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兵部尚书代国公少保郭公行状700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公名字元振
太原阳曲人也。大父任相州汤阴
因居于魏。公少倜傥。
廓落有大志。仪观雄杰。
身长七尺。美须髯。
十六入太学。与薛稷赵彦昭同业。
时有家仆至。寄钱四百千以为学粮。
忽有一人。缞服叩门云。
五世未葬。棺柩各在一方。
今欲齐举大事。苦乏资用。
闻君家信至。颇能相济否。
不问姓名。以车载去。
一无所留。深为赵薛所诮。
公怡然曰。济彼大事。
亦何诮焉。十八擢进士第
其年判入高等。时辈皆以校书正字为荣。
公独请外官。授梓州通泉
至县。落拓不拘小节。
尝铸钱。掠良人财。
以济四方。海内同声合气。
有至千万者。则天闻其名。
驿徵引见。语至夜。
甚奇之。问蜀川之迹。
对而不隐。令录旧文。
乃上古剑歌。其词曰。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
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煅炼凡几日。
铸得宝剑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
错镂金环生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
幸且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
亦曾亲近英雄人。那知中路遭弃捐。
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则沈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则天览而佳之。
令写数十本。遍赐学士李峤阎朝隐等。
遂授右武卫曹右控鹤内供奉。寻迁奉宸监丞
吐蕃请和亲。令报命至境上。
赞普相见。宣国威命。
责其翻覆。长揖不拜。
瞋目视之。赞普曰。
汉使多矣。无如公之诚信。
远近疆界。立谈悉定。
因遗金数十斤而还。公悉以进上。
奏言。揣彼上下之情。
人倦其隶役久矣。咸愿早和。
大将论钦陵不争四镇。独不欲耳。
但国家每岁不绝其使。而钦陵常不禀命自然。
彼蕃之人。怨钦陵日深。
望国恩日甚。设欲广举兵徒。
难矣。斯乃反閒之微旨也。
必可使其上下俱怀猜阻矣。则天甚然之。
无何。吐蕃君臣果相疑贰。
遂诛钦陵。弟赞婆及其兄子莽布支并来降。
声名籍甚。授御史
朝散大夫。迁主客郎中
吐蕃突厥连和。大入西河
破数十城。围逼凉州
节度出城战没。蹂禾稼斗米万钱。
则天方御洛城门酺宴。凉州使至。
因辍乐。拜公为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
秦中五万人。号二十万
以赴河西。公至凉州
吐蕃素闻威名。相谓曰。
赞普犹惧。吾辈何可敌乎。
相率而去。公收合馀众。
缮修城壁。施法令。
屯田一年而复。公之功也。
公以凉州西吐蕃。北有突厥
久示其弱。未扬天威。
因徵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号二百万
集于湟州。营幕千里。
举烽号令。时宗楚客为相。
素与公不协。令人告变。
则天惶惧。计无所出。
狄仁杰魏元忠韦安石李峤宋璟姚崇赵彦昭韦嗣立张说二十五人抗表请保。如公有异图。
并请身死籍没。则天由是稍安。
兵既大集。人又知教。
分兵十道齐进。过青海
几至赞普牙帐。赞普屈膝请和。
献马三千匹。金三万斤。
牛羊不可胜数。公大张军威。
受其蕃礼而还。既伏西戎。
震威北狄。突厥献马二千匹。
所获凉州人士。皆放归塞上。
从此方镇肃清。蕃落畏慕。
令行禁止。道不拾遗。
凡所规模制作。率为后法。
河西陇右十馀处。置生祠堂。
立碑颂德。阎立均等为其文。
寻有诏许入朝。公素无第宅。
寄居友人之舍。候鼓入朝。
忽有人马前送状。开缄前人巳去。
状中惟有物数。而无姓名。
便于树下获骡马二十馀匹。帛三千匹。
公曰。岂非太学请葬之士乎。
因以买宅居止。薛稷赵彦昭闻之。
皆嗟叹良久。景龙年中。
宗楚客韦处讷等潜结朋党。憎功害能。
授公骁骑大将军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使金山大总管。时乌质勒久恃众倨傲。
不屈朝廷。纵兵远掠。
道路不通。公以众寡不敌。
难以力制。因率麾下数十骑。
径入部落。乌质勒大出兵卫出迎。
望见公威容端毅。风鬣若神。
不觉屈膝。因而下拜。
宣国威命。抗声与语。
自朝至暮。雪深尺馀。
竟不移足。质勒频拜伏。
语毕归帐。相去二十馀里。
质勒久立雪中。仓卒疾发。
是夜暴卒。其嗣子娑集诸将曰。
汉使杀我君父。今须复雠。
大举兵众将追杀。公闻质勒死。
迟明。素服来吊。
道路相逢。兵围数匝。
见公忽来。未之敢逼。
但言卫护汉使。公至其帐下。
大哭流涕。因抚定其嗣。
蕃人大喜。留数十日。
助其葬事。娑献马三千匹。
牛羊十馀万。移居千里。
西域无事。道路肃清。
诸蕃闻之。遣使归降者十馀国。
时人语之曰。郭元振诡杀乌质勒。
知娑与阙啜有衅。奏请移于瓜州
制从之。会中书令宗楚客受金。
遂寝其事。公具以状闻。
楚客恃势嘱请。召公将陷之。
公不从。又奏请斩楚客
清蕃落。时韦庶人窃弄国权。
中宗竟不之省也。初。
安西南有毒河源。远在葱岭西北河岸百步。
人畜踏之者辄死。公威振西域
所向无不从者。因验图经。
知其源。率兵三万人。
于阗康居大食等十馀国。所过之国。
令供资粮。仍署其国王为左右总管
率兵前进。北至葱岭
牙帐前十二国王兵百馀万。其河源上有大树。
高千馀尺。垂阴数顷。
大军至日。有黄龙绕树。
以口吐毒气而拒官军。三军悉睹焉。
公手书操檄文。令左拾遗张宣抗声读之毕。
黄龙解树而下。公率诸军诛之。
数日方倒。聚而焚焉。
河源且绝。数十里内悉为良田。
安西十馀年。四镇宁静
韦庶人知政。屡徵不至。
因下伪诏。令侍御史吕守素中丞冯家宾相继巡边。
欲将害之。未及。
皆为娑等诸蕃劫杀之。睿宗即位
徵拜太仆卿。敕至之日。
举家进发。安西士庶。
诸蕃酋长。号哭数百里。
或剺面截耳。抗表请留。
因绐之而后即路。其至玉门关也。
凉州八百里河西诸州百姓蕃部落。
闻公之至。贫者携壶浆。
富者设供帐。联绵七百里不绝。
公旌节下玉门关。百姓望之。
宛转叫呼。声动岩谷。
自朝至暮。传呼至凉州
凉州城中男女在衢路。并歌舞出城。
咸言我父至矣。通夜城门不受禁制。
都督司马逸客闻之。谓公近矣。
陈兵出迎。会候骑至。
云始入玉门关都督嗟叹良久。
且状闻。至京。
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
兵部尚书封馆陶县男
依旧知政事。寻转吏部尚书
知选举。嘱请不行。
大收草泽。睿宗屡下诏褒美。
默啜大寇边。拜刑部尚书
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筑丰安定远等城。
以拒贼路。寻加金紫光禄大夫
再迁兵部尚书知政事。仍旧元帅
太平公主窦怀贞潜结凶党。谋废皇帝
睿宗犹豫不决。诸相皆阿谀顺旨。
惟公廷争不受诏。及举兵诛窦怀贞等。
宫城大乱。睿宗步出肃章门观变。
诸相皆窜外省。公独登奉天门楼躬侍。
睿宗东宫兵至。将欲投于楼下。
公亲扶圣躬。敦劝乃止。
及上即位。宿中书十四日。
知政事。因下诏曰。
大臣立事。夷险不易。
良相升朝。安危所系。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上柱国馆陶县开国伯元振。伟才生代。
宏量匡时。经纶文武。
今之王佐。出入将相。
古之人杰。夙侍宸扆。
畴咨庙堂。思致
以期。朕往在储闱
洎登宝位。每观其仗义感激。
愿制凶邪。立诚慷慨。
陈宏益。尔其至矣。
朕实嘉之。顷者枭獍兴谋。
干戈作衅。太上皇帝既命朕除讨。
元振又驰奉宸极。始则赉予为弼。
终则宁朕问安。可谓格于皇天。
贯于白日。元恶既剪。
庶物惟新。昌言是图。
朕岂忘旧。宜开井邑。
永誓山河。可进封代国公
赐实封四百户。物一千段。
子五品官。寻兼御史大夫天下行军大元帅
是岁。大徵兵众。
阅武骊山。兵一百万。
号三百万。并奉公节度
是日三令之后。上将亲鼓。
公虑有大变。因略行礼。
上大怒。引坐纛下。
紫微令张说犯鳞而谏。上乃曰。
元振有保护之功。宜舍军法流新州
未至。属开元元年册尊号。
赦曰。元振往立大功。
保护于朕。顷因阅武。
颇失军容。责情放逐。
将收后效。可饶州司马
未至。卒于道。
时年五十八。有集二十二卷。
文章有逸气。为世所重。
公少负气纵横。遣意磊落。
作尉巴蜀。不修名检。
及登朝受任。屡使遐方。
霜明烈心。玉立贞节
言行忠正。居取俭约。
饬体杂于皇王。致君期于
公务之暇。手不释卷。
虽子弟家人。未尝见其喜怒。
前后上事切谏得失十数道。俱焚其稿草。
不以语人。故朝廷莫知也。
睿宗尝曰。元振正直齐于宋璟
政理逾于姚崇。其英谋宏亮过之矣。
旧于宣阳里居二十馀年。不至诸院马厩。
每朝回。对二亲言笑。
归室俨如也。不问家事。
狄仁杰朱敬则魏元忠李峤韦安石赵彦昭韦嗣立薛稷张说等为忘言之友。事父母以孝闻。
父爱。授济州刺史
后以为相。奏请解职。
银青光禄大夫济州刺史致仕。公殁后。
二亲犹在。自我唐受命。
宰臣有二亲者。惟公而巳。
姚崇兼紫微令制713年12月9日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黄门
天之紫微
地在清禁。
宰臣为重。
庶政攸先。
不有殊才。
曷云兼寄。
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同紫微黄门三品监修国史上柱国梁国公姚崇
河山粹气。
礼乐清英。
德量在宽。
公心益厚。
词必体要。
行之自远。
学以穷微。
志于可大。
允兹忠谠。
光我谋谟。
闻善若惊。
欲仁斯至。
衣冠以为蓍蔡。
廊庙资其柱石。
朕之钦者
人之杰者
遂能以身许国。
开物成务。
邦是用乂。
朝惟得贤。
北辰环拱。
西垣近密。
俾因题剑之荣。
式演如丝之命。
可兼紫微令。
馀如故。
主者施行。
王琚食实封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三
门下。
古之书甲。
令铭太常
若不抚翼青云。
驰光白日。
未有君则议赏。
速为善而知劝。
臣亦避荣。
保流谦而益受。
岂非君臣之际。
感通之理然也。
新除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崇文馆学士赵国公王琚
体融纯綷。
鉴彻精微。
谟猷济时。
词学辨政。
新除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楚国公姜皎
宏才倜傥。
胜气清明
含章掞发。
临事条解。
新除银青光禄大夫殿中监宋国公李令问
居惟密静。
冑实勋华。
率礼而和。
立言以信。
或受釐则问。
或舍讲相得。
非直不远。
自我之旧。
故能咸起。
致予在斯。
顷扫偫凶。
繄赖其力。
爰升茂宠。
同辞厥位。
诚非易夺。
义所难违。
俾增秩于掖垣
更回班于殿省
仍加井邑。
以荅元勋。
可行中书侍郎
俸禄防阁品子课等一事以上同三品给。
食实封二百户。
通前满五百户。
殿中监
仍充内外闲厩使
加实封二百户。
通前满七百户。
令问可行殿中少监兼知尚食
加实封二百户。
通前满五百户。
散官学士各如故。
主者施行。
侍中吏部尚书裴公画像赞733年 唐 · 张九龄
四言诗 押纸韵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元圣有作。大贤将其命。良弼有二。侍中是其一。所从龙虎。实感风云。我之裴公。道与上合。义深体国。策在忠主。亦既致于。不惟比于。至于执人柄。振天纲。丹青帝图。金玉王度。虽古之作合。谓之有开。未始闻也。夫事可法。道可。威可畏。仪可象。赫喧中来。精英外发。故工绘其事。所以见盛德之形容。士颂其功。所以知和气之导达。五事曰貌。一以作恭。七声成文。六乃为颂。俾凡今之人。色斯而睹奥。听之而知理。水有方折。辨和氏之价焉。山为具瞻。表师尹之重焉。赞曰。
赫喧人望,时为国纪。
伟量川渟,高标岳峙。
磊落成节,精明入理。
倬哉辅臣,式是多士。
丹青炳发,俨如至止。
徐氏法书记 唐 · 武平一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
易称河出图。
洛出书。
圣人则之。
伏羲氏观象于天。
观法于地。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始作八卦。
轩辕氏之王也。
使苍颉象鸟兽之迹。
以为文字。
故铭于钟鼎。
列于竹帛。
至周宣王太史史籀者。
作大篆十五篇。
秦始皇之并天下也。
丞相李斯一文字之制。
苍颉篇。
其后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
颇有省改。
谓小篆也。
周曰六书。
秦称八体。
或云隶书者。
始皇使下邽程邈所作。
汉因行之。
扶风曹喜善篆隶。
时人师之。
光和后。
左中郎陈留蔡邕
于篆隶博究其妙。
灵帝好书术杂艺。
置鸿都以招纳之。
则有师宜官梁鹄之徒预焉。
遇汉末。
鹄奔刘表
魏武破荆获
雅好其书。
恒悬帐下以玩之。
弟子毛宏教于秘书
今八分楷法是也。
安平崔瑗父子作草势。
宏农张芝转加其巧。
王逸少所言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韦仲将所谓草圣。
黄门郎昶亚焉。
魏太和中
韦诞武都太守以善书至侍郎
宫观宝器。
之迹。
尝登淩云台题榜。
下而白首。
太尉钟繇
一时之妙。
冠于前。
垂于后。
子会。
晋太保卫瓘父子。
吴人皇象
晋征西司马索靖
中书郎李克卫夫人
并得钟张之楷。
擅价当时。
中兴后。
王丞相茂宏父子。
庾征西稚恭兄弟。
咸著盛名于江西
其穷神极变。
龙翔天逸。
今古独立者。
见乎会稽内史右将军琅琊王羲之
羲之子献之亦传其妙。
而不之逮也。
先贤所评子敬之比逸少
士季之比元常
言去之远矣。
故二王之迹。
历代宝之。
宋文齐高
洎梁武父子湘东邵陵
咸以为师楷。
梁大同中
武帝周兴嗣撰千字文。
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
以赐八王。
右军之书。
咸归梁室。
侯景乱。
兵火之后。
多从湮阙。
西台诸宫。
尚积馀宝。
元帝之死。
一皆自焚。
可为悲也。
周至隋。
初并天下。
大业之始。
后主颇求其书。
往往有献者。
及隋之季。
王师入秦。
又于洛阳擒二伪主。
两京秘阁之宝。
扬都扈从之书。
皆为吾有。
太宗右军之书。
特留睿赏。
贞观初
下诏购求。
殆尽遗逸。
万机之暇。
备加执玩。
兰亭乐毅
尤闻宝重。
常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
赐梁公房玄龄巳下八人。
普彻窃拓以出。
故在外传之。
太宗晏驾。
本入元宫。
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真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
长孙无忌等六人。
在外方有。
洎大圣天后御极也。
尤为宝啬。
平一龆龀之岁。
见育宫中。
切睹先后阅书法数轴。
将拓以赐藩邸。
时见宫人出六十馀函。
于亿岁殿曝之。
多装以镂牙轴紫罗褾。
云是太宗时装。
中有故青绫褾玳瑁轴者。
云梁朝旧迹。
标首各题篇目行字等数。
草书多于其侧帖真字楷书
每函可二十馀卷。
别有一小函。
可十有馀卷。
所记忆者。
是扇乐毅告誓黄庭。
当时私访所主女学。
问其函尽出以否。
答曰尚有。
未知几许。
中宗神龙中
贵戚宠甚。
宫禁不严。
御府之珍。
多归私宅。
先尽金璧。
次及法书。
嫔主之家。
因此而出。
或有报安乐公主者。
主于内出二十馀函。
驸马武延秀
久践虏庭无功。
于此徒闻二王之迹。
强学宝重。
乃呼薛稷郑愔平一评善恶。
诸人随事答为上者。
登时去牙轴紫褾。
只以漆轴黄麻纸标。
题云特健药。
云是虏语。
其书合作者。
时有太宗御笔于后题之。
叹其雄逸。
太平公主闻之。
遽于内取数函及乐毅等小函以归。
延秀之死。
侧闻睿宗薛稷择而进之。
薛窃留佳者十馀轴。
薛之败也。
为簿录官所盗。
平一郴州日。
与太平子薛崇裔堂兄子崇允连官。
说太平之败。
崇裔怀乐毅等七轴。
请崇允托其叔驸马璥贻歧王。
以求免戾。
此书因归邸第。
崇裔弟崇简娶梁宣王女。
主家王室之书。
亦为其所有。
后获罪谪五溪
书归御府
朝士王公亦往往观之。
夫龟文以来。
鸟迹之后。
六书八体。
时咸宝之。
而代易百王。
年移千叶。
旧文残阙。
遗篇湮散。
非穷微极精。
博雅好古。
孰能辨以问之。
学以聚之。
豫州刺史东海徐公峤之
怀才蕴艺。
依仁践礼。
自许笔精。
人称草圣
九邱七略。
五车百氏。
未遇仲尼之贤。
犹繁茂先之室。
至于魏陵逸策。
鲁室前书。
字辨阳循。
疑招束皙
师宜削去之版。
逸少为题之扇。
莫不烟霏露凝。
鸟歧鱼跃。
填䌽筐。
溢雕厨。
贻之后昆。
永为家宝。
季子浩。
并有羲献之妙。
待诏金门
家多法书。
见托斯文。
题其篇目行字。
列之如后。
詹事张庭圭之家。
抑其次也。
应文可经邦科对策 唐 · 晁良贞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二
问。
三雄鼎立。
四海瓜分。
魏氏独跨于中原。
割据于南土。
五胜更袭。
唯受命以当涂
四大居尊。
咸仗义而称帝。
二十八宿指躔次于何方。
三十六郡列封疆于何所。
醇化懿纲。
非无宽猛之规。
爱国治人。
自有弛张之度。
皇皇祖考。
并建鸿名。
眇眇子孙。
俱闻失德。
为功业之厚薄。
而存亡之后先。
至如献纳忠规。
纵横武节。
既自方于乐毅
或见比于张良
各有其人。
详诸史传。
所行事迹。
咸请缕陈。
对曰。
汉代崩离。
三光分景。
齐氓荡析。
九土殊方。
割据于岷吴。
瞒丕纂图于冀兖。
火行土德。
则有攸归。
紫色蛙声。
岂无兼峙。
策曰。
二十八宿指躔次于何方。
三十六郡列封疆于何所。
至若毕昴为大魏之郊。
井络应庸蜀之分。
星纪真全吴之野。
婺女寄于越之精。
此其躔次也。
至若常山钜鹿
孟德之设教。
会稽豫章
文台之建国。
广汉犍为之地。
夜郎元德之邦。
星土之殊。
于是乎在。
策曰。
醇化懿纲。
非无宽猛之规。
爱国治人。
自有弛张之度。
皇皇祖考。
并建鸿名。
眇眇子孙。
俱闻失德。
为功业之厚薄。
而存亡之后先者。
且夫天命不謟。
帝图难僭。
刘既备矣。
当禅与人。
此乃事本于元符。
何止功殊于厚薄。
祚穷安乐。
不亦宜哉。
至于主以雄猜之姿。
虎噬河朔
吴王以英威之略。
凤起江南
欺孤有言。
贻讥于石勒
令图发论。
见称于陆机
蜀灭于前。
吴亡于后。
物之理也。
夫何足疑。
策曰。
至如献纳忠规。
纵横武节。
既自方于乐毅
或见比于张良
各有其人。
详诸史传。
所行事迹。
咸请缕陈者。
山川出云。
贤豪择木。
英英文若。
见比于留侯
桓桓孔明
自方于昌国
闻九锡而殊议。
节表纯臣。
三顾而知恩。
身归奥主。
命毕空器。
不其惜哉。
威馀返旗。
盖亦奇矣。
大者远者。
斯焉取斯。
谨对。
赏定策功臣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
大臣立事。
夷险不易。
良相升朝。
安危所系。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
伟材生代。
宏量镇时。
经纶文章。
今之王佐。
出入将相。
古之人杰。
夙侍帷扆。
畴咨庙堂。
思志
以期
朕往在储闱
洎登宝位。
每观其人。
闻义感激。
愿判忠邪。
立诚慷慨。
陈宏益。
尔其至矣。
朕实嘉之。
顷者枭獍兴谋。
干戈作衅。
太上皇命朕除讨。
元振又驰奉宸极。
始则赉予为弼。
终则宁朕问安。
可谓格于皇天。
贯于白日。
元恶既剪。
物共为新。
昌言是图。
朕岂忘旧。
宜开井邑。
永誓河山。
元振封为代国公
食实封四百户。
赐物一千段。
以前中书侍郎王琚户部尚书
封赵国公
食实封三百户。
殿中监姜皎工部尚书
封楚国公
食实封五百户
太仆少卿王守一太常卿
封晋国公
食实封五百户
殿中少监李令问殿中监
封宋国公
食实封五百户。
崔璩张毖朝散大夫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
崔元炜张柬之等。
往以神龙之初
保乂王室。
奸臣所忌。
谪居炎海。
流落变衰。
感激忠义。
元炜嗣子吏部郎中
清才远韵。
谨守专直。
柬之嫡孙毖。
祖考继殁。
遗孤可伤。
彼勋业之下沦。
伫名贤之必复。
是得景倩而悲仲宣者也。
高皇乐毅之后。
武帝萧何之裔。
斯不远哉。
昭于德音。
缅怀前烈。
宜加后命。
毖并可朝散大夫
杨国忠右相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五
先王立政。
必惟择贤。
所以时亮天工。
叶修人纪。
总资三事。
是属中书
审于百工。
佥曰亚相
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判度支事权知太府卿蜀郡长史持节剑南节度使支度营田副大使本道兼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两京太府司农出纳监仓祠祭木炭宫市长九成宫使关内道京畿采访处置使上柱国宏农县开国伯杨国忠
纯粹精明。
悬解虚受。
比之
文多体要之词。
拟于邴魏。
武有韬钤之学。
直方其道。
易能成。
往自星郎。
爰秉天宪。
军国大政。
宏益滋多。
则造膝沃心。
巳期王佐。
弥纶经济。
同致雍熙。
南台冢宰
尤思藻鉴。
西垣鼎座。
深伫燮和。
会予宿心。
升尔为相。
宜兼密启。
式总如纶。
可守右相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修国史崇元馆大学士太清太微宫使
判度支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本道兼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两京出纳勾当租庸铸钱等使并如故。
羽林大将军臧公墓志铭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五
夫缠兵者宇内所苦。用武者朔漠所悬。
粤若董戎三军。司帅万里。
未易为也。是以累战必胜。
所谓兴国。每守必固。
所谓捍边。英雄欤。
忠公欤。不然。
曷以分命山河。书勋竹帛者也。
公讳怀亮。字时明
人也。其先周公之祚允。
僖伯哀伯。正词鲁史。
太傅太守。理迹汉朝
克扬厥休。不泯于代。
所从来远矣。公即银青光禄大夫海州总管上柱国东海公府君之曾孙。
朝请大夫灵州长史上柱国东海公府君之孙。皇朝散大夫原州司马银州刺史上柱国府君之子。
少而习书。长而事武。
特禀閒气。雅仗大名
暗合孙吴。自比
移家共用。乃出孝首。
公用仁足以子人。崇义足以开物。
弱冠应穿叶附枝举。擢第授长上
再迁果毅都尉。三除郎将
银青光禄大夫。莅历单于安北灵胜洮鄯安东七州都督护拥旄丰安河源莫门朔方朔川平卢六军经略节度营田大使
三入羽林大将军。加冠军大将军上蔡县开国公
至若设奇兵。剿勍敌。
智出人境。事扬天声。
经之三边。倏忽四纪。
举无遗策。动有成功。
李牧十年。武侯五月
罔足以议。及乎屯禁旅。
直严更。遏周墙之祸萌。
增铁障之安国。又何加焉。
自顷卧疾时。扶力强饭。
尝以匈奴未灭。家国所雠。
长吟朔风。太息秋序。
呜呼。陵谷者地之险。
有时而迁。日月者天之光。
有时而异。况于人乎。
风瘵弥留。以开元十七年八月二十二日
薨于平康里之私第。时春秋六十有八。
亲友挥泪。朝廷叹息。
逝川归海。长城复隍。
悲夫。以明年七月。
卜地于白鹿原。礼也。
嗣子定远将军前左骁尉翊府左郎将检校左监门卫中郎将上柱国敬廉次子中大夫安北都护上柱国希庄三子前左金吾卫赐绯鱼袋上柱国敬之四子前左司禦率府长史赐紫金鱼袋内供奉上柱国奉忠五子前殿中省进马上柱国敬泚等。并风茹荼。
薤露泣号天自毒
负土空冤。用纪石铭。
将符竹简。自承访旧。
远托驰诚。事梗槩于丰碑。
情辛勤于绝笔。其词曰。
周公锡允。鲁国因名。
矢鱼兴谏。纳鼎飞声。
家传礼乐。代有贤英。
才子閒出。武功特兴。
提兵北垒。救败西鄙。
保界七州。弥旷四纪。
无坚不陷。无强不却。
三边风清。万里云廓。
谋虑纵横。威名昭灼。
物莫能又。运何以长。
边也不幸。人之云亡。
风沙未息。巳行。
哀哀孝思。冥冥泉壤。
高山或迁。其词爰仰。
庶石铭之可托。式蒿里之无爽。
黄侍御北津泛舟 盛唐 · 孟浩然
五言排律 押尤韵
引用典故:波上鸥 避骢 沧洲 管乐
津无蛟龙患,日夕常安流。
本欲避骢马,何如(一作知)同鹢舟。
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
莫奏琴中鹤,且随波上鸥
堤缘九里郭,山面百城楼。
自顾躬耕者,才非俦。
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
对文可以经邦策 唐 · 郑少微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六
问。
三雄鼎立。
四海瓜分。
魏氏独跨于中原。
割据于南土。
五胜更袭。
惟受命以当涂
四大居尊。
咸仗义而称帝。
二十八宿。
指躔次于何方。
三十六郡。
列封疆于何所。
醇化懿纲。
非无宽猛之规。
爱国治人。
自有弛张之度。
皇皇祖考。
并建鸿名。
眇眇子孙。
俱闻失德。
为功业之厚薄。
而存亡之后先。
至如献纳忠规。
纵横武节。
既自方于乐毅
或见比于张良
各有其人。
详诸史传。
所行事迹。
咸试缕陈。
对。
汉氏失德。
魏图爰启。
建号。
唇齿相依。
咸能廓帝绪以定业。
振皇纲而握纪。
虽数有五胜。
运钟当涂
而土无二王。
终殊霸业。
然则封疆画界。
俯稽于地理。
瞻星揆景。
仰焕于天文。
东井发曜于梁岷。
傍分蜀汉
南斗连辉于吴会
远接荆衡。
详魏土之分野。
当毕昴之躔次。
伊洛列三川之郡。
曹公居四隩之中。
毗陵在吴。
华阳惟蜀。
疆理所得。
其在兹乎。
至于开国基。
行政令。
垂统履顺。
永传来叶。
创业兴绪。
克昌后昆。
咸终数代。
一何伦比。
虽鸿名休德
将崇贻厥之谋。
而继代守文。
颇著聿脩之美。
是以堂构始于祖考。
功业由于厚薄。
负荷因其子孙。
存亡以之先后。
至于忠规动俗。
武节冠时。
异代齐名。
孔明自方于乐毅
死而可作。
文若偶比于张良
怀独见之明。
既一谋于匡济。
行闇合之策。
终不谢于孙吴
谨备诸前。
庶几万一。
谨对。
贤良方正科对策(并问)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一
问。
朕闻理国莫尚乎任贤。
命官必资乎选众。
以声而以度。
考覈良难。
殷周取德兼取言。
徵求匪易。
朕所以载怀经术之彦。
夕遗其寝。
虚伫艺能之士。
朝忘其饥。
子大夫光我弓旌。
应斯扬择。
为政作法。
岂无前范。
安人济时。
亦有令躅。
宜叙立身之志。
各言从官之才。
至如七辅八元。
施何纲纪。
十臣四老。
正何得失。
并陈事迹。
兼详名氏。
夫朝会古礼。
登享旧章。
九仪式辨其赐。
六贽各明所执。
雍畤起自何年。
亳社立于何代。
天士地士。
此何所封。
诸布诸严。
彼何所主。
又穆邦家而济生死。
三圣之教何长。
利动植而益黎元。
五材之用何要。
工商两业。
在俗何先。
文武二柄。
适时何急。
凡此数科。
不获双美。
必去者方于去食。
可存者同夫存信。
朕将亲览。
尔等明言。
对。
伏惟陛下文明有赫。
元圣广运。
劝激极乎宇宙。
察微穷乎物象。
至如选众任能之术。
礼经享物之要。
三圣五材之短长。
文武工商之用舍。
斯并独断圣虑。
悬衡睿谋。
百辟端委而雍若。
庶绩不言而潜运矣。
犹以为立政图大。
试言务重。
弗躬弗亲。
庶人不信。
降清问于穹昊。
俨神威于咫尺。
斯亦尧咨舜吁。
同德比义。
臣愚敢不拜手稽首。
对扬天子之休命。
制策曰。
子大夫光我弓旌。
应斯扬择。
为政作法。
岂无前范。
安人济时。
亦有令躅。
宜叙立身之志。
各言从官之才者。
臣闻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
今神化阴骘。
要道光被。
设序塾以教于乡。
立胶庠以训于国。
制为禄秩。
以劝其从。
则含生禀灵者。
孰不刻意于仁义。
饬躬于闻达。
所谓之代。
比屋可封也。
臣以一介。
能行无取。
思勉进以追偫。
顾观光而知愧。
尝亦自强不息。
有闻而行。
之极挚。
之轨躅。
学古庶乎叶道。
慎行期乎润身。
非有志于干禄。
苟求仁于寡过。
立身之志。
允或在兹。
从官之才。
则愚岂敢。
何则。
仲尼有言曰。
如有所誉。
其有所试。
必也临事。
难乎预谋。
孔明之自比
时人未许。
仲由因之以师旅。
夫子哂之。
祗奉睿问。
惧深陨越。
其敢腼冒。
轻议天工。
陛下若不弃菅蒯。
无遗蕴藻。
考片言而察所以。
效一官而视所由。
安敢廋哉。
取则不远。
知人则哲。
陛下允迪于圣君。
扬已自媒。
微臣敢辞于丑行。
制策曰。
七辅八元。
施何纲纪。
十臣四老。
正何得失。
并陈事迹。
兼详名氏者。
书曰。
惟后非贤不乂。
惟贤非后不食。
故君明臣忠。
予违汝弼。
时闻间出。
代有其人。
昔者黄帝之首出庶物也。
时则有若七辅。
股肱舟楫。
虞舜之宾于四门也。
时则有若八元。
忠肃恭懿
周文之心德同济。
始用十臣。
汉储之羽翼已成。
初闻四老。
陈其事迹。
斯亦庶乎。
详其名氏。
固可量也。
七辅则风牧共贯。
八元乃伯仲同归。
语十臣之伦。
太颠闳夭
稽四老之类。
园公
郯子之叙古臣。
劳于倾盖。
鲁公之问儒行。
疲于更仆。
况实繁有众。
急景不留。
聊举凡以见意。
岂遽数而周物。
制策曰。
夫朝会古礼。
祭享旧章。
九仪式辨其赐。
六贽各明所执。
雍畤起自何年。
亳社立于何代。
天士地士。
此何所封。
诸布诸严。
彼何所主者。
传曰。
朝有定制。
会有表仪。
书曰。
享多仪。
仪不及物。
曰不享。
斯盖曲为之防。
事为之制。
经礼三百。
仪礼三千。
载在祀典。
藏之史籍。
九仪谓一命受职。
再命受服。
三命受位。
四命受器。
五命赐则
六命赐官
七命赐国
八命作牧。
九命作伯。
六贽谓孤执皮币。
卿执羔。
大夫执雁。
士执雉。
庶人执鹜。
工商执鸡。
雍畤起于秦年。
亳社立于周代
天士地士者。
汉武之宠方士。
将军始受其封。
诸布诸严者。
班史之记小祠。
先儒不详所出。
制策曰。
穆邦家而济生死。
三圣之教何长。
利动植而益黎元。
五材之用何要。
工商两业。
在俗何先。
文武二柄。
适时何急者。
夫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
情之欲也。
天禀其性。
而不能节。
圣人能为之节。
而不能绝。
故务恬朴。
贵清净。
同术于汤之益谦。
合志于尧之克让。
此道教所长也。
若乃不杀伐。
證因果。
包太空以为言。
化偫有而归寂。
此释教所长也。
皆能惩窒嗜欲。
静镇纷糅。
王侯得之。
以贞天下。
至于辨贵贱。
立君臣。
示之以好恶。
因之以诛赏。
使礼乐刑政。
灿然可观。
则为善不同。
其味相反。
系风捕影。
荡而无适。
故知孔氏之立教。
乃为邦之所急也。
传曰。
天生五材。
废一不可。
断之于阴阳。
效之于气物。
示休咎以垂诫。
因兴衰以运行。
若可废。
则乾坤之道。
其或息矣。
然土爰稼穑。
居中履正。
应我皇之休运。
弼大化以阜成。
利动植而益黎元。
先金火而踰水木。
必不得已。
斯其一隅。
又国有六职
实载工商。
时之二柄。
莫先文武。
同唯阿之相去。
何是非之足徵。
然舜命共工之职。
周有考工之记。
车服器械。
斯焉取斯。
岂与夫乘时射利。
滞财居逐者。
若兹之琐琐焉。
文德者。
政之所专也。
武威者。
文之所助也。
然则士农之末。
作巧贤于鬻货。
升平之岁。
经国先于定功。
臣学昧稽古。
思迷政途。
谋适不用。
空愧绕朝之策。
道之将行。
犹委仲尼之命。
谨对。
书估 唐 · 张怀瓘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有好事公子。
频纡雅顾。
问及自古名书。
颇为定其差等。
曰可谓知书矣。
夫丹素异好。
爱恶罕同。
若鉴不圆通。
则各守封执。
是以世议纷揉。
何不制其品格。
豁彼疑心哉。
且曰。
公子贵斯道也。
感之乃为其估。
贵贱既辨。
优劣了然。
固取世人易解。
遂以王羲之为标准。
大王草书字值
一百五十字乃敌一行行书。
三行行书敌一行真正。
偏帖则尔。
至今如乐毅黄庭画赞累表告誓等。
但得成篇。
则为国宝。
不可计以字数。
或千或万。
惟鉴别之精也。
他皆仿此。
近日有钟尚书绍京
亦为好事。
不惜大费。
破产求书。
计用数百万贯钱。
唯市得右军行书五纸。
不能致真书一字。
崔张之迹。
固乃寂然。
天府之内。
仅有存焉。
如小王书。
所贵合作者。
若稿行之閒。
有兴合者。
则逸气盖世
千古独立。
家尊才可为其弟子尔。
子敬年十五六时。
尝白逸少云。
古之章草。
未能宏逸。
顿异真体。
今穷伪略之理。
极草纵之致。
不若稿行之閒。
于往法固殊。
大人宜改体。
逸少笑而不答。
及其业成之后。
神用独超。
天姿特秀。
流传易。
志在惊奇。
峻崄高深。
起自此子。
然时有败累。
不顾疵瑕。
故减于右军行书之价。
可谓子为神俊。
父得灵和。
父子真行。
固为百代之楷法。
然文质相沿。
立其三古。
贵贱殊品。
置其五等。
三古者。
篆籀为上古。
钟张为中古。
羲为下古。
上古但有其真。
中古乃旷世奇迹。
可贵可重。
有购求者。
宜悬之千金。
或时不尚书
薰莸同器。
假如委之衢路。
犹可字偿千金
杜度崔瑗
可与伯英价等。
然志乃尤古。
力亦渐大。
唯妍媚不逮于张
卫瓘可与张为兄弟。
索靖则雄逸过之。
且以右军真书妙极。
又人閒切须。
是以价齐中古。
古远稀世。
非无降差。
崔张玉也。
逸少金也。
大贾则贵其玉。
商则重其金。
肤浅之人。
多任真耳。
但知以王书为最。
真草一概。
略无差殊。
岂悟右军之书。
自有五等。
李侍郎 盛唐 · 王昌龄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
昌龄拜手奉书吏部侍郎李公座右。夫道有一。
昌龄有心。明公有鉴。
三者定矣。而又元气潜行。
偫动相鼓。乘时则利。
遇难则否。斯亦分于数矣。
今或者谲觚旁礡。以为己任。
发心不中。中无不通。
虽大愚之人。犹知不可。
况贤智之士乎。兹数者。
如昌龄之心。非不知也。
明公之鉴。非不明也。
明公能以至虚纳。惟昌龄敢以无妄进。
故未便绝意。愿就执事陈之。
明公以为隅曲。置之度外。
则昌龄未识定分。为向时之客。
乘时不利。动则遇否。
至虚不纳。无妄不进。
将使天下之士。永绝望于明公矣。
岂独小人哉。初闻明公克举大体。
不尚小节。竭智附贤。
贯道选数。亦已确镇外物。
翕然有归。于是穷居独閒未用之士。
将遁幽贞千里。未审明公何以待之。
夷吾穷困。乐毅羁旅。
孔明躬耕。子房养志。
此四贤未遇之时。则乃不遇。
意固不能俛首跼步。与众人争得失于吏曹之门。
就使四贤生于明时。无所服用
下士之不若也。亦当与众人四方而来。
竦于明公之门。未审明公何以处之。
伏惟明公居堂上之阴。知日月之次。
睹堂下之士。知四方之贤。
若者终不自若也。伏惟明公熟察焉。
天生贤才。必有圣代用之。
用之于天子。先自铨衡
明公主司天下。开塞天下之所由也。
可不慎之。嗟乎。
持衡取士。专在文墨。
固未尽矣。况文章体势。
其多面焉。苟不相容。
则太迂阔。一时不合。
便即弃之。伏恐伤钩赜之明。
结志士之怨。吁可畏也。
又有恢恢无明。精诚洞物。
大不施小。屈于章句。
盖屈寸而伸尺。小枉而大直。
君子行焉。傥斯人也。
木讷自守。默然而退。
明公不以为贤。是小人敢正颜色。
鼓喉舌。欲伸大直于明公
能容之否。所为直者如何。
明公若以为偫区一举。自有常式。
富贵为怀。曾莫下视。
明公何以异近代合古人。匪惟高贤雅量。
在小子亦知之矣。明公昔未居此任。
岂不曰伊人也。弃正任巧。
我为宗臣。必将革之。
操持升降。正在今日。
伏愿密运心镜。俾无逃形。
振拔非常。以资天轴。
乃明公论。则振拔者亦膺摩赤霄。
必将逆进其类。以光王国。
自迩及远。其谁曰不当任乎。
一为元龟。自可数千百年不衰其政矣。
敬之无任。使小人之口。
波荡振骇。君子訚訚。
以俟贤俊。昌龄久于贫贱。
是以多知危苦之事。天下固有长吟悲歌。
无所投足。天工或阙。
何借补之。苟有人焉。
有国焉。昌龄请攘袂先驱。
为国士用。棼丝之务。
最急之治。实所甘心。
昌龄岂不解置身青山。俯饮白水
饱于道义。然后谒王公大人。
以希大遇哉。每思力养不给。
则不觉独坐流涕。啜菽负米。
明公念之。直科不得不谋其始。
夫惟明公深念之。投报徇义。
非一言而能尽也。昌龄常在暇日。
著鉴略五篇。以究知人之道。
将俟后命。以黩清尘。
奉酬睢阳李太守743年 盛唐 · 高适
五言排律 押尤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引用典故:解全牛 前席 巢由 解榻 怨不留 杜荆州 歌来晚 管乐 孔北海
公族称王佐,朝经允帝求。
本枝疆我盘石冠诸刘。
礼乐光辉盛,山河气象幽。
系高周柱史,名重晋阳秋。
华省膺推择,青云宠宴游。
握兰多具美,前席有嘉谋。
赋得黄金赐,言皆白璧酬。
着鞭驱驷马,操刃解全牛
出镇兼方伯,承家复列侯。
朝瞻孔北海,时用杜荆州
广固才登陟,毗陵忽阻修。
三台冀入梦,四岳尚分忧。
郡邑连京口,山川望石头。
海门当建节,江路引鸣驺。
俗见中兴理,人逢至道休。
先移白额横,更息赭衣偷。
梁国歌来晚徐方怨不留
岂伊齐政术,将以变浇浮。
讼简知能吏,刑宽察要囚。
坐堂风偃草,行县雨随辀。
地是蒙庄宅,城遗阏伯丘。
孝王馀井径,微子故田畴。
冬至招摇转,天寒螮蝀收。
猿岩飞雨雪,兔苑落梧楸。
列戟霜侵户,褰帏月在钩。
好贤常解榻,乘兴每登楼。
逸足横千里,高谈注九流
诗题青玉案,衣赠黑貂裘
穷巷轩车静,闲斋耳目愁。
未能方,翻欲慕
讲德良难敌,观风岂易俦。
寸心仍有适,江海一扁舟。
裴员外以诗代书759年 盛唐 · 高适
 押词韵第五部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
引用典故:安刘 八裴 死灰 季鹰杯 宓侪 太常斋 楚材 盐梅 二陆 荆轲 乐毅不归 中散论
少时方浩荡,遇物犹尘埃。
脱略身外事,交游天下才。
单车入燕赵,独立心悠哉。
宁知戎马间,忽展平生怀。
且欣清论高,岂顾夕阳颓。
题诗碣石馆,纵酒燕王
北望沙漠垂,漫天雪皑皑。
临边无策略,览古空裴回。
乐毅吾所怜,拔齐翻见猜
荆卿吾所悲,适秦不复回。
然诺多死地,公忠成祸胎。
与君从此辞,每恐流年催。
如何俱老大,始复忘形骸。
兄弟真二陆,声名连八裴
乙未将星变,贼臣候天灾。
胡骑犯龙山,乘舆经马嵬
千官无倚着,万姓徒悲哀。
诛吕鬼神动,安刘天地开。
奔波走风尘,倏忽值云雷。
拥旄出淮甸,入幕徵楚材
誓当剪鲸鲵,永以竭驽骀。
小人胡不仁,谗我成死灰
赖得日月明,照耀无不该。
留司洛阳宫,詹府唯蒿莱。
是时扫氛祲,尚未歼渠魁。
背河列长围,师老将亦乖。
归军剧风火,散卒争椎埋。
一夕瀍洛空,生灵悲曝腮。
衣冠投草莽,予欲驰江淮
登顿宛叶下,栖遑襄邓隈。
城池何萧条,邑屋更崩摧。
纵横荆棘丛,但见瓦砾堆。
行人无血色,战骨多青苔。
遂除彭门守,因得朝玉阶。
激昂仰鹓鹭,献替欣盐梅
驱传及远蕃,忧思郁难排。
罢人纷争讼,赋税如山崖。
所思在畿甸,曾是鲁宓
自从拜郎官,列宿焕天街。
那能访遐僻,还复寄琼瑰。
金玉本高价,埙篪终易谐。
朗咏临清秋,凉风下庭槐。
何意寇盗间,独称名义偕。
辛酸陈侯陈二补阙铭诔,即裴所为。),叹息季鹰
白日屡分手,青春不再来。
卧看中散,愁忆太常
酬赠徒为尔,长歌还自咍。
谢上淮南节度使757年2月 盛唐 · 高适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流布圣泽。江淮益深。
扇扬皇风。草木增色。
伏惟陛下大明照临。纯孝抚御。
主事亲之日。爰总六师。
轩后垂衣之辰。再清四海。
犹以京华尚阻。国步暂艰。
黄石之神谋。推赤心于人腹。
臣器非。殊孔明之自比。
识谢孙吴。异山涛之暗合。
岂意圣私超等。荣宠荐臻。
拔自周行。重寄方面。
以时危而注意。窃愧非才。
因国难以捐躯。顾为定分。
即当训练将卒。缉绥黎氓。
外以平贼为心。内以安人为务。
庶使殄灭凶丑。舞咏时邕。
报明主知臣之恩。成微臣许国之节。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其一 730年 盛唐 · 李白
 押灰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
引用典故:弹剑 金张
(一作愁),繁阴昼不开。
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
翳翳昏垫苦,沈沈忧恨催。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咏思,此人已成灰。
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
何七判官昌浩751年 盛唐 · 李白
 押文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
引用典故:沮溺 济南生 管乐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