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亥唐”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圣贤高士传 其十七 亥唐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二
亥唐晋人也。
高恪寡素,晋国惮之,虽蔬食菜羹,平公每为之欣饱。
公与亥唐坐,有间,亥唐出,叔向入。
平公伸一足曰:「吾向时与亥子坐,腓痛足痹不敢伸」。
叔向浡然作色不悦。
公曰:「子欲贵乎?
吾爵子;
子欲富乎?
吾禄子。
夫亥先生乃无欲也,非正坐无以养之,子何不悦乎(《御览》五百九)」?
王绩 唐初 · 杜之松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辱书。知不降顾。
叹恨何巳。仆幸恃故情。
庶回高躅。岂意康成道重。
不许太守称官。老莱家居。
羞与诸侯为友。延伫不获。
如何如何。奇迹独全。
幸甚幸甚。敬想结庐人境。
植杖山阿。林壑地之所丰。
烟霞性之所适。荫丹桂
白茅。浊酒一杯。
清琴数弄。诚足乐也。
此真高士。何谓狂生。
仆凭藉国恩。滥尸贵部。
官守有限。就学无因。
延颈下风。我劳何极。
前因行县。实欲祗寻。
诚恐燉煌孝廉。守琴书而不出。
酒泉太守。列钟鼓而空还。
所以迟回。遂揽辔也。
仆虽不敏。颇识前言。
道既知尊。荣何足恃。
岂不能正平公之坐。敬养亥唐
文侯之膝。恭师子夏
虽齐桓德薄。五行无疑。
眭夸故人。一来何损。
蒙借家礼。今见披寻。
微而精。而备。
诚经传之典略。闺庭之要训也。
其丧礼新义。颇有所疑。
谨用条问。具如别帖。
想荒宴之馀。为诠释也。
迟更知闻。杜之松白。
讲官1068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五五、《元丰类稿》卷九、《曾文定公集》卷四、安刻《南丰曾先生文粹》卷一、《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二五、《文编》卷三五、《名世文宗》卷二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孔子之语教人曰:不愤悱不启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告也。
孟子之语教人曰:有答问者。
荀子之语教人曰:「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
囋,非也。
君子如响」。
故《礼》无往教而有待问,则师之道,有问而告之者尔。
世之挟书而讲者,终日言,而非有问之者也,乃不自知其强聒而欲以师自任,何其妄也!
古之教世子之法,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喻之。
则示之以道者,以审喻之为浅,故不为也。
况于师者,何为也哉?
正己而使观之者化尔。
故得其行者,或不得其所以行;
得其言者,或不得其所以言也。
仰之而弥高,钻之而弥坚,德如是,然后师之道尽。
故天子不得而召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又得而臣之乎?
伊尹、太公、子思孟子之徒所以忘人之势,而唐虞三代大有为之君所以自忘其势也。
世之挟书而讲于禁中者,官以侍为名,则其任故可知矣。
乃自以谓吾师道也,宜坐而讲,以为请于上,其为说曰:「必如是,然后合于古之所谓坐而论道者也」。
夫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卿大夫,语其任之无为与有为,非以是为尊师之道也。
且礼于朝,王及群臣皆立,无独坐者;
于燕皆坐,无独立者,故坐未尝以为尊师之礼也。
晋平公之于亥唐,坐云则坐。
曾子之侍仲尼,子曰复坐。
则坐云者,盖师之所以命学者,未有果师道也。
顾仆仆然以坐自请者也,则世之为此者非妄欤?
故为此议以解其惑。
提刑邵学士 北宋 · 徐积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六、《节孝集》卷三○
提刑学士阁下:古者上下相尊,用下尊上,谓之贵贵;
用上尊下,谓之亲贤。
是故年虽倍其父兄,而不敢挟其长;
贵虽极乎卿相,而不敢挟其贵。
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
惠公,小国之君也,所师者一人焉,所友者一人焉。
岂惟百乘之家哉,岂惟小国之君哉,虽大国之君亦有之矣。
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
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也,盖不敢不饱也。
嗟乎!
古之人何独有此事?
今之人何独不有此事?
岂今之公卿大人在乎上者贤,而布衣穷处之士在乎下者皆不贤哉!
岂今之时与古之时异者哉!
是故布衣穷处节操之士,宁闭门却扫,潜光遁迹,不愿与公卿大夫相闻也。
某尝恨此事,尝发愤太息。
又以谓今之天下,虽有如此事,而吾未之闻也。
前年自关中山阳,乃见同人,说阁下用孙觉学官
某曰:「为一州、为一军,用人为学官,乃常事耳」。
然又思古之人虽能尊贤爱士,而未必能用之。
今阁下既能爱其人,又能用其人,是真公卿大夫尊贤爱士之实也。
且阁下以壹员外郎知一军,尚能得其人而用之,使他日阁下为宰相,佐天子治天下,其得天下之士而用之,宜何如也!
既而又得阁下与孙觉书一篇,其文皆述安定先生之道。
某于是又知阁下能知先生矣。
嗟乎!
世之嚣嚣者寻罅窥隙,究觑百端,以此言毁吾先生之道。
而阁下乃能独立不顾,大明吾先生之道,以尊重其人如此。
阁下之贤可知矣。
嗟乎!
古之天下如阁下者几人?
今之天下如阁下者几人?
安定先生,吾师也,能知吾师而尊之,是犹知吾父而尊之也。
知吾师而尊之,其徒之心视其人如何?
此阁下之道,使某言之不足而嗟叹之也。
虽其人闭门却扫,潜光遁迹,不愿与公卿大夫相闻,亦不可得也。
近著六篇,谨授仆人投献,且以为几席之污。
如阁下者姑可矣,然后敢自信,即尽其所有。
杂说 其十一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演山集》卷五七
人籁自人之气而声生,地籁自大块之噫气而声生。
地籁之形声,虽不能使其自已而齐之,然而比人籁则自然耳。
故颜成子游闻人籁而未闻地籁,闻地籁而未闻天籁。
吹万不同,使其自已,则不同之万,乌能与吾辨哉?
然而吹万不同,本为天籁,而人籁地籁则其末耳。
其末有声,会归于太虚,其天籁欤!
人性之善,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先王引而充之,虑其不充而害其本也,故贵贵,为其近于君也;
贵老,为其近于亲也;
敬长,为其近于兄也;
慈幼,为其近于子也。
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
然而盟誓果非先王之事乎?
先王以辅德信者也,后世德信废,而盟誓独行于天下,此民所以畔。
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
后世之言礼者,犹陈其数焉。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财用自有其德而致之,其取也有义,非悖而入也;
其用也有礼,非悖而出也。
巢窟之后有宫室,羽皮之后有布帛,血腥之后有爓熟,非作而致其情者也。
以能问于不能,则有若无也;
以多问于寡,则实若虚也。
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
颜子美矣,未尝以为美,犹即寡者而问之,则我忘矣。
犯而不校,不以己之是校彼之非。
我必不仁也,我必不忠也,待其至于禽兽然后弃之,则物忘矣。
孔子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我忘则不止乎形中,物忘则不止乎域中。
形域之上,颜子志于进焉。
自善而进于信,自信而进于美。
自美而进于大,未达一间耳,所以具体而微;
自大而进于圣,未达一间耳,所以屡空。
若夫自有其所能,自实其所多,而我累之;
与此之是,夺彼之非,而物累之。
形域之中,其一化矣,非有非无,不多不寡之地,彼乌乎至哉?
合而言之道也,无善无恶,无动无静。
方是时也,一旦不得而命之,奚有二哉?
中下之流,不能反本,惟求之从,此道所以降下于性端。
有仁之端,有不仁之端,自其两端而充之,仁不仁著矣。
,充仁之端者也,故曰:「欲为君,尽君道;
欲为臣,尽臣道。
二者皆法而已」。
幽、厉,充不仁之端者也,故曰:「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不甚,则身危国削」。
孟子之于诸侯,道性善,言必称
幽、厉之暴,不法尧之为君,自其不仁之端而充之,近则不足以保一身,远则孝子慈孙不能改。
与尧之保天下,为君臣者法,不亦异乎!
然而亦岂异乎人哉?
充其仁之端而已。
如有王者起,必能取法,孟子尝为文公言之。
然则此言幽、厉之暴,不法尧之为君,乃至危削而后已,当时之君,孟子有以警之。
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周鉴不远,在商之世。
而周之诸侯,未离乎周耳。
幽、厉之暴,不法尧之为君,乃至于此,奚不悟哉!
然而孟子之警诸侯,不以不敬其君者言之。
盖方是时,天下无王久矣,孟子之于民,当被发缨冠而救之,教之为王可也,事王则未暇教也。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仁之端也;
出见纷华盛丽而悦,不仁之端也。
自其两端而充之,一为君子,一为小人,为则充之而已。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克己以之仁者也;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克己以之道者也。
妄念在物,曲臆在事,所谓意也,有意则无德。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而人或欲为之,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而力或欲致之,所谓必也,有必则无命。
能止而不能行,而或能行而已,能取而不能舍,而或能舍而已,所谓固也,有固则无义。
即彼之是非,参吾之爱恶,所谓我也,有我则无道。
毋者,禁戒之辞也。
毋意,以至无意,无无意;
毋必,以至无必,无无必。
毋我,克己者也;
无我,忘己者也。
无我,有我之对;
无无我,然后莫之对焉。
子绝四,圣人之于天道矣,无事乎禁戒,不惑,故不能动。
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
不惑故能定,不动故能应。
荀子曰:「能定然后能应」。
古之人四十强而仕,能应故也。
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不惑故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五十知天命
均是命也,五十知天命,知之至者耳。
孟子曰:「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俟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故能存其心,养其性;
存其心,养其性,故能尽其心则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天矣」。
所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则不惑之时也;
所谓「知其性则知天矣」,则知命之时也。
孔子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矣」。
四十而不惑,则立人之道;
五十知天命,则立天之道;
五十而无闻焉,斯亦已矣,何足畏哉!
耳择,克己复礼之时,三十而立者也,耳顺则已忘矣。
无所不听,实无所听。
巧言淫声,不必勿听而后仁焉。
耳者心之官也,耳之所得善则心有所养;
耳之所得非则心有所累。
五官皆然,心为甚。
其心虚矣,未尝有也,非即乎法,故能从心而得天下之至圆;
未尝无也,非离乎法,故能不踰矩而得天下之至方。
自志于学,及七十而从心,为己至矣;
不可弃物,则不踰矩,为物而已。
志于学之后,非必三十而后能立;
耳顺之后,非必七十而后从心不踰矩
古之悟道者,在乎少顷之间,奚必此哉?
圣人为中下者言,相去十年为之约耳。
三十而不立,七十而不从心,则女画矣,非善致道者也。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当是时,以吾为内视反听者矣。
不获其身,故无物交;
不见其人,故无人交。
及其出之域中,见其人矣,能无交乎?
身者吾之累也,人者身之累也。
故人能辅仁,亦能败仁。
人能与吾为欢,亦能与吾为怨。
吾之有身,身之有人,学道者不可不慎也。
出之域中不能无交,而亦不可忘交。
有身则人为之对焉,奚能无交?
其德未至乎大成,奚可忘交?
天下善人少,恶人多,不可者与之,其如累吾仁何!
不可者拒之,其如遗吾怨何!
不可者之为交,或交以势,或交以利。
势利不可为常,势穷则乖,利穷则散。
势利之间,一或不适其意,则怨望倾覆在其中焉。
然则不可者之为交,不可拒之,亦不可不拒也。
以义交我者,吾以心与之;
以利交我者,吾以迹与之。
献子用上敬下者也,故献子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则献子有尊贤之义焉。
故其与乐正裘牧仲友也,下交不渎。
乐正裘牧仲用下敬上者也,故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则五人者有贵贵之义焉。
故其与献子友也,上交不谄。
献子不骄,五人者不骄献子以德,各有义焉。
子思之于惠公,有道者也,故惠公师之;
颜般之于惠公,有德者也,故惠公友之;
王顺长息之于惠公,有才者也,故惠公使之。
虽然,不挟而友,苟无其实,君子不可以虚拘。
尧之友舜,与之共天位也,则尊其德;
与之治天职也,则尊其才;
与之食天禄也,则尊其功。
而舜之有二女、百官、牛羊、仓廪,若固有之,绰绰然有馀裕,盖无所挟故尔。
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
虽蔬食菜羹,不敢不饱也,敬之而已,不及用焉。
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受之而已,不及敬焉。
大乐所乐者性也,故易;
大礼所履者理也,故简。
先王之制礼乐也,岂其私意哉?
礼致其性之中,乐致其情之和而已。
由性之中制礼,以致其中;
由情之和作乐,以致其和。
然后天位乎上以生,地位乎下以成,而人位乎其中以赞之。
大乐之易,大礼之简,天下之理存乎!
先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则成位乎其中矣。
至于义也,行止在我;
至于命也,死生在我。
乐者乐也,德也,故由中出,而外设者其文也。
礼者履也,行也,故自外作,而中立者其本也。
外作于貌,故文;
内出于性,故静。
形则著诚之者也,故诚者不见而章;
动则变诚之者也,故诚者不动而变。
不见而章,博厚之道也;
不动而变,高明之道也;
无为而成,悠久之道也。
同出于至诚,自其见者而命之,所薄者厚,所厚者薄,末在所先,本在所后,未能格物者也。
量其薄厚,度其本末,然后格物。
诚意正心,在其所先;
治国齐家,在其所后,然后知至。
由家齐至天下平,出于身修;
由意诚至身修,出于知至。
中庸》曰:「知风之自,知远之近,知微之显」。
风之自在意诚,远之近在齐家,微之显在天下平。
动物天产也,以作阴德,天之化也;
植物地产也,以作阳德,地之化也。
天之化,动物之产,能内养其精矣,不以外作之礼而防之,则类为情所流,尝至于过;
地之化,植物之产,能外养其形矣,不以中出之乐而防之,则类为形所践,尝至于不及。
然则天地之道,百物之功,未之至也,有俟于先王焉。
先王之于两间,以道成能,以仁成位者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则血气之物不能致其滋味,以乱天一之所生者。
非礼勿视,以去其乱色;
非礼勿动,以去其淫志。
男女之别,媒而后合,币而后见,祭则交爵,坐则异席,此以礼合。
天之化动物之产而防之,故其所作不为淫邪。
以乐侑食,动血脉,通精神,使人伦清而听聪,心虚而气和,则尺寸之肤,不能苟得安佚,以昏其性焉。
堂有琴瑟,车有鸾和。
乐章之奏,以趋以行;
玉佩之音,于左于右。
弦诵之声,舞蹈之容,遣去滞思,形见天性之真乐。
耳目口鼻,心智百体,皆由顺正。
此以乐合地之化、植物之产而防之,故其所作不为倦怠。
乐阳也,配地之阴;
礼阴也,配天之
兹其所以为合欤!
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口之于味,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之性。
天下之人,岂能皆为君子?
然而天产作阴德,而或能不以色肆视,不以味肆口;
地产作阳德,而或能不以安佚肆于四肢。
徇性之欲,丧性之善,其得欲也,则胜之有礼乐;
其失欲也,则处之有命。
故天下之趋于君子之途,罔或自弃者,先王之防亦已至矣。
以乐合天之神、动物之产,使阴德无淫邪,与天地同节者也;
以礼合地之化、植物之产,使阳德无倦怠,与天地同和者也。
义理之在人心久矣,其心莫不尊善而疾恶。
为善者尝畏而尊之,为恶者尝畏而疾之,人心之所同也。
然而善恶之所在,其智不足以知之,其势不足以去之,天下皆是也,无足以相畏者。
有能取人所畏而疾焉者刑之,引人所畏而尊焉者赏之,人斯服之矣。
此刑赏所以驭其威欤!
盖民之畏为善者而尊之,畏为恶者而疾之,畏之未至也。
仁义礼智足以炤见天下之是非,报天下之善恶,吾之喜怒无与焉。
天下之公义,人心之所同,兼收在我,则天下之所畏者,舍我其谁哉!
以怨报怨,以德报德,而高祖之丁公也,不亦异乎!
高祖不私仁我之私恩,而害后世为臣之公义,杀之可也。
尹公之他不为其君杀子濯孺子,孟子贤之。
盖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为甚于君事。
丁公见杀,得布而卒用之,则高祖宏矣。
战国策后序绍兴三十年十一月 宋 · 姚宽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
右《战国策》,《隋经籍志》:三十四卷,刘向录;
高诱注,止二十卷;
汉京兆尹延笃论一卷。
《唐艺文志》,刘向录已阙二卷,高诱注乃增十一卷,延笃论时尚存。
今所传三十三卷。
《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印本存者有十篇。
武安君事在《中山》卷末,不详所谓。
延笃论今亡矣。
其未曾经曾南丰定者,舛误尤不可读。
其浙、建原小字刊行者,皆南丰所校本也。
括苍耿氏所刊,卤莽尤甚。
宣和间,得馆中孙固孙觉钱藻曾巩刘敞苏颂集贤院共七本,晚得晁以道本,并校之,所得十二焉。
如用「地」、「𢘑」字,皆武后字,恐唐人相承如此。
诸公校书,改用此字,殊不可解。
窦苹作《唐书》,释武后用「地」字,云「古字,字见《战国策》」,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坔」乃古「地」字。
又「地」字见《亢仓子》、《鹖冠子》,或有自来。
至于「𢘑」字,幽州僧行均作《切韵训诂》,以此二字云古文,岂别有所见耶?
太史公所采九十三事,内不同者五。
韩非子》十五事,《说苑》六事,《新序》九事,《吕氏春秋》一事,《韩诗外传》一事,皇甫谧《高士传》三事,《越绝书》记李园一事,甚异。
如正文遗逸引《战国策》者,司马贞引五事《(,豫让襄子之衣,衣尽血;吕不韦言周凡三十七王;白圭中山将,亡六城,还拔中山马犯谓周君;马犯梁王云「王病愈」,作「瘉」字。)广韵》七事(晋有大夫芬质,音抚文切;芊千者著书显名;安陵丑,雍门周中山大夫蓝诸;晋有亥唐;赵有大夫肁贾,音肇,训开也;齐威王时左执法公旗番。),《玉篇》一事(骥仰而喷,鼓鼻也。),《太平御览》二事(涸若耶以取铜,破𢘗山而出锡;廊庙之椽一木之枝,先王之法一士之智。),《元和姓纂》一事(引《风俗通》云:大夫芸贤。),《春秋后语》二事赵武灵王大陵,梦女鼓瑟,平原君躄者,注云:躄,挛跛之名。),《后汉·地理志》一事(东城九门,注云:碣石山在县界。),《后汉》第八《赞》一事廉颇为人勇鸷而好士。),《艺文类聚》一事苏秦合从,元戎以铁为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北堂书钞》一事(楚人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徐广注《史记》一事兵入西周,令成君辨说秦求救。)张守节《正义》一事(碣石九门,本有宫室以居。),旧《战国策》一事罗尚秦王曰:秦四塞之险,利于守,不利于战。)李善注《文选》一事苏秦孟尝君曰:「秦四塞之国」。高诱注云:「四面有山关之,故曰四塞之国也。」),皆今本所无也。
至如张仪惠王,乃《韩非子·初见秦》书,厉怜王引《诗》,乃《韩诗外传》,既无古书可以考證,第叹息而已。
某以所闻见以为集注,补高诱之亡云。
上章执徐仲冬朔日,会稽姚宽书。
按:《战国策》附录,士礼居丛书本。
奉答张观察枉顾沙亭村舍之作用韵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押真韵
东海北海海之滨,文王不作归谁亲。
太公渔钓奸西伯,美女奇物称三人。
吁嗟文武师若此,何如墨胎二子仁。
不才佯狂居南渎,食薇颜色能如春。
东方每笑首阳拙,曾参亦讥黔娄
持蔬槁死宁不可,有母白发方九旬。
使君轩车忽相访,鸡鸣犬吠惊乡邻。
亥唐菜羹亦未设,荷蓧黍饭乃自珍。
踰垣闭户岂中道,礼尚往来吾当循。
威凤有德贵能下,神龙之性期终驯。
使君吐哺向白屋,刍荛之智图咨询。
庭前秋水漱白石,屋后乔松矗苍旻。
物物可以代忠告,岂必有言书诸绅。
驺忌鼓琴托讽谏,斲轮喻道偏如神。
知公相契在默识,忘怀自此日以真。
宾竹室乾隆乙未 清 · 弘历
 押纸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五
室在绿琅玕丛里,宾竹之名乃以此。
讵因潇洒托幽兴,植中盖谓斯君子。
王顺长息岂其伦,颜般亥唐庶可拟。
迭为宾主则勋华,人伦之至心焉企。
是日同人登北楼 清 · 洪亮吉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更生斋诗续集卷一
一楼三面菜花黄,杏蕊飘红柏叶苍。
二月雨多迟远望,六朝山古易斜阳。
朱方我尚思丁夏,绛县人谁识亥唐(时喜晤戴文学某。)
自笑客怀同海燕,每逢春半便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