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杨文公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乐邦文类》卷四
知礼谨于讲忏之隙,依本宗教观,写书奉答秘监大檀越。
知礼伏奉载垂真翰,曲赐重言,俾知礼毕此忏期,更留讲训
仰承尊旨,合改先心,但以专诚久趣此门,鄙志莫能易辙
良时难遇,胜事易差,故欲且副夙心不果恭遵严命
所言知礼三观指归者,称之太过也。
云极乐本由示权,修道须忘忻厌者,诚哉是言也!
知礼今忻净土,特厌患身,亦有其由,辄伸于后。
若其一心三观,虽非洞达敢不依凭
知礼四十馀年,寻其筌罤,学其去就神根即钝,證入无由
而于户牖关防行用时节,多所游历,亦略谙知
今者蒙索报音,故难杜口,粗陈梗概,希赐否臧
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
恢扬肇自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
由性发,实匪修成
故于一心,宛有三用。
所谓空者,一切皆空,即三观悉彰破相之用也。
假者,一切皆假,即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也。
中者,一切皆中,即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
是则终日破相,而诸法皆成;
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
终日绝待,而二谛炽然
般若谈空,八十法门得显;
维摩立法三界见爱皆忘;
法华一乘世间之相常住
皆由三观相即,致令诸法无遗
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非并别而观,不可以有无求,不可以中边取。
故云不并不别,非纵非横
盖三一圆融修性冥泯,岂识心之所测,何言说之能诠?
故强示云不可思议妙观也。
说即非说,无说而说,能知此已。
一切境,以此观照了之;
一切行,以此导达之;
一切事,以此观成就之;
一切教,以此敷畅之。
修此观者,能所必忘,取舍斯泯。
真如无念,向则心绝,终日说示,不异无言。
舍此则必同众魔,离此则未超诸外。
龙树云:「除诸法实相,馀皆魔事」。
迦叶云:「未闻大涅槃,前皆是邪见」。
大矣哉,一心三观之妙宗也!
知礼所求安养而生,所欲燃烬而死,凭此三观,遣彼百非也。
极乐之界,盖觉皇示权者。
经论既以净土之教为胜方便,验知是如来善巧权用也。
但权名不局,实理亦通,是要甄分,方知去取
体外之权须破,体内方便须修。
离事之理则粗,即权之实方妙。
小乘无他佛之说,大教刹海之谈。
心性遍周法界无外理极故令事广,华大故省池深
刹如帝珠,出现重重无尽,方显寂光之理;
身类天馔,感报彼彼不同,乃表遮那之性。
岂应极乐不预唯心
如来藏中,涅槃具足随缘发现,应量而知。
能彰地狱天宫岂不造秽邦净国
本性虽具,由心发明
弥陀无缘之慈,取极乐之士;
释迦乐说之辩,示往生之门。
斯皆善巧之权方,摄彼沈沦品汇,令惧退转不退,使不善观者能观。
净土权相盖多,今且略论此二。
故《起信论》云:「初学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惧谓信心意欲退者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
但当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如法身毕竟得生正定」。
故专念真如法身者,岂异大乘正信,以依彼佛为境,故能牵生净方。
斯是如来权巧也。
又《观无量寿佛经》云:「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
诸佛如来,有胜方便,令其得见」。
此盖释迦神力弥陀愿心
若有谛观,必能睹见。
斯亦觉皇妙方便也。
此之权巧方便,既约圆论,即与《法华微妙方便无二无别
诸天及人,声闻缘觉,事度菩萨,渐修大士,充满世间,数等河沙尽思度量不能知觉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圆信圆解,方能造修
知礼虽是钝根,滥沾圆教不离当念,愿达彼方,庶即下凡,便阶不退
复闻大通佛世,结缘之徒,已经尘点劫来,尚住声闻之地。
皆由退大,故涉长时,身子六心,退落五道,况悠悠学佛者乎!
由此土多值退缘,故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发心
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求生安养,即于博地,能藉胜缘,才获往生,永无退转
闻兹利益得不忻求?
乃用一心三观舟航,复以六时五悔为橹棹,求往唯心净土,愿见本性弥陀
然后运同体之大悲度法界之含识,顺佛权巧求生乐邦,其意略尔。
所言傥存忻厌,即起爱憎,既萌取舍之心,乃生能所之见者。
起过之相,诚如所言,立德之缘,今当略说
盖以忻厌取舍善能起过成功,故马鸣立为始觉之基,智者称为净土之渐。
维摩见爱侍者文殊以贪恚为功能
斯皆用之在人,乘之有法
众生旷劫,住此娑婆,贪于粗弊色声,著于下劣依正。
无厌离之念,但增系缚之缘,纵有熏修,鲜有克遂。
以此土法多障,致道行难成。
故《涅槃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是故诸佛悯此众生,以愿行功,取清净土,令起忻慕,作受生因;
以苦切言垢秽相,令其厌恶,成出离心
若非此心,不成始行。
故非厌离,舍此无由
不起忻求,生彼无分
受生之法,以爱为缘,始自初心,终至等觉,变易未尽,忻厌叵忘,况始行耶?
今求净土,不求身受诸乐,心染妙尘,盖欲托彼净缘,速增胜道。
以彼寿命无尽,依报自然无有女人及以根阙。
虽圣凡共处,而无恶道之名;
声闻无边,且离执真之见。
弥陀为良导,观音胜友
一生补处甚多十地圣人无数
风吟宝叶波动金渠,皆出妙音,尽诠至理,既无违顺,永息贪嗔凡有见闻,悉资寂照。
皆住正定,功在于斯
今之众园,尚须求预;
彼之宝刹,宁不愿生。
但知净土唯心,秽邦即性,即厌无厌,即忻无忻。
是则正助合修,解行兼运,顺佛正教,非己曲情
况《观经》说上品生因须大乘妙解加修六度,兼劝众生
知礼今以三观攻心,五悔助道
又恐净因未备,故以毕命自要,庶凭最后之强缘,以作往生定业
而又若不烧身臂指,非出家菩萨《梵网》之诫明;
舍身命财,是真法供养法华》之文焕矣
严然一炷宿债俱酬;
轮王剜身千灯妙果斯克。
故知初心后位上圣下凡,皆可进修,并彰至教,但行正解自免邪修。
知性真空岂有能烧之相,所烧自亡也。
又知佛体圆妙,岂存所供之人,则能供亦寂矣。
两重能所既泯,一切功德斯成。
是名苦行法门所谓火光正受
四土净境,顿现此心;
诸佛道场,咸彰此处。
但随所愿,必遂往生
故智者云:「临终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即是往生净土时」。
如此秽身,则尽垢秽之际,何理不彰
如此净土,则极清净之源,何惑不遣
是以韦提忻清净业报之处,即證无生
萨埵痈疽瘭疾之身,云求常乐
此之取舍,与不取舍,体无二种,用亦同时
得名三种法门,谓取法门、舍法门不取不舍法门
亦是三毒法门,具一切法
故《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功德」。
文殊云:「我是贪欲尸利,我是嗔恚尸利,我是愚痴尸利」。
深得此意,即一心三观,导一切行,办一切事也。
一切法空,故舍秽必尽;
一切法假,故取净无遗
一切法中,故无取无舍。
此之三法一切如来同證,一切菩萨共修。
知礼今舍秽身,欣求净土,辄敢仰效也。
然则修心万行入道多门,随乐随宜,随修随悟,敢将测管,局彼太虚
但以知礼爰自少年,便敦此志。
今已衰朽,多历事缘,此心常自现前对境加增进。
信由宿愿敢不恭酬。
年来建立道场众信共营供具三载资缘粗备,数僧行愿偶同。
此者遭逢秘监,知乎姓名,察其始末
敢请俯为檀越,运以力轮,使片善有成,俾净愿之克遂。
然后芘我宗教,广见流行,令未闻者闻,使未悟者悟。
更冀佐治功成之后期颐报满之时,随愿求生极乐世界
冀得同会一处,同叙宿因同化含生,同登大觉
知礼素无文学,元是野僧发语粗浮显理疏脱
奉读前书云「精修忏之规,臻乎本净」;
书云土匪虚,先佛所證」,仰惟秘监深洞苦行可以穷源,复知由来即理,盖欲知礼广援乘教,傍示未闻,是敢辄附本宗少述愚见
有黩台听,不任悚惶
不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