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春日贻刘孝绰 南北朝 · 萧瑱
 押东韵
涧水初流碧,山樱早发红。
新禽争弄响,落蕊乱从风。
拂筵多软干,映户悉花丛。
谁云相去远,垂柳对高桐(○《类聚》三。文苑英华百五十七作萧子显。又注云。此诗后五句一本误作简文帝。《诗纪》八十五。)
(《诗纪》云。艺文、《初学记》并作徐陵诗。刘孝绰集载此。或误收也。) 陈朝 · 徐陵
朱实挺江南,苞品擅珍淑。
上林杂嘉树,江潭间修竹。
万室拟封侯,千株挺荆国
绿叶萋以布,素荣芬且郁。
得陈终宴欢,良垂云雨育(○本集一作咏甘子。《初学记》二十八。文苑英华三百二十六作咏甘子。《诗纪》一百。又《类聚》八十六引淑、、国、郁四韵。韵补五作甘诗。引、国二韵。)
萧长史看妓(《诗纪》云。《初学记》作刘孝绰。) 南梁 · 萧纪
 押歌韵
燕姬奏妙舞,郑女发清歌。
回羞出曼脸,送态入嚬蛾
宁殊值行雨,讵减见凌波
想君愁日暮,应羡鲁阳(○玉台新咏七。《初学记》十五作刘孝绰武陵王看妓。文苑英华二百十三作刘孝绰武陵殿下看妓。万花谷后三十二作刘孝绰诗。《诗》七十一。)
刘尚书兼明堂斋宫诗 南梁 · 萧绎
 押元韵
质明上宰,诘旦乘轺轩。
四圭邸苍玉,六变舞云门。
香浮郁金酒,烟绕凤凰樽。
貂冕交辉映,珩佩自相喧。
微风飏清管,轻雨发陈根。
新花临御陌,春色起天园。
河间献乐语,斯道愧能论(○《初学记》十三。万花谷后十七。《诗纪》七十。又文苑英华三百二十引轩、门、樽、园、论五韵。)
刘尚书侍五明集诗(《诗纪》云。艺文作和刘尚书侍讲。) 南梁 · 萧绎
 押庚韵
帝德洽区宇,垂衣彰太平。
黄唐惭懋实,子姒恧嘉声。
治家陈五礼,功成奏六英
汲引留宸鉴,舟航动睿情。
法王唯一法,无生信不生。
因因从此见,果果自斯明。
元良仰副后,含一震鸿名。
龟藏逾启筮,鲁史冠春卿
日宫佳气满,月殿善风清。
绮钱蔽西观,缇幔卷南荣。
金门练朝鼓,玉壶休夜更。
宫槐留晓合,城乌侵曙鸣。
露光枝上宿,霞影水中轻。
虚薄今何事,徒知恋法城(○广弘明集三十。《诗纪》七十。又《类聚》七十六引情、生、清、荣四韵。)
黄门侍郎刘孝绰墓志铭 南梁 · 萧绎
四言诗 押真韵 出处:全梁文卷十八
蔡墨攸陈,有草有茵;
梁荆世贵,或魏或秦。
积善馀庆,时推俊民。
孝乎惟孝,其德有邻
曰风曰雅,文章动神。
鹤开阮瑀鹏翥杨循。
身兹惟屈,抚摇未申。
人罔石火,山有楸椿。
佳城无曙,寒野方春(《艺文类聚》四十八)
刘孝绰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七
君屏居多暇,差得肆意典坟。
吟咏情性,比复稀数古人;
不以委约,而能不伎痒。
虞卿、史迁,由斯而作。
想离属之兴,益当不少;
地纸贵,京师名动。
彼此一时,何其盛也!
近在道务闲,微得点翰,虽无纪行之作,颇有怀旧之篇。
至此已来,众诸屑役
小生之诋,恐取辱于庐江
遮道之奸,虑兴谋于从事
方且褰帷自厉,求瘼不休;
笔墨之功,曾何暇豫。
至于心乎爱矣,未尝有歇;
思乐惠音,清风靡闻。
譬夫梦想温玉,饥渴明珠;
虽愧卞、随,犹为好事。
新有所制,想能示之;
勿等清虑,徒虚其请。
无由赏悉,遗此代怀;
数路计行,迟还芳札(《梁书·刘孝绰传》,孝绰免官时,世祖出为荆州,至镇与孝绰书。)
和兄孝绰夜不得眠诗 南梁 · 刘孝先
 押寒韵
夜愁眠不安,起望台南端。
叶惨风声异,楼空月色寒。
笙冷调簧数,弦脆上琴难。
百年行讵几,万虑坐相攒。
谁家有明镜,暂借照心看(○《类聚》三十五。《诗纪》八十八。)
刘孝绰忆诗二首 其一 忆睡时 隋 · 杨广
 押灰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待来刚不来。
卸妆仍索伴,解佩更相催。
博山思结梦,沈水未成灰。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闺媛总部
刘孝绰忆诗二首 其二 忆起时 隋 · 杨广
 押筱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投签初报晓。
被匿香黛残,枕隐金钗袅。
笑动上林中,除却司晨鸟。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闺媛总部
从甥梁锜墓志铭678年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卫率府翊卫安定梁锜。
年二十有八。
上元三年秋八月某日。
终于某所。
图其景宿。
天有大梁之星。
辨其物土。
地有大梁之物。
考其衣冠。
人有大梁之姓。
综乾坤而列位。
兼水木而成文。
业耕织而乐琴书。
梁鸿之雅尚。
生封侯而死庙食。
梁竦之雄图。
西山求白鹿之仙。
东海受黄蛇之宝。
曾祖某。
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将军清河太守右卫大将军同州刺史上柱国
郡守旁通于月建。
仪同上法于太阶。
光禄大夫下大夫之职。
骠骑将军大将军之比。
祖其。
河南渑池郑州司功参军冀州蒲州二府司马朝散大夫纪王府司马襄州同州长史
仲由宰邑
萧何主吏。
桓温之徵谢奕
暂为司马之官。
周景之礼陈蕃
仍降题舆之命。
考某。
国子学生霍王府参军并州大都督府兵曹扬州大都督府录事参军
仲尼闲居。
曰参不敏。
天子命我。
参卿军事。
常山之福应。
直保金钩。
谢太傅之闺门。
唯生玉树。
所以圆光折水。
真气冲天。
孩笑之时。
见之者知其孝友。
能言之际。
听之者许其聪明。
清河管辂之天文。
江夏黄童之日蚀。
挥其劲翮。
则凤凰飞鸣于赤山
整其䈥。
则骏马腾骧于绿地。
若夫龙神负卦。
瑞雀衔书。
安釐王汲冢之文。
穆天子羽陵之籍。
莫不因条报叶。
望表知里
郑元殚见。
览万卷之八千。
班固洽闻
涉五经之四部。
至如雕弧夜月。
䈥角三材。
铁剑秋霜。
烟云五色。
莫不推之以智勇。
成之以揖让。
历诸侯而说剑
直之无前。
引司马而操弓。
观者如堵。
可谓多才天纵。
盛德日新。
曼倩不让于诗书。
翁归兼强于文武。
由是交道遂广。
声名益振。
朱家大侠。
滕公有然诺之言。
剧孟过人。
袁盎有逢迎之礼。
及其从微至著。
资父事君。
藉丹书之勋业。
黑衣之行伍。
神宫海外。
瞻镂榜于明山
太室云端。
听仙簧于洛水
翊驾驰道。
周庐甲观。
方当奉词出使。
万里行封。
受命忘身。
三军拜将。
岂期年岁朝露
浮生过隙。
汉逸人之雅操。
命也如何。
鲁司寇之知言。
苗而不秀。
呜乎哀哉。
望吾子者。
空怀倚闾之叹。
嗟予弟者。
独有亡琴之悲。
从日月于龟谋
考图书于马鬣。
越以仪凤三年春二月某日甲子。
葬于某所。
悲夫。
吾见其进。
由来孔李之家。
吾谓之甥。
实曰之族。
阳元既殁。
瞻旧宅而无成。
康伯不存。
对元言而谁与。
铭曰。
山河带砺
金木精灵。
磊磊千丈。
森森五兵。
騑骖西掖
出入东明
人寿无几。
皇天不平。
碑留郭泰
挽送田横
终寂寥于相宅。
空嗟叹于佳城。
黄门侍郎卢思道710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有齐黄门侍郎范阳卢公讳思道
字子行涿州人也。
其先姜姓。世胙东海
别为卢氏。家于北燕
自汉世中郎将植至侍中阳乌徵君之子。禀天灵杰。
承家令轨清明虚受。
磊落标奇。言不诡随。
行不苟合。游必英俊。
门无尘杂。至于求已励学。
探道睹奥。思若泉涌。
文若春华。精微入虚无。
变化合飞动。斯固非学徒竭才仰钻之所逮也。
事齐历散骑侍郎。以文翰直中书
中废复进。至给事黄门侍郎
待诏文林馆武平末
天子总兵禦寇。太子监国晋阳
公留综宫朝。兼典枢密
及皇舆败绩于外。而百寮荡析于内。
公节义独存。侍从趣邺。
告至行赏。授仪同三司
入周除御正上士。定省归郡。
郡人祖英伯作难。公胁在其旅。
幽都既平。玉石将燎。
赖元帅宇文公举。以旧有令闻引谒。
因命草露板立就。骇其丽。
异其敏。释于齐斧之下。
揖于偫士之上。除掌教上士
隋高祖丞相也。迁武阳太守
以母老乞解职。优诏许之。
后复徵为散骑侍郎。奏内史郎事。
隋开皇六年。春秋五十有二。
终于长安。反葬故里。
凡更臣三代。易官十七。
再降一免。二去职。
八平除。擢迁者四而已。
公处屯安贞。赋诗颓饮。
视得失蔑如也。临难无慑。
在黜无愠。危不去主。
仕不违亲。休明有宾礼之盛。
颠覆无沦胥之祸。其大雅者欤。
夫礼仪损益。公能言之。
故与熊安生详定齐礼。三坟五典
公能读之。故与薛道衡侍学储后。
公国华人望。光照邻邦。
故所居之朝。应对宾客
修词抗议。允执其中。
故青琐黄缣。异代咸掌。
大名之下。岂诬也哉。
仲尼之后。世载文学
鲁有游夏。楚有屈宋。
汉兴王扬。后汉有班张
魏有曹王应刘。晋有张左孙郭。
宋齐有。梁陈有任王徐庾。
北齐有温邢卢薛。皆应世翰林之秀者也。
吟咏性情。纪述事业。
润色王道。发挥圣门。
天下之人。谓之文伯
于戏。国有校。
家有塾。禄位以劝。
风雅犹存。然千数百年。
偫心相尚。竟称者若斯之鲜矣。
才难不其然乎。然则飞黄虚骋。
百辔遗路。鹪䳟天运。
万翼无阶。文士擅名当时。
垂声后代。亦云乎才力之绝众故尔。
开皇以来百三十馀载。天赞唐德。
生此多士。公之元孙曰藏用。
济美文馆。重禄黄门
永惟衣冠子孙。邑里多改。
先人封树。岁久将平。
乃假词菲才。刊石表隧。
庶乎涉齐地者。不薪柳惠之陇。
过邢山者。无惑子产之墓。
至矣乎。卢氏之子。
其用心也远矣。铭曰。
彧彧黄门。实天生德。
才盖一世。荣闻四国。
文王既没。文在人宏。
公为宗匠。当朝与能。
龙跃春霁。凤鸣朝升。
或颂或变。或雅或承。
理以神合。声以妙徵。
高视睢涣。与君代兴。
人之云亡。十有一纪。
斯文未丧。施于孙子。
新作丰碑。德音不巳。
宋武受命坛记 唐 · 张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昔在王癸不道。
帝辛失德。
天命将改。
人心已去。
圣哲拯之。
历数归焉。
商汤所以革夏。
周武所以伐殷也。
至于太甲初放。
成王未长。
国步犹梗。
时屯尚虞。
忠贤处之。
名节存焉。
伊尹所以反正。
周公所以复嗣也。
元兴之际。
义熙之閒。
晋主中庸。
幸无之罪。
刘公大略。
遂有之勋。
当其驱驾英雄。
芟夷僭伪。
南摧劲楚。
北破强燕。
电扫秦雍。
风清巴蜀。
三方为我有。
四海为已任。
诚能秉汾阳之志。
汉阴之机。
牵率
同为翊戴。
指撝徐
共致雍熙。
元皇建业之都。
至今享殷周之祚。
刘后豫章之地。
至今为齐鲁之国。
而近希曹马。
远弃桓文。
祸徒及于两朝。
福未盈于三载。
八叶传其世嗣。
六君不以寿终。
汉氏宽仁。
允绪成大族。
刘公残暴。
子孙无遗种。
天之报施。
其明徵乎。
则知握元符。
升大宝。
礼义得之者难绝。
智力得之者易亡。
使成如宋齐。
无足称者。
况败如
岂胜道哉。
后之人运属陵夷。
业崇经济。
周爰故地。
殷鉴在兹。
唐永泰元年二月二十五日建。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756年 唐 · 杜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何刘沈谢 鲍昭
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
爱客满堂尽豪翰(一作杰),开筵上日(一作月)思芳草。
安得健步移远乱插繁花晴昊
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
垂老恶闻战鼓悲,(一作羽)为缓忧心捣。
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
坐中薛华(一作能)醉歌,歌辞自作风格老。
近来海内为(一作无)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
(逊)孝绰(约)力未工,才兼鲍昭愁绝倒。
诸生颇尽新知乐,万事终伤不自保。
气酣日落西风来,愿吹野水添(一作注)金杯。
如渑之酒常快意,亦知穷愁安在哉。
忽忆雨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
韦司业742年 盛唐 · 萧颖士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月日。
颍川男子萧颖士
敢复书于京兆韦夫子足下。
嗟乎。
事有勇于昔闻而怯于今见。
有求之累月而弃之一言。
其勇于昔闻而怯于今见者。
固见之不厌其成也。
求之累月而弃之一言者。
固言之未通其情也。
难进为志士之节。
知音实盛名之选。
可不谓难哉。
必也道不磷于进取之几。
交可判于言谈之分。
雅心特达。
中义不回者能之。
由是而其来也必审于几。
其去也必揆于分。
鸟能择木。
木不能择鸟。
离合是非之迹。
在主不在客。
则仆之所以怯。
乃足下之所以难也。
呜呼。
将见不见。
闻不闻。
惟难。
仆所以盘桓顾望。
且累月焉。
惜知音之至希。
一绝不再也。
泳然不谒。
幸不怪乎。
仆家业山东
非举选时。
不至三辅。
而倏来忽往。
亦已再三。
一昨遇谢官。
乃不知门下省朝堂所在。
足下试以此等事相对。
岂轻于进退者耶。
而愿托深期。
积有年矣。
幼小日曾窃窥足下所著两京新记。
长来追思。
实为善作人。
所知殷晋。
亟接清言。
仆幸因之。
饱于馀论。
思心谏迟(疑)
以日为年。
顷数岁前。
足下新除吏部郎中
时曾与都省之间昧然一谒。
足下亦颇垂顾接。
而今得无忘耶。
岂或念此。
便谓仆为轻于造诣者也。
仆往时之举。
诚复轻率。
然自足下。
则有固求而不至者焉。
足下诚问仆于衡轴诸公。
必知未有一人言仆造其门矣。
正月二十五日至自东京
参后迨兹。
遽承足下屡垂访引
又贤弟曾一陪宴席。
贵婿徐子。
旧所交欢。
岂不足假延誉于门庭。
披旧积于心腑耶。
何曩之不能往也如此。
所谓勇于昔闻而怯于今见者矣。
仰惟足下旁求百氏。
独步当朝。
抑扬鉴戒。
时难与拟。
自甫登清贯。
垂二十年。
更事既多。
阅人不少。
尚能纡回雅虑。
辱在小人。
勤勤恳恳。
至于数四。
何其异也。
方今运偶休命。
贤才至众。
龙门之下。
跃鳞所萃。
岂复吹嘘眄睐之地。
尚微一萧茂挺乎。
虽足下惠顾转深。
而仆愈自疑也。
未知足下设何礼以接之。
窃观今之文人。
雅操大缺。
内不能自强于已。
外有以求誉于时。
籧篨阘茸。
人望口气。
谓其高位必以援登。
芳声要以用致。
而当路者既不能人人有许郭之见。
亦因依左右。
惑而容之。
由斯而达。
十倍八九。
翕翕阗阗而忘返。
致令待士者不能备其礼。
怀才者无以表其诚。
混淆委翳。
良足叹也。
亦知足下爰自诸生
早云峻拔。
策名从仕。
清标有素。
世所希也。
而时事共然。
颓风一扇。
讵知来者有贞纯之士。
得无系累于流俗乎。
仆褊介自持。
粗疏浸久。
平生峻节。
未尝屈下。
恐足下尚以为风尘之士。
名位不侔。
行言致迕。
音容便阻。
则麋鹿虽微。
欲服之辕轭。
且必异于骐骥矣。
挺而走险
何公之门不可曳长裾乎。
此所谓求之累月而弃之一言也。
足下名卿之孙。
相门自出。
妙年籍甚。
宠驾时贤。
俯仰周旋。
故已在云霄之上。
而仆汝颍之间。
一后生耳。
不知足下何从而见访耶。
高命骤临。
怪叹无寘。
窃为重之。
忽记往年奉诣时。
足下云。
孙大所言第一进士
子则其人。
不肖诚愧孙公之过谈。
足下误听。
然尚恐足下正由此见知。
苟曰其然。
则足下未知之也。
嗟夫。
汉□有言曰。
公知其一。
未知其二。
此言虽大。
可以喻小。
孙考功之于仆。
可谓知其一也。
深矣。
可不忘矣。
然其所未知者。
乃三四不啻。
岂一二而已哉。
慎子有言。
离朱之明。
秋毫之末于百步之外。
视水一尺。
则不能见其浅深。
何则。
所赋者异也。
曩时与孙考功无里闬交游之知。
亲朋推荐之分。
势悬望阻。
声尘不接。
蹑无情之路。
回必断之明。
怀恩下隔于至公。
而见遇尽关于薄技。
则是仆词策之知已。
非心期之知已。
故曰可谓知其一也。
丈夫生遇升平时
自为文儒士。
纵不能公卿坐取。
助人主视听。
致俗雍熙。
遗名竹帛。
尚应优游道术。
以名教为己任。
著一家之言。
垂沮劝之益。
此其道也。
岂直以辞场策试。
一第声名。
为知已相期之分耶。
若由此见知。
仆不才者。
幸尝遇赏于孙氏。
琐琐之文。
何足枉二贤深顾哉。
足下蕴邱明之耻。
董狐之良。
载笔延阁。
职司国史。
诚朝之得人。
窃为足下重之。
斯未易任也。
亦知足下怀独见之
后来诸生
固无借其一字。
然受金于吕氏之藏者。
不可谓之秦无人矣。
仆不意少有此癖。
心存目想。
行已十年。
时命不贷。
所怀莫就。
而朋从之间。
或谬见称说。
亦何知足下不缘此见访耶。
苟曰其然。
则仆心期之知已。
未始或移于足下矣。
非曰能尔。
敢事当仁。
何者。
仆私心自料。
亦已熟矣。
今朝野之际。
文场至广。
掞藻飞声。
森然林植。
必也扣精微于赏鉴之府。
稽折中于序述之科。
如仆料得足下门而入者寡矣。
仆不敏。
窃尝自以为升足下堂。
而未入于室也。
但足下未深知耳。
仆与足下。
无世业通家之旧。
屈伸之际。
仆辄预舒惨焉。
声同气感。
不知其所以然也。
司业古成均之贰。
学政是循。
国风伊始。
先哲王之所以导人敏德。
谋猷长世者。
曷尝不就学校而本风化耶。
梁代刘嗣芳
尚书左丞国子博士
于时物议。
以为妙选。
高宗朝。
乐安孙公。
宰臣之重。
再转此官。
朝廷素望。
初不点缺。
斯尚学尊儒之道也。
今来擢用。
此涂稍革。
必当由宪台而迁会府
典纶诰而掌铨衡
一履学官
便为屏弃。
虽不足以断贤才通塞之路。
而常情积习。
可不谓然乎。
顷在洛中。
闻足下初出南宫。
仆惕然不乐。
寻知足下载司东观。
又翻然以喜。
王绥有言。
国宝虽不我知。
我自知国宝。
此之谓也。
夫人生相知。
亦有运命。
在仆素诚乃命尔。
足下果惠而访之。
岂人事也。
以足下陵戾青冥。
渐渍恩渥。
雍容壁沼之观。
耀映石渠之府。
而屈伸小数。
仆尚预其惨舒。
况乎沦厌盛时。
悲凉壮岁。
宿心有在。
得不为先达论乎。
临书耿叹。
不知自已。
惟足下实深谅之。
今请以一世浮沈之端。
一身能否之效。
从始至末。
仰诉知音。
言而不应。
命之极也。
仆南迁士族。
有梁支孙。
系祖司徒鄱阳忠烈王
追踪二南。
迈德荆郢。
有子四十人。
俾侯锡社。
入卿出牧。
且忠且贤。
终始梁代
第三子侍中惠侯
大同中信武将军都督北兖州
淮南军。
遗爱在人。
学士撰德政碑文。
长子山阴侯
儒术精博。
世有盛名。
隋代山阴第十一弟常侍君。
才标清峻。
见崔子发齐糺。
阳玠著谈薮。
亦称俊爽而有才辩。
隋开皇中
徵为东宫学士
谢病免。
少子零陵通守
以再从侄齐王咨议府君为后。
则小人曾王父。
本则惠侯第十七弟太尉宜丰侯之后。
太子太保梁安公之孙。
宜丰有忠孝大节。
见称梁季。
迹光五史。
分载南北。
安公以前代宿德。
再绾台傅义宁武德之间
同堂兄弟。
百有数十。
梁涉唐。
多著名迹。
终古蕃盛。
莫之与比。
贞观之后。
偫从彫零。
垂拱以来。
无复大位。
越敬王之图匡复也。
王父实预其谋。
摈身江海。
不臣武氏。
旧业邠岐。
一朝瓦解。
内弟琅邪王仁简标列传赞。
备昭事迹。
家君子少丁家难。
辛苦百罹。
事继亲。
长异母弟。
育孤侄。
以孝友闻于姻族。
仆生于汝颍。
幼而苦贫。
孜孜强学。
业成冠岁。
射策甲科。
见称朝右。
当此之时。
为奋笔飞鸾凤。
摛论吐云烟。
明主可正议而干。
偫公可长揖而见。
何言日损一日。
年贬一年。
蹉跎半纪。
乃殊方一下吏耳。
兴言念此。
不觉气之交胸。
从来事业。
复何所用。
未可为不知已者论也。
仆平生属文。
格不近俗。
凡所拟议。
必希古人。
魏晋以来。
未尝留意。
又况区区咫尺之判。
曷足牵丈夫壮志哉。
而时议喧喧。
辄复见数。
亦尝标奖恩于铨庭。
振尘声于辇下。
而今拙句尚在人口。
已云再矣。
复何补于沦弃耶。
嗟乎。
苗侍郎之至公待物。
以仆之直道干时。
取舍之端。
理关于一试。
由来赏待。
亦云乎不薄。
而壮年志气。
尽此一行。
时耶命耶。
若此之甚也。
又溺志著书。
放心前史。
乍窥律令。
无殊桎梏。
使终身学此。
未知得时。
用兹措足。
宁逃罪戾。
发肤不毁。
岂若是也。
惟疾之忧。
宁逃罪乎。
仆从来宦情。
素自落薄。
抚躬量力。
栖心有限。
假使因缘会遇。
躬力康衢。
正应陪侍从近臣之列。
以箴规讽谲为事。
进足以献替明君。
退足以润色鸿业。
决不能作擒奸摘伏。
以吏能自达耳。
况乎累土之渐。
升天无阶。
自经窘蹙。
千端万绪。
方欲议一官之资。
勤历政之效。
信兹课最。
跂彼京畿
不二十年。
未免斯厄。
举足踏坑阱。
挥手挂网罗。
摧折庭臣之威。
諠呶卒伍之役。
舍长用短。
虽智何为。
安见鼓钟可乐。
便将飨爰居以愁也。
近日见苗侍郎
乃云以子文章。
非文章才所及。
异时大用。
不系于此得。
会当再发。
方成一举。
嗟夫。
以文体为言则尔。
而一身自卜。
且又不然。
何者。
仆向时之试。
非不工也。
苗公之言。
非不知也。
以得便之试。
逢见知之言。
词殚理极。
卒孤始望。
自兹以外。
更安可料哉。
仆有识以来。
寡于嗜好。
经术之外。
略不婴心。
幼年方小学时。
受论语尚书
虽未能究解精微。
而依说与今不异。
由是心开意适。
日诵千有馀言。
槚楚之威。
不曾及体。
有时疲顿。
即聊自止息。
不过临池水视游鱼耳。
顷来志若转不耐烦。
观围棋。
读八分书。
亦愤闷。
除经史老庄之玩。
所未忘者。
有碧天秋霁。
风琴夜弹。
良朋合坐。
茶茗间进。
评古贤。
论释典。
已又酒性不多。
涓滴辄醉。
适情缓饮。
则乐在终席。
虽体气薰薰。
实如困惫。
而中心醒悟。
了无惑焉。
常时知故。
以此见寡。
三杯之馀。
则任意纵诞。
就閒窗或屏风间。
曲肱岸帻。
怡然自处。
或经过广座稠人之中。
绮筵四匝。
珍羞盈品。
爽心翻然。
有时阁箸。
若乃筝歌乱奏。
继以举白。
博奕樗蒲。
呼枭争道。
优姬艳伎。
諠杂左右。
易貌变声。
千态万曲。
即㗳然气尽。
无所觉知。
心识低佪。
魂动神挠。
但思临长风一大叫耳。
虽复却昭子之惊楚奏
夏仲御之逃越巫。
何以加之。
一行郡邑。
志尚都沮。
事与好相背。
责与闷相成。
寮列不谙。
悉异之。
又以为务恃文词。
傲弄当世。
同声悉疾。
何地自容。
可叹息也。
直性褊中。
少所容忍。
于心不惬。
未曾勉强。
昔常话文章得失。
姓氏臧否
忤人雅意。
累悔无及。
友生邵轸
深以为言。
四五年来。
绝无此过。
终朝杜口。
不复发端。
偶然见问。
则率意便答。
必不能矫情饰理。
雷同取合。
而今世风流。
见异者众。
虽三五至交。
才名久著。
一参名理。
俄然楚越。
而州县之礼。
舍义重权。
小人跨蹑。
便成简倨。
卑身下气。
已自不堪。
词色之端。
更求附会。
守初心则嫌猜顿起。
将任节则操履全乖。
丈夫行已三十年。
读书数千卷。
尚不能揣摩捭阖。
取权豪意旨。
况复终年怏怏。
折腰掾吏之下哉。
古者左史记事。
右史记言。
记事者春秋经。
记言者尚书是也。
周德既衰。
史官失守。
孔圣断唐虞以下。
帝王之书。
因鲁史记而作春秋。
托微词以示褒贬。
全身远害之道博。
惩恶劝善之功大。
韩宣子见之曰。
周礼尽在鲁矣。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
与周之所以王也。
有汉之兴。
旧章顿革。
马迁唱其始。
班固扬其风。
纪传平分。
表志区别。
其文复而杂。
其体漫而疏。
事同举措。
言殊卷帙。
首未不足以振纲维。
支条适足以助繁乱。
于是圣明之笔削。
褒贬之文废矣。
后进因循。
学犹不及。
竟增泛博。
弥敦简要。
其迷久。
非可一二言也。
仆不揆。
顾尝有志焉。
思欲依鲁史编年。
著历代通典。
汉元十月
终于义宁二年
约而删之。
勒成百卷。
应正数者。
举年以系代。
分土宇者。
附月以表年。
于左氏取其文。
谷梁师其简。
公羊得其覈。
综三传之能事。
标一字以举凡。
扶孔左而中兴。
为放命。
荀仲豫袁彦伯二贤。
亦尝笔削纪年。
裁成两汉
晋代孙安国编次南北。
穆帝之终。
其道鸾凿齿。
几原叔庠
继踵于宋齐之间矣。
梁武烈太子以弱冠之年。
早事删录。
杂诸家之说。
著三十家春秋。
泰清之季。
金陵板荡。
元帝嗣兴。
乘舆不复。
东台典籍。
悉上荆州
及郢都沦丧。
焚烧略尽。
史策遗逸。
散在人间。
同原异流。
十家俱起。
而究终始一氏。
二典存焉。
陈纪裁于野王
齐志创于君樊。
蔡学士江陵故事。
后梁春秋。
隋季有后略一家。
亦行于世。
秦赵凉诸国。
亦有得而称。
元魏及周。
无闻焉尔。
汉元卒于大业。
期运骤迁。
史籍填委。
编年之作。
亦往往而闻。
其间体裁。
非无优劣。
终未能摧汉臣僭伪之锋。
接鲁论之绪。
附庸班范。
曾何足云。
雄铓独断。
抑非诸君子之事也。
诚智小谋大。
绠短汲深。
加之数年。
可以集事。
尝愿得秘书省一官。
登蓬莱。
阅典籍。
冀三四年内。
绝笔之
使孟浪之谈。
一朝见信。
宁不知立身有百行。
立命非一途。
岂必系心翰墨。
为将来不朽之事也。
夫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其次立言。
立言者乃不朽之末耳。
然则古之终年著述者。
亦已知之。
心有所存。
正尔不能自已也。
岂求见重于千载耶。
校理是司。
于今绝望。
刊削之志事。
即都损矣。
圣朝官人。
宜求称职。
使道皆适务。
时无弃能。
何须铨衡枉分如此。
仆以三月二十六日拜谢阙庭。
迩来凡四十馀日。
正以足下之故。
未便东行。
久不能断夫人与不见于胸中。
由此致淹泊耳。
幸足下勿谓仆为后辈一生。
闻其小有所知。
但欲轻一召来。
试观其谈说也。
仆遇于足下。
岂徒伯喈王粲嘉会
子产延陵之吻合耶。
虽数百年外。
邈尔相望。
亦不为辽阔也。
况契心期于俯仰之顷。
得不重哉。
仆从来缀文。
略不苦思。
惟专心旧史。
企望有成。
不复能以他人手笔。
冀流传于人世。
所以援毫襞纸。
见推疾速。
今月五日始作书。
首末千馀言。
经半旬乃就。
加之笔札。
斯亦勤矣。
诚知殊剪截之清词。
长谬悠之曼说。
然苟非足下。
安能有此课之善。
士之托于知已。
恨郁悒而无所申。
非必求利也。
计足下之年。
应长仆二十许。
岁亦已悬矣。
而才名位望之隔。
则又可知。
所不间于夙期者道耳。
足下本以道垂访。
小人亦以道自谋。
故此书之礼。
过于慢易。
成足下之高耳。
苟道之不著。
而名位是务。
足下之趋风者多。
岂惟一萧茂挺
小人之受侮亦众。
岂独一韦夫子乎。
足下必不以为狂。
而亮其志。
绊拘之常礼。
顿风流之雅躅。
乘蹑履之遇。
展倾盖之欢。
则重赐一书。
猥答诚贶。
既奔足下不暇。
岂敢差池。
若文不足徵。
道未相借。
请见还此本。
谨俟烧焚。
无为轻置盖瓿。
使识者一窥齐楚交失。
非古之君子退人有礼之道也。
杂诗五首。
谨以奉投。
聊用代情。
不近文律耳。
颖士再拜。
韦应物 唐 · 刘太真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顾著作来。
以足下郡斋燕集相示。
是何情致畅茂。
遒逸如此。
宋齐间。
始精于理意。
缘情体物。
备诗人之旨。
后之传者。
甚失其源。
惟足下制其横流。
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于足下之文见之矣。
唐文粹序大中祥符四年 北宋 · 姚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
五代衰微之弊,极于晋、汉,而渐革于周氏。
我宋勃兴,始以道德仁义根乎政,次以诗书礼乐源乎化。
三圣继作,晔然文明。
霸一变至于王,王一变至于帝,风教逮下,将五十年。
熙熙蒸黎,久忘干戈战伐之事;
侁侁儒雅,尽识声明文物之容。
《尧典》曰:「文思安安」。
《大雅》云:「济济多士」。
盛德大业,英声茂实,并届于一代,得非崇文重学之明效欤?
况今历代坟籍,略无亡逸,内则有龙图阁,中则有秘书监
崇文院之列三馆国子监之印群书,虽唐汉之盛,无以加此。
故天下之人,始知文有江而学有海,识于人而际于天。
撰述纂录,悉有依据。
由是大中祥符号之四祀,皇帝祀汾阴后土之月,吴兴姚铉集《文粹》成。
《文粹》谓何?
纂唐贤文章之英粹者也。
《诗》之作,有雅颂之雍容焉;
《书》之兴,有典诰之宪度焉。
礼备乐举,则威仪之可观,铿锵之可听也。
大《易》定天下之业,而兆乎爻象。
《春秋》为一王之法,而系于褒贬。
若是者,得非文之纯粹而已乎?
是故志其学者必探其道,探其道者必诣其极。
然后隐而晦之,则金浑玉璞,君子之道也;
发而明之,则龙飞虎变,大人之文也。
自微言绝响,圣道委地,屈平宋玉之辞,不陷于怨怼,则溺于谄惑
汉兴贾谊始以佐王之道、经世之文,而求用于文帝忌才,卒罹谗谪。
其后公孙弘董仲舒晁错,咸以文进,或用或升,或黜或诛。
至若严助徐乐吾丘寿王司马长卿辈,皆才之雄者也,终不得大用,但侍从优游而已。
刘向司马迁扬子云东京二班、之徒,皆命世之才,垂后代之法,张大德业,浩然无际。
至于魏晋,文风下衰,宋齐以降,益以浇薄。
然其閒鼓曹、刘之气燄,耸之风格,舒之清丽,蔼之婉雅,虽风兴或缺,而篇翰可观。
梁昭明太子统,始自楚《骚》,终于本朝,尽索历代才士之文,筑台而选之,得三十卷,号曰《文选》,亦一家之奇书也。
厥后徐、庾之辈,淫靡相继,下逮隋季,咸无取焉。
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
陈子昂起于庸蜀,始振风雅。
繇是嗣兴,李、杜杰出,六义四始,一变至道。
张燕公以辅相之才,专撰述之任,雄辞逸气,耸动群听
苏许公继以宏丽,丕变习俗,而后萧、李以二《雅》之辞本述作,常、杨以三《盘》之体演丝纶,郁郁之文,于是乎在。
韩吏部超卓群流,独高邃古,以二帝、三王为根本,以六经、四教为宗师,凭陵轥轹,首唱古文,遏横流于昏垫,辟正道于夷坦。
于是柳子厚李元宾李翱皇甫湜又从而和之,则我先圣孔子之道,炳然悬诸日月。
故论者以退之之文,可继杨、孟,斯得之矣。
至于贾常侍至李补阙翰、元容州结独孤常州及吕衡州温梁补阙肃权文公德舆刘宾客禹锡白尚书居易元江稹,皆文之雄杰者欤。
世谓贞元元和之间,辞人咳唾,皆成珠玉,岂诬也哉!
今世传唐代之类集者,诗则有《唐诗类选》、《英灵》、《间气》、《极玄》、《又玄》等集,赋则有《甲赋》、《赋选》、《桂香》等集,率多声律,鲜古道,盖资新进后生,干名求试者之急用尔,岂唐贤之文迹两汉、肩三代而反无类次,以嗣于《文选》乎?
铉不揆昧懵,遍阅群集,耽玩研究,掇菁撷华,十年于兹,始就厥志。
得古赋、乐章、歌诗、赞、颂、碑铭、文论、箴、议、表奏、传录、书序,凡为一百卷,命之曰《文粹》。
以类相从,各分首第门目。
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故侈言蔓辞,率皆不取。
夫群贤之作也,气包元化,理贯六籍,虽复造物者,固亦不能测研几而窥沈虑。
故英辞一发,夐出千古,琅琅之玉声,粲粲之珠光,不待汎天风、激深波而尽在耳目。
于戏,李唐一代之文,其至乎!
按:《唐文粹》卷首,四部丛刊本。又见《文章类选》卷六,《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一六,《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二。
朝奉郎尚书虞部郎中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曾府君墓志铭 北宋 · 强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五五、《祠部集》卷三五
曾氏得姓最远,其族散在四方,未闻有显者。
泉州晋江之曾,讳某,始以文学进士高第
久之,脩撰集贤殿
复有子,今丞相仆射兖国公能世科第,既贵,得追赠三代,故自曾大父讳某,逮脩撰,累至太师中书令尚书令
又命豫、楚二国以公其祖、父。
于是曾氏遂大显。
公讳公望,字武仲丞相之弟,楚国公第五子。
用父任补太庙斋郎
尝一试进士不中,曰:「安能事此求合耶」?
遂勉调州县。
后数年,主明之鄞县簿
是时朝廷用兵西方,诏举材吏可为县令关中者,或荐公可任,即拜卫尉寺丞,知华之渭南县
寺丞八迁至虞部郎中,由渭南佥书宁海奉国两军节度观察判官事。
去持楚国太夫人丧,服除,知舒州桐城,改苏州吴江县,知忠州通判江州,迁光州以卒。
公囊蓄智虑,视天下事无难者,仅缕出罅见,措之行事,人固以为不可及。
渭南豪家置硙以擅水利,岁旱,一勺不以与人。
公至,即破硙渠水,使得与众共,凡溉民田千顷。
杭州江堤坏,水势极悍,一州恐,当立办堤役。
从事莫可与者,太守以属公,即白下诸县调丁夫,至则富阳人欲亡役撼众。
公钩得唱者,捽致之罪,众惧且力,堤亟成,有诏褒谕。
忠州民负官盐十七万,有破产不足以偿者,或负者死,至子孙犹偿不释,公奏罢之。
仁宗朝宽恤诸道民力,遣公江西,多称上旨。
治平二年,淮、蔡饥,公适为光州,流民闻仁政,日辏其境,募富家出仓实以食之,人活数百万。
煦穷恤弱,一郡视公犹父母。
明年正月二十一日,以疾卒于官。
凡阖封之人,与旁郡之饥民食于光者,哭数日不绝声。
呜呼,公仁若此,而寿止五十七,官不过一州守,岂其命耶。
其临下,气严色厉,若触之立蹈于咎,而中实宽然。
以恕与人交,诚至谊笃,滋久不坏,虽甚爱物,彼挈之以去,不问。
又天性强记,文字一经目,辄终身不忘。
好谈前史事,历历如指掌。
善刑名书,或问某事若是,法何如,曰某事应某法,闻者服其精。
尝著《军政备览》二十七篇,摭诸家兵法为之说,观其方略,三军可将。
凡材之可用世者,卒不一施,其可悲也已。
娶朱氏,封广陵县君兵部侍郎赠某官巽之女,静柔淑明,先公十三年卒。
子男三人:孝绰光禄寺丞
孝总,太常寺太祝
孝缊,太庙斋郎
女六人:长适某,次适卫尉寺丞王谌,次适殿中丞杜諲,馀尚幼。
公之在吴江,夫人卒焉,遂葬杭州天竺山
及公葬有日,孝绰与其仲弟迁夫人之柩自杭至,乃以某年某月某日合葬郑州新郑之某原。
铭曰:
公初起家,父荫是承。
中则己致,乃终有称。
公在郡县,害寝利兴。
豪夺尔破,众摇尔惩。
释其负逋,如解急绳。
哺厥饥口,数不可胜。
惠于民人,义于友朋。
裕其在己,霈然自增。
强其在天,则莫我能。
亶有馀祉,后人是膺。
沁园春 北宋 · 晁端礼
 押尤韵
络纬催凉,断虹收雨,庭梧报秋。
绕郡城、千顷烟波绿,正鱼肥酒美,名冠东州
芰荷风细,蒹葭烟淡,宛在潇湘南岸头。
凝望处,似桃源洞口,初泛兰舟。

贤侯。
酝藉风流。
向庭讼闲时多宴游。
信陵家世梁园客右,才华高掩,
政声朝奏,除书夕至,即看归趋丹凤楼
须眷恋,况新堂莹澈,好共迟留。
送入我门来 北宋 · 晁端礼
 押尤韵
枫叶初丹,苹花渐老,蘅皋谁系扁舟。
故人思我,征棹少淹留。
一尊潋滟西风里,共醉倒、同销万古愁
况今宵,自有明月照人,逼近中秋

常爱短李家声,金闺彦士,才高
片帆初卷,歌吹是扬州
此心自难拘形役,恨未能、相从烂熳游。
酒醒时,路遥人远,为我频上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