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聘士徐君墓颂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一
南昌太原县君白汉故聘士徐群之灵:惟君风轨英邃,德音徽远,播飧仰芳,流宗播揖。
在昔古人有言,闻伯夷之风者,懦夫有立志,仰先生之道,岂无青云之怀哉!
余以不才,忝宰兹邑,遐宗有道,思揖远风。
乃与友人殷浩等,束带灵坟,奉瞻祠宇。
虽玉质幽潜,而目想令仪,雅音永寂,而心存高范
徘徊墟垄,仰眄松林
哀有形之短化,悼令德之长泯,怃然有感,凄焉增伤。
夫讽谣生于情托,雅颂兴乎所钦,匪于咏述,孰寄斯怀。
颂曰:
岩岩先生,迈此英风。
含真独畅,心体冲。
高蹈域表,淑问显融。
昂昂五贤,赫赫八俊。
虽曰休明,或婴险吝。
岂若先生,保兹玉润!
超世作范,流光遐振
坟茔垒落,竹萧森。
荟丛蔚蔚,虚宇愔愔。
游兽戏阿,嘤鸟鸣林。
嗟乎徐君,不闻其音。
徘徊丘侧,凄焉流襟
何以舒蕴,援翰托心(《艺文类聚》三十六)
贺司空循像赞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一
公应天纵之德,系命世之期,质与荆玉参贞,鉴与南金等照。
若其好学之性,不劝而成,弱不珍玩,雅好博古。
慨洙泗之邈远,悼礼乐之不举。
于是覃思深讲,锐精幽赞,虽齐孝之归孟轲汉王之宗仲舒,无以加焉。
赞曰:
思文公侯,诞保休祥。
素质玉洁,华藻金章。
总角韫德,被褐韬光。
自昔丧乱,征鼓日震。
礼乐藏器,诗书蒙尘。
哲人遐慨,垂幕澄神。
仰观洙泗,扬波绝津。
方曜金铉,协赞衡机。
昊天不吊,曾不憖遗。
缙绅颓范,皇德莫毗。
公之云徂,华裔同悲(《艺文类聚》四十七,《初学记》十一)
松阳像赞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一
君德器纯固,基宇高邃荆玉不及喻其温,南金未能方其励。
夫其温恭笃诚,善诱勤劝,外身崇物,菲躬厚人,指挥必谦,动静克让,允有古贤之风流,乃祖之遗爱矣。
肇阶方尺,临政弊邑,洁齐冬冰,泽侔春露。
于穆我后,含和体纯。
行范乃祖,德冠缙绅。
降迹垂化,泽侔三春。
超然遐举,遗爱民(《艺文类聚》五十)
名德沙门论目 其一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高僧传》五,《法苑珠林》二十四,《出三藏记集》十五)
其二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竺道壹文锋富赡(《世说·言语篇》注)
谢万八贤论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体玄识远者,出处同归(《世说·文学篇》注)
喻道论 其一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或有疑至道者,喻之曰:夫六合遐邈,庶类殷充,千变万化,浑然无端
是以有方之识,各斯所见。
鳞介之物,不达皋壤之事,毛羽之族,不识流浪之势。
自得于窞井者,则怪游溟之量;
翻翥于数仞者,则疑冲天之力。
缠束世教之内,肆观之迹,谓至德穷于,微言尽乎《老》《易》,焉复睹夫方外之妙趣、寰中之玄照乎?
悲夫《章甫》之委裸俗,《韶夏》之弃鄙俚,至真绝于漫习,大道废于曲士也。
穷迷而不迁者,非辞喻之所感。
试明其旨,庶乎有悟于其闻者焉。
夫佛也者,体道者也;
道也者,异物者也;
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
无为,故虚寂自然;
无不为,故神化万物。
万物之求卑高不同,故训臻之术或精或粗。
悟上识则举其宗本,不顺者复殃,放酒者者罗刑,淫为大罚,盗者抵罪,三辟五刑,犯则无赦,此王者之常制,宰牧之所司也。
若圣王御世,百司明达,则向之罪人,必见穷测,无逃形之地矣。
使奸恶者不得容其私则国无违民,而贤善之流必见旌叙矣。
且君明臣公,世清理治,犹能令善恶得所,曲直不滥,况神明所莅无远近幽深,聪明正直,罚恶祐善者哉!
故毫厘之功,锱铢之衅,报应之期,不可得而差矣。
历观古今祸福之证,皆有由缘,载籍昭然,岂可掩哉!
何者?
阴谋之门子孙不昌,三世之将道家明忌,斯非兵凶战危,积杀之所致邪?
若夫魏颗从治,而致结草之报;
子都守信,而受骢骥之锡;
齐襄委罪,故有坠车之祸;
晋惠弃礼,故有弊韩之困:斯皆死者报生之验也。
至于宣孟悯翳桑之饥,漂母淮阴之惫,并以一餐,拯其悬馁;
而赵蒙倒戈之祜,母千金之赏:斯一获万,报不逾世。
故立德暗昧之中,而庆彰万物之上,阴行阳曜,自然之势,譬犹洒粒于土壤,而纳百倍之收,地谷无情于人,而自然之利至也。
或难曰:报应之事诚皆有征,则之教何不去杀,而少正卯刑,二叔伏诛邪?
答曰:客可谓达教声而不体教情者也。
谓圣人有杀心乎?
曰:无也。
答曰:子诚知其无心于杀,杀固百姓之心耳。
夫时移世异,物有薄淳。
结绳之前,陶然太和,暨于唐虞,礼法始兴,爰逮三代,刑网滋彰,刀斧虽严,而犹不惩;
至于君臣相灭,父子相害,吞噬之甚,过于豺虎。
圣人知人情之固于杀,不可一朝而息,故渐抑以求厥中,犹蝮蛇螫足,斩之以全身,痈疽附体,决之以救命,亡一以存十,亦轻重之所权。
故刑依秋冬,所以顺时杀,春蒐夏苗,所以简胎乳;
三驱之礼,禽来则韬弓;
闻声睹生,肉至则不食。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其于蜫虫,每加隐恻。
至于议狱缓死,眚灾肆赦,刑疑从轻,宁失有罪,流涕授铖,哀矜勿喜。
生育之恩笃矣,仁爱之道尽矣,所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德被而功不在我,日用而万物不知,举兹以求,足以悟其归矣。
或难曰:适时而教,佛欲顿去之,将何以惩暴止奸,统理群生者哉?
答曰:不然,即佛,佛即周礼,盖外内名之耳。
故在皇为皇,在王为王,佛者梵语,晋训「觉」也。
「觉」之为义,「悟物」之谓,犹孟轲以圣人为先觉,其旨一也。
应世轨物,盖亦随时,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即如外圣有深浅之迹,世夷。
故二后高让,汤武时难。
故两君挥戈,渊默之与赫斯。
其迹则胡越,然其所以迹者,何尝有际哉?
故逆寻者每见其二,顺通无往不一。
或难曰:之教,以孝为首,孝德之至,百行之本,本立道生,通于神明。
故子之事亲,生则致其养,没则奉其祀;
三千之责,莫大无后,体之父母,不敢夷毁。
是以不正伤足,终身含愧也。
沙门之道,委离所生,弃亲即疏,刓剔须发,残其天貌,生废色养,终绝血食,骨肉之亲,等之行路,背理伤情,莫此之甚。
而云弘道敦仁,广济群生,斯何异斩刈根本,而修枝干;
而言不殒硕茂,未之闻见。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此大乖于世教,子将何以祛之?
答曰:此诚穷俗之所甚惑,倒见之为大谬,咨嗟而不能默已者也。
夫父子一体,惟命同之。
故母啮其指,儿心悬骇者,同气之感也。
其同无间矣。
故唯得其欢心,孝之尽也。
父隆则子贵,子贵是父尊。
故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若匍匐怀袖,日御三牲,而不能令万物尊己,举世我赖,以之养亲,其荣近矣。
夫缘督以为经,守柔以为常,形名两绝,亲我交忘,养亲之道也。
既已明其宗,且复为客言其次者。
夫忠孝名不并立,颖叔违君,《书》称纯孝;
石碏戮子,武节乃全。
《传》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策名委质,贰乃辟也。
然则结缨公朝者,子道废矣。
何则?
见危授命,誓不顾亲,皆名注史笔,事标教首,记注者岂复以不孝为罪?
故谚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明其虽小违于此,而大顺于彼矣。
且鲧放遐裔,而禹不造退。
若食委尧命以寻父,屈至公于私戚,斯一介之小善,非大者远者矣。
周之泰伯,远弃骨肉,托迹殊域祝发文身,存亡不反,而论称至德。
《书》著大贤,诚以其忽南面之尊,保冲虚之贵,三让之功远,而毁伤之过微也。
故能大革夷俗,流风垂训,饿首阳之上,不恤孤竹之胤;
仲尼目之为仁贤,评当者宁复可言悖德乎?
梁之高行,毁容守节,宋之伯姬,顺理忘生,并名冠烈妇,德范诸姬,秉二妇之伦,免愚悖之讥耳。
率此以谈,在乎所守之轻重可知也。
昔佛为太子,弃国学道,欲全形以遁,恐不免维絷。
故释其须发,变其章服,既外示不反,内修简易。
于是舍华殿而即旷林,解龙痛以衣鹿裘,遂垂条为宇,藉草为茵,去栉梳之劳,息汤沐之烦,顿驰骛之辔,塞欲动之门;
目遏玄黄,耳绝淫声,口忘甘苦,意放休戚,心去于累,胸中抱一
载平营魄,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志三四,出入十二门,禅定拱默,山停渊淡,神若寒灰,形犹枯木,端造六年,道成号佛。
三达六通,正觉无上,雅身丈六,金色焜耀,光遏日月,声协八风,相三十二,好姿八十,形伟群有,神足无方。
于是游步三界之表,恣化无穷之境。
回天舞地,飞山结流,存亡倏忽,神变绵邈,意之所指,无往不通。
大范群邪,迁之正路,众魔小道,靡不尊服。
于斯时也,天清地润,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浸毓灵液,枯槁之类,改瘁为荣,还照本国,广敷法音,父王感悟,亦升道场。
以此荣亲,何孝如之?
于是后进笃志之士,被服弘训,思齐高轨,皆由父老不异所尚,承欢心而后动耳。
若有昆弟之列者,则服养不废,既得弘修大业,而恩纪不替,且令逝没者得福报以生天,不复顾歆于世祀,斯岂非兼善大通之道乎?
夫东邻宰牛,西邻示勺祀,殷美黍稷,周尚明德,兴丧之期,于兹著矣。
佛有二十部经,其四部专以劝孝为事,殷勤之旨,可谓至矣。
而俗人不详其源流,未涉其场肆,便瞽言妄说,辄生攻难,以萤烛之见疑三光之盛、芒隙之滴怪渊海之量,以诬罔为辨,以果敢为名,可谓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弘明集》三)
其二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支道林者,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
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高僧传》四)
其三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近洛中有竺法行,谈者以方乐合,江南于道邃,识者以对胜流:皆当时共所见闻,非同志之私誉也(《高僧传》四)
道贤论(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贤 其一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高僧传》一。竺法护又见《出三藏集记》十三)
其二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帛祖衅起于管蕃,中散祸作于钟会:二贤并以俊迈之气,昧其图身之虑,栖心事外,轻世招患,殆不异也(《高僧传》一帛远
其三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法乘安丰,少有机悟之鉴,虽道俗殊操,阡陌可以相准(《高僧传》四竺法乘
其五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支遁向秀,雅尚庄、老。
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高僧传》支遁
其六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兰公遗身,高尚妙述,殆至人之流。
阮步兵傲独不群,亦之俦也(《高僧传》四于法兰
漏刻铭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二仪贞运,圣鉴通玄。
数以气徵,理以象宜。
乃制妙漏,挈壶是铨。
近取诸物,远赞自然。
累筒三阶,积水成渊。
器满则盈,乘虚赴下。
灵虬吐注,阴虫承写。
昏明无隐其晷度,阴阳是效其屈伸。
不下堂而天地理得,设一器而万事同伦(《艺文类聚》六十八,《文选》陆倕《新刻漏铭》注引两条,《御览》二)
刘真长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晋书·刘惔传》)
丞相王导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公胄兴姬文,氏由王乔,玄圣陶化以启源,灵仙延祉以分流,贤俊相承,世冠海岱。
二仪交泰,妙气发晖,醇曜所钟,公实应之。
玄性合乎道旨,冲一体之自然,柔畅协乎春风,温而侔于冬日,信人伦之水镜,道德之标准也。
惠、怀之际,运在大过,皇德不建,神辔再绝,猃狁孔炽,凶类焱起。
公见机而作,超然玄悟,遂扶翼蕃王,室协东岳,弘大顺以一群后之望,仗王道以应天人之会。
于时乾维肇振,创制理物,中宗拱己,雅仗贤相,尚父之任,具瞻在公。
存烹鲜之义,殉易简之政,大略宏规,卓然可述。
公雅好谈咏,恂然善诱。
虽管综时务,一日万机,夷心以延白屋之士,虚己以招岩穴之俊,逍遥放意,不峻仪轨。
公执国之钩,三十余载,时难世故,备经之矣。
夷险理乱,常保元吉,匪躬而身全,遗功而勋举,非夫领鉴玄达,百炼不渝,孰能莫忤于世而动与理会者哉(《艺文类聚》四十五)
太宰郤鉴碑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公盖黄帝之苗裔,氏族所由,皆纪于祖御史大夫之碑矣。
灵和诞授,载有公侯,至德硕量,天实挺之。
琅邪王应天启之运,阐中兴之道,思延英贤,以匡王业,乃假兖州刺史金章,仍割玄钺载饰。
于时羯寇凶炽,群逆猋起,公奋其忠勇,精贯白日,信顺为甲胄,大节为城池,故能摧却凶寇,全身济功。
惟公德器纯固,体识深弘,敦尚衡门则服膺曾闵,毗亮皇极则宪章元凯,笃诚简于帝心,明允著于莅政。
钟山之圭璧,岁寒之灵木者也。
摛藻风云,策名帝录。
肇阶方尺,遂隆台岳。
王室未休,吾何以豫?
兴言再慨,思康天步。
将俾皇化,归之大素。
彼苍者天,曾不遐祚。
哲人其萎,民斯攸慕。
嗟尔后昆,式瞻宏度(《艺文类聚》四十五)
太尉庾亮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次黄中以启曹,钟遐武于轩辕
爰及晋代世号多士
公吸峻极之秀气,诞命世之深量,微言散于秋毫,玄风畅乎德音。
窥门者贵其凝《止寺》,入室者议其通玄,鬒形者得之廊庙,悟日者期诸濠川
提挈南翔,息肩灵越,会大君有命,纳妃德门,自求多福,辞不获已。
凤羽笼于华樊,麟趾絷于椒房
王敦阻兵玩权,志窥神器,乃转公左卫将军,要雄戟以扶华毂,勒武旅以翼豹尾。
死难之心,义形于色,亲受中诏,奔告方伯
于是群后契盟,同禀高谋,岩栖怀德,以向赴义。
拯神器于兽吻,扶帝座于已倾。
王室之不坏,翳伯舅是赖。
公以为战伐之谋,仁所耻闻,况立德弘道!
年几不惑,阖门沈舟,将远迹山海。
诏累遣侍中黄门逼以严制,知不获免,乃固求外任。
江外无烽燧之警,宇内归穆然之美。
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已上三十一字从《世说·容止篇》注补)
铭曰:
金德时昏,乾纲绝纪。
素灵南映,中宗蔚起。
谁其赞之?
数钟伊公。
达人忘怀,形随运通。
再潜再跃,婉若游龙(《艺文类聚》四十六)
太傅褚褒碑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公资清刚之正气,挺纯粹之茂质,深量体于自然,冲识足乎弱冠,含章内映,而不运吁敫察之明;
玄识沈通,而不以浮藻曜物;
穆然忘容,尘务不干其度;
默尔独得,肤受莫测其奥。
加以温恭孝友,少思寡欲,都督兖州刺史,将以藩屏畿甸,绥授分内。
康皇晏驾,太后临朝,总己之重,民无异望,乃征将军中书令录尚书事。
公要终之识,定于介石,虽事已未来,而情以本应,顾以主少国危,方难未夷,思清函夏,以一天宇。
且帝命所存,以社稷,为寄,谋身虽重,方此为轻,深为意疾,俯首抚顺
公志在芟夷凶类,拯拔晋民,缮甲练卒,日不暇给者久矣。
遂见机而作,遗其剑履,将龙马河洛,电扫司豫。
庙算以逆徒尚繁,困兽难逼,命公还旆,以俟齐举,虽元勋未捷,义声亦足以振暴于华夷矣。
铭曰:
邈邈远游,亹亹令图。
将激淮海,洒涤中区
雅业未究,哲人其徂。
敢勒玄石,敬刊高谟(《艺文类聚》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