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立赏捕蔡师曾奏元丰四年七月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四
御史台见根治太学生蔡师曾,乞重立赏,许告捕。
乞增置安阳埽及处置旧河物料事奏元丰四年十二月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
李立之所乞,小吴决口以下旧河见管物料、榆柳,差使臣等巡防。
又乞相州漳河增置安阳埽。
今以钱应副河防。
安阳埽当增置。
抄录关报事奏元丰五年五月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六
旧制:应差除及更改事件到封駮司,限当日抄录关报御史台谏院
新制:拨封駮司归门下省,为封駮房。
如合依旧关报御史台谏院,不知以何官司为名?
内省无关报外司之理。
李规王务民奏钞事奏元丰五年五月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六
吏房前后发李规、王务民奏钞,令臣书读。
侍郎王圭已书,省审坐违式,举行门下省但勘罚。
今缘奏钞皆王圭书名,自合省问,岂容但称不知,归罪令史
自非执政大臣怙权擅事,轻蔑朝廷,即是吏史凭附大臣,沮坏法令。
陛下新正官名,而上下横厉如此,不治其微,实恐陛下复古建事之意或成虚名,为天下后世所议。
乞裁罚官吏慢令造奸事奏元丰五年十一月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一
根勘住滞梓州路转运司,乞差官给授田土,及差周宥、崔象先勾当军头司事。
已根究住滞事节,实缘官吏慢令造奸,虽该赦,更不勘结,望裁酌指挥
尚书省元丰六年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之七(第三册第二四四○页)
尚书省凡有奏钞,法当置籍录其事目。
尚书省违法,擅不录目。
曹辅之著作帖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七
某启,侍坚道兄:读书于越之蒙山,山枕湖,气象颇清绝,复僻不即宾客
援毫开卷,间有倦色,则短舟泛酒,拾落果,钓溪鱼,醉倒于湖月影之下。
无用之身,所失如彼,所得如此,亦故不为世笑也。
吕少府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七
向以狂妄,见黜于朝,毁于乡人,深自退缩,不求闻达也。
承累索文字,某不敢辞拒。
复承过有誉许,此乃见左右包荒溢美之情也。
馀留面目,以尽区区。
翟岩山宝积院轮藏记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四明文献考》第一二一页、《四明图经》卷一○
有大宝珠藏于无眹。
辩如吃诟,无所措言;
明若离朱,莫能寄目。
众生积业,堕在无明;
我佛如来,慈悲哀悯。
以身圆应,俯视群机,于无相中,发露光影。
重重接引,遂有多门。
结集流传,即经律论。
护持开示,世不乏人。
鄞岭翠岩,院名宝积,有长老者,曰智才师
于佛事门,不拾一法。
广募檀信,鸠集众工,缮写奉安,建为轮藏。
丙辰岁戊子年,凡阅三冬,能事告毕。
有一居士,施不及财,目睹胜缘,五体投地。
恭敬作礼,而发愿言:愿诸众生,睹相生想;
令一善念,念念不停。
如是轮藏,无暂休歇,以至八部,一切诸天。
在家出家,善知识等,若闻若见,发大道心,亦如是轮,永不退转。
则是藏也,无量功德,天上人间,穷劫赞叹,岂能尽云。
西湖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四明文献考》第二八八页、《四明图经》卷一○、嘉靖《宁波府志》卷一九、《敬止录》卷六、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六○、咸丰《至正四明续志》卷一一
湖在州城之西南隅。
南隅废久矣,独西隅存焉,今西湖是也。
其纵南北三百五十丈,其横东西四十丈,其周围总七百三十丈有奇。
其中有桥二。
绝湖而过,曰憧憧,天禧间直馆李侯夷庚之所建也。
然僻在一隅,初无游观,人迹往往不至。
嘉祐中钱侯君倚始作而新之,总桥三十丈。
桥之东西有廊,总二十丈;
廊之中有亭,曰众乐,其深广几十丈。
其前后有庑,其左右有室,而又环亭以为岛屿,植花木于是,遂为州人胜赏之地。
方春夏时,士女相属,鼓歌无虚。
亭之南小洲,前此有屋才数椽,乃僧定安守桥之所。
后浸广,今遂以为僧院,寿圣是也。
其西又有佛祠四。
并其东,皆乡士大夫之所居。
其北有红莲阁,大中祥符中章郇公尝倅是州,实创之,有记在焉。
阁之北,即郡酒务。
故时使人即湖以汲水,劳费甚,乃堤湖之中,畜清流,作楼于其上,以辘轳引而注之,至今以为便。
然是湖本末,《图志》所不载。
其经始之人,与其岁月,皆莫得而考。
盖尝闻之父老,明为州,濒江而带海,其水善泄而易旱,稍不雨,居民至饮江水。
是湖之作,所以南引他山之水,畜以备旱岁。
始未之信也。
熙宁中,岁大旱,阖境取给于其中,湖为之竭;
既又穴为井,置庐以守之。
虞君大宁,尝记其事,刻石于寿圣院,乃知父老之传不诬也。
钱侯去,距今几三纪矣,而湖辄浸废不治。
其亭南,既堤以为放生池,濒湖之民,又缘堤以植菱芡之类,至占以为田,淀淤芜没,几不可容舟。
元祐癸酉刘侯纯父来守是邦,适岁小旱,乃一切禁止而疏浚之。
增卑培薄,环植松,复因其积土,广为十洲,而敞寿圣之阁,以其名名之,盖四时之景物具焉,湖遂大治。
然其意,初不在游观也。
古人于事,盖不茍作。
惟其利害伏于久远难知之中,所以后世贵因循者,或莫之省,而好功之士,至乐为之纷纷也。
明有数湖,危于废者,不特是湖也。
若刘侯,可谓有志于民矣,故具论之,以冠诸图,庶来者有考焉。
元祐甲戌三月
西湖引水记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四明图经》卷一○、《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七、《四明文献考》第一三○页、成化《宁波郡志》卷三、《敬止录》卷八、《四明它山水利名览》卷下
按州图经,鄞县南二里有小湖,唐贞观中,令王君照修也。
盖今俗里所谓细湖头者,乃其故处焉。
湖废久矣,独其西隅尚存,今所谓西湖是矣。
为州,濒海枕江,水难蓄而善泄,岁小旱,则池井皆竭,而是湖所以南引他山之水,为旱岁备也。
熙宁乙卯,岁大旱,湖辄涸。
建中靖国改元之夏秋,不雨,湖又涸。
民渴甚,至穴窊下,滤秽滓以饮。
而国家将有事于郊丘,上供之舟,复阨不得进。
公私交病,上下狼顾,漫不知所为策者。
州于是以其事属监船场宣德郎唐君。
君即由南门道河上凡八十有五里,抵所谓他山堰者,踌躇相视,遂尽得其利病。
盖所谓他山者,四明之众山萃焉。
一山作雨,则涧壑交会,出为漫流。
方岁小旱,众山未必皆不雨,而溪流未必遂绝也,特河势中窊,循两堤率支渠酿泄以去,以故不得行,盖非特天时之罪也。
君既得其所以为利病,审不疑矣,乃属民尽堙诸渠口,而稍浚上源。
因以其土窒补堰隙,复累石于其上,以遏入江之羡流,于是水稍引以北。
顾独距城十数里,河赤地裂,深尺馀,凡邦之人,莫不皆谓水无可行之理,要非淹旬积雨,莫能济也。
君谓审如是,岂人力所能及哉?
颇闻善政王侯实始作堰,以兹水赐其邦人,庙貌固在焉,其能漠然乎?
即为民致祷焉。
一昔而水辄薄城下,不数日,湖流漫然,至清冽可食,而行舟于河,不复留碍。
耆稚欢叫,里巷相属,一方遂以无虞。
噫,侯一何异哉!
虽然,前此湖盖尝涸矣,无有能发其利者。
发其利,自宣德君始。
君诚善其始矣,顾非侯以相之,则莫能善其终。
盖宣德君身筦库之责,而能用意勤民之事;
侯生既施劳于人,而没犹烱烱如此:盖皆可谓有志于民,而与夫世之任人责而不思忧、视民灾而莫知救者,顾可同日而语哉!
侯讳元炜,史不传,不知何许人也?
唐大和中,实令是邑。
得之父老,自他山以北,故时皆江也。
溪流猥并,与潮汐上下,水不蓄泄,旱潦易灾。
侯为视地高下,伐木斲石,横巨流而约之
率三入江,七裒于河,溉田凡八百馀顷,其功利溥矣,故民至今祠之。
宣德君名意,字居正江陵人也。
乃祖若父,以风节文章闻天下。
而君清直强学,不茍于其职,克似其家世者也。
既德侯之赐,不敢忘斥金以致饰其像设矣,又属余以纪其事。
余以谓天时之不常久矣,安知岁不旱而湖无涸乎?
故具论如此,且以著二君之志,而因以告夫后来者,使有考焉。
冬十月吉记。
水利记(一 案即风堋碶记)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四明图经》卷一○、成化《宁波郡志》卷三、《四明文献考》第一三二页、《敬止录》卷九
鄞于明为剧县,占乡十有六,而公私之田,无虑几万顷。
其潴以蓄待灌溉者既无几,而凡所以为捍防酿导之具,吏又忽不时省,颓漏废圮,十或八九。
不幸天时稍愆,亢则其涸可立待,而民辄病,间无如何。
注江流以趋一时之急,且咸卤至,腐败诸苗稼,积不已,往往田遂瘠恶,遂废不足耕,种不可下。
光禄虞大夫为邑于此,始与民图之。
即北渡之西面风堋,积石为碶,以却暴流,纳淡潮。
既又自州之西隅,距北津,疏淀淤之旧,增卑培薄,以实故堤。
而作闸于其南,拒所谓咸水,以便往来之舟。
而东西管数乡之堰碶,随以缮完者凡六所。
盖用工一万一千有奇,而溉田五千五百馀顷。
假财于赈贷之馀而公不费,役民于既病之后而私不劳。
于是邑人相与传之,愿有以久大夫之赐于无穷。
舒亶因系之曰:盖治古之盛,其不免于天时之不齐,或与后世同。
唯所以应之者,与后世同,故旱不能乾,水不能溢,而民不灾。
先王之政事弊于茍偷之俗久矣,朝廷方慨焉。
比岁以来,深诏执事,而农田水利之官遍天下。
恩施厚矣,而或者不能推致其意以暴之,民信诞相没,使功实或漫不可考,呺然诋法,至引之于岁。
呜呼!
由是以考鄞大夫之政,其尽心果何如哉!
虽然,天下之事,积在多,成在久,虽古之成顺致利者,亦不能以易此,则虞大夫之志,岂敢以此自必于无穷哉!
亦唯来者申之而已。
谨记。
水利记(二 案此及后篇皆指广德湖也。)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四明图经》卷一○、成化《宁波郡志》卷三、《四明文献考》第一三三页
是湖千顷,有四利焉:当春夏秋,四明诸山积水东注,浩荡泛滥,有如海潮。
居民庐舍,往往渰没。
不一二日辄下,以是湖纳之,一利也。
方其旱岁,七乡之田,引以灌溉,而漕河北,取以济公私往来之舟,二利也,菰蒲凫鱼,四时不绝,凡村落城市之民,无田以耕、无钱以商者,莫不仰食于此,三利也。
歉岁穷民,以蒪根为圣米,盖自别邑他州争取而食者,不可胜数,四利也。
呜呼,其利溥矣!
有心于民者,缮其堤防,谨其经界,时其启闭,禁其畜牧可也。
而或者徒见其沙沫浅淀,乃欲议以为田,独不知沙沫为田,则湖遂废矣。
古人戒始作俑者,意顾不在此。
与越之镜湖白马湖,可见矣。
沙沫地才四十顷,参天下,顾少四十顷田哉!
今夫导一渠,浚一井,犹苦其劳费,积日月而不之成,奈何欲规四十顷难必之利,而遂废千顷已见无穷之利哉?
诚有心于民者,姑思之,毋忽焉。
邑人舒亶题。
水利记(三)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四明图经》卷一○、成化《宁波郡志》卷三、《四明文献考》第一三四页
或谓是湖堤塘善颓,每一浚筑,则取材调工,于并湖之民亦劳费矣。
今诚能即其膏沃,少损为田,岁积谷以为缮修之备,亦因利之利也。
是不然。
庆历丁亥,距今元祐癸酉,凡四十七年矣。
而湖堤之修,前荆公,中张侯峋,最后段君藻,盖未始数也。
夫利害,未尝不相随,顾大小如何耳。
今置大利而顾小害,未可谓知务也。
堤所以善颓,无他,由启闭不时,而畜牧陵践故耳:此县令之事也。
尝得闻父老,谓段君治是湖颇力,增卑培薄,植榆于其上,凡一百二十丈。
置之列亭,刻石载其数目姓名,使分守之,而一切禁止。
诚持久能如此,湖复何患哉?
戊辰游山题壁记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四明图经》卷一○、《延祐四明志》卷一九
元祐戊辰闰十一月己巳,自西湖懒堂临海赵逢当时出江东,宿延福。
庚午东山、永安。
己巳癸酉,入大梅护圣,观常师舍利、锡仗、铁鞭、象齿。
丙子,上保福。
己卯,抵金峨真相,谒中禅师
辛巳,鄞江张宏公度、吴升潜道至自郡,留一夕,往象山
壬午,游金文,还宿西堂。
甲申,同中师离瑞相,今偕师下东山,迤逦以归。
盖在山间十有五日,得僧院者六。
独辛巳晴和,登山为斗草之剧,馀辄雨雪。
所谓梅子真鍊丹井、法华泉、石柱山、云外庵,皆欲往不果;
而公度约余道奉川境上,游安岩、雪窦诸山,且复不至,亦遗恨也。
香山智度寺新钟铭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四明图经》卷一一、《四明文献考》第一五五页、光绪《慈溪县志》卷四一
慈溪香山智度寺作钟楼,而钟不称于是。
正觉禅师谋新之,一治而就,实元符改元十一月五日也。
是寺,真应大师真身在焉,冥感旁通,四走檀施,则是钟不日而成,岂特人力也哉!
亦乐居士舒亶,闻而赞叹,为之铭曰:
三界冥冥,白日夜行。
非雷非霆,闻者震惊。
是声非空,破一切聋。
十方三世,不离其中。
是声非有,假一切手。
复归于尽,谁作谁受?
是大因缘,具大神力,非声而声,不德而德。
其万斯年,与世作则。
宋故上护军致政罗公墓志铭崇宁元年三月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光绪《宁海县志》卷二一
哲宗皇帝即位改元之二年,诏曰:「知开封府开封县罗适,岂弟廉平,出于天性。
视民疾苦,如在于己。
朕惟京师大众之地,宜得仁人,往体朕心。
权发遣开封府推官公事」。
当是时,天下晓然咸知天子仁圣,所以惠养元元之意至深厚。
而公行治,暴耀翕赩,为一时公卿大夫之所叹誉,谓且用世矣。
既而推迁出入,奔走使事,凡十有馀年。
比还,得对天子,而公老矣,于是遂致其事以归。
归之三年,明大旱,公曰:「民病甚,国事也。
余虽老,且得谢,窃服明诏,所以褒谕甚宠,夙夜念不报万分,义终不忍以仕已贰其心」。
顷今江都旱,命浮屠氏作瑜珈法,祷于扬子江神。
验,乃即佛祠,用前法。
方袢暑,自夕通旦,擎跽曲拳,百拜不少閒,因以感疾。
浸剧,遂卒于其家,实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八月十有六日乙巳也。
公讳字正之,世为台州宁海县人
曾祖爽,祖德诚,皆不仕。
允明,赠中散大夫
公两举乡书,第治平二年进士,尉舒州桐城县
县俗习,病不知医,独用巫治。
公一日属群巫尽取所谓像设焚之庭下,即捐私帑,市药以予民。
既又石刻方书以示。
后用举者移兖州泗水
山东旷地数万顷,民佃居几数千户,部使者欲取以规利,以祸福撼公,使任其事。
公力建不可,使者卒感悟。
著作佐郎,知曹州济阴县
居数月,察访使人飞语奏劾公,辄夺官去。
父老诣阙诉留者殆万人,朝廷察之,以天平军节度推官还旧治。
阅二岁,复官如初。
守臣以公最上,即徒知开封府陈留县
畿甸宿兵馀数万,主将不得其情,方阅,俄有以变告者。
僚佐惶骇,噤不敢出气。
公笑曰:「妄人也」。
即其众杖之,军以无事。
上遣内侍刺知,德音为称善。
邑当孔道,四方宦游,死不能归,而旅殡佛庙,残骸破棺,无复主名,以数千计。
公请于朝,即县之东南隅葬之。
有官于南方,溺死,其妻挈孤茕丐于道,公馆之传舍,解衣辍食衣食之。
卒移其所居州里亲党,使收恤以去。
开封府军巡院官阙,以公摄事。
院狱淹不决,寒饿疾病,相枕籍狼藉,吏玩为常。
公至,则首惩其黠吏,一疏其连坐之无辜者出之。
斥案牍之无用者,为衣衣之。
宿垢陈敝,不阅月殆尽。
朝廷患市易积乾没,张职钩考,公与辟为属。
同列有忌公前数出异论者,官长谋为君罢之。
公曰:「进己退人,非所愿也」。
去,知扬州江都县
前此更七令,皆不得以理去。
诉牒日盈庭,大抵缘逋赋不能均。
公以保伍法集民庑下,给笔札,使自列。
人人得其平。
淮俗类啙窳,农惰不劝,公为易置耕器,身自教督之。
朝廷议盐法,使者妄意欲以强民,他郡县皆应矣,公独弗听,人莫不为公危之。
公曰:「为国爱民,令职也。
纵得罪,何憾」?
事卒寝。
时近臣有荐公可任剧,召对,久不报。
会大臣守扬最为知公者,归相天子,于是擢知开封府开封县,就迁府推官
未几,除提点府界刑狱,兼相度京西等路水利。
畿邑沟洫,久湮茀,岁积潦,田至种不得下,公设法疏畎之,民始不病。
广济军南里堤田凡数千顷,地形相倾,水上下交为患,公行视,即下流酾为渠,以注之淮。
其功利居多,朝廷赏之。
公曰「僚吏力也」,推不受。
虽不行,公志也。
两浙道苏、秀水,议者不一,朝廷遣专使相视经理,而又以公为提点刑狱佐其事。
经费不赀,民力殆不支,公不及请,辄发常平贷助之。
朝廷为薄其罪最,后移京西北路提点刑狱
熙宁中河北灾,诏许流民处荒土。
汝州几数百户,至是或者规其地,以冒佃告。
数更有司,不能判。
公请如方田法,民以奠居。
盖公少长田间,于民事无所不知,故仕宦自初,暨终更十任,而六为长官,其所设施,初虽若烦碎,及其既久,上下情得。
是非曲直,至则辨察。
事无大小,罔不饬举。
教条所下,吏服民听,如父诏子。
以至四为监司,一切务在恤民隐。
戒督官吏,必先廉恕;
而于水事,尤为不茍有劳。
以故,所至称治,去则人思之,多为立生祠,而论者以谓有古循吏之风,信然。
公资浑厚,质直不华。
临事嶷嶷,信理直前,不肯为利害俯仰。
闻人之善,奖与成就,惟恐不力;
急人艰困,勇往不倦,如赴嗜欲。
俸禄所入,应手随尽,未始为子孙后日毫发计。
其事亲孝,于兄弟友,待亲戚交旧笃恩义,立然诺。
异母兄欲异财,听其所欲取。
季弟死,为择婿嫁其妇,又嫁其女如己出。
初未知学,自大母族党发之。
其后家困,为抚育其孤女。
妻之士族尝学于乡先生,既死,与教养其子,至分俸以舍之太学
少举进士,与友生偕上,中道辄卧病,他皆委以自便,公独留不去。
故人死,久不能举,唱乡人营宅,兆卜日月,哭泣以葬之。
使者数侵公。
他日,公出使,乃在部中,初疑其不能忘也,公曰:「本自不计,无可忘者」。
盖公义节厚德类如此,而多至不可胜数。
平日与客语,常谓忧人之忧,然后可以乐其乐。
盖其意向所在,大抵不以私自营。
晚虽退休,志犹不衰,而其馀力长智,若尚可以为世用。
近臣使者方且交章,而公亡矣,人莫不惜之。
公好古强学,虽老不废书。
嘉祐治平间,学者方事声律,而公已能用意经传。
然颇独嗜《易》,其所为注解,合其他歌诗、章疏、碑碣、杂文,仅百卷。
雅喜藏书,凡遗文古事,与夫国朝新书,家多有之。
晚岁,奉佛尤严云。
公享年七十有三,官自著作佐郎宣德郎,七任为朝散大夫,勋至上护军、服五品中散
公两娶:前吴,赠慈溪县太君
后周,赠金华县太君
公即金华出也。
娶周,封永嘉县君
男六人,四亡。
曰璪,曰球,皆为太庙斋郎
女九人,一亡。
长归陈师渐,次陈惇,次王庭筠,次朱充,皆举进士
一在室,馀尚幼。
崇宁元年壬午三月初七日壬辰,归葬于宁海海游之东原。
公虽世居宁海,而姻旧多在明,且爱其湖山可乐,去坟墓为不远,遂家焉。
此讣至于其乡,父老为置位,聚而哭者凡三日。
余与公少同笔砚,又为同年生,又尝为同僚,今又为同里,投分实四十年。
自公寝疾,得日造其门,迨治命,与之握手而诀,且诘其所欲,属我者曾不及他。
夫岂谓余自足以深知其心,而不待言与?
古当其葬也,为具论其平生,泣而为之铭,曰:
允矣罗公,其德孔夷
维人之忧,弗茍弗随。
维圣天子,民瘼是咨。
大众之区,曰唯京师
其往赞哉,莫如汝宜。
孰荒我田,有离离?
水行地中。
自公来尸,耋稚舞歌,匪唯无饥。
凡利在人,弗问细微。
暨厥行路,枯胔弗遗。
内外戚疏,岂不异施。
我罔不尽,忠利爱慈。
百尔士夫,孰一于兹?
公取而足,其贤可知。
膴膴故原,公乎其归。
宁我邦人,百世是思。
爰憩彼郊,其生有祠。
配古社神,春秋祀之。
宋故明长史王公墓志铭元祐元年三月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宋元学案补遗》卷六
先生讳说字应求,其先睦州人也。
五代时,曾祖耕,尝推奉国军节度事,因家焉,今遂为明之鄞人。
祖简,父昭文,不仕。
娶高氏,再娶李氏。
五男:筠叟、瑜、玩、琦、珩,皆举进士
三女:二归为士人妻,一尚幼。
先生元丰八年八月六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七十有六。
明年三月三日,葬于鄞之桃源乡清泉里,从新卜也。
明有五先生:前则慈溪杨君适、杜君醇、鄞王君致,其后,则奉化楼君郁与先生其人也。
之五人者,皆以行谊术业,表其州乡者也。
杨、杜、王死久矣,而楼死,今先生又死于是。
乡人相与泣而言曰:「先生无遗矣,凡我乡邦,其将谁以咨故实,决疑事乎?
后生子弟,将何所矜式乎」?
先生敦静和易,退然似不能语。
与人交,虽久近,莫得而亲疏。
以其学教授乡里三十馀年,一时朋辈与门人弟子去而仕宦,有老而归、与未归而死者矣。
先生于是始得一命为州长史,无田以耕,无桑麻以衣,又未尝言利于邻里朋友。
穷阎陋室,妻子相对,自众人观之,若不可以一朝居也,而先生敝袍粝食,颓然卒岁,不知富贵利达、与夫阨穷贫贱之可以择而处也。
呜呼,若先生,可谓知德者矣!
昔者,颜氏子不迁怒,不贰过,夫子止以为好学;
至于箪食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乃独称以为贤。
然则贤者之所为,果不在此而在彼欤?
先生之穷甚矣,人固莫不知而哀之,然其能知先生之所以能穷者乎?
于是当其葬也,门人舒亶为之铭,曰:
冠㟼㟼兮佩陆离,纷钟鼎兮妾马肥。
谓可搏而有兮,胡宁乎突梯?
谓之足愿兮,又孰有以易之?
庸讵知夫先生兮邈古人乎?
予追渺一世兮铢锱,糁藜羹兮不饥。
白首青衫兮不卑,桃源南兮望春。
西山丛丛兮水漪漪,生所居兮死所归。
志两获兮又何悲?
旷千载兮尚谁期?
九原可作兮呜呼在斯。
宋故秘校郭公墓志铭元丰四年十月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光绪《慈溪县志》卷五○
郭君讳浑字仲醇,其先汾阳人,居四明五世矣。
曾祖讳师从,龙宦吴越,为谏议大夫
祖讳继崇,任太子太傅
父讳琏□,潜德不仕,以子故,封大理评事,再封大理寺丞
寺丞有子二人:长曰暨,第进士,位于朝,今为屯田员外郎
其一人,即君也。
生而俊迈,风韵秀爽,不杂流俗。
性耿易,不为歧曲崖岸,议论□直,无所回容讳避。
中心坦然,绝无一毫芥蒂。
读书务穷圣人之奥旨,剔去传注,不为肤闻浅见者之所道也。
发为辞章,遒丽精密,学者无不喜悦。
乡大夫荐,不利于有司,慨然有终焉之志。
归以诗书自娱,放宕山水间,若将终身焉,馀十年矣。
一日,朝廷广搜择之路,凡籍名贡部者,限年特与奏名。
适诏下,君在奏中,州郡勉□驾,奏以行。
覆试于□,赐第以归。
踰年,法当拟官,左右皆勉君西去。
李及泗,解装,一夕被疾,遽卒于郧。
吁,可痛哉!
熙宁十年十二月十有四日也,寓窆于僧舍焉。
讣至,嗣子敦方号泣殒灭,奔赴数千里,扶护东下。
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壬午,葬于慈溪县石台乡光德村太平里先茔之侧也,享年六十有四。
娶俞氏,有子曰敦方,曰敦仁,曰敦复,曰敦临:四人皆业进士
女五人:长适前池州军事推官童于,次适进士张孝臻,皆郡人;
馀尚幼。
葬有日矣,予既知君为人也,于是与之为铭。
铭曰:
谓命不授,胡材之茂?
谓德必懋,胡艰尔祐?
□□于君,其孰能究?
必曰诒谋,以大尔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