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封上吏民奏记 东汉 · 第五伦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九
臣任重忧深,不能出奇策异谋,吏民责让臣者多,谨并封上袁宏《后汉纪》十一)
上疏谏击匈奴 东汉 · 鲁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窃见窦宪耿秉,衔使奉命,暴师于外(已上见《御览》四百五十三引《东观记》)
陛下亲劳圣思,日昃不食,忧在军役,诚欲以安定北垂,为人除患,定万世之计也。
臣伏独思之,未见其便。
社稷之计,万人之命,在于一举。
数年以来,秋稼不熟,人食不足,仓库空虚,国无蓄积。
会新遭大忧,人怀恐惧。
陛下躬大圣之德,履至孝之行,尽谅阴三年,听于冢宰
百姓阙然,三时不闻警跸之音,莫不怀思皇皇,若有求而不得。
今乃以盛春之月,兴发军役,扰动天下,以事戎狄,诚非所以垂恩中国,改元正时,由内及外也。
万民者,天之所生。
天爱其所生,犹父母爱其子,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则天气为之舛错,况于人乎?
故爱人者,必有天报。
太王重人命而去邠,故获上天之祜。
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也。
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刖。
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善人,是以圣王之制,羁縻不绝而已,不以伤害中国也。
今边境幸无事,宜当修仁行义,尚于无为,令家给人足,安业乐产。
夫人道乂于下,则阴阳和于上,然后祥风时雨,覆被远方,夷狄慕德,重译而至矣。
《易》曰:「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言甘雨满我之缶,诚来有我而吉已。
夫以德胜人者昌,以力胜人者亡。
匈奴鲜卑所杀,远臧于史侯河西,去塞数千里,而欲乘其虚耗,利其微弱,是非义之所出也。
太仆祭肜,远出塞外,卒不见一胡,而兵已困矣。
白山之难,不绝如綖,都护陷没,士卒死者如积,迄今被其辜毒
孤寡哀思之心未弭,仁者念之,以为累息,奈何复欲袭其迹,不顾患难乎?
今始征发,而大司农调度不足,使者在道,分部督趣,上下相迫,民间之急亦已甚矣。
三辅、并、凉少雨,麦根枯焦,牛死日甚,此其不合天心之效也。
群僚百姓咸曰不可,陛下独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不恤其言乎?
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
臣恐中国不为中国,岂徒匈奴而已哉!
惟陛下留圣恩,征还二将,休罢士卒,以顺天心(《后汉·鲁恭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二)
上疏谏盛夏断狱 东汉 · 鲁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臣伏见诏书,敬若天时,忧念万民,为崇和气,罪非殊死,且勿案验。
进柔良,退贪残,奉时令,所以助仁德,顺昊天,致和气,利庶民者也。
旧制,立秋乃行薄刑,自永元十五年以来,改用孟夏,而刺史太守不深惟忧民息事之源,进良退残之化,因为盛夏征召农人,拘对考验,连滞无已。
司隶典司京师,四方是则,而近于春月分行诸部,托言劳来贫人,而无隐恻之实,烦扰郡县,廉考非急,逮捕一人,罪延十数袁宏《纪》作「有疑罪,延及良人数十人」),上逆时气,下伤农业。
案《易》五月,《姤》用事袁宏《纪》作「案《易》消息,四月乾卦用事。经曰『乾以美利利天下』,又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五月《姤卦》用事。」)经曰:「后以施令诰四方」。
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阴也。
行者尚止之,况于逮召考掠袁宏《纪》此下有「扰百姓」三字),夺其时哉!
比年水旱伤稼,人饥流冗。
今始,百谷权舆,阳气胎养之时。
三月以来,阴寒不暖,物当化变而不被和气。
《月令》:「孟夏断薄刑,出轻系。
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熟」。
又曰:「仲夏挺重囚,益其食。
行秋令则草木零落,人务于疫」。
夫断薄刑者,谓其轻罪已正,不欲令久系,故时断之也(《袁宏纪》作「谓正罪不欲令久系,不谓可考正罪法也。故出轻系,明不欲拘之也」)
臣愚以为今孟夏之制,可从此令,其决狱案考,皆以立秋为断,以顺时节,育成万物,则天地以和,刑罚以清矣(《后汉·鲁恭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六)
议奏断狱以冬至 东汉 · 鲁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夫阴阳之气,相扶而行,发动用事,各有时节。
若不当其时,则物随而伤。
王者虽质文不同,而兹道无变,四时之政,行之若一。
《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
其变者,唯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
故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易》曰:「潜龙勿用」。
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藏,未得用事。
煦嘘万物,养其根荄,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
故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五月微阴始起,至十一月,坚冰至也。
夫王者之作,因时为法。
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冀承天心,顺物性命,以致时雍。
然从变改以来,年岁不熟,谷价常贵,人不宁安
小吏不与国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贼,不问曲直,便即格杀,虽有疑罪,不复谳正
一夫吁嗟,王道为亏,况于众乎!
《易》十二月袁宏《纪》作「十一月,《中孚》曰」),「君子以议狱缓死」。
可令疑罪使详其法,大辟之科,尽冬月乃断。
其立春十二月中者,勿以报囚如故事(《后汉·鲁恭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六)
刘般 东汉 · 观恂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九
在国,口无择言,行无怨恶,宜蒙旌显,以劝天下袁宏《后汉纪》,封居巢侯就国扬州刺史观恂永平十年,征执金吾事。)
贤良方正对策 东汉 · 鲁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三
政莫先于从民之所欲,除民之所恶,先教后刑,先近后远。
君为阳,臣为阴;
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京师为阳,诸夏为阴;
男为阳,女为阴;
乐和为阳,忧苦为阴,各得其所则和调。
精诚之所发,无不感浃
吏多不良,在于贱德,而贵功欲速,莫能修长久之道。
古者贡士,得其人者有庆,不得其人者有让,是以举者务力行。
选举不实,咎在刺史二千石
《书》曰:「天工人其代之」。
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
设难以观其谋,烦事以观其治,穷则观其所守,达则观其所施,此所以核之也。
民多贫困者急,急则致寒,寒则万物不成。
去本就末,奢所致也。
制度明则民用足,刑罚不中,则于名不正。
正名之道,所以明上下之称,班爵号之制,定卿大夫之位也。
狱讼不息,在争夺之心不绝。
法者,民之仪表也,法正则民悫。
吏民凋弊,所从久矣。
不求其本,浸以益甚。
吏政多欲速,又州官秩卑而任重,竞为小功,以求进取,生凋弊之俗。
救弊莫若忠,故孔子曰:「孝慈则忠」。
治奸诡之道,必明慎刑罚,孔子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说以犯难,民忘其死」。
死且忘之,况使为礼义乎袁宏《后汉纪》十六)
辞封舅氏诏 其二 东汉 · 明德马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有旧典,舅氏一人封也。
吾非谦而不为,诚昧所可耳。
今水旱连年,民流满道,至有饿馁者。
而欲施封爵,上行之为失政,臣受之为丧躯,不可,明矣。
先帝尝言:「诸王楚、淮阳,吾子不当与光武帝子等」。
今何以马氏比阴氏乎?
且阴卫尉天下称之,省中御者出不及履而至门,此蘧伯玉之敬也,又有好贤下士吐握之名。
亲阳侯虽刚强微失理,然有方略,据地谈论,一朝无双。
原鹿贞侯勇猛诚信。
此三人者,天下选臣,岂可及哉!
马氏不及阴氏远矣。
吾不才,夙夜累息,常恐亏先后之法,有毛发之罪,吾不释也。
言之不舍昼夜,而亲属犯之不止,治丧起坟,又不时觉是,是吾言之不立,耳目之塞也。
吾在万乘主,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旁人,无香薰之饰,衣但布帛。
如是者,欲以身率服众也。
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刻但发笑言太后素好俭。
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龙,吾亦不谴怒之,但绝其岁用,冀以默愧其心,而犹驽怠,无忧国忘家者。
知臣莫若君,况亲属乎袁宏《后汉纪》十一,「建初二年四月,有司依旧典奏封诸舅。太后诏」。)
报章帝重请封诸舅诏 其一 东汉 · 明德马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吾反覆念之,欲令两善。
岂徒欲获谦虚之名,而令帝受不外施之嫌哉!
窦太后欲封皇父曲周侯言,高祖要,无军功,非谒工不封。
今马氏无功于汉,不得与阴、郭中兴之后等也。
今辇毂下民食不造岁,汤火之忧也,柰何欲以此时封爵舅氏?
令吾无面目于园陵,而令帝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可,明矣。
吾惧富贵重叠,若再实木,根必伤也。
且人所以欲封侯者,欲以禄养亲,奉祭祀,身温饱也。
祭礼则受大官之赐,其身则御府之余,尚未足邪?
而必当一县封乎?
吾计之孰矣,勿有疑。
至孝之行,安亲为上。
今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坐起不安,而欲违慈母之拳拳!
吾素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慎。
子之未冠,由于父母,已冠成人,则子之志。
念帝,人君也,吾以未逾三年之故,自吾家族,故得专之。
穰岁之后,行子之志。
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知政袁宏《后汉纪》十一,「上固请封之。太后诏」。)
报章帝重请封诸舅诏 其二 东汉 · 明德马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吾反覆念之,思令两善岂徒欲获谦让之名,而令帝受不外施之嫌哉!
窦太后欲封王皇后之兄,丞相条侯言受高祖约,无军功,非刘氏不侯。
今马氏无功于国,岂得与阴、郭中兴之后等邪?
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
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
今祭祀则受四方之珍,衣食则蒙御府余资,斯岂不足,而必当得一县乎?
吾计之孰矣,勿和疑也。
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
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吾素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也。
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
吾量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后汉·明德马后纪》。案:此诏与袁宏《纪》亦互有删节。)
诏三辅 东汉 · 明德马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诸马婚亲,有嘱托郡县,干乱吏治者。
以法闻袁宏《后汉纪》十一)
择灾眚问 东汉 · 鲍昱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臣闻圣人理国,三年有成。
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知失得,何能致异?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
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
又诸徙者骨肉分离,孤魂不祀袁宏《纪》此下有「骸骨流离,死生被毒」)
一人呼嗟,王政为亏。
宜一切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生死获所。
如此,和气可致(《后汉·鲍永附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一,有小异。)
耿恭关宠议 东汉 · 鲍昱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七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
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又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袁宏《纪》此下有「兵家先名后实」。)
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
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后汉·耿恭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与此小异。)
上疏归职 东汉 · 东平王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
臣苍疲驽,特为陛下慈恩覆护,在家被教导之仁,升朝蒙爵命之首,制书褒美,班之四海,举负薪之才,升君子之器。
凡匹夫一介,尚不忘箪食之惠,况臣居宰相之位,同气之亲哉!
宜光暴骸膏野,为百僚先,而愚顽之质,加以固病,诚羞负乘,辱污辅将之位,将被诗人「三百赤绂」之刺。
方域晏然,要荒无儆,将遵上德无为之时也。
文官犹可并省,武职尤不不宜建。
昔象封有鼻,不任以政,诚由爱深,不忍扬其过恶。
前事之不忘,来事之师也。
汉兴以来,宗室子弟无得在公卿位者。
惟陛下审览虞帝优养母弟,遵承旧典,终卒厚恩。
乞上骠骑将军印缓,退就蕃国,愿蒙哀怜(《后汉·东平宪王苍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八)
谏为原陵显节陵起立郭邑疏建初中 东汉 · 东平王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
伏闻当为二陵起立郭邑,臣前颇谓道路之言,疑不审实,近令从官古霸问涅阳主疾,使还,乃知诏书已下。
窃见光武皇帝躬履俭约之行,深睹始终之分,勤勤恳恳,以葬制为言故营建陵地,具称古典,诏曰「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孝明皇帝大孝无违,奉承贯行。
至于自所营创,尤为俭省,谦德之美,于斯为盛。
臣愚以园邑之兴,始自强奏古者丘陇且不欲其著明,岂况筑郭邑、建都郛哉!
上违先帝圣心,下造无益之功,虚费国用,动摇百姓,非所以致和气,祈丰年也。
又以吉凶俗数言之,亦不俗无故缮修丘墓,有所兴起。
考之古法则不合,稽之时宜则违人,求之吉凶复未见其福。
陛下履有虞之至性,追祖祢之深思,然惧左右过议,以累圣心。
臣苍诚伤二帝纯德之美,不畅于无穷也。
惟蒙哀览(《后汉·东平宪王苍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一)
上书谏猎 东汉 · 东平王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
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众兴功。
传曰:「田猎不宿,食饮不享,出入不节,则木不曲直」。
此失春令者也。
臣知车驾今出,事从约省,所过吏人讽诵《甘棠》之德。
虽然,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
惟陛下因行田野,循视稼穑,经览河山,消摇仿佯,弭节而旋。
至秋冬,乃振威灵,整法驾,备周卫,设羽旄。
《诗》云:「抑抑威仪,惟德之隅。
敬惧威仪,惟民之则」。
臣不胜愤懑,伏自手书,乞诣行在,极陈至诚(《后汉·东平王苍传》,又见袁宏《后汉纪》九)
上疏谏遗使报单于 其一 东汉 · 郑众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二
臣伏料北单于所欲致汉使者,欲以离南单于,令西域诸国耳,故汲汲以致汉使使既到,偃蹇自若。
臣愚以为于今宜且勿答。
单于本来归义者,望呼韩邪之助,故归心不二。
乌桓慕化,并力保蕃。
今闻北单于不屈,汉复通使不止,恐南单于必怀疑,而乌桓亦有二心。
单于久居汉地,具知形势,万分离析,规为边害,其忧不轻。
今幸有充辽之众,扬威北垂,虽勿答,不敢为害袁宏《后汉纪》十)
上言辞使匈奴 东汉 · 郑众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二
臣前奉命不为匈奴拜,单于恚恨,故遣兵围臣。
今复衔命,必见陵折。
臣诚不忍持大汉节对毡裘独拜。
如令匈奴遂能服臣,将有损大汉之强(《后汉·郑众传》,又见袁宏《后汉纪》九,有小异。)
疾笃上书 东汉 · 郑弘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九
臣东野顽暗,本无尺寸之功,横蒙大恩,仍登上司,中夜怵惕,惧有折足之戒。
自揆愚薄,无益国家之事,虽有杀身,焉可谢责?
是以不敢雷同。
指陈窦宪奸,不惯漏露,言出患入。
窦宪之奸恶,贯天达地,毒流八荒,虐闻四极,海内疑惑,贤愚疾恶。
何术以迷主上?
流言噂沓,深可叹息。
昔田氏篡齐,六卿分晋
汉事不远,炳然可见。
陛下处天子之尊,自谓保万世之祚,无复累卵之危,信谗佞之臣,不计存亡之机。
臣虽弱疾,命在移晷,身没之日,死不忘忠。
愿陛下为之君,诛四凶之罪,以素厌人鬼愤结之望袁宏《后汉纪》十二「元和三年」)
上书自讼 东汉 · 孔僖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一
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
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中,坦如日月。
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
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
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
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
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袁宏《纪》作「见」)也,臣等独何讥刺哉?
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
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
陛下不推原大数,深自为计,徒肆私忿,以快其意。
臣等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心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
自今以后,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
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
陛下若不自惜此大业,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
齐桓公亲扬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
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
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
谨诣阙伏待重诛(《后汉·孔僖传》)
上疏请不许南单于北徙 其二 东汉 · 宗意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七
匈奴处北种,介以沙漠,简贱礼仪,衣食殊俗,此乃天一种民也。
汉兴以来,数发兵攻之,所得辄不足以复所害,呼韩邪单于奉蕃,然中国亦疲于送迎之劳矣。
光武皇帝躬擐金甲之难,深明天地之界,故因其来降,宠立以为单于,羁縻畜养,边民得以休息,迄今四十余年。
鲜卑奉顺威灵,斩获北单于名王已下万计,中国坐享其功,而百姓不知其劳,汉兴功烈,于斯为盛。
今南单于还塞外,所谓虎出于槛也。
必兴兵要利,内恃于汉。
其事得浸滋不息,而设费不得已,无故以万安之计,而征不可必之功,未见其圣也袁宏《后汉纪》十二,章和元年,与范《书》绝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