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朱熹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宋史》卷四五五《吕祖俭传》、《金华贤达传》卷五、《金华先贤传》卷二、《金华徵献略》卷二、《宋元通鉴》卷九二、《宋史新编》卷一四八
在朝行闻时事,如在水火中,不能一朝居。
使处乡闾,理乱不知,又何以多言为哉?
宰相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宋史》卷四五五《吕祖俭传》、《续通典》卷八一
《礼》曰:「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
今周氏非中丞父之妻乎?
将不谓之母而谓之何?
中丞风宪首,而以不孝令,百僚何观焉!
少仪外传跋绍熙二年七月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一二、《经义考》卷一五○、《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一五、《郑堂读书记》卷三六、《少仪外传》附(丛书集成初编本)
右《少仪外传》一编,先足太史暇日,手自次辑者也。
首命其名曰《帅初》,次更其名曰《辨志》,而其终则定以是名焉。
祖俭尝获侍坐,与闻所以为此编之意。
盖以始学之士,徒玩乎见闻,泊乎思虑,轻自大而卒无据,故指其前言往行所当知而易见者,登之于策,使之不待考索而自有得于日用之间。
其于未易遽知而非可卒见,则皆略而不载。
苟读是编而无所厌忽,各因其所得而有自立之地,则先兄之心庶乎其不泯矣。
丹阳郡文学谭元猷,祖俭之同舍生也,欲刊其书于学宫,因识所闻于卷末。
绍熙二年七月十五日东莱吕祖俭书。
东坡访子由倡酬诗送子长弟行题其后庆元三年二月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永乐大典》卷九○七
栾城谪居此邦,东坡自黄移汝,由兴国迂道来访栾城,为十日留。
兄弟叔侄倡和之诗,具皆可考。
今相距百馀年,父老犹相传以为盛事。
固以人为重,亦以至情所感,自有所不能忘也。
予自庐陵蒙恩徙筠,子长弟南康秩满,疋马相过,适会予迁居大愚,相与周览二苏墨刻。
顾予之兄弟,虽未能仰企前修,然当中和佳时,无官事以相萦,得以携手近郊,而其所留之日,复踰两旬,则其幸会,视昔人益有过焉。
其返也,既不能作为诗章以追前作,姑手书东坡来途《自兴国归途至奉新》及子由所赋以送之,子由东坡诗有云:「此行千里隔江河,何人更维摩疾」。
自念衰病,寄迹江乡,生还之期,未敢有觊。
弟归先庐,洒扫松楸,扶持门户,时以尺书访予死生,庶笃一时相见之情,且慰别后相思之意云。
庆元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东莱吕子约父书于大愚僧舍。
四明甬江楼记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敬止录·胜迹考、嘉靖《宁波府志》卷一九
舶务东负郡城,乾道之元,监务事杨芾仲章建楼于其上,距今二十年,而楼名未立、且芜秽弗治。
通守丹阳苏公实临舶事,暇日登城而望,慨然览其山川之胜而一新之,因命名以甬江,谓其属陈景度曰:甬江之名旧矣,景迂晁公为船官时,盖尝以是名其亭于江东也,其记具在。
今超然遗址,意其是欤!
兹楼与超然相望,以是而名,庶几表贤存旧之意,后来者犹有考焉。
谨再拜受言,叙其始末而刻诸石。
按:《至正四明续志》卷一一,咸丰刻本。
游候涛山记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至正四明续志》卷一一、四明文献考、嘉靖《宁波府志》卷一九、光绪《镇海县志》卷六
予自十五六时,即欲适四方,观名山大川,以开广其志气。
盖尝浮江淮,道闽浙,赤壁之雄胜,小孤之峭奇,庐阜之幽深,闽山之清美,松江太湖之空渺,云门若耶之閒旷,未尝不徘徊眷顾,以慨想前人之遗风。
家于金华山下,双溪依城以为带,暇时即与二三友携筇挟册入深山中,遇会心处,或数日忘返。
得月则襆被出城,棹小舟,听滩声,荡漾清景,终夕不能寐。
忧患以来,视此若非吾事,然馀习未忘,犹欲视大海以快其心目。
壬寅之冬,逐禄甬东,距海六十里,会友人潘端叔定海簿,因趋郡檄言邑中候涛之胜,欲相约偕往而未果。
今年夏四月端叔因谢子畼自临安至,相与会于太白鄮山之閒,已而入城,复刻日以坚此约,果不踰期而来。
康炳道兄弟先往,适以少故出关差晚,遂相会于王季和家。
李叔润、方居敬继至,史丞相之幼子开叔及馆宾杨希度亦偕行,略桃花渡,出三江口,十五里至黄氏塾,风逆浪高,回旋诘曲,咫尺寻丈。
距海既不远,非复江行之比,操舟者势不能平,必偃蹇而后可。
三十里至马子汇,风势尤逆而急。
船上有片,舟人云可钻火,验之信然。
五十里至回乡,六十里至定海,自午至申,阅三时而后抵岸。
有持黄白帜来相迎者,俄而复去,盖误以为总管云。
按图志,定海盖海壖之地,本会稽郡鄞县静海镇梁开平钱氏据吴越閒,邑曰定海,其地三方距海,中微隆,四面斜落,如伏龟之形。
簿廨极宽洁,主人于东庑具诸客供帐甚设。
舒元英与其徒诸葛生亦自大咸来,坐甫定,即登候涛山,距县无半里,山势雄峻,屹然独立,所以捍海势而立郡邑者也。
候涛盖此山之本名,特里俗所道不一,名招宝者,耆旧相传以山下有蚌珠得名,或曰非也,外国大舶之所历,故谓之招宝。
侧有巾子山,踞峙海滨,亦少土多石,不生草木。
徐步而进,海气渐阔,祇觉天宇豁然。
上有一小亭,可以为寓目之地。
最高处有泥墩三,盖海中以此为候望也。
端叔置酒亭上,邑丞赵侯亦来,少焉瞑色半山,波光寖暗,云气飘浮,极目无际。
须臾列星下布,月出天末,诸客散坐山上,酌酒长啸,心閒神适,若置身于蓬莱方丈閒。
凌晨,复与二三友同登,适当风怒潮来之时,银涛澎湃,天地改色,如蹙雪,如奔雷,如驰万马,飞舞突怒,搜抉搏啮,奇变壮伟,愈高愈剧。
众皆休于亭上,独予与炳道兄弟及季和不敢爱其足力,行二里许,至山尽处,去海无十步。
天渊相接,滉荡淫液,不复知其为人閒世矣。
二日之游,大概如此,犹恨未能究雨风晦明之变,以极其大观。
又恨不能方舟纵浪于溟渤之中,与波升降,而观其沄奫回薄也。
是山前望小霍、大霍二山,西出澥浦,东北望嘉门烈港。
问之习于海道者,云自虎蹲山七里塾至嘉门,抵石弄,涉羊山,绝海螺礁,又东北过黑水,涉黑山,入高丽封域,日本又在高丽之东。
二国大舶遇南风则可发,风甚顺,不七八日可至城下互市。
其北直趋登、莱、沂、密诸州,想像其处,使人惘然。
须臾风色益厉,海气上溢,不能久留也。
遂刻来者姓字于石壁而去,复还端叔之舍。
少憩即欲投宿育王寺,时巳申后矣。
过清泉渡,渡通海口,平望㳽渺,风急水危,幸不久耳。
越盐场小浃,又度长山,复经蒲陈新澳,行近四十里,始至寺中。
道遇微雨,主仆皆有饥色。
寺有所谓阿育王舍利塔及鳗井,皆迂诞不经,无足深信。
独后倚鄮山,若可观者,亦未暇也。
初欲自是过太白山,以皆欲归,遂止为东湖之游。
诘旦,即行步至宝幢,市舟过下庄石山,系舟钱堰下,日犹未中。
钱堰即东湖之湄也。
登岸休于史丞相之旧居,湖山在前,若几案閒物。
其廊庑位置,大类括苍刺史治所,特屋楹之数不及而已。
听事之左曰湖山胜概。
久之,与叔润诸公循堤而行,遂至梅园,林木疏茂,台榭清深,野色波光,皆可坐致。
又纵步至月波山,即史氏所赐寺也。
中有所创石洞,若天作地生之状。
复还憩。
端叔开叔皆置酒,因泛舟湖中。
风自四山而下,掠茭芦而过,猎猎有声。
俯仰其间,不能舍去。
舟子亦解人意,放舟入深处。
三鼓馀,月色始明。
回思往岁五云樵风之集,恍若一梦。
舍舟登岸,或从容于林下,或容与于轩前,皆有「明日隔山岳」之叹。
东湖广德湖,灌溉民田甚众。
广德湖在西门外,今废为田,以其租入赡水军。
东湖虽存,然久湮弗治。
希度为予言,向尝居于东湖,其东□□地势,盖东高西下,而山涧皆在东。
父老相传,其别有七十二,今独上水下水二派最阔,水性就下,自东趋西,遂以成湖。
其西亦有小山,因两山之閒,筑为六堰以防水,疏为三闸以导水
堰之首自南而北,一曰莫支,二曰钱堰,三曰高抽,四曰平水,五曰梅湖,六曰栗树塘。
莫支之水号南沧湖,西望寒岭,倚周家屿之中,依山可以居。
居人欲售其地,而未有售之者。
三闸得之,水多而不可先启者,此为最。
东南有二灵、象坎、隐学诸山,及道人茅庵甚众。
希度又为予言,往岁尝大兴工役以浚治之,而不得其道。
去菶泥无尺许,而复积于山閒之隈。
是岁虽平望渺茫,若可以奏功,然未久菶泥复泻注于湖中,茭芦丛生,堙塞尤甚。
有为买菶而运诸海之说者,其利害亦未尝详也。
自东郭还城,过鄮郭,亦不能访其遗迹。
还家日已暮矣。
是行凡四日,始戊申辛亥
希度名篆,家于慈溪
元英名琪,家于奉化
叔润名浃括苍人,今为簿;
季和,今为四明船官;
炳道名文虎,蔚道名文豹,久从先兄游,自金华来游名山,亦会于此。
今俯仰始一时,而端叔临安季和嘉禾,叔润之太末元英奉化炳道兄弟还金华希度亦还慈溪,虽欲再为此游,不可得也。
记之短篇,遗之同志,尚庶几不忘端叔共载游胜之意焉。
吕祖谦圹记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一、《金华文徵》卷一八、《金华文统》卷四、道光《武义县志》卷一○
宋故朝请郎直秘阁主管亳州明道宫吕公讳祖谦字伯恭,其先河东人,后徙寿春
六世祖申国文靖公自寿春徙开封,遂为开封人
曾祖讳好问,资政殿学士大中大夫,赠太师
妣王氏,赠秦国夫人
祖讳弸中,右朝请郎,赠右正议大夫
妣章氏、文氏,皆赠硕人
考讳大器,右朝散郎,赠朝请大夫
妣曾氏,赠宜人
绍兴七年三月十七日生,以祖致仕恩,补将仕郎监潭州南岳庙严州桐庐县
未上,登隆兴元年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改南外敦宗院宗学教授
丁先妣忧,免丧,除太学博士
有旨,中都官待次者补外,添差严州州学教授
踰年,复除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
丁先考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
召为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著作佐郎著作郎兼权礼部郎官
淳熙五年冬得疾,请去职。
先是奉诏编类《皇朝文鉴》,至是书成,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病少间,除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官,不就,添差两浙东路安抚司参议官,亦不就,主管亳州明道宫
八年七月二十九日,以疾终于家,享年四十有五。
两娶韩氏,今龙图阁学士元吉之女。
又娶芮氏,故国子祭酒烨之女,皆先卒。
子男三人:岳孙、齐孙、早夭;
延年甫三岁。
女二人:华年适进士潘景良,螺女亦早夭。
吕氏世葬郑州新郑县怀忠乡,建炎南渡,太师而下皆葬婺州武义县明招山,遂以是年十一月三日葬于祖茔之右麓。
公之问学术业,本于天资,习于家庭,稽诸中原文献之所传,博诸四方师友之所讲,参贯融液,无所偏滞。
晚虽卧疾,其任重道远之意达于家政,纤悉委曲,皆可为后法。
葬日薄,未能深考公之言行,求正于有言之君子,以诏来世。
姑举其得而形容者,以志悲思焉。
公所为书,有《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卷,参取毛郑众氏之说,而间出己意,其后更加刊定,迄于《公刘》之首章。
《大事记》,起春秋后终于五季,书法视太史公,所录不尽用策书凡例,其条纲端绪,槩见于通释解题。
之二书虽绝笔于征和之三年,亦未脱稿。
其它遗文及所纂辑者尚,以未伦次,皆藏于家。
祖俭泣记。
按:《吕东莱外录》卷四,明刊本。
游承事郎圹记淳熙十四年九月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三
先君讳某,字某,繇曾大父而上,兆域皆在邵武,故世为邵武人
崇宁中,始徙名数于婺之金华,至于今四世矣。
大父复葬于北门之外,故又为金华人
先妣甫受命书,捐弃诸孤,卜地于邑惠日乡后湖之原。
先君命玠请铭于太史先生先生怜而赐之铭。
每念先生所以铭之之意,望邵武之阡,登北门之坂,而上吾母之墓,未尝不悲涕沾襟也。
玠受先君之教诲,出从师友游,粗知所以无忝其先者。
晚得一官,既不克养母,尚庶几奉先君之杖屦于淮水之滨,以祗三年之养。
罪逆不自殒灭,先君感微疾,其势浸剧,虽内自忧惧,有所恶且讳,而亦岂谓天降酷罚而至于斯极也?
先君慈厚乐易,闺门无间言。
伯父卧疾累岁,先君朝夕造床下,问起居安否何如,未尝一日有倦色。
且谓诸子曰:「吾惟恐见伯氏之不亟也」。
先君即世,伯父感怆特甚,被疾复旬日,遽至大故。
老兄弟至情于死生之际盖如此。
其于宗族姻党,曲尽恩意,卒之,来赴者相属及门,莫不伤怛感涕,若有所为而然者。
先君政和七年十一月某日生,再被庆寿恩,封承事郎赐绯鱼袋致仕。
淳熙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
曾祖讳某,祖讳某。
父讳某,娶陈氏,封孺人,前先君七年卒。
子男五人:玠、修职郎,新盱眙军学教授
次璞、玑、珙、璪。
子女三人:长适钟麟,次适汪知几,赵著。
孙男女十五人。
诸孤卜以是年九月八日克襄大事,与先妣同兆。
自惟孤露摧苦,不能追先君之隐德,以求碣志于当世之君子,姑叙其岁月梗概书诸圹,而藏其副于家,俾若弟若子若孙知所考焉。
平昌刺史刘豪墓记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三九
右数八句,为卜刘公之墓。
天圣六年十月三日,卜葬东平山先茔之原。
公讳豪,字有开,裔出汉光武,封太孙乌伤,国除,因家县治南,遂为乌伤人
晋宁万章始为王官,历唐曰珊者,翰林学士
公以文学平昌刺史致仕。
曾孙辉、熺,同登乾道进士,并游东莱晦庵二先生门。
晦庵卜其祖墓之荫,有裔衍家昌,千岁之久。
余因识大略于台上,以俟后日之验云。
祭先兄文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三
维淳熙八年岁次辛丑十月甲辰朔二十九日壬申,弟祖俭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先兄直阁之灵:哀哀吾兄,少长相依。
拊育教诲,义兼父师。
山摧石压,杳无端倪。
丹旐翩翩,日月有时。
四海师友,恸哭于斯。
哀哀吾兄,知乎不知?
贵贱贫富,寿夭得丧,皆不可得而期,亦不可得而私。
徬徨顾瞻,复将何为!
唯有万事悉屏,反筑于兹,朝夕乎几筵之侧,往来乎之蹊,以尽此情,以写此悲。
苟朝暮即死,稍有以见吾兄于地下;
不幸而苟活,亦少有以慰吾兄九原之思。
英灵在天,此心不欺。
凡我同门,其听此辞。
补其阙遗,无使颠隮。
哀哀吾兄,今将曷归!
尚飨。
王夫人石应之丙子丁未秋祭)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永乐大典》卷一四○五○
呜呼!
室家之壸,其理密微,有以宜之,百顺是跻。
夫人秀行,隐而难见,来相夫君,柔顺婉娩。
门内之恩,上下穆如,诸子诜诜,称其君家。
夫君爱我,同于兄弟,惠气畅和,伐木常□。
季女痴绝,未知所从,实惟夫人,相其始终。
夫人亡矣,我心伤悲,窀穸之期,远不及知。
薄奠菲辞,以将是意。
尚庶几他日,吾女归于德门,问先姑之轨仪,以为奉上接下之规。
呜呼哀哉!
祭亡妹三娘文淳熙九年六月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永乐大典》卷一四○五三
呜呼,父党之姻,莫亲于吾姑之家,而吾姑亡矣。
兰皋之会,羽书旁午。
然觞酒一行,尊者在堂,卑者在庑。
我则日从儿嬉,而忘其为可忧也。
黄冈之归,吾亲望荆溪之上,而喜见颜色,时虽年少,而亦知其为可乐也。
临安之集,亲者皆在,吾姑体不康,气不愉,则固已私忧过计,而无复曩时之趣也。
逮夫吾妹,奉箕帚于门阑,犹以逮事舅姑为幸也。
家焉而舅姑没,归焉而父母亡,是乃人间之至痛,世事之最悲,则又有非烈丈夫之所能堪也。
然犹岁时与其良人归省于松楸,而我一二兄弟,亦得时往来以相劳苦,庶几两家之情义相属而未替也。
我既不夭,丧其元兄,而吾妹适从西来,相对悲恸,聊以慰夫形影之孤也。
,四阅月矣。
朝夕视其饮食起居,诚不见有它苦也。
扁舟西归,虽在衰绖之中,勉强扶持,送诸竟外,盖自忧其命之不长而后日之难再也。
呜呼哀哉,吾姑亡矣,吾妹以盛年而不克承其宗祀矣。
天之苍苍,山川之茫茫,烟云风雨,杳霭晦明之不常。
而今而后,两家之情义,其厚邪薄邪?
其遽至于阔疏邪?
其尚可得而久邪?
我之齿发日夜衰,其尚能相与绸缪而如畴昔邪?
念昔先人,涕零如雨。
一觞之奠,实维兹故。
呜呼哀哉!
祭江子昂颙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永乐大典》卷一四○五四
吁,予与尔父,相从不知其几年。
迨汝之既长,而所以相属之意甚坚。
益将视汝如子,而极其雕镌。
死生之变,如东逝川。
汝虽庶几知所以正其终,而父子之义,师友之情,又乌得而相捐?
命不齐兮,而其数或偏。
学虽无穷兮,而其志则邅。
奠单杯而哭柩,皆笾豆之洁蠲。
凡曰同游,孰不思汝之畴昔而为之泫然?
顾汝惓惓父子之念,未必不有憾于九泉。
其自今与汝父。
相与勉旃,而终其所传。
汝而有知,其尚因斯言而有以归夫全。
祭戚温仲文(为众作)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永乐大典》卷一四○五五
呜呼!
丽泽之会,学者如林。
规圜矩方,所资者深。
岁改月化,三叹遗音。
士各有志,孰得而壹?
长善救失,教亦多术。
惟是之从,何拘何执?
之厚者,其学将益固。
之敏者,其志将益裕。
进而仕者,不越其思。
退而履者,各安其素。
履道坦,无所回互。
不为异说,不为虚论。
循循有序,始若迟钝。
尊其所闻,安于无闷。
风雨漂摇,雪霜相随。
心之忧矣,莫知所之。
庶几同志,旋相扶持。
惟兄之姿,甚秀而文。
来游吾门,以张吾军
笔端亹亹,流水行云
既登科级,既涉宦涂,三年于蕲,我马卒瘏。
归见朋友,其心益虚。
问讯松菊,振拂诗书。
就新懦,辞气安徐。
亦复奚求,其乐只且。
理归于一,论定于众。
兄之居休,属属洞洞。
方欲从兄,相与折衷。
诵声在堂。
棋声在户。
一尊谭笑,何所疾苦。
曾未几日,遽成千古。
聚散之理,死生之故。
师友散亡,倏若旦暮。
兄又舍去,曾不少驻。
嗟嗟难兄,在湖之北。
妻弱子稚,累然茕独。
死者已矣,如何勿哭。
素服致哀,皆兄旧游。
觞奠虽微,此意则周。
慨念畴昔,盖相为谋。
呜呼哀哉!
祭宗明之文 南宋 · 吕祖俭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永乐大典》卷一四○五五
呜呼,子之始来兮秋之深,子之复来兮暮之春。
退然若不能言兮,其貌恂恂。
进而与之晤语兮,其听谆谆。
任之以事兮,既能公其心,而不视之为越秦。
他日推之以官兮,必能深戒于因循。
方幸得子兮,庶几岁晏之相亲。
一月之不见兮,何病势之已臻。
甚欲见子于卧内兮,又恐动子之嚬呻。
子之不淑兮命则屯,我失此士兮意酸辛。
念子之亲兮官于海之滨,想子之心兮抱此恨于苍旻。
顾子之同游兮,昔言笑以相与,今则孰不感动而伤神?
大化纵浪兮浩无津,死生离合兮性之真。
子之学兮将有志于辅仁,子之文兮又若春木之彬彬。
江上之舟兮已藏于壑,梦中之蝶兮其迹已陈。
悼岁月之如驶,感事变之相因。
子固已等是非得丧于微尘,则凡我同盟,其可不强学力行而勿羞于贱贫?
鸡黍之奠,莫备庶珍。
跪奠陈词,环以友人。
子如有知,此意不堙。
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