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衙斋偶成(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编者按:「小」,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作「少」。)庭风细蝶依花,日午黄蜂亦散衙。
岂有不平鸣蜥蜴(作者注:「台地蜥蜴鸣声如雀。」),未知何事闹虾蟆。
偶缘碍足思锄草,莫为伤脾便毁
树影微欹残梦醒,浑忘身世在天涯(施懿琳编校)
斐亭即事(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创作地点:斐亭
旋汲清泉满旧池,遍寻异蘤得新知。
未堪谢客呼山贼,且学樊须作圃师。
沧海此亭原粒,青天终古自游丝。
閒来扫地焚香坐,也算平生一段奇(施懿琳编校)
澄台晚眺(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创作地点:澄台
寂历斜阳上丽谯,微茫一线鹿门(作者注:「鹿耳门外暗砂甚多,舟人插标以识,谓之『招』,有『南招』、『北招』。」)
小园种树刚春雨,暇日登楼又晚潮。
公子风标看白鹭,美人名字记红蕉。
天涯滋味蛮乡景,赖有诗情耐可销(施懿琳编校)
孙平叔同年移藩粤东(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其一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平生好在紫髯翁,此别无因执盏同。
去路月明千里外,交情雨散一年中。
甘棠旧港依然绿,荔子连山不断红。
试上朝台定回首,故人犹滞沃焦东(施懿琳编校)
其二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君才似海常宜近,我计归山苦未能。
王式不来应有以,淮阳非卧所能胜。
偶看芳草思蛩駏,漫向秋风较鴳鹏。
留取怀中书数纸,相思时与剪青灯(施懿琳编校)
病中(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一念新罗已杳然,贾胡留滞忽经年。
凭陵赤岸疑无地,指点沧溟直际天。
岂有奇文誇海外,独饶新病怯尊前。
蛮花犵鸟犹知我,客里相看倍可怜(施懿琳编校)
半舫偶题(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荒城斗大赋山囚,却有洼尊似道州
砌畔花开罗汉面(作者注:「昙花一本抽十八茎,人以为当十八应真之数。」),窗前果结释迦(作者注:「果磊块如佛顶,故名。」)
何人为下常悬榻,此屋原如不系舟
归去茅檐闲炙背,烟涛还与话瀛洲(施懿琳编校)
新得荔枝一盘即夕邀客食之(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其一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山雨频催梅子熟,海风新送荔枝香。
试看神女肌如雪,休问麻姑鬓欲霜。
穷发加餐聊自慰,攒眉劝客且须尝(作者注:「时未甚熟,味尚微酸。」)
天涯岂易逢尤物,未害风流在瘴乡(施懿琳编校)
其二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恨无玉版谒尊师(作者注:「台地殊不佳。」),常笑金盘荐穆之
但劈轻红摇食指,还浮大白沁诗脾。
闲来种树能通术,果欲归山岂待赀。
信是南游专为口,滞留江海已多时(施懿琳编校)
即事(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一编入手百忧空,读罢追凉小苑风。
芳草意随行处绿,离支颜胜去年红(作者注:「今岁台郡荔实大盛,其佳者不减内地。」)
争田渐解听蛮讼,伐木閒思课隶功。
更上澄台聊极目,懒将身世问飞鸿(施懿琳编校)
出郊至船厂督修战舰(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十年人海任沉浮,漫浪无端出九州。
正合与官充水手,未妨呼我作遨头。
生涯拟托庄周,归计犹虚范蠡
枉说痴儿能了事,不知身世尚悠悠(施懿琳编校)
凤山大令杜少京绍祁(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许成章《高雄市古今诗词选》。)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许成章《高雄市古今诗词选》。 创作地点:凤山
云海光中绝点埃,衙斋山色半屏开。
传家唐律诗千首(作者注:「君家《叩弹集》原版尚存。」),作吏蛮方水一杯。
香稻剩留鹦鹉啄(作者注:「县出香米,番人所种。」),高枝应待凤皇来。
筑城敢道非吾事,且觅琅玕万个哉(作者注:「时方与君议筑城事,君先令栽竹为围,捐俸为之。」)。(施懿琳编校)
早起至船厂督挽战舰交营(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紞鼓连声接曙钟,西郊未别且从容。
溪流夜涨潮痕在,沙路朝晴草色浓。
归兴鼋鼍殊可驾,旷怀魑魅惯相逢。
饱看藏壑频遭徙,一笑虚舟任所冲(施懿琳编校)
积雨遣闷(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海天风雨欲平沉,六月阴凉袭襟。
湿气朝看黄耳菌,老怀閒羡白头禽。
空阶久任无心滴,野草偏如有意侵。
不是维摩频隐几,聊将震撼试潮音(施懿琳编校)
斗六门沙连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题作〈斗六门至堡连郡〉。)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创作地点:斗六门、沙连堡
天将奇险界诸蛮,十八重溪湾复湾。
负弩屯丁头片羽,裹盐峒女耳重镮。
漩涡中有石弹子,老树根多木假山。
且说桃源堪避世,白波青嶂讵人间(施懿琳编校)
哭女随珠(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其一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讵有门楣待尔强,祗怜娇小似平阳
银鱼昔每从爷觅,金鹿今闻比母长。
幼却膻腥应夙慧,贫疏罗绮尚新妆。
谁知未嫁先黄土,裙布无缘愧戴良(施懿琳编校)
其二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十年京国洗铅华,千里关山未见家。
官閤牵衣成死别,镜台留照剩空花。
杜鹃屡滴思亲泪,精卫难回汎海槎。
一种天涯匏系感,层峰何处哭韩拿(施懿琳编校)
立冬日张瑕瑀馈黄菊花(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三年海外愁风雨,九日尊前感岁华。
病客朝来添白发,故人秋杪送黄花。
炎方本不因人热,正色才能辟物邪。
漫说小阳桃李艳,几番用落见天涯(施懿琳编校)
吴门药酒一罂饷张瑕瑀(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
虚从海客话瀛州,药物蛮方未易求。
多病敢誇医国手,无功合拜醉乡侯
尝新紫蟹来何莫,耐久黄花尚似秋。
安得凤凰台下路(作者注:「君侨居金陵。」),为君千丈筑糟邱(施懿琳编校)
因病得告(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清 · 胡承珙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据《清修四库全书》所收《求是堂诗集》,并参考黄得时〈胡承拱与东瀛集〉一文所录诗作编校。此诗又载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
刷鬓微星已自怜,更何心事觊华颠。
清时多病终无用,绝域能还亦偶然。
半顷荒田春雨后,三间老屋夕阳边。
一閒偿尽平生愿,敢为莼鲈效昔贤(施懿琳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