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高僧传 其一 传译 南梁 · 释慧皎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三
传译之功尚矣,固无得而称焉。
如来灭后,长老迦叶阿难、末田地等,并具足任持八万法藏宏道济人功用弥博,圣慧日光,馀辉未隐。
是后迦旃延子、达磨多罗达摩梨帝等,并博寻异论,各著言说,而皆祖述四《含》,宗轨三藏
至若龙树马鸣,婆薮磐头,则于方等深经,领括枢要
源发般若流贯双林,虽曰化洽窐隆,而亦俱得其性。
故令三宝载传、轮转未绝,是以五百年中,犹称正法在世
神化所被,远近斯届,一声一光,辄震他土,一台一盖,动覆恒国。
振丹之与迦维,虽路绝葱河,里逾数万,若以圣之神力譬犹武步之间,而令闻限隔岂非时也。
及其缘运将感,名教潜洽或称为浮屠之主或号为西域大神
汉明帝楚王英云:「王诵微言,尚浮屠之仁祀」。
金人遣使西域,乃有摄摩腾竺法兰怀道来化,挟策孤征艰苦必达,傍峻壁而临深,蹑飞絙而渡险。
遗身为物,处难能夷,传法宣经,初化东土后学与闻,盖其力也。
爰至安清
支谶康会、竺护等,并异世一时继踵宏赞
夷夏不同音韵殊隔自非精括诂训领会良难。
属有支谦、聂承远,竺佛念释宝云、竺叔、无罗叉等,并妙善梵汉之音,故能尽翻译之致。
一言三复辞旨分明然后更用此土宫商,饰以成制。
论曰:「随方俗语,能示正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
盖斯谓也。
其后鸠摩罗什硕学钩深神鉴奥远,历游中土,备翻方言,复恨支、竺所译,文制古质未尽善美,乃更临梵本,重为宣译,故致今古二经,言殊义一。
时有生、融、影、睿、严、观、恒、肇,皆领悟言前,辞润珠玉执笔承旨,任在伊人,故长安所译,郁为称首
是时姚兴窃号跨有皇畿崇爱三宝,城渐遗法
使夫慕道来仪遐迩烟萃,三藏法门有缘必睹,自像运东迁,在兹为盛。
其佛贤比丘江东所译,《华严大部昙无谶河西所翻《涅槃》妙教,及诸释所出四《含》五部犍度、婆沙等,并皆言符法本,理惬三印
童寿别室之衍,佛贤有摈黜之迹,考之实录未易详究
以时浇薄道丧人漓,故所感见,爰至于此。
若以近迹而求,盖亦圭璋一玷也。
世高、无法祖、法祚等,并理思淹通仁泽成务,而皆不得其死,将由业有传感,义无违避,故罗汉诸漏已尽,尚有贯恼之厄,比干忠谨竭诚,犹招赐敛之祸,匪其然乎。
闻有竺法度者,自言专执小乘,而与三藏乖越,贪用铜钵本非律仪所许,伏地相向又是忏法所无。
法度生本南康,不游天竺,晚值昙摩耶舍,又非专小之师,直欲溪壑其身,故为矫异
然而达量君子未曾回适,尼众易从,初禀其化。
女人理教难惬,事迹易翻,闻因果悠然扈背,见变术奔波倾饮,随坠之义即斯谓也。
窃惟正法渊广,数盈八亿,传译所得,卷止千馀
皆由逾越沙阻,履跨危绝,或望烟渡险,或附杙前身,及相会推求莫不十遗八九,是以法显智猛智严、法勇等,发迹则结旅成群还至顾影唯一实足伤哉。
当知一经达此,岂非列赐受命,而顷世学徒,唯慕钻求一典,谓言广读多惑,斯盖惰学之辞,匪曰通方之训。
何者,夫欲考寻理味,决正法门岂可断以胸襟,而不博寻众典。
遂使空劳传写,永翳箱匣甘露正说,竟莫披寻,无上宝珠,隐而弗用,岂不惜哉。
若能贯采禅律融冶经论虽复祇树息荫,玄风尚启,婆罗变叶,佛性犹彰。
远报能仁之恩,近称传译之德,倘护身命,宁不勖欤(《高僧传》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