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泰禅师佛法十问(并序 天圣元年三月1023年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清泰滥处禅关叨陪海众
窃见诸方商略所疑,辄陈十种疑问,特伸请益
伏惟金錍》在手,宝鉴当怀。
俯赐发挥,永为良导,不胜万幸
天圣元年三月初一日清泰咨问庆和尚法智大导师
一问无明法性,为有前后
为无前后
若云有前后者,何云法性无初,无明亦无有始,又云无明即是佛性耶?
若言无前后者何故佛果位中,断尽无明,方成佛果?
云断尽,应断法性耶?
答:若论本具平等一性,则非真非妄,而不说有无明法性,亦不论有始有终
众生自无始,忽然不觉,迷理而生无明
无明有熏真之用,法性有随妄之能。
真妄和合,名为缘起
故《金錍》曰,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
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清浊
虽则有清有浊,而一体无殊
所谓清浊波者,真妄两用也。
清浊湿性者,一体无殊也。
无明法性体一,故起无前后
故《起信论》云,如来藏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是也
觉悟时达妄即真了无即是法性,约修门说义当断妄。
虽曰断妄,妄体本真,妄何所断?
故曰,无明亦无有终
又若究其正迷之时,此梦中人,而不知是梦。
忽然梦觉迷妄自息。
是则风息水澄,妄消真显矣。
审而思之,无俟多论也。
二问一切众生本来同一法性法性本来清净何因缘故忽迷?
只如初迷之时,为一时迷?
前后迷?
若云一时迷者,悟时亦应一时开悟,證于佛果
何故现有众生未悟耶?
前后者,既同法性,以何因缘而致前后迷耶?
答:具德圆常正性真妙有遇缘而发,法尔如斯不劳造作
迷妄缘起者,如人忽睡,灵焰潜生,眼观刹那,狂觉忽起。
一切众生所迷真如,能迷不觉真妄和合,二无二相
然则佛性虽一,迷悟虽同,六道四生遇缘熏习亲疏不等根性利钝有异。
是故觉有前后,诚不可以无明法性一,故根性俱同也。
是知一切众生迷无前后,觉有前后
譬如夜间多人同睡,睡时虽同,不妨前后起也。
善解此譬,来问自消矣。
三问一切众生既迷本性已,何故忽然能开悟耶?
若言善知识教法缘熏得开悟者,只如最初一佛,又从何人得法信解开悟耶?
答:众生得悟,缘熏不同
或有无师自悟,承本自然智而證之。
由本灵明,能自推理得解悟。
祖师云,空寂体上师智自然能知,既知自性,而便成佛也。
一人成佛之后展转说法,化迷众生
众生禀教修行是故次第成佛
若尔,何疑最初一佛无从开悟耶?
四问:钦闻诸佛果上,凡所證法,一切众生具有之。
今且人中以论因中,如何辨于三明八解五眼六通乃至毛吞巨海须弥等用耶?
若言佛果方得者,本有之义又何述焉?
答:诸佛众生缘起虽异,觉海同源
诸佛悟理性相无碍
众生迷妄事理悬隔
故《金錍》曰,众生唯有迷中事理,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
迷悟虽殊,事理体一。
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苦乐升沈。
升沈既作,解脱无期
今则籍教熏修,契圆实理
菩萨之所修,修无所作;
同诸佛之所證,證诸本具。
是则一念顿圆于一切一切普摄于一尘
三明八解日用不亏
五眼六通,介尔具足
荆溪曰「凡圣一如,色香泯净。
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
毗卢身土,不愈下凡一念」者是也
毛吞纳者,净名不思解脱大用也。
凡夫一念造恶心尚遍,十方三世岂不思议大用不即含纳
若不凡心理本具足此用,则诸佛果上依融通不成矣。
五问真妄二法,为同为异?
若言同者,妄本是真,古人不应云「错将世智为佛智,如认鱼目明珠」。
若言同者,应是离妄有真,古人不应云「弃波求水,舍器求金」。
真妄两立,又不双存,云何剖伸耶?
答:有真有妄者,对迷说觉也。
绝真绝妄者,泯相离筌也。
确论其旨,真则全妄之真,妄则全真之妄,二无二体也。
大圣人说真说妄者,所以欲人慕其真而破诸妄,使妄不得而兴也。
世人于兹不了强执现前一念妄心均已是佛,正堕古人错将强认之说矣。
若更弃此妄念,别觅真如,复同偏教所修,犹如弃波求水,舍器求金焉。
兹二者,过犹不及也。
要须不即不离,妙在其中,斯可矣。
来意问以真妄同异者,今答曰,非同异中,假立同异也。
同异者,真妄同源,缚脱不二,故假立同异者,迷悟不同,情智有异也。
如此甄之,自然悬合诸文,毋劳委论矣。
六问:夫言无情说法者,为是名本清净法性无情说法
为是草木瓦砾无情说法
若本清净法性无情说法者,此性横遍竖穷,生佛平等不应言说法也,纵有言说,谁为听受
若指草木瓦砾无情说法者,教相如分别耶?
答:无情说法之言,其来尚矣。
的论其要,难得其旨。
汝问以清净法性草木瓦砾二法也,当知法性之外无别瓦木瓦木之外无别法性,二非二也。
故《华严》曰:「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山河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馀,亦无形相而可得」。
此道若论有相充塞太虚包含法界
若论无相一法不留见闻不住卷舒自在,体露堂堂
南阳忠国师答学者,以墙壁瓦砾古佛心,不异此旨。
若论说法炽然常说,古今无间
华严》之中,尘说,刹说,佛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若论听受十方齐说,十方齐闻,三世俱宣,三世俱听。
古人道:「虚空问万像,万像答虚空
谁人亲得闻,木叉了角童」。
又云:「真说法时声不现,正堂堂处没却身」。
学人又问国师:「无情说法谁人得闻」?
师曰:「诸佛得闻」。
曰:「众生应无分耶」?
师曰:「我为众生说」。
曰:「某甲聋瞽不闻,师应得闻」。
师曰:「我亦不闻」。
曰:「师既不闻,争知无情说法」?
师曰:「我若得闻,即齐诸佛,汝即不闻我所说法」。
曰:「众生毕竟得闻否」?
师曰:「众生若闻,即非众生」。
国师之答,稍有深致识者知之。
七问:世间有情变为无情,如石夫人、地蟾、石蟹等。
无情变为有情,如麰麦腐草化为飞蝶、萤火等。
此等生类,是何因缘而尔迁变耶?
答:只一如来藏性,众生循业发现不同是故山河大地建立胎卵湿化成形
如《佛顶经》曰:「觉海澄圆,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知觉众生」。
无情有情者,神识乘时而来依草附木也。
有情无情者,神识遇气迁变,驱㲉枯朽也。
当知千变不离一念万化难逃藏识
世间更有火鼠、汤虫、冰蚕石燕,情器难量,业报奚测。
佛及众生俱不思议于兹见矣。
八问世间有人,此身未死,彼处已生,如王院主等。
何因缘也?
若云众生业用自在者,一切众生皆有业用何故例无此事耶?
答:天台南岳三种妙法一曰众生法,二曰佛法,三曰心法
三妙,故不可以牛羊之眼观视,亦不可以凡情世智测识有如来智眼者方堪量度
由体不可思议,一一高广,故《华严所谓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
诸佛妙證无差之道,故能于一身化千百亿身,于一法演无量诸法,六根三业法界大用无有穷尽
众生处迷,虽不能尔,而由性德本具此体用,故只于业报之身亦能少分变现
如上舜帝分身而应二妃
倩女离魂,而合为一质;
县令昼寝,识化为鱼
至有二人双存枕上,二魂悉在地狱受殃者。
如斯等事不能殚举,皆是众生界中业报难思之事。
是知不独王院主一人而已何苦兴兹疑难哉?
九问:有情无情既同一真性,何故斫伐树木不为冤对不令随地狱?
才损有情,便为冤对令人堕苦受报,何耶?
又复既是依正二报同一法性何故有情觉知无情无觉知耶?
答:法界体性,离诸妄念
相等虚空无所不遍
遍依遍正,遍根遍尘。
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遍。
嗟夫群生梏桎斯体,妄为情器。
情则四生六道水陆空行,器则山川岳渎草木丛林
情分中妄计我人知见故有苦楚冤对之事。
器分无我知见,故无业累雠偿之愆。
如是不同皆是众生境界虚妄分别究论法界体性有何差别
荆溪曰:「纵然造依造正,依理终无异辙」。
斯言是也
十问一切众生既同觉性何故捶打他人不觉痛苦,却为快乐
既各不相知云何平等觉性耶?
答:清净本然,尚无一法可以当情,况论捶打痛苦之事?
真如不守自性,变为诸法,如一源水从流派别清浊动静,海咸河淡。
是故中人竞起爱恶是兴,以强陵弱攻击不休
子今设问正是铨量迷妄中事,惟当返妄归真,背尘合觉。
则了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到此之时,一證平等觉性,尚无彼此色相相见,岂复论于世间捶打胜负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