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通州学记天圣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北宋 · 王随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康熙《通州志》卷一三、乾隆《通州志》卷一九
礼乐兴行,化成文物,圣人之为教,不其大矣乎?
上自朝廷之始,下暨郡县之教,用之则庶绩凝,弛之则五常紊。
我夫子宪章祖述,垂万代法,经纬制度,百王师表。
文炳乎三宸,道包乎众圣,比以居上,同天地而不朽。
我国家开帝运,一海内,千岁接统,四业继圣。
莫不访延才雅,崇尚经术,内建图书之府,外辟龙凤之署。
兴四门之教,齿胄骈臻;
舞两阶之羽,戎夷怀来。
三代同风,万邦咸乂。
景仰先圣,亲飨阙里,乃加谥曰至圣文宣王,复诏属县,俾严庙貌。
褒崇之典,莫斯为盛。
崇川居淮甸之左,临海沂之右,江山控于吴越,风俗邻乎洙泗。
鱼盐之利,商贾多集,弦诵之学,章甫亦众。
先是,立孔子之像于城中之西南隅。
巷有杂居,地外胜壤,墙垣圮坏,傍通汗莱,正位低狭,不庇风雨。
因寮寀之议,获坦夷之地,惟新是图,拣日协吉。
于是鸠材计工,兼用兵役,乃命静海县梁惟宁以主之,军校卫以董之。
峻以重门,环以仞墙,殿宇峨峨,轩庑翼翼,前设斋宿之次,后立讲诵之宇。
而又茂才、硕望与诸秀士,备缗钱给匠,以塑先师之容,洎亚圣、曾、闵而下,侍坐左右。
山龙藻绣,威仪俨列,簠簋俎豆,明祀成礼。
斯可谓名郡焕彩,儒林生辉,耸动士民之瞻,恢大政教之本。
宜刻金石,以永岁月云。
时天圣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记。
按:万历通州志》卷三,天一阁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虎丘云岩寺天圣二年六月 北宋 · 王随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吴都文粹》卷八、《姑苏志》卷二九、《吴郡志》卷三二、《吴都法乘》卷一○上之下、道光《苏州府志》卷四二、道光《重修虎邱山志》卷二二、民国《吴县志》卷三八
夫玄黄判质,肇自乎太极;
融结辨位,式分于方域。
凡钟灵秀之气,悉为胜异之壤,图志具载,言不可已。
姑苏吴会剧部,茂苑名封,川涂当闽越之冲,分次应斗牛之宿。
膏田多稼,岁储以之流衍;
云屋比居,风俗于焉富庶。
重湖之缥缈,烟景何穷;
睇百城之纡馀,金刹相望。
虎丘山者,按《吴地记》云,本名海涌山,去吴县西九里二百步,高一百三十尺,周二百一十丈。
《越绝书》曰:吴王阖闾冢在吴县阊门外,名曰虎丘
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铜棺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鱼肠三千在焉。
发卒六十万人治之。
三日,白虎居其上,故有兹号。
又世说云:秦皇帝因游海右,自沪渎经此山,欲发坟取宝。
忽有白虎出而拒之,始皇挺剑刺虎,虎奔而隐,因改为虎丘焉。
故上有剑池,或曰秦皇剑池,亦谓之磨剑池
今则长十有三丈,阔馀三寻,其深莫可测矣。
古诗云「剑池无底浸云根」,又云「沉沉剑池水,直上连沧溟」。
后以唐祖庙讳,更为武丘云。
其山又有响师虎泉、陆羽井、真娘生公台。
石壁见其鬼诗,林径回其仙驭,诡异之迹,莫可悉述。
云岩寺即晋王氏伯仲珣、珉舍别业以创焉。
始于一山中分两寺,故颜鲁公诗云:「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今则合而为一。
先是,至道中岳牧贰卿魏公庠改为禅刹,延清顺尊者法主之。
彼美招提,实为绝境。
粉垣回缭,外莫睹其崇峦;
松门郁深,中迥藏于嘉致。
故前贤诗云:「老僧秪怕山移去,日莫先教锁寺门」。
又云:「宿云侵晓去,不待寺门开」。
若乃层轩翼飞,上出云霓;
殿山屹,旁碍星日。
景物清辉,寮宇岑寂。
千年之鹤多集,四照之花竞拆。
垂组缥缨之彦,靡不登临;
达心了义之人,终焉宴息。
允所谓浙右之壮观、天下之灵迹者矣。
其有古高僧之行乐,诸名公之咏题,编录尽存,羌难备叙。
师用慈,道行明洁,智怀渊廓,自招提宗唱,克奉神君,屡飞翰于云鸾,祈镂文于金石。
愧先圣之叹,辄成章于狂斐;
敩《头陁》之碑,聊寓言于髣髴云尔。
时天圣二年岁次甲子六月念八日翰林侍读学士中散大夫、守尚书礼部侍郎、同知通进银台司门下封驳事护军琅琊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九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王随记。
按: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六,嘉靖十六年刊本。
秦非子之秦人赠汧阳伯今进封华亭侯赞 北宋 · 王随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
七十之贤,皆传圣道。
彼美子之,学臻堂奥。
珍席圭璋,儒宫黼藻。
列爵华享,令名长保(《山左金石志》卷一五。又见《阙里志》卷一七,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一之七,乾隆曲阜县志》卷二四,道光滕县志》卷七。)
儒:原缺,据右引书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