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诗谱叙 东汉 · 郑玄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四
诗之兴也。
谅不于皇上之世,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
《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夏承之,篇章泯弃,靡有孑遗。
迩及商王,不风不雅,何者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
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
周自后稷,播种百谷,黎民阻饥,兹时乃粒,自传于此名也。
陶唐之末,中叶公刘,亦世修其业,以明民共财。
至于太王王季,克堪顾天。
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
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
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
本之繇此《风》、《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
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赞亨齐哀公
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
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
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
恶者谁罚,纪纲绝矣!
孔子懿王夷王时诗,讫施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
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弘福如彼,若违而勿用,则被劫杀。
大祸如此,吉凶之所繇,忧娱之萌渐,昭昭在斯,足作后王之鉴,于是止矣。
夷、厉以上,岁数不明。
太史《年表》,自共和始,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谱》。
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
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
此《诗》之大纲也。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其诸君子,亦有乐于是与(附释音《注疏》本)
乞议定丧礼表 北魏 · 元怿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
臣闻百王所尚,莫尚于礼,于礼之重,丧纪斯极。
世代沿革,损益不同,遗风馀烈,景行终在。
至如前贤往哲,商确有异。
或并证经文,而论情别绪,或各言所见,而讨事共端。
虽宪章祖述,各自名家,而论议纷纶,理归群正。
莫不随时所宗,各为一代之典,自上达下,罔不遵用。
是使叔孙之仪,专擅于汉朝
王肃之礼,独行于晋世。
所谓共同轨文,四海画一者也。
至乃折旋俯仰之仪,哭泣升降之节,去来阃巷之容,出入闺门之度,尚须畴咨礼官,博访儒士,载之翰纸,著在通法。
辩答乖殊,证据不明,即诋诃疵谬,纠劾成罪。
此乃简牒成文,可具阅而知者也。
未闻有皇王垂范,国无一定之章;
英贤赞治,家制异同之式。
而欲流风作则,永贻来世。
学官虽建,庠序未修,稽考古今,莫专其任。
暨乎宗室丧礼,百僚凶事,冠服制裁,日月轻重,率合博士一人,轻尔议之。
广陵王恭北海王颢同为庶母服,则治重居庐,则齐期垩室,论亲则俱是帝孙,语贵则二人并为蕃国,不知两服之证,据何经典。
俄为舛驳,莫有裁正。
懿王昵戚,尚或如斯。
自兹已降,何可纪极。
历观汉、魏丧礼诸仪,卷盈数百。
或当时名士,往复成规;
或一代词宗,较然为则。
况堂堂四海。
蔼蔼如林,而令丧礼参差,始于帝族,非所以仪刑万国,缀旒四海。
臣忝官台傅,备位喉唇,不能秉国之钧,致斯爽缺。
具瞻所诮,无所逃罪。
谨略举二国不同之状,以明丧纪乖异之失。
乞集公卿枢纳,内外儒学,博议定制,班行天下。
使礼无异准,得失有归,并因事而广,永为条例。
庶尘岳沾河,微酬万一(《魏书·礼志》四。熙平二年十一月,太传清河王怿表。)
郊庙歌辞 (《唐书·乐志》曰:“贞观中《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九变,辞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鬯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献皇宣简公、皇祖懿王同用《长发》之舞。景皇帝用《大基》之舞。元皇帝用《大成》之舞。高祖用《大明》之舞。皇帝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彻俎用《雍和》。送神用《永和》。其《太和》、《凯安》,辞同《冬至圜丘》。”)享太庙乐(《唐会要》曰:“贞观十四年,诏用颜师古许敬宗议,皇祖宣简公懿王并奏《长发》之舞,取《诗》云‘浚哲惟商,长发其祥’也。”)章 长发舞 隋末唐初 · 魏徵
四言诗 押阳韵
浚哲惟唐,长发其祥。
帝命斯祐,王业克昌。
配天载德,就日重光。
本枝百代,申锡无疆。
定宗庙乐议 隋末唐初 · 颜师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奉德音。
俾令革。
嘉名创立。
实宜允副。
伏惟圣祖宏农府君宣简公懿王
并积德累仁。
重光袭轨。
化覃行苇。
庆崇瓜瓞。
诗云。
浚哲维商。
长发其祥。
言殷之先祖。
久有深德。
虞夏二代。
发祯祥也。
三庙之乐。
请同奏长发之舞。
其登歌则各为辞。
太祖景皇帝迹肇漆沮。
教新豳岐。
胥宇之志既勤。
灵台之萌始附。
诗云。
君子万年。
永锡祚允。
今遐远之期。
惟天所命。
以长福祚。
流于子孙也。
庙乐请奏永锡之舞。
代祖元皇帝丕承鸿绪。
克绍宏猷。
实启蕃昌。
用集宝命。
易大有彖曰。
其德刚健而文明。
应乎天而时行。
言德应天道
行不失时。
刚健靡滞。
文明不犯也。
庙乐请奏大有之舞。
高祖太武皇帝膺期驭历。
揖让受终。
奄有四方。
仰齐七政。
介以景福。
申兹多祜。
式崇勿替。
诞保无疆。
易曰。
大明终始。
六位时成。
谓其终始之道。
皆能大明。
故不失时成六位也。
诗有大明之篇。
文王有明德。
庙乐请奏大明之舞。
文德皇后厚德载物。
凝辉丽天。
易曰。
含宏光大。
品物咸亨。
言坤道至静。
柔顺利贞。
资生庶类。
皆畅达也。
庙乐请奏光大之舞。
谨议。
定宗庙乐议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臣闻七庙观德。义冠于宗祀。
三祖在天。式彰于严祀。
致敬之情允洽。大孝之道克宣。
是以八佾具陈。肃仪形于缀兆。
四悬备展。被鸿徽于雅音。
著作乐之明义。择皇王之令典。
前圣所履。莫大于兹。
伏惟皇帝陛下天纵咸通。率由冥极。
孝治昭懿。光被于八埏。
爱敬纯深。追崇于百世(一作叶)
永言锡祚。思宏颂声。
钟律革音。播铿锵于享荐。
羽籥成列。申蹈厉于蒸尝。
爰制典司。加隆(一作加崇)称号。
循声覈实。敬阐尊名。
窃以皇灵滋庆。浚源长委。
迈吞燕之生商。轶扰龙之肇汉。
咸韬光于九二。渐发迹于三分。
高祖纽地补天。重张区宇。
返魂肉骨。再造生灵。
恢恢帝图。与二仪而合大。
赫赫皇道。共七曜以齐明。
虽复圣迹神功。不可得而窥测。
经文纬武。敢有寄于名言。
敬备乐章。式昭彝范。
具列如左。皇祖宏农府君宣公懿王三庙乐请同奏长发之舞。
太祖景皇帝乐请奏大基之舞。世祖元皇帝乐请奏大成之舞。
高祖大武皇帝乐请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乐请奏光大之舞。
七庙登歌请每室列奏。谨议。
山阳城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九
山阳故城。遗趾数雉。四百之运。终于此墟。裔孙作赋。盖悯汉也。辞曰。
我止行车。
霣涕于山阳之墟。
是何苍莽与惨悴。
舂陵之气兮焉如。
踣昌运于四百。
辞至尊而伍匹夫。
有利器而倒持兮。
曾何铓刃之足舒。
懿王迹之肇基。
暨坤维之再敷。
邈汜阳与鄗土。
恍蛇变而龙摅。
痛人亡而事替。
终此地焉忽诸。
嗟乎。
积是为治。
积非成虐。
文景之欲。
处身以约。
播其德芽。
迄武乃穫。
桓灵之欲。
从心于昏。
爇其妖燄。
逮献而焚。
不世兮。
奸雄乘衅而腾振。
物象摧以易位。
被虚号而阳尊。
终势殚而事去。
胡窃揖让以为文。
呜呼。
维神器之至重兮。
盖如山之不骞。
使人得譬乎逐鹿。
固健步者所先。
谅人事之云尔。
孰云当途之兆也自天。
乱曰。
久矣莫可追。
升彼墟兮噫嘻。
独遗武兮。
贻后王之元龟。
加谥追尊改主重题议 唐 · 杨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臣等伏寻旧典。栗主升祔之后。
在礼无改造之文。亦无重加尊谥改题神主之例
求之旷古。夐无其文。
周加太王王季文王之谥。但以德合王周。
遂加王号。未闻改谥易主
且文物大备。礼法可称。
最在两汉。并无其事。
光武中兴都洛阳。遣大司马邓禹入关。
奉高祖以下十一帝后神主。祔洛阳宗庙。
盖神主不合新造故也。自魏晋迄于周隋。
虽代有放恣之君。亦有知礼讲学之士。
不闻加谥追尊。改主重题。
书之史策。可以覆视。
今议者惟引东晋重造郑太后神主事为證。伏以郑太后琅琊王妃。
薨后已祔琅琊邸庙。其后母以子贵。
将升祔太庙。贺循请重造新主。
改题皇后之号。备礼告祔。
当时用之。伏以诸侯庙主。
与天子庙主。长短不同。
若以王妃八寸之主。上配至极。
礼似不同。时谄神贪君之私。
用此谬礼。改造神主。
比量晋事。义绝非宜。
宣懿穆宗之后。实武宗之母。
母以子之贵。已祔别庙。
正为得礼。飨荐无亏。
今若从祀至尊。题主称为太后
因子正得其宜。今若别造新主。
题去太字。即是穆宗上仙之后。
臣下追致作殡之礼。渎乱正经。
实惊有识。臣当时并列朝行。
实知谬戾。以汉律擅论宗庙者。
以大不敬论。又其时无诏下议。
默塞不敢出言。今又欲重用东晋谬礼。
秽媟圣朝大典。猥蒙下问。
敢不尽言。臣谨按国朝前例。
甚有明文。武德元年五月
备法驾于长安通义里旧庙。奉迎宣简公懿王景皇帝神主。
升祔太庙。既言于旧庙奉迎。
足明必奉旧主。其加谥追尊之礼
自古本无其事。自则天太后摄政之后累有之。
自此之后。数用其礼。
历检国史。并无改造重题之文。
若故事有之。无不书于简册。
臣等愚见。宜但告新谥于庙
而止其重题改造之文。开元初
太常卿韦绦高宗武后神主云天后圣帝武氏。奏请削去天后圣帝之号。
别题云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诏从之。
即不知其时削旧题耶。重造主耶。
亦不知用何代典礼。礼之疑者。
决在宸衷。以臣所见。
但以新谥宝册告陵庙。正得其宜。
改造重题。恐乖礼意。
废德明四庙议 唐 · 薛昭纬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九
伏以礼贵从宜。过犹不及。
祀有常典。礼当据经。
谨按德明追尊。实为遐远。
徵诸历代。莫有其伦。
自古典礼该详。无踰周室。
后稷实始封之祖。文王乃建极之君。
且不闻后稷之前。别议立庙。
以至二汉则可明徵刘累。梁魏则近有
稽彼简书。并无追号。
迨于兴圣。则事非有据。
盖以始王于凉。遂列为祖。
长沙后汉之代。等楚元于宋高之朝。
悉无尊祀之名。足为宪章之验。
重以显祖懿祖。皆非宗有德而祖有功。
亲尽宜祧。礼当毁瘗。
迁于二庙。亦出一时。
武德之初。议宗庙之事。
神尧听之。太宗参之。
硕学通儒。森然在列。
而不议立皋陶武昭之庙。盖知其非所宜立也。
太祖代祖为帝。而以献祖为宣简公
懿祖懿王。卒不加帝号者。
谓其亲尽则毁明矣。春秋左氏传。
孔子在陈。闻鲁庙灾。
曰其桓僖乎。已而果然。
盖以亲尽不毁。宜致天灾。
炯然之徵。不可忽也。
太常礼院状。所引至德二载克复后。
不作府君庙神主。及晋韦屋朽乃已之议。
颇为明据。深协礼经。
其兴圣等四室。请依礼院之议。
南康郡墓志铭 北宋 · 郑獬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八○、《郧溪集》卷二○
太祖皇帝有八子,讳德昭者为越懿王,越懿王生冀康孝王惟吉康孝王守节,为丹阳郡穆王
王即僖穆之子,讳世永字文亿
安定郡太夫人杨氏,任城郡夫人魏氏。
王初右侍禁,年十岁。
入谢章圣皇帝,帝抚其背曰:「若亦诵书乎」?
曰:「诵《孝经》」。
「经言何事」?
曰:「忠孝之事也」。
帝喜,赐之珍果,辄不食,怀去。
问其故,曰:「欲归遗所亲耳」。
帝益奇之。
仁宗太子就学资善堂,王入侍左右。
及即位,累迁东宫外作副使、改左千牛卫大将军
赵元昊叛,王求对便殿,具陈可讨状,因请自将兵以行。
帝壮之,以飞白书「世永忠孝」及通天犀带赐之。
庆历间封诸王后,遂拜惠州刺史,改右屯卫大将军光州团练使,特封弋阳郡公
于时水灾,有诏求直言,王进十策:一取士、二禳灾、三除叛逆、四富国、五安民、六强兵、七省胥吏、八去滥官、九蠲苛政、十备边,帝嘉纳之。
至和初瀛国公,又迁登州防禦使
嘉祐七年,天子祀明堂,以艺祖之后殆无显者,特迁陇州防禦使
英宗蔡州观察使
上即位,拜镇南军观察留后
熙宁元年二月己巳,薨于邸之正寝,享年五十九。
车驾临奠,优赠昭信军节度使南康郡谥曰「修孝」,诏宣政使内侍押班张若水治葬事。
三月丁酉,殡于京城之北普济寺
娶王氏,引进使陵州团练使、赠上将军克基之女,封同安郡君
子男十二人:令图,左羽林大将军壁州团练使
令瑶,右羽林大将军袁州团练使
令枢,右羽林大将军道州团练使
令倩,率府副率,早卒;
令谷,右羽林大将军万州团练使
令绎,右武卫大将军渠州刺史
令朔,右武卫大将军蕲州刺史
令羽、令阙,并右千牛卫将军,三人幼卒。
女六人:长适东头供奉官时观,次适左侍禁吴真卿,次适东头供奉官徐镇,次适左班殿直冯纲,次适左班殿直樊中立,一人幼卒。
孙男五人:子张右武卫大将军池州刺史
子野、子赤,并千牛卫大将军
子昭,右内率副率,次未名。
曾孙女尚幼。
王孝于事亲,忠于事国,喜经术,通文章,昼夜自饬厉若布衣生。
丹阳王有疾,王刺臂血出,写佛书,疾遂平
仁宗不豫,王率宗室候起居,忧切诚至,即诣浮屠灼臂,闻者莫不叹伏。
东平吕造为其宫学官,授以经议,既卒,追画其像,居常瞻奉之,其乐善如此。
英宗时劝督宗室为学,常遣中贵人入宫视之。
学官姜潜方讲《周易》,疾暴作,王于是摄齐升座,为之代讲,听者竦服。
中贵人以闻,帝深叹其好学。
王平生所著甚多,歌诗杂文数百篇。
钩考经传,为《周易大义》、《春秋纂例》及《诸邸恩华录》。
又能通释老星历之学,注《金刚经》、《祖师授衣图》、《六气图》、《登真秘诀》,皆藏于家。
熙宁二年二月某日,葬于河南府永安县先王之茔次。
铭曰:
泐辞刻石,永志弗忘。
训武郎赵公醇叟墓志铭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四六、《南轩集》卷四○
君讳师孟字醇叟,胄出昌陵,燕懿王之七世孙也。
懿王生冀康孝王康孝丹阳穆王,僖穆生南康孝王,修孝崇温献公,五世皆居嫡长。
温献讳令图,是为君之曾祖考。
祖考讳子野,终袭庆承宣使
考讳伯庄,繇宫邸为外官,终右朝请大夫、知道州
而秀异,长无贵骄之习,以孝友称,用承宣公恩补官。
绍兴壬子岁调监永州祁阳酒税。
秩满,用宗室恩得监潭州南岳庙
自是之后,寓居南岳萧寺中,屋仅数椽,被服不减寒士。
无他嗜好,独与简编对,潜思博考,矻矻忘昼夜,其于国朝法度兴革废置利害靡不周悉,至于天文、象数、卜筮、篆籀亦无所不通,论古今事纚纚可听。
间即游历溪山以自娱适,盖无复后进意也。
逮于壬午岁之春,先公忠献留守建康,荐君才可以任事,操可以厉贪,愿易文阶,擢寘清近,以为公族劝。
有旨令赴在所,而君时已抱疾,喟然曰:「固愿一见君父,效愚忠,其如疾何!
且幸得托公族,窃厚廪,召而不行,国则有刑」。
乃扶持越数驿,引疾以归。
盖自始求退,以至于终,凡任岳庙者五,主管台州崇道观者四,其恬于进取如此。
始君来南岳,会文定胡公之家在焉,君闻所讲伊洛馀论而心慕之,与文定季子仁仲先生游馀二十年,其间讲论问辨,固非一端,而君自谓吾斯终未有所安也,故先生之没,君哭之尤哀。
然而君方年少时,性刚而气锐,遇事辄发,不可少忤;
及见先生长者以来,閒暇静养,至于终岁,意象循循,宽厚和易,未尝有忿色愠辞见于外,识君者皆谓与畴昔为易人,则学力之所变化亦可知矣。
于后有室家之戚,历时而情未能遣,君颇病之。
一日晨起,洒然有喜色,家人怪而问焉,则笑不答,已而语其友曰:「吾今而后始为不负此生。
平时滞吝,冰解雪消,其乐有不可名言者矣」。
盖自是以为所得不疑,有隐几据梧之意。
家事亦不甚经念,时独旁观老释之书,冁然一笑。
晚苦末疾,以乾道壬辰九月十七日终于所寓之正寝,享年六十有四。
其年冬,君之友胡寔状其行使来告曰:「醇叟不幸死而无子,将以十二月壬寅葬于衡山兰桥之原,惟是所以诏来世者敢请」。
某念往来湘中,熟君旧矣,义固有不得辞者。
重惟习俗之弊,搢绅大夫往往竞于宠利而不能自克。
如君近出公族,抱负才业,而退然终身,孜孜求道,无所歆慕乎外,抑亦可尚也已,是宜铭。
君积官敦武郎
配王氏,先八年卒。
独有二女:长适将仕郎张衍,次适右迪功郎柳州洛容簿范子文
君无恙时,或劝宜以时定嗣子,君曰:「兄弟有子,先人不乏祀,是亦足矣」。
而识者尤悲之。
铭曰:
世俗争骛,己独处兮。
公族烜赫,己踽踽兮。
天资刚强,变宽裕兮。
夫岂偶然,学所致兮。
生以其常,死曷悸兮。
勒名于丘,示来世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