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南岳禅师止观后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大乘止观释要》卷首、《佛祖统纪》卷五○、《天台山方外志》卷一九
止观,用也,本乎明静
明静,德也,本乎一性
性体本觉谓之明,觉体本寂谓之静,明静不二谓之
无所分,则明静安寄?
不备,则明静斯在。
语体非一常一,语德乃不二而常二。
祇分而不分,祇一而不一耳
体德无改,彊名为万法之性;
体德无住,彊名为万法之本。
万法者,复何谓也?
谓举体明静所为也。
何其然乎?
良由无始本觉之明彊照,照生而自惑谓之昏;
无始无住之本随缘缘起自乱谓之动。
昏动既作,万法生焉。
捏目空华,岂是他物!
故云不变随缘名之为心,随缘不变名之为性
心,昏动也。
性,明静也
若知无始即明而为昏,故可了今即动而为静。
于是圣人见其昏动可即也,明静可复也,故因静以训止,止其动也;
因明以教观,观其昏也。
使其究一念,即动而静,即昏而明。
昏动既息,万法自亡,但存乎明静矣。
是为圆顿,是为无作,是如来行,是照性成修,修成而用废。
谁论止观显而性泯,亦无明静豁然
谁寄无所名,焉为示物旨归?
止成谓之解脱观成谓之般若显谓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三。
如伊三点,如天三目,非纵横也,非一异也。
是谓不思三德,是为大般涅槃也。
呜呼
此法自鹤林韬光,授大迦叶迦叶授之阿难
阿难而下,灯灯相属,至第十一马鸣
鸣授龙树,树以此寄言于《中观论》。
《论》度东夏,独淮河慧文禅师解之,授南岳大师
南岳从而照心,即复于性,获六根清净,位邻乎圣。
止观之用验矣。
大师之无后代,从大悲心出此数万言目为大乘止观》,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
分为二卷初卷止观之解,次卷止观之行,解行备矣,犹目足焉,俾我安安不迁而运到清凉池。
噫,斯文也,岁月辽远,因韬晦海外
道将复行也,果咸平三祀日本国圆通大师寂照锡背扶桑,杯汎诸夏,既登鄮岭,解箧出卷,天竺沙门遵式首而得之
度支外郎朱公頔首序,出俸钱模板广而行之。
大矣哉!
斯法也,始自西传,犹月之生,今复东返,犹日之升。
素影圆晖,终环回于我土也。
因序大略,以纪显晦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