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赐南粤王赵佗文帝元年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二
皇帝谨问南粤王,甚苦心劳意。
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
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悖暴乎治。
诸吕为变故乱法,不能独制,乃取它姓子为孝惠皇帝嗣。
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
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
今即位。
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将军
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
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
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
虽王之国,庸独利乎?
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
朕不能擅变焉。
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
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
服领以南,王自治之。
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
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
愿与王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
故使贾驰谕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为寇灾矣。
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汉书·两粤传》)
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 西汉 · 南越王赵佗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三
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史记·南越王尉佗传》、《汉书·两粤传》)
下令国中 西汉 · 南越王赵佗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三
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
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去帝制黄屋左纛(《史记·南越王尉佗传》,又见《汉书·两粤传》,以后作「以来」。)
上文帝书 西汉 · 南越王赵佗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三
蛮夷大长老夫臣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粤吏也,高皇帝幸赐臣玺,以为南越王,使为外臣。
时内贡职,孝惠皇帝即位,义不忍绝,所以赐老夫者厚甚。
高后自临用事,近细士,信谗臣,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予蛮夷外越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牲,毋予牝」。
老夫处辟,马牛羊齿已长。
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过皆不反。
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
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无以自高异」。
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
非敢有害于天下也。
高皇后闻之大怒,削去南越之籍,使使不通。
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敢发兵以伐其边。
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中半羸,南面称王。
东有闽越,其众数千人,亦称王。
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
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
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万里,带甲百万有馀。
然北面而臣事汉,何也?
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
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
今陛下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
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
谨北面因使者献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橐一器,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汉书·两粤传》,又《史记·南越王尉佗传载》此书,仅九十二字。)
上武帝书 西汉 · 赵胡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三
两越俱为藩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嘴动之(《史记·南越王尉佗传》、《汉书·两粤传》)
上书谏伐匈奴 西汉 · 主父偃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七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
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
踵粮以行,重不及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
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
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
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
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
其势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御史成进谏曰:「不可。
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
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雠,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
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
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
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修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
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史记·主父偃传》:上书阙下,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又《汉书·主父偃传》。)
谕意淮南王 西汉 · 严助
 出处:全汉文 卷十九
今者大王以发屯临越事上书,陛下故遣臣助告王其事。
王居远,事薄遽,不与王同其计。
朝有阙政,遗王之忧,陛下甚恨之。
夫兵固凶器,明主之所重出也,然自五帝三王,禁暴止乱,非兵,未之闻也。
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乱者仰治。
闽越王狼戾不仁,杀其骨肉,离其亲戚,所为甚多不义。
又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为暴强。
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句践之迹。
今者,边又言闽王率两国击南越,陛下为万民安危久远之计,使人谕告之曰:「天下安宁,各继世抚民,禁毋敢相并」。
有司疑其以虎狼之心,贪据百越之利,或于逆顺,不奉明诏,则会稽豫章必有长患。
且天子诛而不伐,焉有劳百姓苦士卒乎
故遣两将屯于境上,震威武,扬声乡
屯曾未会,天诱其衷,闽王陨命,辄遣使者罢屯,毋后农时。
南越王甚嘉被惠泽,蒙休德,愿革心易行,身从使者入谢。
有狗马之病,不能胜服,故遣太子婴齐入侍;
病有瘳,愿伏北阙,望大廷,以报盛德。
闽王以八月举兵于冶南,士卒罢倦,三王之众,相与攻之,因其弱弟馀善,以成其谋。
至今国空虚,遣使者符节,请所立,不敢自立,以待天子之明诏。
此一举,不挫一兵之锋,不用一卒之死,而闽王伏辜,南越被泽,威震暴王,义存危国,此则陛下深计远虑之所出也。
事效见前,故使臣助来谕王意(《汉书·严助传》)
征南粤诏元鼎五年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天子微弱,诸侯力政,讥臣不讨贼。
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
令粤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汉书·南粤传》:乃赦天下曰云云。又《史记·南越王尉佗传》无「弱」字,吕嘉上有「今」字,人作「罪人」。)
北河使者单于元封元年十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四
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下,今单于即能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
即不能,亟南面而臣于汉,何但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汉书·匈奴传》,又见《武纪》有删节。)
上书请通夜郎 西汉 · 唐蒙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六
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馀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馀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史记·西南夷传》,又见《汉书·西南夷传》)
自请使南越 西汉 · 终军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七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汉书·终军传》)
下令国中 西汉 · 吕嘉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三
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
又与使者乱,专欲内属,尽持先王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
取自脱一时之利,无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史记·南越王尉佗传》、《汉书·两粤传》)
上书言世务 西汉 · 严安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七
臣闻邹子曰:「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
今天下人民用财侈靡,车马衣裘宫室皆竞修饰,调五声使有节族,杂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于前,以观欲天下。
彼民之情,见美则愿之,是教民以侈也。
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侥末矣。
末不可徒得,故搢绅者不惮为诈,带剑者誇杀人以矫夺,而世不知愧,故奸轨浸长。
夫佳丽珍怪固顺于耳目,故养失而泰,乐失而淫,礼失而采,教失而伪。
伪、采、淫、泰,非所以范民之道也。
是以天下人民逐利无已,犯法者众。
臣愿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贫富不相耀以和其心。
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恬安不营,则盗贼销;
盗贼销,则刑罚少;
刑罚少,则阴阳和,四时正,风雨时,草木畅茂,五谷蕃孰,六畜遂字,民不夭厉,和之至也。
臣闻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馀岁,其隆也,刑错四十馀年而不用。
及其衰,亦三百馀年,故五伯更起。
伯者,常佐天子兴利除害,诛暴禁邪,匡正海内,以尊天子。
五伯既没,贤圣莫续,天子孤弱,号令不行。
诸侯恣行,强陵弱,众暴寡。
田常篡齐,六卿分晋,并为战国,此民之始苦也。
于是强国务攻,弱国修守,合从连衡,驰车击毂,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诉。
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坏诸侯之城。
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乡使秦缓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
秦不行是风,循其故俗,为知巧权利者进,笃厚忠正者退,法严令苛,谰谀者众,日闻其美,意广心逸。
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强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飞刍挽粟以随其后。
又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攻,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越人遁逃。
旷日持久,粮食乏绝,越人击之,兵大败。
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
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
行十馀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秦皇帝崩,天下大叛。
陈胜吴广举陈,武臣、张耳举赵,项梁举吴,田儋举齐,景驹周市举魏,韩广举燕,穷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载也。
然本皆非公侯之后,非长官之吏,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壤长地进,至乎伯王,时教使然也。
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
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
今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秽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
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
今中国无狗吠之警,而外累于远方之备,靡敝国家,非所以子民也。
行无穷之欲,甘心快意,结怨匈奴,非所以安边也。
祸挐而不解,兵休而复起,近者愁苦,远者惊骇,非所以持久也。
今天下锻甲摩剑,矫箭控弦,转输军粮,未见休时,此天下所共忧也。
夫兵久而变起,事烦而虑生。
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列城数十,形束壤制,带胁诸侯,非宗室之利也。
上观齐晋所以亡,公室卑削,六卿大盛也;
下览秦之所以灭,刑严文刻,欲大无穷也。
郡守之权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逢万世之变,则不可胜讳也(《汉书·严安传》,又《史记·主父偃传》,少篇首二百七十七字。)
上疏请入宿卫 西汉 · 燕王旦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
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焉。
高皇帝览踪迹,观得失,见秦建本非是,故改其路,规土连城,布王子孙,是以支叶扶疏,异姓不得间也。
今陛下承明继成,委任公卿,群臣连与成朋,非毁宗室,肤受之诉,日聘于廷,恶吏废法立威,主恩不及下究。
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还亶为典属国
大将军长史敞无劳,为搜都尉
将军都郎羽林,道上移跸,太官先置。
臣旦愿归符玺,入宿卫,察奸臣之变(《汉书·五子传》)
孝武不毁议 西汉末 · 刘歆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
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于今匈奴是也。
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又曰:「啴啴推推,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荆蛮来威」。
故称中兴
及至幽王,犬戎来伐,杀幽王,取宗器
自是之后,南夷与北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春秋》纪齐桓南伐楚,北伐山戎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是故弃桓之过而录其功,以为伯首
汉兴冒顿始强,破东胡,禽月氏,并其土地,地广兵强,为中国害。
南越尉佗总百粤,自称帝。
故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岁。
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
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
甚者,兴师十馀万众,近屯京师及四边,岁发屯备虏,其为患久矣,非一世之渐也。
诸侯郡守匈奴及百粤以为逆者非一人也。
匈奴所杀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胜数。
孝武皇帝湣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
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
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
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鬲婼羌,裂匈奴之右肩。
单于孤特,远遁于幕北。
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馀郡。
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
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
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高帝建大业,为太祖
孝文皇帝德至厚也,为文太宗
孝武皇帝功至著也,为武世宗
孝宣帝所以发德音也。
《礼记·王制》及《春秋·谷梁传》,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
此丧事尊卑之序也,与庙数相应。
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春秋左氏传》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
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
宗不在此数中。
宗,变也,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
故于殷,太甲太宗大戊中宗武丁高宗
周公为《毋逸》之戒,举殷三宗以劝成王
繇是言之,宗无数也,然则所以劝帝者之功德博矣。
以七庙言之,孝武皇帝未宜毁;
以所宗言之,则不可谓无功德。
《礼记》祀典曰:「夫圣王之制祀也,功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救大灾则祀之」。
窃观孝武皇帝,功德皆兼而有焉。
凡在于异姓,犹将特祀之,况于先祖?
或说天子五庙无见文,又说中宗高宗者,宗其道而毁其庙。
名与实异,非尊德贵功之意也。
《诗》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邵伯所茇」。
思其人,犹爱其树,况宗其道而毁其庙乎?
叠毁之礼,自有常法,无殊功异德,固以亲疏相推及。
至祖宗之序,多少之数,经传无明文,至尊至重,难以疑文虚说定也。
孝宣皇帝举公卿之议,用众儒之谋,既以为世宗之庙,建之万世,宣布天下。
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汉书·韦玄成传》: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上览其议而从之,制曰:「太仆舜、中垒校尉歆议可。」又略见《御览》八十八引刘歆《宗庙议》。案此议列名先王舜,以位尊也,据下文云又以为,明是刘歆文。)
复对 其二 西汉 · 谷永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五
方今四夷宾服,皆为臣妾,北无薰粥、冒顿之患,南无赵佗吕嘉之难,三垂晏然,靡有兵革之警。
诸侯大者乃食数县,汉吏制其权柄,不得有为,亡吴、楚、燕、梁之势,百官盘互,亲疏相错,骨肉大臣有申伯之忠,洞洞属属,小心畏忌,无重合安阳博陆之乱。
三者无毛发之辜,不可归咎诸舅。
此欲以政事过差丞相父子、中尚书宦官槛塞大异,皆瞽说欺天者也。
窃恐陛下舍昭昭之白过,忽天地之明戒,听晻昧之瞽说,归咎乎无辜,倚异乎政事,重失天心,不可之大者也。
陛下即位,委任遵旧,未有过政
元年正月,白气较然起乎东方,至其四月,黄浊四塞,覆冒京师,申以大水,著以震蚀
各有占应,相为表里,百官庶事,无所归倚,陛下独不怪与?
白气起东方,贱人将兴之表也;
黄浊冒京师,王道微绝之应也。
夫贱人当起,而京师道微,二者已丑。
陛下诚深察愚臣之言,致惧天地之异,长思宗庙之计,改往反过,抗湛溺之意,解偏驳之爱,奋乾刚之威,平天覆之施,使列妾得人人更进,犹尚未足也。
急复益纳宜子妇人,毋择好丑,毋避尝字,毋论年齿。
推法言之,陛下得继嗣于微贱之间,乃反为福。
得继嗣而已,母非有贱也。
宫女史使令有直意者,广求于微贱之间,以遇天所开右,慰释皇太后之忧愠,解谢上帝之谴怒,则继嗣蕃滋,灾异讫息。
陛下则不深察愚臣之言,忽于天地之戒,咎根不除,水雨之灾,山石之异,将发不久,发则灾异已极,天变成形,臣虽欲捐身关策,不及事已。
疏贱之臣,至敢直陈天意,斥讥帷幄之私,欲间离贵后盛妾,自知忤心逆耳,必不免于汤镬之诛。
此天保佑汉家,使臣敢直言也。
三上封事,然后得召,待诏一旬,然后得见。
夫由疏贱纳至忠,甚苦;
由至尊闻天意,甚难。
语不可露,愿具书所言,因侍中奏陛下,以示腹心大臣。
腹心大臣以为非天意,臣当伏妄言之诛;
即以为诚天意也,奈何忘国家大本,背天意而从欲!
唯陛下省察熟念,厚为宗庙计(《汉书·谷永传》:王凤方见柄用,阴欲自托,乃复曰云云。时对者数十人,杜钦为上第焉。)
复遣长史刘钧上书归诚 东汉 · 窦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六
臣融窃伏自惟,幸得托先后末属,蒙恩为外戚,累世二千石
至臣之身,复备列位,假历将帅,守持一隅,以委质则易为辞,以纳忠则易为力。
书不足以深达至诚,故遣刘钧口陈肝胆。
自以底里上露,长无纤介。
而玺书盛称蜀、汉二主三分鼎足之权,任嚣尉佗之谋,窃自痛伤。
臣融虽无识,犹知利害之际,顺逆之分。
岂可背真旧之主,事奸伪之人;
废忠贞之节,为倾覆之事;
弃已成之基,求无冀之利?
此三者,虽问狂夫,犹知去就,而臣独何以用心!
谨遣同产弟友诣阙,口陈区区(《后汉·窦融传》)
玺书赐窦融(五年) 东汉 · 光武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
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属国都尉:劳镇守边五郡,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外则折挫羌胡,内则百姓蒙福。
威德流闻,虚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
长史所奉书献马悉至,深知厚意。
益州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
诸事具长史所见,将军所知。
王者迭兴,千载一会,欲遂立桓、文,辅微国,当勉卒功业;
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
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
今之议者,必有任嚣尉佗制七郡之计。
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
今以黄金二百斤赐将军,便宜辄言(《后汉·窦融传》)
隗嚣游说河西 东汉 · 张玄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一
更始事业已成,寻复亡灭,此一姓不再兴之效。
今即有所主,便相系属,一旦拘制,自令失柄,后有危殆,虽悔无及。
今豪杰竞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宇,与陇、蜀合众,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佗(《后汉·窦融传》,「使辩士张玄游说河西」)
奏讨孙吴黄初三年 曹魏 · 华歆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臣闻枝大者披心,尾大者不掉,有国有家之所慎也。
昔汉承秦弊,天下新定。
大国之王,臣节未尽。
之谋,不备录之,至使六王前后反叛。
已而伐之,戎车不辍。
又文景守成,忘战戢役,骄纵吴楚,养虺成蛇,既为社稷大忧。
盖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吴王孙权,幼竖小子,无尺寸之功,遭遇兵乱。
因父兄之绪,少蒙翼卵廙伏之恩,长含鸱枭反逆之性,背弃天地,罪恶积大。
复与关羽,更相觇伺,逐利见便,挟为卑辞。
先帝知权,奸以求用,时以于禁。
败于水灾,等当讨羽,因以委权。
先帝委裘下席,不尽心。
诚在恻怛,欲因大丧,寡弱王室。
希托董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
及见驱逐,乃更折节,邪辟之态,巧言如流。
虽重驿累使,发遣禁等,内包隗嚣顾望之奸,外欲缓诛支仰蜀贼。
圣朝含弘,既加不忍,优而赦之,与之更始。
猥乃割地王之,使南面称孤,兼官累位,礼备九命,名马百驷,以成其势,光宠显赫,古今无二。
为犬羊之姿,横被虎豹之文,不思静力致死之节,以报无量不世之恩。
臣每见所下前后章表,又以愚意采察旨,自以阻带江湖,负固不服,狃挟累世,诈伪成功。
上有尉佗英布之计,下诵伍被屈疆之辞,终非不侵不伐之臣。
以为晁错不发削弱王侯之谋,则七国同衡,祸久而大;
蒯通不决袭历下之策,则田横自臣,罪深变重。
臣谨考之周礼九伐之法,平权凶恶,逆节萌生,见罪十五。
昔九黎乱德,黄帝加诛。
项羽罪十,汉祖不舍,所犯罪衅明白,非仁恩所养、宇宙所容。
臣请免权官,鸿胪削爵土,捕治罪。
敢有不从,移兵进讨,以明国典好恶之常,以静三州元元之苦(《吴志·吴主权传》注引《魏略》,载《三公奏》。案:此事在黄初三年,时三公华歆贾诩杨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