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董其昌临柳公权禊帖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八十六
香光禊帖仿诚悬,一乃二之谁所然。
幸具董文仍在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全诗并缀自跋于卷末本为完好后不知谁何割裂以四言五言诗分为二卷置张照诸人跋于四言诗卷尾而董跋仍与五言诗相为附丽因详加订正通装一卷俾还旧观),讶移张识反居前(高士奇陈元龙张照三跋割裂为二卷举张以概其馀四言卷先获故云前)。
无分可识初无合,得半欣于两得全。
题什艺林传盛事,那能书法悟离坚(见香光识语)。
注:内府藏董其昌真迹不下百数十种所临柳公权兰亭诗其一也裒集既多未暇悉为题品虽同入石渠上等亦第以寻常董迹视之兹复得其兰亭诗临本忆与旧藏有相类者因出香光临卷校之则旧卷乃临兰亭四言诗十一人并孙绰后序新卷临五言诗十一人卷后董自有跋两卷纸幅宽窄正同且与戏鸿堂帖所刻柳书首尾次序无弗吻合其为全临通本而割为两卷无疑即董自跋止辨此书非诚悬不能而深许其离坚合异之妙未尝致歉于得半足为全卷左證又旧卷后有高士奇陈元龙张照三跋历叙字卷流传始末而不言其曾有缺佚且两卷押缝处士奇之竹窗照之张长卿二印上下相间无少参差可见卷在张照家尚为全璧不知何时析而为二而以后三跋置前半卷尾此可怪也夫物之显晦离合固有定数二卷之离不知几年使非前后并入内府则亦无由终合乃余见而疑疑而校校而复合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岂墨池片楮亦默有司其契者乎盖凡人精神所聚必有不能泯没者董此书殊自矜贵诸人藏跋亦极为宝重谛视之果其用意之作精神既注其不终于掩晦固宜向使两卷不离则亦仍以寻常董迹视之岂暇为之详悉审定是则因有昔日之离乃成今日之合为墨禅轩(见董自跋)增一因缘庸渠非是卷之幸耶既为订易合装并书以识异
命大学士于敏中补书柳公权兰亭诗帖版缺书者诗以志事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一
公权楔帖早称神,一脉香光得髓真。
镌刻戏鸿惜漫漶(戏鸿堂帖所刻柳公权兰亭诗多有缺笔兹命于敏中就刻本漫漶缺画者因其边旁补成全字并仿董其昌临本意书之其原刻本及董书所无之阙字阙句则仍其旧并以董临之卷及余所临卷钩摹上石各为一册亦艺林一段佳话也),补填卧虎付丝纶。
董书幸聚丰城剑(其昌所临兰亭四言诗卷先弆石渠后复得其五言诗取而较之则实系一卷析而为二且移高士奇陈元龙张照诸跋于四言卷而留董原跋于五言卷中盖张照收藏时本属全璧其身后为人窃取割裂分售因命移接重装汇成全卷俾复旧观幸而俱入内府离者得以复合此亦翰墨因缘莫知其然而然者乎),柳迹应全合浦珍。
艺也当知系乎道,可忘笔谏乃其人。
题唐寅溪山八景册 其八 柳州诗意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齐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三
桃花庵里閒挥笔,殿以孤舟钓雪溪。
内翰拈吟各抒兴,薄家独藉董家题(册中题者自陈元龙以下八人皆康熙年间内廷翰林对景拈毫各乘兴会独薄海所题宿雨初收晓烟未泮云云乃直写董其昌语以当题识彼文笔故不如上诸人所谓欲盖弥彰故戏及之)。
朱碧山银槎歌陆硻士侍郎席上作 清 · 翁方纲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九
羽仙星使与太乙,此槎奚取吾弗悉。
退谷荔裳与秋玉,此槎孰真吾未卜。
但记至正以来四百年,甫借辍耕一语传。
国朝王朱施宋辈,一时竞酌登诗筵。
腾虹吸月相后先,巧工重噪梅里边。
柯庭居士世藏物,古香楼椟分隶镌。
汪家此宝不轻付,侍郎去岁梅里旋。
一片槎枒忽飞到,浮空不似玉井莲。
槎头老仙顾君笑,袖底海气吹翩翩。
银潢屈注来万里,词源倒泻倾百川。
随君复上蓬瀛侧,吾辈匝坐秋灯圆。
拓铭难罄字满腹,支机宛见石一卷。
侍郎高斋茅数椽,张丑之舫米芾船。
晴窗半日剔款识,更作画帧铺吟笺。
不知王朱诸公曾否同此乐,那须更拟天历虞柯篇。
银河作卮笑乾𦠆,宗懔且莫稽张骞(唐人有酒杯名曰银河,见《乾𦠆子》。)。
白桃花次乾斋侍读韵 清 · 王丹林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相逢不信武陵村,合是孤峰旧托根。
流水有情空蘸影,春风无色最销魂。
开当玉洞难知路,吹落银墙不见痕。
多恐赚他双舞燕,误猜梨院绕重门。
按:无剪刻痕,有天然趣,一时和者皆出其下,辇下诗人钞写几遍。
乾斋再赋白楼花重和 清 · 王丹林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亚水仍宜晓涨时,似无姿处最多姿。
融融和露逢三月,皎皎临风见一枝。
缟袖未依秦隐士,蕊宫休遇汉偷儿。
红尘拂面何曾染,枉赋刘郎紫陌诗。
小寒夜香涛肯夫麟伯三编修温味秋赞善董岘樵兵备王信甫员外偕饮长沙周学士新居作 晚清 · 李慈铭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白华绛柎阁诗壬
学士高斋启玳筵,红炉银烛小寒天。
梅花格峻宜宫体,兰芷香多怨楚弦。
千里风烟清辇下,百年文献属尊前。
江湖席帽龙钟客,强侣金貂趁玉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