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令夏竦依前命赴任奏庆历八年五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二、《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四、《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伏闻夏竦陈乞一殿学士职名,且欲预在侍从
缘朝廷进退大臣,恩礼至厚,之此拜,已极宠荣,安可更不顾廉癴,冒有陈请?
癚邪险诈,久闻天下,陛下特出圣断,罢免枢要,中外臣子,莫不相庆,固不宜许其自便,留在朝廷。
孔子谓远佞人,盖佞人在君侧,则必为政理之害。
,伏乞不改前命,仍指挥催促赴任。
张方平庆历八年八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二、《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五、《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方平顷为中丞,当纠正官邪,猥与仪交私,皏市女仆,未尝与直
而女仆随身衣装,自直百千,皆仪所办,虽契约有三十千之数,而仪实未尝领,含污情状,岂不晓然?
今虽落职,独以谏议大夫滁州,于方平何损?
方平资性癚回,附下罔上,其名又已著闻,不宜更为两省要官。
欲乞改授一闲慢官,斥之远方,免污清近。
陈执中庆历八年八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二、《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五、《通炮长编纪事本末》卷三八、《续资治通炮》卷五○、《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臣昨于六月内曾具奏论,为今岁灾异为害甚大,陈执中首居相位,变理无状,实任其责,因举汉时以灾异册免三公故事,乞因执中求退,从而罢免,以答天意,未蒙施行。
今霖雨连昼夜不止,百姓忧愁,岂非大臣专恣,务为壅蔽,阴盛侵阳所致?
虽陛下焦劳于上,而臣下不能奏承圣旨,窃恐未能销去灾异。
执中所举事,多不副天下人心,怨嗟盈耳。
执中以公道自任,然迹其行事,亦多私徇。
向传式不才,累被人言,不可任以要剧,而执中以私恩用传式三司副使
吕昌龄曲事执中宠嬖之兄弟,至为三司判官
此皆圣意所明知,所以传式昌龄并罢要职,而执中则释而不问。
太宗朝,大臣寇准号为忠荩,在中书甚协人望,只以任情,不依次改转广州通判冯拯彭惟节官资,致冯拯上言,即时罢政事。
太宗非于寇准无恩,盖示天下至公,不得不然尔。
执中庇援传式昌龄,私徇之迹过于寇准,而尚持政柄,窃所未安。
兼风闻执中以旧识宽减前京东转运使张铸不接告孔直温谋反人状罪犯,及以私忿屈抑开封府界提点李肃之差遣,并挟情高下,岂是至公?
其他专权恣纵,不可尽数。
今中外之人,怨望执中非一,其召灾异,未必不由此。
古人以一夫伤嗟,王道为亏,癋复天下伤嗟者多乎?
执中昧经国之大体,无适时之长材,当四方多事之秋,陛下欲倚之使致太平,固不可望也。
今陛下用执中则失天下人心,退执中则慰天下人望。
陛下岂可虑伤一执中之意,而不念失天下之心!
失天下之心而欲天地之气和,固不可得也。
伏望圣慈依臣前奏,罢免执中,以慰天下之望。
臣于大臣固无嫌隙,不避其威权而言者,盖虑陛下以淫雨未止,忧劳过甚,不责臣下而引咎圣躬,所以欲乞退强戾专恣之人,免致雍蔽,使上下情通,则灾异可除,和平可致。
兹事所举,系国家利害甚大,伏惟圣心断之不疑,速赐裁决。
但使执中退不失安全,则君臣之分无损。
然后别择通明贤材而任之,以平国政。
臣近蒙差考试国子监举人,不得面对,故有此论列,惟陛下不惜退罢一臣,以顺天下之望,则天下幸甚。
乞罢王守忠两使留后俸料奏庆历八年八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一、《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五、《宋史》卷三二二《何郯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七、《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臣伏闻降敕命,以昭宣使守忠修祭器物劳效,特除景福殿使,仍赐节度观察留后月俸。
臣始初风闻内批指挥止授守忠宣庆使,次日闻授节度观察留后
今虽节度观察留后之命不行,仍以月给赐之,复迁改使名。
劳浅赏重,中外之议颇不为允。
夫爵位之设,以待劳臣而劝忠义,故赏之厚薄,视功之大小,归乎不虚授而已。
至于举一职、领一事有所干济,盖人臣戮力之常分也。
以常分而受赏典,已为过矣,赏又厚焉,适足以启侥滥之源也。
守忠之掌修祭器,亦人臣领一事、戮力之常尔。
然陛下重宗庙之事,以报其劳,自昭宣使超授宣庆使,恩奖之行,不过不薄,适其中也。
守忠曾不满望,仍要君命。
夫以小劳职分之常而所求犹如此过当,则后来有冒矢石、捍边寇之臣,果有显效,则将何爵赏以称其意焉?
内臣领遥郡,祖宗之制,止于观察使
然非积劳,未尝妄授。
今守忠虽不授两使留后,而得给其禄,人情所希,皆起于渐,既得其禄,必欲其官,茍又从之,是何位之不可求也?
夫事戒其始,末犹不禁,况不戒焉,则弊将横流矣。
其王守忠,欲乞只依元降指挥,授以宣庆使,所有两使留后俸料亦乞罢给。
陛下如欲优示宠待,则乞厚以金帛赐之,足为恩假。
至于爵禄公器,不可轻授。
授之不滥,则朝廷纪纲庶可存焉。
臣以空疏,获备耳目,遇事即言,因无忌讳,伏望圣明特赐省纳。
大臣子弟推恩事奏庆历八年九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五、《续资治通炮》卷五○、《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近年大臣罢两府任,便陈乞子弟召试充馆职或出身,用为恩例。
望自今后,馆阁不许臣僚陈乞子弟外,其陈乞及奏举召试出身,候有科场,与免取解及南省试,令赴御前与举人同试,以塞私痈。
论王守忠紫宸殿上宴奏庆历八年十一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一、《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五、《宋史》卷三二二《何郯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七、《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臣伏闻閤门近进四日紫宸殿宴人使坐图,入内都知守忠亦在杨景宗下预坐。
臣访闻得閤门仪制,内外臣寮带刺史节度观察留后并系遥郡,不得正官班列,以至赐与进献颇甚殊绝。
正刺史已上,凡遇宴会,坐次方许列在殿上。
今若以守忠两使留后,便依正官例升殿预宴,即是自今内外臣寮凡带遥郡皆合殿上预坐,启僭坏法,莫此之甚。
且朝廷仪品,所以辨尊卑上下之分,不可轻弃旧章,以生紊乱。
况祖宗典法未尝有内臣殿上预宴之事,此弊一开,所损不细。
伏望指挥閤门速行改正,一遵旧制,仍令今后遇有宴会,臣寮职位不合预坐之人,不得妄有皗进坐次。
所冀示朝廷纪纲之正,戒人臣僭差之望。
仁宗乞不许内外臣寮奏举近上内臣庆历八年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四、《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臣伏见近日臣寮累有举奏近上内臣,乞皗进职任差遣,朝廷亦多从其请。
酌其事体,于理非便。
内臣虽在外任,遇赴阙奏请公事,非时出入禁中,于陛下左右最为亲近。
或有干请,易为通达,不宜使外臣与之交结,以长弊痈。
况外臣荐举内臣,本亦不为朝廷择人,皆是希附恩痈,为因缘进取之阶。
此风不除,必败纲纪。
伏望圣慈特降指挥,戒约内外文武臣寮,自今更不许举荐近上内臣
若奏状下中书枢密院,亦望不行。
其间或有不可任使之人,则乞从朝廷选择。
如此则使中外之臣各有分守,可以杜苞苴请皏之弊。
论不宜贷何诚用奏庆历八年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七、《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臣昨访闻修琼林苑看池楼兵士经三司论告监官内臣张继瘅盗官材木,方下军巡院勘劾,为事连及御药院祗候何诚用,寻奉中旨释放。
臣于十月十日已具诸子论列,乞重下有司勘鞫,用辨虚实,至今未蒙指挥处置。
瘅所犯情状于法不轻,未正典刑,颇涉物议。
臣既有闻见,理当尽言。
夫圣王御天下,其要在刑政齐一,而治化兴焉。
莫怨于仇雠而有功必赏,莫爱于亲戚而有罪必罚,赏不以仇雠废,罚不以亲睲弛,然后纲纪法令莫不粲然。
而政之废举,犹有远近;
事之利害,犹有大小。
朝廷亲睲之臣近也,有罪不治,其害大;
天下疏外之臣远也,有罪不治,其害小。
何则?
朝廷本也,天下末也。
绳小自其大,正末从其本。
将欲正天下,必先正朝廷;
将欲正朝廷,必先正亲睲。
未有亲睲正,朝廷乱;
未有朝廷正,天下乱也。
伏以陛下自绍休圣图,刑政之柄,修举不坠,臣庶有犯,少所宽假。
今宥瘅,岂非诚用因方在亲侍,以累及为请,故薄其罪以贷之?
夫以诚用被陛下恩私,故贷其刑,是罪均而罚异也,或将尽宥,则政弛而法隳也。
此则溺爱之弊越于前,而害政之隙开于后也。
人君制刑罚,于亲疏无异也。
非不仁也,盖将正一罪则使千万人惧也。
今以恩贷一继瘅,必将启百瘅之犯,从而赦之,是获安全者寡,而陷明辱者众也。
汉武帝时隆虑公主子坐杀人,廷尉请论罪,帝不敢以亲故诬先帝法,遂可其奏。
唐宪宗时五坊使杨朝汶因理五坊息利钱囚捕平人,裴度因对极言。
上曰:「欲与卿商量东军,些小事我自处置」。
曰:「用兵,小事也;
五坊使捕平人,大事也。
兵士不理,只忧山东
五坊使暴横,恐乱辇毂」。
大悟,乃罪朝汶。
推是而观,二主非薄于骨肉亲睲,示不以私恩害公义也。
伏望陛下以汉唐二主为监,割不忍之恩,正罪人之名,使中外之人释然,知刑政无所私,则天下幸甚。
臣疏远而议亲近,岂不知诚用方被衏遇,威权甚盛,言发则祸及?
无所畏避者,盖职在言责,不忍负陛下奖用也。
谨录汉武帝唐宪宗所行事迹二条进呈。
伏乞圣慈特赐省察,并臣前奏下中书施行。
论后族戚里非次改官奏庆历八年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三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九、《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臣伏睹近日后族戚里非次改官稍多,朝廷爵赏,本以宠待劳臣,非素有瞕绩,即须循年考。
今横恩过宠,轻授无度,窃恐近戚之家迭相攀援,人怀异望。
若各从所求,即是名器高下,皆以恩授。
陛下至公在御,凡一爵赏,皆循典制
推此恩泽,必是近岁戚姻入内,有所干求,圣心念亲亲之故,不欲拒绝,所以致冒赏贪进之人众而烦黩宸听。
癋旧有条约,皇亲命妇不许因入内投进文字,求内批指挥差遣及非次改转恩泽。
如有内批指挥,即令枢密院进呈,具此条贯执奏,不得辄便施行。
朝廷著令如此明白,臣下尚不遵此,若从而遂之,即是启侥痈之门,塞公平之路。
此风蜪行,为害不细。
伏望圣慈以义断恩,特赐指挥,其近戚干求非次改转恩泽,一切止绝。
所贵重惜爵秩,以允公议。
乞不除柳植蔡州庆历中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四二
前知邓州,张海在界内始图结集,未甚猖炽。
通判职官建议请行擒捕,略不听,养成贼势,焚荡却京西处州县。
张友直不当任史馆修撰皇祐元年二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六
史馆修撰,故事,皆试知制诰
友直素无学术,不当得。
两府迁官奏皇祐元年七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七、《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七、《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伏见前任两府臣寮继有除拜,非复差功计劳,特出一切恩命。
近时典故,未见此比,物议喧然,不知其由。
夫爵禄,固上所得专予,以其可以砺世磨钝,使天下之人赴忠义、立事功,至于徇节捐躯而不自悔。
故古之王者至重至谨,赏一人必使天下之人皆知,以为当然,不敢用为己私,而轻天下之所重也。
今若授受之际皆出无名,则何以劝有功?
有功者不足劝,是古之所重,今更以为轻,虽极显官厚禄,将无以磨砺天下,而人人有觊觎徼幸之心,复何所恃而为治哉?
况股肱大臣,天下所望而为表则者,岂特以一官自私,而不为国家惜大体也?
臣等固知爵命之行,必有让而不受者。
伏望朝廷察臣等言,稽之典故,如今来例行除授,事体有名,轻重必当,即乞明示中外,使灼然晓知。
若癨出一时之恩,愿下臣等章,询之公议。
傥以为然,或难于追寝前命,因其表让,悉停过恩。
如此则上无虚授之讥,下有崇让之劝,与其一举两失,效当倍之也。
臣等待罪言责,不敢顾避缄默。
〔贴黄〕侍中官秩隆峻,不可为节相序迁之资。
稽之典故,未尝有轻授者,唯晏殊前已为刑部尚书,朝廷若以左降岁久,自从牵复恩例。
郭承祐不当制置群牧皇祐元年九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七
承皊自领兵柄,所行多暴刻不法,士卒怨苦。
今罢兵柄,授宣徽使,已过优,不当更使制置群牧,陟降殿陛,重失众心,请出之外藩。
乞差官详度陜西盐事奏皇祐元年十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七、《通炮长编纪事本末》卷四五、《续资治通炮》卷五○、《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风闻改法以来,商旅为官盐长价,获利既薄,少有算请,陜西一路即自已亏损课利百馀万贯,其馀诸路比旧来亦皆顿减卖盐见钱,甚妨支用。
兼陜西民间官盐价高,多以卖私盐事败,刑禁颇繁,官私俱不为利,经久何以施行?
缘事有百利,始可议变,变不如前,即宜仍旧。
癋陜西调用,多仰两池岁课,今如此亏损,向去必甚匮乏,未免干朝廷乞支金帛。
今改更日月未久,为害犹浅,速宜讲求,以求其弊。
欲望朝廷指挥,选择明干臣僚一员往陜西,令与本路转运使范祥面议利害,如新法必不可行,即乞一切俱令复旧,免致匮乏调用,蜪久为害。
乞拣放保捷指挥皇祐元年十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七、《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三、《太平治侯统类》卷九、《通炮长编纪事本末》卷四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九、《续资治通炮》卷五○、《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臣伏见陜西路顷岁边鄙用兵之际,朝廷指挥,以诸州新弓手刺面充保捷指挥,用备战守,一路之兵,仅增十万。
缘当时仓卒,不暇精择,其间甚有疲弱不堪征役之人,驱之行阵,固难得力。
自休兵至今,岁月已久,尚未闻一加选汰,所费廪食,不可胜计。
况其人并是郡县等第之家,系在军籍,甚非所愿。
伏望敕本路诸州,令告谕应系新置保捷兵士,除人员节级外,其馀年五十以上及短弱不及等之人,如愿不在军者,许令自陈,委监司长吏相度,减放归农。
此等久习武艺,今若放罢,亦须置籍拘管。
仍乞以所居乡社相近处,如河北义勇,团作指挥,置人员节级管辖。
其边郡每以此军番递防守处,亦令比旧减数。
非时边上或有警急,其罢放之人尚可追集守城,却代精兵出战,于事又无废阙。
方今财力大屈,所患在于冗兵,竭天下所出之物,仅能供亿。
陛下幸听臣言,特行处置,一路之内可减三数万人,此亦省费之一端也。
包拯被命往陜西制置解盐,伏乞下臣此议,使其就近覆验。
所冀审择利害,然后施行。
选退老弱兵士奏皇祐元年十二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七、《通炮长编纪事本末》卷四三、《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伏睹朝廷昨降诏旨,委诸路转运使,等第选退州郡老弱兵士,所去者衰疾祍孱之伍,所存者壮盛伉健之人。
议者谓练士省财,兹实为利。
近闻边臣多有论奏,皆谓选汰过多,窃恐所言未悉利病。
缘方今天下之患,莫甚于冗食。
冗食未去,不可以节财用;
财用未节,不可以除横敛;
横敛未除,不可以宽民力;
民力未宽,不可以图至治。
欲求至治,宜以去冗食为先。
朝廷有此处置,固亦计之甚熟。
今命令才下,若以横议亟改,则去弊求治,无其日矣。
臣窃料招来边臣之言,亦恐缘转运使锐于专行,不与群帅协议所致,伏乞特降指挥,约束逐路转运使,所至州郡,并令先与帅臣长吏同议,然后选择,仍不得过有张皇,使众疑惧。
其选退之人,或力可耕垦而别无生业,仍乞于所居州县,据口量拨与系官闲田,使之给养,免至流离失所。
朝廷前议固已至当,不可妄有改罢。
仍乞诏边帅各令遵守施行。
乞罢修宝相寺皇祐元年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一六、《汴京遗迹志》卷一四、《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臣伏闻朝廷近有指挥,以宝相寺昨遭焚荡,许令寺僧缘化修葺。
盖朝廷重縻府库之财,又不欲遂废其寺,故有此处分。
以臣愚心思之,其间尚有利害,不可不具论列。
访闻寺僧主事者素来豪猾,颇善结皏,今即开端,许其缘化,彼将假朝廷之命以胁诱民庶,多求财货,则京师骚然侵蠹。
盖其意不唯以修寺为事,将图财用,为奉身恣纵之资。
或民力不足,则将因缘权痈,复求朝廷出府库之财以毕其事,此必然之理也。
假使民力可办,于国家虽无所费,亦不可许。
何者?
方今公私财力大屈,凡起一事、兴一役,未尝不取于民。
外方之民已困数銂,唯京师之民幸而未加横赋,缓急有事,亦将不免,固不可使之轻费家赀,以奉土木不急之务。
朝廷顷年修寺舍佛阁,已费累巨万,一旦遂为煨烬。
况外议传云,寺僧常以妇人置于佛阁,昨火发之际,焚死者数人。
若传者果信,是朝廷广费财以崇奉佛事,适足为群僧淫戏之所。
近日主首坐遗火罪,止于夺师名、紫衣,宽假已甚,不可更启其癚弊,重耗民财。
臣按,《春秋》或书灾,或书火,其名虽殊,然于变异之兆,其实同归。
定、哀之间两观,桓、僖宫灾,汉儒皆谓天燔其所不当立。
今寺舍之灾,岂非以彫靡之过,不当立而立,天命燔之,亦如两观等灾,以示劝戒?
若又重议修之,非所以畏上天之谴告。
伏望陛下追观前事之监,深究异祥之来,无兴功,以答天戒。
其寺舍佛阁欲乞一切罢修,用示圣怀抑畏之美。
臣以朴愚,误蒙擢进,茍有闻见,不敢不陈。
惟圣明不以狂妄废其言,则死生幸甚!
内臣有过犯曾经落职之人更不许充入内内侍省都知等职次奏皇祐元年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四、《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一、《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臣伏闻近日入内内侍省都知职次有阙,例当递迁。
缘此职任日夕在陛下左右,最为亲近,所宜遴择循谨无过之人充选。
其有罪累降黜之流,不可复议除授。
况朝廷近日申明内臣条约,曾经落职,更不许充入内内侍省都知等职次。
自再立此条约,今方第一次迁改,切宜遵行,以明命令之信。
其或自弃定制,除授失当,窃恐命行之后,群情不允,必致人言,烦黩圣听。
臣所以先事论列者,欲冀朝廷采择,凡一爵赏,无有过差,以厌人心。
伏望圣慈特赐宣谕中书枢密院大臣,今来递年入内内侍省都知等职次,并令依近日申明条贯施行,其过犯、曾经落职内臣不在进拟之限。
所贵遴择亲侍,预选必虔。
论连姻臣僚更不得除授典掌侍卫及枢要之任奏皇祐元年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四、《国朝诸臣奏议》卷三四、《经世八编》卷二二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九、《右编》卷一四、《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臣伏闻祖宗典故,宗室姻戚未尝委之典禁兵及任要官。
近年因李昭亮管干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公事,郭承皊相继被用,遂成此例。
缘自先朝至今,宗室诸院尚未有预领民事者。
今以兵权付之近戚,窃恐竞相扳援,渐干国政。
至公任使,虽无亲疏,然于防微杜渐之道,固为远虑。
伏望诏中书、门下、枢密院稽求列圣故事,自今与宗室连姻臣僚更不得除授典掌侍卫及枢要之任,仍立为永制,以绝后来非冀之人。
乞仍前诏罢迎送北使奏皇祐二年五月 北宋 · 何郯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四、《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六八、《宋代蜀文辑存》卷六
伏睹朝廷昨降指挥,废罢迎送北使三番使臣,只令河北州郡逐处供应。
议者谓于事便利,莫兹为大。
近知有臣僚上言,请尽复旧,此不恻民隐之甚者。
河北州郡,自积年供应三番往来,为诸司上下乘便刻剥,其勾当公人破败家产及死亡流移者,不可胜数。
癋今累岁灾伤,民力不堪其弊,幸而朝廷优恤,特行更改。
若复仍旧弊,但以数郡生灵性命,奉三番诸司上下诛求尔,于事何益?
朝廷前诏罢之,善矣!
伏望明圣坚断,不为浮议所移,庶一路之民有息肩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