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丞相钦若问天教书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天竺别集》卷下
遵式启:伏以五月二十四日,奉蒙相公顾问天台智者立教解经文义旨,与今古诸师孰为优劣遵式座间略具口对
又承台旨,令逐要录上,并须词意分明可见者。
遵式出性愚鲁,略于天台本教,粗继讲读,尚未辨菽麦
况古今入师,各求佛意,著在文籍,皆非常人也。
然则若以天台意旨往望,似未可齐。
既其各自命家安能咎己!
春池竞宝,各谓琉璃之珠;
寒谷吹律不无禾黍之秀。
校之阳春,真物必无双得者也。
天台智者灵鹫亲闻,大苏再悟。
南岳印其證相,是发总持
神僧授其法门,兼垂影响
南岳手持如意,躬临法席,叹曰:「可谓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
又曰:「纵令文字之师千郡万众,寻汝之辨,莫可穷矣」。
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南岳位净六根凡有所说皆是先佛之经。
智者示居五品即是如来受用
二师所说即是佛说无二无别,以人验法,自足立信矣。
智者于《法华判教中云:「前代诸师,或祖承名匠,或思出袖襟,虽阡陌纵横,莫知孰是,然义不双立,理不两存
若深有所以复与修多罗合者,录而用之;
无文无义不可信受」。
遂广徵十家,谓南三北七,即江南三师河北七师。
虽通依顿渐不定以为教相,判释经论,或开为四时,或张为六宗,有但为二相,有混作一音
异论纷然众制锋起
智者破之则南北俱坏,取之则三七或存。
文旨炳然,览者如鉴,具如《法华玄义》第十卷
语人则盛破光宅,馀者望风
语法则偏难四宗,他皆失据
今略引天台四教,与四宗比决,亦粗见优劣
按《维摩玄义》:「问曰:『天台四教,义与他人四宗同不』?
答曰:『若人四谛四大同不,此云何答』」?
今家不傍四宗立教者,略出三妨一者四宗名义,言方似滞。
谓彼不依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说,是以言则成滞也。
二者细寻研覈,义似不便
彼以三假为不真宗,三假是世谛见世谛未得道,何得以此立宗成论
明见得道何不以空为宗?
彼又以不真宗为通教,真宗为通宗。
何故不真俱名教,不名宗
真宗名宗,不名教
且教无宗而徒设,宗非教以何会?
不便也。
三者四宗明义,若比古今,实为富博
一家住望,摄佛法意,彼大有所阙。
天台采诸经论,立四教义,一教各有四门四教合十六门,即是十六宗明义也。
今将彼四宗对今十六门,足见彼之所阙。
何者
因缘假名两宗,似与今三藏空、有二门相参,犹阙昆勒门及非空非有门也。
真宗似与今通教有门相参,犹阙三门也。
真宗似与今别教有门相参,犹阙三门也。
四宗对今家前三十二门,尚阙八门
圆教四门,彼所不明。
四教共论,彼阙十二门
又护身法师四宗上加法界宗五宗,又似与今圆教有门相参,犹阙十一门。
耆阇法师又加为六宗
常宗还似与今别教有门相参,彼圆宗还似与今圆教有门相参,彼真宗似与今通教空门相参,犹阙十门
况今一一四门,又各摄无量法门
小乘五百声闻,各说因,是五百门秪是三藏三门所摄,馀三门亦然
净名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乃至八千菩萨不出圆教四门之意。
又推此校量,彼大有所阙。
直指教门名数不齐大略如上
若更细论诠旨,彼又恐不同也。
今家四教一一四门,门各八义理教断行因果
八义束定生灭无生无量无作
四教旨趣坦然明白毫发不滥,岂同四宗立名无准,索据无文
况今通教因果通后别圆、别入圆等,教理相入,及所通之理四四谛、七二谛、五三谛,随情智等。
彼不闻名,况有其义?
故《法玄文》约顿渐不定三义判教二门
乃云:今辨信法两行,明于教观,各作三意,大该佛法,历前诸教,无有一科不异诸法师也。
若欲修禅学道,历前诸观,为法行人说安心法无有一科世间诸禅师同也。
诚哉,其言信不诬矣!
上略四宗五宗六宗校量一家法门大概如此
若遍引诸家,广论优降,卒不可备。
又承台旨,问及讲《法华经》至第几卷至何处文。
遵式对曰:「至第二卷火宅喻品》诸子索车文」。
遂略口具索车大意
台旨又云:「智者消文,与诸师及慈恩宗优劣,可略录一二不」?
遵式对曰:「秪此所陈索车之义,古人天台二家消文,足见优劣便可录呈」。
今先录古师一二,对智者释义
次别引慈恩基法师正破天台一义,还用天台被破之文,与彼并决是非,故须别引。
先录古师索车及明车体二条
《经》云:「时诸子各白殳,言殳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第一出古解索车者,古人秪许二乘有索车义,不许菩萨索车。
彼谓二乘已断惑,已出宅外,至许车处,是故有索。
菩萨未断未證,犹是凡夫,故无索议。
遂作十难,令菩萨心无索义。
第一难云:「二乘三界外,至许车处,故索果车。
菩萨未断惑,未至许车处,那忽索车」?
下九难,语虽异端,意不出此,避繁不录
第二天台《疏》总斥曰:「观其诡累三藏,设此十难管见一斑,都非大体」。
私释曰:言其古人诡诈累叠,秪于三藏一小菩萨不断不索,成此十难殊不知有通别圆三教菩萨不索大体也。
《疏》正解曰:「今当为分别说之:自有不断不索车,三藏菩萨是;
自有断惑索车,通教菩萨是;
自有亦断惑亦不断惑、亦索车亦不索车,别教菩萨是;
自有非断非不断、非索非不索圆教菩萨是」。
私释曰:初句似许三藏一种菩萨不断不索
纵有此许,然彼十难义亦自坏。
何者
为彼难意都不许菩萨有索车之义,今纵许一,仍更有三,谓通别圆有索不索
彼不闻名,况知其义?
次《疏》中又于四教上一一各作四句,四四十六句,对障除未除机动,便四教俱有索义。
此则三藏菩萨虽未除障,其如机动不得不索。
则便古人十难,无一句可取,何优劣之有也?
次更录车体文,略评诸家优劣者。
大车之喻,彰一经正体,乃开显之大纲,久秘之至谭,三周之共显。
迦叶僧首于兹而获悟;
空生上圣,由斯而述领。
傥立理不当,其失非轻。
观古诸师无一可取,故此略录。
《经》云:「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等」。
第一六家车体义,兼略随后评失,次出天台正解
初,光宅师取佛果尽智、无生智为车体,仍以待昔为高广
妙乐记主评光宅此义有五失一者因乘无体,乘何而出(由彼秪云佛果二智不知因缺所乘。)
二者名滥小乘,果尚须索(此二智同二乘所得二乘须索车,佛果如何为体?)
三者以用为体,能所不分(智是照理之用,指用为体,颠倒何甚?况下文自有白牛譬智,能所何分?)
四者待昔无绝,开权不成(今经具论待绝二妙,绝待正在三成一,故名绝待。待昔为高广,秪得相待,开权不成,正违经意,过莫大焉。)
五者摄法不遍,以隔下凡(今家明等赐无间,于三恶岂局于果智?)
别教尚无尽智之语,况复圆耶?
秪自智名尚未于大,况为大体耶?
光宅尚示,况他人乎?
更复重列诸师。
庄严师取因总万行为体,上求为高,下化为广。
评曰:此师取因,又阙果体。
况行是车上具度,上求下化四教皆然何足显此?
一师不取功德,唯取智慧为体。
一师福慧共为体。
一师取有解为体。
有解有运,故无解无运,义故不取
一师大乘慧方便为体,亦取有运意
已上六师,理虽多端,其过一揆
与而为论,行是车上具度;
夺而为语,并用昔日藏通。
权教智慧功德,望今部意,既都无体,具度何在
第二天台正出车体者,先总斥古师,次今家正出
初斥古曰:诸师释佛乘之体,而竞指车上具度,何异众盲触象,诤其尾牙
正出:体曰诸法实相正是车体
宝庄校,皆万行修饰耳。
消文作三意:初明车体高广次释白牛运驾,三释又多仆从
具此三法一车运载资成,到究竟地。
何者
车从赐边,应用地三德释之:高广大车法性法身德也;
驾以白牛即能导,般若德也;
又多仆从即资成,解脱德也。
三法一体,非纵非横不并不别,不可思议佛乘也。
此乘微妙,非遍而遍,横周法界边际
非深而深,竖彻三谛之源底。
故知法界之语,不遗阿鼻色心
三谛之言,何独二乘理行
故《妙乐记》释子中云:「且云本习应遍诸法,一物不与不名等赐。
所谓色心逆顺依正,行理因果自他解惑小大福慧」。
故知等赐秪是开彼三乘六道无非一如
一一如无不遍摄遍具遍入。
一切众生,谁无四方道场之分,谁不理有大车具度?
不然者,何以佛慧众生,示衣珠于醉士
指此开示,义当赐与
又《经》有车等、子等、心等三意。
车且据佛法,子是众生,心等二处
事故分三,以理故称等。
华严》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致一也」。
此则等彼十界方名大车
无法不具方名等赐。
岂同古师,无一可据?
优劣之意,已足可见
更略释妨显理者。
问:若以果佛之法,赐与众生众生受赐,秪合顿齐妙觉何故显之后有居相似观行名字等位者?
答:若论法等,何待受赐,然后方齐?
净名》云:「一切众生,本涅槃相,不复更灭;
菩提相,不复更得」。
菩提、涅槃,岂非果法?
众生本齐,何俟今赐?
应知今赐,须指解行,若果若理,虽有赐义,还成未赐。
今文明子等中,有通子别子
通子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指正佛性,未结缘者,而名为子。
无缘了,但成理赐,通收为子。
别子者,曾结缘者也。
了因则不一句一偈缘因无间低头举手,皆成佛道
且论结缘,亦非容易
大通下种中间成熟
今日脱,磨界为墨,点土为尘,指尘为劫。
于今犹有住声闻地者,乃是至后值馀佛信。
《经》云其智慧难解难入,斯言有在,世人才闻。
即心是佛,便自端拱不肯修行,谓已均齐
如此即佛,秪是众生还即众生但是理等故也。
天台凡释即佛、即涅槃等语,以六位明即。
故初后不二灼然是佛六。
凡圣不滥,迷悟甄分。
六即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六义事理具足因果两备,学圆顿者,足可依凭,免增上慢
《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六即义也。
古师二义毕。
次第二别慈恩基法师天台义。
天台引《大智度论释《法华》佛住之义,故彼有妄斥。
非谓彼师秪此一短非是天台独此一长
特是取其最近事义,及浪斥之文,览之易见者也。
《经》云:「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第一录彼释《经》住义及破文。
《疏》曰:「第四,所游他处也。
游化居止,目之为住。
住者,居止游处之义。
居止在山,游化城中
佛依此中,游化安处
古人因此有解圣天梵佛等住。
住名虽同,义意全别
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名同义别之文,虚张援据
此为未可也以上具写彼文。)」。
第二天台消文者,凡作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
第一因缘释者,即四悉檀利益因缘也,自有四番
《疏》云:「住者,能住所住。
所住即是忍土王城,能住即四威仪
住世未灭,此则世界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此即为人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三三昧,对治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首楞严,即是第一义因缘释住也」。
云云
第二约教者,三藏佛从析色门发真无漏,住有馀无馀。
涅槃通教佛从体色门发真,住有馀无馀。
涅槃别教佛从次第门入,住秘密藏
圆教从不次第门入,住秘密藏
次判粗妙者,前三佛住能所皆粗,后一圆佛能所俱妙。
开闻粗显妙者,今经开前三粗,成圆一妙
住所住,唯一妙住也。
第三迹解者,三藏佛应涅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
通佛誓愿慈悲扶馀住世,度众生作佛事
别、圆佛皆慈悲薰法,性悯众生,故垂应法界
当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忍土王城
威仪住世,是名迹住。
此且约体用权实,本迹消文也。
四观心释住者,观住于境,或住无常境,或住即空境、即假境、即中境
名为住,须对三教次第及圆,不次第三,观论住义也。
评曰:住义正出《大智度论》,天台引用,亦非自立
《论》云住者,四仪住世今文世界一释。)
复有三种一者天住,即今十善
二者梵住,今云四禅(今为人悉檀释。)
三者净住,今云三三昧,皆名异义同(今对治悉檀释。)
《论》又云:布施持戒善心为天住,四无量心为梵住,三三昧为圣住,圣即净住。
《论》又有四住,天梵圣佛住也。
如佛住者,即今首楞严住第一义悉檀释也。)
此师不曾读《大智度论》,此是彼《论》释住正文,秪见天台此释,不究所出,便妄斥云:「古人因此有解圣天梵佛等住,住名虽同,义意全别
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名同义别之文,虚张援据」。
寻此斥意,殊为孟浪
略书五失:一,不究所自,妄斥《大论》释住正文论言义意全别
二,不善论》旨
《论》明以梵圣等释佛住有二意一从通以趣别,二将胜以摄劣言。
从通者,从广之狭也;
从胜者,佛住王城,必摄欲色及三果等。
彼师既不知文,安能知义
三,不知住处及所住法,抑同凡夫山城而已
住处者,普贤观云其佛住处常寂光,安得不肯家约首楞严》释佛住耶?
所住法者,《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众生,又安得不肯家约圆等教明佛住耶?
四,不知释文,都失大益
今家四悉、四教四本迹、四观心,凡十六法门,释此住字。
但得世界相一悉檀意,凡失十五门,却斥云「虚张援据,应未可也」。
五,经隐妙乘,其过莫大
斥云「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今问:《法华一部,从妙字已去讫于而退,何语不邃?
何义不幽?
《经》云初中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岂令佛住之语之义,不邃不幽耶?
又反此而验,是兹幽邃,谁不属心耶?
直事经文,言佛住王城识字皆知何劳笔墨,徒如翻沓邓艾文谈
此师不读《天台别传》,南岳叹云,「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辨,莫能穷矣」,岂是一人觊觎耶!
应知陀罗尼菩萨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又安同常人述名相而已
其馀大体文义不协,莫可悉举。
谨录诸师毕,次更略录天台立教户牖,释经方法,永异诸家
止观》第七云:又今有十意融通佛法:一,明道寂绝亡离,不可思议即是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随情智等,或开或合
若识此意,权实道理泠然可见
二,教门纲格,匡骨盘峙包括密露,泾渭大小即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
若将此意,声教开合化道可知
三,经论矛盾,言义相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古来执诤,连代不消
若得四悉檀意,则结滞开融,怀抱锁折,拔掷自在不惑此疑彼也。
四,若知谬执而生塞著,巧破尽净,单复具足,无言穷逐,能破如所破,有何所得耶?
五,结正法门对当行位,修有方便,證有阶差,权实大小贤圣不滥,增上慢罪,从何而生?
六,于一法门,纵横无碍,纶绪次第亹亹成章
七,开章科段钩锁相成,生起可爱
八,怗释经文婉转绣媚,总用上诸方法,随语消释,义顺而文当。
九,翻译梵汉,名数兼通,使方言不壅。
十,于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
观与经合,观则有印。
印心作观,非数他宝,唯翻译名数未暇广寻九意,不与世间文字法师共,亦不与事相诸禅师共。
一种禅师唯有观心一意
然或浅或伪,馀九意全无。
此非虚言后贤有眼者,当證知也。
一家说法无滞者,唯依十中初意明理可说多用涅槃生生四句不可说及。
诸经有不可思议等句,随时引用
存理寂灭,次依十中第三悉檀意,赴缘立说,无说而说,说则离过。
亦用涅槃四句,文后复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因缘者,即是四种悉檀利益因缘也。
何名悉檀
多解不同
且依南岳师云:「悉是汉音,檀是梵语
悉之言遍,檀翻为施,即是如来四种遍施众生也。
何等四法
一者世界悉檀得欢喜益。
二者各各为人悉檀得生善益。
三者对治悉檀,得破恶益。
四者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文出《释论》,义甚该博
《论》云:四悉檀摄八万法,藏十二部经
如来一化形声两轮此四罄摄。
前三属事,后一属理。
此事理四法,起一切教,起一切观。
一往直对,起四教者,世界三藏教,为人起通教,对治起别教,第一义圆教
一一教复各具四悉,方成一教。
又教教四门门门四悉,一一门各依四悉起诸观行,故云起一切观。
所以教门殊途异说,皆出自大圣
四悉赴机适时利益
古人不了,连代诤论,良由迷悉檀意也。
既知四悉因缘可说,故随机种种理,依理设种种教,故十中第二意,即有渐顿等八教生焉。
四意秪是约观破执第五意秪是教观行位,第六秪是四辩无碍说有伦贯
后之四意,在文可见
细寻十意粗识天台教门户牖消释露布,用此临文思过半矣。
恭惟太保相公宿受佛记寄踪辅相,转大力轮,护持正法
遵式忝承顾问识见暗短,集录非要,伏惟台慈,俯赐鉴览,幸甚幸甚
谨状
天禧四年六月日,天竺寺天台教观沙门遵式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