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和鲁望白菊 唐末 · 张贲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引用典故:寿阳公主
雪彩冰姿号女华,寄身多是地仙家。
有时南国和霜立,几处东篱伴月斜。
谢客琼枝空贮恨,袁郎金钿不成誇。
自知终古清香在,更出梅妆弄晚霞。
再答日本国十问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
一问:定性声闻成佛不成佛疑。《解深密经》云:「成就第一趣声闻,一切诸佛尽力教化,不能令其坐道场,得无上菩提。我说名为寂灭声闻」。《唯识论》云:「定性声闻入无馀涅槃者,身智俱灭,犹如虚空。非众生数,更不发心」。且经论若尔,而天台宗若何解释《深密》、《唯识》之文,显定性声闻成佛之道理耶?
答:《深密》、《唯识》经论是显露施权之教,声闻趣寂,唯尚偏真,依理发心,但成灰断。未知实理,究竟真常,欲趣菩提,终不可得。及至鹫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三周授记,声闻作佛。不可更执昔日经论,声闻不得作佛也。
二问:阐提成佛不成佛疑。《善戒经》云:「若无菩萨性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菩提」。《瑜伽论》云:「无种性诵持《瑜伽》,以无种性故,虽则发心及修加行,不堪圆满无上提菩」。如是,经论足显阐提无成佛义。今天台宗于彼经论,若何融会?
答:所引《善戒》、《瑜伽》发心修證,称阐提无性者,此是藏教。发心同前二乘,未明中实真常之性,非是阐提人也。其阐提者信心未具,未能发心,谓无缘、了二因,所以不云成佛。故《涅槃》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谓阐提有恶境界性。);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谓善根人有善因缘性故。);或有佛性,二人俱无(谓俱无缘了二性故。)。以上无缘了二性,故说阐提无佛性义。又经云,或有佛性,二人俱有(谓有正因佛性也。)。约此正因,阐提极恶有成佛义。是以《涅槃》终极显性谈常,不简阐提极恶,咸同正性,俱得成佛,况二乘耶。
三问:非情草木成佛不成佛疑。《涅槃经》云:「若拘陀树有心,我当授与阿耨菩提记。以其无心,故不与授记」。《法相论》云「真如能为一切诸法所依,无心草木虽无所变,但有理性,无行性,不可成佛」云云。今天台宗如何解释经论,建立非情草木成佛耶?
答:《涅槃经》、《法相论》「草木无心,但有理性、无行性」者,此是权教,故简无情。为起真修,乃须进行,方得成佛。缘修乃是无常,即是本无今有义也。欲显真修,须依理性。理非今古,不简色心,一成一切成,故说无情成佛也。又依缘修说,无情成佛者,相尽情忘,则无情悉成佛矣。
四问:《法华·嘱累品》安前安后疑。今罗什译于《神力品》后次置《嘱累》,而法相宗立十不可、八相违,须移经末。若尔,如何通彼一十八难?当依罗什所安耶?
答:《嘱累》一品,慈恩、安国并令移于《劝发品》后。若在于前,有八相违、十不可。天台之意,须依罗什次《神力品》。荆溪总别破之,亦八不可、十相违。且出塔已后,凡述多宝,皆云塔中,不云见佛。若移在后,无出塔处,一不可也。分身散后,凡有所述,唯论佛塔,不涉分身。若移在后,佛无散处,二不可也。《嘱累》文中,佛散土秽已下经文言不涉净,若移在后,无复秽处,三不可也。会本居地,因塔升空,佛散出塔,后文在地。若移在后,无还地处,四不可也。《嘱累品》后经既未尽,但述众喜,不云而去。若移在后,须加而去,五不可也。《劝发品》后无复馀文,经既已终,则云而去。若移在后,须除而去,六不可也。本迹事毕,须有所付,是有嘱累。若移在后,法无所归,七不可也。《嘱累》已后,明乘乘人,事须嘱累。若移在后,师弟参杂,八不可也。其十相违一一叙破,具载妙乐《记》中。
五问:今昔一乘同异疑。《法华》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盖昔日为三为二,今经开之唯一耳。若然,何如《胜鬘经》云:「声闻缘觉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此言一乘,与今《法华》一乘同耶?异耶?同则有妨一代化意,异则异相云何?
答:经论同异固多,要须以义定之则可。且《胜鬘》一经部居第三方等时教,二乘在座,正当弹呵转小入大之时。台教有曰,若到《方等》,必到《法华》者,盖受弹之后,次第證入也。而彼经谓二乘入一乘者,一者此经《方等》部中,预叙《法华》当来所證耳。故彼经上文云「必当得阿耨菩提」。何以故?声闻缘觉皆入大乘,请观当得之言,自见指归矣。二则若就《方等》自论,则二乘受呵,转藏成通。通是摩诃衍门,亦得谓之二乘皆入大乘也。二释之中,初义为正。
六问:文殊无去有来疑。且此经序分文殊为列众之首,复为弥勒引古决答。至下三周之中,并无文殊入海之文。如何《达多品》忽于大海娑竭罗龙王宫涌出耶?
答:文殊无入海之文者,准佛成道后四十二年,便居灵鹫说《法华经》。首尾八载,时既长远,或有入海之文。经文传译,此土从略,是故不云也。此犹约事,解释如此。若约理智伸之,此经如来常在海中宣扬,文殊实智周遍,岂隔鹫峰听受。理既无在,宁局方隅?感应而处处释迦,随缘而身身妙德也。
七问:龙女成佛权实疑。经云「八岁龙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乃至云「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且三论法相宗难曰,彼娑竭罗龙王既是深位,权现龙身,岂其龙女成佛是实證耶?
答:他宗言权者,乃是高位圣人为轨下凡,故示近成。若天台云实者,显佛乘权巧妙力,开性海不思议真常。一念发心,便成正觉。故疏引经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净,取證如反掌」。舍利弗举女人五障以为疑,智积明积劫行行而作难,龙女以圆珠献佛,息众疑心。何至今日更存犹豫耶?
八问:龙女华座成佛别圆疑。且龙女成佛若是圆乘,当以虚空为座。何故坐宝莲华,而是别佛座耶?又三周得记,皆是未来成佛。何故龙女现身成佛,而无成佛劫国名号,何耶?
答:龙女是圆顿教中成道,法身顿显,一成一切成,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报智顿明,乃于莲华藏界,身土不相妨,色心为挂碍。虽坐宝莲华,体即虚空性。乃不思议圆融解脱大用也。若然者,何别之有哉!其三周得记,未来成佛者,皆是钝根声闻,未曾修菩萨行,是故再历尘劫修治。龙女乃是乘急戒缓之人,是故一超直入也。其如不言劫国名号者,当以通别二记伸之。通则不言,别则有之也。
九问:身子今昔同异疑。华严会上有舍利弗,此与法华身子何异云何?且华严身子从外道家来,闻阿鞞说偈證初果,次到佛所證四果,则非法华身子。若然者,岂释迦一化有二身子耶?
答:《华严》谈别圆,不说藏通。二乘在座,如聋若哑。既不入二乘人手,不能革凡成圣。但全生如乳,遂游化鹿苑,施设渐权,于兹获益。革外道之邪计,證无漏之涅槃。次《方等》弹偏中,《般若》洮汰,来至《法华》,大显一实。此是法华之声闻也。是则不二而二,身子今昔不同。二而不二,只是一身,元无两人也。
十问:不还果生五净居疑。小乘所说不还果遍彼上流圣位,于无云福生广果天中,生五净居天者。且不还果身不作受生业,何故下三天,能生五净居天耶?若言凡夫时作业者,入正性离生之日,但舍凡夫异熟业。何有凡夫业生五净居业耶?
答:小乘入见道位断见惑即障理惑也。初證人空,得无我相,乃不发业,离四恶趣异熟生障也。其第二果欲界五趣杂居,九品界系润生惑,即于人天七反受生。其不来果色无色界系八九七十二品润生惑,在二界定业受生。既有惑润受生,何疑其生五净居耶?唯至四果永断界系,方不受生矣。
世系略(有详本,此故曰略。)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九六、《跨鳌集》卷二九
按《唐宗室表》云:李氏同出于帝颛顼高阳氏。高阳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生益,益生恩成。自皋陶至恩成,世为大理。至理徵因官以命族,为理氏,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契和氏与子利直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自此得姓。其后数世,秦御史大夫昙乃始别为二族:其一陇西,其一赵郡。春秋之后,典籍扬声名、史册耀光华者,无世无之。独陵降匈奴,而陇西士夫以李氏为耻。至周、隋则皆望姓,膏粱腴华,差第门阀,而与崔、卢、刘、郑相矜甲乙,可谓盛矣,至唐则非独盛而又大也。吾祖出陇西房,自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明始分焉。明生偲,材勇过人,为诸武所忌,诬以罪流剑南,家焉。偲生昌,昌生训,训生挺,挺生宗,宗生瑜。明皇西狩,瑜负图牒诣行在所,抗表自列,乃得追附属籍。寻拜长江令,卒官,而归葬于眉之丹陵。自偲而下,世传一子,至瑜始六子:暀、昵、暕、曙、映、晴。映生二女而绝。馀子各有所传。今蜀中诸李悉祖长江,而本房则长江第三子暕所自出也。他房族属,不能备载,今止详其本支世次所系,庶易参考耳。暕生承光,承光生叔徽,叔徽生璜,璜生褒、右赞善大夫华阳令。褒生虔,即某之五世祖也,家于陵。生智,智生延嗣,生二子:长曰文贺,次曰文贵。文贵祀除,文贺生四子:曰思问,无子。曰思训,生揆,揆生君俞。曰思齐,生谷。先生旧名九功(祈),九变(斤),九章(昕),九皋(沂)。曰思明,无子。自虔而下,亦各有女适良家。谚曰:女生向外,此固逸而不书。然则虔远矣,不得而计也。延嗣、文贺皆以寿终,守道安贫,矜恤孤幼,父老有称之者。先君学儒道,通班固书,立身行事,殊有可纪,仆欲为传而未能。或曰李氏当有后于陵,则振而起之者,其在谷也。年月日,陇西李某记。
代送定 其五 贾宋 南宋 · 王十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二三、《梅溪先生文集》卷一六
俯念寒门,欲婚姻之早毕;仰攀富族,岂财利之是论!受恩非凡,怀愧不少。某男某天姿不慧,无洛阳年少之美才;令女华胄甚遥,有廷芬诸子之馀习。兹因瓜葛之旧,愿结葭莩之私。诺既奉于千金,币敢陈于五两。
九月 其二 南宋 · 曾丰
精英攸结,霜莫之折。
小字女节,公生烈烈。
精英攸凝,霜莫之陵。
小字女茎,公生亭亭。
女茎曰咄,挺其自拔。
涵濡天渥,吾不如女叶。
女叶曰嗟,偃其自奢(明本作夸)。
渐寖天和,吾不如女华。
九月 其三 南宋 · 曾丰
四言诗
彼女华者,有都其色。
公所养兮,亦孔之泽。
彼女华者,有都其香。
公所立兮,亦孔之芳。
彼女华者,有都其味。
公所调兮,亦孔之旨。
送常明府视篆灌阳常以弥勒守谪判郁林曾与永平之役蒙赏 其一 明 · 郑学醇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醉离不爱鹔鹴裘,海内逢君意气投。
家在巴西劳梦寐,人从江左见风流。
看花此日潘怀县,骑竹何年郭细侯。
明到漓江相忆否,女华凉月对清秋。
菊 其三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清高是女华,生长出陶家。
欲泛无名酒,长餐当紫霞。
敢期华发变,但愿大年加。
华尽还羹叶,神仙未有涯。
贫居作 其五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盘中甘滑少,市上往来频。
蒲笨欢同妇,鸡豚幸及亲。
黄蒸蛮芋熟,白汎女华新。
未是吾高逸,先公此旧贫。
丈菊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挺出东篱丈许长,越人争道女华王。
霜英未易枝头掇,一一高含岁晏香。
绿意 寄绿蕖 清 · 姚燮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续疏影楼词卷七
倚来脉脉,待思量媚汝,银灯琼笛。
芍药心情,豆蔻年华,深抱露房愁碧。
湘烟一拭冰漪妥,略漾动、风裳三尺。
最可怜、翡翠江乡、嫩月作成凉夕。
犹记南湖乍见,逗芳信赚得,回飔微袅。
瘦影如梅,纤影如苔,移上绿纱窗槅。
绛仙喜抹波斯黛,那肯借、小红颜色。
更高卷、佛女华鬟,照透水天明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