而民不以为惠,有至不得已而食之者,反不如糟糠之鲜洁,直不以人类待之矣,是又何心哉?
其未发之时,主者谨视封钥,不敢以新易陈。
或差官检视盘量,既有酒食徵需之供,又有人从偷窃之耗,主之者凛凛度日,有破家荡产之惧。
此所以乡之善士不愿委请而多方脱免,词讼反至纷纷。
其甘心任责者,率是豪霸之人,即时移易私用,空其封鐍,及至检覈,不过旋赂官吏。
当连年旱伤,米价顿踊,虑其账给见底,反巧为说辞,以蔽当路,宁科抑而不敢尽发也。
则社仓立法之本意,果如是乎?
所可大虑者不特此也,当其再籴而偿之,价不逮时,例行抑,或增会价,或添斛面,或责以上色之米,或有数十里担夯之费。
犹云可也,有产者惴惴然恐后日之不给钱而白米,如和买罗绢之类,此亦不得不虑及此。
而况今日常平义仓之米,即昔日科备水旱之米也,原亦自乡而移于邑,自邑而移于州
今若重,民不堪命。
故当一番籴之时,吏持其柄以为乞取之资,其害尤不小。
是岂治世之良法哉?
切谓有爱人利物之诚心,又须有无我之盛德,既足以来天下之善言,而后可以行天下之公法。
求名者不足以行法,自是者不足以行法,泥古者亦不足以行法。
然图利者不可以奉法,避事者不可以奉法,不知民吾同胞者亦不足以奉法。
非特上之行法者未遇,而下之奉法者尤不易得也。
所谓立法无其本,用法无其人,至是而益验矣。
古人有言:「谷贱则伤农,谷贵则伤民」。
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馀,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农人以终岁服勤之劳,于逋负拟偿之时,则谷贱而倍费。
及其不惮经营之艰苦,籴于青黄未接之时,则谷贵而有倍费。
是谷贵、谷贱俱为民病也。
昔人既有广惠之法,谷贵则损价以出之,谷贱则高价以入之,一出一入,低昂适平,其法至简,其事易行,无社仓前者之弊,法亦良矣。
朱先生之法三转而下同于广惠者,此所谓不泥古而善继前人之志者矣。
然而前日出价既损,而前日入价反高,原额不无有亏折。
今欲望台慈一以爱人利物为心,而不计其原额之亏盈,庶不失诸老先生之遗意。
茍以原出价敷抑人户籴价,非特今日之重困,是为异日白敷之渐也。
为民父母,以若保赤子存心,必不忍作俑于此。
或以原额为不可亏折,乞就本州权暂关钱拨助,以俟后日盈价输偿,亦甚易行也。
僭越出位,不胜震恐。
宪使魏青崖惠拄杖坚多节而色尚黄惟额用白立秋后十日声诗 南宋至元初 · 陈杰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三尺青蛇冷剑铓,百跗委蜕像生黄。
分来上界金神节,竖起平生铁脊梁。
千步已穿萝径月,一棱犹带柏台霜。
小烦拄到天坛了,归化为龙亦未量。
冬至前七日青崖分送新历 南宋至元初 · 陈杰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嫩黄裹册印如斗,传教打门惊昼眠。
又见朔平新改岁,独怜绛老不知年。
绣衣春立层霄上,律阳回七日前。
更愿时和戢豺虎,一犁归种久荒田。
吾乡之崖有以青得名者余尝取以自号至元十四年御史国瑞外郎周卿东州之行道出阆州阆之南二十馀里佛阁突兀因周览形胜得河南王子京青崖石刻不知阆之崖与吾乡之崖一而二者耶抑海内一家山川脉络同一元气二而一者耶或其偶与之合耶乃书此以识 元初 · 魏初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遥遥阁道倚空青,湛湛澄江练影横。
千佛参差半天上,四山环合一川平。
云间烟火无閒地,画里升平有此行。
乡国三年六千里,偶于仙苑见崖名。
奉答廉公劝农 其三 元初 · 魏初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章江晴绿逐春生,铁树祠前有此行。
人笑青崖痴老子,爱君古意未忘情。
许左丞哀挽 元初 · 魏初
七言绝句 押真韵
至元戊辰尝从先生入京见先生敷奏如学知生知之说人心道心之论皆款曲至到虽承诘问辞气自如继掌大政辞不受禄今虽云亡令人惭仰不肖颇辱教爱敢作诗以哭之顺圣魏初抆泪书
学道躬行意味真,爱君辞气见忠纯。
千秋万古先贤传,合作中朝第一人。
东峡 元初 · 魏初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青崖直上耸苍烟,东峡中边尽水田。
卖剑买牛吾有意,会须桑梓似当年。
赵御史良贵内台兼寄太初侍御诸公 元初 · 张之翰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西岩集卷五
台本无南北,人何间古今。
荐贤惟恨晚,嫉恶不嫌深。
若辈谁知已,吾侪自赏音。
清朝崔魏在,肯负此时心。
魏按察太初西还(君以奔祖母丧到京) 元初 · 张之翰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西岩集卷七
共爱文章有典型,独知忠孝是生平。
漏天南下几千里,恸地西来四十程。
尽把范滂车上志,都偿令伯表中情。
从今九折邛郲路,看取前驱叱驭行。
魏中丞太初 其一 元初 · 张之翰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西岩集卷八
一病如何竟莫支,忆君还恨过江迟。
秪知异地多欢聚,谁料中天遽别离。
名位共期前路远,精神何自内台衰。
不堪更读川行藁,泪尽当年唱和诗。
魏中丞太初 其二 元初 · 张之翰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西岩集卷八
生值壬辰岁又辰,嗟嗟六十一年身。
学从正𣲖篇章古,政出通才论议新。
黄阁风清何太苦,乌台霜重未能春。
伯牙弦绝知音少,哭落江头月半轮。
魏中丞太初 其三 元初 · 张之翰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出处:西岩集卷八
身去空留世上名,青崖不似旧时青。
千篇文字归家集,三品阶衔入墓铭。
无德至今仍显宦,有才如此不延龄。
著诗难挽英雄住,怅望中天执法星。
太初按察射雀以捷旗见示故作长句壮之 元初 · 张之翰
 押阳韵 出处:西岩集卷三
江楼日暖花正香,楼前群喧雀飞忙。
中有一雀口尚黄,侧头撼脑争春光。
绣衣分司据方床,一发正毙如穿杨。
春风才回铁面霜,快意不复喧其旁。
捷旗走送楮作囊,我惊得之喜欲狂。
喜君从来文擅场,锐然学武得所长。
嫉恶如风蕴刚肠,小试于此亦不妨。
弦声劲劲弓力强,馀勇但恨无时张。
西南地荒多豺狼,从今削迹须深藏,应手霹雳非渠当。
鹊桥仙 次中庵韵题解安卿 元 · 程钜夫
 押梗韵
南枝春盛,斜斜整整。
犹带孤山光景。
相逢索笑耐尊空,向老瓦盆中自省。

风霜人老,关河路永。
赖得生成惯冷。
凭谁移傍太初岩,待雪月交光得影。
按:中庵有奇石名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