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谢时漕荐举启 其一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橘山四六》卷六
滥竽分教,初乏好音;
推毂片言,终成有味。
不缘媒介之助,是谓特达之逢。
窃以志树立者,皆愿出要人之门;
躬吐握者,本亦为寒畯之地。
一日而荐七士,犹闻战国之美谈;
数月而致二生,仅见河阳之清举。
顾此风萧瑟之已久,乃今日邂逅而相同。
慨然公道之行,超乎流俗之见。
黄金台上,已看郭隗之先登;
白玉园中,还许相如之末至。
坐毡虽冷,褒衮甚荣,自顾非贤,曷称兹选。
如某者沾沾多易,粥粥无能。
千卷撑肠,不救饥寒之辱;
十年塌翼,空惊忧悴之馀。
徒媻跚勃窣以自行,盖历落嵚𡼭之可笑。
赍孤身而来客,起病足以为师。
五有技而易穷,徒慕寒之可食;
四不知而空问,殆如坚木之难攻。
第专据古以守经,不解干名而采誉。
虽厚禄故人之书断,属皇华使者之眼高。
贫亦何忧,鲍叔知我者;
善如可录,魏子其举汝乎。
俄惊一纸之飞腾,果慰众人之祈望。
不特借先容于根柢,便令脱滞迹于泥涂。
此地相遭,非天孰相。
兹盖伏遇某官推仁与物,以义取人,为搢绅第一流,好品题最下士
雷掀百蛰,极鸟翔鱼泳以蒙恩;
露浥千葩,觉李径桃蹊之动色。
自是东阁相王之事业,见于西州刺部之光华。
谓学宫固劝善之方,而郡博乃投閒之职,茍上官不为之盼睐,虽贱夫亦得以揶揄。
遂以虚庸,归于料理。
某敢不菑畬圣训,佩服吏箴?
阶浮云,翼迅风,信有资于巨力;
青松,指白水,誓不替于素修。
勉效驰驱,少酬知遇。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橘山四六》卷六
宦游不遂,殆如丧马之翁;
公议复行,竟作登龙
虽得之失之,交惊于前日;
而屈也伸也,遂决于此时。
初匪人谋,恍如天坠。
窃以投閒置散,固穷博士分宜
激浊扬清,乃明使者之已任。
才不才岂逃于所见,用不用亦系乎所遭。
在昔文学之官,皆隶轺车之察。
暴胜之斯能礼士,朱子元乃不爱儒。
曼倩非庸人,特致延迎之敬;
赣遂虽耆老,犹嫌拜起之迟。
故援之则在云霄之高,而抑之则有泥涂之辱。
信特达知心之难遇,宜孤寒丧志之实多。
又况薄俗胥渐,竞风滋炽,有力者负舟而走,无因则按剑而疑。
幸而宗工,尊我名教,回狂澜于既倒,起死灰复然,置在选中,出于望外。
如某者拙无与比,冗不见治,生理惟在破书,资身安有奇策。
职三迁而再免,已渐涉知命之年;
说二字而万言,似不蒙稽古之力。
奇穷特甚,辛苦奚为。
盖左右游谈之不先,故分寸跻攀而莫上。
甘心退听,绝意宠荣,采芹藻以茹饥,濯沧浪而寄兴。
敢轻馀子,碌碌而不数;
但羡诸公,衮衮以皆登。
晚有荣逢,春回冷署。
赋梅花而投绣使,岂虑下沉;
咏柑子而献金门,何妨后熟。
虽孤身觉行路之多险,而造化若持衡之适平。
不忍弃捐,终归料理。
兹盖伏遇某官际天识远,命世才高,以儒雅饰吏而有酝藉之风,以古义决狱而多平反之惠。
矧庠序为教化之所本,而诗书与法律以何殊。
故能宗主斯文,训奖后学。
皋陶淑问,一时而并著;
夫子遗志,千载而后伸。
此皆我公经国之宏模,见于今日荐贤之雅志。
遂令孱琐,获与埏陶。
某敢不祗佩前规,益鞭后乘?
幸有青云之可附,庶立修名;
岂容白璧之不为,徒徼后福。
誓坚此志,特答所知。
王枢使荐举启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七、《宋四六选》卷一八
三鳣地冷,幸依通德之门;
一鹗天高,误入翘材之閤。
顾小器因人而后重,而洪钧与物以何私。
屈者见伸,喜而知惧。
窃以一国之望,四海所归,以尊崇乡校为先,以鉴拔人才为急,后难居上,远不间亲。
此大臣公以持心,故寒士悦于知己。
历观今昔之见遇,率由贵贱之两忘。
携手以上者,叔向取其片言;
徒步而过者,定国与之钧礼。
或小识坐间之异,或大推跨下之奇。
初不缘势利以相求,又岂有媒介之为助。
兹事久废,我公复兴。
阅人于閒暇之中,取士于廉退之域。
自非瑰颖,曷称品题?
如某者懦质自持,寒根寡与。
三已而三无愠,空惊忧废之馀;
四问而四不知,可笑庸虚之甚。
身飘飘而负愧,时亹亹以过中。
既不能饰固陋之心以取容,复未免折凄凉之腰而逐食。
第薄言依藻之水,敢妄意登桃李之场!
客有荐雄文,始置在十科之列;
生乃与哙伍,犹未离七选之阶。
塞上之马,屡得而屡亡;
梦中之蝶,孰非而孰是。
盖薄命自尔不偶,岂化工于我独悭。
辱在乔木之邦,曲为小草之地。
陋阿买之不识字,亦许缠红;
怜广文之久到官,仅能破白。
出澜翻之荐口,起陆沈之滞踪。
虽十夫不得以挠椎,信百金难比于重诺。
兹盖伏遇某官栋梁王室,冠冕儒流。
思天下之溺、天下之饥,志存康济
蕴贤人之德、贤人之业,己益谦虚。
方宸婘之至浓,乃岩瞻之久郁。
退安家食,坐轸国忧。
谢傅之卧东山,将复为苍生而起;
潞公之居洛水,岂徒从耆老之游。
激扬颓风,训奖下辈,要使群木皆归匠石之圃,百药俱萃医师之门。
一朝膺宅揆之求,四顾免乏材之叹。
遂令顽顿,亦预褒升。
某敢不躬佩斯言,力耕所学?
从兹生理,有黄阁老之可凭;
何以酬恩,惟丹石心之不改。
再谢王枢使荐举启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七
束书千里,远投居鲁之大臣;
褒衮一言,猥及游梁之倦客。
恃特达知心之有素,顾迟回俟命之何辞。
信是洪钧,终无弃物。
窃以士类每难于遇合,世情尤易于变迁。
操瑟齐门,至三年而不售;
藏舟楚壑,惊半夜之遽移。
服之无斁者,未有如武公缁衣之宜;
言之必践者,又安得季布黄金之诺。
上靡存于定力,下习成于竞风。
雠伪假真,朋邪陷正。
惟王公四海其度量,当天地万物之权衡,生成皆满于初心,予夺不牵于浮议。
自非瑰异,曷称品题。
如某者,胸臆亡奇,头颅已老。
短绠难同于深汲,徒见苦辛;
长裾不利于疾趋,终成钝滞。
朅来半水,俄历二霜,要闻编简之香,敢叹坐毡之冷。
虽未免群小子便腹之嘲诮,每独诸要人交口而荐扬。
良由有力者当前,莫不随声而相和。
士固伸于知己,女见妒于入宫。
聚蚊成雷,指玉为石。
周公之相,急于见贤也;
岂臧氏之子,能使不遇哉。
左右誉言,左右毁言,难累至公之听;
《春秋》罪我,《春秋》知我,又贻过实之褒。
事免坏成,恩同生死。
兹盖伏遇某官斯文冠冕,吾国栋梁,以身为天下之重轻,其权系人材之消长。
正谐韶濩,劲沮金石,德兼足以服人;
高居庙堂,远处江湖,志一存于报主。
将复为苍生而起,犹不忘白屋之求。
显于门阑,奚止十数人;
多其亲旧,何惭八百吏。
惟坱圠之工甚大,故浸润之谮不行。
挈此孤危,脱之冗散,某敢不益鞭下乘,勉跂前修?
动虽得谤而名亦随正,托飞驰之势;
信不见疑而忠必报,但存皎洁之心。
费尚书举文章典丽可备著作科启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七
文章小技,谬居四教之先;
礼乐近臣,收置十科之末。
虽未脱穷愁之路,已渐登造化之门。
退省庸虚,受知特达。
窃以朝廷设荐贤之目,盖欲人臣推报国之心。
拔异取奇,振幽起滞,随所能而区别,见于用则优为。
如十哲之在孔门,品题皆称;
至九官之当舜命,器使咸宜。
古今一殊,风俗随变,上姑为应命之举,下有不量力之求。
莫弊于一二年以来,其进岂千百人而止。
翼攀尾附,但知趋竞之荣;
车载斗量,不问推扬之滥。
矧著述之为美,非蹇浅者所能。
太史香浓,且伤多爱;
谪仙笔健,犹欠细论。
或自悔如俳倡,或得罪于风雅。
汉而下再病而不复,唐之兴三变而后醇。
所学未至于大全,斯名其可以轻予。
盖有假虎皮而见售,例皆视鹗荐为具文。
岂识清门,独由公选。
泮林灯火,方听夜雨之寂寥;
驿路梅花,忽寄春风之消息。
感丈人之真甚,愧小子之斐然。
如某者有七不堪,无一可取。
策名为吏,二十载以多艰;
驾说授经,三万言而何补。
身虽踯躅而不振,气犹兀硉而未降,弄柔翰以自娱,雕文心而非苦。
历观诸昔,遇合者稀。
郑老过屈宋之才,饭犹不足;
韩公窥姚姒之作,死亦何裨。
岂谓甘泉法从之英,乃取下里巴人之曲。
片辞奖饰,十倍光荣。
兹盖伏遇某官德茂宏中,位高而善下。
铨衡惟允,既能严一字以收才;
黼黻有光,更欲致诸生而定礼。
当路之臣无出其右者,末流之学尽回而束之,遂屈公言,兼收曲艺。
然文名虽托于不朽,而选调未离之可忧。
为浮图者合其尖,正资巨力;
扣大钟而鸣则小,未副初怀。
惟相知相信之既深,故且拜且祈而不愧。
左右为之提挈,顶踵出于生成。
某敢不恪守清规,仰酬大义?
若谓其得制作之三昧,恐累所知;
或使之效抚字于一同,尚能自信。
程知府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七
窃以霜降丰山,忽感鸣钟之候;
春回寒谷,全资吹律之工。
韩公援此,拜书于滑州
而柳子慕之,献启于吉甫
皆幸其知己之遇,敢废此写心之辞。
矧学校之冷曹,乃门阑之旧物。
受廛于东岳之镇,久藉陶埏;
校文于北斗之居,曾沾宴豆。
方嗟梁客之久困,复喜鲁侯之甚贤。
礼貌有加,风流是似。
岂特新今日裤襦之境,又将广昔时桃李之畦。
舍此不言,几于自弃。
伏念某筋骨甚苦,翰翮非强。
窃取有司之名,二十年如昨梦;
不蒙稽古之力,五千卷皆陈言。
孤身无赍,半世不耦。
盖夫子道将行命也,岂李广相不当侯耶?
朅来淮水之游,猥与泮林之集。
文非适用,殆类镂冰;
学未逢源,真成断港。
达士争为之鼓誉,穷途谬得于赏音。
然七阶之冗调未离,惟一字之华褒有待,竞风炽甚,行路欹危。
无因则按剑而疑,有力则负舟而走。
自非振高义于流俗之外,安能荐下辈于稠人之中。
夤缘自天,遇合此地。
恭惟某官九霄阀阅,四海楷模。
清节照时,喜见尚书之有后;
才命世,信知国士无双
宰臣所以荐扬,而天子为之简记。
不入朝乃出守,端为忧边;
更治民以考功,岂容久外。
一斗州不劳于馀刃,万石家伫见于传衣。
方启府之云初,惟好贤之是急。
膰肉醴酒,已闻于亟拜;
蟠木朽株,尚借于先容。
辄冒昧而自陈,寔穷愁之所迫。
傥弗附青云之士,孰显夷清;
所冀筑黄金之台,或从
倾依罙切,濡染奚殚。
商知府荐举启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七
坐堂设教,愧非马氏之通才;
开府招贤,首与蒋公之清举。
受知特达,拜命凌兢。
夫人皆愿于求通,斯道每难于遇合。
子云之文覆酱瓿,竟千载谁复好之;
毛遂之颖处囊中,且三年未有称也。
矧当乍见之顷,欲为平生之依,傥非知音,鲜不按剑。
乃若宾敬于野,足以感臼季
仆负于涂,足以寤晏婴
拔自泥涂,置之云汉,此因邂逅而适愿,初非左右之先容,高哉此风,见于今日。
如某者品居人下,术与世疏。
鹢退飞而过都,真成钝滞;
鸠决起而控地,敢望轩腾。
凄其半水之游,倏尔三霜之久,鱼枯黄卷,草陨青袍。
自衒自媒,不能为丑女之行;
谁誉谁毁,要亦是直道之民。
何期不世之逢,托有天之庇。
立阶墀望君子,方此趋承;
以礼义先匹夫,遽然论荐。
靖惟忝冒,信是夤缘。
兹盖伏遇某官四海龙门,九霄凤翼。
下车而修教化,深明善俗之方;
开阁而延议谋,要作相王之业。
胸中是人材之镜,笔端有造化之炉。
垂念孤穷,亟加奖饰。
大夫三月而后举,尚窃迟之;
李谪仙一朝而获伸,维其时矣。
退循分量,曷称品题,某敢不佩服清箴,磨砻素节?
既归料理,为门下之第一人;
愿自激昂,终吾身而无二志。
韩运使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七
三握发而下白屋,夙钦上相之遗风;
一举手而转清波,允藉巨公之有力。
方洞开于藻镜,敢自达于书函。
窃以事之垂成,大贤固乐于相成;
时乎不遇,下士亦难于求遇。
故浮图重合尖之举,必待良工;
美璞刖足之伤,谁为真识。
盖有卓然度越流俗之表,见于澄按列城之初。
用志恢洪,独怜寒素。
温造于乌公之幕,岂容三数月之迟;
颜渊于孔氏之门,或在七十贤之首。
用此自信,冒然有陈。
伏念某久困棘艰,粗坚树立。
谓一第徒溷子,那知元结之浮沈;
历三世不徙官,自叹扬雄之寂寞。
思乐泮水,与观群山,陈瓠叶之陋仪,续芸香之断简。
惭无妙曲,谬得赏音。
或置在著文之科,或许以字人之职,然七阶之选欲脱,而九仞之功尚亏。
岁靡以徒多,时及瓜而寖迕。
举夫圮族,虽已伤四岳之明;
足此大章,要必假一夔之力。
地寒无介绍之助,天幸有机会之来。
恭惟某官气直而心平,度宏而识远。
隆隆勋阀,凡将相而富贵皆所宜;
挺挺风流,盖公侯之子孙复其始。
最优吏术,益茂民庸,以惠露仁风洗湖海之尘,以郎星卿月耀江淮之路。
雅志不忘乎旧俗,疾驰来建于新台。
忠献公尝有经略西边之劳,今皇华使为控御北邻之备。
权舆大用,衣钵相传,故能辟三馆以延宾,振六条而察吏,务扬清而激浊,不吐刚而茹柔。
方天下桃李尽在于公门,况水边近依于德宇。
教化所本,品题宜先。
绣衣之荐不疑,盖加崇于文学
金台之礼郭隗,将招致于贤才。
此道久矣衰微,我公为之兴起,遂令嵬琐,妄意埏陶。
探龙颔于九渊,曷胜危惧;
附骥尾千里,庶免弃沈。
迫切投词,俯伏俟命。
韩运使荐举启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七
坐冷署者三年,徒有技穷之愧;
建雅台之十日,遽叨表荐之荣。
自古相知落落以难逢,在今一举轩轩而特异。
盖登明选公而有此,非积素累旧而致然。
永怀清风,顿起懦志。
窃以眇然之一介,求夫举者之五人,既不能行话公卿,以事干谒之勤;
又不能厚币左右,以借游谈之助。
孤身无挟,一意自行。
蠡测海管窥天,多见不知量也;
鸿遇风鱼纵壑,此生无复望焉。
何期久屯,忽有大遇。
窃闻暴胜之已旧矣,始见庚桑子而异之。
念匹夫若纳沟中,义当力援;
矧诸公令出门下,事已垂成。
慨然赏音,加诸蕞品。
如某者奋由窭子,见谓朴儒,粗知命于无闻之年,敢着足于有过之地。
出门即碍,行路多危。
非能言圆行圆动圆静圆,信趋时而甚拙;
但觉心散意散形散神散,顾作吏以安能。
迫于饥火之驱,激以死灰之气,谬分鳣席,稍变鸮音。
恐未免群起而见嘲,奚敢望四叨于论荐,青衫半破,白发渐生。
欲脱穷愁,袛欠刘公之一纸;
幸逢特达,靡劳韩氏之三书。
许与在于片言,顾盼增其倍价。
兹事至大,惟贤后能。
此盖伏遇某官大度合于古人,达德尊乎天下,上继三阶之步武,大开四海之门阑。
以貂蝉之族而降礼于布韦,以绣斧之威而垂仁于草芥。
故清朝宠以使名之重,欲寒士出于恩馆者多。
揽辔云初,荐书交上。
虽蟠木朽株,皆归于器使;
由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
致此凡流,亦当首选。
某敢不铭藏褒字,佩服训言?
勉趋赴于事功,永依归于造化。
丘山恩重,靡容篑土之亏;
金石心坚,敢负瓣香之祝。
娄郎中察院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八
密简渊衷,峻登霜署。
用直臣为侍御史,必资六察之贤;
得老儒于尚书郎,遂振一台之治。
国势增重,士心交孚。
恭惟某官学在轲、雄之间,道出羲、黄之上。
水流而心不竞,介然孤立之风;
山高而名与俱,伟矣老成之望。
帝方恨相见之晚,公适当有用之秋,下览皇辉,高骞朝序。
奉常博士,能使百年礼乐之兴;
资善得师,欲为数世子孙之用。
窥天上之书于秘府,分月赐之笔于清曹。
明目敢言,上心默识。
松柏后凋之操,震藜藿不采之威。
峨峨冠獬豸而来,行行避骢马而止。
君子之幸,朝廷以尊。
既执简书,伏群阴于将旦;
伫专枢柄,陶万类以皆春。
某曩负耒于西廛,尝执经而北面。
竟资提拂,免使弃沈。
感恩至于涕零,闻命为之距跃。
弦歌地近,用牛刀以非长;
方栋宇神扶,结燕巢而自稳。
俞中书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八
对扬皇指,入代帝言,共推海内之一人,足当朝廷之大典。
窃惟地有西掖,应天之紫垣
今之尚书,即古之内史
服有簪橐,赞为丝纶。
南齐则尊宠四户之权,至李唐则分押六司之事,兹为剧任,以待奇才。
或未得其人,故权德舆独掌凡数岁;
或不试而命,如欧阳修相继才三人。
盖将动天下以细书之文,要须居禁中有大手之笔。
闻公特拜,起我懦衷。
恭惟某官以仲舒之学首群儒,以孟轲之道踵前圣。
摛藻之思,蛟翔而虎跃;
出尘之姿,鹄峙以鸾停。
外而清净于辅藩,内则馨香于列署,近侍紫宸之案,远使穹庐之庭,重轻两忘,夷险一节。
方翱翔仙山之绝顶,即步武甘泉之从涂。
黼黻片言,鼓舞群动。
上心妙简,自知王某宜为;
同寮惊嗟,亦曰峤所不及。
三阶在望,一蹴可登。
朝籍有拘,宾筵莫旅,敢因席蓐之旧,敬致竿牍之私。
情之所欣,言莫能既。
商察院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八
出綍右掖,振纲左台。
皇皇者华之遣使臣,方惊外补;
行行且止而避御史,遂快群瞻。
恭惟某官恢乎馀地之才,妙矣先天之学。
发为教条,既足以福千里
诏归表著,宜使之宪万邦。
曾握兰之未几,遽仗节而欲去。
方朝野共为之叹惜,乃日月划然而开明,改畀涣恩,进持霜简。
有识相庆,谓必有谔谔之风以动人;
其志得行,岂肯为碌碌之臣以保位。
矧天下期公之已久,宜朝廷赖公而益尊,缅想一善言之间,亟膺三独坐之拜。
商大卿太常卿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八
玉书焕宠,金掌升班。
冠柱后之惠文,已见朝廷之肃;
司野外之绵蕝,益知皇帝之尊。
恭惟某官总六学之要以为儒,秉三代之直而佐主。
乞麾勇去,志则甚高;
与节复留,眷焉独厚。
知公素薄于荣利,舍公孰强于本根。
念馨香犹在于赤墀,而风采顿生于乌府
人所难者,姑置豺狼问狐狸
吾何慊哉,殆若鹰鹯之逐鸟雀。
惟物轻则道自重,虽身危而国则安,肆图三礼之清,爰进九卿之上。
刺经作制,聚讼定仪,介圭承雨露之恩,华旂增日月之耀。
一迁即禁从,固知宗伯之班高;
四辅惟正人,行见冢司之命下。
某夙有荣遇,喜闻清除,敢缄小夫之词,用信大厦之贺。
商大卿湖南漕启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八
疏恩甚宠,将指有行。
金掌月玉墀春,方藉讨论之益;
木牛山流马谷,又资转饷之勤。
恭惟某官德行渊、骞,文章袖、向,浩然孟子之气,清矣伯夷之风。
惟能兼古人而有之,所谓先天民而觉者。
凝霜宪府,揭日容台,虽三阶在跬步间,顾万钟若毫芒耳。
向欲揽闽山之辔,曲为留行;
今复乘湘水之轺,竟从雅志。
晋升撰职,增重计权。
君能以礼乐遣使臣,叟必有仁义利吾国。
六条廉察,依然白简之威名;
一节召还,期以黑头之事业。
颜尚书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八
昕陛出纶,冬官正秩。
仍旧白玉堂之直,益新紫荷橐之辉,宠数特殊,清议惟允。
尝观汉以中台出纳王命,唐以北门参决事机。
用有相关,责为尤重。
如翟尚书善言政术,若白学士工为文词,虽皆以名在第一而见升,然至于才堪共二者盖寡。
宜兹妙简,属我抡魁。
恭惟某官在天而云八荒,行地而日千里。
周庠礼乐之士,孰与争先;
汉廷文学之卿,无能出右。
从涂省户,芳躅遍更;
国史王言,大手不易。
拔人奏山公之启,侍帝读倚相之书。
萃清职于冰衔,承恩华于日表。
履声之践台斗,已快群瞻;
笔力之鼓风雷,何妨兼绾。
皆朝廷枢要之所系,见圣主规恢之不凡,伫由司平之工,遂正秉成之任。
某久归坏冶,喜听置邮,朝籍既许于谬通,城府不容于辄入。
用缄尺素,少抒寸丹。
贺邓漕除秘书监使金回启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八
趣还驿传,晋长麟台
藏书八万而掌以人,必得方闻之彦;
诵《诗》三百而授以政,益知专对之能。
抗旌来归,会弁交庆。
恭惟某官异气钟于乔岳,贵名揭乎层穹。
素闻其贤,王公为之降礼;
相见何晚,天子至于兴嗟。
苟公道大义之所存,每正色危言而不顾。
岿然台省之望,勇于原隰之行。
简在凝旒,亟来召札。
且东有蓬莱观,已尝升论撰之华;
既西作昆崙游,宜复总图书之旧。
文能服远,义弗辞难。
请缨南越而入朝,持节北庭而不屈。
在儒者特立有如此,虽古之肤使其劣诸。
赵璧既全,周鼎罙重。
想芸香牵万里之梦,聊归憩于仙山
属槐色应三阶之符,伫颛朝于天路。
某门墙下走,田野穷居,向欲持贺厦之书,寻闻衔出疆之命。
劳还滋喜,旅进弗遑。
谓宜于帛书子卿,藏之中秘
又将以舟楫傅说,济我孤生。
舞手之馀,矢心罔既。
邓侍御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八
光锡赞书,峻跻横榻
向以迕当路而去国,难回铁柱之刚;
今由使绝域而登台,益睹绣衣之耀。
庶人亦曰,端士宜为。
恭惟某官窥百氏之奥而肆于文,包两仪之大以养其气。
地居正色,固尝张胆以报上恩;
天为霁威,盖喜沃心之多正论。
虽平步可至于卿相,而直道不屈于庙堂。
收朝迹于两螭之傍,运边筹于四牡之上。
帝所深眷,公其遄归。
登瀛之诏墨未乾,出疆之节旌已具。
秦关百二,尽在目中;
擒颉利以三千,何如口伐
典属国之名爵未称,知真御史之风采犹存。
辍自仙蓬,擢居宪表。
内外忠邪之未辩,方凝霜署之威;
古今理乱之欲闻,仍直露门之讲。
矧庙谟为规恢之举,且邻封当削弱之馀。
机有可乘,策将安出。
张吾纲纪,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观此简书,勿用小人,必乱邦也。
剀切数语,震慑百寮,居然强本以折冲,行矣奋庸而宅揆。
某逖闻显拜,顿起懦衷,退惭踦履之遗,阻缀贺裾之末。
谩种,信有待于春风;
贞柏可依,想不凋于寒岁。
贺工部颜尚书吏部尚书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八
妙简儒冠,晋居卿长。
六典六材之并掌,识度罙高;
八砖八座之相辉,宠荣狎至。
在朝鲜俪,举国增欢。
恭惟某官山玉渊珠不足以比其珍,天规地矩不足以名其器。
超亿万计圜桥之众,首以文鸣;
在八十乘属车之间,久于法从。
独擅朝廷词翰之美,上勤天子问学之诚。
纳言代帝言,甫新诏渥;
起部文部,益峻班行。
其得君也既专,于为国乎何有。
必将备器械以赞外攘之策,覈才品以建中兴之基。
使武夫悍卒,感泣于诏书;
有伟绩丰功,登载于史册。
凡此重任,在公优为,宜敷告于大庭,遂延升于上衮。
某屏居寒巷,翘跂崇墙,聆出綍之有荣,用弹冠而自喜。
千间芘士,幸无凌震之虞;
一字拔人,傥与激扬之末。
程寺丞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八
趣觐中宸,晋丞外府
昔金汤所倚,屈于汉一障之乘;
今钱帛是司,冠于唐八署之属。
恭惟某官身备数器,家传万编。
挟之游世。
则用有馀,资以事君而进不苟。
鸣弦江浒,笑谈理清净之邦;
剖竹淮壖,声誉到明光之殿。
十行祗召,九陛对扬。
岂徒参掌出纳之权衡,盖将预植论思之梯级。
况八座旧占于星聚,而一堂今睹于冰清,步武相辉,门阑盛事。
某素无才分,辱在品题,忝通籍而有拘,旅贺宾而弗果。
欲翔四海,难攀鸿翼之高;
所托一枝,但觉鹪巢之稳。
贺总领太卿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一、《橘山四六》卷八
宠升棘署,尽护柳营。
观春秋之王人,序在诸侯之上;
问庚癸之军政,赖有九年之馀。
张我威灵,识公方略
恭惟某官身备九德,性通三才,以丹诚结负扆之知,故清节冠缙绅之表。
方圣朝寄以耳目,岂容公卿大臣卤莽其间;
明府忧在腹心,盖欲州县小民宽裕于下。
建为根本之论,上赞规恢之谋。
使尽以国事而付之,孰不曰天下之幸甚。
六辔而驱驹骆,去志莫回;
万灶之宿貔貅,改命惟允。
眷言餫饟之计,屡轸冕旒之忧,士方张颐,吏乃束手。
虽明出令以蠲积亏之数,或别设官以任司榷之权。
蠹弊既深,变通匪易。
若其闇国家之大体,兵民于两途,岂惟十钟致一石之难,将有一马费十牛之患。
简自上意,属之通儒。
皇华使之车,威声已震;
领外司农之印,调度自优。
既能积粟以实关中,伫作和羹以置王右。
某勌须县次,喜听置传,未遑负弩矢而迎,其敢废缄縢之贺?
使星卿月,东西幸托于按临;
淮草江云,前后不殊于会遇。
其为抃跃,曷究编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