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士罢苑马诏(建元元年七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卫士转置送迎二万人,其省万人。罢苑马,以赐贫民(《汉书·武纪》)。
答淮南王安谏伐越诏(建元三年。案《文馆词林》题如此,《汉书》不云诏。)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皇帝问淮南王,使中大夫玉上书言事,闻之。朕奉先帝之休德,夙兴夜寐,明不能烛,重以不德,是以比年凶灾害众。夫以眇眇之身,托于王侯之上,内有饥寒之民,南夷相攘,使边骚然不安,朕甚惧焉。今王深惟重虑,明太平以弼朕失,称三代至盛,际天接地,人迹所及,咸尽宾服,藐然甚惭。嘉王之意,靡有所终,使中大夫助谕朕意,告王越事(《汉书·严助传》,又见《文馆词林》六百六十二)。
诏罢王恢韩安国兵(建元六年)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郢等首恶,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焉(《史记·东越传》、《汉书·两粤传》)。
欲伐匈奴诏(元光二年春。案《文馆词林》题如此)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汉书·武纪》「诏问公卿」,又见《文馆词林》六百六十二,篇首有「制诏」二字。)?
赦雁门代郡军士诏(元光六年春)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夷狄无义,所从来久。间者匈奴数寇边境,故遣将抚师。古者治兵振旅,因遭虏之方入,将吏新会,上下未辑。代郡将军敖、雁门将军广,所任不肖,校尉又背义妄行,弃军而北,少吏犯禁。用兵之法,不勤不教,将率之过也;教令宣明,不能尽力,士卒之罪也。将军已下廷尉,使理正之,而又加法于士卒。二者并行,非仁圣之心。朕闵众庶陷害,欲刷耻改行,复奉正义,厥路亡繇。其赦雁门、代郡军士不循法者(《汉书·武纪》)。
议不举孝廉者罪诏(元朔元年十一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繇昌也。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雍于上闻也。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汉书·武纪》)。
赦诏(元朔元年三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诸逋贷及辞讼在孝景后三年已前,皆勿听治(《汉书·武纪》)。
许诸侯王分子弟邑诏(元朔二年正月) 其一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汉书·武纪》)。
其二
出处:全汉文 卷三
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赦诏(元朔三年三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夫刑罚,所以防奸也;内长文,所以见爱也。以百姓之未洽于教化,朕嘉与士大夫日新厥业,祗而不解,其赦天下(《汉书·武纪》)。
封公孙弘为平津侯诏(元朔三年十一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朕嘉先圣之道,开广门路,宣招四方之士。盖古者任贤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劳大者厥禄厚,德盛者获爵尊。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城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汉书·公孙弘传》)。
诏御史封公孙敖等(元朔五年四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护军都尉公孙敖,三从大将军击匈奴,常护军,傅校护王,以千五百户封敖为合骑侯,都尉韩说,从大国出窳浑,至匈奴右贤王庭,为麾下搏战获王,以千三百户封说为龙雒侯。骑将军公孙贺,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贺为南窌侯。轻车将军李蔡,再从大将军获王,以千六百户封蔡为乐安侯。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将军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中郎将绾,皆有功,赐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史记·卫青传》、《汉书·卫青传》)。
劝学记(元朔五年六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坏(一作废)乐崩,朕甚闵(一作湣)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一作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汉书·武纪》,又见《儒林传序》)。
议置武功驰赏官诏(元朔六年六月) 其一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朕闻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所繇殊路,而建德一也。盖孔子对定公以徕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至之。日者大将军巡朔方,征匈奴,斩首虏万八千级,诸禁锢及有过者,咸蒙厚赏,得免减罪。今大将军仍复克获,斩首虏万九千级,受爵赏而欲移卖者,无所流《贝也》,其议为令(《汉书·武纪》,又见《史记·平准书》,有删节而文多异,今别载于后。)。
其二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朕闻五帝之教,不相复而治;禹、汤之法,不同道而王,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北边未安,朕甚悼之。日者大将军攻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留滞无所食。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史记·平准书》)。
遣谒者巡行天下诏(元狩元年四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朕闻咎繇对禹曰:「在知人,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盖君者心也。民犹支体,支体伤则心憯怛。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流货赂,两国接壤,怵于邪说,而造篡弑,此朕之不德。《诗》云:「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已赦天下,涤除与之更始。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毦孤寡鳏独,或匮于衣食,甚怜湣焉。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曰:皇帝使谒者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二石。有冤失职,使者以闻,县乡即赐,毋赘聚(《汉书·武纪》)。
诏封萧何曾孙(元狩三年)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诏御史:以酂户二千四百封何曾孙庆为酂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报萧相国德也(《汉书·萧何传》)。
遣博士褚大等循行天下诏(元狩六年六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日者有司以币轻多奸,农伤而末众,又禁兼并之涂,故改币以约之。稽诸往古,制宜于今,废期有月,而山泽之民未谕。夫仁行而从善,义立则俗易,意奉宪者所以导之未明与?将百姓所安殊路,而挢虔吏因乘势以侵蒸庶邪?何纷然其扰也?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朕嘉贤者,乐知其人,广宣厥道,士有特招,使者之任也。详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郡国有所以为便者,上丞相、御史以闻(《汉书·武纪》)。
振流民诏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遣使冠盖相属于道护之,下巴蜀粟以振之□□□□□□。
遣博士循行振饥诏(元鼎二年九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仁不异远,义不辞难。今京师虽未为丰年,山林池泽之饶,与民共之。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江南之地,火耕水耨,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遣博士中等分循行谕告,所抵无令重困。吏民有振救饥民免其厄者,具举以闻(《汉书·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