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本纪 其十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案:《御览》八百八十八引作「秦王恐无相见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北堂书钞》一百十六,《艺文类聚》九十四、《白帖》九十六、《御览》三百五、又八百八十八。)。
其十一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居蜀之后不习水土,欲归,蜀王心爱其女,留之,乃作伊鸣之声六曲以舞之(《北堂书钞》一百六、《御览》八百八十八。案《北堂书钞》引作「乃东平之歌以乐也」。)。
其十二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武都丈夫化为女子(案:《御览》八百八十八引「武都」上有「或曰前」三字。)。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娶以为妻(案:《艺文类聚》作「为夫人」。)。不习水土,疾病欲归,蜀王留之,无几物故。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盖地三亩,高七丈,号曰武担(案:《开元占经》引作「又怨之,号曰武担」。)。以石作镜一枚,表其墓,径一丈,高五尺(《后汉书·任文公传》注、《三国志·蜀先主传》注、《北堂书钞》九十四又一百三十六。《初学记》五。《艺文类聚》六、又七十、《开元占经》一百十三、《御览》五十二、又七百十七,又八百八十八,《事类赋》注七。)。
其十三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于是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来,因名五妇侯台。蜀王亲埋作冢,皆致万石,以志其墓(《初学记》五,《艺文类聚》七,又九十六,《白帖》五,《御览》五十二,又三百八十六,又八百八十八,又九百三十四,《事类赋》注二十八。)。
其十四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王开明拒战不利,退走武阳,获之(《寰宇记》七十二)。
其十五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张仪伐蜀,蜀王开明战不胜,为仪所灭(《史记·秦本纪·索隐》)。
其十六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秦王诛蜀侯恽后,迎葬咸阳。天雨,三月不通,因葬成都。蜀人求雨,祠蜀侯,必雨(《御览》十一)。
其十七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蜀王有鹦武舟(《初记学》二十五、《御览》一百三十七。)。
其十八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秦为太白船万艘,欲以攻楚(本注曰,「太白,船名」。《初学记》二十五。)。
其十九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秦为舶舡万艘,欲攻楚(《御览》七百六十九、《事类赋注》十六。)。
其二十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秦襄王时,宕渠郡献长人,长二十五丈六尺(《法苑珠林》八、《御览》三百七十七。)。
其二十一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副而生于县涂山,娶妻生子,名启,于今涂山有禹庙,亦为其母立庙(《史记·夏本纪·正义》、《初学记》九、《御览》八十三。又五百三十一。)。
其二十二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今为青牛观是也(《御览》一百九十一,《寰宇记》七十二。)。
其二十三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獬(《北堂书钞》三十九、《艺文类聚》九十五、《御览》八百九十。)。
其二十四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李冰以秦时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寰宇记》七十三)。
其二十五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湔氐道。)县前有两石,对如阙,号曰彭门(《续汉郡国志》补注)。
其二十六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御览》八百六十五)。
连珠 其一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臣闻明君取士,贵拔众之所遗。忠臣荐善,不废格而(疑当作「之」)所排。是以岩穴无隐,而侧陋章显也(《艺文类聚》五十七)。
其二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臣闻天下有三乐,有三忧焉。阴阳和调,四时不忒,年丰物遂(一作「年谷丰遂」),无有夭折,灾害不生,兵戎不作,天下之乐也。圣明在上,禄不遗贤,罚不偏罪。君子小人,各处其位,众人(一作「众臣」)之乐也。吏不苟暴,役赋不重,财力不伤,安士(一作「女士」)乐业,民之乐也。乱则反焉,故有三忧(《御览》四百六十入,又四百六十九。)。
其三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
兼听独断,圣王之法也(《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