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护塔灵鳗菩萨开宝五年十一月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阿育王山志》卷五、《阿育王山志略》卷上
灵鳗者,不测神物也。
按《感通传》,南山道宣律师问天神陆元畅曰:「四明圣井,灵鳗应现如何」?
答曰:「护塔菩萨也。
宝塔东来相随而至」。
沿古抵今,四方道俗以名香异花引而观之,咸见游泳澄泉之内。
井在阿育王寺东可一里馀,两山夹路,下可百步阴沉可畏
故无旱暵阴霪,常湛湛然
中引脉而出,泠然涌溢
鳗也欲出,则有二红先行,若前驱耳。
身长一尺五寸,其馀大小应量,不可测也。
首鼻如鼋龟,耸双耳,脑有金星,或现银星
其尾如鳢,其色黄黑,其鬐长锐。
潜泳水中有慢慠之趣,盘旋梵下,有恭逊之形,夭娇焉,蜿蜒焉。
掬而嗅,无鱼鳖之腥,投而沉,无网钓之惧,实谓龙类不藏者也。
泉有饮者,差疾灭罪,相传谓之「圣井」,鱼谓「鳗菩萨」也。
唐僧宗亮诗云:「散尽残云碧甃开,灵鱼石缝露星腮。
寒生镜底长清浅,泉脉流从印土来」。
咸通十年刺史柳韬判官苏乘,各领家属游寺,遍观灵迹不信鳗鱼,捕入桶中,封归州宅,约三日无兆,即烹之。
至期开烹,殊无所睹。
差人至井,见游泳跳跃
其年,有僧到寺礼塔,三年为誓有了角儿为之供侍不须工价
期满礼毕酬直不受,乃告曰:「吾是井鳗,助师礼塔耳」。
一僧到寺,相貌奇异
至井见鳗,掬之归院。
烹之既久,唯留涎沫
往井看验,巡甃而行。
贞明二年钱武肃王迎舍利宝塔钱塘,造九层浮图由是灵鳗不见
寺僧频赍名花诱之,无踪,咸谓往卫宝塔耳。
同光丁亥岁十一月武肃王梦一菩萨,首戴结鳗花冠两掖挟蟹。
因问大师法崇,其故何祥。
答曰:「是阿育王寺圣井灵鳗来护塔耳」。
乃命近都戴诠往井视之,止见一鳗。
即遣近侍吴顼、五都将何新同僧清福、宗香花往迎银星小鳗。
冰雪正严,而吸花宛转
遂于塔西就山根三井安之。
凡遇佛生日道俗咸集,必赍花至井诱之,则跃而出,见者莫不倾心也。
癸巳年重修阿育王寺见在圣井游泳方知灵鳗护塔,来去无常不可思议哉!
丁酉岁大师因胜充寺纲纪,限满交付下次见鳗为證。
同守碧甃经月无踪
上山伺之,见在路侧,仰腹青膀,蝇蚁交唼。
同见僧云相谓曰:「此是灵物不可谓殒」。
木盛之,埋于石畔
俄尔见在井中腾跃,遂闻于文穆王降香敬之
辛丑岁明州境上阿育王寺界多风淫雨乡老皆言灵鳗归井,频有见者。
寺僧惠与道侣数人至井,见游跳如昔。
戊午岁钱塘井亭煨烬井泉亦竭。
王命再造,起砖井,寻阴窦杳无遗踪
咸谓灵鳗已先四明圣井。
僧皓卿上状言:「若建九层浮图灵鳗自可迎归」。
癸亥十月,王遣钱仁晃、褚延昌押花舫、设佛像,选高德僧昱从、守贤、子蟾,赞宁预马,远诣鄮山阿育王寺井所,开建道场,即日便得灵鳗
子蟾又于露井得小鳗,同罂盛归。
明日威仪将发,天飞细雪,皆言天花矣。
夜泊州西,即失小鳗,众皆惊异
平旦,舟发西渡,申刻已到馀姚,其神速如此
既达江岸文穆王躬扶罂入,广兴佛事
戊辰八月中,鳗见外井。
烛照中井,别见三五鳗交横跳泳。
时众或见满井,皆不可定也。
明州太守归本厅,作法祈祷忽见青烟而殒。
太守秘之,送还圣井,启罂投之,则举跳入穴矣。
尝试论之曰:南方泽国炎土山墟,或习坎之间,或麓陉之穴,在隰涧者谓之「溪鳗」,处井窟者谓之「土蛲」。
会稽应天者谓之「螭蜃」,则大禹帝锁之;
南康江浒者谓之「小龙」,则许真君禁之。
昔有不信者,或烹之化沫,或食毒害人
不附浮图,不护圣迹,犹或变化难测,况此菩萨应现耶?
或问曰:「既为菩萨水族何胜此嘉称」?
答曰:「华严会中,微尘众类,皆受佛子之称。
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众生佛心更无差别相,所称何怪哉」?
曰:「菩萨纪质分形,故无定约,何谓鳗类」?
答曰:「且龙之变化也,或鳢或螺,为校为鲤,岂定形耶?
又应以此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今观灵鳗也,护宝塔,利群生,若兜率蜂王,警诸天而谈跋致;
灵山龙女破五障而趣菩提
交光于星宿海中,牙映于帝网珠内。
是知菩萨不必手擎如意,身挂花鬘然后始谓之,但随所应现宝塔耳」。
赞宁辄搜既往,显神化之无方;
安识将来,在圣朝之独久。
后之徵验,引而伸之。
宋开宝五年岁在实沉周朔旦,左街僧统赞宁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