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菩萨善戒菩萨地持二经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寻旧录,此经十卷,是宋文帝三藏法师求那跋摩京都译出。
经文云:此经名善戒,名菩萨地,名菩萨毗尼摩夷,名如来藏,名一切善法根本,名安乐国,名诸波罗蜜聚。
凡有七名,第一卷先出优波离问受戒法,第二卷始方有如是我闻,次第列品,乃至三十。
而复有别本,题为菩萨地经。
检此两本,文句悉同,唯一两品分品品名,小小有异,义亦不殊。
既更不见有异人重出,推之应是一经。
而诸品乱杂,前后参差,菩萨地本分为三段,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有四品,第三段有八品,未详两本孰是。
三藏所出,正本也。
又《菩萨地持经》八卷,有二十七品,亦分三段。
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四品,第三段五品。
晋安帝昙摩谶西凉州译出,经「首礼敬三宝,无如是我闻」,似撰集佛语。
文中不出有异名,而今此本或题云《菩萨戒经》,或题云《菩萨地经》,与三藏所出《菩萨善戒经》,二文虽异,五名相涉,故同一记。
又此二经,明义相类,根本似是一经异国人出,故成别部也。
并次第明六度品名多同,制辞各异。
见菩萨地经一本,其第四卷第十戒品。
乃是地持经中戒品,又少第九施品,当曝晒误杂。
后人不悉,便尔传写,其本脱多,恐方乱惑。
若细寻内题,了然可见。
若有《菩萨地经》,阙无第九施品者,即是误本也(《释藏迹》九)
大集虚空藏无尽意三经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寻旧录,《大集经》是晋安帝天竺沙门昙摩谶西凉州译出,有二十九卷,首尾有十二段说,共成一经,第一璎珞品,第二陀罗尼自在王,第三宝女,第四不㫬,第五海慧,第六无言,第七不可说,第八虚空藏,第九宝幢,第十虚空目,第十一宝髻,第十二无尽意,更不见异人别译。
而今别部唯有二十四卷,寻其经文,馀悉同。
唯《不可说菩萨品》后宝幢分前中间阙,无虚空藏所问品五卷。
又经唯尽《宝髻菩萨品》,复无最末《无尽意所说不可思议品》四卷,略无二品九卷,分所馀二十卷为二十四卷耳。
又寻两本,并以《海慧菩萨品》为第五,《越至无言菩萨品》第七,无第六品,未详所以。
又检录别有《大虚空藏经》五卷,成者,即此经《虚空藏品》。
当是时世有益甄为异部,又别有无尽意经四卷。
成者,亦是此经末无尽意品也。
但护公录复出无尽意经四卷,未详与此本同异(同上。)
高僧传论 其一 传译论 南梁 · 释慧皎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三
传译之功尚矣,固无得而称焉。
昔如来灭后,长老迦叶、阿难、末田地等,并具足任持八万法藏宏道济人,功用弥博,圣慧日光,馀辉未隐。
是后迦旃延子、达磨多罗,达摩尸梨帝等,并博寻异论,各著言说,而皆祖述四《含》,宗轨三藏
至若龙树、马鸣,婆薮磐头,则于方等深经,领括枢要。
源发般若,流贯双林,虽曰化洽窐隆,而亦俱得其性。
故令三宝载传、轮转未绝,是以五百年中,犹称正法在世。
夫神化所被,远近斯届,一声一光,辄震他土,一台一盖,动覆恒国。
振丹之与迦维,虽路绝葱河,里逾数万,若以圣之神力,譬犹武步之间,而令闻见限隔,岂非时也。
及其缘运将感,名教潜洽,或称为浮屠之主或号为西域大神
汉明帝楚王英云:「王诵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祀」。
及通梦金人遣使西域,乃有摄摩腾竺法兰怀道来化,挟策孤征,艰苦必达,傍峻壁而临深,蹑飞絙而渡险。
遗身为物,处难能夷,传法宣经,初化东土,后学与闻,盖其力也。
爰至安清
支谶康会、竺护等,并异世一时,继踵宏赞。
然夷夏不同,音韵殊隔,自非精括诂训,领会良难。
属有支谦、聂承远,竺佛念释宝云、竺叔、无罗叉等,并妙善梵汉之音,故能尽翻译之致。
一言三复,辞旨分明,然后更用此土宫商,饰以成制。
论曰:「随方俗语,能示正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
盖斯谓也。
其后鸠摩罗什,硕学钩深,神鉴奥远,历游中土,备翻方言,复恨支、竺所译,文制古质,未尽善美,乃更临梵本,重为宣译,故致今古二经,言殊义一。
时有生、融、影、睿、严、观、恒、肇,皆领悟言前,辞润珠玉,执笔承旨,任在伊人,故长安所译,郁为称首。
是时姚兴窃号,跨有皇畿,崇爱三宝,城渐遗法。
使夫慕道来仪,遐迩烟萃,三藏法门,有缘必睹,自像运东迁,在兹为盛。
其佛贤比丘江东所译,《华严》大部,昙无谶河西所翻《涅槃》妙教,及诸释所出四《含》五部、犍度、婆沙等,并皆言符法本,理惬三印。
童寿有别室之衍,佛贤有摈黜之迹,考之实录,未易详究。
或以时运浇薄,道丧人漓,故所感见,爰至于此。
若以近迹而求,盖亦圭璋一玷也。
世高、无,法祖、法祚等,并理思淹通,仁泽成务,而皆不得其死,将由业有传感,义无违避,故罗汉虽诸漏已尽,尚有贯恼之厄,比干虽忠谨竭诚,犹招赐敛之祸,匪其然乎。
闻有竺法度者,自言专执小乘,而与三藏乖越,贪用铜钵,本非律仪所许,伏地相向,又是忏法所无。
且法度生本南康,不游天竺,晚值昙摩耶舍,又非专小之师,直欲溪壑其身,故为矫异。
然而达量君子,未曾回适,尼众易从,初禀其化。
夫女人理教难惬,事迹易翻,闻因果则悠然扈背,见变术则奔波倾饮,随坠之义即斯谓也。
窃惟正法渊广,数盈八亿,传译所得,卷止千馀。
皆由逾越沙阻,履跨危绝,或望烟渡险,或附杙前身,及相会推求,莫不十遗八九,是以法显智猛智严、法勇等,发迹则结旅成群,还至则顾影唯一,实足伤哉。
当知一经达此,岂非列赐受命,而顷世学徒,唯慕钻求一典,谓言广读多惑,斯盖惰学之辞,匪曰通方之训。
何者,夫欲考寻理味,决正法门,岂可断以胸襟,而不博寻众典。
遂使空劳传写,永翳箱匣,甘露正说,竟莫披寻,无上宝珠,隐而弗用,岂不惜哉。
若能贯采禅律,融冶经论,虽复祇树息荫,玄风尚启,婆罗变叶,佛性犹彰。
远报能仁之恩,近称传译之德,倘护身命,宁不勖欤(《高僧传》三)
大涅槃经记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四
此《大涅槃经》初十卷,有五品。
其梵本是东方道人智猛
天竺将来,暂憩高昌
天竺沙门昙无谶,广学博见,道俗兼综,游方观化,先在敦煌
河西王宿植洪业,素心冥契,契应王公,躬统士众,西定敦煌,会遇其人。
神解悟识,请迎诣州,安止内苑,遣使高昌,取此梵本,命谶译出。
此经初分,唯有五品,次六品已后,其本在敦煌
谶因出经下际,知部党不足,访募馀残。
有梵道人应期送到此经梵本,都二万五千偈。
后来梵本,想亦近具足。
但顷来国家殷猥,未暇更译,遂少停滞,诸可流布者,经中大意,宗途悉举,无所少也。
今现已有十三品,作四十卷,为经文句执笔者一承经师口所译,不加华饰。
其经初后所演佛性广略之间耳,无相违也。
每自惟省,虽复西垂,深幸此遇。
遇此大典,开解常滞,非言所尽,以诸家译经之致大不允,其旨归疑谬后生。
是故窃不自辞,辄作徒劳之举,冀少有补益,咨参经师,采寻前后,略举初五品为私记,馀致准之,悉可领也(《释藏》迹八。)
优婆塞戒经记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四
太岁在丙寅夏四月二十三日河西王世子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大沮渠兴国与诸优婆塞等五百馀人,共于都城之内,请天竺法师昙摩谶译此在家菩萨戒,至秋七月二十三都讫。
沙门道养笔受,愿此功德,令国祚无穷,将来之世,值遇弥勒,初闻悟解,逮无生忍,十方有识,咸同斯誓(《释藏》迹九。)
禅要秘密治病经记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四
河西王从弟优婆塞大沮渠安阳侯于阗国衢摩帝大寺金刚阿练若住处,从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诸国中独步,日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
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
沮渠亲面禀受,忆诵无滞,以宋孝建二年九月八日于竹园精舍书出此经,至其月二十五日讫,尼慧浚为檀越(《释藏》善三,又迹九。)
合部金光明经 南北朝末隋初 · 释彦琮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五、全隋文卷三十三
《金光明经》者,教穷满字。
金鼓击于梦中,理极真空;
宝塔涌于地上,三身果备。
酬昔报之无亏,十地因圆,显曩修之具足,所以经王之号,得称于斯。
将知能弘赞人,其位难量者也。
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者,即近周世道安神足。
伏膺明匠,实曰良才。
玩阅群经,未尝释手。
曰谓瞿昙身子孔氏、颜渊者焉。
睹昔晋世沙门支敏度,合《两支》、《两竺》、《一白》、《五家》、《首楞严》五本为一部,作八卷;
又合《一支》、《两竺》、《三家维摩》三本为一部,作五卷。
沙门僧就,又合《二谶》、《罗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为一部,作六十卷。
非止收涓添海,亦是聚培山。
诸此合经,文义宛具。
斯既先哲遗踪,遂依承,以为规矩。
而《金光明》见有三本。
初在凉世,有昙无谶译为四卷,止十八品。
其次周世,耶舍崛多译为五卷,成二十品。
后逮梁世,真谛三藏建康译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足前出没为二十二品。
其序果云:昙无谶法师称,《金光明经》,篇品阙漏。
每寻文揣义,谓此说有徵。
而雠校无指,永怀寤寐。
宝贵每叹此经秘奥,后分云何,竟无嘱累。
旧虽三译,本疑未周。
长想梵文,愿言逢遇。
大隋驭宇,新经即来。
帝敕所司,相续翻译。
至开皇十七年,法席小闲,因劝请北天竺犍陀罗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此云志德,重寻后本,果有嘱累品。
后得银主陀罗尼品,故知法典源散,派别条分,承注末流,理难全具。
赖三藏法师慧性冲明,学业优远,内外经论,多所博通。
在京大兴善寺,即为翻译。
并前先出合二十四品,写为八卷。
学士成都费长房笔受,通梵沙门日严寺释彦琮校练。
宝珠既足,欣跃载深。
愿此法灯,传之永劫(《释藏》食一)
新合金光明经 隋 · 释宝贵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昙无谶法师称:「《金光明经》,篇品阙漏」。
每寻文揣义,谓此说有徵。
而雠校无指,永怀寤寐。
梁武皇帝悯三趣之轮回,悼四生之漂没,泛宝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
大同年中,敕遣直后张汜等送扶南献使反国,仍请名僧及大乘诸杂华经等。
彼国乃屈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波罗未陀梁言真谛,并赍经论,恭膺帝旨。
法师游历诸国,故在扶南,风神爽悟,悠然自远,群藏渊部,罔不研究。
太清元年,始自京邑引见殿内。
武皇躬伸顶礼,于宝云殿供养。
欲翻经论,寇羯凭陵。
大法斯舛,国难夷谧。
沙门僧隐,始得咨禀法师译经,经目果阙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全别成为七卷。
今新来经二百六十部内,其间复有银主陀罗尼品及嘱累品,更请崛多三藏出,沙门彦琮重覆校劝,故贵今合分为八卷。
品部究足,始自乎斯。
文号经王,义称深妙。
愿言幽显,顶戴护持(《释藏》,《大唐内典录》)
抚州宝应寺翻经台769年4月8日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抚州城东南四里有翻经台。宋康乐侯谢公元嘉年初于此翻译涅槃经。
因以为号。公讳灵运
陈郡阳夏人也。祖元。
车骑将军。父瑍。
秘书郎。公幼颖悟好学。
博览群书。文章之美。
江左莫逮。以袭祖爵。
世人宗之。盛称谢康乐
初为刘毅卫军从事中郎太子左率。出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公素爱好。
肆意遨游。称疾去职。
始宁县修营故墅。傍山带江。
尽幽居之美。因著山居赋。
并自注之。与隐士王宏之等游放为娱。
有终焉之志。每一诗至。
都邑莫不竞写。宿昔之间。
士庶皆遍。徵为秘书监
再召不赴。太祖使范泰与书敦奖之。
乃出就职。寻迁侍中
日夕引见。赏遇甚厚。
多疾不朝。赐假东归。
免官。与从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道雍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
时人谓之四友。寻山登赏。
常著木屐。上则去其前齿。
下则去其后齿。会稽太守孟顗事佛精恳。
公谓之曰。得道应须慧业。
丈人生天应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
深恨此言。后遂表公有异志。
公驰出自陈。太祖知见诬。
临川内史。公以昙无谶所翻大涅槃经。
语少朴质。不甚流靡。
品数疏简。初学者难以措怀。
乃与沙门范惠严顾慧观依旧泥洹经共为润色。勒成三十六卷。
义理昭畅。质文相宣。
历代宝之。盛行于天下。
其馀感神徵应。具如高僧传所说。
邈乎阶扃不改。栋宇具无。
真卿叨刺是邦。兹用忾息
有高行头陀僧智清。绪发洪誓。
精心住持。请以佛迹寺僧什喻仙台观道士仙岩同力增修。
指期恢复。自是法堂之遗构克崇。
先达之高踪不泯。百里而遥。
四山不逼。三休而上。
十地方超。经行之业既崇。
斗薮之功斯懋。大历已酉岁四月丙午
都人士庶。相与大会。
设严供而落焉。以真卿业于斯文。
见咨纪述。后之君子。
其忘增修乎。铭曰。
摩诃般若。解脱法身。
是则涅槃。众经中尊。
昙无肇允。严是因。
实赖同德。宏兹法轮。
谢公发挥。精义入神。
理绝史野。文兼郁彬。
一垂刊削。百代咸遵。
遗迹忽睹。高台嶙峋。
载悲徂谢。曷践音尘。
真卿愀然。悯故孰新。
檀那衣钵。悉力经纶。
不日复之。周邦仰仁。
缅怀敦慕。子亦何人。
徒愿神交。愧非德邻
刻铭金石。永永不泯。
普入不思议法门经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闲居编》卷一
昔我天中天龙飞虎变,首出庶物,恭默思道,了然无得。
既而俯察群汇,性与我一,情将我异,是故流生死而忘反,著虚妄而不舍,于是乎于无名相中,作名相而说。
茍能复其性,于名相乎何有哉!
譬若握空拳以诳诱于孺子也,厥或呱呱之泣既止,则开拳舒手,岂有物耶!
噫!
十二部经、八万法藏者,皆圣人握空拳以诳诱迷徒之孺子欤。
然则道无胜劣,辞有险易。
若乃其辞简易,其义明白,使若曹寻其言,得其门而入,不俟终日者,有以见《普入不思议法门经》焉。
考经所列三昧门者,其实二十八焉。
若触类而长之,则非数量之所及也。
美矣哉!
如来境界,不由步而可到,甚深法忍,不待取而后获者,不在兹文耶?
此经乃《大宝积》第二十九卷也,将欲启迪来裔,故录而别行。
复依佛答阿难之问,而以《普入不思议法门》命其题焉,亦犹昙无谶抄《法华普门品》为《观世音经》也。
恐来者不知,故叙以明之。
是时圣宋三叶,天禧四年,龙集庚申夏四月既望越三日也。
请璞老住东禅疏1127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二、《石门文字禅》卷二八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
寺近双峰,地连七泽。
观今法席,号古丛林
师门挺多,开己见之户牖;
学者益众,横臆断之干戈。
纷然江淮,遂成阡陌。
赖有人中师子,来为病者医王。
伏惟某人父事僧龙,孙承祖印
重建东山法道,特弘西祖宗风。
电驰三要之机,雾合六和之众。
慈云先布,增觉苑之光华;
法雨将倾,发道苗之种性。
衢州开化县灵山寺大藏记1106年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三九、《北山小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
寿圣灵山寺开化为大僧坊。
崇宁元年,其徒从演始建转轮经藏,奔走勤事,五年而后成。
下固上壮,爽博宏致,校饰众具,炜奕严好。
圣像法籍,俨如化成,屹如宝聚。
邑人程俱来至其所,竦仰正伫,说偈称赞。
演故具石宇下,来请记矣,遂以文其碑云。
其词曰:世界无尽如虚空,是故诸佛亦无尽。
佛既无尽法亦尔,于诸缘起而出生。
我观清净法门海,十方导尊常演说。
一一念中一一说,如是展转难思劫。
正使众生无数量,皆获三昧闻持藏。
于此尊所说法,不能共记一品义。
设复笔高须弥聚,濡以万亿恒河水,等三千界大经卷,不能书佛所说法。
那由他中一少分,况此五千四十卷,何异大地一尘末。
人中师子无畏者,于第一义安不动。
如斯清净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馀。
正使一切诸众生,皆获智慧三昧海。
不能了此一言者,思惟究竟云何说。
设复毛端滴海尽,此诸水滴可知数。
乃至微尘悉可知,叵思议此甚深法。
则是五千四十卷,一字一句法无馀。
我今普愿群生类,皆获摩诃法宝藏。
真如实际以为地,覆以喜舍慈哀宇。
清净平等之大轮,贯以忍力金刚轴。
无碍机关极明利,运以解脱神通力。
菩萨心珠饰其上,一一常放大智光
种种方便为华鬘,妙行缯䌽为幡盖。
七净之华以为网,梵音深妙为宝铃。
涂以大愿功德香,布以觉分菡萏华。
护以方等调柔帙,百千三昧为实函。
中有无尽陀罗尼,非生盲人所能睹。
如我今者如是说,所说如幻说如响。
若人于此一大教,初心回向如来藏,是人已获无碍智,是知诸佛秘密说。
禅林僧宝传引宣和六年三月 宋 · 侯延庆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六
觉范谓余曰:「自达摩之来,六传至大鉴,鉴之后析为二宗:其一为石头,云门、曹洞、法眼宗之;
其一为马祖临济、沩仰宗之。
是为五家宗派。
嘉祐中达观昙颖禅师尝为之传,载其机缘语句,而略其始终行事之迹。
德洪以谓影由形生,响逐声起,既载其言,则入道之缘,临终之效,有不可唐捐者。
遂尽掇遗编别记,苴以诸方宿纳之传,又自嘉祐政和,取云门、临济两家之裔崭然绝出者,合八十有一人,各为传而系之以赞,分为三十卷。
书成于湘西之南台,目之曰《禅林僧宝传》。
幸为我作文,以弁其首」。
余索其书而观之,其识达,其学诣,其言恢而正,其事简而完,其辞精微而华畅,其旨广大空寂,窅然而深矣,其才则宗门之也。
使八十一人者布在方册,芒寒色正,烨如五纬之丽,天人皆仰之,或由此书也。
觉范初阅汾阳昭语,脱然有省,而印可于云庵真净
尝涉患难,濒九死,口绝怨言,面无不足之色。
其发为文章者,盖其绪馀土苴云。
宣和六年三月甲子长沙侯延庆引。
按:《禅林僧宝传》卷首,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一○套第三册第二二○页。
送别上人游蜀 清 · 胡天游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上人本儒生,一夕忽出家,数载后来见,即别去。
关门累月不梳头,行脚须臾过赵州
已分禅心安白足,尚贪诗句写红楼
故人好在昙无忏,乡里还呼许散愁。
地埽峨嵋从此去,定身休作树中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