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别理随缘二十问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
有当宗学者问余曰:「仁于《指要钞》中立别教真如随缘义耶」?
余曰:「然」。
客曰:「且如法藏师著疏释《起信论》,专立真如不变随缘二义,乃云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仍于彼五教中,属乎终教,亦兼顿教
而对破唯识宗真如之理,唯论不变,不说随缘
审究唯识正是今家别教。
彼终、顿二教所明不变随缘乃是今家圆教之理。
仁那云别理随缘耶」?
余语曰:「藏师约何义,判唯识所谈真如不随缘耶」?
客曰:「《起信疏》云,唯识宗只以业相为诸法生起之本,彼之真如无觉无知凝然不变不许随缘,但说八识生灭
纵转成四智,亦唯是有为不得即理。
故诠法分齐,唯齐业识」。
余曰:「灼然
云真如性有觉知,则可熏变,乃说随缘
既唯顽騃,乃不受熏。
不受熏,安能随缘变造诸法」?
因诘之曰:「别教真如无觉知耶?
若无觉知何故名佛性
故《辅行》云,今家教门所明中唯有二义一离断常,属前二教;
二者佛性,属后二教。
别教中道既名佛性,佛非觉义耶?
中理顽騃本无觉知,焉是大觉果人之性?
况性以不改为义,若因无觉义,至果方有,此则改转,那名性耶?
又《妙》云,凡别教中立佛果者,有其三意,一者理性佛界,二者以果头为佛界,三者以初地去分名佛界
别教既立佛界岂有顽騃之佛耶?
《疏》既约如无觉知,故凝然
凝然,故不随缘
别理既有觉知,验非凝然
既非凝然,那不随缘耶」?
客遭此诘,兀然失措
余乃语曰:「子既不知所以安得妄有破立」?
余既悯其无知,乃立数十问,徵其谬破立者,令少知别理有随缘义。
客曰:「愿闻」。
一问《疏》既云,唯识宗齐于业相以为法生起之本,故彼真如不说随缘
荆溪既立别教如在迷能生九界,则以真如为生法本,乃永异业相为生法本,安云别理不随缘耶?
二问《疏》又云,唯识宗明业相等如同一心为源,故说如无觉知凝然不变不许随缘
荆溪既释别教根尘一念为迷解本,云理性如来为善恶本,岂非业相等与如同一心为生法之源耶?
既尔,安云别理不随缘耶?
三问《疏》既云,唯识宗但说八识生灭,纵转成四智,亦唯是有为不得即理。
荆溪既立理名佛性,岂是转八识四智耶?
别理既是佛性,即随净缘,成于果佛,那云不随缘耶?
四问《疏》五教既皆不立理具三千,但就不变随缘,立终、顿、圆三教,请子委陈三教之理,随缘之相。
若无异相安立三教
若有异相,便请细说
五问《疏》圆教既未谈理性本具诸法,与今家圆教得泯齐否?
彼圆望今圆,尚自天殊,安将终教之理与今圆等?
六问:《疏》不谈理具诸法,为知而不谈?
不知耶?
若知而不谈者,则有隐覆深义之过。
若元不知者则不善谈圆,安得与今圆同?
彼圆尚不同今圆,况终教耶?
七问:《疏》既未谈理具诸法,是则一理随缘变作诸法,则非无作
若不无作何得同今圆耶?
八问《疏》圆教事事无碍,主伴重重,似今色香中道、诸法趣色等义。
与而论之,似今圆教
终教不变随缘得作此说否?
说事无碍乃是彼圆,非终教也。
若未得然者,尚望彼圆不及安齐今圆耶?
九问:彼终教不变随缘,与《金錍》所明不变随缘,同耶,知耶?
若无,则非今圆。
若同,《金錍明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万法真如,由不变故
约此二义,立无情佛性也。
终教虽立随缘不变,而云在有情名佛性,在无情但名法性不名佛性
既分二派,徒云不变正是变也。
既违《金錍》,那名圆理?
须知权教有名无义,以有佛性言约解、约理说故。
解、约理尚未云遍,非权是何?
十问:《金錍》云:「客曰:『何故权教不说缘了二因遍耶』?
余曰:『众生无始计我我所,从所计示,未应说遍。
涅槃经中带权说实,故得以空譬正,未譬缘了。
若教一向权,则三因俱局,如别初心,闻正亦局。
性、理性,一切俱然。
所以博地无情无,依迷示迷。
云能造是,附权立性
云所造非(』」。(上皆《金錍》,不移一字))
二因不遍,尚云带权,正局有情,的属别终教
既尔,那执是圆?
十一问:藏《疏》明赖耶为生法之本,故名分教,则显真如为生法本,乃名终教
子今既信别理无住能造诸法,若不随缘安能造法耶?
十二问:他宗皆不云无住,子今曲解所依法性可覆为无住
纵子作此曲解只如终教真随妄转,造立诸法,是可覆义否?
若不可覆,所造诸法得云一多相入事事无碍否?
若尔何异彼圆;
若不尔者,非覆是何?
真如理性不自在耶?
当知终教但理以无住,故不可佛界之性,为妄扼缚,压作九界正当可覆义。
禀此教者,虽信真变造诸法,未知事事当处圆融以此教未诠理性顿具诸法故。
若禀今圆者,既知性德本具诸法,虽随无明变造,乃作而无作
以本具故,事既即理故,法法圆常,遍收诸法,无非法界
终教所诠,既其不尔那得齐今圆教耶?
十三问:终教真如本觉,别教说真如佛性
性非本耶?
佛非觉耶?
名义既齐,安得不同
十四问:唯识宗真如觉知,故不能迷。
终教真如觉知,故能迷。
能迷故能悟,故立随缘
别理既有觉知,那不能尔耶?
若能者,那不随缘
十五问:子云「别理无住,能造诸法」,只是理能造事,乃偏一之义者,岂非但有随缘义,无不变义?
子元不知不变终教分教同诠,随缘则独在终教,故明不变未必随缘
若说随缘,必有不变
以是真如随缘故,若随缘改变则不名性也
十六问:子云「别教云不即终教说即,为不同」者,盖子迷名,全不究理
以彼不谈性具九界乃是但理随缘作九,若断无明九界须坏。
九界即是真如理者大意与《止观》皆以是义释即,如云初心是后心是」等。)何须除九?
岂非九界定能障理耶?
若谓不然终教还说九界皆是法界,一一遍收否?
若说,与彼圆何别?
若不说者,安称即耶?
况彼圆既未谈性具三千,虽说一一遍收,尚未有遍收所以
若比今圆,不成即义,况终教耶。
十七问:子云性具九界不得差别」者,盖未知理中自有立一切法义也。
故妙理则性德缘了等。
又若谓性具诸法不名差别者,何故《妙经疏》云「若知地桃李,即识实中有权,解无差别即是差别
若知桃李竖相,即识权中有实,解差即无差别」?
既以地具桃李为权,此权名为差别岂非性具九界,得称差别耶?
十八问:《止观》别教一念心为迷解本,引楞伽理性如来藏为善不善因。
意谓此句若證终教则是随缘义;
若證别教,则非随缘义者。
且今引文略。
彼经具云:七识流转不作苦乐无明体空。)
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若生若灭,受苦乐,与因俱真如成事。)
能为因,又即生灭,此文如何作不随缘解耶?
若谓不引生灭等文,则非随缘者,且唯识宗中,可云真为善恶因否?
又次文以《大论池水喻,此如何通?
故云:「如大池水,象入则浊,珠入则清。
当知池水清浊本,珠、象以无清浊之缘」。
今问,池水还随此二缘为清浊否?
若随者,如何作不随缘解耶?
十九问:《辅行》释别教发心云,烦恼之中,有如来藏
凡夫生盲,常与藏俱,而不知见
流转生死,却为藏害。
且别教菩萨既见众生如是,故发心岂可云真如不随缘耶?
二十问:子云,《指要》为破安国师立问,故特立别理随缘者,盖子不解安国问意,致兹谬说
如彼问云,别教真如随缘,《起信真如随缘
未审起信为别
为圆?
若别,文且相违
若圆,乖彼藏《疏》。
且初云随缘不随缘者,盖为泛学者妄谓别教不谈随缘,《起信》乃说随缘,故顺常情而为问端。
共知起信》谈于真如随缘,故定之曰,未审随缘义是别是圆,盖泛学之者不知真如随缘通于两教,故兹双定。
后《正难》云,若谓《起信》是别,且违论文
论文一心摄世出世法及相大,明具无量功德,是本具千如故
十住八相圆教任运应是圆位故。
若定判属别,则违论此文也;
若定判属圆,则乖藏《疏》。
以《疏》不约心具百界为摄世出世法,及无量功德不约性善性恶释之,又十住八相不说分而辨,乃云是伏见思住愿力神通而作,故若判属圆,则违《疏》中此等文。
故子今若执安国定判终教是今圆者,何故《正难》云「若圆,乖彼藏《疏》」?
藏《疏》正用终教释乎《起信》。
终教是圆者,作圆说之,恰顺藏《疏》,那云若圆,乖彼藏《疏》耶(《四明尊者行录》卷三。)
据原校,下「二」字衍。
卷首目录作「二十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